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中国制造”急需走出困境

合集下载

劳动密集型“中国制造”外贸困境问题研究

劳动密集型“中国制造”外贸困境问题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114劳动密集型“中国制造”外贸困境问题研究罗浛方 邵阳市第二中学摘要:“中国制造”一直都以劳动密集型、价格低廉这两个特点著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取代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中国在世界上频繁遭受反倾销,是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企业利润越来越博。

想要走出困境,就必须推进制造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产品创新,以质取胜,从劳动力优势转变为劳动力技术优势,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才能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中国制造;困境;对策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0-0114-01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低成本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国制造业,进入高成本时代之后,大多无法收取品牌和技术溢价,外贸企业利润越来越薄弱,外贸发展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

如何让“中国制造”走出发展瓶颈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劳动密集型“中国制造”出口现状与面临的困境(一)我国大量出口属于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资本的逐利性,投资者不断寻求更低成本的生产地,致使大批跨国公司把工厂建在中国,以充分享受到中国的人口红利,最终,为我国逐步成为了“世界工厂”。

我国大量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进而推动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2010年初级产品比重占8.8%,工业制成品占91.2%,至2014年,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94.8%,初级产品下降至5.2%。

(二)劳动密集型“中国制造”频繁遭遇反倾销中国加入WTO 的时间虽不长,但自从加入,一直是国际上遭遇反倾销调查及反补贴保护措施最多国家,在2005年我国出口就遭受了33件调查,这重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因为长期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再加上大部分产业保护期限也已到期、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以及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众多原因的相互作用,至使中国制造所面临的贸易摩擦居高不下。

申论范文:巧用新思维为传统制造业破冰3篇

申论范文:巧用新思维为传统制造业破冰3篇

申论范文:巧用新思维为传统制造业破冰3篇申论范文:巧用新思维为传统制造业破冰1申论范文:巧用新思维为传统制造业破冰传统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但近年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

一方面是人工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则是技术的滞后、管理的落后,产品质量和效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加上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形势已经危在旦夕。

因此,如何打造新型制造业,通过创新驱动而为传统制造业破冰,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需求驱动的制造业升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也不断变化。

传统制造业必须要拥抱新科技,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生产。

因此,需求驱动的制造业升级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主流,产品的研发和设计需要考虑市场、消费者和用户需求,实现输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差异化优势的产品。

例如,制造一批具有高品质和创新性的电子产品,以满足现代人们生活、娱乐、工作的多元化需求,这是当前制造业不可缺少的一方面。

二、“互联网+”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互联网对于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有巨大的作用。

实现互联网+智能制造,即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联系,使得整个制造过程形成全生命周期的闭环。

此外,可以推行智能制造、智能排产等一系列新技术应用并加强各企业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升生产率和管理效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三、企业间协同共享、资源共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采用的次新型商业模式是协同共享、资源共享。

在科技领域中,创新的重要性超过了资金的重要性,企业之间需要更多的合作,共享资源和创新成果,实现共同发展。

可以借鉴先进的经验,推广企业协同共享的经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大力推动制造业升级。

四、打造具有差异化的制造品牌要想实现传统制造业升级,不仅要注重规模化的增长,更要通过品牌的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发展出具有较高溢价能力的品牌。

制造品牌的建设需要长期积累,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精力,同时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产品差异化。

第四课与世界共发展第1课时中国的机遇与挑战(课件)

第四课与世界共发展第1课时中国的机遇与挑战(课件)

板书设计
我国面临的发展契机

新的发展契机 面对发展契机,我们

的选择





新风险
我国面临的新风险与新挑战
战 新挑战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的措施
(1)图片反映了世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短 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局部战争问题。除此之外, 人类还面临人口问题、毒品问题、恐怖主义问题、 艾滋病问题等。
(2)中国发展也面临着与世界相似的问题。针 对资源和环境问题,我们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大环保投资,增强节能环保意识,走集约化、新 型工业化的道路等;针对毒品和恐怖主义问题,我 们要加大禁毒和反恐力度,加强国际合作。
答案:(1)发展自主品牌产品,增加科技 含量;(2)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核 心竞争力;(3)遵守规则,努力推动建立合理
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当前形势下,
我国经济发展既面临新的契机,也面临诸多风险 与挑战。我们需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和困难,开创新的局面。
(3)我们要勇敢地抓住机遇,不能消极观望 等待,或者害怕风险而退缩,以防错失良机。
总结: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 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 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 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在资金、人才、技 术、管理经验、基础设施等领域具备良好的积累, 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 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2)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越 来越强劲,这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经济合作、全 球治理等多个领域发挥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大。许多 国家为谋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需要与中国开展深 入合作,这使中国在国际合作各个领域获得更大发 展空间,更加有所作为。

在重重困难中前行:中国交通工具制造业的发展

在重重困难中前行:中国交通工具制造业的发展

在重重困难中前行:中国交通工具制造业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交通工具制造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猛。

然而,要说道交通工具制造业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它所面临的重重困难。

首先,技术水平上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中国汽车、铁路等交通运输领域的产品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这是在制造交通工具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难关。

其次,考虑到要将中国制造业推向国际化,避免“中国制造”成为低质量的代名词,我们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

然而,对于许多企业来说,保证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并将其培养到足以胜任的水平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资金等方面的问题。

制造一个高质量的交通运输工具需要大量的资金,从研发设计、到零部件的生产、最终组装等,所有环节都需要全力投入,但这也就意味着要面对高昂的成本和长时间的回报周期。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交通工具制造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克服所面临的许多难题。

首先,提高技术水平。

同时,需要通过吸收外国高端技术,加强国内自主研发与创新,以跻身世界制造业的前列。

其次,培育人才。

这是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我们需要引导更多优秀年轻人投身到交通工具制造领域。

同时,我们也需要为已经在职的人员提供更好的培训和支持,努力实现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

最终,我们也需要寻求资金方面的帮助。

可以通过吸引外资、加强银行放贷等方式,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长远利益。

在推动中国交通工具制造业长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着眼于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以扩大市场份额。

总体而言,尽管中国交通工具制造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我们仍然具备足够的信心、勇气和能力,去应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愿我们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能够不断创新发展,并为国家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领域之一,交通工具制造业必将成为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面对今日的困难和挑战,中国交通工具制造业需要通过创新和改革来实现进一步提升。

创新是发展的主题。

中国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发展的例子

中国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发展的例子

我国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发展的例子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企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一些我国企业通过创新和改革,成功走出困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这些企业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取得成功的原因。

以下是几个典型例子:1. 腾讯公司腾讯公司是我国领先的互联网企业,成立于1998年。

作为一家互联网巨头,腾讯经历了多次转型,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通过手机游戏、社交评台和云计算等业务的发展,腾讯成功实现了多元化发展,成为了全球知名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2. 阿里巴巴集团阿里巴巴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成立于1999年。

阿里巴巴通过引入淘宝、支付宝、阿里云等业务,不断拓展其商业版图。

阿里巴巴也将商业模式拓展至海外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阿里巴巴的成功离不开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3. 华为公司华为公司是我国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成立于1987年。

华为凭借自主研发和持续创新,成功挑战了国际巨头,稳居全球通信设备市场的前列。

华为的成功离不开其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研发能力。

4. 海尔集团海尔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成立于1984年。

海尔通过引入创新管理理念和全球化战略,成功走出品牌建设的困境,成为了全球领先的家电企业之一。

海尔的成功离不开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这些企业的成功案例反映了我国企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意义,也启示了其他企业在面临困境时应当如何应对。

以下是它们成功的主要原因:1. 市场洞察力这些成功的企业都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在市场变化中把握机遇,及时调整战略,满足消费者需求。

2. 创新理念这些企业不断引入创新理念,通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了持续发展。

3. 全球化战略这些企业实施了全球化战略,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4. 良好的管理团队这些企业拥有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能够有效地协调内外部资源,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困境

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困境
策 制 定 找 不现为一种新趋势 。
者; 或者调研不足 , 或过于重视政策对策 ,
忽 视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战 略 、理 念 与 价 值 观 。这 往 往 引发 矛 盾 , 亟需 改进 。
帮助 中小企业消化成本 。 据报道上海
直 以来 , 人们总是从 实用 的角度看
积 出现 问题 ,国有大 企业 也会难以 自保 。 下, 地方政府行为往往急功近利 和单 一偏
待 中小企业 ,认 为其 功能是解决就业 、 创 认 为 中小 企业往往 是技 术落后 和粗 制滥 造的代名词 。 一旦形势有变 , 便情 感背离。
再有 , 在区划利益冲动和政绩考核 的驱使 造税收 、 增加公众收入 、 创造就业机会 ; 还 向 , 中小企 业被边缘 化 , 使 实体 经济逐 渐
当前 中小企业 困境
经济原因。实体经济遇到多种 困难 , 诸如原材料成本 和要 素成 本涨得快 , 企业 利润空 间狭小 、 融资难融 资贵 等。
政 策环 境 原 因 。 2 1 中 国企 业 家 { 0 0年
生存 环境调查 报告 》 出 , 指 三大浪 潮 凸显 市 场环境恶 化 : 务员 考试潮 、 业家 的 公 企
政策信 息缺乏 , 有领导到杭州万 向节企业 集 团视察 , 问该企业需要什么 , 鲁冠球说 , 我不要政策 , 不要项 目, 不要 资金 , 只要 我 看文件 。 广大 中小企业 某种程度 上反 映了
当今 中 国经 济 的 “ 本 面 ”如 果 它 们 大 面 基 ,
大, 信心低落 , 绪受 挫 , 情 似乎成 了社会的
中小企 业并 不代 表落 后和 粗制
滥造。 中小企业大都今非昔比 ,0世纪 8 2 O
年代的小企业 , 其创办人 由于历史 的原 因

抓住中国制造企业的进化良机!

抓住中国制造企业的进化良机!

抓住中国制造企业的进化良机!对未来中国制造业的?21业转移不必惊慌口述I华夏基石咨询集团领衔专家施炜整理I本刊记者王爽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工业半成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70%以上。

这意味着绝大部分工业产品都需要横跨多个国家才能完成生产,世界产业链条已处于“相互依存、相互融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状态。

但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国际形势风云诡请,全球经济秩序的变化到底会让中国制造企业普遍遭遇挫折,还是另有走向?中国制造企业该做好怎样的思想准备和行动准备?著名管理学者、华夏基石咨询集团领衔专家施炜在“管理百家大讲堂”上分享了他的观点。

供应链转移是必然的中国的一些制造业,即使没有疫情,实际上也在逐步转移。

因为近几年,受中美贸易战、版权优化等事件的影响,国内一些低端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开始向东南亚地区转移。

比如,很多企业已经在越南开设工r;未来这个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

现在,很多制造业企业在担忧,全球的供应链会不会重组?对于供应链的转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

第一,即使不考虑疫情带来的变量,有些产业也的确需要转型。

因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发生变化,每年新增人口减少,劳动力数量随之减少但质量提升,所以劳动力成本上升。

这时东南亚一些国家或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吸纳一些低端的产业。

疫情之后,很有可能加剧转移。

第二对未来中国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不必悲观。

对“转移”不必悲观为什么不必悲观?首先,我国现在的制造水平已经跟10年、20年前大不一样,中国制造已经进入中间级别。

中国制造业深刻嵌入到全球产业链中,不是说转移就能转。

即使一些国家要转移,也需要非常长的时间。

比如:原料药行业,如果抗生素原料想要转移并且形成规模,需要5-10年时间。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产业还会不断升级。

其次,中国有巨大的人力资源储备一一知识型劳动者。

以前的制造业红利更多是依靠初级劳动者,俗称“农民工”创造的。

当这077批红利慢慢减少之后,中国最大的红利是中国的大学生。

申论范文:巧用新思维为传统制造业破冰

申论范文:巧用新思维为传统制造业破冰

申论范文:巧用新思维为传统制造业破冰申论范文:巧用新思维为传统制造业破冰近年来,我国传统制造业在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挑战时,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然而,面对困境,我们不能束手无策,而是应该积极地拥抱新思维,寻找突破口,为传统制造业破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巧用新思维,为传统制造业创造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为了改变制造业的困境,我们需要引导企业家从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培养创新思维。

为此,政府应该加大培训力度,提供创新教育和培训机会,提升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同时,政府还应该设立有关创新的奖励和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热情。

只有增强企业家的创新思维,才能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其次,传统制造业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注重技术创新。

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同时,企业应该加大对科研机构的合作和支持力度,共同开展先进技术的研发工作。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提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合资合作、跨国并购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市场竞争,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

在推动传统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传统制造业发展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同时,鼓励企业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保证传统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引入绿色环保的理念和技术也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绿色化生产方式,推动整个制造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浅析中国制造的困境与出路

浅析中国制造的困境与出路

浅析中国制造的困境与出路摘要资本的聚集以及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这两个驱动力促进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制造一路走来,从改革初期的名不见经传,到如今的世界工厂,成就为世界各国所瞩目。

但辉煌的外衣下,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制造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本文通过对中国制造劣势的分析,导出使中国制造走出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制造;困境;出路引言中国制造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经济空前发展的主要贡献者,没有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现代物质文明。

近年来,随着原材料、人力及融资成本的快速增长,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的欠缺,早已让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

2012年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比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这份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再次证实了一个严峻的客观事实——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生产增速明显减缓,中国制造业危机重重。

一、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困境(一)中國制造所面临的人力资源困境中国之所以被认为是“世界工厂”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自身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的整体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各地也相继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再加上中西部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提高,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逐渐弱化。

目前,除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之外,与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的平均用工成本也仅次于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少数国家,而比柬埔寨高224.8%,比孟加拉国高182%,比越南高195.3%,比印度高138.6%,比印度尼西亚高206.6%。

另外由于国家一些新的政策的出台,对农业以及其他产业的扶持,使得本来寄希望于制造业的民工大量外流,严重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

加之80,90后的民工对于自身的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满足于只求温饱,不满足于有点枯燥的工人生活,经常跳槽,因此也更加的难于管理。

高流动率也给工厂增加了人工成本。

(二)中国制造所面临的技术困境在中国竞争最激烈的家电行业,核心的技术却在美国和日韩,甚至在LED 领域,中国企业更是全面受制于日韩,在汽车领域,核心技术控制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手中,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但是,市场上的高档汽车,如宝马、奥迪等,却几乎都是德国货。

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困境及应对思考

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困境及应对思考

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困境及应对思考作者:高深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5期高深绍兴市上虞电力电容器有限公司摘要:本文在阐述制造业基本概念和类型分类基础上,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的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着人工成本升高,创新不足,营销乏力以及国货危机等问题。

本文针对发展困境提出了一些思考:注重创新,注重研发,注重效率以及注重客户等,以期为国内制造业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制造业;制造强国;困境与思考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2-0-01引言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的制造业投资和增长均有不同幅度的回升,达到了6.9%和5.5%,但是,要想真正的做到“中国制造”,仍然需要不断的努力。

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达到了13.1%和11.5%,虽然中国制造业有“爆发前夜”的趋势,本文基于此,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更深入的思考制造业如何走出困境提供对策建议。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一)生产能力与效率制造业的发展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高低,从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值是29.9%,美国的是12.3%,韩国的是31.1%,制造业劳动成本上,中国是3.3美元每小时,美国是38美元每小时,韩国是20.7美元每小时,全球创新企业百强中国没有一家,美国有35家,韩国有3家,日本有40家。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能力与效率与其他国家相比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二)创新驱动创新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高低的体现,制造业要想持续的获取优势就需要有不断的创新驱动能力。

来自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数据显示,我国的制造业科技人才指数只有55.5,而美国和日本分别达到了89.5和88.7,远远高于中国制造业企业。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研究——以海尔集团“走出去”的成功经验为例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研究——以海尔集团“走出去”的成功经验为例
海 尔 人 提 出 : 际 化 , 意 味 着 “ 计 、 造 、 销 ” 三 位 一 国 就 设 制 营 的 体 。 国际 化 的 关 键 , 是 能 不 能 做 到融 资 、 智 , 而 就 融 即有 效 利 用 当 地 的 资本 和 当地 的人 力 资 源 。 第 四 阶段 全 球 化 品牌 战略 阶段 :
公 司 中, 尔 集 团 的本 土 化 是 比较 领 先 的 。 国外 , 尔 在 产 品 品 海 在 海
7 6台冰 箱 全 部 砸 毁 ,而 不 是 听 从 员 工 的意 见 将 其 降 价 作 为 福 利 卖 给 员 工 , 一 看 似 “ 家 ” 砸 冰 箱 事 件 砸 出 了 海 尔 人 的 “ 这 败 的 零 缺 陷 ” 量 意 识 。在 随 后 的市 场供 大 于 求 , 箱 纷 纷 降 价 的 情 况 质 冰
列 ,2 0多 种 , 有 白色 家 电 , 有 黑 色家 电和 米 色家 电 。 中 , 90 既 又 其 冰 箱 、 柜 、 衣机 、 冷 洗 空调 器 等 的 市场 占有 率 在全 国名 列 前 茅 。
第 三 阶 段 国际 化 战 略 阶 段 : 19 - 0 6年 ,海 尔 的 创 新 视 野 从 中 国 市 场 投 放 到 国 际 市 99 20 场 。 全 球 化 方 面 , 尔 先后 提 出 “ 难 后 易 ” 取 国 际 市 场 ;先 在 海 先 争 “ 易 后 难 ” 设 全 球 工 厂 ; 土 化 战 略 “ 位 一 体 , 融 一 创 ” 建 本 三 三 。
品 、 术 、 金 大 量 涌 入 国 内 。海 尔 选 择 制 定 了追 求 无 形 的 品牌 技 资
的 “ 牌 战 略 ” 海 尔 集 团总 裁 张 瑞 敏 大 胆 决 定 将 当 时有 瑕 疵 的 名 。

“中国制造”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制造”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制造”的困境与出路【摘要】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在国际贸易大舞台上“中国制造”无处不在。

Made in China,它代表着一个含义,那就是物美价廉。

多年来,也因此使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中国制造”模式中存在的局限和困难日益凸显:技术含量低、自主品牌缺失、能源消耗大等等都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此外,近期西方国家针对“中国制造”产品质量问题的大肆炒作,严重损害了中国产品的声誉和中国的国际形象。

本文分析了“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并对促使我国逐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建议。

【关键字】中国制造;困境;自主品牌;中国智造;创新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相对于国内其他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给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自2007年3月份起,海外爆发了多起有关中国受污染食品和药品的事件,再加上美泰公司半年内四次召回中国制造的玩具,“中国制造”在全球引发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在中国与世界不断发生并日益频繁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冷静客观地对待和解决所有的危机和问题已经成为摆在“中国制造”面前迫在眉睫的严峻任务,但是解决这一问题并非易事,“中国制造”还面临着许多困境。

二、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困境,具体困境如下:1、技术含量低,质量堪忧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低端位置,其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总量上,而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大部分是一种出口加工的模式。

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停留在加工制造的初级阶段的情形下,中国制造业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困境中,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核心技术则仍然被发达国家所掌控。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这种劣势展现的更加明显,尤其是一些附加值很高的复杂产品,差距更是明显。

此外,一些产品质量实在令人堪忧,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知识产权侵犯时有发生。

中国出口纺织业困境与对策

中国出口纺织业困境与对策

中国出口纺织业困境与对策随着中国纺织品出口步伐的悄然放缓,人民币升值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纺织业必然面临严峻考验,可以说,走到了一个十分艰难的关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

因此,找到适当的应对策略,尽快走出困境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出口纺织业困境分析中国全方位扩大开放,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为中国纺织业赢得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陷入重重困境。

(一)国内方面的困境。

一方面由于近年来中国处于流动性过剩、经济趋热的局面,央行一直奉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之在通货膨胀压力下,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以及国家下调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可以说,中国的纺织业已经是在困境中艰难生存。

据统计,中国纺织行业整体平均利润率仅为3.9%;另一方面2008年4月10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已突破7元关口,按照“汇改”之初8.11元的汇率计算,人民币兑美元已经累计升值15.6%,这无疑对承受能力已经非常有限的纺织业雪上加霜。

人民币的加速升值不但直接造成了巨大的汇率损失,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减弱了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从而削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压缩了纺织业原本非常有限的利润空间。

(二)国外方面的困境。

一方面随着中国不断对外开放,中国纺织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也正是这种强劲的发展带来了中国纺织品出口额的不断高升,其负面效应便是中美、中欧就中国出口纺织品方面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这不仅为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制造了极大的障碍和困扰,而且势必影响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对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这必将造成美国消费放缓,从而直接导致美国对进口商品需求的下降。

根据美国商务部纺织品服装办公室统计,2008年1月,美从中国进口纺织服装16.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1%,金额25.9亿美元,同比下降7.7%。

同时,美国经济衰退也将导致贸易保护压力的增大,进而削弱中国纺织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全球经济来看,受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的影响,欧洲、日本等与美国经济具有密切关联国家的经济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因此,中国出口纺织品不仅面临对美出口的下行风险,同样面临对其他贸易伙伴出口下滑的风险,这种连带效应是非常可怕的。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中国制造突破口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中国制造突破口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中国制造突破口作者:周永亮博士、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论坛秘书长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8年第10期总而言之,中国制造的出路绝不在于大,而在于活;中国制造的升级绝不在于技术强弱,而在于技术的转化能力;中国创新的出路绝不在于国家拨了多少钱,钱买不来创新,而一定在于无数个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以及他们的使命感和精神。

自从《中国制造2025》规划公布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且在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国内,无论是高铁、大飞机,还是舰船,或者机器人等领域,都出现了世界级的产品和技术;国外,中国制造业成了并购全世界的明星,尤其是美的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吉利并购奔驰戴姆勒,还是均胜电子并购日本高田,当然,还应包括海尔并购GE 家电等,让西方媒体惊呼“中国企业实施高科技领域的‘斩首’行动”,但是,德国权威杂志《明镜》却登出了一篇封面文章《XINGLAI( 醒来)》。

此刻的中国制造领域似乎一副高歌猛进的姿态,而且中国制造业的总量已经超过世界制造业总量的20%,名副其实的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美国政府发起的贸易战,尤其是对于中兴通讯的严厉制裁,几乎一夜之间,让我们开始真正全面地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的制造业中最为关键的芯片系统、动力系统以及一些智能制造系统仍然被美国这样的霸主卡着脖子,而且,这个霸主似乎打算肆无忌惮地动用“知识产权”和“不公平贸易”的手段,打击中国制造的进步。

于是,我们的网上出现了两种典型的舆论:一种民粹型舆论认为,我们不要怕美国封锁和制裁,一方面要以牙还牙,你罚我就罚你,一方面仍要自力更生,甚至提放出“给我20 年,我就能自己搞出芯片”的“豪言”。

一种悲观型舆论认为,我们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准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就我们国家的制造业水平而言,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是造不出高端芯片、发动机系统和精密机床等高精尖关键元器件的,要忍辱求全,继续韬光养晦。

一个简单的真相是,我们几乎永远都可能会面对某些关键元器件或零部件被发达国家或地区控制的局面,美国是如此,德国也如此,因为毕竟今天是全球化的时代,也就是说一个全球相互依赖的时代,如果一个国家能够造出全部关键元器件和零部件,以及全部需要的制造业产品,这既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大可能的,更是不经济的。

疫后中国制造业的机会与方向

疫后中国制造业的机会与方向

疫后中国制造业的机会与方向1. 引言1.1 疫情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疫情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和供应链方面。

疫情爆发之初,中国的传统制造企业受到了冲击,许多企业因为停工停产而导致产能下降,订单延迟甚至取消,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由于全球疫情的蔓延,国际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导致企业的出口受阻,进一步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

疫情也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在疫情的冲击下,许多企业开始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引入智能制造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供应链重构和本土化生产成为趋势,企业开始将重要的供应链环节转移到本地,降低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提高抗风险能力。

疫情对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挑战,但也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

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加快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更加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 疫情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遭遇重大打击,许多企业面临原材料短缺、生产停滞等问题,制造业产能受到了严重影响。

疫情也催生了一些新的需求和机遇,推动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加速发展,促使企业加快供应链重构和本土化生产,加强融合创新与协同发展,以及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疫情使得制造业更加重视危机管理和供应链韧性,强调企业应当更加灵活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疫情也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推动了构建更加稳固和可持续的产业生态环境,促进了人才培养和技术升级。

在疫情的冲击下,中国制造业正在不断优化和升级,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创新动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持续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2. 正文2.1 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是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其中智能制造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内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智能制造正逐渐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智能制造通过整合人、机、料、法、环等要素,实现智能化生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中国制造崛起 制造装备业迎发展机会

中国制造崛起 制造装备业迎发展机会

中国产业升级有两大变化
一、传统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优势制造装备业出口。 二、新兴产业制造装备迎来国产化替代。
1、中国在80、90年代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目前中国完成最完备的工 业产业链。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产业转移势不可挡,印度、东 南亚将承接下一棒产业转移。所以中国在向东南亚产业转移的时候,一些 优势工业制造装备企业就迎来了发展的良机。 2、由于在过去工业革命中,很多领域都是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 我们只有追随,很难超越。但是现在情况开始悄悄发生了变化,例如5G网 络,华为不经意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还有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 汽车以及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已经可以和西方发达国家并驾齐驱。因为这些 新的领域大家都是零起点,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这些领域也是我们实现 弯道超车的机会。所以在中国举国体制下,国家成立集成电路大基金等重 点扶持。在国产化替代的趋势下,中国新兴制造业迎来了黄金的发展时期, 那么上游制造装备也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投资机会。
传统领域1:缝制机械规模全球领先,国际竞争力强
根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中国缝制机械强国发展战略》,截至2014 年底,我国缝 制机械行业全年共完成工业生产总值约615 亿元,生产各类缝制机械1214 万台,约 占世界产量75%以上。2001年开始,我国工业缝纫机出口金额已经显著高于进口金 额,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中国缝制机械充分体现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新兴产业2:显示面板
显示产业链的时代背景:背靠最大消费电子终端市场
过去近十年国内中国电子信息制造平均增速远高于GDP增速,并且 已经于2014年突破万亿规模。 优势下游产业对应上游制造的机会,OLED新技术的发展,转折点 机会
新兴产业2:显示面板
新兴产业2:显示面板

了解当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面临的挑战,并为我国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提出建议。

了解当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面临的挑战,并为我国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提出建议。

了解当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面临的挑战,并为我国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提出建议。

当前中国制造面临的一些挑战包括:1.质量和创新:中国制造在过去主要注重量产和低成本优势,而面临质量问题和缺乏自主创新的挑战。

中国制造需要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向高质量制造迈进。

2.品牌和形象: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认可度相对较低。

中国制造需要积极提升品牌形象,树立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并加强品牌营销和传播。

3.环境和社会责任:中国制造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面临压力。

中国制造需加强环境标准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推动绿色制造和可循环经济,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和行动,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以下是一些建议:1.创新驱动:注重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研发人才。

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技术转化和产业升级。

2.贸易便利化:进一步简化贸易程序,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加强海关和贸易监管领域的电子化和信息共享,促进跨境贸易的顺利进行。

3.扩大开放和合作: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转让。

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强与各国的经贸合作,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合作。

4.加强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遵循国际质量标准。

积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加强品牌推广和营销活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份额。

5.资金和金融支持:加大对贸易领域的融资支持,提供融资和投资平台,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规模的扩大。

6.加强合作与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公私合作平台,促进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提升政策配套性,提高全社会的参与度。

7.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和创新能力。

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适应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这些建议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构建贸易强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和贸易的开放与合作。

同时,政府、企业和全社会也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共识和合力,促进贸易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展:“中国制造”急需走出困境作者:孙允广来源:《记者观察》2020年第04期当下,因为全球疫情,对于中国制造业的讨论不少。

一些企业说:“3月初,欧洲买家还催着我们交货,现在就接到了退单通知。

”“现在复工了,但是订单在哪里呢?”而且,一些国家似乎不惜代价,要转移制造业:4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将支付22亿美元支持日资企业迁出中国。

其中,有20亿美元是给企业回到日本的贷款,另外2亿支持企业去东南亚国家。

同一天,美国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建议,美国企业从中国迁回去,将由政府给予100%的直接报销。

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担心中国制造业要不保。

究竟该如何看待呢?中国制造又该警惕什么?本文对外交学院施展教授进行了采访,就疫情下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困境及该如何突出重围进行了探讨。

中国企业,至少还要忍受6个月首先,对于近期的一些说法先不要慌张。

因为提出“美国制造业撤离中国”的是库德洛,他是美国白宫首席经济顾问,顾问就是幕僚、参谋,只有发表建议的权力,没有决策的权力。

而且,美国跟中国国情不同,即使政府决定了,企业配不配合还是另一回事。

但是,当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以及全球逆全球化的思潮确实值得非常重视。

对于中国制造业,要从两方面来看:一、从绝对值来看,我很悲观全球疫情下,中国制造不可能独善其身,各国在供应链上彼此高度依赖。

而且,全球因为疫情导致的市场衰退、生产停滞给中国制造在量上带来极大冲击。

而且,也确实有一部分产业开始往西方回流。

二、从相对值来看,我不悲观从经济的角度上,制造业会有部分回流西方,但不可能太大。

一个软件能跑出高分,绝不仅仅是因为软件本身设计得当,更需要底层的操作系统。

“中国制造”在供应链上的演化就是一个“操作系统”,可以搬迁走一些工厂,但很难复制中国制造业的“操作系统”。

西方是“小政府、大社会”,中国是全能型政府,这两种政府形式跟疫情之间有着不一样的本质性关系。

西方的有限政府在疫情初期能够有效预警,无法掩藏消息,按说应该早做准备,及时应对。

但这次他们如此不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对中国信息的不信任,其实越不信任越应该早点准备,结果却弄得疫情扩散超出想象。

在西方的有限政府体制下,不可能对全民禁足,所以完全控制未知病毒的大流行是做不到的,他们只好采用共存模式。

中国的全能型政府在疫情公开后,强有力的一面会浮现出来,比如承诺对所有人进行“兜底性照料”,而且,也可以用强力的手段控制住疫情的传播。

这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本质不同。

从这个角度上讲,西方国家治理恢复的慢,而且单个工厂的迁出并不能影响中国制造的根基;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回旋的余地更小,控制疫情能力还不如中国,制造业反倒会回流中国。

所以,从长远看,疫情总会被控制,从相对值来看,中国还不用太悲观。

很多企业会问,这样的艰难时刻还要持续多久。

我的答案是:至少还要半年。

中国不可能长久切断和世界的联系。

这就意味着,中国迟早也必须得接受与病毒长期共存。

所以,至少一年,世界经济是悲观的,这就带来两个结果:1.对于具体企业而言,会有不少破产。

如果现在的企业经受不住至少半年的考验,那么可能破产,或者被收购。

2.现在有一些企業也在逆势扩张,在不断扩产。

因为它们行业所满足的线下需求都是真实验证过的需求,只是因为疫情被暂时压制,疫情过去会有很大的反弹,这意味着谁能活到那个时候,整个市场就都是谁的。

只要现金流能撑得住,现在扩张是成本最低的时候。

所以,对制造类企业而言,下一步如何规划,首先是要看清自己是哪一种情况。

中国最需警惕信任危机西方国家的一系列动作无论成功与否都至少反映了一种情绪——他们正在丧失对于中国的信任。

这种忧虑的情绪是真实的,并且会与国内的各种忧虑情绪产生共振,让国内陷入更加担忧的状态。

很多人会说,情绪不能当饭吃,西方有这种情绪又能怎样?实际上,尽管短时间内,西方的工厂还搬不走,但情绪会影响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

也就是说,存量可能也就那么着了,但是增量就不一样了。

西方国家具体的增量会发生在与安全相关的产业建设上。

究竟什么是安全相关的产业呢?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并且会随时变化。

在过去,主要是军工类产业,西方国家的制造业再怎么外移,也不会把军工产业转出去。

但是现在,“与安全相关的产业”范围扩大了。

如果西方重建生产体系,会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只重建与安全相关的,像玩具、服装、日常用品这些还会留在中国。

但是,整个中国制造业仍会面临整体的萎缩,企业间竞争加剧,“蓝海”越来越少。

企业之间会发生极度价格战,利润被极大压低,研发的能力也随即萎缩,中国的制造业会陷入一种低水平循环,技术进步的能力极大下降。

此时,中国政府会加大投资,拉动需求。

再加上整体的需求仍在增长,中国忍受几年,凭借内需,仍然能够继续跑得动。

虽然会跑得比过去辛苦,但是西方要重建也是需要时间的,在这段时间里中国还可能比西方发展得更好。

另一方面是,西方国家经过几年的系统重建后会形成一套独立于中国的生产体系。

而西方的技术和创新远远强于中国,再加上基础研究强大,政策优惠,人才会迅速聚集。

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技术很可能与西方脱钩,这就加大了西方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

中国会努力自救,前10年、20年能够发挥现有技术剩余红利,继续向前冲。

但是20年后,等进入西方下一代技术后,中国有可能迭代差距跟不上。

而且,中国的优势在于重化工业和电子产业,属于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会被信息技术来反向定义其价值。

但是,中国在信息产业上并没有什么难以被替代的优势,有些关键领域还大大落后于西方。

所以,中西方产业一旦脱钩,“十几、二十年”这个时间周期还可能会缩短。

中国制造的困境缺乏从0到1的创新舆论经常说,我们现在有很多“伪创新”,就是搞一些噱头,玩一些概念,对产品的使用没什么实际影响。

这个问题得更细致地分析。

中国有很多实用型的创新,但这不是从0到1的创新。

美国多是从0到1的原创发明,我们往往是从1到100做的比较好,就是在生产中不断地改良,不断地迭代进化。

这是我们的一种比较优势,尽管没有从0到1那么高的价值,但仍值得鼓励,说它是“伪创新”有点刻薄。

但是我们仍需要加大基础研究,努力在0到1之间实现突破。

“工匠人才”的缺乏中国制造一直处在低水平竞争维度,实际上跟“工匠人才”的缺乏密切相关。

前几天,和一个口罩厂的朋友聊天,他说:“做防护口罩需要熔喷布,而高端的熔喷布基本部在韩国。

”原来,熔喷布有一个很重要的工序叫驻极,就是让熔喷布带上净电荷,带电前和带电后,口罩对病毒的吸附能力能差出一倍多,所以驻极工艺对于熔喷布的品质十分关键。

而韩国做出的熔喷布,净电荷的存留时间比中国的高出一个数量级。

我很吃惊,问他,这是因为设备的差异吗?他说,不是,设备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工人的手艺。

所以说,“工匠人才”十分重要。

这就好比新东方厨师学校毕业的人,同样照着菜谱炒菜,味道是不一样的。

这背后的区别就叫“手艺”,这种“手艺”学校是教不了的,得靠长时间的积累和悟性,我把这个称为“隐性知识”。

我们与高端制造的距离很多时候不在于设备和技术,就是缺这种“隐性知识”。

这需要稳定的“工匠人才”队伍,以及足够多的制造产业和长时间积累。

对中国制造走出困境的4点建议中国距离制造强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这需要务实精神,通过脚踏实地、培养扎实的实业做支撑。

对此,有4点建议:让人口红利转换为制度红利在中国制造这个操作系统里,产业链是比较健全的,以前物流成本高、效率低,但这些都会随着市场自动校正。

现在主要问题是,很多不应该有的税费加重了负担,导致产业链效率低下。

还有就是,一些地方盲目招商引资,导致产业冲突,效率低下。

所以,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就是进一步“放水养鱼”,完善制度优势,让制度红利承接人口红利,继续走下去。

努力提升“中国制造”品质今天我们看“日本制造”“德国制造”成了一种信仰。

去日本抢马桶盖,去德国买高端机床。

实际上,一百多年前,“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并不值得炫耀,因为英国产品质量好,德国的产品差劲,为了防止以次充好,英国要求从德国进口的所有货物上都要标注“Made in Germany”。

后来德国下大力气提升产品品质,才逐渐取代了英国货。

日本也是一样,“日本制造”曾经也是低廉产品的代名词。

从低端到高端都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中,需要国家付出更多努力,下大力气完善市场标准,严格质量规范。

现在“95后”“00后”越来越喜欢国潮,这也代表国货的崛起。

但还不够,需要更多的高端产业崛起。

建立非政府主导的自治协会工匠的匮乏跟行业自治紧密相关。

要有大量“工匠人才”,就必须有好的评价体系,才能鼓励更多的技术工人愿意沉下心来努力钻研,经过10年、20年,最终成为真正高手。

这就需要社会上有成熟的行业自治协会。

造假牟利这种事,美国也有。

但是他们玩一次被逮着了,就再也没机会玩了。

在中国,往往改换头面还能接着玩。

原因就在于有无行业自治。

举个现实的例子:为什么中国医患矛盾这么多,而美国却很少呢?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医师协会发达。

实际上,医生跟患者之间有“知识壁垒”,这个鸿沟哪个国家都一样。

病人无法判断,医生究竟是基于专业知识做出的诊断,还是基于私心想多开药物呢?在西方,民间很多协会自发成立,受到认可的医生加入协会,如果医生违反职业道德就会被踢出协会。

这样就建立了信任机制,化解了医患矛盾。

这个道理,对于制造业也是一样的。

保中小企业就是保我们自己的未来疫情很可能长期持续,但无论如何,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当下的现实是,很多中小企业熬不住了,但中小企业解决了国内80%的就业,是就业的主力军。

再加上今年以來,受疫情压力,很多企业缩招,甚至裁员。

而且,无数中小企业构建了中国制造的产业链。

如果这一轮中小企业无法保住,很可能会动摇整体中国制造的根基。

这种影响就不可估量了。

所以,要从国家层面保护中小企业,保护中小企业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摘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