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口僻
面神经炎,需辨证施治
45传统医学医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叫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指茎乳孔以上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是一类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周围性面瘫。
本病属中医“口僻”“歪嘴风”“吊斜风”等范畴。
主要是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使气血痹阻,面部经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所致。
临床需辨证施治——风寒袭络证主症:突然口眼 斜,眼脸闭合不全,或有口角流涎,眼泪外溢伴恶风寒,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
川芎、黄芩、桂枝、麻黄各9克,芍药、制附片、防风、防己各12克,人参30克,杏仁15克,甘草6克。
加减:表虚自汗者,去麻黄加黄芪30克,白术12克;兼头痛者加白芷12克,羌活9克。
风热灼络证主症:骤然起病,口眼 斜,眼睑闭合不全,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渴,耳后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10克,生石膏(包煎)30克,芍药、白术、茯苓、川芎各12克,熟地黄、生地黄、当归各15克,羌活、防风、黄芩、白芷、独活各9克,细辛、甘草各6克。
加减:风热表证明显者,去细辛、独活、熟地黄,加桑叶9克,蝉蜕6克;兼头晕目赤者加钩藤15克,菊花12克。
气虚血淤证主症:口眼歪斜,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面白气短,神疲乏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或弦涩。
治宜益气活血,和营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克,当归15克,赤芍、地龙、川芎各12克,桃仁9克,红花6克。
加减:顽固不愈者,加三七、鬼箭羽各9克,穿山甲15克;面肌抽搐者加全蝎6克,蜈蚣2条;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
【中成药治疗】1.太极通天液。
每次10毫升,每日2次,适用于风寒袭络型。
2.全天麻胶囊。
每次4粒,每日2~3次,适用于风痰阻络型。
3.新癀片。
每次4片,每日2~3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
4.益脑安(胶囊)。
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于风痰阻络型及其他各型恢复期。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第四节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又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或格林-巴利综合征,是神经系统由体液和细胞共同介导的单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的病变广泛而弥漫,病变主要侵犯脊神经根、脊神经和颅神经,有时也累及脊膜、脊髓及脑部;临床特点为急性或亚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腱反射消失,面瘫及周围性感觉障碍;该病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病,发病率约为10万/年~10万/年Schonberger,1981,1982年我国6城市调查结果,患病率为10万/年,1985年全国21省农村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为10万/年;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根据调查发现4~6岁及青年组为两个发病高峰,男性多于女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两季略多发;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痿证”范畴;临床以四肢软弱无力为主证,尤以下肢痿软无力及不能行走较多见,故亦称“痿躄”;伴有肌肉疼痛者称“痿痹”;有颅神经损害者,如舌咽、迷走、舌下神经麻痹,出现吞咽困难,称为“噎证”,面神经麻痹者称为“口僻”等;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有外感、内外合邪及内伤因素;外感由于温热、湿热之邪;内外合邪,可因素体阳虚或气虚感受寒湿之邪;内伤多见于脾虚、肝肾阴虚所致;温热之邪犯肺,肺受热灼,津液耗伤,筋脉失于濡养发而为痿;湿热浸淫,多系夏秋季节感受湿邪,湿留不去,湿郁化热,浸淫经脉,气血运行受阻,肌肉迟缓伴疼痛,渐成痿证;再者因素体阳虚或肺肾气虚,感受寒湿之邪,继而浸淫肝肾,寒湿阻滞经络、筋骨成痿;寒湿留连不去,甚至可见呼吸困难的肺肾阳虚之危证;内因方面多由于平素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四肢以及久病体虚,肾精不足,肝血亏损,血行不畅,瘀血内停,筋骨失养而成痿证;总的说来,肝藏血主筋,肾藏精生髓,津生于胃,散布于肺,本病病位在经络,与肝肾肺胃关系最为密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西医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支持以下两种学说:一、病毒感染说其理由:一发病前数天或数周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症状,或患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水痘、带状疱疹、腮腺炎等;二有人发现本病和其他外周神经病伴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三病人血中发现有抗EB病毒和抗巨细胞病毒抗体增高;以上提示本病与病毒感染有关,但至今在病变组织中未能找到病毒直接侵害的证据;许多学者曾用脑脊液或神经组织培养及动物接种方法,均未能分离出病原体;从临床表现观察病人的感染症状多不显著,该病常不发烧,脑脊液中细胞数多不增高,病理组织亦无急性炎症改变;二、自身免疫说认为本病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由感染性疾病而引起免疫障碍而发病;其理由:一发病前常有感染,感染性疾病与神经症状出现,其间有一段潜伏期;二在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增高,急性病人的血淋巴细胞可诱发鼠的后根神经节脱髓鞘改变;三某些病人血清在组织培养或神经内注射后能引起外周神经的髓鞘脱失;四病人血清中发现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及抗菌素外周神经髓鞘抗体;五发病2周以后脑脊液蛋白增高,免疫球蛋白中IgG、IgM、IgA 亦增高,脑脊液中出现寡克隆IgG;六在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中,用免疫方法注射粗制的同种外周神经,造成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它具有和本病类似的病理、电生理和脑脊液改变;故本病可能以病毒感染为原始动因,然后通过炎症或免疫障碍而发病,为迟发性过敏反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主要病理改变在运动和感觉神经根、神经节、脊神经和颅神经,以神经根、神经干及神经丛的改变更为明显;组织学特征为多发性、节段性髓鞘脱失,可大块崩解,通常无轴索变性,但在较严重病例轴索亦有变性、断裂、肿胀、扭曲等;在血管周围神经内膜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基本病理过程为发病后第3~4天神经纤维水肿,第4~5天后髓鞘脱失,轴索轻度肿胀,第8天出现细胞浸润,第12天后巨噬细胞和雪旺氏细胞增生,出现髓鞘再生;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可见髓鞘脱换及髓鞘再生;严重者神经轴索亦有破坏;临床表现一、前驱症状约半数以上病人在发病前数日到数周有感染史;最常见的是喉痛、鼻塞、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其他尚有带状疱疹、流行性感冒、水痘、腮腺炎和病毒性肝炎等;二、起病形式呈急性或亚急性;多数病人起病后症状逐渐加重,在1~2周内达到高峰,少数病例在3~4周后病情仍在进展;约80%病人首先出现双下肢无力,继之瘫痪逐渐上升和加重;少数病人仅以单纯感觉异常起病或伴有肌无力;三、症状和体征一瘫痪:通常先有双下肢无力并逐渐加重和向上发展,累及上肢及颅神经;一般下肢瘫痪重于上肢,表现为双侧对称的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锥体束征;多数病例肢体近端如肩胛骨、骨盆带及颈屈肌肌肉无力更为明显;在急性严重病例,起病后很快出现四肢瘫痪、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二感觉障碍:起病时常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走感、针刺感和烧灼感,可伴有肌肉酸痛,但客观检查浅感觉缺损不明显,或有轻微的“手套-短袜”型的感觉减退或缺失;下肢可有振动觉及位置觉减退,常有腓肠肌压痛;三颅神经障碍:半数以上病例出现颅神经障碍,多为双侧麻痹,成人中以双侧面瘫最为多见,两侧面瘫的程度往往不全相等;儿童以后组颅神经尤其是Ⅸ、Ⅹ对麻痹更为常见,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呛咳和咳痰不能,易并发肺炎、肺不张及痰阻窒息;其他颅神经,如动眼神经、三叉神经、舌下及副神经均可受累,偶可出现双睑下垂、眼球运动不能和Horner征;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肢体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并不少见,常伴有手足少汗或多汗,肢端皮肤干燥;偶有短暂的大小便潴留或失禁;本病可影响心脏,引起心动过速;极少数病例可有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按起病形式和病程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复发型和慢性进行型病程在半年至1年内缓慢加重;按病损部位可分为脊神经型、脑神经-脊神经型和脑神经型;也有按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型或普通型和呼吸肌-球麻痹型,后者病死率高;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一、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多数病例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而细胞数不高;蛋白增高程度不一,通常为1~5g/L;在发病的几天内蛋白含量可以正常,一般在症状出现的1周末开始升高,在第3周蛋白含量最高,以后又逐渐下降;脑脊液蛋白增高程度与瘫痪轻重无相互关系,有些病例瘫痪已消失而脑脊液蛋白仍很高;脑脊液细胞计数通常是正常的,一般少于10×106个/L,偶可多于50×106/L,以单核细胞为主;脑脊液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二、免疫学检查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浓度增高,抗GM1 IgM抗体阳性,血清和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浓度升高;三、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异常,约80%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以运动传导速度下降更为明显腓神经低于30m/s,正中神经低于40m/s,但在病程早期可正常;常有神经远端的感觉及运动潜伏期延长;因病变以神经根的脱髓鞘为主,故F波的传导速度减慢;临床损害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往往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不成比例;当临床症状恢复到正常后,传导速度仍可缓慢,后者可持续几个月到几年;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一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症状;二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三四肢或双下肢无力,呈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四多有四肢感觉异常,主观感觉为主,而多无客观感觉障碍,即使有也较轻微;五常伴发颅神经损害,尤以面神经及延髓神经损害多见;严重者呼吸肌麻痹;六脑脊液具有蛋白-细胞分离的特征性改变;七肌电图F波异常或运动传导阻滞、减慢;二、鉴别诊断一急性脊髓炎急性脊髓炎如病变从下肢开始,迅速发展到完全截瘫,并逐渐向上发展影响到上肢,甚至面部肌肉也出现瘫痪,伴感觉平面逐渐上升性脊髓炎应与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上升型即上升性麻痹相鉴别;鉴别要点如表1所示:表1 格林-巴利综合征与急性脊髓炎鉴别要点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脊髓炎起病形式较急,数天达高峰急,数小时至1~2天形成脊髓横贯性损害瘫痪弛缓性休克期为弛缓性,后期为痉挛性感觉障碍无或末稍型传导束型肢体疼痛可有无颅神经受累常有罕见二便功能障碍无或罕见早期出现或正常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细胞和蛋白均轻度增高或正常二多发性神经炎1.起病缓慢;2.四肢远端乏力和运动障碍明显;3.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或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可伴受损区皮肤粗糙、水肿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手、足小肌肉萎缩;4.病史中可追溯到营养缺乏或代谢障碍,如贫血、糖尿病及重金属如铅、汞、砷等中毒和呋喃西林类或异烟肼类用药史,有助于鉴别;三周期性麻痹见表2:表2 格林-巴利综合征与周期性麻痹的鉴别要点格林-巴利综合征周期性麻痹病前感染症状多数病例有无病程经过起病较快,恢复慢起病快,数小时至1天,颅神经麻痹可有,双侧面神经多见无神经根症状可有无感觉障碍可有,末稍型无二便障碍偶有无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正常血钾心电图正常正常低低钾表现钾剂治疗无效有效发作史无有四癔病性截瘫或四肢瘫见表3:表3 格林-巴利综合征与癔病性截瘫的鉴别要点格林-巴利综合征癔病性截瘫精神因素无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正常或亢进肌张力减低正常或增高颅神经损害可有无脑脊液有变化正常暗示治疗无效有效五脊髓灰质炎见表4:表4 格林-巴利综合征与脊髓灰质炎的鉴别要点格林-巴利综合征脊髓灰质炎发热不发热而出现瘫痪先有发热,数日后瘫痪病变分布双侧对称一般为单侧运动障碍进展较快,四肢受累进展较慢,常见一侧下肢瘫感觉障碍有无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病初细胞数增高,3周后下降,蛋白增高后遗症无有六多发性肌炎多见于中年女性,全身肌肉无力、酸痛及压痛,以肢体近端肌肉为主,也可累及颈项肌及舌咽肌,血沉加快,血清肌酶如肌酸磷酸激酶、醛缩酶和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肌电图见肌纤维颤动电位,通常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对其有效;七肉毒中毒国内少数地区偶有发病;有特殊食物史,如食家制豆腐乳、豆瓣酱后起病;眼肌麻痹、吞咽困难及呼吸麻痹常较肢体瘫痪为重,感觉正常,脑脊液无改变;治疗一、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急性期以风热、湿热、暑热、寒湿等邪气侵袭人体,耗气伤津,阻遏阳气,壅塞经络为主;恢复期以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为病变重点;故急性期重症宜治标急救为主,恢复期扶正固本为要;1.肺热津伤证候特点:外感发热期或发热后,见上肢或者下肢软弱无力,手不能持物,足不能任地,甚则瘫痪,渐致肌肉瘦削,皮肤干枯,感觉异常,咽干唇燥,声音嘶哑,心烦口渴,尿短赤热痛,舌红而少津,苔黄,脉细数;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代表方剂:清燥救肺汤;常用药物:清热润肺选桑叶、枇杷叶、百合、沙参、炒杏仁;濡养筋脉选火麻仁、太子参10g、麦冬、阿胶;基本处方:桑叶12g,枇杷叶10g,生石膏30g,火麻仁30g,太子参15g,炒杏仁9g,麦冬12g,阿胶12g烊化,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服;加减法:若壮热,口渴,汗多,则重用生石膏,可加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祛邪;若身热退净,食欲减退,口燥咽干甚者,属肺胃阴伤,可加石斛、玉竹、沙参,以养阴生津;心烦溲赤者,加竹叶、莲子心,以清心火;汗多者,加黄芪、五味子,以固表敛汗;肢体麻木者,加鸡血藤,以活血疏筋;肢体疼痛,加乳香、没药,以化瘀止痛;2.湿热浸淫证候特点:四肢或双下肢痿软无力乃至瘫痪,肢体灼热,得凉稍舒,身热不扬,可有肌肤麻木不仁,感觉减退,口眼喎斜,伴脘闷纳呆,泛恶欲吐,女子带下,或肌肤瘙痒,足跗微肿,口干苦而粘,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法:清热燥湿,通利经脉;代表方剂:加味二妙散;常用药物:清热燥湿选苍术、黄柏、川萆薢、薏苡仁;通利经脉选威灵仙、细辛、当归、赤芍、丹参、桃仁、红花;基本处方:苍术15g,黄柏10g,川牛膝15g,薏苡仁30g,当归10g,川萆薢30g,威灵仙12g,龟甲20g先煎,每日一剂,水煎服;加减法:若湿盛,伴胸脘痞闷,肢重且肿者,可加厚朴、茯苓、泽泻,以健脾益气,理气化湿;长夏化湿,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浊,除湿;如形体消廋,自觉足胫热气上腾,心烦,舌红或中剥,脉细数,为热甚伤阴,上方去苍术加生地、麦冬,以养阴清热;如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舌质紫,脉细涩,为夹瘀之证,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3.脾肾两虚,寒湿下注证候特点:突然四肢软瘫,常先双下肢瘫或下肢瘫重,或四肢麻木,手足发凉,甚至肢体冷汗频出或胸部束带感,进而吞咽困难,痰液滞留,呼吸急促,唇甲青紫或瞬目不能,舌质淡,苔薄白或舌质紫,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浮;治法:祛寒湿,温脾肾;代表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常用药物:祛寒湿选炙麻黄、细辛、苍术;温脾肾选制附子、白术、淫羊藿、巴戟天、干姜、肉桂;基本处方:制附子12g先煎,党参15g,白术12g,干姜6g,炙麻黄9g,细辛3g,白术15g,川牛膝15g;每日一剂,水煎服;加减法:肢冷汗多去麻黄,重用黄芪益气固表;腰膝冷,麻木不仁加淫羊藿,巴戟天;大便溏薄者,加蔻仁,以温运脾阳;若纳呆食少者,加谷麦芽、扁豆,以和中运脾;寒湿重,加苍术以健脾燥湿;4.脾胃亏虚证候特点:肢体痿软无力日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不华,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弱;治法:健脾益气,渗湿通络;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味;常用药物:健脾益气选党参、白术、黄芪、莲子肉、山药;渗湿通络选扁豆、茯苓、薏苡仁、泽泻;基本处方:党参15g,白术12g,黄芪30g,莲子肉20g,山药15g,扁豆30g,茯苓15g,薏苡仁30g,陈皮9g,砂仁6g后下;每日一剂,水煎服;加减法:若病久体虚,气血不足,伴见面色少华,心悸气短,重用黄芪,加当归、龙眼肉,以补气血,宁心神;若气阴两虚,伴有少气懒言,动则气喘,重用党参,并加五味子、麦冬,或加西洋参,以益气养阴;5.肝肾阴虚证候特点:病势缓慢,下肢或上肢逐渐痿弱不用,腰腿软,久则骨肉瘦削,手足麻木,感觉减退,头晕耳鸣,两目昏花,潮热盗汗,两颧潮红,口燥咽干,声音嘶哑,舌红绛少津有裂纹,脉象细数或沉细弦小数;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清热;代表方剂:虎潜丸加减;常用药物:滋补肝肾选狗骨、熟地黄、白芍、川牛膝、何首乌;育阴清热选炙龟甲、黄柏、知母;基本处方:狗骨30g先煎,炙龟甲30g先煎,黄柏12g,知母10g,熟地黄30g,白芍15g,何首乌30g,陈皮6g,川牛膝15g;每日一剂,水煎服;加减法:如腰背酸软,肌肉瘦削教明显者,可加川断续、肉苁蓉,以补肝肾,壮腰膝;遗精遗尿,大便失禁者,可酌加益智仁、砂仁、小茴香,以温固下元;若久病阴损及阳,症见怕冷,阳痿,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无力者,可加紫河车粉、淫羊藿、锁阳,以温补肾阳;6.瘀血阻络证候特点:四肢痿软无力,手足麻木不仁,筋脉抽掣,甚则萎枯不用,四肢青筋暴露,肌肤甲错,舌紫唇青或舌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益气养血;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物:活血化瘀选: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川牛膝、丹参;益气养血选:当归、党参、黄芪、白术、熟地黄、鸡血藤;基本处方: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熟地黄30g,桃仁9g,红花9g,黄芪20g,川牛膝15g,鸡血藤20g,丹参15g;每日一剂,水煎服;加减法:若手足麻木,加穿山甲、土鳖虫,以通络;气虚者,可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二其他治疗医疗体操1被动与主动相结合: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被动运动,从大关节→小关节,从近端→远端,被动运动后进行主动运动练习,病人主观意念抬起肢体或移动肢体等动作,可加速自主运动的恢复;2床上与床下相结合:病人肢体全瘫后只能卧床休息,这样久而久之则瘫痪肢体肌肉松弛、萎缩;在疾病的早期尽早开始功能练习,卧床练习如抬头、翻身,抬肢体;待上肢功能恢复后,用双上肢支撑床慢慢坐起;渐渐可移到床边,双腿下垂、抬腿、抬脚等;待下肢肌力达到Ⅲ级后,可下地坐在椅子或站立练双下肢;双下肢有持重能力、一条腿可支撑全身时,可慢慢练习走、上台阶等,运动量逐渐加大,运动时间逐渐加长等;二、西医治疗主要治疗包括对症、支持疗法和针对病因两方面;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亦不容忽视;一对症、支持治疗1.呼吸麻痹的处理本病的主要危险是呼吸麻痹,需经常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使呼吸道分泌物及时的排出,并预防肺不张及呼吸道感染;密切观察呼吸困难的程度、肺活量和血气分析改变,以便及时作出使用呼吸机的决定;如有缺氧症状,肺活量降低至20~25ml/kg体重以下,血氧饱和度降低,动脉氧分压低于,则呼吸机的使用宜早;通常先用气管内插管,如一天以上无好转,则行气管切开而用外面围有气囊的导管插管,外接呼吸机;用呼吸机时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结合血气分析资料,适当地调节呼吸的通气量及压力;使用呼吸机期间需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并注意一般情况;呼吸麻痹的抢救是增加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2.延髓麻痹的处理宜及早插经胃鼻饲管,进食时及食后30分钟宜取坐位;3.预防血栓形成用肝素抗凝疗法;4.调节排便功能重病人早期上导尿管并尽早开始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便秘者用缓泻剂无效;5.预防肺炎为了预防肺不张,需进行呼吸体操;已有早期呼吸功能不全但尚未用呼吸机的病人,用镇静剂须特别慎重,只能用一些小剂量神经安定剂或作用短的苯二氮卓类;6.止痛有剧痛时,也可用鸦片制剂,静脉注射或硬膜外用;7.其他治疗原有合并疾病调整血压、控制感染等;注意保证足够热量2000~3000kcal/24h 的营养;二病因治疗1.血浆交换疗法PE 在起病后2周内行PE治疗,可缩短病人的临床症状、缩短需用呼吸机的时间,降低合并症发生率,迅速降低抗周围神经髓鞘抗体滴度;适应证是不能独立行走、肺活量明显减少或延髓麻痹等病情较严重的病人;对严重进展的病人应早期2周内进行,轻症患者一般不需PE治疗;相对禁忌症:严重电解质紊乱伴心律失常,需保持一定血浓度的药物治疗,出血,低血压补液后未迅速恢复者,新近有心肌梗塞6个月内或疑有心肌梗塞,严重肝肾功能衰竭者;方法:每次做血浆置换时按每公斤体重取出血浆55ml,代以5%清蛋白生理盐水或血浆,一般5~10次为1疗程;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疗法IVIg 在急性严重型的治疗中,IVIg疗法与PE疗法同样有效,个别病例还优于PE疗法,且毋需复杂设备;对于急性严重型患者,使用IVIg治疗愈早愈好,一般认为在病情进展的早期阶段,即发病后1~2周内为最适宜;方法:免疫球蛋白kg/d静滴,共用5~7天;IVIg可致短暂的血压下降、体温升高,均能缓解,有个例报告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停止治疗后自行恢复;也有发生水肿、肉眼血尿和微小病变型肾病报告,很少发生过敏反应;3.免疫抑制剂,特别是皮质类固醇曾长期而广泛地用以治疗本病;近年的随机及对照临床试验未发现其效果优于一般治疗,且可能有较多并发症,现已不主张应用;但慢性型对激素有良好反应;三并发症的治疗1.急性呼吸衰竭抢救呼衰的关键是维护呼吸功能,应充分认识呼衰时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早期症状,正确掌握气管切开和机械呼吸器的使用指征,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氧的摄入及正常的通气功能;当肺活量下降至正常的25%~30%、咳嗽无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难时应及时气管切开;对病人的呼吸功能应进行严密观察,除注意呼吸频率、胸廓动度等临床表现外,若肺活量降至潮气量的2倍、最大吸气压力<20cm水柱以及吸氧状态下PaO2≤40mmHg或PaCO2>60mmHg时,应及时予以机械通气;2.肺部感染严重病人的咳嗽反射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功能均减弱,分泌物不易排出,从而导致细菌在呼吸道内繁殖;有的肺部感染可能与气管切开有关;肺部感染常为病人的致死原因之一;一旦发现病人的肺部有感染征象,应及时根据病原学诊断选择有效的抗生素疗法;3.肺栓塞有报告肺栓塞的发生率为33%,这些栓塞中的60%是致命性的;常规地使用肝素5,000单位皮下注射,2次/日可能降低其发生率;4.心律失常心脏受累对病人有潜在致命性危险;因严重病人常可出现心律失常,且多由机械通气、代谢、酸碱和电解质紊乱、肺血栓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引起;在处理这类心律失常时,首先应根除引起心律失常的病因,再酌情给予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用药后仍不能逆转的室性心动过速可考虑直流电复律,对心跳停搏者,应尽早安放心脏起搏器;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表现为血压一过性升高,或易于波动,发作性易怒,瞳孔散大,心动过速,发作性出汗及周围血管收缩;功能低下最常见为体位性低血压;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表现为发作性脸色通红,心动过缓及心电图异常;功能低下可表现为心动过速,颈动脉窦反应迟钝,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以为脑干或其交感、副交感神经通路上的受损所致;由此导致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可为这类病人致死原因之一;因此,应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病人按临床危象处理;对高血压,可用α—肾上腺能阻断剂,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用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控制心动过缓、体位性低血压或血压的突然下降,同时还应加强护理和进行心电监护;附录一、病案分析四肢无力、麻木进行性加重一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3岁,工人,末婚;因“四肢无力、麻木进行性加重9天”于2002年5月2日入院;缘4月23日,患者感冒后出现发热,咳嗽,伴四肢乏力,尚能行走,在深圳某诊所,予输液治疗3天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无好转;至26日不能行走,四肢麻木,去深圳某镇医院就诊,查双上肢肌力Ⅲ级,双下肢Ⅰ级,EKG示:1.窦性心动过速116次/分,2.偶发室性早搏,波低平,U波可见,血镁降低,考虑“周期性低钾麻痹”,予对症治疗后未见改善;于29日中午11点30分转至深圳某区人民医院就诊,行腰穿示:无色透明, WBC 8×106/L,中性55%,淋巴45%,蛋白阴性;初步考虑“格林-巴利综合征”,予大剂量丙球治疗一天,余治疗不详;5月2日入院进一步诊治;入院症见:神清,呼吸浅快,四肢活动困难,语言含糊,口角流涎,吞咽困难,面色不华,食少,神疲乏力,大便三天一次,小便正常;舌质淡微暗,苔白,脉细弱;既往素健,否认药物过敏史;。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方案(2022年版)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针灸推拿科口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方案(2022年版)一、病名中医病名:口僻(TCD编码:A07.01.01.04)西医病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ICD-10编码:G51.003)二、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具体如下:1、发病突然,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病前常有面部受凉、受风史。
3、病初可以有一侧耳后,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颜面不适等前驱症状。
4、表情肌完全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征。
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漏气。
咀嚼夹食。
特发性面神经炎多为单侧的,偶见双侧。
5、部分可出现同侧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丧失,听觉过敏,还可以有患侧乳突部的疼痛、耳廓和外耳道的感觉减退、外耳道和鼓膜出现疱疹。
6、部分病损严重的患者或失治、误治的患者可能出现倒错、鳄鱼泪、面肌痉挛、面肌萎缩等后遗症。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可在数小时,或1到3天内达到高峰。
2、病初可以有一侧耳后,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表现表情肌完全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征。
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漏气。
咀嚼夹食。
特发性面神经炎多为单侧的,偶见双侧。
3、Hunt性面瘫: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丧失或障碍、听觉过敏,患侧乳突部的疼痛、耳廓和外耳道的感觉减退、外耳道和鼓膜出现疱疹。
4、后遗症期部分病人出现鳄鱼泪、倒错、口眼联动、面肌痉挛。
5、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脑血管意外及颅内占位。
中西医结合治疗口僻32例
射 液 5 1m / 脉 注 静 或 0 0 gd晨
一
针灸 有 即时 的 良性调 整作 用 , 以提高神 经 的兴奋 性 , 可 改善 局 部营养 代谢 , 速恢 复 面部 的肌 肉神经 功能 。2 加 l 皮质 类 固醇激 素 具 有 抗 炎 和 免疫 抑 制 作 用 , 神 面
13 疗 效标 准 .
明显 减轻 , 耳后 疼痛 口角 流涎消失 , 音清 晰 ; 语 未愈 : 起
病 时伴 随症状 消失 , 口眼歪斜 改善 不 明显 。
2 治 疗结 果 .
本组 患者 3 治 疗 3周 后 统 计疗 效 。治 愈 2 2例 0例 (2 5 )好 转 1 例 (4 3 ) 未愈 1 ( .% ) 6 .% , 1 3 .% , 例 32 。
经麻 痹急 性 期 应 用 , 促 使 局 部 炎 症 水 肿 及 早 消 退 。 可 甲钴胺 作 为一 种 新 型 辅 酸 酶 型维 生素 B, 更 好 地 转 能 移进 入神 经细 胞组 织 的细 胞 器 、 进 神经 细 胞 内核 酸 促
次 顿 服 , 周后 渐停 用 。 甲钴胺 片 0 5 gp i。 一 .m oTd 痊愈 : 症状 体征 消失 ; 转 : 好 口眼 歪斜
药 ,0天后 症状 消 失 , 愈 出院 。 1 痊
4 讨 论
12 1 中药治 疗 ..
牵 正 散加 减 。基础 方 药 : 白附 子 、
白僵 蚕 、 蝎 。初 期 兼 风寒 者 , 羌 活 、 风 、 辛 、 全 加 防 细 白
芷等 辛 温散寒 之 品 ; 风热 者 , 金银 花 、 兼 加 连翘 、 蓝根 板 等疏风 清 热之 品 ; 中期 加 川 芎 、 龙 、 蚣 、 参 , 地 蜈 丹 以通
急性脑卒中的症状
急性脑卒中的症状文章目录*一、急性脑卒中的症状*二、脑卒中的饮食护理*三、脑卒中的预防急性脑卒中的症状1、急性脑卒中的症状1.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
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脑卒中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为多。
1.2、痫病痛病与脑卒中中脏腑均有卒然昏仆的见症。
而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双目上视,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1.3、厥证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1.4、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
病发亦可伴神昏,但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
2、急性脑卒中的病因当动脉被阻塞或在管壁的患病区域形成血凝块,减少血流量,那么向大脑的血液输送就会中断。
血凝块会在其它相隔较远的有机组织内产生,例如,心瓣膜或心脏本身。
心脏跳动频率不规则也容易产生血凝块。
患有血凝块疾病或动脉发炎的患者更易患脑卒中,血管弱化的患者也容易产生脑卒中(可能是先天性的)。
3、脑卒中的康复治疗3.1、运动疗法:用于恢复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主要是一对一(即一个康复治疗师对一个患者)的手法治疗。
治疗方法是根据中枢神经发育学原理,通过易化和促通技术恢复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抑制异常运动和反射。
也配合使用一些运动器械促进患者的运动能力。
3.2、作业疗法:是针对上肢运动能力、协调性和手的精细活动进行的康复治疗,目的是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3、物理治疗:如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和相应的理疗,改善偏瘫肢体的肌肉和循环问题。
3.4、言语治疗:对伴有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言语沟通能力。
3.5、心理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情绪,需要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
中风病(包括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
中风病(包括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一、定义1、中医定义: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2、西医定义:中风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相似。
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
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脑梗死旧称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c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
与其关系密切的疾病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隙碍为主要特征。
脑梗死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肋,,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的出处:出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第七版教材;2、中医诊断标准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客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睡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诊断时,在中风病病名的诊断基础上,还要根据有无神识昏蒙诊断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中风病病类。
中风病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类最长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发病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3、诊断要点:(1)神昏初起即可见。
中风病的辨证论治
中风病的辨证论治中风病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中风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居1994年我国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为发达国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
根据80年代对上海市1个区整群抽样36万人的调查,每10万人中风病的年发病率为230人,年死亡率164人,患病率634人。
在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
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一定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等有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还明确指出中风的病变部位在头部,是由气血逆而不降所致。
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
如《金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
认为中风病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其创立的分证方法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
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
口僻的证候特征及病因病机探讨_刘岑
刘岑,女,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口僻是以口眼㖞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历代文献中,多认为本病病机为感受风邪,或感风寒、风热之邪致阳明经络阻滞[1]。
1中医症状学及证候特征辨析口僻以口眼㖞斜为特有症状,从症状及文献描述可见该病存在以下特点。
①特有症状是突然发生以口眼㖞斜为特点的面肌瘫痪。
②症状产生的部位在一侧颜面、耳周,与经络循行有关。
③猝然起病,有风邪致病特点,以头面经络损伤为表现,与卒中内风或肝风内动导致脏腑功能损伤的“卒中风”“口舌㖞斜”病因病机有别。
1.1病名口僻主要见症是口角㖞斜、眼目不能闭合,即单纯口眼㖞斜。
又称“㖞僻”“卒口僻”“面瘫”“口㖞”“口歪”,民间俗称“吊线风”“歪嘴风”。
《灵枢·经脉》记载:“足阳明之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
”文中描述的是典型的口僻的主要症状。
也即《诸病源候论》[2]28-29所谓“偏风口㖞,是体虚受风……,使其筋急而不调,故令人口㖞僻也”,其中“㖞僻”作为病名,“㖞”与“僻”都是歪斜意,所表达的含义与口僻无异。
1.2颜面症状与诱发因素口僻急性起病,症状于数小时或1~3日内达到高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诱因有汗出当风、夜卧受凉、乘车时面部受风、长时间直吹空调及疲劳等因素。
除口眼㖞斜,颜面部症状还有面部肿胀或麻木、迎风流泪、闭目露睛、泪液外溢、畏光、耳周疼痛、耳部疱疹或眼睑疱疹、鼓腮漏气、口角流涎、口周疼痛或麻木、口中不知食味等。
其中颜面肿胀、疼痛、麻木,耳周疼痛、疱疹,迎风流泪,闭目露睛,鼓腮漏气,口角流涎症状较常见,且持续时间较长。
口僻损害以一侧为主,也有双侧面肌突然同时瘫痪,此时口眼㖞斜症状不突出,而颜面的其他症状明显,如肿胀或麻木、闭目无力、口周麻木等。
西医学认为面神经出颅是从耳后的茎乳突孔走行至耳前,分布到面部,面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其耳支支配耳部肌肉、枕肌、颈阔肌。
康复科口僻面瘫诊疗常规
康复科口僻(面瘫)诊疗常规中医部分本病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又称“口、“卒口僻”、“口眼斜”。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20一40岁者居多,男性比女性发病多。
面部左右两侧的发病率大致—致。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复发者极为少见。
面瘫—症,在《内经》中已有记载。
《灵枢•经脉》说:“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唇胗。
”《灵抠•经筋》说:“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
”又说:“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缓不胜收,故僻。
”其后《甲乙经》载有“口僻”,《诸病源候论》记载有“风口候”。
《医学纲目》谈到“口眼斜”时说:“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斜,亦有无半身不遂而口眼斜者。
”《针灸大成》亦载有“口眼斜”,历代医籍对本病均有详细记载。
本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症。
系由病毒感染、面神经缺血或水肿或附近组织有炎症病变等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
至于由中风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与本病病理不同。
但可参考本病进行治疗。
[病因病机]本证是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而发生。
《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候》说:“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
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咀僻也。
”可见古人多认为本证是由络脉空虚受风而得。
但有感受风寒、风热的不同,风痰痰血阻滞脉络亦能导致口僻。
[辨证治疗]主证起病突然,多在睡卧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呆板,麻木。
不能作戚额、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患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流泪,少数病人初起时在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和听觉过敏。
[治疗部分]中药治疗治法:祛风通络,养血和营方药:选用宋•杨谈《杨氏家藏方》牵正散为主方。
“牵正”其意是将已歪斜的口眼部肌肉恢复如初,本方用全蝎、僵蚕、白附子三药以祛风化痰。
急性期可用汤剂。
经方治疗面神经炎验案三则作者:丁元庆
经方治疗面神经炎验案三则作者:丁元庆面神经炎俗称“歪嘴风”,一般认为是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茎乳突孔内受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影响,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此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激发因素可能系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脱髓鞘,甚至轴突变性等。
此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多为一侧性。
面神经炎相当于中医的“口僻”、“面瘫”、“口眼歪斜”范畴。
1、桂枝加葛根汤治风寒口僻案王某,男,45岁,济南市人。
因六七日前面部受凉致口角左歪,右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失,口角漏水,右面部活动不灵活。
纳眠可,二便调。
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属风寒外袭,经络闭阻。
治以疏风散寒、宣通经脉之葛根汤加减。
处方:葛根30g,白芍15g,桂枝9g,炙甘草9g,天南星6g,天麻15g,豨莶草30g,白僵蚕15g,秦艽12g。
水煎服6剂。
二诊:症状明显好转,右侧额纹稍有恢复,右眼睑睑裂缩小,闭合较前有力,口角未变。
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上方加防风6g,芥穗6g,6剂。
三诊:诸症好转,右睑已能闭合,惟感无力,口角漏水消失,略感口干,上方去天南星、秦艽,加石斛15g,生黄芪24g,双花30g,当归15g。
继服6剂。
愈。
按口眼歪斜是风寒侵袭阳明经脉之本证,桂枝加葛根汤虽是治疗太阳病项背强几几之方,但葛根亦是阳明经要药,用以散阳明之邪,兼为诸药引经,为风寒侵袭阳明经脉之正治。
2、桃核承气汤疗瘀热结滞面瘫案何某,男,45岁,济南长淸人。
口眼歪斜10余天。
诊见:口角左歪,右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失,右口角漏水,大便干结,舌暗红,有瘀斑,苔薄黄少,脉沉略滑。
既往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史,就诊前因肾功能损害正在服通腑泻浊中药治疗,发病后,经当地医院外治效果不佳,前医改方牵正散加减,病情变化不明显,就诊神经内科。
证属瘀热内阻阳明,风邪滞于阳明之脉。
治以通腑化瘀泄热,疏风活血通络,方用桃核承气汤加味。
中风ppt课件
左侧基底节区较大范围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左侧侧脑脑室消失闭 塞,中线结构右移。
二、丘脑出血: 如属一侧丘脑出血,且出血量较少时,表现对侧轻瘫,对侧 偏身感觉障碍,特别是本体感觉障碍明显。如果出血量大, 受损部位波及对侧丘脑及丘脑下部,则出现呕吐咖啡样物, 呕吐频繁呈喷射状,且有多尿、尿糖、四肢瘫痪、双眼向鼻 尖注视等症。病情往往危重,预后不好。
左侧颞叶高密度影,呈短T1长T2信号,周围可见长T1长T2水肿信号。
四、桥脑出血: 原发性脑干出血占脑出血的10%。在脑干出血中,绝大大都为脑桥 出血,少有些为中脑出血,而延髓出血极为稀有。脑桥出血量大于 5ml者,通常病人很快进入昏倒,双侧针尖样瞳孔、四肢瘫,可伴 有胃出血、高热、呼吸困难、去大脑强直等,多在发病24~48小时 内逝世。小量脑桥出血可无神志障碍,体现为突然头痛、呕吐、复 视、眼震、注视麻木、交叉性感觉障碍、交叉性瘫痪、偏瘫等,其 预后相对较好,有的遗留传轻偏瘫或共济失调。
• 明代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 伤积损”观念。 • 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分为闭、脱二证。 • 清王清任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虚血瘀”, 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 • 近代张伯龙、张山雷认为中风的发生是由 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瘀于脑所致。
【概述】
3.疾病范围:
中风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与西医学的脑血管病相似。
西医学的出血性(15%)或缺血性(85%)脑血管病均可
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心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 死亡(第一位)率高的特点。
•
中风病古代列为四大难证(风痨臌膈)之首,当 今世界医学也将其列为三大死亡率(心血管、脑 血管、肿瘤)及复发率致残率最高疾病之一;是 最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也是人类致死 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病的防治研究,国 家列为专题放到重要位置,投入大量人力、财力、 物力,从中医、西医及其他有关方面进行了深入 系统的研究,从而在发病因素、病理机制、先兆 证治、急诊抢救、康复措施及后遗症研究等方面 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本病诊断虽较易, 但防治手段进展却较缓慢。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 在受调查的57个国家中,急性脑血管病列为前三 位的有40个,在美国发病率占2.6%,65岁以上 占21%o;在日本40岁以上的患者占7.9%
口僻
口僻“口僻”即面神经麻痹症,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称作“口眼喎斜”,也称“面瘫”,是指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变。
手足阳明经均上行头面,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经和足阳明经脉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古人认为本病是由于风邪所中,历代文献均将其归入风门,概称为“中风”。
一、诊断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可见额纹消失,不能皱眉蹙额,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口角偏向健侧,鼓腮或吹口哨患侧口角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或同侧舌前 2/3味觉丧失,或患侧乳突部疼痛,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减退。
二、中医治疗面瘫病因有内外因之分。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口喎候》说:“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筋,故使口喎僻”。
又《妇人杂病门·偏风口喎候》说:“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故令口僻也”。
《小儿杂病门·中风口喎邪僻候》说:“小儿中风,口喎邪僻,是风入于颔颊之筋故也”。
巢氏认为面瘫的发病虽然男女老小皆有,但其病因均为风邪入于面颊部的经筋所致。
治法以祛风、化湿、活血通络为主。
1.辨证论治(1)风邪阻络症状:肌肤不仁,突然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或者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祛风、养血、通络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15克,独活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羌活9克,防风9克,白芷9克,当归9克,川芎9克,黄芩9克,细辛6克,白芍10克,石膏20克(先煎),甘草6克。
无内热者可去石膏、黄芩,加白附子10g,全蝎1条(磨粉冲服);痰湿重者去生地,熟地,加胆南星10g、法夏12g;有言语障碍者加郁金10g,石菖蒲15g,白僵蚕10g。
中成药:脉络宁注射液10—20ml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天1—2次。
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
新晃中医院针灸科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稿)面神经炎是指面神经管内段的非化脓性炎症。
本病原因尚不明了,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后的一种变态反应性损害,或因寒冷刺激导致面神经营养性血管收缩、缺血,而后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压迫面神经所致。
人群患病率约40/10万,多见于青壮年。
我们从中医角度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或风热,邪入脉络,或风痰阻络所致。
依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诊断定为“口僻”(“面瘫”)。
一.临床诊断与分期(一)临床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证候诊断方面分为四型:1)风寒袭络证2)风热袭络证3)风痰阻络证4)气虚血瘀证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手册》:1)急性起病,病前可有着凉“感冒”史。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症状与体征:如患侧闭眼无力,额纹消失;口角歪向健侧,患侧鼻唇沟变浅,流涎,鼓腮无力,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残渣滞留于颊部等。
3)可能出现下列伴随症状: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减少,乳突部疼痛,听觉过敏,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
以上诊断要点中,根据急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如闭眼无力、口角向健侧歪斜等,排除其他周围性面瘫的可能,一般即可确诊本病。
注意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吉兰-巴雷综合征、桥小脑角肿瘤、腮腺病变等相鉴别。
可据情况选作以下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头部CT;面肌电图,(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基本治法为祛风通络,疏调经筋,至中后期据情况加用补益气血、濡养经筋之法。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牵正、地仓、承浆、合谷、太冲。
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风热袭络证加曲池;风痰袭络证加丰隆;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或昆仑);流泪多者加睛明。
面瘫诊疗规范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2016年一、概述:面瘫面神经炎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目不能闭合等.中医称面瘫病,亦名口歪、口僻、俗称吊线风,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炎相合.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故僻.”类经十七卷·疾病类六十九注:“僻,歪斜也.”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口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编码:BNV1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中医观点:主要是指面部脉络受损或痹阻所致以口眼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中络,或气血痹阻,或痰浊阻滞经络,筋脉松弛而发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本病好发于成年人,以单侧患病多见.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3脑CT、MRI检查正常.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三、鉴别诊断:(一)中医鉴别诊断1.中风病:可有口舌歪斜,同时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2.面痛病:面部如刀割,火灼状疼痛,不能触碰.而无口角斜,不能闭目等症.二西医鉴别诊断1.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周围性者瘫痪一侧面部表情运动不明显,而中枢性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并且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对疼痛敏感,常在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疼痛,有明显的“扳机点”,无口角歪斜,与之可鉴别.四、治疗方案一西医治疗: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为其主要治疗原则.1.急性期激素治疗:地塞米松10~15mg 日一次静脉滴注,7天后逐渐减量;口服泼尼松30mg/天,顿服,连续5天后在7—10天内逐渐减量.2.抗病毒治疗:%NS250ml+阿昔洛韦日一次静点,5-7天/疗程,连用1疗程;有疱疹者加阿昔洛韦软膏局部外用,5-7天/疗程,连用1-2疗程.3.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的应用:甲钴胺5mg日三次口服,或和维生素B1 100mg肌肉注射.4.理疗:急性期可在茎乳口附近行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或局部热敷,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5.护眼:患者长期不能闭眼,使角膜暴露、干燥、容易感染,可戴眼罩防护,或用左氧氟沙星眼药水保护角膜.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推荐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芷、藁本、桂枝、甘草等.2.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各、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等.3.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推荐方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胆南星、陈皮等.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全蝎、僵蚕.三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随症配穴: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2恢复期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穴.随症配穴: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颏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针刺~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转/分,捻针2分钟,间隔留针8分钟,重复3次,留针30分钟.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3联动期和痉挛期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灸治疗: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或者热敏灸治疗.随证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袭络证加大椎、曲池;风痰阻络证加足三里、丰隆;气虚血瘀证足三里、膈俞.2.电针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一般选取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三对穴位.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电针时间约30分钟.3.灸法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髎、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或者热敏灸等方法.每次施灸约20分钟.4.拔罐适应于风寒袭络证各期患者.选取患侧的阳白、下关、巨蹘、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闪火法,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不断反复,持续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以病情而定.5.穴位贴敷:马钱子粉撒于风湿止痛膏上,贴敷患处,或交替贴敷于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阳白,翳风等穴,每2-3日1次.或选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将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一次.6.耳穴压豆:主穴:面颊、肝、口、眼、皮质下;配穴:肾上腺、脾、枕、额.主穴配穴各选2-3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者每日自行压耳穴3次,3-5日换压另一侧耳穴.注意用力适度,防止损伤耳廓皮肤.五、疗效评价1、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面部所有区域正常.2、显效:患部基本恢复正常,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者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3、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侧眼睑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4、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者略有改善.。
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10页word文档
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疾病名称(英文) 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multiple radiculoneuritis拚音JIXINGGANRANXINGTUOSUIQIAOXINGDUOFAXINGSHENJIGENSHENJIBING别名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痿证,西医疾病分类代码周围神经和神经节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病变主要侵犯脊神经根、脊神经和颅神经等。
临床特点为急性或亚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
中医释名临床以四肢软弱无力为主证,尤以下肢痿软无力及不能行走较多见,故亦称“痿鼊”。
伴有肌肉疼痛者称痿痹”;有颅神经损害者,如舌咽、迷走、舌下神经麻痹者,出现吞咽困难,称为“噎证”;面神经麻痹者称为“口僻”等。
西医病因AIDP的病因目前尚不清,多数学者支持下面两种学说:1.病毒感染说其理由:①AIDP发病前数天或数周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症状,或患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水痘、带状疱疹,腮腺炎等;②有人发现AIDP和其他外周神经病伴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③AIDP病人血中发现有抗EB病毒和抗巨细胞病毒抗体增高。
综上所述提示AIDP与病毒感染有关,但至今在病变组织中未能找到病毒直接侵害的证据,许多学者曾用脑脊液或神经组织培养及动物接种方法,均未能分离出病原体;从临床表现观察病人的感染症状多不显著,该病常不发烧,脑脊液中细胞数多不增高;病理组织亦无急性炎症改变。
2、自身免疫说认为AIDP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由感染性疾病而引起免疫障碍而发病。
其理由)①在AIDP发病前常有感染,感染性疾病与神经症状出现,其中间有一段潜伏期;②在AIDP 患者外周血淋巴母细胞数增高,急性AIDP病人的血淋巴细胞可诱发鼠的后根神经节脱髓鞘改变;③某些AIDP病人血清在组织培养或神经内注射后能引起外周神经的髓鞘脱失;④AIDP病人血清中发现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及抗外周神经髓鞘抗体;⑤AIDP发病2周以后脑脊液蛋白增高,免疫球蛋白中IgG、IgM、IgA亦增高,脑脊液中出现寡克隆TgG;⑥在实验性动物模型研究中,用免疫方法注射粗制的同种外周神经,造成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它具有和AIDP类似的病理,电生理和脑脊液改变。
悬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论文
悬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57-01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学“口僻”范畴,俗称口眼歪斜,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一般认为是茎乳突孔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所致,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中医学认为多由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顾,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犯面部金锣平,致面部筋络痹阻,筋络功能失调而出现蜗僻[1]。
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病,一侧面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歪斜,不能皱眉、闭目、鼓腮等[2]。
由于病损发生于面部,给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影响,甚至产生严重心理负担。
临床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笔者主要采用悬灸法进行治疗,取得不错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选择2008年5月至2012年3月来我服务站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49例,其中男25人,女15人;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1年。
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神经病学》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以突发一侧面部表情肌肉麻痹的临床特点为诊断要点。
1.2 方法取穴:翳风、地仓、颊车、阳白、四白、合谷、牵正、顴髎、迎香、合谷(双)、足三里(双)。
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穴位,距离皮肤3厘米~5厘米处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施灸时间10分钟~15分钟。
每次选取2~4穴,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中面神经炎的疗效标准制定如下:痊愈:自觉症状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表情肌运动时左右对称。
有效:自觉症状减轻,面部表情大部分恢复正常,额纹基本对称,仅笑时口角轻微歪斜,鼓腮、皱眉患侧稍差。
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2 结果2.1 疗效49例患者中,痊愈25例,占51.02%;有效20例,占40.81%;无效4例,占8.17%,总有效率为91.83%。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单纯性面瘫15例
杂 志 ,0 82 () 1 7l 9 2 0 ,1 2 :4一4 .
E 6 ̄彤宇. 23 天麻素 注射液 对急性 脑梗死 的神经 保护作 用 [] J.
天 津 医 药 ,0 1 3 ( ) 2 52 7 2 1 ,93 :0—0 .
3 治 疗 结 果
本 病是 由于 正气 不 足 ,络脉 空 虚 ,卫外 不 固 ,风 邪乘虚 而人 ,风痰 阻络 ,筋 脉失 养 ,而 致 该 侧 肌 肉软 弱无力 。笔 者认 为本 病 要 和 现 代 医学 的脑 血 管 意 外 、
后颅 窝 的肿 瘤等 引起 的面 瘫 相鉴 别 ,嘱 患者 患 病期 问
浙 江 中 医杂 志 2 1 年 1 第 4 02 月 7卷第 1 期
针刺 配 合 中药 治 疗 单 纯性 面瘫 1 5例
黄绍辉
云 南省建 水县 曲江 中心卫 生院 云 南 建水 6 4 0 530
关键 词 单纯性 面瘫 针刺 疗 法 中 医药疗 法 临床观 察
为 10 。 0
修 回 日期 2 1 - o1 O 11-2
[ 3 曾德 珍 , 效 模 , 军 . 杏 达 莫 注 射 液 对 急 性 脑 梗 死 患 者 2] 黄 郭 银 血 清 T - 、 - 平 的 调 节 作 用 [] 山东 医 药 ,0 9 4 (5 : NF aI 8水 L J. 20 , 9 2 )
血清补体 C 3及 h— R s P水 平 的 影 响 [] 中 国 中 医 急 症 ,0 0 1 C J. 2 1 ,9
( ) 4 2 4 4 3 :0 — 0 .
E]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0 13 () 5 15 3 J. 2 1 ,37 :8 —8. [ 2 李世 英 , 2] 阎冰 , 夏静. 银杏达莫 注射液 治疗急性 脑梗死 的疗
面瘫口僻中医医院针灸推拿诊疗方案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口僻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
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痿病类疾病。
口僻又名面瘫面瘫(idiopathicfacialpalsy)或称Bell麻痹(Bellpalsy)是颈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面神经麻痹。
【病因病机】口僻是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或素有风痰瘀血内蕴,或耳周及耳内疾病影响,面部经脉阻滞而发病。
预后一般良好,病重者延久不愈。
一、诊断:参照2004年国家卫生部临床医学委员会制定的《神经病学》和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进行诊断。
【诊断要点】1、起病急,病情有受凉、受潮、吹风史。
少数患者可有耳周及耳内疾病,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但以20~40岁男性较多。
2、晨起发现面部僵硬,面颊动作不灵,可于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多为单侧,少数为双侧者。
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额部皱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不能作皱眉、闭目、露齿、鼓腮和噘嘴等动作。
重者语言不利,进食时食物常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唾液自该侧外流。
3、可伴多泪,舌前2/3部味觉障碍,耳鸣、听觉过敏等。
4、无神昏、肢体瘫痪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大多正常。
【类病鉴别】1、缺血中风、出血中风:除面瘫外,一般症状较重,多伴神志不清,半身不遂等症状,头部CT可发现病灶区。
2、脑瘤:只有眼眶以下的面肌瘫痪,并伴头痛、呕吐,舌肌瘫痪,肢体瘫痪等症二、中医治疗[辨证论治]1、风痰阻络证证候:突然口眼歪斜,面部表情动作消失,前额皱纹消失,口角流涎,患侧面部麻木不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与主方:祛风化痰通络。
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加减举例:面部抽搐,加蝉衣、荆芥、白芍;面部麻木,加茜草、红花、丹参。
2、风寒袭络证证候:突然口眼歪斜,前额皱纹消失,患侧面部麻木不仁,恶寒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 厥 阴 肝 经 脉 循 行 图
(2)病涉于脾。
①脾主运化,与胃相表里。饮食失节,劳倦伤
脾,运化失司,一则痰湿内阻,成为口僻发病的病
理基础;二则劳伤中气,脾虚气弱,气虚卫外不固, 虚易招风;气虚推动无力,痰瘀内生,痹阻阳明经 脉致病。 ②脾主肌肉。 《金匮要略》:“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 引邪,歪僻不遂”。
《灵枢·经筋》
口僻病变主要涉及阳明经脉
足 阳 明 经 脉 循 行 图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经脉“是主血所 生病者……口喎唇胗”。
喎(歪)嘴歪。
胗(zhen3):唇疡。杨上善:“胗,唇疡疮, 音紧”。 同疹。《素问·气交变大论》:“病寒热喎 胗痈痤”。张介宾:“胗,疹同”。 通诊。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阳明为
治以通腑化瘀泄热,疏风活血通络。
方用桃核承气汤加味。
七、典型案例
处方:桂枝12g,桃仁15g,炙甘草9g,芒硝6g, 生大黄10g(后入),葛根30g,天麻15g,赤芍 18g,川升麻15g。水煎服6剂。 二诊:面瘫渐改善,额纹接近正常,口角歪斜减 轻,胃纳渐佳,眠差。大便通畅,每日2次稀便。 舌暗红,有瘀斑,苔薄黄少,脉沉细涩。上方去 升麻,加夜交藤30g,双花30g,生黄芪30g,6剂。
6.重症肌无力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分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新久 口僻病有新久,新病病程短,病情虽 重,但大多易治;久病邪气入络,正气不足,其 病难治。 2.辨寒热 口僻多为外邪所致,以风为主,但有 寒热之分。风寒较多,风热亦不少见,也常见里 热证。
(一)辨证要点
2.风热证
症状:除口眼歪斜外,尚可见口干、舌质红、
苔薄黄、 脉浮中见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痹通络。
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或
升麻葛根汤(《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加味。
3.湿热证
症状:口眼歪斜,面色红赤,口气秽浊,口
干口苦,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
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通络。 方药:湿热兼表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七、典型案例
何某,男,45岁,济南长淸人。口眼歪斜10余天。 诊见:口角左歪,右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 失,右口角漏水,大便干结,舌暗红,有瘀斑, 苔薄黄少,脉沉略滑。既往有糖尿病肾病、高血 压病史,就诊前因肾功能损害正在服通腑泻浊中 药治疗,发病后,经当地医院外治效果不佳,前 医改方牵正散加减,病情变化不明显。 证属瘀热内阻阳明,风邪滞于阳明之脉。
(3)同侧泪腺分泌障碍(岩浅大神经)
(4)外耳道及耳廓带状疱疹(膝状神经节— Ramsay-Hunt syndrome)
三、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前 额皱纹消失,睑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 面部被牵向健侧为特征。绝大多数为单侧,双侧 发病者极少见。
2.急性起病,常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先治血”。
处方中常配用当归、生白芍、生地黄,日久则
再加鸡血藤、枸杞子;阴伤有热,则用生熟地黄、
枸杞子、女贞子、玄参、菊花等。
(五)经久不愈,当补虚活络 急性口僻治不及时,日久不愈, 一则正气 渐虚,一则病入络脉,治疗当以补虚活络为主, 清阳汤颇为对证,临证可酌加虫类药。
七、典型案例
王某,男,45岁,济南市人。因六七日前面部受 凉致口角左歪,右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失, 口角漏水,右面部活动不灵活。纳眠可,二便调。 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七、典型案例
三诊:2004年11月8日。面瘫基本痊愈,额纹对称, 眼睛闭合有力,鼻唇沟对称。鼻周红疹。舌尖红, 苔薄黄,脉弦缓。 处方:白鲜皮15g,苦参9g,当归15g,徐长卿15g, 枳壳12g,浮萍15g,制首乌15g,蝉衣9g,香附 15g。6剂。
七、典型案例
四诊:2004年11月21日。面瘫基本痊愈,近几日 因学习劳累致左侧面部不适,舌左侧麻,目不适, 晨起耳内疼痛,很快消失,无目干涩,纳眠可二 便调。颅神经(-)。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急性面神经炎。 风邪侵袭阳明经脉。 治以疏风散邪,通利阳明经脉。
七、典型案例
处方:葛根30g,荆芥穗12g,生白芍15g,炙甘草 9g,蝉衣15g,僵蚕15g,天南星6g,天麻15g,豨 莶草30g,桑叶24g。6剂。 二诊:2004年11月1日。面瘫好转,左额纹恢复, 闭合有力,面部肌肉左松右紧,右耳鸣,晨起口 干,饮水不多,纳可二便调。舌尖红,苔薄黄, 脉沉细。 处方:生黄芪30g,当归12g,葛根30g,夜交藤 30g,红花3g,苏木12g,天麻12g,僵蚕15g,桂 枝6g,炙甘草9g,麦冬24g,天南星6g。6剂。
口僻以阳明经脉受病,面部筋脉失养, 肌 肉松弛为主要病机。 因此,其证治必须从阳明着眼,祛阳明之邪, 通阳明之络,补阳明之虚。 处方用药也以阳明经药物为重点。
(二)着手于祛风
急性口僻病因以风为主,因此,治疗以祛 风为首务,重用葛根为主药。 葛根为阳明经要药,轻清透达,既能疏风 散邪;又能舒筋脉,缓挛急,合于阳明经脉受 邪,气血失和,筋脉失柔的病机特点。
阻络之候。
(二)病机
1.口僻病在阳明 口僻病变主在阳明,特别是与足阳明胃经
关系尤为密切。
2.病涉肝脾
1.口僻病在阳明
⑴口僻病变主在阳明,
特别是与足阳明胃经
关系更为密切。
阳明经脉行于面。
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
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
上挟鼻孔”。
阳明经脉挟口行于面,阳明受邪,经脉失和,
急性口僻(面神经炎)从阳明论治
丁元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主要内容
急性口僻以足阳明胃经病变为主
口僻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辨证论治
治疗要点
口僻释义
病证名 口——此处指口唇 僻: 偏僻,距离中心地带远。歪斜曰僻。 僻邪:不正之气,邪气。
一、《内经》有关口僻的论述
《灵枢·经脉》
(二)病机
口僻病在阳明,与肝脾有涉。
(一)病因
病因有内外之分,以风为主
外邪侵袭是导致口僻的主要原因。
风寒或风热、风湿诸邪气侵袭,痹阻经脉,气血失
和,肌肉失养,因而发生口僻。
调摄失宜,正气损伤,卫外不固,是招致外邪侵袭 的重要因素。
⑴ 外风侵袭阳明经脉是病因的主要方面
急性口僻起病迅速,与风性迅疾的致病特性 一致; 同时,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有头面部受风受寒 的病史。 所以,一般认为,风邪外袭是本病的主要原 因。
3.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多见; 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与季节无关。
诊断依据
1.受凉史
2.急性一侧性周围性面瘫
3.无其它神经系统体征
4.必要时脑CT或MRI检查
四、鉴别诊断
1.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2.桥脑病变
3.桥脑小脑角病变
4.面神经管的邻近病变(中耳炎、乳突 炎、术后、骨折等) 5.茎乳孔以外的病变(手术、外伤、腮腺 病变、淋巴结病变)
证属风寒外袭,经络闭阻。 治以疏风散寒、宣通经脉。 葛根汤加减。
七、典型案例
处方:葛根30g,白芍15g,桂枝9g,炙甘草9g, 天南星6g,天麻15g,豨莶草30g,白僵蚕15g, 秦艽12g。水煎服6剂。 二诊:症状明显好转,右侧额纹稍有恢复,右眼 睑睑裂缩小,闭合较前有力,口角未变。舌红, 苔薄白,脉弦数。上方加防风6g,芥穗6g,6剂。 三诊:诸症好转,右睑已能闭合,惟感无力,口 角漏水消失,略感口干,上方去天南星、秦艽, 加石斛15g,生黄芪24g,双花30g,当归15g。继 服6剂。愈。
① 正虚易招风邪。正虚特别是气虚卫外不固,
御邪无力,是风邪外袭的主要根据,所谓“络脉空
虚,风邪入中”,当包括本病在内。
② 邪滞以胃腑蕴热与痰阻为主。
胃为多气多血之经,饮食所伤,胃腑失和,
气滞不化,浊气不降,郁滞化热,常见胃腑实
热、湿热二证。
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胃司受纳为储痰之
器,胃腑痰浊易于上泛,若与风合,即成风痰
处方:葛根30g,生白芍15g,桂枝9g,黄芩12g, 豨莶草24g,天南星6g,天麻15g,僵蚕15g,炙甘 草9g,连翘30g。6剂。
风邪致病,常挟寒热二气,而以风寒为多,
风热间而有之。
风寒四季皆常见;风热多见于春夏,且与体质
密切相关。
本病风挟寒热邪气袭于阳明经脉,与营卫失和
有关,但与表无涉,故虽有外邪,却无表证。
⑵
内因主要有正虚与邪滞二端。“邪之所凑,其
气必虚”。风自外袭以致口僻,必然存在易感的内
因,这些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正虚与邪滞而方面。
耳廓周围剧痛、患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病因: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临床表现1
1.见于任何年龄 2.无性别差异
3.多为单侧
4.病前常有面部受凉史
5.病初常有患侧的外耳道、耳后或下颌 角区疼痛
临床表现2
面神经麻痹的表现
1.周围性面瘫的表现
临床表现3
2.其它表现
(1)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鼓索支损坏)
(2)同侧听觉过敏(蹬骨肌支)
三诊:诸症明显减轻,纳眠俱佳,二便调。舌暗 红,苔薄黄少,脉细涩较前有力。上方继服6剂 以资巩固。
七、典型案例
杨某,女,24岁,教师,济南市人。初诊日期: 2004-10-18。主诉:口眼歪斜5天。诊见:口眼右 歪,初期右耳道疼痛。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沉。左侧不完全性周围性面瘫,额纹浅,左眼睑 闭合不全,示齿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