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
关于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种对策: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并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这些对策有望有效解决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促进高职学院的发展。
本文总结了研究的重点,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改进和发展的方向,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更好的支持。
【关键词】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日益紧迫的背景下,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的一种模式,通过共同合作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学院校企合作也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挑战。
如何更好地推动高职学院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研究意义:高职学院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产教融合,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师和企业专家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企业专家的专业知识,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升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深入研究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问题与对策,不仅有助于发现现存问题并加以解决,更能有效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推动专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对“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认识
浅谈对“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认识发表时间:2013-10-18T13:13:53.17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李海勇韩磊兰文[导读]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识。
李海勇韩磊兰文(济南市技师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通过建立科学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对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职业资格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动向都有很好的引导、指示作用。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识。
然而在工学结合职业、技工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目前人们主要聚焦在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宏观管理层面。
事实上,在中观和微观的课程和教学层面上,我们也有必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
工学结合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这里蕴含着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
建立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系统化地去解决课程领域的诸多问题。
一、对工学结合的认识1.综合职业能力。
尽管“能力本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目前我们对“能力”这个泊来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按照英语对能力的理解强调结果,看重通过考核鉴定可以确定的技能和绩效;有的则接受德国概念强调能力的形成过程。
不同理解影响了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定位:即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不同选择的教育结果,可能是保证学生实现当前的就业需要,也可能是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如果选择后者,那么对课程的实现方式就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学习领域课程。
目前企业对职业院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对企业所需人才来说仅仅是个半成品。
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一体化规划和实施探索
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一体化规划和实施探索【摘要】阐述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一体化规划包括内容规划、教学模式规划、教师专业能力规划,提出实施该规划时应加强专业认知教育,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教学,加强顶岗实习管理。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能力职业发展一体化规划实施当前,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成绩比较低,学习基础较差,大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很多人当初在填报志愿时是随大流选择专业,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
同时,部分学生无职业目标意识,更无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将来毕业后能干什么,自己的职业成长轨迹是什么等并不明确。
如何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本文提出可以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进行一体化规划。
一、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的重要意义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一体化规划是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教学内容、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发展一体思考。
它是把专业课教学内容和职业指导教学内容相融合,把职业理想和就业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践教师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创新。
它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场感知、现场操作学习过程中,熟悉职业岗位和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
职业院校探索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一体化规划和协调实施,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培养中准确定位,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性格特点,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需要的能力。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能力培养分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三个阶段。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2010级数控技术专业为试点,推进专业课程、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相衔接。
依据产业发展、行业标准要求,请广西机械工程学会指导,请柳州汽车厂、广西玉柴重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共同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和职业指导与职业发展教学方案。
浅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的途径
关键 词 :高职 院校 ; 职业指 导 ;校 企合作
中图分类 号 :G7 1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l 0 —0 1 ( 0 9 4 0 7 4 0 9 3 2 2 0 )O —0 9 一O
吴泰 华
(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福 建 漳 州 3 3 0 ) 漳 6 0 0
摘 要 :从 目前 高职 院校职 业指 导存在 的新 问题 和 国外 职业指 导模 式的启 示为 切入 点 ,在 高职 院校大力
推 行 工学结合 、校企 合作 人 才培 养模 式背景 下 ,分 析 了高职 院校职 业指 导和企 业合 作 的必要性 ,提 出了高
一
、
目前高职 院校开展 职 业 指 导 中存 在 的 问题
2 高职 院校 职 业 指 导 缺 乏 全 员共 导 的合 力 . 意 识 . 职 业 指 导 是 一 个 复 杂 的 系 统 工 程 , 高职
随着 高等 院校 的内涵 建设 的不 断提升 ,对 高职院校 的学生开展职业指 导教育 的必要性和重 职业 素质和 关键 能力 ,通 过课 堂教学或 实践 教 要性迫在眉睫 ,职业指 导教育无疑成 了高等职业 学 告诉学 生 。而专 任 的职 业指 导教师也应该 结 教育加强 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 的 合学 生所 学的专业特 点对 学 生进 行有针对性地 职业 指导也 日益 受到 重视 并得 到快速 发 展 。但 开展 职 业 指 导 和 素 质 拓 展 训 练 , 只 有 这 样 才 能
弥补这个 差距 ,实现 毕业 生高质 量就 业 ,是值 得我们探索 的重大 问题 。
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教学管理探讨
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教学管理探讨摘要:工学结合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实践与课堂学习互相融合的一种办学形式,这也是当前高职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能够实现与教学环境之间的有效融合,及时发掘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通过校企合作弥补其中的不足。
工学结合视角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无论在课程建设方面还是社会需求方面都能够实现全面兼顾,是高职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职业教育随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高职教育在教学管理方面需要从教学与就业的双重角度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征,将学生的就业作为自身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教学管理立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性,提升了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亟需重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与教学的双重角度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进策略。
1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旨在培养具备综合应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工学结合概念的提出从教学与就业的双重角度明确了人才培养机制与高职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观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学管理中针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显得较为片面,这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监控范围内存在的诸多弊端,实践课程的缺乏、教材选择的落后、技能评价的缺陷等,都使得高职教学管理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显得极为薄弱。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反馈也很难从根本上寻找到有效的改进措施。
第二,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没有得到社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这也使得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中的工学结合理念没有从实践中得到落实。
无论是实训场地的选择还是实训内容的设置都没有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管理队伍,难以体现实训教学的教育与管理职能。
浅析“工学结合”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
3如 何 在 高职 教 学 中实践 工 学 结 合教 育模 式
针对现在进行 工学结合教 育所 出现的问 题 , 在实践 中推行 工学 结合
的教育模式 , 首先要进一 步转 变观念 , 弃落后 的观 念 , 摒 树立 高等职业 教 育的新理念 。注重从职业性 上体现高职 教育特色 , 突出学生职 业能 力和 可持续学 习能力的培养 , 切实坚持 以就 业为 导向 , 围绕 提 高学 生就业 能 力来明确教学 思想 。坚持 以提高综合素 质为核心 、 以培养实践 能力为 目 标 , 出学 生培养的针对性 和实用 性 , 学生 具有 一定 的可 持续 发展 能 突 让 力和创造能 力 , 使得学生毕业 后既具有就业 能力又具 有创业能 力 。高等 职业教 育全 面推行“ 工学结合 ” 教育模式 是高 等职业 教育 理念 的一 次根
亲临现场 接受职业指 导 、 经受职 业 训练 , 了解 到与 自己今后 职业有 关 的 各 种信息 , 阔了知 识面 , 大了眼界 ; 5 为 许多 由于经 济原 因不能 进 开 扩 () 入 大专院 校学 习的 贫 穷学 生 提 供 了 经济 来 源 和接 受 高 等教 育的 机会
职业 岗位 的技 能发展 , 造成了书本 知 识和动 手能 力 的脱节 , 法及 时让 无 学生学 习新技 术 、 新工 艺。
工学结合 是将学 习与工作结 合在一起 的教育模式 , 主体 是学生 。它 以职业为 导向 , 分利用学校 内 、 充 外不 同的教育环境 和资源 , 以课堂 教 把 学为主 的学校教育和 直接获取 实际经验 的校外工作 有机结合 , 贯穿 于学 生的培 养过程之 中。在这一 过程 中 , 生在 校 内以受 教育 者的 身份 , 学 根 据专业教 学的要求参 与各种 以理 论知识 为主要 内容 的学习活动 , 在校 外 根据市场 的需 求 以“ 业 人 ” 身份 参 加与 所 学专 业 相 关联 的实 际 工 职 的 作 。这种 教育模式 的主要 目的是提高学 生的综合素质 和就业 竞争能 力 , 同时提 高学校教育对 社会需 求的适应能 力。 工学结合 教育模式之 所 以能持 续 1 0 0 年经 久不衰 , 主要归 功于它 切 合实际 的理 念 , 那就 是以职业 为导向 , 以提高学生就 业竞争能 力为 目的 , 以市场需 求为运作平 台 。美 国曾于 1 6 年 在福特基 金会的支 持下进 行 91 了一次对 工学 结合教 育模式 的调查 , 形成 了“ 威尔 逊一莱 昂斯报 告 ” 后 , 又编撰成 《 习与 工作 相结合 的大学 计划 》 学 一书 , 16 年 出版。该 项 于 91 调查认为 , 工学结合 教育模式 给学生带来 了以下几 方面的利益 : () 1 使学生将 理论学 习与实践经 验相 结合 , 而加 深对 自己所 学 专 从 业 的认 ( ) 2 使学 生看到 了 自己在学 校 中学 习的理论 与工作 之间 的联 系 , 提高他们 理论学 习的主动 性和 积极 性 ; 3 使学 生跳 出 自 己的小 天地 , () 与成年人 尤其是工人 接触 , 深了 对社会 和 人类 的认 识 , 会到 与 同事 加 体 建立合作 关系的重要 性 ;4 为学 生提供 了通 过参加 实际 工作来 考察 自 () 己能力的机 会 , 也为他 们提供 了提高 自己环 境适应能 力的机会 。学生们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对策
以江西 工 程职 业学 院为 例 .学 院每学 期 有外 聘兼 职 教师 7 0人 左右 . 对 其 中的佼 佼者 以及 在工 学 结合 方 面有 突 出贡 献 的一线 教师 、教学 管理 人 员和 企业 指导 教 师没 有 激励 机制 . 抑 制 了这些 人 的教学 积极 性 . 且 校企 互聘 人
江 西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2 0 1 3年 第 3期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对策
汪荣林
( 江 西 广 播 电 视 大学 江西 南昌 3 3 0 0 4 6 )
摘
要: 工 学结 合 是 指 学 生 边在 企 业 实践 , 边 在课 堂 学 习 。“ 学 中有 工 , 工 中有 学” 办 学形 式 , 是 当前 高职 教 育 的
人才。
关键词 : 工 学结 合 ; 教 学 管理 ; 高 职教 育
中图分类号 : G 7 1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3 5 3 7 ( 2 0 1 3 ) 0 3 — 0 0 7 3 — 0 3
近年来 . 职业 教 育 不 断被 “ 就业难” 和“ 技工荒” 所 困 扰 。一方 面是 许 多职 业 院校毕 业生 难 以找 到工作 , 另一 方
、
工 学结合 模 式给 学 生带来诸 多的 实惠
1 . 使学 生 将理 论学 习与实 践 经验 相结 合 。从 而加 深
对 自己所 学 专业 的认 识 .提 高 了他 们学 习 的主 动 性 和积
极性
受 限 于教 学 场 地 、 师资 、 课程、 教 材 和 经 费 等 教 学条 件, 特 别 是 缺 乏融 教 、 学、 做 于一 体 的职 场 化 、 生产 化 、 多
浅析高职院校导师制与职业指导
浅析高职院校导师制与职业指导[摘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基本都是采取团体职业指导,本文试想在此基础上,探究利用导师制对高职生进行个体化的职业指导,充分发挥导师在高职生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努力使高职生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
[关键词]高职院校导师制职业指导1 高职导师制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
导师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
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
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将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科研、就业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
高职院校导师制是在传统的导师制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学生管理特点而实施的一种教育和教学管理模式。
它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生活指导的基础上,更突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和就业指导。
2 高职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是一定组织帮助人们走上职业道路的各种措施体系的总称,是对学生的学力、智力、体力、个人性格、经历、志向以及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全面进行分析与了解,然后根据社会职业需要情况做出职业方面的建议,使其能够选择合适的职业和胜任工作,从而较好地完成个人职业定向的过程。
而高职职业指导更是要贯穿于高职教育全过程,以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为就业做准备和帮助学生在任职中求得发展。
3 重新构建职业指导新模式将高职职业指导与导师制结合,充分利用导师直接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科研等方面的同时,更是通过职业测评等方法手段,根据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以及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所学专业、某特定职业或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向以及对人才方方面面的要求,帮助学生根据国家需要、职业要求和自身特点,在发展综合素质、选择职业并适应职业。
形成职业指导导师制,即职业指导导师在分析个体现实能力与发展潜力及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对个体进行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的指导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互相交流、合作的教导制度。
职业指导在提高高职生就业质量工作中实践创新论文
职业指导在提高高职生就业质量工作中的实践与创新【摘要】在阐析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构成、分析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高职生职业指导的几个方面:创新职业指导内容体系、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学生了解企业岗位要求、创新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内涵发展、拓展学生素质教育等,对提高高职就业质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职就业质量实践与创新【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9(b)-0033-01就业质量才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我国高职教育“十二五”期间强调走内涵发展之路,要求在重视就业数量的同时,更应注重就业质量。
因此,探讨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职业指导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从“质”上分析,以学生就业时专业对口率、薪资、毕业半年内离职率、就业满意度等方面来衡量。
当前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尽管很高,但就业质量还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担忧。
多数高职学生上岗后,工作岗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与没有受过高职教育的农民工差别不大,从而造成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合理期望值的偏差,导致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同度不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主要存在 4 个“偏低”现象。
1.1 高职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偏低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后学非所用的矛盾日渐突出,无论是已经就业或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专业对口率普遍偏低。
据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全国高职毕业生2008届专业对口率为61%,2009届为57%,2010届为59%,近3届平均专业对口率为59%。
1.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薪酬偏低2009届“211工程”院校、非“211工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月薪分别为2756 元、2241元、1890元。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摘要]: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注重专业建设中的课程改革,通过对工学结合课程的模式研究,对我院园林专业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进行了工学结合模块开发,探索培养高职人才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园林规划设计、工学结合、典型工作任务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基金项目:项目来源于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垦区高职教育园林工程技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类别为省重点课题,学科分类为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
1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背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合理存在,关键是特色创新,它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逻辑主线。
只有走特色之路,才有可能成功。
就当前而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
我国的工学结合是学习了国外的教育模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
它的主要形式是英国的“三明治”,美国的“合作教育”,以及目前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提倡的“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
由于与国外的学分制、弹性学制、师资等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职业证书与学校课程的融合等等相比,我们缺少管理体制、人员结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有力支撑。
因此,我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相比具有更多的内容和任务,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还包括专业建设中的课程改革[1]。
依托垦区高职教育改革政策支持,对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进行新课程结构体系构建,校企合作开发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
该课程建设打破传统课程结构框架,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加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着重体现工学结合中的“与学习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相关的要素”两者的结合。
2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工学结合开发模式2.1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的步骤确立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开展职业岗位(群)调研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开发课程标准——编写特色教材——进行项目教法设计——制定学习绩效评价标准。
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 )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或职业指导机构建设力度不 2 () 3 缺乏一支稳定 的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 ( 或专 门从事职业 () 4 职业指导 的理论研究不够 , 使得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时缺
开展职业意识 、 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指导 ; 二是开展创业 够。
根据职业指导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高职 院校的职业指导 指导工作 的人员 ) 队伍 。 () 1理论性 : 现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包括职业 乏必要 的理论支持。
第三 , 各项工作措施要到位, 责任 () 3 指导性 : 是指学生就业工作必须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 规定确保人员和经费的到位 ; 并建立切实有 效的监督机制 。 际 ,敢于面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 ,帮助学生解疑释 要落实 ,
惑, 给他们 以正确的指导 , 使他们少走 弯路 。
四、 前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 的现状及 普遍存 目
在 的 问题
() 1各校重视程度不一 , 认识不到位 , 观念滞后 。
是单纯的就业指导 。因此 ,职业指导要贯穿整个高职教育的教 学 阶段。我认为 , 高职 院校的职业指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一是 教育的指导 ; 三是提供就业指导和援助。 与一般中介职业指导机构不同 ,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教育和指导 , 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工作基础 , 靠科学的理论 和令学 生信服的道理来教育 、 说服他们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 () 2 重要性 : 当前 高职学生就业形式 不容乐观 , 许多学生和 家长已经把就业率作为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重要标准。很多高职
活力 。
( ) 门化原则 : 3专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应专业化、 专门化、
专家化。要设立专 门的机构 , 培养一支专 门的职业指导人员 队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构建
近年来 。 随着高职教育扩 张到 一定 的程度 , 各商职 院校 已 逐 渐将办学重 心转移到学校的 内涵建设 上来 。这是高 职教 育 发展过程 中必 然的一个转折 点 , 也是 当下 和今后 高职 教育发 展的主旋 律。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 人才需求 的不 断 发展 , 高职 的工学结合人 才 培养模式 不 断被大 家所共 识 。在 进行一 系列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 教学 内容 等改 革的同时 , 人 们也关注 到了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起指导 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关键人 物—— 教师 , 而教师 的核心 内容在 于其专业 发展 。工 学结合 教育模 式对 高职院校教师提 出了新的 挑战 , 时也促 使 了高职 院校 同 教师专 业发展内涵的新变化 。因此在工学结合教育模 式下探 索高 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的内涵是 高职院校加快发展 的必然 要求 。 不同研究者对教 师专业发 展的内涵理解大体 上可分为两 种, 一种从 对教 师专业 发展 概念 的认 定 , 阐述 对其 内涵 的理 解, 一种从 对教师内在不 同素质 结构进 行分 析 。本文试 图 】 从后 者来探讨在 工学结合 教育 模式背景下高 职院校教师专业 发展 的 内涵 。高 职教 育在我 国的发 展历史 较短 , 于高 职院 对 校教师专业发展 的研究 也缺乏 系统 性 , 同的研究 者根据 高 不 职院校教 师的特殊性 , 出了 自己对高 职 院校教 师专业 发展 提 内涵的理解 。李 庆原 等从教 师专业 发展 的三个 基本 范畴 : 专 业知识发展 、 专业技能 的娴熟 和专业情感的健全 出发 , 结合高 职教育独特 要求的特定专业 素质及 技能 , 出了高职 院校教 提 师专业 发展的内涵 : 文素养 、 人 知识 、 探究能力 、 研究能力和较 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等I。郝立宁等通过对高职教师 自身应 引 具备 的素质的访谈进行编 制量表 , 过对 量表数 据 的统计综 经 合分析 , 出高 职教师的素质结 构 主要为 : 得 职业道 德、 业 服 企 务、 就业指 导 、 专业开发 、 学术 研究 5个方 面 J 。叶小明通过 对传统 教师专业发展机理 的批判 和反 思 , 出了 自己的高 职 提 教 师专 业发展 观 : 以教 师专业 自主 发展 为核 心 ; 双 师” 以“ 资 格 为 目标取 向; 以实践性知识建构为基础 ; 以职校 、 大学 、 业 企 ‘ 三元 ’ 合作为培养模式 ; 以多样发展 为途径 和 以 自我评价 为 主体 。总体来看 , 研究者 对于高 职 院校 教师 专业 发展 的内 涵 主要从 以下几个方 面来 考虑 : 论知识 , 理 专业技 能教 育 , 教 学 能力 , 职业道德等。本论 文主要 以工学 结合 教育模 式为 背 景 , 过对 高职院校教师 的素质结 构 的分析来 探讨 高职 院校 通 教 师专业发展 的内涵 。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下高职 院校教 师的素质 结构 我 国没 有建 立具有高职 特色 的教师资 格认 证制度 , 职 高 院校教师 申请教 师资格 是依 附于普 通高等 院校 , 因此对 于高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探讨
内容导读:
在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不仅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搞好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迫切需求。本文主要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该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状况的个案分析,找出该专业在开展实践教学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并结合国内外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状况,提出完善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策略,旨在为我国同类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参考。论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内容。绪论主要先容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对工学结合和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这两个核心概念作了界定。正文主要由三章组成。第一章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概论。主要先容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相关的理论基础,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开展形式。第二章是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状况的个案分析。主要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该专业部分教师的访谈对该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状况进行实证研究,总结该专业在开展实践教学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第三章主要是根据第二章的研究结果,结合国内外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状况,分别从公道定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优化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加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深入落实工学结合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策略。最后是结语。主要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工学结合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概况21-26
(一)“校企融合、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定位21-22
(二)高素质、高技能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22
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受到广泛重视,而人才的培养与院校的教学模式紧密相关,但是要想高质量的培养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需要找到有合理的教学模式。
当前来看,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受到大多数职业院校认可,该教学模式能够找准学生学习的方向,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以机电专业为例,从工学结合的角度来探析一体化教学,分析当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现状,为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路径,帮助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工学结合;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引言当前来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中传统教学模式对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够达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标准。
面对这种情况,职业院校应当遵循教学改革的要求,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融入到教学当中,明确基于工学结合背景下的一体化教学需求,积极构建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解析基于工学结合的条件下,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有三大板块,分别是“教学模块”、“学习模块”、“实践模块”,这三大模块是相互关联的,只有三者同时满足才能够达到教学目的[1]。
首先,教师需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学生要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问题并且完成对知识的掌握,最后,学生要灵活的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此外,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负责人,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时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指正,帮助学生寻找到正确的方向。
以机电专业为例,教师在教学上培养学生掌握机电专业相关的技能,当学生在技能的掌握程度上达到要求后,教师应当安排相关的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全方位的工学结合空间。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现状近年来,职业院校为了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积极引入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实际应用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与理想目标的比较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摘要]文章阐述了职业道德养成的内涵,分析了新时期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现状,提出应该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途径: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注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注重社会实践,整合相关社会资源。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作者简介]杨雪冬(1975-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高职教育;吴志鹏(1977- ),男,天津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张婷(1983- ),女,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处,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河北邯郸 056001)[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邯郸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情况现状分析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201244)[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97-02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职院校毕业生是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年轻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能够完善自我职业生涯理念、能否顺利进入工作角色,并间接关系到我国各个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学结合是将高职学生学习与工作实习相结合的一种科学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切实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的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是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相应岗位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整合院校与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之后,通过在企业相关岗位的深度再学习并进行实际的锻炼操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融会贯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职校 论坛 o
S IN E&T C N L G F R A I N CE C E H O O YI O M TO N
20 0 8年
第 2 期 9
论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
朱海 洋 ( 闽西职 业技术 学 院 福建 龙岩 3 42 ) 6 0 1
【 摘 要】 职业指导是隐性课程 ,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不断推进 , 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日益凸显 , 已经成为连接学生专业技 能学 习和 职 业 岗位 实践 的 无 形 纽 带 , 句话说 , 工” “ ” 结合 需要 具 有 高 职特 色 的职 业 指 导 来无 缝 融 合 , 生具 备 了真 实 岗位 的 职 业 素养 和 掌 换 “ 和 学 的 学
.
s i s a d p a t a k ls n a o h r wo d h o a in lg d n e wih t e c a a t rsi f t e a v n e o a in d c to s r q ie n t e k l n r c i ls il.I n t e r ,t e v c to a ui a c t h h r c e t o h d a c d v c to a e u a in i e u r d i h l c i c l c mb n t n o su y n “ r ” I e su e t a n iey fn h i f e n t e s v r n io me to l f t e o s s r f s i n lq a i c t n o i a i f“ t d ”a d wo k . 1 t d n s c n e t l d t e r e ti h e e e e vr n n n y i h y p s e s p oe so a u l a i o h r i i f o
【 键 词 】 家示 范 性 ; 关 国 高职 院校 ; 业指 导 ; 职 工学 结 合
【 src] oai a udn eC us sahd e ur uu .A h eeometo h o eo p ligs d ow r nte avne AbtatV ct nlG iac o r i id neri lm ste dvl n ftem d apyn t yt ok i h da cd o e e p f u
握 了具 定 岗位 的职 业技 能 , 才能 “ 距 离” 零 适应 严 峻 的 就 业 环境 , 么如 何推 行 基 于工 学 结 合模 式 下的 职 业 指 导 , 高职 院 校 开 展特 色职 业 指 导 那 是 的前 提 , 文就 基 于工 学 结合 模 式 下 的 职 业指 导 提 出几 点 思路 。 本
p e s fc ry n u h o a in i a c r t h h r ce it ft e a v n e o ai n l e u a i n o h r ce p t o wa d s me r mie o a r i g o t t e v c to a g d n e wo k wi t e c a a t rsi o h d a c d v c to a d c t .S ,t e a t l u s f r r o l u h c o i
o ejbadp fsinl kl fh s bi e oio . w t cr u tevct n iac n e em d f p ligs d oki te fh o n r es a sis eet lh dp sin Ho ar ot h oai a g dn eu dr h o eo pyn t yt w r t o o lot a s t o y ol u t a u o sh
高 等 职业 教 育 作 为 一种 类 型 教 育的 观 点 普遍 受 到认 同 , 培 养 出 握 职业 能 力 , 职 业 教 育 本 质 内涵 的需 要 , 学 需 求 驱 动 着 “ 学 特 点 的适 合 某种 职 业 岗 位 或 某 种 行 业 领 域 的 合 ” 养 模 式 的实 施 ; 生 接 受 职 业 教 育 的 目的 之 一 就 是 为 了更 好 地 培 学 高技 能 人才 。 以就 业 为 导 向是 高 等 职 业教 育 办学 方 针 的核 心 内容 , 也 就 业 。 “ 学结 合 ” 方 面 使学 生 与企 业 “ 对 面 ” 在 毕业 后 相 对 比较 工 一 面 ,
v c to a d c to ,t e i o t n e o h o re t m s o t t e mo e o v o s t h s b e n i v sb e rb o o n c i g t e su e t o a in le u a in h mp ra c t e c u s u u o b r b i u .I a e n a n ii l i b n c n e t h t d n s’la n n f n er ig
ie s da. ‘
【 yw r snt nl o e;d acdvct n l ol e vctn l iac ;h o bnt no uyadw r Ke od ]ai a m dlavn e oai a cl g; oai a g d ne tecm iai ftd n o o o e o u o s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