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K12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学

合集下载

【推荐精选】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推荐精选】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

“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A.设立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故A项正确;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时间是1984年,故B项错误;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故C项错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2015年,故D项错误。

2.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

“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A.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与材料时间接近,故B项正确。

3.下面是“1979—1985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示意图,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有( )1979—1985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①创办经济特区②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80年,故①正确;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故②正确;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是在1985年,故③正确;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2年,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4.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B.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C.浦东的开发和开放D.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开发区的开辟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导学号113740631984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必修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必修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必修一、学习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应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及其意义。

2、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贡献。

3、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4、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分析、评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得失。

5、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

二、学习内容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

本部分将介绍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和困难,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事件与人物:本部分将介绍一些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人物,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邓小平改革开放等。

通过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矛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本部分将介绍这些困难与挑战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应对策略。

4、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本部分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评价,分析其得失,以期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启示。

三、学习方法与建议1、阅读教材:认真阅读本单元教材,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及其意义,掌握相关事件和人物的基本信息。

2、整理笔记:将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笔记,以便复习巩固。

3、小组讨论:与同学一起讨论学习内容,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观看纪录片:通过观看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纪录片,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中历史岳麓版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历史教科书。

它以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长河,探索人类文明的演进。

高中历史岳麓版注重史料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编者精心挑选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地图、表格等资料,将历史事件、人物、社会风貌等生动地呈现给学生。

【推荐精选】2018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总结提升学案 岳麓版必修2

【推荐精选】2018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总结提升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总结提升(四)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变革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56年。

(1)内容: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实现公有化。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到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它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2)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吸收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开始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原因:党和政府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二、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三、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三条基本路线1.前提:前者,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合作时代,在平等交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在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主动进行开放;后者,是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国家主权遭到践踏,被迫开放。

2.目的:前者,为了更好地引进外资、设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后者,适应了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

3.内容:前者,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外国资金,扩大对外贸易,利用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后者,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内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推进工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 岳麓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岳麓版必修2一、曲折探索——20 世纪50 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二、强国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从图1、图2到图3,反映了建国以来( )A .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提高B .生产资料所有制经历了多次变革C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地提高D .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解析:选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改变了人民的经营方式,故D 项正确。

2.下图为公私合营的江苏省如皋县棉布业股票,该股票可以用来研究( )A .三大改造的过程B .市场经济的建立C.国民经济的恢复 D.改革开放的成就解析:选A 1953~1956年,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后,进行三大改造,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从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

从时间1956年可以看出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A项正确。

3.新中国建设道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额完成;“二五”(1958~1962):________;“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深化;“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其中空格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A.改革开放,走向兴起 B.“大跃进”,大倒退C.解决温饱,成效显著 D.指令登场,市场控制解析:选B “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因为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生产力的严重破坏,故B项正确。

4.“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学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和其他人操作着著名的‘土高炉’……出产质量很差的钢锭。

”材料描述的是( )A.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乡镇企业的崛起解析:选B “大跃进”运动强调生产的大跃进,其中重要的运动是大炼钢铁,与材料中的“土高炉”相吻合,故B项正确。

【配套K12】[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

【配套K12】[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目标导航]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方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1)创办经济特区①概况: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原因a.地理优势: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

b.区位优势:是著名的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4)进一步对外开放①开发浦东: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②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从2004年以来,引起世人关注,有效地提升了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4.意义(1)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思维点拨]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图解识记]对外开放的格局[易混易错]正确区别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经济特区:(1)从地域分布上看,前者更为广泛,遍及各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2)从所占面积方面看,前者小,是从城市划出的一定区域;(3)从经济发展特点上看,前者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4)发展政策上,前者实行后者的某些优惠政策。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原因:世贸组织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2.过程(1)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

(2)1986年,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K12学习】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案

【K12学习】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路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案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知识梳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背景:
基本任务:
“一五”计划
工业化特点:
(1953—1957)
成就:
影响:
内容:
特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953—1956)
实质:
意义:
背景:
中共八大
内容:
(1956年)
意义:
背景: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
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接着,党中央片面认为规模越大,公
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公社化
在全国兴起。

标志: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
大跃进与人民
主要原因:
公社化运动
评价:
【重难点突破】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何成功与失误?原因何在?有何教训?
【巩固练习】《赢》第11题。

【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

【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习目标]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1.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1)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2)到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位列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

2.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经济总量与最发达国家差距缩小。

(1)1990年在世界排名第十,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

(2)2001年,跃居世界第六,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一。

(3)2006年跃居世界第四。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人民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

(2)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图解识记]经济腾飞的表现[易混易错]国内生产总值不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的净额。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1.含义: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

2.进程(1)改革开放前进程十分缓慢。

(2)改革开放以来进程加快。

(3)21世纪以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02年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

3.趋势:出现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形。

主要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北京城市群等。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原因(1)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2)政府的大力支持。

(3)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2.表现(1)1995年中国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

(2)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

3.影响(1)打破时空界限,使信息、知识更快传递、共享。

(2)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

(3)改变着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doc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doc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业分层测评岳麓版必修2(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

“第一扇窗”比喻的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在1978年12月,故A项错误;“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是指改革开放,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与材料时间接近, 故B 项正确;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9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2.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经济特区,“特”是指特区()【导学号:72040136]A.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制度B.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C.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社会制度D.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地区便于交流【解析】特区与内地的经济制度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故A项错误;特区的“特” 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故B项止确;特区与内地的社会制度都是社会主义制度, 故C 项错误;特区的“特”并非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地区便于交流,故D项错误。

【答案】B3.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毗邻港澳 B.政策扶持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珠海是中国的经济特区之一,“特区”之所以“特”就“特”在特殊的政策扶持。

地理位置有优势,但不是主要原因;科技领先是政策扶持的结果;资源丰富与实际不符。

【答案】B4.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己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小初高学习]2018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总结提升学案 岳麓版必

【小初高学习]2018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总结提升学案 岳麓版必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总结提升(四)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变革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56年。

(1)内容: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实现公有化。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到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它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2)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吸收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开始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原因:党和政府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二、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三、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三条基本路线1.前提:前者,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合作时代,在平等交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在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主动进行开放;后者,是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国家主权遭到践踏,被迫开放。

2.目的:前者,为了更好地引进外资、设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后者,适应了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

3.内容:前者,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外国资金,扩大对外贸易,利用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后者,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目标导航]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1.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1)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2)到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位列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

2.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经济总量与最发达国家差距缩小。

(1)1990年在世界排名第十,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

(2)2001年,跃居世界第六,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一。

(3)2006年跃居世界第四。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人民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

(2)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图解识记]经济腾飞的表现[易混易错]国内生产总值不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的净额。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1.含义: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

2.进程(1)改革开放前进程十分缓慢。

(2)改革开放以来进程加快。

(3)21世纪以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02年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

3.趋势:出现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形。

主要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北京城市群等。

[思维点拨]1.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它需由工业化不断推动。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为保障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城市要严格限制其规模,中等城市要合理发展,小城镇要积极发展,大城市较大的城市规模既增加了人们的交通、医疗、生活与工作成本,也往往造成资源的过度甚至是破坏性利用。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原因(1)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2)政府的大力支持。

【名师推荐资料】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

【名师推荐资料】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了三年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建设,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

2.全面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3.改革开放以来,以1992年党的十四大为分水岭,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对外封闭到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目标导航]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思维点拨]“一五”计划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易混易错]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但是并不等于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①1953年,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 岳麓版必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 岳麓版必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岳麓版必修2一、曲折探索——20 世纪50 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从图1、图2到图3,反映了建国以来( )A .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提高B .生产资料所有制经历了多次变革C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地提高D .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解析:选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改变了人民的经营方式,故D 项正确。

2.下图为公私合营的江苏省如皋县棉布业股票,该股票可以用来研究( )A .三大改造的过程B .市场经济的建立C.国民经济的恢复 D.改革开放的成就解析:选A 1953~1956年,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后,进行三大改造,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从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

从时间1956年可以看出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A项正确。

3.新中国建设道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额完成;“二五”(1958~1962):________;“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深化;“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其中空格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A.改革开放,走向兴起 B.“大跃进”,大倒退C.解决温饱,成效显著 D.指令登场,市场控制解析:选B “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因为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生产力的严重破坏,故B项正确。

4.“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学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和其他人操作着著名的‘土高炉’……出产质量很差的钢锭。

”材料描述的是( )A.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乡镇企业的崛起解析:选B “大跃进”运动强调生产的大跃进,其中重要的运动是大炼钢铁,与材料中的“土高炉”相吻合,故B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学习总结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
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内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推进工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
(1)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1)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3)意义: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
(1)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

(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3)影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中共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点”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

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发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的两手战略,不仅“引进来”,而且“走出去”。

5.“宽领域”是指我国不仅开放经济领域,而且在逐步开放政治、思想文化领域。

6.“多层次”是不仅设立经济特区,而且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开放区,并且不断向内地延伸。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并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制定了“引进来”和“走出去”两大战略,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GDP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5.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世界三种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典例分析 (2016·天津文综,10)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

这些文件的发布( )
A .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 .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 .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 .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二抓关键:“1979年”“80年代”颁布的文件 第二步:逐项分析
答案 C
题型解读
此题型着重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解题技巧
1.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

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2.注意问题的转换,根据论点所指事件的时间信息,利用所学知识与之关联,对题目观点进行论证或者否定。

[变式训练]
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 A
解析图表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英、美两国,实际反映了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急需改变落后工业面貌的愿望,也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的体现,故A项正确。

“冷战”格局下,为对抗苏联,美国大力发展工业,英国努力恢复发展工业,B项错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是正确的,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只是增速放缓,但规模仍然很大,并没有衰落,D项错误。

2.(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答案 D
解析题干时间是“1961年”,当时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C项“成效显著”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当时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化,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于1953~1956年,B项错误;由“有的地方出现家庭作业”可以分析出这种家庭式作业的生产方式是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的起源,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