善治
社区善治计划方案
社区善治计划方案简介社区善治是指通过多方参与、共同建设、互相帮助、和谐共处等方式,为社区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美丽的环境。
社区善治计划是一项旨在推进社区善治的方案,其基本思想和目标是将社区建设成为一个公正、平等、开放、安全、文明、和谐的社交环境。
目标社区善治计划的目标是:1.确保社区的安全和公共秩序;2.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满意度;3.建设和谐、绿色、低碳、文明的社区环境;4.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品质。
实施步骤为了达成上述目标,社区善治计划的实施应该具有以下步骤:第一步:组建善治领导小组善治领导小组由社区居民和相关职能部门代表组成,负责制定社区善治计划的实施方案和落实监督工作。
第二步:宣传和教育开展社区居民的法制教育和宣传,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推动社区善治工作的开展。
在社区中设立信息、教育、宣传平台,通过公告、通报、讲座、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向居民传递善治理念和知识,推动社区善治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第三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社区管理机构和组织管理体制,开展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工作,推进社区自治和居民自治,为建设和谐、安全、文明、绿色的社区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第四步:落实安全措施落实社区安全、防火等方面的措施,加强社区安全和治安管理,保障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步:大力推广志愿者文化加强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志愿者文化,为社区服务和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志愿者力量,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共同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第六步:加大文化投资加大对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投资,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教育、健身等多种服务,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七步:制定绩效考评机制根据社区善治计划的实施情况,制定绩效考评机制,督促社区居民和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计划要求落实执行,及时纠正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不断完善社区的善治工作。
善治的内涵
善治的内涵“善治”即政府治理的最高境界,这一术语的英文为good governance,顾名思义,善治可以解释为“良好的治理”。
在善治的理念与制度构架下,公开,透明,民主,参与成为推进政务的必要前提。
在这种治理的理念下,政府必定清明,政府必定廉洁,勤政,务实,高效。
那么善治从何而来呢?政府从统治到治理,从治理到善治,必定有一定的背景,应该说从统治到治理已经是政府职能的一个巨大转变,但是治理也有失灵的时候,而善治作为治理失灵的救治应运而生了。
善治理论与实践在90年代蓬勃兴起有其深刻的原因。
先来对比两组概念:善治与治理以及善治与善政。
了解了这两组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就能更好地理解善治的内涵。
善治与治理,治理即governance,治理主要有一下一些明显特征:1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就可以在不同层面和范围内成为社会权力的中心。
2 治理在强调国家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模糊了公私机构之间的界限与责任,不再坚持国家职能的专属性与排他性,而强调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动的关系。
3 治理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希望在管理系统内形成一个自组织网络,加强系统内部的组织性和自主性。
4 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在完成社会职能时,除了采用原来的手段之外,还有责任采用新的方法和措施,以不断地提高管理的效率。
但是治理也不是万能的,治理机制也存在着内在缺陷,即治理失灵。
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同时它也存在许多局限,它不能代替国家而享有政治强制力,它也不可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绝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所以治理机制常常会处于失效的可能,既然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克服治理的失效、如何使治理更加有效等问题便自然而然地摆到了学者面前。
不少学者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了“元治理”(meta governance),“健全的治理”,“有效的治理”和“善治”等概念,作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
善治在我国的发展
善治在我国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以善治为核心,不断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以提高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为目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善治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我国善治的发展情况。
我国积极推进政府治理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行,使政府行政效能得到明显提升。
政府职能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得到优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公共服务。
我国注重法治建设。
依法治国是善治的重要基础。
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加强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
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我国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推动社会治理多元化发展。
注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信用水平,促进社会诚信意识的形成。
加强社会矛盾化解和纠纷调处,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我国还注重推进反腐败斗争。
坚决打击腐败现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提高反腐败工作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反腐败斗争,不仅有效净化了政治生
态,也为善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善治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善治的体制机制,提高善治水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不懈努力。
(本文章由智能机器人生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善治”资料整理(完整版)
“善治”相关论文资料“善治”的一般理论:俞可平(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治理和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们对作为一种理论的治理已经提出了五种主要的观点。
这五种观点分别是:1)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2)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3)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4)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5)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一位法国的银行家说,善治的构成有以下四个要素:1)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特别是这一切都须通过司法独立、亦即法治来实现;2)公共机构正确而公正地管理公共开支,亦即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3)政治领导人对其行为向人民负责,亦即实行职责和责任制;4)信息灵通,便于全体公民了解情况,亦即具有政治透明性。
综合各家在善治问题上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善治的基本要素有以下五个: 1)合法性(legitimacy)。
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2)透明性(transparency)。
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3)责任性(accountability)。
它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法治(rule of law)。
法治的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回应(responsiveness)。
这一点与上述责任性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责任性的延伸。
6)有效(effectiveness)。
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
“善治”文献梳理
公司需要善治,社区需要善治,地区需要善治,政府需要善治。 人类最高的政治理想是通往善治,而通往善治必须经过善政,善政是善治的必经之途。善政的 关键是公平,因为公平既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政治价值,政府要实现社会公平则必须建立民主 法治的治理体制。 基本采用的是俞可平的观点梳理我国治理的发展状况 在俞可平的基础上归纳的:善治的“善”不止是一种纯粹的道德诉求,主要是对公共治理提 出的正当性要求,要求公共治理开 放公共过 程、吸纳公众广泛 参与,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社会自治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三种优势 的基础上,推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众的互动, 实现公共关系的理性化,最终实现公域之治的目标。 按照俞可平的观点提出社区善治: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目标模式的善治,其本质特征是:有一个 具有实现城市居民社会生活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实施、动员能力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
85
2003-4-10
33
10
孔繁斌
治理与善治制度移植:中国选择的 马克思主义与 逻辑 现实
2003-6-15
76
11
毛寿龙
现代治道与治道变革
南京社会科学 2001-10-15国良; 周东升; 陆小成
善治理论与我国政府改革的有限 性导向 基于公共治理范式的地方政府政 策执行力研究
作者
篇名
期刊
年版年期
1 2
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 架 南京社会科学 2001-10-15 381 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 的两大基石 主义研究 2005-2-10 212 马克思主义与 善治与幸福 现实 2011-3-26 31 中国社会科学 治理与善治 文献出版社 2000 著作 全球化时代的善治 商务周刊 2002-7-8 27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 俞可平 公正与善政 学版) 2007-7-15 32 何增科 治理、善治与中国政治发展 中共福建省委 党校学报 2002-3-25 172
治理与善治
治理与善治1. 引言治理与善治是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一个社会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来实现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治理与善治的定义、特征和重要性,并分析一些成功的治理实践案例。
2. 治理与善治的定义治理是指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活动,以实现公共利益和解决公共问题。
善治则是指通过公正、透明、负责任的行为来实现治理目标。
治理与善治是紧密相关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有效运行的基础。
3. 治理与善治的特征3.1 公正公正是治理与善治的核心特征之一。
公正意味着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偏袒特定利益群体。
一个公正的社会应该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3.2 透明透明是治理与善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透明意味着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应当公开透明,让人民了解其动态和过程。
透明可以增加公众对决策的信任和参与度,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3.3 参与参与是治理与善治的第三个关键特征。
参与意味着社会各方都应当有机会参与决策和行动,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
参与可以促进各方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解决公共问题并实现共同利益。
4. 治理与善治的重要性治理与善治对社会的重要性无法忽视。
一个良好的治理和善治环境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公民的安全和幸福感。
首先,治理与善治有助于解决公共问题。
通过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治理可以帮助社会合理配置资源,解决环境问题,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其次,治理与善治能够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公正是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个公正的社会能够避免资源和权益的不平等,提升社会整体的公平性。
最后,治理与善治可以增强社会的信任和凝聚力。
一个透明、公正、参与的治理环境能够增加公众对政府和机构的信任,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团结。
5. 成功的治理实践案例5.1 新加坡的治理模式新加坡被誉为世界上治理最有效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建立了高效的政府机构,提倡廉洁政府,注重公共参与。
治理与善治
• 善政与善治的联系:
• (1)善政与善治是统一的整体,不能相互隔离而 存在; • (2)纵向上看要达到善治必须经过善政阶段,善 治也是善政所追求的更高目标 • (3)善政与善治的界限在现实中区分并不明显
七、善治与民主
• 善治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这种 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参与政治管理的权力。公民必须具 有足够的政治权力参与选举、 决策、管理和监督 , 才能促 使政府并与政府一道共同形成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显而 易见,保证公民享有充分自由和平等的政治权力的现实机 制只能是民主政治,这样,善治与民主便有机地结合了起 来。 • 专制政治在其最佳的状态下可以有善政 , 但不会有善治。 (善政的政治机制还是专制,只不过是开明专制,而善治 的政治机制则是民主机制)善治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 才能真正实现,没有民主,善治便不可能存在。
二、善治内涵、本质特征
• 善治(good governance)就是以提高社会治理总体 性绩效为目标,通过官员与民众之有序互动和互赖协商, 借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合作管理和伙伴关系,达致公共 利益最大化之社会管理过程。简言之,善治就是使公共利 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生活的合作 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 最佳状态。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不是权利)向社会 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表示国家 与社会或者说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从全球范围来看,善 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
• (8)稳定(stability)。稳定意味着国内的和平、 生活的有序、 居民的安全、 公民的团结、 公共 政策的连贯等。社会的稳定对于公民的基本人权、 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社 会政治的稳定程度也是衡量善治的重要指标。 • (9)廉洁(cleanness)。主要是指政府官员奉公 守法 ,清明廉洁 ,不以权谋私 ,公职人员不以自己的 职权寻租。公职人员的廉洁直接关系到治理的状 况。 • (10)公正(justice)。公正指不同性别、 阶层、 种族、 文化程度、 宗教和政治信仰的公民在政治 权利和经济权利上的平等。
治理、善治与公共管理的内容
治理、善治与公共管理的内容一、治理的内容管理是指政治统治者的地位保护盒阶级压迫功能逐渐淡化,代之以将行政权力主要运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利等方面的政治意志执行过程。
政治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管理则是这一意志的执行。
对于什么是治理,许多机构和学者都作出了自己的界定。
比较典型的是全球治理协会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
全球治理协会的定义是:治理是个人与机构、官方和私人治理其共同事物的总和,多种多样互相冲突的利益集团可以借此走到一起,找到合法的办法。
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是对立的或各异的利益彼此时应,也可以是人们同意或接受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安排。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是:治理是运用政治权威管理和控制国家资源,以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具体而言,治理是有许多不具备明确的等级关系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作以解决冲突的工作方式,它灵活的反映着多样活的规章制度甚至个人态度,以上定义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自我调节的协作方式。
即国家、组织、个人之间通过谈判实现自动协调目的的方式。
2 多样化的行动者。
国家责任范围逐渐缩小而公民享受更多的责任,包括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广大公众都可以参与治理。
3 互动过程。
致力于集体行动的组织依靠互相依赖的权利和资源关系实现互相促进和支持,形成协作性的合伙伙伴关系。
4 国家的主导角色。
国家在制度设计和战略制定方面具有根本性作用,这是其他机构不能代替的,国家的作用充分体现在其宏观调控和组织协作上。
二、善治的内容善治是指一种良好的治理。
这是治理理念和相关机制建立并运用到实践中所导致的良好的绩效。
它应该是社会治理发展的目标。
善治只要是指治理能够收获到良好的技校,这种绩效表现在治理的政治效果、管理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方面。
整治效果主要是通过治理达到了公民与公共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公民的责任精神得到提升,公民对公共事务有着广泛的参与,社区团结性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善治申论作文
善治申论作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善治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善治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更是国家走向繁荣的必要条件。
然而,要实现善治,并不是一件易事。
下面,本文将从政府治理、社会公平和法制建设等方面分析善治,并探讨实现善治的有效途径。
首先,政府治理是实现善治的基础。
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应当加强参与、透明和问责。
政府应当广泛听取民意、积极回应民众关切,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营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公正的环境。
与此同时,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问责机制,对有关部门和个人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惩处,确保政府权力的合法合理行使。
其次,社会公平是善治的核心。
国家需要确立一套科学公正的公平机制,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特别是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应当确保各个群体享有平等的机会,避免资源的不公平配置。
同时,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公平意识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
最后,法制建设是实现善治的重要保障。
法律是社会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善治的保障。
国家应当加强法治意识的培育,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
同时,加强司法独立,确保司法公正,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总之,实现善治需要政府治理的改革,社会公平的建设和法制
建设的完善。
只有各方面的有力措施相互配合,才能够最终实现善治,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为实现善治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区善治实施方案
社区善治实施方案
社区善治是指通过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治和自我服务,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种治理模式。
社区善治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建设和谐社区、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社区善治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社区善治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
社区居民可以通过选举产生
社区委员会,委员会由居民代表组成,负责协调社区内部事务,处理居民的诉求和建议。
同时,还可以设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志愿服务,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服务能力。
其次,社区善治的实施需要加强法制建设。
建立健全的社区条例和规章制度,
明确居民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社区内部秩序。
同时,加强社区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居民的法律素养,增强社区自治的法律基础。
再次,社区善治的实施需要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
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
建立健全的社区文化设施,提供文化娱乐场所,为居民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最后,社区善治的实施需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加强社区环境卫生管理,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社区善治的实施方案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加强法制建设,推
动社区文化建设,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全面推进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够真正实现社区善治的目标,建设和谐稳定的社区,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希望各地社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切实可行的社区善治实施方案,为社会稳定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善治的理解
善治的理解善治是指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中,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治理手段,追求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和谐,促进人民的幸福和福祉。
善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和个人治理等多个层面。
在善治的理解下,政府应该以人民为中心,依法行政,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
善治的核心是依法治理。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维护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
在善治的理念下,政府应当依法行政,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政府要加强法治意识,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法治机制,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法律教育的推广,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人民能够依法维权,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善治强调政府的公信力和廉洁性。
政府是权力的行使者,必须保持公正、廉洁、透明的形象。
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厉行廉洁政府,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政府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公职人员的廉政意识。
同时,政府要加强信息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增加政府决策的透明度,确保政府的公信力。
善治强调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机构,应当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人民的需求和诉求。
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政府要注重民生问题,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政府要加强与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共治共建的局面。
善治还强调社会的参与和自治。
在善治的理念下,政府不能独自承担所有的社会治理责任,应当加强与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合作,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
政府要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鼓励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政府要注重社区建设,加强社区自治,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共同维护社区的稳定和谐。
善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和个人治理等多个层面。
善治的核心是依法治理,政府要依法行政,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善治还强调政府的公信力和廉洁性,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公职人员的廉政意识。
自治·精治·共治·善治
自治·精治·共治·善治自治、精治、共治和善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四个重要概念,与传统的中国古代治理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
这些概念旨在提出可持续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以使政府能够更好地为民众提供服务和管理社区。
下面是对这些概念的详细介绍。
自治是指社区、城镇和村庄等地方自治组织的建立和管理。
自治的概念起源于中国传统治理思想中的“乡规民约”和“土地公有制”,强调村民自治组织的利益和优先级,这取代了基于个人利益和财富的委托代理制。
自治有助于提高民众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和效果,促进社区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
精治和善治是现代治理的两个重要方面。
精治着眼于改善治理的效率和质量,透过精细化规划、优化工具及资源配置,实现大众对于决策过程、根本权益、公平性及效率性等方面的要求。
精治的目标是提高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的质量和效益。
善治则更强调人的主体性和道德内涵,注重人性化、民主化、法治化和公民参与,通过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强化法律责任和监管,规范公共意识形态的表达和传播,构建和谐、和平、稳定和富强的社会治理环境。
共治是现代治理的一种新观念,是指政府、协会、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协作。
共治的本质是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实现GOV-NGO企业个人间的联动,强化精准治理、优化公共资源利用和共享机制、巩固社会信任和稳定基础、提高民众的管理能力和共同责任。
共治是一种协调合作、共建共享、共同成长的社会治理模式。
总的来说,自治、精治、共治和善治是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四个重要概念,都致力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质量、积极推动社区发展和改善民众生活质量,推动形成和谐、和平、公正、公平和民主的现代应对治理模式。
善治在我国的发展
善治在我国的发展善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我国来说也是如此。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的善治经历了磨砺和探索,逐渐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善治的发展对于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治理效能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善治的发展使得公民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在善治的引领下,我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法治体系,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的健全与执行的严格,使得人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能够享受到公平和公正的待遇。
例如,劳动法的实施使得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居民的住房权益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公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增加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善治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在我国,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扶贫政策,善治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例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使得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同时,我国积极推进扶贫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脱贫致富。
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了更好的体现,社会发展更加均衡。
善治的发展也提高了治理效能。
在我国,通过提高行政效能、推行智慧城市建设、加强监督机制等措施,善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例如,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使得行政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等渠道进行在线办事,提高了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同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减少了腐败和权力滥用的可能性,提高了治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效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善治在我国的发展对于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治理效能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善治建设,我们相信,善治将为我国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治理与善治摘抄与感悟
治理、善治与反腐败:认识与实践
治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治理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国家治理方式。
治理的成功取决于政府的管理能力和人民的参与程度。
治理的实践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善治则是在治理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治理方式。
善治强调政府应该关注人民的需要和利益,通过透明、公正和有效的治理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善治的实践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
反腐败则是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为了防止腐败现象蔓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要任务。
反腐败的实践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建立一个公正、透明和廉洁的社会。
在实践中,治理、善治和反腐败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治理和善治的实践有助于提高反腐败的能力和效率。
而反腐败的实践又可以促进治理和善治的进一步完善。
因此,治理、善治和反腐败应该被视为一种综合的实践,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治理、善治和反腐败是当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认识和实践这些概念,可以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人民的参与程度,建立一个公正、透明和廉洁的社会。
何谓良法?何为善治
何谓良法?何为善治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这样的表述。
没有法律,特别是没有良法,善治就等于空谈。
良法的五条标准:第一,良法必须是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它保护的是人民的利益,维护的是有利于人民的社会秩序。
人民利益应当是多数人的利益,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公共的利益、特别是应该符合人性,讲究人道,体恤人情,尊重人格的法律。
同时,要看法律的实质,明确该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不能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二,良法应该是顺应世界潮流、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律规范。
当今世界潮流和时代特征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如果一个法律与此背向而行,宣扬和鼓吹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言行,那么它就是恶法。
第三,良法应该是可以操作的法律规范。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如果一个法律不能实施,操作它极端困难,这样的法绝不是良法。
第四,良法应该是联系实际的。
良法是客观规律、特别是经济规律的反映。
因此,法律必须结合本国实际,直接引导、促进和保障经济的发展。
良法的第五个标准是,良法不仅可以“护航”,而且可以“导航”。
只有能够“导航”的法律才是良法。
这是因为法律的导航作用是很明显的,它为人们提供了三种行为模式,明确告诉人们: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禁止做,哪些行为必须做。
前一条是权利,不做也不违法,但最好按法律导向去做。
后面两种则是义务,违背法律的导向就要受到法律的干预、制止或惩罚。
因此,我们在全面实施依法治国中,要强调法律的导向作用。
善治的理解
善治的理解善治是指治理国家或组织时以善良和正义为原则的方式。
善治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公正、透明和负责任的行为来维护公共利益,保障人民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善治的基础是法治。
法治是指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依据,依法行政,依法决策。
在善治的理念中,法律是公正和平等的基石,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和尊重。
善治的关键是要保证法律的公正和透明,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受到法律的保护。
善治还强调参与和合作。
善治的决策过程应该是透明和民主的,要尊重人民的意见和权益。
政府和公共机构应该积极与公民和社会各界进行对话和协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和共同努力。
这样可以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减少决策的错误和争议。
善治还需要高效和廉洁。
政府和公共机构应该高效履行职责,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同时,他们还应该严格遵守廉洁和反腐败的原则,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只有通过高效和廉洁的管理,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善治还需要坚持公平和平等。
政府和公共机构应该确保人民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消除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善治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公正和和谐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善治还需要国际合作和责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和组织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善治的理念要求各国和国际组织共同努力,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同时,善治还要求各国履行自己的国际责任,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准则,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总结起来,善治是一种以善良和正义为原则的治理方式。
善治的核心是法治、参与、合作、高效、廉洁、公平、平等、国际合作和责任。
只有通过善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保障人民的权益,促进国家和全球的发展。
善治不仅是一个国家或组织的责任,也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只有每个人都能以善治的理念行事,才能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善治申论大作文
善治申论大作文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深感善治对于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性。
然而,善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本文将从官方治理、社会参与以及全球合作三个方面来探讨善治的重要性和实现的途径。
首先,善治需要官方治理的努力。
政府机构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责任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法律。
为了实现善治,官方治理应该注重公正和透明。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同时,政府还应该提高效率,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只有通过官方治理的不断改进,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善治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
公民参与是促进善治的重要力量。
公民可以通过选举、参与社会组织以及普遍的意见表达来发声。
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公民参与社会事务,提供充分的信息公开和对话机制,听取公民的意见和需求。
同时,公民也应当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和社会服务等,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善治实现。
最后,实现善治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合作也愈发重要。
各国政府应当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困和恐怖主义等。
同时,国际组织和多边机构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更好的合作平台和机制,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共赢。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够解决善治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实现全球的和平与繁荣。
综上所述,善治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需要政府、公民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官方治理的进步、社会参与的广泛和全球合作的积极,才能够实现善治的目标。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善治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善治的十大要素
善治的十大要素善治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过程,是政治生活的理想状态。
善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结合。
它有以下10大要素:1、合法性(legitimacy)。
它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legality),而是指社会秩序和统治权威被民众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政治学上的统治合法性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联系:从法律的角度看是合法的东西,并不必然具有合法性。
只有那些被一定范围内的人民内心所体认的权威和秩序,才具有政治学中所说的合法性。
取得和增加合法性的主要途径是尽可能增加公民的权益(其实合法性有三种表现形式:“继承”,皇帝死了,太子继位是也;“指定”,当代领导人下台前,指定继任人选,然后就是走过场的选举;及“民选”,这里是指实质意义上真正的选举哟。
民选的合法性基础最牢靠,因为在此框架下公共利益最可能被制度性地最大化)。
2、透明性(transparancy)。
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信息,包括: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还应包括财政税收也就是公共收入)以及其他有关的政治信息。
透明性对于保持政府的廉洁和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决定性作用。
(信息的不透明,往往也和责任性差、廉洁程度低等有关)。
3、责任性(accountability)。
意味着权力部门和人员由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
没有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应当履行的职能和义务,就是失职。
善治要求运用法律和道义的双重手段,增大个人和机构的责任性。
(再补充一点:基于权责对等的原则,越是位高权重的人应承担的责任越重,而不是相反)。
4、法治(rule of law)。
法治的基本含义是,法律是公共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补充一点:依法行事是原则,但是不是死教条.当某法律被确认是恶法之时,应当有合理易行的程序加以修改或废除)。
何为善治如何实现善治
何为善治如何实现善治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善治”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但究竟什么是善治?又该如何实现善治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善治,简单来说,就是良好的治理。
它意味着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能够协同合作,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善治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一个城市的交通秩序井然,环境优美宜居,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社会治安良好,这些都是善治的具体表现。
善治的核心要素包括法治、透明、参与、责任和回应性。
法治是善治的基石。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社会的运行才能有章可循,人们的权利和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如果没有法治,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公平正义也无从谈起。
透明是善治的重要保障。
政府的决策过程、财政收支等应当向公众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
只有透明,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滋生,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参与是善治的关键。
善治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更需要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
公民应当有机会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也能够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责任意味着政府和公职人员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公众的利益负责。
如果出现决策失误或者工作不力,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回应性则要求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并做出积极的回应和行动。
如果政府对民众的呼声置若罔闻,就谈不上善治。
那么,如何实现善治呢?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的制度是实现善治的前提。
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政府的权力运行,保障公民的权利。
同时,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其次,要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政府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能够依法行政,高效服务。
要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再者,要推动社会共治。
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形成政府、社会和公民协同治理的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善治的实质: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 理过程
■善治理论的基本观点
—公共管理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而且包括 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政府并不是 国家惟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的和私 人的机构只要其行使的权力得到了公众 的认可,就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 的权力中心。
全国人大
政府行政 管理部门
党的组织系统 党 员
社
会
我们党以往执政方式的特点及其弊端
■
过度集权 全能党—以党代政、党政不分 权力运作的不规范性 人治色彩较为浓重
以往执政方式的主要弊端
1、少数党员干部强化了权力观念, 淡化了先锋模范意识。 2、体制的缺陷阻碍着党同群众 的联系。 3、决策和执行缺乏及时而有效的 纠错机制。 4、体制缺陷成为权力腐败的温床 5、执政成本较高。
善治理论下党的建设的路径选择
■保证权力的适当分散性 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转换,即由 原来的国家统治向社会治理转变,弱化 对社会的政治控制以增强社会的自组 织 能力,达到政治与社会相互建构,实现 强政府和强社会双赢共生局面。
善治理论下党的建设的路径选择
■具有足够的意识形态包容性 如果说革命党奉行的是一种分化型的思 维方式,那么,执政党就必须是一种整 合型的思维。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就不能 只是代表“部分”。只有扩大包容性, 执政党才能动员起最广泛的社会力量, 推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敬请 批评指 正!
我看公共管理前沿问题之----
善治理论视野下党的建设问题
2006级MPA-E班 第三组 2007年11月16日
主要内容
问题提出 理论视角 实现路径
一、问题提出——执政党建设 面临挑战
■在现有政治背景下谈论治理,党的领导是
个绕不开的前提。
1、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对执政党 执政能力的双重要求
执政党必须具有维护政治统治的政治控 制能力 执政党必须具有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政治管理能力
■
3、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和处理的
基本关系
■政党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政党与法的关系
二、理论视角—善治理论对执 政党建设的影响
善治理论概述 善治理论对党的建设的影响
1、善治理论:公共管理前沿理论
善治就是良好的治理,是近年来西方兴 起的和影响较大的重要管理理论。 基本含义 :
■善治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现代社会,国家正把原先由其独自承 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 部门和非政府组织来承担,从而使国家 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 的界限和责任变得日益模糊。
■善治理论的基本观点 —各个社会公共机构在集体行为中,越来 越相互依赖,为达到目标,各个组织必 须相互交换资源,谈判共同的目标,从 而使各个参与者最终形成一个自主的网 络,通过与政府在特定领域的合作来分 担政府的行政责任。
三、借鉴善治理论加强党的建 设的路径选择
党以往执政方式的特点及弊端 党在执政条件下的政治改革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执政理念 善治理论视野下的路径选择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政治构架
执政党 政 国 家 权 力 策 国 治
人民群众
党的执政通过党的领导来体现 ,党游离于国 家体制之外,逐渐取代国家体制的活动 执政党中央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执政新理念
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共建共享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执政新理念
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着社会善治理论的内 在要求。 建设服务型政府与社会善治理论,在治理 理念上是完全一致的。 “五个统筹”的本质要求是建立党和政府与 人民群众的和谐发展与亲密合作的关系。 共建共享机制标志着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模 式开始形成。
善治理论下党的建设的路径选择
■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民主既是人类政治发展的目标,也是善 治理论的题中之义。善治只有在民主政 治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没有民主, 善治便不可能存在。
善治理论下党的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强法治 法治是善治的重要内容,没有法治就没 有善治。法治的基本要义就是法律是管 理的最高准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 不仅要规范公民的行为,更要制约党和 政府的行为。
善治理论对党的建设的影响
■善治:更多的社会参与 ↓
改变控制社会的方式
●许多过去由政府来行使的权力要逐渐地变成由
公民自己来行使。这就要求党和政府改变控制 社会的方式,通过融入社会来领导和控制社 会。
善治理论对党的建设的影响
■善治:合法性
↓
“凭什么执政” “凭什么继续执政”
●
就执政党的地位来说,仅有历史的选择已 远远不够。寄望于通过单纯的经济政绩 来博取合法性的全部基础,远非万无一 失。
浮 躁
社会动员 ———— = 相对剥夺感 经济发展 相对剥夺感 —————— = 政治参与 社会流动机会 政治参与 = 政治不稳定 ———— 政治制度化
跳 槽
群体事件
执政党迫切需要提高在社会转型过程 中引导社会平稳发展的现代管理能力
“事实上,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 程却滋生着动乱”。 ——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第38 页
执政条件下政党政治基本关系的性 状:
依
法
治
国
国家权力
执政党
民
众
党的领导通过执政来体现 完善国家政治体制 全 国
执政党
政府行政 管理系统
人 大
法 治
司法系统
社
会
完善国家政治体制 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依 法 治 国
全 国 人 大
执 政
政府系统
党
司法系统
社
会
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和处理的 基本关系
■政党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政党与法的关系
善治理论下的治理模型
主导责任 有限能力 强化能力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握手 治理模式 政府进入市场散步
杨燕绥、阎中兴《政府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善治理论对党的建设的影响 ■ 善治:公共主体多元化 ↓ 对执政党影响力的挑战
●政党与政府不再是公共权力的惟一主体,政府
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政党的角色也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
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对执政党 执政能力的双重要求
恩格斯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 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 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 维持下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 卷,第219 页。
2、执政党迫切需要提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引导社会平稳发展的现代管理能力 ◆社会转型中的必然现象: 国家与社会从高度合一到相对分离 社会出现利益分化,阶级阶层结构重新组合 社会价值观念从单一到多样、多元 社会秩序经历稳定—动荡——稳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