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教案编写人:[教师姓名]教案审核人:[审核人姓名]教案编写日期:[日期]一、课程概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本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入门,并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领域;2. 掌握供求关系、边际分析、成本与效益等经济学基本原理;3. 理解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对经济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介绍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 探讨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在决策制定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2. 第二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解释供求关系、市场均衡和价格调节;- 探究边际分析的概念和应用;- 介绍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解析3. 第三章:市场结构与市场失灵- 分析市场结构与市场效率的关系;- 研究垄断、寡头垄断和竞争性市场的区别;- 探讨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4. 第四章:政府与市场- 掌握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和目的;- 了解政府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分析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5. 第五章:经济增长与发展- 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概念和测度;- 探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教学方法:讲授+学生报告四、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 《经济学原理》(作者:曼昆)参考书目:- 《经济学概论》(作者:萨缪尔森)- 《经济学导论》(作者:布鲁尔)五、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验:根据每章内容设计的选择题和简答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作业:布置章节练习题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经济学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拓展素质养成二、课程定位《经济学基础》课程是我院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商务英语五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其它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对培养学生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讲授经济学基本原理,使学生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了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及市场运行中的经济规律(尤其是微观经济)的基本原理,指导学生懂得所学知识何时用、如何用。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经济现象本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初步具备经济领域从业的基本职业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四、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经济头脑为主线,阐述经济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时,只涉及初等数学知识;用语通俗,深入浅出,简洁明快,知识性、趣味性并重。
(二)职业技能目标本书各章后专门设立了结合各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设计的能力训练模块,通过具体实践,强化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方法分析具体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形成符合逻辑的解释,并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的培养。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或态度目标)理论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体现理论的价值。
本书的理论阐述多结合鲜活的现实案例展开,不论是导入案例还是相关阅读资料,均来自于现实生活和当前实际,与社会发展保持零距离,体现了经济学的应用性特点,反映了现实发展。
全书在体系和内容的安排上,既考虑了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需要,还考虑了为其进一步发展和深造奠定基础的要求。
五、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经济学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根据生产一线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高技能岗位人才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能力的要求,结合职业岗位群的特征,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构建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以任务引领知识、以生产过程组织教学的职业课程模式。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能力目标二、主要内容与理论教学要求及学时安排三、课程实践教学部分(一)实践教学任务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可以在仿真环境中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多种理论和方法,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行系统分析和模拟实验,使其更深入地领会和熟练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共19课时)1、基本要求(1)、掌握应用Excel制作图表的基本操作技能。
(2)、运用图形仿真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利润最大化决策。
(3)、通过模拟实验,将乘数与加速数结合起来说明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及政府投资的作用。
(4)、根据给出数据,建立某经济体系的IS-LM 模型,掌握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及IS-LM 曲线的建模方法。
2、实训内容本课程由7个实训组成:实训一: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2课时)实训二:生产函数的建立与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确定(3课时)实训三:各种短期成本函数之间的关系与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图形仿真(3课时)实训四:微观经济学比较静态分析(2课时)实训五: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3课时)实训六:产品与货币市场IS-LM 的均衡(2课时)实训七:某地区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4课时)四、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1.考核方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本课程考核含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发言情况、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课后小组讨论作业、参观实习报告、小组项目作业。
这些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一并计入考核成绩中。
占总成绩的40%。
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为标准化题型。
2.考核比例及要求:(1)平时成绩占20%。
主要包括对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情况进行评价计分(2)课程实训占20%。
分实训项目视完成情况记成绩。
(3)期末考试成绩占60%。
期末考试为标准化题型进行笔试。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引言: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了个体、组织和国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作出的决策以及如何分配资源的问题。
本大纲旨在提供一份全面而又系统的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帮助学生建立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一部分:经济学的概述1. 经济学的定义和目标- 经济学的定义及其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 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方法和工具。
2. 经济体系与经济制度- 不同经济体系的比较和特点。
- 主要经济制度的分类与特点。
3. 基本经济问题- 研究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
- 供求关系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基础1. 个体行为与市场- 边际效应和边际效用的概念及其在决策过程中的应用。
- 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2. 生产和成本理论- 生产函数和边际产品的概念。
- 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计算和比较。
3. 市场结构和竞争- 市场结构的分类和特点。
- 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和影响。
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
-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干预手段。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1. 宏观经济学的概述-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和分析方法。
2. 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 国民收入的构成和计算方法。
- 经济增长理论和影响因素。
3. 就业与失业- 就业和失业的概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 就业和失业的测量方法和政策应对。
4.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概念和影响。
-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5. 货币与货币市场- 货币与货币的功能和货币市场的作用。
- 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的相关原理和工具。
结语:经济学基础是每个经济学学习者的入门课程。
通过本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本大纲能为经济学基础教学提供一个系统和全面的框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更高级领域和应用。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一、学习领域定位《经济学基础》是会计等专业学习领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的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并且能够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深入分析社会实际情况,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出有效的措施。
二、学习目标《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要求学生对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基本理论知识能深入理解并熟练运用,能将理论联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本学习领域的具体目标分为以下三类指标进行描述:1.专业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供求理论、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知晓价格对经济的调节方式,了解价格政策。
(2)能够熟练使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熟悉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了解消费者均衡的涵义与表示形式。
(3)能够熟练掌握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生产要素最优投入与规模经济理论;熟悉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
(4)熟练使用宏观经济指标,掌握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熟悉总需求决定理论和乘数理论。
(5)能够掌握失业理论,明晓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能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绘制并解释菲利普斯曲线。
(6)掌握经济周期的含义、分类与各阶段的特征;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知晓经济增长的源泉,了解各种经济增长模型,并能对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
(7)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了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运用。
2.方法能力目标(1)具有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能够举一反三,关注社会现实经济问题,理论实践相结合。
(3)具备自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4)具有获取并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1)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经济学原理课程标准
经济学原理课程标准简介经济学原理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全面了解,以及培养他们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本文档旨在制定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标准,以确保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一致性和质量。
课程目标- 理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供求关系、边际效应、产出与收入等。
- 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对经济现象和政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评估其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为进一步研究和研究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1. 微观经济学基础- 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 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理论- 生产者行为与供给理论- 市场结构与竞争-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2. 宏观经济学基础- 国民经济核算- 经济增长与发展- 通货膨胀与失业- 货币与银行- 国际贸易与汇率- 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3. 实证经济学方法- 数据收集与处理- 统计分析与模型构建- 实证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经济学实证研究案例分析课程要求- 学生应积极参与授课内容,参加讨论和小组活动。
- 学生应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和阅读任务,并按时提交。
- 学生应参与团队项目,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学生应参加期中和期末考试,测试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法- 作业与阅读任务: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0%。
- 团队项目:占课程总评成绩的30%。
- 期中考试: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0%。
- 期末考试:占课程总评成绩的30%。
以上为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标准,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024年高等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大纲
2024年高等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对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学方法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2. 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能够分析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影响;3. 熟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够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和影响力;4.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经济学导论- 经济学定义与范畴-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和发展历程2. 微观经济学- 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 弹性和边际分析- 企业行为与市场结构-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生产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3. 宏观经济学- 国民经济核算-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 通货膨胀与失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周期与政府调控4. 经济学应用- 经济学模型与预测- 经济政策与实践- 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与个人决策- 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经济学讨论和小组项目,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 制定学生实践任务,促进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2. 评估方式- 期中考试(占总评成绩40%):对课程的中期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60%):对全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课堂表现和作业(参与度、作业质量等):作为辅助评估指标。
五、参考教材1. 王小波,经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2. 张三,微观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3. 李四,宏观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六、备注以上课程大纲仅供参考,最终教学内容和安排以具体教师讲授为准,如有调整将及时通知学生。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附件4:《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供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使用)第一部分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经济学基础》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财经管理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备知识准备。
该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了解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关系和规律,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相关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卓有成效地开展经济调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注意渗透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经济问题与现象的实证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知识目标(1)能够清晰描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内容。
(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
(3)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理解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经济现象,对简单经济学现象做出正确分析和预测。
(4)能够基本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2、职业技能目标(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好与运用财经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
(2)能够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市场供求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3)具备能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数理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现象和具体问题。
3、素质目标(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3)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比较宽,具备经济分析与预测能力。
(4)具有一定的经济论文、报告等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课程主要内容《经济学基础》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撰写人:唐树伶《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财经商贸、工商管理类授课单位:财经系学时:68 (理论44,实践24)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唐树伶学分:3.5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财经商贸、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财经商贸、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要知识准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案例、实例、图表、微课、视频、动画等资源来讲授经济学基本原理,使学生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了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及市场运行中的经济规律(尤其是微观经济)的基本原理,指导学生懂得所学知识何时用、如何用、用在哪。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经济现象本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初步具备经济领域从业的基本职业意识和能力。
经济学基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先修课程,如《经济数学》。
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的课程主要有《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实务》《金融市场》《市场营销学》等。
我们在课程进度的安排中充分考虑了先导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使得课程之间衔接紧密,相得益彰。
1.2课程设计的理念本课程结合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理念,把学生从经济学的纯理论教学分析和困难的数学模型设计中解脱出来,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经济学内在的逻辑联系,结合经济生活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做到“经济理论生活化”,减少繁琐的理论教学,以锻造思维、培养能力为目的,以必需、够用的基本经济理论,培养出学生“看”、“听”、“读”、“说”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1.3课程设计思路1.3.1寻求一种最好的办法实现“工学结合”。
在课程教学设计中,除了常规性的设计了“互动训练”“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单元外,我们突破性的设计出“情景教学活动”单元,并把它作为我们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具体做法就是把社会经济现象平移到课堂,并容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也成为本课程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学时数:72适用的专业范围及层次:全日制专科管理类专业学分:4考核方式:考试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经济学是全日制专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开设此课程的任务和目的是:一是在了解经济学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理解经济学理论知识与经济实践的辩证关系;二是了解和掌握修读专业课必须的经济学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三是学会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国内外经济领域内存在的重点问题和焦点问题。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
(二)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
(三)要求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的了解。
(四)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规范,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
(五)要求学生熟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理论课54学时,实验18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供参考。
表2.5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建议原则上教师应该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大纲所确定的基本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但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时数的分配等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凡注上*号的内容,可作为学生自学内容或任课教师根据情况自行选择讲授。
四、理论教学部分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一章经济学概述一、了解经济学的学习内容和目的。
二、了解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三、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经济学二、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三、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四、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五、经济理论研究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第二节经济学的方法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二、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理论一、理解并掌握需求定理、供给定理及供求定理的内容。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1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适用专业:授课单位: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定位:《经济学》是教育部(原为国家教委)列作的经济类、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在传统的《经济学基础》(或《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基础之上,结合高职层次专业建设和学生的需要而开发的一门重要课程,是营销策划专业的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有《经济数学》、《管理学》、《政治经济学》和《统计学》, 后续课程有《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会计学》和《市场营销》等等。
1.2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多元智力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1)掌握市场上商品的供求规律及均衡价格的形成原理;(2)能够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解决消费决策问题;(3)能够进行生产者行为与决策分析;(4)运用成本分析的基本原理解决不同市场类型的收益与利润问题;(5)学会运用分配理论分析社会收入分配问题;(6)学会运用信息不对称原理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2.2技能目标(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好与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初步观察和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3)能够初步对政府的相关经济政策、规定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运用。
2.3素养目标(1)通过完成项目和小组作业增强团队协作能力;(2)通过对周围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增强解决问题能力;(3)通过完成课外阅读、资料查找和分析任务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3.1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3.2学习情境描述4、课程实施4.1教学条件4.1.1软硬件条件目前学校大部分的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经贸系共有2个实践室可供学生实践教学,机房160台电脑可供学生使用。
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完全能够保证教学需要。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提高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
本课程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二、课程目标1. 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模型,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
2. 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
3.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决策能力,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微观经济学部分(1)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价格理论,掌握市场机制的作用。
(2) 消费者行为理论,理解需求与效用的关系。
(3) 生产者行为理论,了解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4) 弹性理论,掌握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应用。
(5) 成本理论,了解生产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关系。
(6) 市场结构理论,了解不同市场类型及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 宏观经济学部分(1)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
(2) 货币与银行体系,了解货币流通和银行体系的作用。
(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
(4) 通货膨胀与失业,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5)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了解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6) 国际经济学,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原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图表、数据和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3. 组织学生参加实际经济活动,如企业参观、市场调研等,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4. 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
五、课程评估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成绩的30%。
邓先娥《经济学基础》(第3版)-课程标准 doc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适用专业:会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适用阶段:高职一、前言(一)课程性质《经济学基础》是高职会计、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为后续学习《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创业教育》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基于高职教育的层次与特点,充分考虑满足学习相关后续专业课程的需要,围绕企业决策者这一职业岗位群的决策需要这个中心,组织和构建课程内容。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经济常识,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培养经济思维能力,培养大局意识、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
(一)知识目标1.了解学习经济学的意义;2.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二)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经济学理论认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2.运用经济学理论及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三)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经济学基础》课程按照企业决策者这一岗位职业群的决策需要,同时考虑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高职教育的特点及经济师考试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课程教学项目划分及课时分配如下表所示:四、实施建议(一)教材选用建议教师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参考经济师考试大纲,以企业决策者这一职业岗位群的决策需要为中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材在内容上应既实用又开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形式上应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文字表述要深入浅出,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高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讨论法、调研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采集案例。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一、学习领域定位
《经济学基础》是会计等专业学习领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的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并且能够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深入分析社会实际情况,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出有效的措施。
二、学习目标
《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要求学生对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基本理论知识能深入理解并熟练运用,能将理论联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本学习领域的具体目标分为以下三类指标进行描述:
1.专业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供求理论、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知晓价格对经济的调节方式,了解价格政策。
(2)能够熟练使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熟悉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了解消费者均衡的涵义与表示形式。
(3)能够熟练掌握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生产要素最优投入与规模经济理论;熟悉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
(4)熟练使用宏观经济指标,掌握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熟悉总需求决定理论和乘数理论。
(5)能够掌握失业理论,明晓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能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绘制并解释菲利普斯曲线。
(6)掌握经济周期的含义、分类与各阶段的特征;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知晓经济增长的源泉,了解各种经济增长模型,并能对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
(7)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了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运用。
2.方法能力目标
(1)具有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能够举一反三,关注社会现实经济问题,理论实践相结合。
(3)具备自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4)具有获取并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1)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2)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3)具备有良好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
(4)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5)具有善于总结、力求上进的工作精神
四、专业学习领域设计说明
1.专业学习领域设计
经济学基础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是为财经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
它在整个经济类课程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
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以后学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习有关供给、需求和均衡理论,掌握经济分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则和方法;通过学习消费者行为理论,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帮助实现在收入一定条件下达到效用最大的目的;通过学习生产者行为理论和成本理论,了解厂商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和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以及在不同市场类型下的生产均衡;通过学习市场结构和要素及收入分配原理,掌握不同市场结构类型供需及均衡的特点;通过学习有关微观和宏观经济政策,加深对当前政府采取的各项有关经济的方针、政策的理解等。
.
精品
五、考核方式建议
本学习领域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设置考核方式时,有以考核专业能力为主的实训工作任务考核,有以测试认知水平的理论知识考核,总体采取了三种考核方式:平时表现占30%,期末试卷考核占70%
,具体的成绩评定办法如下。
六、其他
(1)执笔: (2)审核: (3)日期: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