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七月半》教案
《西湖七月半》
背景知识
(1)西湖,在今浙江杭州,是江南著名风景区。 (2)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鬼节),杭州人 习俗在此夜游西湖赏月。
中元节(鬼节):传说这天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故有 “七月半,鬼乱窜”的说法,家家要祭祀祖先的亡灵。
这一天也是佛教的盂兰盆会:盂兰,梵语“倒悬”之意 (困苦的处境),盂兰盆,即解救倒悬之苦。故七月十五, 佛寺要举行盂兰盆佛会,诵经拜忏,超度亡灵。
这一类人与第一类人正好成对比:能看到月的却不想看月, 看不到月的却摆出看月的架势。
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 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 看月者,看之。
【注释】浅斟:慢慢地喝酒。低唱:轻声地吟哦。弱管轻丝:谓轻柔 的管弦音乐。竹肉:指管乐和歌喉。
【译文】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 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 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 轻柔细缓,萧管伴和着歌声齐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 而又希望别人看他 们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 人。
但作者干脆利落,说湖和月“一无可看”,只能看看七 月半之人。关键在“看看”这叠字上,用了“看看”就有既 然一无所有,那就随便看看的意思了。这样就跟上一句严密 地衔接起来了。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注释】以五类看之:把看七月半的人分作五类来看。
【译文】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
西湖七月半_幼儿小学教育-小学教育
《西湖七月半》教案
河北沙河一中宋秋梅
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
二、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三、欣赏文中的描写方法和所写西湖边的各类人物
四、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目标一二为重点,目标三四为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让学生列举有关西湖的诗句。(幻灯片)
①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②北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一)》,③南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2、这些诗句意境优美、宁静幽雅,描写出了西湖的秀美风光,那么明代
小品文作家张岱笔下的西湖(之人)又是怎样的呢?(幻灯片打出题
目)西湖七月半
二、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亡后隐居著述。著有《琅嬛(láng huán)文集》、《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等。其小品名篇《西湖七月半》以杭州庸俗之辈为附庸风雅而嘈嘈游览西湖和作者几位好友于清风明月之际引酒赏景的高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明代古典散文中的佳作。(七月半是中元节,杭州人习俗在此夜游西湖赏月。)
三、句式与词类活用:(幻灯片)
1、介词结构后置句
怖以关门--以关门怖
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于十里荷花之中酣睡
2、省略句:
怖(之)以关门列俟(于)岸上
席(于)其上一齐凑(于)岸
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不舟(乘舟)不车(坐车),不衫(穿长衫)不帻(戴头巾)
四、读音:(幻灯片)
童娈(luán) 衫帻(zé) 轻幌(huǎng) 茶铛(chēng) 犒(kào)军门擎(qíng)燎(liào) 如魇(yǎn) 舣(yǐ)舟頮(huì)面
张岱《西湖七月半》教学课件
笔记
(一)游湖赏月的五种人
1、假冒风雅的官僚之家—摆官威
2、无意风雅的富豪之家—显阔气 3、故作风雅的名妓闲僧—做广告 4、不懂风雅的市井游侠—凑热闹 5、真正的风雅之士——清高拔俗
1.达官豪富
身份:“峨冠”,做官人、官僚,张扬自 己的 排场:“盛筵”铺排声势 “实不见月”附庸风雅 嘲讽达官豪富“楼船萧鼓”附庸风雅的丑 态和市井百姓“嚣呼嘈杂”,赶凑热闹的 俗气。
兴尽席散时的状况 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族 拥而去。岸上人逐队赶门,渐 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二更以前俗人看月热闹纷乱情绪
好名,附庸风雅 拥挤 逐队 列俟 速舟子,急切凑热闹 如沸如撼如……纷乱场面(声音) 篙:拥挤不堪 少刻:无心赏月 嘲讽俗人看月只是“好名”,全然不解其中的 幽雅情趣。 新奇之处:不写景写人,思路不凡。
2. 张岱和晚明小品文 (1)张岱的散文成就:
以小品文著称,文笔流丽清新。
有《Fra Baidu bibliotek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数种存
世。 张岱堪称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
(2)晚明的小品文:
区别于以往人们所看重的关乎国家政典、 理学精义之类的“高文大册”,而提倡一 种灵便鲜活、真情流露的新格调的散文。
笔记
文本详析
第16讲西湖七月半
这五类人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看月的目的、形式、态度
以看月划分,“月”在这里有何
深刻含义?
“月”代表了作者所追求的高尚操守、清 雅格调,这样的风雅高洁是人们所追求的。 但有些人本不能领会其中的真意,不过是哗 众取宠,做附庸风雅之态,眼中有月,而心 中无月,甚或只做观月态,眼中也无月。而 真正的文人雅士是不屑于做出种种姿态的, 月自在其心中。
五类看月之人 暗寓褒贬
鄙视庸俗 欣赏高雅
1、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假冒风雅的官僚 2、身在月下而不看月者—— 无意风雅的富豪
3、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故意风雅的游客
4、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 实 无一看者——不懂风雅的市井之徒 5、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不欲显雅而真 正风雅的文人雅士
杭州人游湖习俗是什么?
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 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 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 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 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 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 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像聋子一样,又无法让 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像哑巴一样;一会儿兴致尽 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 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 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 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西湖七月半》教案
《西湖七月半(节选)》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对《西湖七月半》的解读和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读写水平和理解能力;通过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的配合使学生感受到明末江南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1.课程导入:
复习学习过的古文《湖心亭看雪》,使学生回忆起作者张岱,介绍明末文学家张岱及其著作《陶庵梦忆》。(5分钟)
2.学习字词:
先通过学生朗读和老师范读来正音,教会学生文中生僻字的读音,再进行字词的逐个解释分析,使学生能无障碍阅读课文。(10分钟)
3.语法分析:
对文中出现的古今字,通假字,词类活用进行解析和学习,使学生掌握文中的语法点。(10分钟)
4.内容解读:
分析文章内容,请不同学生分别对文中提及的五种人进行描述并说明作者对这五种人的感情色彩,最后总结其内容及写作方面的手法和特色。(10分钟)
5.拓展阅读:
介绍同时期江浙一带其他文学家,大致描述当时文人的生活及主
要思想,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感受。(10分钟)
作业布置:
请学生课后模仿《西湖七月半》中写人的手法写一段话,字数100字左右。
教学后记:
由于内容较多,对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好,尚需努力。
《西湖七月半》讲解演示教学
西湖七月半》讲解
西湖七月半》讲解
晚明小品在我国散文史上占有一席地位。明代正统诗文在前后七子复古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充斥着字摹句比的拟古之作,蹈袭前人,毫无生气。公安、竟陵派的袁宏道等人相率起来反对,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袁宏道《叙小修诗》)。晚明小品就是这种文学主张在散文创作中的实践。这些小品文,大都直抒胸臆,信笔写出,叙事、写景、抒情,短小精悍,流丽清新。作家执笔时,不是代圣人立言,也不墨守某种写作程式,不造作,不虚饰,而是以平易流畅的语言极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其中佳作,不乏浓郁的诗情,优美的意境。
张岱是晚明小品的代表作家,《西湖七月半》是他的代表作。这篇文章选自他的散文小品集《陶庵梦忆》卷七。陶庵是张岱的号。这本集子创作于他入清以后,在奇情壮采中寄寓着身世之感。他原是一个大家子弟,一直过着富贵豪华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遥思往事,忆即书之”,“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陶庵梦忆自序》)。五十年“繁华靡丽,过眼皆空”,如梦境似的朦胧而又清晰,他追忆、怀想,发而为文,既表现了对往日繁华生活的怀恋,又时时透露出国破家亡的隐悲。
《西湖七月半》是对昔日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风习和情景的追忆,通过具体生动的描绘,表现了作者清高自傲的思想和风雅不俗的情趣。文章有景有情,情景相生,是记叙文,也是抒情文。文笔简洁优美,活泼清新,颇富情趣,表现了张岱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这篇文章构想新奇,不落俗套。“西湖七月半”,概括了文章要写的地点、时间。西湖为风景秀美的胜地,七月半是素月生辉的良夕,这该是一个写月景的好题目。但作者偏能别出奇想,全文力避正面写看月而重点去写看人,却又妙在写看人并未离开写看月:是在看月之夜看各色各样的看月或不看月之人;又是从写看人出发,最后还归结到写看月上。
西湖七月半2017 ppt课件
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传统习俗: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耍龙灯、耍狮子、 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大船小船一齐凑 无论大船、小船,一齐凑到岸边,
岸,一无所见, 止见篙击篙,舟 触舟,肩摩肩, 面看面而已。少 刻兴尽,官府席
பைடு நூலகம்
(人们)根本看不到美丽的景致, 只是看见竹篙击着竹篙,船触着船, 肩头擦着肩头,脸看着脸罢了。没 多久(人们的)游兴(就)没有了, 官府的(官员们)酒罢席散,由差 役们在前面吆喝开道,(接连)离
散,皂隶喝道去。 去。轿夫召唤船上的游人,用城门
轿夫叫船上人, 即将关闭(晚了进不了城)来恐吓
怖以关门,灯笼 他们,灯笼火把像排列的星星,一
西湖七月半教学PPT课件
张岱爱文学。另外,他也爱繁华, 爱热闹,喜欢人群,还喜欢锣鼓吹 打。浩大的、如粥如沸的人群,其 中有张岱。但人群散去,天地大静, 一缕凉笛绕一弯残月,三五人静坐 静听,其中亦有张岱
26
对张岱一生的总结
张岱的生命和生活,一场大静之 中热闹红火的戏。曲终人不见,江 上数峰青。
27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节选自某硕士论文
23
明亡后,隐居山野,一新从事著 述。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 家、散文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 为记述江南山水风光、民风习俗和 自己以往的生活,常在追忆繁华中 缅怀亡明和抒发身世沧桑之感
24
小品文是种散文的流派,是一种 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 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 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 语文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 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它没 有严格的明确的定义,凡是短篇杂 记一类的文章,均可称之为小品文。
18
19
寒衣节(十月初一)
• 祭祀祖先 • 为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20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 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天孙,别号蝶庵居士, 晚号六休居士,汉族,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 家,少为富贵公子,精 于茶艺鉴赏,爱繁花似 锦,好山水,晓音乐戏 曲。
21
22
生活经历
16
西湖七月半
有表情朗读课文
• 童娈(luán) 衫帻(zé) 轻幌(huǎng) 擎(qí ng)
茶铛(chēng) 犒(kào)军门
燎(liào) 如魇(yǎn)
舣(yǐ)舟 頮(huì )面
• 第一段:提笔便写“西湖七月半,一无可 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 作者别出心裁,不写西湖优美的风景,而 着意写人,引出下文对游西湖之人的描写。
句式与词类活用
• 1、介词结构后置句
•
怖以关门——以关门怖 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于十里荷花之中酣睡
• 2、省略句: • 怖(之)以关门 席(于)其上 列俟(于)岸上 一齐凑(于)岸
• 3、词类活用:
• 名词作动词:不舟(乘舟)不车(坐车), 不衫(穿长衫)不帻(戴头巾)
《西湖七月半》
作者:张岱
课件制作、授课人: 东山二中 陈贵武 制作
欣赏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
①、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几处早莺争暖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 最爱湖东行不足, 水面初乎云脚低。 谁家新燕啄春泥。 浅草才能没马蹄。 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以游览西湖的春天为背景,选取云雨、湖水、 动植物等几个富有典型特征的细节,生动传神地将西湖初 春胜景展示在读者面前,成为历代同题咏作中的佼佼者。
• 文中写了哪几类可看之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西湖七月半教案
不是荷花满池的六月,不是郁郁葱葱的七月,亦非秋凉即至的八月,而偏偏要写七月半的西湖,这是为何?六月太热,七月初无以看月,八月太凉,惟有七月半,有人,有月,有湖,一切都恰到好处,看湖看月,又可看观月之人,岂非妙哉?
西湖,在今浙江杭州,是江南著名风景区。旧称中元节。中国传统是在八月中秋赏月,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在七月半赏月,无论是风雅还是热闹程度都不及八月半。七月半在民间也被称为鬼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灵。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也是很多的。《西湖七月半》是追忆过往之作,作者是文雅之士,不写八月赏月,却写七月,其实也是其心情的写照。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公,又名维城,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花似锦,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不少作品表现其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又有《石匮书》,现存《石匮书后集》,记载明朝末年崇祯年间(1628—1644)及南明王朝的史事。
西湖七月半教案
西湖七月半教案
不是荷花满池的六月,不是郁郁葱葱的七月,亦非秋凉即至的八月,而偏偏要写七月半的西湖,这是为何?六月太热,七月初无以看月,八月太凉,惟有七月半,有人,有月,有湖,一切都恰到好处,看湖看月,又可看观月之人,岂非妙哉?
西湖,在今浙江杭州,是江南著名风景区。旧称中元节。中国传统是在八月中秋赏月,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在七月半赏月,无论是风雅还是热闹程度都不及八月半。七月半在民间也被称为鬼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灵。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也是很多的。《西湖七月半》是追忆过往之作,作者是文雅之士,不写八月赏月,却写七月,其实也是其心情的写照。XXX (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XXX,又名维城,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花似锦,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不少作品表现其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XXX为明末清初文学家、
史学家、散文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又有《石匮书》,现存《石匮书后集》,记载明朝末年崇祯年间(1628—1644)及南明王朝的史事。
作者选择的角度独特:写了游人赏月的景象,写了民俗,作者眼中的人有褒贬的,体现了超脱、风雅分歧、世俗的情趣,进步审美情趣。原文:
《西湖七月半》教案
《西湖七月半》教案
张岱(1597—1689),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以小品文见长,文笔风趣,幽微琐屑。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补正:教材说岱为人淡泊名利,一生未仕。其实张家累世显宦,几代人都是学者,善诗文,好丝竹、戏曲、园林。张岱也曾欲走科举之路,但未中。后来他说:“有人于此,一习八股则心不得不细,气不得不卑,眼界不得不小;意味不得不酸,形状不得不寒,肚肠不得不腐。”又说“举子应试,原无大抱负,止以呫哔之学迎合主司。即有大经济、大学问之人,每科之中不无一二,而其余入彀之辈,非日暮途穷、奄奄待尽之辈,则书生文弱、少不更事之人,以之济世利民,安邦定园,则亦奚赖焉?"(《石匮书·科目志》)。张岱应试不中,即放弃科举,专心著述。
明亡之后,岱归隐故园,其六十八岁《自为墓志铭》,曰:“少为纨裤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师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三十年前,真如隔世。……生于万历丁酉八月
二十五日卯时。……年跻七十有五,死与葬,其日月尚不知也。故不书。”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高二语文《西湖七月半》教案
高二语文《西湖七月半》教案
西湖七月半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生动简洁的叙事,白描手法的运用。
2、感受作者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在明代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隐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的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是晚明小品文集大成者。
张岱作品在艺术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于极普通、极深细处捕捉描写对象的特点而以传神的笔墨出之,绘景逼真如画,写人神韵毕肖。且善用自然本色的语言,于切中肯綮处下笔,不重雕镂,不求孤峭,既富于生活气息,又具有天然韵趣。
《自题小像》张岱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事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课文诵读,理清层次结构
本文可按其自然段落分为三层:第一段分别介绍游湖看月的五类人,在对他们看月情态的各自描绘中暗寓褒贬;第二段写“二鼓以前”杭人看月的热闹场景,嘲讽俗人看月只是“好名”,全然不解其中的幽雅情趣;第三段描绘真正的看月者怡情水光月色,
《西湖七月半》教案(范本)
《西湖七月半》教案
《西湖七月半》教案
教材说,这篇小品文虽然讥讽了世态百象,但是也流露出一种近俗倾向。与唐宋时期类似记游之作相比,张岱此文不再是“目下无尘”,而是颇有兴味地观察各类俗人的不同情态,表现出对世俗的关注,这显然是晚明勃兴的市民文化的投影。
按唐宋记游的“目下无尘”,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那样的孤峭峻冷,欧阳修《醉翁亭记》的那种雍容优雅,苏轼前后《赤壁赋》的深沉悠远,都是属于文人士大夫的情调,而张岱的《西湖七月半》虽然也表现文人的高雅意趣,也讥讽世俗百象,然而并不疏远世俗,反而是一种近乎“零距离”的接触,反映了晚明文风的雅俗融会。
“五四”新文学中,散文的艺术成熟最早,成就最大,到三十年代甚至形成一个“小品文”的繁荣时代。按周作人的说法,就是接上了明末小品文的源头。他说:“现代的散文好像是一条湮没在沙土下的河水,多少年后又在下流被掘了出来;这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当时小品文的例子,今天可以读周作人的《知堂美文》、林语堂的《语堂文存》、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等。(以及教材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
在那个战斗的年代,鲁迅是主张文章要象投枪和匕首的,所以对这种文体很不以为然。他曾经这样形容这一类文章:“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啜huo4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
西湖七月半(2017)课件
俗在此夜游西湖赏月。
作者对这五类人是怎样的态度?
• 从他们的身份地位、情态、格调上予以概括
鄙视庸俗 描述,生动泼辣,抒发了作者 的情怀。
杭人游湖,巳 • 杭州人游西湖,巳时出城,酉时 出酉归,避月如 返回,躲避月亮好像(躲避)仇人 仇。是夕好名, 似的。(他们)这天晚上(只是) 逐队争出,多犒 热衷于名声,(才)跟随(出游的) 门军酒钱。轿夫 队伍争着出游,慰劳守门的军士不 擎一燎入,舟列,俟速岸舟上子。少上(酒等便钱候),。催轿(促夫游船举人夫着)赶火 一 快把 进 驶, 到 向排 船 断列 里 桥在 , ,岸 急放断桥,赶入 (为了)赶上盛大的集会。因为 胜会。以故二鼓 (这个)缘故,在二更之前,众人的 以前,人声鼓吹,吵嚷声,器乐的合奏声,(是那样的 如沸如撼,如魇 喧闹嘈杂,)好像水在沸腾,如有 如呓,如聋如哑。巨物震撼,又好像有人在梦中惊叫
散,皂隶喝道去。 去。轿夫召唤船上的游人,用城门
轿夫叫船上人, 即将关闭(晚了进不了城)来恐吓
怖以关门,灯笼 他们,灯笼火把像排列的星星,一 火把如列星,一 伙一伙地簇拥着离开了。在岸上的 一族拥而去。岸 游人也跟随着队伍,(为的是)
上人亦逐队赶门, 赶在城门关闭之前回到城中,
渐稀渐薄,顷刻 (西湖这里)游人逐渐减少,
散尽矣。
不多时全都走光了。
第三段:作者怎样描写杭州人游湖情景?
西湖七月半 课件
• 写作背景
– 张岱生活于明清交替之际。明中叶以后,社会政治 日益黑暗。与此同时,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理学、 叛礼教的思潮,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行。文人士 子在对社会黑暗绝望之余,纷纷追求个性解放:纵 欲于声色,纵情于山水,在玩赏流连中获得生活的 意趣和艺术的诗情,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 满足。
《柳敬亭说书》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善说书。 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南京 一时有两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
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画, 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勃夬(guài)声如巨钟,说至 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謈(bó) 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bì)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细微至此。主 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稍见下人呫(zhé)哔(bì)耳语, 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每至丙夜,拭桌剪灯,素瓷 静递,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 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不齚(zé)舌死也。
– 作者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游湖的五种形态各异的人, 生动传神,惟妙惟肖。
– 在不动声色中将俗人雅士进行对比,庸俗和高雅, 喧哗与清寂,将作者脱俗的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 语言雅俗结合,寓谐于庄,富有调侃意味,颇见功 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湖七月半(节选)》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对《西湖七月半》的解读和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读写水平和理解能力;通过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的配合使学生感受到明末江南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1.课程导入:
复习学习过的古文《湖心亭看雪》,使学生回忆起作者张岱,介绍明末文学家张岱及其著作《陶庵梦忆》。(5分钟)
2.学习字词:
先通过学生朗读和老师范读来正音,教会学生文中生僻字的读音,再进行字词的逐个解释分析,使学生能无障碍阅读课文。(10分钟)
3.语法分析:
对文中出现的古今字,通假字,词类活用进行解析和学习,使学生掌握文中的语法点。(10分钟)
4.内容解读:
分析文章内容,请不同学生分别对文中提及的五种人进行描述并说明作者对这五种人的感情色彩,最后总结其内容及写作方面的手法和特色。(10分钟)
5.拓展阅读:
介绍同时期江浙一带其他文学家,大致描述当时文人的生活及主
要思想,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感受。(10分钟)
作业布置:
请学生课后模仿《西湖七月半》中写人的手法写一段话,字数100字左右。
教学后记:
由于内容较多,对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好,尚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