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麻疹病毒流行株M和N基因特征分析
麻疹病毒S191疫苗株N基因稳定性研究及免疫细胞表位分析
i u e c ti .A s h e ew a pi dw hr e et nc p o o m rs h nr t n R ・ vrsadrf nes a s t r ,teN gn a m l e t vr asr t np l eaec a eci ( T n e r e rn i ft s i f i e s r i i y i a o
o 1 1 v c i e w ih p o e tp o l r m a l sw v l ae f rc mp r g t e s q e c s w t h to e p e ae t fS 9 a cn h c r tc e p efo Me se a e au td at o ai h e u n e i t a ft r v n s e n h h l
P R) adc n t p E Te yvco.A e ea eet nadteaayi o s co ny e h l e C , n l e i o G M--a etr f r h mp sl i n l s f et tnezm ,tec n s od n s t t co h n s r r i i o
的保护效果 。利用 R -C TP R方法扩增 S9 减毒株 2 、6 2 、9 3 、7不同代次 N基 因, 11 3 2 、7 2 、2 3 测序进行 比对分析 。S 9 11
传代病毒 N基 因序列之 间核苷酸 同源性 9.% 一 0 % , 97 10 氨基酸同源性为 9 .% 一 0% ;11 96 10 S9 株与 7 个疫 苗株之
ci F N e -G OXu- n H O y el s E GD A e u ,Z A n j Ci hn a)
A s at T egn t t it o eeo e i ss n asg rss f 11s a eeeaut . eeii c bt c: h eees bly f gn s dvr e dpsaev ue o 9 t i w r la d T fc ny r ! a i N fe u a i S rn v e h e
麻疹病毒
疾控现状
虽然开展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急剧 下降,但全球每年仍有3500万例麻疹,其 中70万儿童死于麻疹,而且可有严重的并 发症,包括巨细胞肺炎(GCP)、包涵体脑 炎(MIBE)和少见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SPE)。由于麻疹感染可导致免疫抑制, 继发感染很普遍。
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为球形或丝 形,直径约120nm~ 250nm
麻疹病毒抗原变异
长期以来,麻疹病毒一直被认为是遗 传稳定的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近年 来一些国家分离的麻疹野病毒的血凝素 (H)和N基因已有了较大的变异,有多个 基因型。已证实麻疹野毒株存在多个谱系 的实验结果越来越多,根据H和/或N蛋白 的基因序列同源性的差异,大致可将当前 流行的麻疹病毒分为6个谱系。N、F、H、 M、P和L基因的异质性均有报道。
麻疹病毒的培养
分离麻疹病毒的最好方法是组织培 养。原代人肾、人羊膜、人胚肺、猴肾、 狗肾、Vero、Hela、Hep-2等传代细胞 和鸡胚均可用于分离和培养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的抵抗力
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算强,对干燥、 日光、高温和一般消毒剂都没有抵抗力。 在阳光下或空气流通环境中半小时就失 去活力;在室温下仅存活2小时,56℃时 30分钟即被破坏。能耐寒不怕冻,4℃可 存活5个月,零下15℃能存活5年。所以 总是冬春季节出来发作。
麻疹的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 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成人 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 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 保护,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 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 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恢复期 出疹3~4天后全身症状好转,皮疹按出 疹先后顺序消退,伴有糠麸样脱屑及棕 色色素沉着,一般7~10天痊愈
2014年中国麻疹的流行病学和四种麻疹病毒基因型H基因特征分析
2014年中国麻疹的流行病学和四种麻疹病毒基因型H基因特征分析目的对2014年全国麻疹报告确诊病例流行病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全国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对2014年全国麻疹报告确诊病例进行空间分析,了解麻疹发病的空间分布特点及空间面积单元(省为基本单元)间疹发病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和探索热点;分析2014年全国麻疹病毒野毒株基因型特征分布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2013-2014年引起中国大陆4起麻疹暴发疫情的四种基因型(包括H1, B3, D8, D9)麻疹野毒株的血凝素蛋白(H)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特征,为预防控制本土和输入性麻疹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分析中国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系统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流行病学数据。
ArcGis软件导入省基本单元的shp地理数据,属性表通过地理行政编码连接相关外部excel数据表,导入病例数,发病率等分析指标,再导出该图层所有要素;使用Geoda软件创建权重矩阵,利用单变量分析指标分析面积单元的的空间自相关关系。
使用SatScan软件以市为地理单位,天为时间单位,进行时空扫描,探索热点区域。
麻疹病原学常规监测数据分析方法,按照用于基因型鉴定的450bpN羧基末端模板目的片段,使用sequencher软件对测序的麻疹野毒株原始序列进行剪切。
再用WHO推荐的26株A-G基因型毒株序列和Shanghai-191及4株中国H1基因型共31株作为参照株,再用Mega5.0软件对2014年全国31省分离到的麻疹毒株构建亲缘性关系树进行基因型鉴定和挑选2014年毒株库中具有时间和空间代表性的29株Hla基因亚型代表株及输入基因型(B3.D8、D9和G3)的N基因羧基末端450bp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了解全国麻疹毒株2014年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选择2013-2014年中国大陆本土麻疹病毒流行株H1基因型和三株输入性基因型麻疹病毒株D8,D9和B3各一株,提取核酸,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出H基因编码区全长基因片段(1854bp),并对扩增出的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
建国60年来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将本病分为:①疫毒外侵、邪郁肺卫;②毒蕴气分、湿热 熏蒸;③毒迫营血、内陷心肝;④余邪未尽、肺胃阴伤。
转运管理一强化免疫后续强化免疫。 关键词麻疹麻疹疫苗流行病学特征综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经呼道传播的流行性极 强的传染病,在麻疹疫苗(MV)使用前一般发病人数居 各类传染病之首。麻疹流行呈周期性,季节性明显,冬 春高发…,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儿童间传播发病。症状 重并发症多,如麻疹性肺炎、喉炎、心肌炎、心衰、肝炎、 肾炎、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在MV使用前严 重危害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由于麻疹病毒具有高度传 染性,所以极易发生流行、甚至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怛1 麻疹具有传播迅速,波及面广,反复流行,发病率高,死 亡率高等特点,其流行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制 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及卫生 防疫部门无不高度重视麻疹病毒流行状况的监测和预
于手足口病多见与婴幼儿,临床表现也存在各自不同, 加之受到临床医生自身医疗实践、理论、体会等不同, 因此辨证的方法就有了多样性,形成了具有中医自身 特色的手足口病辨证方法。 1卫气营血辨证 崔文成Ⅲ1根据多年的临床体会,总结出典型病程 可分为前驱期(邪侵肺卫)、典型症状期(毒在气分)、 口腔溃疡期(热毒伤阴)及恢复期(肺卫阴伤)4期。卞 国本等m1指出中医历代文献并无手足口病的记载,根 据本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病理性质属热,手足口腔 等部位出现皮疹的临床特点,认为应归属于温病范畴, 是一种由温热邪毒引起的小儿出疹性疾病。由于本病 归属温病范畴,故采用卫气营血辨证较为适宜。但由 于症候兼夹,临床以卫气同病证为多见。根据患JLIIlti 床表现将本病分为风热卫表证、气分湿热证、热人营分 证。高育林m1根据卫气营血辨证也将本病分为邪犯肺 卫、毒在气分、热毒伤阴、肺胃阴伤等4型。覃耀真 等”副对50例手足口病患儿辨证分为:邪伤肺卫证;卫
《麻疹实验室监测与质量控制分析》
《麻疹实验室监测与质量控制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贵州省麻疹实验室的监测与质量控制状况,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贵州省xx年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麻疹实验室的监测数据,综合评价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
结果xx年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数563例,采集标本670份,散发病例血标本采集率为94.7%;确诊麻疹病例49例,其中实验室确诊45例,占麻疹病例的91.8%。
;实验室血清学结果7d及时报告率为87.5%。
1起麻疹暴发得到确诊。
2株麻疹阳性分离物经序列测定和分析均为h1基因型中的h1a基因亚型。
质量控制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家麻疹实验室(nationalmeasleslaboratory,nml)要求。
结论xx年贵州省麻疹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良好,具有良好质量控制体系,为消除麻疹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室基础。
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attinuatedlivevaccine,mv)免疫覆盖率不断提高,贵州省麻疹发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
卫生部于xx年发布《xx~xx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中指出到xx年全国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不包括输入病例)[2]。
目前,中国已处于麻疹消除的关键时刻,在麻疹监测系统中,保持高质量的实验室监测,是实现消除麻疹的重要内容。
为评价贵州省麻疹实验室网络(measleslaboratorywork,mln)运转情况,保证试验结果准确可信,现将贵州省xx年麻疹实验室监测数据与质量控制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麻疹病例资料来源于xx年贵州省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全省麻疹实验室网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捕获法进行麻疹、风疹igm抗体检测血清学资料。
1.2病毒分离鉴定用vero/slam (signalinglymphocyteactivationmolecule)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淋巴信号激活因子转染的非洲绿猴肾细胞)小管进行麻疹病毒(measlesvirus,mev)分离,阳性分离物提取病毒rna进行产物扩增,经琼脂凝胶电泳与序列测定进行鉴定。
麻疹病毒流行株主要结构蛋白的基因变化
群 中 评 价 各 种 候 选 疫 苗 对 不 同 亚 型 HI 的 V
防御 效 力 。 需 进 行 更 多 的 基 础 研 究 , 还 以进 一
3 Na e . Nat e, 00 0l 0 2 1 0 b lGJ ur 2 1I 41 1 0 — 0 7 ( 0 2 05 0 收 稿 ) 2 0 — —8
MV 的基 因类 型
]
白 ( ) 基 质 蛋 白 ( )融 合 蛋 白 ( , 凝 素 P , M , F) 血
效 果 , 种 疫 苗 都 是 基 于 当 地 最 流 行 的 B 亚 两 型 HI 还 计 划 在 泰 国 用 基 于 E 亚 型 HI V, V
W HO 依据 M V 基 因特 征 将 MV 划 分 为 步 了解 人 体 对 HI 和 免 疫 原 用 于 今 后 的 临 床 试 验 。
( 有 望编 译 严
参 考 文
的候 选 疫 苗 进行 初 免 一 强 Ⅲ期试 验 , 些 试 加 这 验 结 果最 早 将 于 2 0 0 6年 前 后 获 得 。 促 进 HI 疫 苗 研 制 的 最 适 方 法 是 同 时 V
进 行 多 项 临 床 试 验 , 而 能 在 不 同 国 家 和 人 从
消 灭 脊 髓 灰 质 炎 后 的 主 要 目标 。2 0世 纪 8 0
( ) 胞 培 养 的敏 感 范 围 缩 小 : V 不 易 在 2细 ]M
Veo 细 胞 上 复 制 , 能 在 狨 猴 淋 巴 细 胞 r 但
B5 9a中 进 行 复 制 ;3 H 蛋 白单 克 隆 抗 体 中 () 和 作 用 的 变 化 :0年 代 以 后 的 MV 不 能 被 H 8 蛋 白特 异 性 单 克 隆 抗 体 中 和 , 能 被 多 克 隆 但 抗 体 中和 ;4 H 蛋 白分 了 量 的 变 化 :5 ~ () :0 7 0年 代 分 离 的 MV 的 H 蛋 白 的 分 子 量 为 7k 而 8 8 D, 0年 代 以 后 分 离 的 为 8 ~ 8 k 0 2 D,
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监测了解2006年河北省流行的麻疹病毒基因型特征。
方法对2006年分离的30株麻疹野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结果30株麻疹野病毒均为H1a基因亚型,其核蛋白(N)基因碳末端456个核苷酸同源性为99.7%~98.0%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6.0%~100%之间;与S191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1.4%~92.3%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86.7%~89.4%之间。
2006年分离到的30株麻疹病毒存在3个分支(传播链)。
结论H1a基因亚型为2006年河北省优势流行基因型,H1b基因亚型可能已经终止,麻疹野病毒与现行疫苗株S191之间变异仍在加大。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非常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尽管麻疹疫苗推广应用多年,麻疹发病率下降明显,但在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中,麻疹的发病数和死亡数仍居首位[1]。
为弄清麻疹病毒遗传物质的变化情况,在以往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基础上,2006年继续在河北省开展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由全省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采集麻疹疑似患者的咽拭子标本,省CDC麻疹实验室提供标本采集用品,标本保存在含5%牛血清、终浓度2000U/ml青霉素、200µg/ml链霉素和25U/ml制霉菌素的DEME病毒运输液中。
低温条件下运输标本,-70℃保存标本。
麻疹病毒分离和初步鉴定采用vero-slam细胞,当细胞长成单层或85%覆盖底面时接种标本,吸附1.5hr后,弃上清,换维持液37℃培养。
每代培养7~8d,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达85%以上时收获,再扩毒。
对出现CPE的毒株使用麻疹单克隆抗体中和试验进行初步鉴定。
1.3 麻疹病毒再鉴定和序列测定由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采用Trizol法提取病毒悬液中的病毒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病毒RNA 进行扩增,扩增后的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麻疹病毒
麻疹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 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 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我国自1965年, 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麻疹病毒
副黏病毒
内容摘要
麻疹病毒,这颗生命的微粒,隶属副黏病毒家族,其形态宛如一颗球体,直径仅在100~250纳米 之间,如此微小的尺寸,仿佛是自然界的一颗精致的明珠。然而,它的存在并不那么娇贵,对外 界的抵抗力并不强,对于干燥、日光、高温和一般消毒剂都显得有些脆弱。
在阳光的照射下,或是在空气的流动中,它的活力会在短短的半小时内消失;而在室温下,它的 生命更是只有短短的2小时。若在56℃的高温中煎熬30分钟,它那原本活泼的生命便会化为乌有。 然而,它在寒冷中的生存能力却是出奇的强,4℃的环境下,它能安然度过5个月,即使是在零下 15℃的严寒中,也能坚持5年之久。因此,它总是选择在冬春季节出没,成为季节性流行病的一 员。
血清学诊断
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常进行HI试验,检测特异性抗体,也可采用CF试验或中和试验。 当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即可辅助临床诊断。除此之外,也可用间接荧光抗体法或ELISA检测IgM 抗体。
快速诊断
用荧光标记抗体检查患者卡他期咽漱液中的粘膜细胞有无麻疹病毒抗原。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也 可检测细胞内的病毒核酸。
出疹期
皮疹2 多在发热后3~4天,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并出现皮疹,红色斑丘疹始见于耳后、 颈部,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这是麻疹病毒 与人体免疫激战阶段,高热可导致患儿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
麻疹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麻疹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种类和病毒分型麻疹病毒(Measlesvirus)是麻疹的病原体,分类上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电镜下麻疹病毒呈球状或丝状,直径约120~ 250nm,有包膜,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核心为单负链RNA,不分节段, 基因组全长约16kb,包括N、P、M、F、H、L6个基因,分别编码 6 个结构和功能蛋白。
麻疹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只有一个血清理,但近年来的研究证明,麻疹病毒抗原体也有小的变异。
根据麻疹病毒核蛋白基因C末端高变区或全长血凝素基因特点,可以将野生型麻疹病毒分为A〜H8个基因群,包括23个基因型。
(二)来源早在东汉时期,我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有关于麻疹的描述,并认为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
国外在公元10世纪,波斯医生拉兹才开始描述该病,直到1675年才认为麻疹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1864年,贝纳肯定了麻疹是通过呼吸道播散的,是由人传给人的疾病,潜伏期为14d,可获终生免疫。
1911年,哥特贝格等用急性期患者的血液及咽拭子感染了猴子,证实了麻疹病原是一种滤过性病毒。
1930年,勃来兹应用鸡胚培养麻疹病毒获得成功。
1954年, 恩多等用人胚肾及人羊膜细胞培养病毒取得成功,为深入研究麻疹奠定了实验室基础。
1963年,美国成功地应用了经鸡胚羊膜腔适应和鸡胚单层细胞传代的减毒株制备了疫苗。
我国也于1965年自行研制了减毒活疫苗并开始普种,从此,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三)传染源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为最重要的传染源,无症状带病毒者和隐性感染者较少,传染性也较低。
在患者出疹前6d至出疹后3d内均具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出疹后逐渐减低,疹消退时已无传染性。
传染期患者口、鼻、咽、眼结合膜分泌物均含有病毒,恢复期不带病毒。
(四)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排出的飞沫经口、咽、鼻部或眼结合膜侵入易感者。
小反刍兽疫病毒疫苗株N和M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小反刍兽疫病毒疫苗株N和M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何亚鹏;鲍长磊;张琪;付明哲;许信刚【摘要】根据GenBank已登录的PPRV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2对特异性引物,以PPRV疫苗株基因组为模板,经RT-PCR扩增获得N和M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再将2个基因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经鉴定正确后转化BL21感受态细胞进行IPTG诱导表达,并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成功克隆PPRV 疫苗株N和M基因,重组菌经IPTG诱导后表达分子质量为57.7 kuN蛋白(核衣壳蛋白)和38.1 ku的M蛋白(基质蛋白),2个蛋白均能与小反刍兽疫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7(026)002【总页数】6页(P179-184)【关键词】小反刍兽疫毒;N基因;M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原核表达【作者】何亚鹏;鲍长磊;张琪;付明哲;许信刚【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1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virus,P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和鹿等小反刍动物,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为必须通报的动物传染病,中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
PPRV是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属(Morbillivirus)的成员。
PPRV的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从3′至5′依次是N-P-M-F-H-L 6个基因,编码8种相应的蛋白,分别为核衣壳蛋白(N)、磷蛋白(P)、大蛋白(L)、囊膜基质蛋白(M)、纤突糖蛋白(F)、血凝素蛋白(H)及2个非结构蛋白(C和V)[2-3]。
麻疹疫情分析
麻疹疫情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疫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麻疹作为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在近年来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当前麻疹疫情进行分析,探讨其传播特点及应对措施。
一、麻疹疫情概述1.1 麻疹病毒特点麻疹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麻疹病毒在体外可存活数小时,易造成环境传播。
麻疹患者在潜伏期和发病期均可传播病毒,传染性极强。
1.2 麻疹症状及并发症麻疹患者常出现高热、咳嗽、鼻塞、结膜炎等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呈现红斑疹,沿头颈部向四肢躯干方向蔓延。
麻疹并发症包括肺炎、脑炎、角膜炎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1.3 麻疹疫苗接种情况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有效手段,接种可提高免疫力。
我国实行全民麻疹疫苗接种计划,覆盖率逐年提高。
部分地区存在疫苗接种率低、免疫鸿沟等问题,易引发疫情暴发。
二、麻疹疫情传播途径2.1 麻疹病毒传播途径麻疹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病毒。
密切接触、空气中悬浮的飞沫是主要传播途径。
餐具、玩具等物品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2.2 麻疹疫情易发人群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和成人易感染麻疹。
集中生活、工作的人群易形成传播链条。
医疗机构、学校等密闭场所易成为疫情暴发点。
2.3 麻疹疫情防控措施加强对麻疹疫苗接种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及时发现疑似麻疹病例,隔离治疗并追踪密切接触者。
强化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减少人群聚集,避免疫情扩散。
三、麻疹疫情防治策略3.1 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对麻疹疫苗接种的宣传教育,提高接种率。
建立健全疫苗接种档案管理系统,确保接种全程跟踪。
加大对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力度,全面提升免疫力。
3.2 完善疫情监测机制建立麻疹疫情监测系统,实时掌握疫情动态。
加强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
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引导公众科学防控。
3.3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邻近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跨境疫情传播。
开展麻疹疫苗研发合作,提高疫苗接种效果。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01.14•【文号】卫办疾控发[2009]9号•【施行日期】2009.01.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免疫规划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9]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加强麻疹疫情监测,有效预防和控制麻疹疫情的发生,我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二OO九年一月十四日附件: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加强麻疹监测是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之一,为配合《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二)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预测预警。
(三)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播轨迹。
(四)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与分类(一)监测病例定义。
麻疹疑似病例定义为: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
(二)监测病例分类。
对麻疹疑似病例主要按照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分类,分类示意图见附件1。
1.实验室诊断病例(1)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
(2)从麻疹疑似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基因者。
2.临床诊断病例(1)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 抗体均为阴性,且无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
(2)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有明确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者。
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麻疹 ( es s是一 种对 人类 造 成 严重 危 害 、 M al ) e 传 染 性很 强 的病 毒 性 疾 病 … 。麻疹 病毒 ( v- i r 1,Me 可通过 呼 吸 空气 中 的飞 沫 进行 传 播 的 , 3 5 V) 机 体 感染 后 有严重 的并 发症 , 包括 巨细 胞肺 炎 、 涵体 包
的 目标 。
接触免疫系统 , 麻疹病毒的致病性 、 免疫原性等重要
生 物学活 性都 取决 于 H和 F蛋 白 的结构 和 功 能 ;H 和 F是糖 基化 膜蛋 白,Me 的侵入宿 主细 胞须 通过 V H蛋 白的受体 识 别 , F蛋 白使 病毒 包 膜 与 宿 主细 胞 膜融合 , 病 毒 毒 力 的主 要 决 定 因 素 ; 蛋 白形 成 是 M 病毒 外膜 的 内层 , 持 病毒 颗 粒 的完 整 。 以 P蛋 白 维 为 中介 的 N.. 构 , 挥 复 制 和 转 录 的作 用 ¨ PL结 发 引,
其中的 N蛋 白直接与核糖核酸结合 , 作为核衣壳保
护 病毒 R A N 。
2 分子流 行病 学进 展
因型 , 其它如 B群分 3 型, 个 c群 2 型, 个 D群 1 O
个型 , G群 3个 型 ,H群 2个 型 ,世 界 各 地 的人 群 中现 有 2 个 基 因型 流行 。WH 3 O确 立 了不 同基 因 型 的参 考序 列 , 并规 定 了麻 疹 病 毒 基 因定 型至 少须 对 H蛋 白全 长编 码 序 列 或 N蛋 白基 因. C末端 4 0个 5 核苷 酸 序列进 行 分 析 , 同 的基 因型 被 限制 在 一 定 不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
病例发现
通过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 等渠道,及时发现并报告 麻疹病例。
报告制度
建立和完善麻疹疫情报告 制度,确保病例报告的及 时性和准确性。
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目的
了解麻疹疫情的来源、传播途径 和影响因素,为防控措施提供依
据。
调查内容
收集病例的基本信息、接触史、旅 行史等,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调查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电话调查和网络调 查等多种方式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麻疹对儿童健康危害较大,可 引起高热、咳嗽、肺炎等并发 症,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麻疹疫情的爆发会对社会经济 产生影响,如医疗资源紧张、 交通运输受阻、旅游和贸易受 限等。
麻疹疫情的爆发还会对公众心 理造成影响,引起恐慌和不安。
02
麻疹疫情调查方法
病例发现与报告
01
02
03
病例定义
明确麻疹病例的诊断标准, 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 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区域协作
加强地区间卫生部门的协作,共同应对麻疹疫情。
04
麻疹疫情应对策略
预警与监测机制
建立全面的麻疹监测系统
01
通过医疗机构、实验室和社区等多渠道收集麻疹病例数据,及
时发现并报告疑似病例。
定期风险评估
02
对麻疹疫情进行定期风险评估,预测疫情发展趋势,为决策提
供科学依据。
预警指标设定
03
根据麻疹疫情特点,设定预警指标,如病例增长率、疫苗接种
率等,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应急预案与快速响应
制定
快速响应团队组建
组建专业的快速响应团队,包括医疗、疾控、社区等人员,确保 迅速开展处置工作。
资源保障与调配
确保应急处置所需物资、设备和人员得到及时保障和调配。
2016-201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年第6卷第46期2019Vol.6No.461812016-201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杜遵河(肥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泰安 271600)【摘要】目的 对我市2016~201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予以探讨。
方法 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来对我市2015~2016年麻疹流行病特征开展分析。
结果 当前在我市2015~2016年确诊麻疹病例为368例,总发病率为3.68/10万(368/1000万);其中高发季节为每年的2~5月,39例有明确免疫史,占10.59%;麻疹发病集中年龄段为<1岁儿童及19~40岁人群。
结论 当前我市麻疹年发病率依然较高,应加大疫情监测,重视重点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以便于降低麻疹发病率。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预防;监测【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46.181.02临床上麻疹作为一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出疹、发热,具有传染性特点,随着含麻疹成分疫苗在全国的普及,其发病率已经得到了控制,但是依然还没发做到完全控制,自从1965年麻疹减毒活疫苗株问世以来,近50年的推广使得临床上麻疹的发病率显著降低。
WHO 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承诺会在2012年彻底消除麻疹,我国也包含其中,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做到麻疹的完全消除。
分析其流行规律,探究具有针对性的防控对策尤为重要。
鉴于此,本文就主要对我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予以简单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市2015年~2016年麻疹病历,数据来源于麻疹疑似病例监测专报系统、麻疹监测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等。
1.2 方法所有病例满足《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中的相关诊断标准[1],临床诊断病例都是由专业的临床医生确诊,实验室诊断病例经过我市“麻疹网络检测实验室”确诊。
麻疹病毒属病毒反向遗传研究概况
麻疹病毒属病毒反向遗传研究概况封家旺;李封赛;顾庆云;文敏;杨康林;达娃卓玛;侯绍华;金红岩【摘要】反向遗传是通过 DNA 重组技术有目的、精确定位改造基因的精细结构来确定基因变化对表型性状的影响,使从分子水平开展 RNA 病毒研究的目的性更强。
反向遗传技术核心是通过构建 RNA 病毒的全长 cDNA 分子,并使之受控于RNA 聚合酶启动子,通过体外转录再次得到病毒 RNA,然后将该转录物RNA 转染哺乳动物细胞,可拯救到活病毒,开发新型疫苗。
论文综述了麻疹病毒属病毒反向遗传系统及主要病毒的反向遗传研究现状,为有关研究提供参考。
%Reverse genetics is a DNA recombinant technology which accurately modifies the target gene ex-quisite structure to ensure the influence of the genetic modification on the phenotypic traits,which makes RNA virus research more intentionally on the molecular level.The core of the reverse genetics technology is to construct the full-length cDNA molecules of the target RNA viruses,and subject the cDNA to the control of the RNA polymerase promoter,then generate virus RNA by in vitro transcription after trans-fection virus RNA to mammalian cells to rescue harvest live viruses for novel vaccine development.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easles virus reverse genetics system and the main reverse genetics research status of the viruses.【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4页(P164-167)【关键词】麻疹病毒属病毒;反向遗传;病毒拯救【作者】封家旺;李封赛;顾庆云;文敏;杨康林;达娃卓玛;侯绍华;金红岩【作者单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拉萨 850030;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拉萨850030;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拉萨 850030;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拉萨 850030;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拉萨 850030;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10193;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拉萨 8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麻疹病毒属隶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共6个病毒成员,包括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麻疹病毒(Morbillivirus)、海豹瘟病毒(Phocine distemper virus,PDV)、牛瘟病毒(Rinderpest virus,RPV)、鲸类动物麻疹病毒(Cetacean morbillivirus,CeMV)和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des-petits-ruminants virus,PPRV),核酸序列为不分节段单股负链RNA,基因长度为16kb左右,基因组含有6个基因,从3′端到5′端依次为N -P-MF-H-L,依次编码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磷蛋白(phosphoprotein,P)、基质膜蛋白(matrix protein,M)、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血凝蛋白(hemagglutinin,H)和大蛋白(large virus -specified RNA polymerase protein,L),以及非结构蛋白V 和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市麻疹病毒流行株M和N基因特征分析
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很强,以皮丘疹、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特征。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初应用减毒活疫苗以来,发病率显著下降。
但每年在全球仍有散发患者,并在一定范围内造成流行,引起死亡。
麻疹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但近年对其基因的分析发现,麻疹病毒有8个基因组,23个基因型。
在不同地区和时间流行株的基因型不同,通过对麻疹病毒基因型可以进行病原学分析,判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采集2007~2008年吉林市疑似麻疹患者出疹1~5 d内咽拭12份和尿液6份,同时采集咽拭和尿液5份。
咽拭采集后置于2~3 ml含2%小牛血清、终浓度为1 000 U/ml的青霉素和链霉素、50U/ml制霉菌素的DMEM中标本运输液中,尿标本采集10~50 ml,-20℃冻存。
1.2 总RNA提取及H、M基因的RT-PCR 总RNA提取采用Trizol(Invitrogen,US)法。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1]和文献[2]设计N和M基因引物如下。
麻疹病毒核蛋白(N)基因引物:上游序列5’-ACTACAATCAGAGGTCAATTC-3’,下游序列5’-AGCATGTCTCCATTCGCAACT-3’,用于扩增N基因羧基末端的571bp的片段。
麻疹病毒基质蛋白(M)基因引物:上游序列5’-ACGCGTCGACAAAAAACTTA-3’,下游序列5’-ATCCGGGTCGTTTTCGGGCA-3’,用于扩增M基因中的188bp片段。
RT-PCR 使用大连宝生物TaKaRa RNA PCR kit(AMV)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取1μl麻疹病毒的RNA提取物作为模板合成cDNA,再PCR扩增所需的两个(N和M)目的片段。
每次同时取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冻干麻疹活疫苗株长春-47(批号:2005081101)做阳性对照,取双蒸水做阴性对照。
1.3 核酸序列的电泳、回收纯化和鉴定将N、M基因片段PCR扩增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灯下观察结果。
PCR的产物在紫外灯下切割,经天为时代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和纯化,送上海生工生物技术公司测序。
1.4 核酸序列分析采用SeqEd.V 1.0.3程序对核酸序列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及基因差异进行计算机分析。
采用DNA STAR 软件MegAlign 程序,对N和M基因片段的核酸序列做序列系统树分析。
2 结果
2.1 麻疹病毒分离及鉴定结果本次从尿液标本中分离到3株麻疹病毒,分离阳性率为16.67%;从咽拭标本中分离到4株麻疹病毒,分离阳性率为22.22%。
尿液标本分离率低于咽拭标本,但二者没有统计学意义。
见图1、2。
2.2 RT-PCR结果,疫苗株和患者标本均扩增得到约N基因600 bp、M基因200
bp核酸片段。
阴性对照则无此片段。
2.3 对7个标本的N基因450 bp的核酸序列与GenBank中的22个基因亚型做序列系统树。
2007年3个流行株之间同源性为99.8%,2008年4个流行株之间同源性为100%,即核酸序列完全相同,属同一流行株,但不同于疫苗株长春-47。
两年之间流行株的差异率为0.4%。
与世界其他22个麻疹病毒代表株的差异率为6.6%~10.9%。
2.4 测定M基因的144 bp中,流行株均有4~11 bp不同于疫苗株CHANGCHUN-47,其中JL06-1株突变有意义,其有义突变有2处,3 647 bp 处G→T,引起氨基酸改变V→G;3 680 bp 处T→G,引起氨基酸改变Q→E。
与GeneBank中能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代表之间的关系。
图1 Vero/SLAM细胞
图2 麻疹野毒株在Vero/SLAM细胞上的病变
3 讨论
麻疹是一种传播迅速、波及广泛的传染病。
尽管麻疹病毒被认为是单一血清型别,但是序列分析表明,存在着截然不同的麻疹野病毒基因型并共同在人类中传播。
从本次麻疹病毒基因序列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吉林市2007年分离得到的3株同源性99.8%,2008年分离得到的4株同源性100%。
说明每年的流行均为同一传染源引起,本流行期内的麻疹病毒几乎是同源的,在持续的人与人传播的过程中几乎不发生基因变异。
对麻疹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研究表明,本次分离麻疹病毒流行株N基因1 408处G→A,引起氨基酸改变G→S;1 421处G→A,引起氨基酸改变A→D。
这些氨基酸的变异可能直接影响到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从而可能引起抗原性变异,对病毒的抗原性影响程度尚需进一步研究。
本次对M基因相对易变序列的研究结果与国外报道相符合[3]。
虽然麻疹病毒基因分型没有固定模式,但M、N基因分型基本一致[4],分型均属于H1基因型。
根据序列分析和基因分型,虽然不能完全确定麻疹病毒株的地理起源,但可以更加准确直观的确认不同流行期、不同地域的麻疹病毒株之间的关系,确定现流行的优势毒株,为麻疹病毒流行株的监测和麻疹控制策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Minimum N gene sequence(450 nucleotides)required for genotyping(sequence from Edmonston wildtype virus; codon start=1)..
[2] WHO.Nomenclature for describing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wild-type measles viruses(Update).WER,2001,76:241-247.
[3] Patterson JB,Cornu TI,Redwine J,et al.Evidence that the hypermutated M protein of a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measles virus actively contributes to the chronic progressive CNS disease.Virology,2001,291(2):215-25.
[4] Michaela AR,Jennifer SR,Paul AR,et al.Review of the temporal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measles virus genotypes in the prevaccine and postvaccine eras.Virol J,200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