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度有效演进之路

合集下载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制度与贸易路线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制度与贸易路线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制度与贸易路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制度和贸易路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直接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塑造了国家间的关系。

在世界历史上,有几个重要的经济制度和贸易路线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并分析古代时期的丝绸之路、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经济制度以及现代工业革命带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制度。

一、古代的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是迄今为止影响最深远的贸易路线之一。

这条东西方贸易通道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4世纪充盈着商品和文化的交流,连接了古代的中国与欧亚大陆。

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还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奢侈品带到了远方。

同时,从中亚、印度、阿拉伯到地中海沿岸国家,丝绸之路也带来了西方的黄金、香料、宝石和文化知识。

这种历史上空前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对于全球经济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经济制度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经济制度是一种以封建主为核心的经济体系。

在这个制度下,封建主拥有土地和生产手段,并通过向农民征收租税和劳动来获取财富。

这种制度导致了土地的私有化,农民们成为封建主的依附者,丧失了自由和权益。

然而,封建制度也带来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稳定了社会和经济秩序。

在这一经济制度下,城市和商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贸易活动逐渐增多,城市成为了欧洲社会和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代工业革命带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制度现代工业革命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巨大变革,也催生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制度的兴起。

新自由主义经济制度以市场主义为核心,主张自由市场、自由贸易和私有制度。

这种经济制度追求经济自由、市场竞争与效率,提倡政府干预的最小化。

从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催生了新的生产力和商业机会,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个制度的推行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通过增加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资本流动,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繁荣。

总结: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制度与贸易路线不仅是经济模式的演进,更是文明交流、技术传播和政治力量的体现。

1978—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演进——决策与实施

1978—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演进——决策与实施

1978—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演进——决策与实施[搞要] 中国的改革不是依据理论预设,面是诉诸实践和试验,从局部开始。

“撞击一反射”式地推进.改革初期,从最初的放权让利到确立“有计划的寓品经济”的改革方向,经历了重大的观念和理论的突破,包括激烈的争论。

这种突破得益于理论界的不懈探索和领导人的正确决断。

国际交往的扩大拓晨了人们的视野,为反悬中国体制弊端、探寻改革之道提供了多样性的参照物和丰富的思想资源。

但是,对改革思路突破最有力的推动,还是实践本身。

正是在总结中国自己的历史经验,同时吸收国外经验,了解和研究国外各种经济理论,特别是比较系统地汲取东欧国柬改革经济学的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国的改革学派,形成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整套观点和政策主张。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标志着中国改革总体思路的一次重大突破。

[关键词]1978—1984 经济体制改革决策实施[中圈分类号]F121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4)05—0059—12[收稿日期]2004一05—17[作者简介]肖冬连,教授,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100856。

中国的改革是自上而下发动的。

改革的酝酿直接根源于领导层追求现代化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因来自内部(长期未能摆脱贫困)和外部(日益扩大的发展差距)的压力而强化。

中国的改革不是依据理论预设,而是诉诸实践和试验,从局部开始,“撞击一反射”式地推进。

从最初的放权让利改革到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方向,经历了重大的观念和理论的突破,包括激烈的争论。

这种突破得益于理论界的不懈探索和领导人的正确决断。

国际交往的扩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为反思中国体制弊端、探寻改革之道提供了多样性的参照物和丰富的思想资源。

但是,对改革思路突破最有力的推动,还是实践本身。

改革的最初成效扩大了自身的支持力量。

尽管理论上争论不已,改革和开放的实践却始终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而市场机制一旦被引进,如果不受人为遏制,就会形成不可逆转的趋势,产生自我扩张的力量,对改革旧体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新时代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制度演进、现实刻画和未来进路

新时代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制度演进、现实刻画和未来进路

新时代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制度演进、现实刻画和未来进路王欣摘 要:民营经济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为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制度供给与制度创新持续深化,民营企业发展呈现“量”“质”“能”“位”齐升的新格局。

然而,当前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也面临外部制约与内生不足的双重挑战,包括:“隐性规则劣势”制约民营企业发展潜力,“要素获取劣势”抑制民营企业竞争力,“路径锁定劣势”限制民营企业创新力,“冗余能力劣势”降低民营企业成长耐力,“综合素质劣势”削弱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发展阶段,深入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破除“隐性规则劣势”,以高效能制度供给构建友好型发展环境;聚力消除“要素获取劣势”,以高精度供给服务形成适需型发展要素;聚能突破“路径锁定劣势”,以高水平创新引领培育内生型发展动力;聚势扭转“冗余能力劣势”,以高层次转型升级打造质效型发展模式;聚心改变“综合素质劣势”,以高标准素质强基锻造持续型发展能力。

关键词:民营企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中图分类号:F276.5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需要企业高质量发展予以实现(黄速建等,2018),民营企业作为构成中国经济微观基础的规模最大的主体,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为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推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通过持续的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不断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但在新发展阶段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多力量、更实举措予以应对和破解,切实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和迈上新台阶。

一、制度演进: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供给与制度创新持续深化任何制度都会在一系列因素(如宏观制度背景、中观政治变量、微观主体行为)作用下出现结构性变迁(诺思,1994),呈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模式。

古代经济制度演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古代经济制度演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古代经济制度演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经济制度的演进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古代经济制度演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

古代社会最早的经济制度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仅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为生,经济生产主要依赖于个体的劳动能力。

这种经济制度的特点是简单、原始,社会分工几乎不存在,资源分配基本上是自由的。

然而,随着人类对生产力的逐渐认识和发展,原始社会的经济制度逐渐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农业的兴起,封建社会时期的经济制度逐渐形成。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出现了主仆关系和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以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生产为核心,贵族地主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成果,建立起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基础完全掌握在少数权贵少有人的手中,广大农民和劳动者长期遭受剥削和压迫。

中世纪的封建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新的经济制度——商业资本主义制度。

商业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快速发展,商人和资本家逐渐取代了贵族地主的统治地位。

在这个时期,人们追求利润最大化,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

同时,由于商业活动尊重个人财产权和市场自由竞争,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化,不同城市和地区的特色产业也逐渐形成。

商业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多元化。

然而,商业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完美,它的固有矛盾最终导致了古代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

资本与劳动之间日益激烈的矛盾促使了古代社会向着工业资本主义的方向转变。

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大幅度下降。

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出现,加速了社会的分工程度,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工业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发展和衰落,在经济和社会体制方面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转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演进

中国的经济转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演进

中国的经济转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演进中国的经济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演进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经济体制主要是计划经济,国家通过中央计划来指导和调控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逐渐意识到计划经济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始了经济转型的进程,转向市场经济的制度。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转型的历程和制度演进。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特点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着资源配置,制定计划指标和生产计划,企业和个人从中获得指令式分配的资源。

计划经济的特点是集中决策、公有制主导、资源配置由政府安排等。

虽然计划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公平性,但也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和创新不足等问题。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化探索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引入市场经济的元素。

这一时期,特色经济区的建设、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改革的关键。

通过农村改革,中国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

三、市场经济制度逐渐完善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完善了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和产权保护制度。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打破了行政主导的经济管理体制。

此外,中国还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引入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证券市场建设等。

四、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开放市场中国的经济转型迈向新的阶段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

作为一个全球贸易体系的成员国,中国承诺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壁垒,吸引外资。

这一举措促进了市场的竞争,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五、当前的挑战和展望尽管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上的不完善,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仍有待完善。

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转型还需要应对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和不确定性。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与贸易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与贸易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与贸易中国古代是一个卓越的文明古国,其经济发展与贸易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的经济逐渐发展,并且通过贸易实现了与世界各地的交流。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往来。

一、农业经济的崛起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始于农业经济的兴起。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在早期的社会中,人们主要以耕种为生。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中国的农业非常发达,可以种植各种农作物,并且利用大规模的灌溉系统进行农田的管理。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民们能够获得更高的农产品收成,从而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对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而言,粮食是最为重要的产出。

稳定的粮食产量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也为后续的工商业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国古代的农民还种植了其他农作物,如棉花、丝绸和茶叶等,这些农产品成为了中国著名的特产,也成为了古代贸易中的重要品类。

二、贸易的兴盛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往来。

早在秦朝时期,中国就开始与中亚、西亚进行贸易。

而到了汉代,随着丝绸的出口成为重要贸易品,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更加频繁。

贸易的繁荣带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也为其他文明古国带来了中国的奢侈品和优质农产品。

而在海上贸易方面,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从东汉末年开始,中国开始派遣船队出海,与东南亚、印度、中东和非洲等地进行贸易往来。

通过这一海上贸易通道,中国向其他国家输出了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外来商品,如马匹、草药和珍宝等。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使中国的经济更加繁荣,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

三、钱币与货币经济的兴起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货币的使用与流通。

虽然最早的交换方式是物物交换,但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交换需要一种普遍接受的媒介,这就催生了货币的诞生。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从贝壳、铜质物品到银币和纸币的演进过程。

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铜质物品等,但由于这些货币不便携带和交易计量的不确定性,逐渐发展为银币和铜钱。

历史变革与社会制度的转型

历史变革与社会制度的转型

历史变革与社会制度的转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无处不在的是各种变革与转型。

这些变革顺应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改变和塑造了社会的制度。

社会制度的转型是历史变革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和需求的不断演进。

本文将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三个方面,探讨历史变革与社会制度的转型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经济制度的转型经济制度的转型是历史变革的重要方面,其核心是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由原始的农耕经济向以城镇、国家为单位的市场经济转变。

这一过程中,淘汰了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封闭自给自足经济,取而代之的是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兴起。

古代的希腊城邦是市场经济的雏形,其城市间的贸易活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在现代,工业革命的爆发导致了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取代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政治制度的转型历史的长河中,政治制度的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原始社会的部落制度,到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再到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人类社会经历了不同形式的政治制度转换。

政治制度的转型往往与社会经济形态相伴随。

奴隶制度在古代世界各大文明中盛行,因冶铁术的进步而崛起的封建制度统治了中世纪欧洲。

而现代民主制度的诞生,则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

随着各种社会变革的发展,人们对政治制度的期望和追求也不断改变。

当代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传统政治制度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

人们对政治制度更加关注公平、正义和个体权利的实现,进而促进了政治制度向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三、文化制度的转型文化制度的转型是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转型的基础和保障。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在历史变革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传统相互碰撞、融合,推动着文化制度的变革。

当人类社会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型时,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思潮掀起了一股文化变革的浪潮。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阶段,其主要特征包括:•国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经济建设是中心,以工业为主导,同时兼顾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建设正在推进。

2.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2.1 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主体,包括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

国家所有制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形式,是国家在经济建设中行使管理和调节职能的工具。

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国有企业主要包括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

中央企业是由中央政府出资组建的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是由地方政府出资组建的企业。

集体所有制在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民集体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农民通过自愿结成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共同占有和管理土地、农机具和经营资金等生产资料。

在城市,集体所有制是城市集体企业、城市居民社区和单位社会福利事业的主要形式。

城市集体企业既可以由工人集体组建,也可以由居民、企事业单位和其他集体组建。

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种新的所有制模式,主要由国家或集体与个人、内外资企业合作组建。

它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的优势,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间的又一种有效的结合形式。

2.2 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构成部分,包括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两种形式: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

在中国,按劳分配主要是以工资为形式实现的。

工资是职工按劳动时间、强度、技术和工作环境等因素获得的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演变概况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演变概况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演变概况(知识结构纵横结合)
对农耕技术的评价
C积极: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⑵局限:中国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T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
(2 )被统治者看作立国之本,形成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3)农耕(农业)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关键地位)
(4)“农学”成就突出
(5)水利比较发达
自然经济
(1)地位: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
(2)特点:以小农经营为主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本做到自给自足。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演进与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演进与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演进与发展中国历史悠久,经济制度更是历经多次演进与发展。

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到商周时期的青铜贸易,再到唐宋时期的繁荣贸易,以及清朝后期的租借贸易和近现代的商品经济,中国经历了一段独特的经济制度发展历程。

下面将分别从历史角度和地区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进与发展。

历史角度1. 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在原始社会时代,物物交换是普遍的生产行为。

人们通过物物交换获取需要的物品,没有货币交换的概念。

物物交换在固定居住后变得更加繁荣,尤其是陶瓷、青铜、玉器等商品的产生,推动了地区之间的商业贸易。

2. 商周时期的青铜贸易商周时期的经济主要是青铜贸易。

贸易的方式是城市间的往来交易,主要是以青铜器交换,没有现代的市场经济。

商周时期的经济交流,推动了地区之间的商业往来,并且加快了铁器生产的进程,繁荣了经济。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是商业繁荣和贸易航海的时期。

商业的繁荣使官府管理日益完善,货币的流通也更加广泛。

同时,海上贸易的繁荣,加快了文化和技术的交流,推动了当时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4. 唐宋时期的繁荣贸易唐宋时期,商品交流范围更广,商业也更加繁荣。

唐代的唐商和宋代的南宋商,代表了古代金融企业的发展水平。

唐代的盐铁官营制度和宋代的均输法,制定了国家对商业贸易的管理和规范,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海上贸易航行的繁荣和新兴的驿站、邮递业,进一步加大了市场化的交往程度。

5. 租借贸易和商品经济近代以后,中国逐渐进入租借贸易时期,主要的经济领域集中在一些岛屿和港口,这些地方成为连接海外的重要通道。

随着商品的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生产,在大贸易场中,经济主体逐渐由国家臣民向个体发展。

地区角度1. 山东地区的鱼盐贸易在古代中国,山东地区的鱼盐贸易是非常繁荣的。

山东地区盐产量丰富,与当时的中国各地进行贸易往来,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山东地区海岸线长,鱼类品质良好,鲜鱼和咸鱼贸易是早期中国海运贸易的特色之一。

中国近代的制度与经济发展

中国近代的制度与经济发展

中国近代的制度与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的制度和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引人注目的话题。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政治、法律、经济等制度的变革与演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制度改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一、近代中国制度的演变近代中国的制度改革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开始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度,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洋务运动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中国社会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

随着晚清王朝的衰落,辛亥革命爆发,中国终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开始了新的政治实践。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时代,为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契机。

此后,中国历经南北政权更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国的政治格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这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再一次重大变革。

建国初期,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生产进行全面调控。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一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次起伏。

晚清时期,中国经济陷入停滞,无法与西方列强相抗衡。

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得中国错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然而,辛亥革命后,随着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中国的经济也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现了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建立了一套庞大的工业体系。

然而,计划经济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决定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大力发展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并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演变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古国,其独特而复杂的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演变对其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 原始公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原始社会阶段,人们以部落公社为单位,共同拥有土地资源。

这种原始公社制度是人类最早的土地制度形式之一。

原始公社制度的特点是土地资源的共有制,每个人有平等的使用权,但没有私有制。

2. 封建土地制度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封建土地制度逐渐形成。

在封建社会中,皇权与土地所有权紧密结合,土地被分封给地方领主或贵族,形成了土地私有制。

3. 均田制在中国古代,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减轻贫富差距,均田制在某些时期得到了推广。

均田制是根据家庭人口数量分配耕地的制度,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平等,减少不平等现象。

4. 井田制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井田制度逐渐兴起。

井田制度的特点是将土地划分为若干个井田,每个井田由一户或多户农民共同耕种,分享收成。

这种制度通过合作共享来增加农田的产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5. 分田制在中国古代的一些时期,为了应对社会危机和人口增长,推行了分田制。

分田制是将大片的公共耕地分割给农民个体使用,增加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古代经济政策的演变1. 农业重视政策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农业生产是经济的基石。

在古代中国,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并出台了相应的经济政策,如鼓励农民种植粮食、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加强灌溉工程建设等。

2. 商业与贸易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与贸易在中国古代的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秦汉时期及以后的经济发展中。

为了促进商业与贸易的繁荣,古代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如降低关税、开通商业通路、鼓励私人经商等。

3. 财政和税收政策财政和税收政策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制度的演进逻辑

制度的演进逻辑

制度的演进逻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制度的演进逻辑也在不断变化。

制度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对于一个国家或组织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探讨制度的演进逻辑,并分析其影响。

一、历史上的制度演进逻辑在古代社会,人类最早的制度是部落的自然制度,以族群为单位,依据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共同生活和生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著名的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和欧洲的封建制度。

这些制度建立在封建领主和臣民关系、地主和农民关系的基础上,并通过法律体系作为约束和规范。

然而,这些制度也存在不足和弊端。

在中国,封建制度的权力集中于皇帝和贵族,普通人的权益受到压制;而在欧洲,封建制度对农民的剥削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面对社会的变革,制度逐渐演进为现代化的制度。

二、现代社会的制度演进逻辑现代社会中,制度的发展逻辑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经济制度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主导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制度和货币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

此外,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在现代社会,民主制度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和追求。

民主制度强调公民的参与和自由选择,保障各阶层权益的平等。

同时,法治也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法律制度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公正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现代社会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和资源分配不均等的难题;社会的多样化和多元文化的存在导致了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碰撞;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给制度带来新的影响和挑战。

三、制度演进对社会的影响制度的演进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个合理的制度能够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然而,如果制度存在不合理或僵化的方面,就会阻碍社会的正常运转。

同时,制度演进也对于个体的行为和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健全的制度能够保障个体权益,提供公正的机会,激发个体积极性和创造力。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国有经济
含义: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 制形式 存在形式:国家所有 地位: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 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 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态度:发展、壮大
2、集体经济 含义:
公有制的主要运作形式:股份制
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P32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 起主导作用。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个体经济
含义:P33 作用:P33 特点: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
观历史 看发展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个社会占 主体地位的 生产关系的 总和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 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思考: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我国所有制的演进过程 新中国建国以后,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我们建立了全民所有 制和集体所有制。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的一段很长时间,在所有制变革方面, 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脱离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具体国情,追 求“一大二公”,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制定并坚定不移地执行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党的十五大报告改变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 有益的补充”的提法,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 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及政策演进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及政策演进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及政策演进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为了深入探究其历史沿革及政策演进,以下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经历了艰辛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体制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

此时期,国家对工业和农业生产领域进行全面的计划和统领。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了生产力的低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低下,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混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进行着改革实践。

随着不断的实践经验积累,中国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之路,并最终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二、理论基础的构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离不开理论基础的构造。

这种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理论上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需要创新性地解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关系问题。

中国提出了“因地制宜、在保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理论,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其次是实践上的探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多领域和多层次的实践探索,为发展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政策演进和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构建过程中,政策演进是不可缺少的。

这种政策演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体制体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中,需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这就需要做好政治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2. 改革型政府的建立。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阶段中,政府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原来的“全能政府”转变为“改革型政府”。

高三历史中国与世界知识点

高三历史中国与世界知识点

高三历史中国与世界知识点高三历史课程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重要梳理,其中中国与世界历史的知识点是高考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从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以及与世界历史的联系三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国古代史的辉煌与特点中国古代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其历史脉络清晰,文化成就辉煌。

从夏、商、周的早期国家形成,到秦汉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确立,再到唐宋的繁荣与开放,中国古代史展现了独特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1. 政治制度的演进: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科举制,这些制度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逐步成熟。

2. 经济发展的轨迹: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尤其是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货币经济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 文化艺术的成就: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从文学、哲学到艺术、科技,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如唐诗宋词的文学成就,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以及四大发明的科技贡献,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变革与挑战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历史。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着外来侵略和内部矛盾的双重压力。

1. 外来侵略与民族抗争: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外来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同时,中国人民的抗争也从未停止,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都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体现。

2. 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在外来压力和内部矛盾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社会开始寻求变革。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尝试。

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思想的启蒙和文化的更新。

3.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经过长期的斗争,新中国得以成立,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更是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演进与实践愿景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演进与实践愿景

作者: 宋冬林[1,2];谢文帅[1]
作者机构: [1]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101-11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学逻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分配制度
摘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建立,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完善,始终依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主线,最终形成一个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基本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共同构成的完整有机统一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为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两个毫不动摇"为关键点,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为出发点,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着力点,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存在着两个未解之迷:一个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迷”,即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因此,实际上这个迷更应该叫做“中国近代经济落后之迷”;另外一个迷就是“中国当代经济增长之迷”,即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何以出现罕见的高速增长?对此,经济学家一直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答案。

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新制度经济学开始在我国盛行,学术界出现了用制度变迁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一、建国以来我国制度变迁的历程我们可以将新中国60多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分为两大时期五个阶段。

两大时期是指1949—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的时期,以及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时期。

五个阶段是:1.1949—1957年,高度集权计划体制建立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与快速增长阶段;2.1957—1966年,高度集权计划体制全面实施下经济结构扭曲的阶段;3.1966—1976年,高度集权计划体制下政治挂帅、社会动荡的阶段;4.1978—1991年,高度集权计划体制的改革探索期,其中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诱致性制度变迁扩散阶段(1978—1984年)、城市经济责任制强制性变迁的推广及诱致性、强制性变迁交替阶段(1984—1992年);5.1992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包括整个制度环境的变迁和制度创新阶段。

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从内容上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突出地表现在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及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作用的变化上;2.分配制度的变迁,从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为辅的原则变迁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3.价格制度的变迁,从改革伊始实行的调放结合、双轨过渡、政府定价与市场定价并存的“价格双轨制”,到如今的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都基本上由市场的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决定的价格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讲稿(一)发展脉络默认分类 2007-05-07 18:36:22 阅读4256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作为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制度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起步发展、压抑受阻、壮大发展三个阶段。

1.制度经济学的起步发展阶段19世纪末一20世纪30年代,制度经济学从出现—发展经历了一个短暂的高潮,一度被认为替代了“新古典经济学”而成为经济学的“主流”,这一阶段可称为制度主义的起步发展阶段。

其源头人物是凡勃伦,其他代表人物有康芒斯,米契尔等人。

制度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既马克主义经济学之后的又一重要“异端”学派。

其初始阶段短暂的繁荣就在于独树一帜地提出和研究了一个带根本性的经济学问题—制度问题.在这一阶段,由于各自研究纲领和具体理论观点的不同,从而形成制度主义初期发展阶段三个重要不同的流派。

第一个流派以凡勃仑为典型代表,后经艾尔斯进行了发展与修正,把制度理解为“思想习惯”和“流行的状态”,其研究纲领集中于考察新技术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以及既定社会惯例和既得利益集团阻碍这种变迁的方式,这个流派被称为制度主义中的心理学派。

第二个流派以康芒斯为创始人,后经瓦伦•塞缪尔斯和阿兰•施密德的发展与扩充,把制度理解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把法律制度混合到经济学里面”}s6},其研究纲领集聚在考量法律、产权和组织及其演变以及演变对法律、经济权力、经济交易和收入分配的影响,这个学派被称为制度主义的法律学派。

第三个流派首领人物为米契尔,其注重社会制度的实证研究,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波动的数理统计分析,揭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固有弊端,这个学派被称为制度主义的经验统计学派。

这一阶段制度主义挑战主流经济之所以得势在于其抓住了新古典理论“看不见的手”用的软肋,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危机之时(二、三十年的周期性危机),强调政府干预和制度的调整、变迁对资源配置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性作用,从而为西方社会所接纳,老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也就呈现出一时的繁荣。

中国的经济转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演进分析与展望

中国的经济转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演进分析与展望

中国的经济转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演进分析与展望中国的经济转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演进分析与展望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制度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型。

本文将重点分析中国经济制度的演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在经济运作中起到主导和计划的作用。

政府通过国家五年计划来确定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等经济活动,并通过指令性计划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标。

这种经济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当时的工业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模式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计划经济无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政府的计划经常受到信息不对称、决策滞后等问题的影响,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决策。

其次,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产权不明确,私有产权得不到充分保护,这限制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发展。

此外,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市场扭曲和资源浪费现象也日益突出。

二、市场经济时代的崛起:市场机制的引入与推广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逐渐引入了市场经济机制。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供求关系的自由决定,价格通过市场调节,市场资源配置得到更大的发挥。

市场经济的转型意味着政府放弃了原本的经济主导地位,更多地将经济活动交由市场自由竞争决定。

市场经济的推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灵活高效,企业和个人拥有了更多的经营和创新自由度。

市场竞争也促进了企业行为的规范和精细化管理。

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导致了市场失灵和垄断行为的出现。

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收入分配不公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

此外,环境污染和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完善:创新与协调并重为了解决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经济制度有效演进之路
道格拉斯·诺斯
中国正在经历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的变迁,这个过程有趣而又充满挑战。

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难以全面理解这个过程。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演变成为静态的理论,它提供一流的分析框架,可以解释某个时刻市场或部分经济如何运转。

但是,对于解释经济史它则无能为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效率的市场是如何演化形成的?经济将以何种方式演变?显然,无力解释这些问题是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一大缺陷。

因为我们要改善经济,就必须了解经济怎样逐渐演变,关键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改变哪些因素可以改善经济。

新的研究方向是从交易成本入手,了解交易成本及其演变方式、与社会制度框架的关系和它与社会的互动过程。

交易成本的存在使经济过程产生摩擦,是影响经济绩效的关键因素。

这显著地体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极大的交易成本差异上。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穷,是因为其交易成本高。

这种关系是确凿的。

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我们测算了25个国家的交易成本,并将交易成本相对于人均收入进行回归计算,结果验证了这种关系。

什么决定交易成本的高低?交易成本的背后就是制度框架。

由此引出的问题便是什么使制度形成了有效率(即交易成本低)的市场?良好的经济制度到底是靠什么支撑的?
经济制度的基本来源包括:正式的规定,如宪法、法律和法规;非正式的行为准则与规范;正式规定与非正式准则的执行情况和特点。

这三个方面共同确定了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表现特征。

进一步问,是什么决定了正式规定和非正式准则的规模和形式?又是什么决定了要建立这样的制度?显然,经济制度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

于是我们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政治制度是以何种方式形成的?这又涉及更为复杂的问题,即如何在一个政体中汇总社会选择?什么决定了政治制度的运行?它与经济的总体特征有何关系?总而言之,这些决定着政体结构,政治制度结构又决定着经济游戏规则,即产权、法律和规章制度。

此外,还要看是什么决定了制度的衍生物——社会中的组织。

制度、游戏规则、产权创立后,为组织演化和发展提供了结构框架。

组织和制度在演变过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竞争求生存。

无论是市场中的企业,还是争夺执政权的政党,或是大学之间争创一流,都要不断创新改善自己生存的机会。

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各自的运营系统。

这正是我们所关心的,也是经济学没有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制度的演变?
经济学的理性假设认为人们知道什么符合自我利益,并会相应采取行动。

如果真是这样,人类历史早就被改写了。

实际上,人们却是在主观地构造世界运行的规律,并相应采取行动。

自然科学可以回溯到基本组成元素的层次上,以此为基础建立理论模型,但是在社会科学中找不到任何客观结构能够提炼为所谓的基本命题。

经济学没有什么现实的基点,人们是在头脑中构造现实:制度、组织、市场,我们通过主观思想构造了一个宏大的社会结构。

我们无法像在自然科学实验室里那样检验经济理论。

但是,我们确实可以试验并得到反
馈,看看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所构造的人类互动。

这个过程大体如下:“现实”→认识→制度→组织→政策→结果→所有现实。

从以心中的某种形式存在的“现实”出发,我们建立了关于周围世界的理论、模型和理念体系,构造出对世界的认识,并了解、解释它。

在此基础上,汇总社会选择作出决定,按照我们所认为世界运转的方式建立并实施我们认为能够达到期望结果的制度框架。

这不仅包括关于世界如何运转的模型,还包括世界应该怎样运转的模型。

制度是人们构造人类互动的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出我们希望的结果。

因此,结构是我们理念的函数。

前苏联兴衰的例子有助于阐释这个认识。

列宁接受了马克思关于世界如何运行和应该如何运行的理论,想用它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他从马克思理论中得到关于社会发展的辩证历史观,关于产权和技术革命的作用等问题的观点,至于如何建设新社会却找不到现成的指南。

列宁根据所掌握的理论向前探索,制定了20世纪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

在这个政策中,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是发展重工业,把苏联建设成工业大国。

它体现了关于要经过怎样过渡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理解,并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

我们必须全面理解这个新经济活动形式的创造。

无论是1917年的列宁,还是在2002年寻求发展的中国,都是在遵循已有的理论和模型。

但是相对这个无比复杂的世界,无论是列宁创建社会主义的观点,还是美国人对发展市场资本主义的认识,还是中国人的看法,都还极不完善。

就像即使中国在过去15年中有了如此之多的卓著创举,也是时对时错。

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建立的体系应该能够根据所得到的反馈进行修正。

前苏联的中心问题之一一直是提高农业效率,其农业一直不成功,但却从未改正过错误。

一般而言,不成功出于两种原因:或者是理论不对,则建立的模型也不对;或者是理论是对的,但是运转社会的人不对。

因此,必须持续关心如何在系统中汇总政治选择,使运转社会的人保持灵活度,并能了解社会怎样随时间演变。

实际上,前苏联人面前摆着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模型:1970至1980年,占1%的私有田的农产量占农业总产量的20%至25%,而占99%的集体农庄产量为剩余的75%。

关键在于怎样学习。

当某项政策的反馈表明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时,就应该进行修正。

1975年之后,前苏联增长率急剧下降;到1980年已经接近于0%。

前苏联人知道出了错,然而,由于发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已是积重难返。

1985年至1991年,戈尔巴乔夫想扭转局势,实行政治制度自由化,打破了原本不太好的经济结构,结果导致了前苏联的解体。

所以,“现实”是带引号的,它不像质子、元素那样客观,有的只是我们头脑中构造的事物、对外部世界的解释。

我们必须保持认识系统的灵活性,了解其是否有效,并收集证据,相应地修改理论、调整信念、改变分析的内容。

这样做,便是调整制度框架使之有效率。

什么是有效的制度框架?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功能而建立制度,如果由此得出的结果不符合初衷,就要能进行修改,直至制度能够产生出想要的结果。

有时我们能做对,有时由于最初的认识不全面,需修改游戏规则,最终使其得到改善。

人类自从能构造自己的环境以来就一直这样做,而且将一直这样做下去。

西方国家虽然一路坎坷,但是最终建立起了一套制度,实现了经济增长,至少在物质方面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人类在其整个发展历史中,确实走了许多弯路。

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从未彻底地了解周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一点非常重要,即使我们有好的理论,也是如此。

经济学家们往往认为他们的理论正确到了能够解
答一切问题的程度。

实际远非如此。

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以往任何时候均不可与之比拟的世界。

25年来的信息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的各个方面都有改观。

此时,在向过去的经验学习的过程中,更要谨慎地注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运用过往经验。

比如,价格理论是非常好的经济学工具,它提出了市场运作的基本理念,并使经济学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科学;机会成本、边际分析等标准理论也是如此。

但是,要谨慎地运用它们。

必须清楚,我们面临如何应对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而我们从历史的经验中不可能找到绝对的指南。

-
作者为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分校鲁斯法律与自由教授,本文为作者于3月20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新创办的学术期刊《经济学季刊》的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