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徭役制度史

合集下载

秦朝徭役制度

秦朝徭役制度

秦朝徭役制度

秦朝徭役制度是指秦朝实行的一种劳役制度。根据徭役制度,秦朝政府将农民的土地分为“亩”和“户”,每个“亩”对应一个家庭,每个“户”对应一个农田。农民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提供劳力和物力。

根据秦朝实施的徭役制度,农民每年需要提供一定的劳力和物力,用于国家的建设和军事需求。劳力方面,农民需要参与修筑城墙、修路、农田水利工程以及兵器的制造等工作。物力方面,农民需要提供给国家一定数量的粮食、盐、铁等物资。

徭役制度严重剥削了农民的劳动力和农产品,农民的生活非常艰苦。秦朝统治者将徭役制度奉为国家的根本制度,不仅对农民施加压力,还对违反徭役规定的人施以苛刻的惩罚。

然而,徭役制度也为秦朝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徭役制度,秦朝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六国,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试总结秦汉至清代农业租税制度和徭役制度的演变规律

试总结秦汉至清代农业租税制度和徭役制度的演变规律

试总结秦汉至清代农业租税制度和徭役制度的演变规

古代中国王朝建立和维护统治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钱,二是兵。赋税是国家财政(“钱”)的重要来源,也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口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杂税。

一、赋税制度的沿革

1.夏商周贡赋制度:

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国君缴纳贡赋,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

2.春秋初税亩

内容: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技术使用,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公田”)之外开垦“私田”,收获私有,致“井田”日渐荒芜,诸侯国财政锐减。为解决财政困难,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 、

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纳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作用:春秋“税制改革”承认私田合法,从而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利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3.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内容: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称“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兵役。“人丁”是征税的依据,虽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重人头税,因此,即使在“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中国徭役制度史

中国徭役制度史

中国封建徭役制度史

摘要:中国封建徭役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典章制度之一。它是封建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和封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阶级矛盾和封建王朝盛衰的内在根源。封建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封建徭役制度的变化,同时封建徭役制度的发展也进一步体现了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

作者简介:贵州财经大学赵圆

关键词:徭役制度封建社会封建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在各个朝代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史为镜,可以明兴衰”。

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军役及其他杂役。徭役是国家强加在人民身上的一沉重负担,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办法严苛。徭役起源很早,《礼记·王制》中就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使各朝代的赋役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

<一>夏、商、西周的徭役制度

夏、商、西周三代贡、助、彻制度的主线发展,形成三代田赋制度;而其分支发展,即助法的延伸和发展,则形成徭役制度。中国赋役制度的框架就此形成。夏代的五服制度,其甸服有三百里纳秸服,就是徭役,主要从事禾穗去掉蒿秸劳动。其候服一百里采,则为天子服差役;二百里南邦,则为国家服徭役;三百里诸侯,则替天子放哨警戒。这就是徭役的发端,其后由简而繁,逐渐完善。首先,服役者来源,按周代规定,原则上是一家出一人即“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①。但在特殊情况下,则要求全家都服役;其次,服役者的年龄也有规定;再次,服役的天数,按周代规定,一年役使三日,即“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②。《周礼·地官·均人》载:“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甸用三日焉;中年,则公甸用二日焉;无年,则公甸用一日焉。”据此可知西周服徭役的时间是按年成的好坏来确定的,丰年时,每人出徭役三天;普通年成,每人出徭役二天;收获不好时,每人出徭役一天;灾荒或疫病流行时,则免除徭役和赋税。西周的徭役负担很重有《诗经》为证,里面的许多篇章表述了人民对繁重劳役的不满和愤恨,这是发自劳役压榨下的劳动者的惨痛呼声,是劳动者对奴隶主国家的残酷压榨的一种本能的反抗。

秦朝繁重徭役的故事

秦朝繁重徭役的故事

秦朝繁重徭役的故事

在古代的秦朝,国家施行了非常严厉的徭役制度,徭役是指国家强制劳动的制度。秦朝中期徭役更是加剧了,国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造万里长城,修建道路和水利工程等。因此,秦朝的人民不得不承受着极其繁重的徭役。

在秦朝,人们的家庭和生活都受到了徭役制度的限制。男女老少,无论贫富,农民、手工业者、商人都要参加徭役。他们每年都要向国家交纳一定的税收或劳动力。如果不能按时交纳或者逃避徭役,就会被严惩。

徭役让秦朝的人民十分疲劳和贫困。他们不仅要经受长时间的劳动,还要忍受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有些人在徭役中死亡,有些人失去了家庭和财产。徭役制度让秦朝的社会风气败坏,人民之间的信任和友情也逐渐消失。

秦朝的徭役制度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但也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在秦朝的统治下,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也得到了提升。虽然徭役制度在后来的历史中被废除,但其影响和遗产仍然存在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

- 1 -

中国徭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徭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徭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的徭役制度是千百年来积累的,因此,其演变趋势也是历史上的复杂、曲折和多样化的。简单来说,中国的徭役制度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奴隶社会:在奴隶制度下,劳动力是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奴隶主可以随意使用奴隶,而不需要支付任何酬劳。

2、封建社会:在封建制度下,徭役制度就迅速发展起来了。农民被要求向地主献上一部分土地的收入,以及一些农产品。这些商品要通过农民进行生产和劳动。

3、农民起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徭役制度变得越来越严苛,开始强制要求农民为政府或地主劳动,甚至不给付酬劳,导致了大量农民的起义,如黄巾起义、土地革命、太平天国等。

4、现代化改革:随着现代化的到来,中国的徭役制度得到了改革和重建,政府在制定税收、土地契约和劳工法规等方面开始对劳动者进一步规范和保护。

5、总结:总的来说,中国徭役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从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到现代化改革。在积累了千百年的历史经验后,这个制度已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更加关注劳动者权益的现代制度。

中国古代的徭役制度与奴隶制度

中国古代的徭役制度与奴隶制度

中国古代的徭役制度与奴隶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徭役制度与奴隶制度是两种不同的劳动关系

形式。这两种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不同的应用和发展,对

于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徭役制度与奴隶制度,并对其产生的原因、特点

以及制度的影响进行考察。

一、徭役制度的产生和特点

徭役制度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和政治制度发展的产物。其产生

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古代中国务农经济的特点。在农业经济发展的

过程中,农民需要有一定的土地和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但对

很多农民来说这些条件都难以满足。因此,贵族或者富裕阶层通

过政治手段征收劳动力和物资,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这

种社会的现象逐渐演变成了徭役制度的形式。

徭役制度是指政府或者地方长官强制征集农民或者其他阶层的

劳动力,以此为代价来保证国家或地方的经济发展。徭役制度的

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强制性。徭役制度的核心在于政府或者地方长官的强制性,

迫使农民或者其他阶层进行强制劳动。

2.纳税方式。徭役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纳税方式,以强制劳动为

代价,来满足国家或者地方的经济需要。

3.特权化。由于徭役制度的存在,政府和地方长官有了更好的

机会去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以至于徭役制度逐渐变成了一种特

权化的制度。

4.人口流动性强。徭役制度的实施,使得人口流动性变得非常强。农民可能会因此被迫去到其他地方工作,从而导致劳动力和

生产资料的流失,对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

影响。

二、奴隶制度的产生和特点

和徭役制度相比,奴隶制度是更加严重和残酷的劳动关系形式。中国的奴隶制度产生比较晚,在商周时期才开始发展。奴隶制度

[管理]汉代徭役制度简介

[管理]汉代徭役制度简介

汉代徭役制度简介

汉代的徭役有如下几大类:

“更卒”摇役。汉代不论男女.达到“始傅”年

龄后,每人每年要在本郡县服一个月的摇役,称为

“吏卒”。

”正卒”之役。正卒是相对更卒而言的,民达到始

傅年龄后要服正卒之役,先是在本郡县充当一年的材

官(步兵)、车骑(骑兵)或楼船(水军).接受军事

训练。服役期满后,再行征调赴京师,在宫廷和其他

中央扦官府充当卫士。

“屯戍”之役。屯戊也称“戍边”、“插戊”,就是

到边境防戍,其法定年限也是一年,但在特殊情况下

可延期半年。戍边正卒又根据具体分工的不同,被区

分为卸车(守卫烽烃台有)、屯田卒、河渠卒等名目。

汉朝还方免役规定。一类属于身份性优免,主要

宁受对象为贵族与高级官僚家庭。另一类是通过经济

力量“买复”,即通过买爵至“立大大· 以k舌而获

得免役权*当然.合能力“买复”者多数是富商和豪

强地主。此外,还有一些临时性免役规定。因此,汉

代格役负扔主要落在农民肩上。

除田税、赋钱外,汉朝也课征关税、市租、渔税

等多种名日的赋税,其中对当时社会经济牛活产午较

大影响的主要有盐钱之税、算给钱、假税等。

盐铁之税。汉韧,弛山泽之禁,随之而米的是民

营盐铁的兴旺。对于民营盐铁,政府要课征税收,其收入归少府掌管,届帝宰财政收人的一部分。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官产官销,完全排斥私商参与。政府通过“离税于价”即通过专卖加价这一比较隐蔽的形式,取得比方接课税更为丰厚的财政收入。盐铁官营虽存在一些弊病,并受到过激烈的抨击,但国专交收入对于财政收入至关重要,西汉政府一直加以推行,至互莽时期仍是如此c东汉时,盐铁或官营,或民营,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高二历史高效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高二历史高效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筹措军费。阅读上述材料,指出两者增加军费的主要
来源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
势的原因。
(五)高考链接
【答案】 (1)不同:明代:田赋占比最高。清代:关税和厘金占比逐渐 超过了田赋。
中国真 正收回 关税自 主权
1949年
(三)新中国成立后关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个 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
人 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
所 得
其实输施条例。这是中国第
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
税 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
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
制 法,入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1985年
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起 源
题 1951年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987年

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
演 变
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
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
的法制化建设。
(三)新中国成立后关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

税 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

秦朝的徭役政策

秦朝的徭役政策

秦朝的徭役政策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统一时期的先驱者。

秦始皇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实行

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徭役政策是秦朝政治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探讨秦朝的徭役政策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徭役政策的背景和目的

徭役政策是指国家强制平民劳动贡献给国家的制度,其背景和目的

在于秦朝的国家统一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秦朝自始皇帝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统一的稳定,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秦朝

皇帝希望通过统一国家的力量,推动国家发展和维护秦朝的统治地位。

徭役政策的目的在于迅速建设和发展秦朝的国家实力。秦始皇帝采

用了霸权政策,为了加强统治,他实施了强制徭役制度,将广大世民

作为劳力来源,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并加强中央政权的巩固。

二、徭役政策的实施与方式

秦朝的徭役政策主要通过征募民众的方式来实施。皇帝下令,要求

各地推举出能够从事各类劳动的人员,作为徭役人员,贡献于国家。

这些被征募的平民被迫离开家园,在国家指定的地点从事各种劳动工作,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

徭役工作主要包括农田开垦、水利工程建设、道路修筑以及城墙建

设等。秦朝的政策注重建设,徭役工作也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通

过这种方式,秦始皇帝希望能够提高国家的实力,加强统治的稳定。

三、徭役政策的影响

1. 统一国家实力的增强:秦朝的徭役政策为国家基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加速了国家的发展和富强。农田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水利工程提高了灌溉效率,道路修筑便利了交通,城墙建设加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这些建设项目的完成为秦朝的统一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实力保障。

明代徭役制度

明代徭役制度

明代徭役制度

明代徭役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劳动和税收制度,是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财政收入而实行的一种措施。徭役制度在明代的实行范围和程度都有所不同,其中徭役优免制度就是徭役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徭役优免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文年间至明英宗正统年间(1399年-1435年),这个阶段是徭役优免制度形成的初期。此

时的徭役优免主要是土地兼佣免、奉旨募兵免、养老免、鳏寡免等。第二阶段是明宣宗正德年间至明神宗万历年间(1506年-1618年),这个阶段徭

役优免的种类更加丰富,包括了典妻徭役优免、徭役裁减、买徭免役、世袭徭役优免等。第三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这个阶段徭役优免制度受到破坏,形成了一个混乱的局面。

总的来说,明代徭役优免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徭役优免制度的演变对于明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研究明代社会制度和历史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北宋河防徭役制度

北宋河防徭役制度

北宋河防徭役制度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河防徭役制度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以下是关于北宋河防徭役制度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制度背景

北宋时期,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江南地区普遍存在洪水频发的问题,水患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宋实行了河防徭役制度。

二、制度内容

1. 组织架构:

北宋河防徭役制度分为水利编制、徭役编制和巡查编制三个组织架构,每个编制各有所职。

2. 河道整治:

河道整治是河防徭役制度的核心内容。北宋政府组织徭役人员进行河道的清淤、疏浚和堤坝的修筑,在水道的通畅和河堤的稳固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3. 徭役制度:

北宋河防徭役制度采用了户籍徭役的办法进行组织。徭役分为水徭和堤徭两种,水徭主要负责清淤疏浚,堤徭主要负责修筑堤坝。徭役人员由官府按照户籍情况进行分工,确定徭役人员及其所负责的工作任务。

4. 巡查制度:

北宋河防徭役制度还包括了巡查制度,由官府派遣巡查使对徭役人员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工程的有效进行。

三、制度特点

1. 劳动力来源广泛:

北宋河防徭役制度采用户籍徭役制度,意味着各地的居民都有可能被征召参加徭役,因此劳动力来源非常广泛,使得整个徭役制度的执行更加顺利和稳定。

2. 分工合理:

北宋河防徭役制度根据个人户籍情况安排徭役人员的工作任务,使得整个制度的分工合理,能够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和能力,提高整体工程的效率。

3. 管理规范:

北宋河防徭役制度实行了巡查制度,对徭役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保障工程的有效进行。这种管理规范使得徭役制度能够更好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增强了制度的执行力度。

唐代的徭役制度与人口流动

唐代的徭役制度与人口流动

唐代的徭役制度与人口流动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它的繁荣和强大主要依靠了庞大的人力资源。而这之中,徭役制度和人口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分析唐代徭役制度和人口流动的关系,并探讨其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一. 徭役制度的设立和运作

徭役制度是唐代统治者为了提供劳动力和资源而设立的一种服役制度。根据该

制度,每户农民都有义务从事一定的劳动,例如耕种土地、修建灌溉设施和参与修筑道路等。这些征役任务由官府分配,征集对象包括男子和部分妇女。徭役制度对唐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徭役制度也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农民不仅需要参与农业生产,还

需要为官府的建设项目付出大量的劳动。这使得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受到限制。此外,由于征役任务的分配权掌握在官府手中,可能会导致不公平和滥用职权的问题。

二. 徭役制度与人口流动

徭役制度的实施,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导致了人口流动。首先,

徭役制度限制了农民的迁徙自由。由于农民需要履行征役任务,他们无法随意迁移到其他地方。这导致了部分农民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恶化,进而不得不选择逃亡或流离失所。

其次,徭役制度也促使了农民之间的相互交流。由于不同地区的征役任务可能

不同,农民之间经常进行互通有无。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可能选择到富饶地区参与征役,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这种人口流动促进了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经济的繁荣。

同时,徭役制度也影响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为了逃避征役的负担,一些农民

选择进入城市从事手工业、商业和其他非农职业。这种人口流动为城市的繁荣提供

秦汉至清代的徭役制度变迁

秦汉至清代的徭役制度变迁

秦汉至清代的徭役制度变迁

秦汉时代

秦朝初年采取乌孙制,即每四年征收一次徭役,主要是从蛮夷、楚国、燕国等豪强列国征收。秦亡后,西汉延续了秦制的徭役制度,但是大部分徭役被废除了,只剩下官民杂役制,强国征收乌孙制也很少实行,变成了势力范围内忠实或叛变并表示效忠之民受于征收。

东汉末年,东汉改变了前朝的徭役制度,采取了免徭制,取代了官民杂役制和乌孙制。它有轻徭重赋的体制,只有一部分地区受到轻徭的征收,其他地区免除了徭役。

三国时期以来,各国陆续取消了徭役。蜀汉末年,刘备撤销了全国的徭役制度。后来的曹魏也取消了徭役制度。到了六国时期,各国开始改进征收体制,称为天下。

隋唐时代

隋唐时期实行重度征税,也取消了大部分徭役,只保留官太府徭役。设立了地方三分税制和官太府徭役,官太府作为次要应税机构,从事偶尔的征税野地耕作。

宋代

宋代的徭役制度与隋唐上宋的徭役制度有相似之处,以税法为中心,以释放汉奸为轻徭,以限贩、勤工地摊、免费在太守军队服役、征收官太府徭役等作为征税方式,但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宋代采取租赁土地征税的办法,即实行缓缴租金制。

元代

元代土地改革后,取消了前代财税体制。除了官太府徭役外,亦取消免徵,而使用各种减征、安定和以集资作以旨诏、以财强私抵用。

明代

明朝时全国采取租金制征税,即实行缓缴租金的税务,其中包括官太府徭役、从节免税、安定赋等多种形式。

清代

清代实行四分征税法,主要有银两征税、割让财物征税两大类,剩下的小税项以官太府徭役广泛征收,仍然存在少许徭役。

秦朝徭役管理制度

秦朝徭役管理制度

秦朝徭役管理制度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徭役管理制度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徭役管理制度是指国家依据农民的财产状况,强制征收农民的土地、劳力和

物品的制度。在秦朝,徭役管理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

管理目标。本文将从徭役管理的概念、徭役的类型、徭役制度的演变、徭役制度的作用和

问题等方面对秦朝的徭役管理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一、徭役管理的概念

徭役,古代称征收农民的税赋和征用其劳力、物力的制度。在社会经济制度形态转变的过

程中,徭役管理制度逐渐取代了封建时代的赋税制度,成为统一国家的一种强制性征税与

征兵制度。徭役管理制度通过军功占继和土地占继,逐渐演变为农田一定比例的交役制。

秦始皇统一国家之后,为了统一政权,加强中央集权,大力推行徭役管理制度,对农民征

收税赋和强制劳役,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利益的统一,但也带来了农民的剥削和痛苦。二、徭役的类型

在秦朝时期,徭役主要包括农田和交役。农田是对农民征收的重农和轻田,重农是对农民

征收在一定范围内的粮食、稻谷等重税,轻田是对农民征收一定比例的生产产品或者货币。交役是指国家对农民的强迫劳役和物品征收的制度,包括一定比例的男劳和女劳,以及对

农民征收的物品或者银两等。

三、徭役制度的演变

在秦朝之前,中国历史上存在着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对劳动力和物力

的需求也较少;秦朝统一国家之后,为了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大力推行徭役管理制度,

将农民的土地和劳力纳入国家统一管理,逐渐演变为了农民生产和劳役的统一管理。在社

徭役

徭役

徭役

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它是国家强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负担。

徭役中国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主要是农民)从事的无偿劳役。有力役、军役及其他杂役。起源很早,《礼记·王制》中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孟子》则有“力役之征”的记载。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后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办法严苛,残酷压榨人民。

徭役的类别与期限

一般都认为秦汉有更卒之役、正卒之役与屯戍之役(即戍卒之役)三种类别,即董仲舒所说的“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每个丁男除每年一月的更卒之役外,还要服正卒之役与屯戍之役共两年。有的更明确地说:秦汉的徭役包括“更卒徭役、戍卒徭役与正卒徭役”三者,如钱剑夫就是这样认为的①。这些说法,都是由于混淆了徭役与兵役的界限造成的。正卒之役,是指凡成年男子在所属郡县作材官、骑士、楼船士等地方兵而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而言。屯戍之役,是指从地方兵中抽调出来去屯卫京师和戍守边防的活动而言。因而正卒之役与屯戍之役(包括为卫士),都属于兵役范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徭役。这样一来,真正的徭役,就只有“月为更卒”之役一种类型。服役的时间,为成年男子每年一月,直到老年免役时为止。

但是,事实上,除更役外,还有征调到其他郡县去服超期徭役的“外徭”,也有被罚服役的“赀徭”之役;更有以劳役抵债、抵罚款或抵赎金的“居赀、赎、债”之役,也叫“居役”,本质上是变相的徭役。以下,试就徭役的类别与期限分别述之。

“更役”

凡成年男子每年应服之无偿劳役,每次为期一月。董仲舒所谓“月为更卒”及如淳所谓“一月一更”等说法,均系指此种更役而言。但是二人都未说更役为每个成年男子每年应服之役,以致有人认为每人一生中只服更役三年②。因此,有必要明确这一点。《汉书·贾捐之传》载捐之称颂文帝“偃武行文,则断狱数开,民赋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颜注引如淳曰:“常赋岁百二十,岁一事,时天下民多,故出赋四十,三岁而一事。”这里的常赋“岁一事”,即正常的情况为每年服更役一次。《论衡·谢短》也说:“一岁使民居更一月。”这就更明确地说明“更役”是每个成年男子每年应服的一月之役。正因为“更役”为每人每年一月,故当官府复除徭役时,往往有“复之六岁”、“复之十二岁”①及“终身复”、“世世复”②等提法。如果每人一生中只有三年服更役各一月,又怎么可能和有什么必要“复之六岁”、“复之十二岁”及“终身复”、“世世复”呢?至于每个成年男子每年服徭役的时间为一月,这可从当时征发更役的实况获得说明:《汉书·惠帝纪》云:“三年春(公元前192年),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五年春正月,复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一连两次征发徭役,都以三十天为限,原因就在于每次服更役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不过,实际服役时,往往超过一月之限。如秦简《徭律》几次讲到因役使所为工程质量不合时,需要返工,而且“勿计为徭”,即不计算在固定的役期内,可见“更役”实际上往往超过一个月。

中国古代徭役制度

中国古代徭役制度

中国古代徭役制度

徭役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劳动征收制度。它起源于周朝,逐渐演变成为秦汉时期的基本徭役制度,最终在宋朝时期逐渐消失。

徭役制度根据地主和国家对农民的需求,强制农民提供劳动和财产。根据《周礼》的规定,男子在成年后需要服兵役,为国家进行战争。而在平时,农民需要随时为地主提供劳动,包括田地耕作、建筑修缮、道路修建、运输等等。此外,农民还需要支付应有的赋税和租金。

徭役制度的核心是农民为地主和国家提供劳动和财产,以维护国家和地主的利益。在徭役制度下,农民经常被征召和动员,导致他们的劳动成果大部分都被剥夺,生活贫困。同时,农民的劳动和产出也无法用于自身的发展和改善生活条件。

尽管徭役制度给予地主和国家以巨大的劳动力和财富,但它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削弱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徭役制度逐渐引发农民的不满和抵抗,也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和社会变革的发展,徭役制度逐渐减弱,最终在宋朝时期逐渐消失。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徭役制度是一种不公平的劳动征收制度,对农民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它体现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剥削,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局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封建徭役制度史

摘要:中国封建徭役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典章制度之一。它是封建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和封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阶级矛盾和封建王朝盛衰的内在根源。封建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封建徭役制度的变化,同时封建徭役制度的发展也进一步体现了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

作者简介:贵州财经大学赵圆

关键词:徭役制度封建社会封建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在各个朝代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史为镜,可以明兴衰”。

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军役及其他杂役。徭役是国家强加在人民身上的一沉重负担,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办法严苛。徭役起源很早,《礼记·王制》中就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使各朝代的赋役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

<一>夏、商、西周的徭役制度

夏、商、西周三代贡、助、彻制度的主线发展,形成三代田赋制度;而其分支发展,即助法的延伸和发展,则形成徭役制度。中国赋役制度的框架就此形成。夏代的五服制度,其甸服有三百里纳秸服,就是徭役,主要从事禾穗去掉蒿秸劳动。其候服一百里采,则为天子服差役;二百里南邦,则为国家服徭役;三百里诸侯,则替天子放哨警戒。这就是徭役的发端,其后由简而繁,逐渐完善。首先,服役者来源,按周代规定,原则上是一家出一人即“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①。但在特殊情况下,则要求全家都服役;其次,服役者的年龄也有规定;再次,服役的天数,按周代规定,一年役使三日,即“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②。《周礼·地官·均人》载:“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甸用三日焉;中年,则公甸用二日焉;无年,则公甸用一日焉。”据此可知西周服徭役的时间是按年成的好坏来确定的,丰年时,每人出徭役三天;普通年成,每人出徭役二天;收获不好时,每人出徭役一天;灾荒或疫病流行时,则免除徭役和赋税。西周的徭役负担很重有《诗经》为证,里面的许多篇章表述了人民对繁重劳役的不满和愤恨,这是发自劳役压榨下的劳动者的惨痛呼声,是劳动者对奴隶主国家的残酷压榨的一种本能的反抗。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徭役制度

随着封建国家的形成,土地私有制也逐渐发展起来,徭役也就构成了古代封建制国家三大课征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征发徭役自然就很沉重,其表现在四个方面:

(1)起征点低。应征年龄始于15岁的未成年人,即15岁至60岁的成年男子必须服役,起征点低应征面广,服役人数就显著增加。

(2)应役量大。在应役范围内的劳动者,一俟政事、战事的需要,即刻全部前往应役,不得耽搁。

(3)服役时间长。

(4)徭役课及妇女、儿童、老人。

①《周礼·地官·小司徒》

②《礼记·王制》

墨子认为民有三优,“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①。“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②。所以官府必须减少劳役,不误农时。春秋战国时期,在兼并称霸的政治局势促动下,军事编制不断扩大,征兵数量庞大,兵役极其沉重。战国时期兵力最少的是韩国,拥军20万人,魏国为36万人,赵国为70万人,秦国称100万,七国总兵力为春秋时期的数十倍多;同时沉重的力役(征发役人)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生产,横征暴敛促使农民重新失去土地,沦为新兴地主的佃农。孟子认为,徭役“夺民时,使不得耕以养父母,民不聊生,兄弟妻子离散”③。春秋战国时期徭役沉重可见一斑。

<三>秦代的徭役制度

秦代徭役有三,更卒、正卒和戍卒。

(1)更卒。古制,服徭役者为“卒”。更卒即为服徭役有一定期限,到期更换,原服役者止役。秦代更卒徭役,法定服役时间为每年一个月,服役地点为本郡县,主要从事繁重而劳累的修筑工程。诸如修筑城垣、修筑驰道、整治河渠、漕运委输、营缮宫苑、修筑陵寝等。

(2)正卒。正卒徭役是相对更卒和戍卒而言的。更卒一月而更,本县应役,戍卒则在边境地区。秦代服于郡国或京师的兵役,称正卒,它是在服更卒三年后起役,服役期两年。正卒“兵种”有三:步兵(材官)、骑兵(骑士)、水兵(楼船),凡正卒应役材官、骑士和楼船,一年服役期满,即予除役,以待征发或为卫士,或去戍边,这没有时间限制,战争结束才可除役。

(3)戍卒。戍边即为守卫边境,戍边徭役源于春秋时期,当时规定期为一年。秦乘其制度,戍期也为一年,但秦代对戍卒制度有所改进。秦代戍卒徭役设有专法即《秦简》中的《戍律》。秦代的徭役制度越来越苛刻。戍卒徭役的主要任务是驻守边疆,服役于烽燧、亭侯、邮驿等。

秦代的徭役制度苛重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外用兵扩张,对内大兴土木,横征民力,滥兴徭役,筑长城,造宫殿,建皇陵,修驰道,挖河渠,发漕运。据史籍记载,营缮宫室,征用劳力70万人;修筑秦始皇陵征用劳力70万人;北防匈奴用兵30万人;北筑长城40万人;戍守岭南用兵50万人,至少占秦代全国总人口2000万的百分之十三。故有“戍者死于边,转者仆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④,“赋敛愈重,戍徭无已”⑤。为确保徭役的征发,秦代制定了严峻的法律,如《徭律》、《戍律》、《田律》等,就是专门征发力役与兵役的法律,律文中严厉的惩罚措施令人发指这样滥兴徭役,毁灭生产力,把封建社会经济推向了崩溃和灾难的边缘。暴政最终激起百姓反抗,秦王朝在风起云涌的秦末农民大起义中灭走向亡。

<四>汉代的徭役制度

1.役制规定:徭役一般分为兵役和力役,但汉承秦制,兵力合一,统称兵役。汉代徭役仍分为更卒、正卒和戍卒。更卒主要从事各种苦役,如修筑宫殿陵墓,建造边境要塞,整治江河,转运粮食等;正卒即正式的兵役,就是到京师各官府服役的人,按照汉代律法规定,凡年满23岁的男子,必须服兵役两年;汉代律法规定成年男子一生中要到边疆去屯戍一年即为戍卒。戍卒徭役所具体内容基本沿袭秦代,主要任务是驻守边疆,其基本职责就是烽燧、亭侯、邮电、屯田等。

①《墨子·非乐上》

②《墨子·节用上》

③《孟子·梁惠王上》

④《汉书·晁错传》

⑤《史记·秦始皇本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