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七月半》教案
西湖七月半_幼儿小学教育-小学教育
《西湖七月半》教案河北沙河一中宋秋梅教学目标一、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二、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三、欣赏文中的描写方法和所写西湖边的各类人物四、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目标一二为重点,目标三四为难点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让学生列举有关西湖的诗句。
(幻灯片)①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②北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③南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2、这些诗句意境优美、宁静幽雅,描写出了西湖的秀美风光,那么明代小品文作家张岱笔下的西湖(之人)又是怎样的呢?(幻灯片打出题目)西湖七月半二、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亡后隐居著述。
著有《琅嬛(láng huán)文集》、《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等。
其小品名篇《西湖七月半》以杭州庸俗之辈为附庸风雅而嘈嘈游览西湖和作者几位好友于清风明月之际引酒赏景的高雅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是明代古典散文中的佳作。
(七月半是中元节,杭州人习俗在此夜游西湖赏月。
)三、句式与词类活用:(幻灯片)1、介词结构后置句怖以关门--以关门怖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于十里荷花之中酣睡2、省略句:怖(之)以关门列俟(于)岸上席(于)其上一齐凑(于)岸3、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不舟(乘舟)不车(坐车),不衫(穿长衫)不帻(戴头巾)四、读音:(幻灯片)童娈(luán) 衫帻(zé) 轻幌(huǎng) 茶铛(chēng) 犒(kào)军门擎(qíng)燎(liào) 如魇(yǎn) 舣(yǐ)舟頮(huì)面五、赏析课文:1、第一段:提笔便写“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作者一脱前人窠臼,别出心裁,不写西湖优美的风景,而着意写人,引出下文对游西湖之人的描写。
《西湖七月半》教案
《西湖七月半》教案题目:《西湖七月半》教案张岱(1597—1689),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西湖七月半》教案。
明末清初散文家。
以小品文见长,文笔风趣,幽微琐屑。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补正:教材说岱为人淡泊名利,一生未仕。
其实张家累世显宦,几代人都是学者,善诗文,好丝竹、戏曲、园林。
张岱也曾欲走科举之路,但未中。
后来他说:“有人于此,一习八股则心不得不细,气不得不卑,眼界不得不小;意味不得不酸,形状不得不寒,肚肠不得不腐。
”又说“举子应试,原无大抱负,止以呫哔之学迎合主司。
即有大经济、大学问之人,每科之中不无一二,而其余入彀之辈,非日暮途穷、奄奄待尽之辈,则书生文弱、少不更事之人,以之济世利民,安邦定园,则亦奚赖焉?(《石匮书·科目志》)。
张岱应试不中,即放弃科举,专心著述。
明亡之后,岱归隐故园,其六十八岁《自为墓志铭》,曰:“少为纨裤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师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回首三十年前,真如隔世。
……生于万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时。
……年跻七十有五,死与葬,其日月尚不知也。
故不书。
”西湖七月半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
西湖七月半教学PPT课件
张岱爱文学。另外,他也爱繁华, 爱热闹,喜欢人群,还喜欢锣鼓吹 打。浩大的、如粥如沸的人群,其 中有张岱。但人群散去,天地大静, 一缕凉笛绕一弯残月,三五人静坐 静听,其中亦有张岱
26
对张岱一生的总结
张岱的生命和生活,一场大静之 中热闹红火的戏。曲终人不见,江 上数峰青。
27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13
祭祖
放河灯
14
中元夜
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15
中元作 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18
19
寒衣节(十月初一)
• 祭祀祖先 • 为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20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 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天孙,别号蝶庵居士, 晚号六休居士,汉族,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 家,少为富贵公子,精 于茶艺鉴赏,爱繁花似 锦,好山水,晓音乐戏 曲。
21
22
生活经历
16
中国四大鬼节 清明节 ( 公历四月五日) 中元节 ( 夏历七月十五) 上巳节 ( 夏历三月初三) 寒衣节 ( 夏历十月初一)
17
上巳节
• 举行“祓禊”仪式。 祓:古代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 禊: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 祭祀
• 宴饮游玩,进而衍生出我国著名的传统文 化娱乐形式——流觞曲水。
——节选自某硕士论文
23
明亡后,隐居山野,一新从事著 述。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 家、散文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 为记述江南山水风光、民风习俗和 自己以往的生活,常在追忆繁华中 缅怀亡明和抒发身世沧桑之感
西湖七月半教案
不是荷花满池的六月,不是郁郁葱葱的七月,亦非秋凉即至的八月,而偏偏要写七月半的西湖,这是为何?六月太热,七月初无以看月,八月太凉,惟有七月半,有人,有月,有湖,一切都恰到好处,看湖看月,又可看观月之人,岂非妙哉?西湖,在今浙江杭州,是江南著名风景区。
旧称中元节。
中国传统是在八月中秋赏月,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在七月半赏月,无论是风雅还是热闹程度都不及八月半。
七月半在民间也被称为鬼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
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灵。
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也是很多的。
《西湖七月半》是追忆过往之作,作者是文雅之士,不写八月赏月,却写七月,其实也是其心情的写照。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
字宗子、石公,又名维城,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花似锦,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不少作品表现其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又有《石匮书》,现存《石匮书后集》,记载明朝末年崇祯年间(1628—1644)及南明王朝的史事。
作者选择的角度独特:写了游人赏月的景象,写了民俗,作者眼中的人有褒贬的,体现了超脱、风雅不同、世俗的情趣,提高审美情趣。
原文: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西湖七月半教案
西湖七月半教案教案标题:西湖七月半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七夕节和西湖七月半的由来和意义。
2.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了解七夕节和西湖七月半的背景和故事。
2. 学习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七夕节”、“牛郎织女”、“鹊桥”等。
3. 进行听说读写练习,包括听力理解、口语表达、阅读理解和写作。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介绍七夕节和西湖七月半的由来。
-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个节日,是否参加过相关的庆祝活动。
2. 词汇学习(10分钟)- 教授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七夕节”、“牛郎织女”、“鹊桥”等。
- 通过图片和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词汇。
3. 听力练习(1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七夕节和西湖七月半的听力材料,要求学生听懂并回答相关问题。
- 分组讨论答案,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4. 口语练习(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七夕节和西湖七月半的庆祝方式和活动。
-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
5. 阅读理解(10分钟)- 分发一篇关于七夕节和西湖七月半的短文给学生阅读,要求他们理解短文内容并回答问题。
-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讨论答案,然后向全班报告他们的答案。
6. 写作练习(15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七夕节和西湖七月半的短文。
- 鼓励学生使用所学词汇和表达方式,同时注意语法和写作结构的正确性。
7. 总结和延伸(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七夕节和西湖七月半的重要性和意义。
- 鼓励学生在家庭或社区中参与相关的庆祝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参与。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展示。
2. 收集学生的口头回答和书面作业,评估他们对七夕节和西湖七月半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大学语文 48西湖七月半
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
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这种热闹是暂时的,待他们尽兴以
后,便散得灰飞烟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前四类人都是不会赏月的故作风雅的人,真正赏月的,在 人群散去的时候,才停舟靠岸,“呼客纵饮”。此时月亮 仿佛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 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 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 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 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 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 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张岱钟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七月半游湖,而且选择在人尽散去的 二鼓以后,就表现了张岱不入世俗,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和变化无常的 士人的冷淡甚至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冷寂的孤高。他对世人的冷眼 旁观,体现了他对世俗民情的关注,这虽然没有政治性的目的,更多 是禅性的感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作品赏析
1、主要内容
今诗人卞之琳有诗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 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 的梦”。 张岱游山玩水,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美景,还不忘观察游 山玩水之人。《西湖七月半》主要描写的,不写自然风光 的美丽,反而侧重刻画赏景之人。文章专注于游人,把他 们的情态刻画得生动逼真。这里表现的已经不是自然山水, 而是人文山水。
月色、青山、湖水、荷花,一切宁静而美好,在这样的环 境中品茶赏月,才是真名士追求的情趣啊!庸俗和高雅, 喧哗与清寂,前后作了鲜明的对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西湖七月半课件
西湖七月半的传统月饼历史悠久,口味丰富。月饼的馅料有五仁、豆沙、莲蓉等多种选择,外皮酥脆 可口,是中秋节期间的传统食品。
茶点
精致可口,营养丰富
西湖七月半的茶点以精致可口、营养 丰富而著名。茶点包括各种小蛋糕、 饼干、酥点和水果拼盘等,搭配茶水 一起食用,既能满足味蕾,又能提供 丰富的营养。
品茶不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心灵沟通 的方式。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放松身心,感受茶文 化的深厚底蕴。
03
西湖七月半的美食
地方特色小吃
口感独特,风味地道
西湖七月半的地方特色小吃种类繁多,口感独特,风味地道。这些小吃包括糯米糍、糖火烧、豆腐脑等,都是当地居民和游 客喜爱的美食。
传统月饼
详细描述
这首诗是李煜的一首代表作,以其感伤的语 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名。诗中通过描绘 离别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痛苦和无
奈,以及对爱情的深深思念。
感谢观看
THANKS
追求。
吴刚伐桂
总结词
吴刚伐桂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讲述了 吴刚因犯错被罚在月宫中砍伐桂树,但 桂树每砍一次就会重新长出来。
VS
详细描述
吴刚是月宫中的一名仙人,因为犯错被罚 在月宫中砍伐桂树。然而,无论他怎么砍 ,桂树都会重新长出来。这个故事表达了 人们对永恒和无尽的追求。
玉兔捣药
总结词
玉兔捣药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讲述了玉兔在月宫中为嫦娥捣制 仙丹药的故事。
西湖七月半课件
目 录
• 西湖七月半的历史背景 • 西湖七月半的传统活动 • 西湖七月半的美食 • 西湖七月半的旅游攻略 • 西湖七月半的传说和故事 • 西湖七月半的诗词欣赏
01
西湖七月半的历史背景
张岱《西湖七月半》教学课件
2.亦船亦楼,招摇过市 太太小姐
❖ 坐着有楼阁的华丽游船,带着漂亮的 妻妾、姑娘、侍童
❖ 左右盼望 ❖ 实不看月
无意风雅
3.名妓闲僧、闲士
亦看月,而欲人看共看月
4.不衫不帻,市井游侠
❖ 装假醉 ❖ 下层市井百姓,不懂风雅,行为粗陋 ❖ 唱无腔曲 ❖ 而实无一看者,不专注,凑热闹
《西湖七月半》
张岱
❖1.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 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山阴 (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早年富有文名、不求仕进 晚年隐居著述、卓有成就
他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 大夫的风流奢华生活,如他在自作《自为墓 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 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 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 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一切,他在晚年 回忆往事的时候,还悔恨有加,自谴不已。 他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佛教的虔诚 信徒;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自由散漫, 但却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 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 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 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
2.善于营造氛围
作者善于营造氛围以突出文章主旨,如第三段,作 者意在讥讽杭人赶凑热闹的俗气,有意渲染了“二鼓以 前人声鼓吹”嘈杂喧哗的气氛。湖上是“篙击篙,舟触 舟,肩摩肩,面看面。”拥挤不堪;耳畔则“如沸如撼, 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喧闹难耐。以此显示俗人看月 只是“好名”,其实全然不解其中雅趣的旨意。又如地 三段作者欲标榜文人之高雅,在叙述与韵友名妓月下同 坐,轻歌纵饮的同时,又佐以月明如境,此清水秀,荷 花十里,香气袭人的幽雅环境,以环境气氛之幽雅映衬 情怀之高雅。通过不同氛围的对比,不看看月者的雅俗, 而作者的褒贬也不言而喻了。
《西湖七月半》课件
唱戏
西湖七月半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戏曲表 演,呈现传统艺术的魅力。
打扁舟
在这一节日里,人们也可以参加舟游西湖的活 动,享受湖光山色。
点烛
晚上,人们会在湖边点燃莲花烛,让湖面上烛 光摇曳,增添浪漫氛围。
闹灵
西湖七月半期间,人们还会进行传统的闹灵活 动,以祈求平安和吉祥。
西湖七月半的意义
传承文化
西湖七月半是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庆祝活动有助 于传承和弘扬。
非遗传承
西湖七月半庆祝活动有助 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逐步恢复传统
1
近年来西湖七月半的发展
近年来,西湖七月半的庆祝活动逐渐恢复和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
2
局限和改进
目前庆祝活动还存在一些局限,但通过改进和创新,有望进一步提升。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未来发展前景
随着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西湖七月半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促进旅游业发展
西湖七月半吸引了众多游客, 对杭州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 积极推动作用。
加强民族凝聚力
这一传统节日让人们感受到 中国人民的共同文化认同, 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西湖七月半的经济效益
各种商业活动
西湖七月半期间,商家会 举办各种促销活动,激发 市场消费热情。
旅游消费
众多游客的到来,带动了 杭州旅游消费的增长。
《西湖七月半》PPT课件
西湖七月半是杭州传统民俗节日,庆祝活动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吸引 了众多游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美丽的节日吧!
介绍
1 西湖七月半是什么
西湖七月半是杭州传统民俗节日,庆祝活动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
2 西湖七月半的历史
高二语文《西湖七月半》教案
高二语文《西湖七月半》教案西湖七月半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生动简洁的叙事,白描手法的运用。
2、感受作者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教学步骤:一、作者介绍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在明代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隐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的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是晚明小品文集大成者。
张岱作品在艺术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于极普通、极深细处捕捉描写对象的特点而以传神的笔墨出之,绘景逼真如画,写人神韵毕肖。
且善用自然本色的语言,于切中肯綮处下笔,不重雕镂,不求孤峭,既富于生活气息,又具有天然韵趣。
《自题小像》张岱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事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杯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二、课文诵读,理清层次结构本文可按其自然段落分为三层:第一段分别介绍游湖看月的五类人,在对他们看月情态的各自描绘中暗寓褒贬;第二段写“二鼓以前”杭人看月的热闹场景,嘲讽俗人看月只是“好名”,全然不解其中的幽雅情趣;第三段描绘真正的看月者怡情水光月色,1酣歌纵饮,直至东方将白的勃勃兴致和高雅情怀,使“俗人”相形见绌。
从结构看,文章第一段是总写,对五类看月者一一描述,笔墨比较概括;第二、三两段是分写,以两个具体场面相互比照,对真假看月者进行比较,写得相对具体详细。
《西湖七月半》教案(范本)
《西湖七月半》教案《西湖七月半》教案教材说,这篇小品文虽然讥讽了世态百象,但是也流露出一种近俗倾向。
与唐宋时期类似记游之作相比,张岱此文不再是“目下无尘”,而是颇有兴味地观察各类俗人的不同情态,表现出对世俗的关注,这显然是晚明勃兴的市民文化的投影。
按唐宋记游的“目下无尘”,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那样的孤峭峻冷,欧阳修《醉翁亭记》的那种雍容优雅,苏轼前后《赤壁赋》的深沉悠远,都是属于文人士大夫的情调,而张岱的《西湖七月半》虽然也表现文人的高雅意趣,也讥讽世俗百象,然而并不疏远世俗,反而是一种近乎“零距离”的接触,反映了晚明文风的雅俗融会。
“五四”新文学中,散文的艺术成熟最早,成就最大,到三十年代甚至形成一个“小品文”的繁荣时代。
按周作人的说法,就是接上了明末小品文的源头。
他说:“现代的散文好像是一条湮没在沙土下的河水,多少年后又在下流被掘了出来;这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
”当时小品文的例子,今天可以读周作人的《知堂美文》、林语堂的《语堂文存》、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等。
(以及教材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
)在那个战斗的年代,鲁迅是主张文章要象投枪和匕首的,所以对这种文体很不以为然。
他曾经这样形容这一类文章:“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啜huo4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
兴之所至,也说些不至于头痛为度的道理罢。
也有冷嘲,也有警句罢。
既有humor,也有pathos(情感)所谈的题目,天下的大事不待言,还有市井的琐事、书籍的批评、相识者的消息,以及自己过去的追怀,想谈什么就纵谈什么,而托于即兴之笔,是这一类的文章。
如今时代不同了,休闲成了时代的主题,这一类小品文有了用武之地,闲情散文、小女人散文、时尚小品,都得到发展。
西湖七月半教学教案
教课目标:
经过对《西湖七月半》的解读和学习,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读写水平易
理解能力;经过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的配合使学生感觉到明末江南文
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教课安排:
1.课程导入:
复习学习过的古文《湖心亭看雪》,使学生回想起作者张岱,介绍明末文学家张岱及其著作《陶庵梦忆》。
(5分钟)
2.学习字词:
先经过学生朗诵和老师范读来正音,教会学生文中冷僻字的读
音,再进行字词的逐一解说剖析,使学生能无阻碍阅读课文。
(10 分钟)
3.语法剖析:
对文中出现的古今字,通假字,词类活用进行分析和学习,使学
生掌握文中的语法点。
(10 分钟)
4.内容解读:
剖析文章内容,请不一样学生疏别对文中说起的五种人进行描绘并说明作者对这五种人的感情色彩,最后总结其内容及写作方面的手法和特点。
(10 分钟)
5.拓展阅读:
介绍同期间江浙一带其余文学家,大概描绘当时文人的生活及主要思想,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觉。
(10 分钟)
作业部署:
请学生课后模拟《西湖七月半》中写人的手法写一段话,字数100字左右。
教课后记:
因为内容许多,对时间的掌握不是很好,尚需努力。
西湖七月半教案
西湖七月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七夕节和西湖七月半节日;2.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语交流和写作表达。
二、教学重点1.七夕节和西湖七月半的起源和传说;2.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能够准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语交流和写作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七夕节和西湖七月半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节日的起源和传说。
2. 学习词汇和表达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1.介绍七夕节和西湖七月半的起源和传说,并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2.给学生分发相关的词汇表和表达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记忆;3.进行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口语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
3. 语言输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1.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语交流;2.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表达。
4. 总结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本节课进行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2.强调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才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通过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口语交流和写作表达能力;2.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七夕节和西湖七月半节日,并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提高口语交流和写作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西湖七月半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西湖七月半一、作家作品张岱明清代作家。
代表作:《陶庵梦记》《西湖梦寻》。
二、中心思想本文描写明末杭州人在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重现当时西湖的景色及世风民情。
通过对各类游客看月情态的描写,刻画,嘲讽了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丑态,市井百姓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
三、课文分析1.第一段:文中共描写西湖七月半五类可看之人原文: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译文:西湖的七月半,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一类,坐在饰有楼阁的华贵游船上,弦吹之声喧闹,带着高帽,(参加)盛大的筵席,优伶、灯火明亮,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义上是来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我就看看他们;其中一类,也坐在船上,也有装饰的阁楼,著名的美女、大户人家的姑娘,带着美貌侍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啼哭,环坐在楼船的平台,左顾右盼,置身月下而事实上并不看月的人,我就看看他们;其中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名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轻声歌唱,箫笛低吹,琴瑟轻弹,丝竹声与歌声相伴合,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我就看看他们;其中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不戴头巾(形容衣冠不整,不修边幅),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大声叫嚷喧闹,假装喝醉,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我就看看他们;其中一类,船上挂着细薄的帏幔,洁净的茶几,温暖的茶炉,煮茶用的三足小锅立刻把水烧开,白色瓷杯恬淡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邀月亮同坐,有的藏身在树荫之下,有的去西湖逃避喧闹,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我就看看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湖七月半(节选)》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对《西湖七月半》的解读和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读写水平和理解能力;通过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的配合使学生感受到明末江南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1.课程导入:
复习学习过的古文《湖心亭看雪》,使学生回忆起作者张岱,介绍明末文学家张岱及其著作《陶庵梦忆》。
(5分钟)
2.学习字词:
先通过学生朗读和老师范读来正音,教会学生文中生僻字的读音,再进行字词的逐个解释分析,使学生能无障碍阅读课文。
(10分钟)
3.语法分析:
对文中出现的古今字,通假字,词类活用进行解析和学习,使学生掌握文中的语法点。
(10分钟)
4.内容解读:
分析文章内容,请不同学生分别对文中提及的五种人进行描述并说明作者对这五种人的感情色彩,最后总结其内容及写作方面的手法和特色。
(10分钟)
5.拓展阅读:
介绍同时期江浙一带其他文学家,大致描述当时文人的生活及主
要思想,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感受。
(10分钟)
作业布置:
请学生课后模仿《西湖七月半》中写人的手法写一段话,字数100字左右。
教学后记:
由于内容较多,对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好,尚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