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动?”——论运动的相对性
运动的相对性
谁说得对?
小华:
火车终于动起来了
小明: 火车根本就没动, 还停在站台上。
如何判断物体的运 的,因为
的;因 。墙 。
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方法点拨: • 在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 1.必须选定参照物 2.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同一个物体的运 动情况是不同的.
运动的相对性
•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判别 • 运动的相对性
一、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的 过程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谁说得对?
小华:
火车终于动起来了
小明: 火车根本就没动, 还停在站台上。
参照物
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来作为 标准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1.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 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2.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 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 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 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 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由此可 判断 ( ) • A.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 • B.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 • C.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 D.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 • • • • •
应用 ——相对静止
应用 ——相对静止
• 地球同步卫星是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的。 因为与地球的运转同步,所以在地球上任 何一点看到的通信卫星都是相对静止的。
应用 ——相对静止
• 在田径比赛的4100米接力中,公认的强队 偶尔会因交接棒时的失误而与冠军失之交 臂。你能给他们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应用 ——相对运动
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苏教版四上科学第5课《运动与位置》教案+习题
5.运动与位置【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2.知道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3.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科学探究:1.能描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运动。
2.能依据不同的参照物体判断某一物体是否运动。
科学态度:1.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2.乐于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运动的实例进行研究,寻找其中的奥秘。
【教学重点】能够借助某一参照物体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教学难点】认识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长直尺或木棍之类的器材。
学生材料:科学教科书。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各种各样的运动1.师: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运动。
你能说说哪些物体在运动吗?2.学生回答。
3.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至14页,认一认教材中的例子,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为什么说他们在运动。
4.同桌学生交流。
5.师:我们先看第一组图,谁来说说看,为什么说他们在运动。
6.学生回答(依次交流四组图片,突出运动和位置这两个词)7.师: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动物(人)的运动,植物生长,交通工具的运动,以及一些没有生命的物体的运动等等。
我们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就是要看什么?8.学生回答9.师:是的,看位置。
这节课我们就是来研究“运动与位置”(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各种各样的运动,调动学生头脑中关于对物体运动的已有认知。
并通过交流“为什么在运动”,调动学生的前概念——位置,从而引导进一步研究运动与位置的关系。
]二、了解“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方法1.师:同学们看一看这幅图片,你能判断图片里哪些物体运动了吗?2.学生回答3.师:那老师再给你一幅图,你可以判断出哪些物体在运动吗?说说你的理由。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本。
明确本学期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对课本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分析全书的结构。
生命世界: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第2单元《养蚕》: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物质世界:第3单元《物体的运动》: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第4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研究事物的性质过程与方法显性化:第5单元调查与预测过程与技能训练:在各单元学习中均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渗透在各单元的教学活动之中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单元总体说明本单元围人体运动系统中——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和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构建而成。
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由四课组成1、骨骼:感受骨骼的存在,认识骨骼的作用,初步了解骨的构成以及功能。
2、关节:在第一课认识骨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人体骨与骨的连接——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知道常见的关节的类型和它们在运动中的作用。
3、肌肉:初步认识肌肉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存在部位。
结合前两课知道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作用使人体运动起来的,让学生对人体的运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4、骨骼、肌肉的保健:在前三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运动、营养、安全对骨骼、肌肉的保健,让学生了解运动系统的保健知识,增进学生的运动保健意识。
第二单元养蚕单元总体说明《养蚕》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领域里有关“常见的动物”和“动植物的一生”的具体内容标准编写的。
在去年,孩子们种植了大豆,亲历了植物生长的完整周期。
这学期的养蚕活动,重在观看教学碟“养”,让学生在观看中经历养蚕的过程中,了解动物(昆虫)生长的完整周期,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观看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运动的相对性教案
运动的相对性教案篇一:世界是运动的教案四、世界是运动的一、学习目标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生活常见的运动现象。
2.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初步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研究运动。
3.了解人们描述运动的不同方式,举出文学、绘画等作品中描述运动的例子。
4.知道如何用科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问题探究(一)世界是运动的【投影】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
【点拨】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微观粒子,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小结归纳】世界是的,运动是的。
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二)运动与静止【讨论】课本图5-34:小明和小华坐在未启动的列车里,此时右边的一辆列车从小华旁边驶过。
他们关于运动和关于运动和静止争论起来:小华说:“火车终于动起来了”,小明说:”火车根本没动,还停在站台上”。
谁的说法正确?【点拨】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再根据做出判断,小明选取,小华选取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的。
【小结归纳】1、参照物:,叫做参照物。
2、机械运动:,叫做机械运动,简称。
3、静止:,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静止是的。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议一议】坐在奔驰的列车里的乘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点拨】如果选择车厢为参照物,则乘客是的;如果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却是的。
【活动】请两位同学配合完成一个小游戏:两个同学在班级里一前一后,前快后慢向后运动,请你描述游戏中两位同学的运动状态,最多可以有多少种描述方法?【小结归纳】4、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对于同一物体,有时我们说它是运动的,有时我们说它是静止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
因此,确定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的选择。
由于选取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描述结果一般也不同。
2.1、机械运动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 所选参照物. 所选参照物 *说明:参照物的选取要求: 说明:参照物的选取要求: 说明
1、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静止的物体和 任意 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 2、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 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的物体为参照物。 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研究天体、星球的运动,包括宇宙飞船的运动时, 3、研究天体、星球的运动,包括宇宙飞船的运动时, 一般要选其他天体 星球作为参照物 天体、 作为参照物。 一般要选其他天体、星球作为参照物。 研究对象本身不能做参照物, 4、研究对象本身不能做参照物,任何物体以自己为 参照物,则永远是静止 静止的 参照物,则永远是静止的。 5、参照物必须是物体,不能是空间、天空、空间轨道 参照物必须是物体,不能是空间、天空、 物体 空间 等虚构的空间。 等虚构的空间。
静止 研究对象 运动
谁 相对于“谁”这个物 谁 静止? 静止? 体 就是 参照物 运动? 相对于 谁”这个物 “谁 运动? 体
练习
小小竹排江中游,参照物是: 小小竹排江中游,参照物是: . 岸或岸上静止的物体 微微青山两岸走,参照物是: 微微青山两岸走,参照物是: 竹排或竹排上的人 .
运动的相对性
火车根本就 没动,还停 在站台上
火车终于动 起来了
游云西行而谓 月之东驰
诗人说云在向 西运动是以 月亮 为参照 _____ 物;他又说月 亮在向东运动 云 为参 是以___ 照物。
可见:运动具 有_____ 相对 性。
三、运动的相对性
问题:同一物体,能否既看成是运动的又看成 是静止的呢?
你能否用图5—37的例子说明这个问 题? 可见: 参照物 选取不同, 同一物体,由于_______ 既可以看作是静止的也可以看作是运动的, 运动的相对性 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称为 __________ 。
例题
司机说乘客是静止的是因为司机____ 以汽车为参照物 _____; 而在路旁的人看来乘客是运动的,是因为路旁的人 以地面为参照物 。 _____________
信息快递:如何选取参照物
请结合前面的几个例子完成下列填空: 选取参照物的方法: 任意 选取(任意/只能是静止的 ①参照物可以 ____ 物体/只能是运动的物体); 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 地面 或_________________ ②通常我们默认____ 为参照物; 例: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时,感觉到两旁的树 木在向后退。 地面/树木 为参照物, 说汽车在行驶是以_________ 汽车 为参照物。 说树木在向后退是以____
练习1: 请将课本打开到P118,观察图5— 36,完成相应的填空。
练习2: 同一列火车,为何小明说它是静止的而小华认为 它是运动的? 请你用科学的语言描述。 小明发现 火车相对 于站台的 位置没变, 所以说火 车静止。 小华发现火 车相对于从 窗口驶过的 另一列火车 位置改变, 所以说自己 乘坐的火车 在运动。
巍 巍 青 山 两 岸 走”
课堂小结:
运动的描述学案
——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冬去春来、生老病死、风起云涌、五四运动、脑力劳动、体育运动、潮起潮落你认为这些词中哪些是物理中所说的运动?物理学中把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请举出三个机械运动的实例。
机械运动是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宇宙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一些看起来不动的物体如房屋、树木,都随地球一起在转动.可见,运动是绝对的,二.运动的相对性1.议一议:图中乘客与小朋友谁说得对?真快通过上面的例子,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在物理上,我们说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事先选择一个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_______,我们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的变化,我们就说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
没有位置的变化就说它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2.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任意性原则,指除了研究对象之外的其它的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照物;二是方便性原则,应使我们容易描述或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简单、清楚,不加特殊说明时,我们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研究机械运动时,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机械运动的描述情况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你能举例说明吗?4、组内交流讨论(1)乘客坐在“女王”号游轮中,游轮沿长江顺流行驶,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A.江岸的码头B.游轮的船舱C.迎面驶来的汽艇D.奔流的江水。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驾机飞行时,在脸旁抓到一颗德国子弹。
据你判断,这颗子弹是从法国飞机的哪个方向射来的?(当时飞机的速度约为几十米/秒,子弹出膛速度约为几百米/秒。
)[ ]A.前方 B.后方C.侧方D.下方(3)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 A.一定上升B.一定下降C.一定静止D.无法判定[跟踪练习]1、试分析下列各题以谁作参照物。
最新湘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运动与力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运动与力教学设计1、谁在运动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会正确分析运动与静止的实例能够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乐于用科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当中一些运动与静止的实例活动中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科学知识:知道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教学重难点:用参照物,运动,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观察法、对比法、实验研究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这个运动的世界。
(“从人在林荫道上行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飞机在天空翱翔,小鸟在树林中飞翔至月球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直至整个宇宙的成千上万个星系都在运动”)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在你的生活中经常可能遇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内,看待两旁的景物都在向后移动,再转头看看旁边的人,他却是一动不动,同样是从汽车上面观察的,为什么有的看上去在动?有的却看上去没有动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为什么?二、新课教学活动一:谁动过?请4位同学上讲台完成书P29的活动?请同学们先把眼睛闭上,然后老师会让讲台上的其中两位同学互换位置,然后请同学们来判断到底哪一位同学移动过?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可能回答:某某同学、老师画在黑板上的这颗树或者教师里面的其他一些东西。
通过同学们刚才自己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我们在判断哪一位同学动过的时候我们总是选定了一个参照物,如果物体得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改变我们就说物体在运动;(物理学中所说的机械运动)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是静止。
(引导学生说出静止的)活动二:运动还是静止判断P30的图:创设一个运动的场景,站在地面上的着了女同学看见刘明同学坐在游乐车缓缓向远处开去。
问:刘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为什么?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以地面上的女同学为参照物,刘明和她之间的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说他在运动。
世界地理必修课02丨“日心说”如何取代“地心说”?
世界地理必修课02“日心说”如何取代“地心说”?你可能听说过,最初,人们以为地球是静止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转动,这种说法叫做“地心说”。
后来,天文学家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认为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这就是“日心说”,它在当时被当成了异端邪说。
作为异端邪说的“日心说”,最后战胜“地心说”的过程很曲折,而且其中有很多误会。
| 日心说最早是谁提出的?跟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哥白尼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日心说”的人。
这个观点古希腊人早就提过了。
第一个提出“日心说”的人叫做阿里斯塔克,他是个数学家,也是个天文学家。
但他这个说法和人们的直觉是相反的。
你要让别人相信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总得有证据。
于是其他人就说:“那我们问你两个问题。
第一个,你解释一下,如果我拿一块石头垂直地往上扔,它就会再垂直地掉下来。
既然你说地球是动的,那在石头掉下来的时间里,地球已经往前移动了一段距离,移动了之后,石头就应该掉在后面了。
”阿里斯塔克表示,这第一个问题他解释不了。
既然第一个问题回答不了,那看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一个专门说法,叫“恒星周年视差”。
什么意思?就是说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天上的恒星,在一年的时间里,看起来会有一点点差别。
打个比方,在你的房间里挂着两盏灯。
你站在房间的一头看这两盏灯,再跑到房间另一头看这两盏灯,两次看到它们的位置关系是不一样的。
如果把恒星当做挂在天上的吊灯,然后地球绕着太阳一转,位置就发生了变化,就好像人在房间里跑了一圈,跑动的过程中按理说也能看到恒星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这就是“恒星周年视差”。
但在地球上,从来没有人观察到过这种现象,这是为什么?阿里斯塔克是怎么回答的?他说:“这个现象肯定存在,但恒星离我们太远了,所以恒星周年视差实在太微小,我们看不到。
”你应该听出来了,这个解释其实没什么说服力。
所以,在古希腊时代,没什么人愿意接受他的日心说。
| 寻找日心说的证据有意思的是,过了一千多年,当哥白尼再次提出日心说,面对的还是这两个问题,哥白尼的回答和阿里斯塔克也差不太多。
中国古代物理学
中国古代物理学-刻舟求剑船、河岸与水三者之间谁在运动?天与地、月与云谁在运动?这是古代人最关心的运动学问题。
这里同时涉及参考坐标与相对运动两方面的问题。
船、河岸与水三者谁在运动的问题,几乎同时困扰了古代东西方的哲人。
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停泊于河中的船实际上处于运动之中,因为不断有新水流与该船接触。
“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的命题就是由此而来的。
古代中国人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回答这些问题。
晋代天文学家束皙〔xi西〕说:乘舟以涉水,水去而船不徙矣。
(《隋书·天文志》)这个立论方式恰恰与亚里士多德相反。
束皙认为,这动着的船实际上是不运动的。
如果过江时保持船与河岸的垂直状态,船与河床的相对位置就不改变。
将参考坐标取在过江线或河床上,这时就得出“水去而船不徙”的结论(图2-10)。
另一种看法是,任船与水同速漂流,将参考坐标取在整个水流上,船对于水也不发生位置移动。
图2-10 船过江示意图船C从A点过江,它总是在两岸的AA'线上,而水流B却随时在改变它与AA'线的相对位置。
从物理学看,决定空间位置或运动与否必须有一个参考系。
否则,就会“西家谓之东家,东家谓之西家,虽皋〔gao高〕陶〔古音yao腰〕之理,也不能定其处”(《淮南子·齐物训》),连古圣皋陶都不能断其是非。
不清楚参考坐标的人,就像“刻舟求剑”一样胡涂。
刻舟求剑的故事原出于战国末期吕不韦(?-公元前235年)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至今读起来还脍炙人口。
它所包含的物理意义是极其深刻的。
该故事说:有一个楚国人乘船过江,他身上的佩剑突然掉落江中。
他立即在船舱板上作一记号,对其船友说:“这是我的剑掉落的地方。
”到了河岸,船停了,他就在画记号的地方下水取剑。
“舟已行也,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贵因篇》)如此求剑,不是犯胡涂吗?从故事编纂者的口气来看,他是知道如何才能找到掉落江中的剑。
狭义相对论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狭义相对论教学中的几个问题1超光速问题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狭义相对论的基本信条.超光速是人们一直想找到的现象,资料显示:在天文观测方面,已观测到60多个超光速射电源(类星体),它们的膨胀速度一般都达到光速的数倍甚至几十倍,例如类星体3C345中两个子源的分离速度超过45倍.从数据上看似已经找到了超光速,但这并不是狭义相对论所定义的速度,狭义相对论所谓的速度必须是对实物粒子进行当时当地测量而得的,因为不同时不同地测得的速度、时间等概念已经没有意义.速度有很多种,比如拿着一只激光笔射向远方的一堵墙,然后转动激光笔,那么墙上的光斑就会迅速地移动,如果距离足够远的话,光斑的移动速度就可以超过光速,但这样的速度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速度,因为狭义相对论要求的速度必须能携带信息,比如光或任何实物粒子都可以携带信息,但光斑的移动以及射电源星体的分离速度是不能传递信息的,它只是一种概念上的速度.2运动的相对性及参考系的平权问题运动的相对性在中学参考系一节中就讲到,人们普遍认为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加速运动也是相对的,实际上加速运动并不是相对的,因为一个真正做加速运动的物体必须受到一个力源的作用,它并不是不可区分的.比如在两观者的身上各放一个弹簧振子,通过观察对方的弹簧振子有没有发生形变就可判断谁在做真正的加速运动,加速运动的不可相对性是理解双生子效应的关键.其次,狭义相对性原理说一切惯性系平权,即物理规律在惯性系中都是一样的,说明狭义相对论只承认惯性系之间是无法区分的,而广义相对论却认为所有参考系都一样,因此很多人会认为这两个理论是矛盾的,必然有一个不对,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两套理论所研究的对象与时空背景不同.狭义相对论研究的是无引力的平直时空.广义相对论研究的是有引力的弯曲时空,广义相对论认为所有参考系平权是基于引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即引力所产生的效果与加速运动所产生的效果无法区分.比如加速运动电梯里的人并不能分辨自身的重力来自于加速运动还是引力作用,于是非惯性系就失去了特殊性,但要注意的是这种相等也仅仅是指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一致,而且是局域的等效,并不是说引力与加速的物理本质一样.因为引力场是有源场,是汇聚的,而“加速场”是平行的,它们在全空间内不可能等效.而在狭义相对论里是没有引力的,没有引力,自然不涉及引力效果与加速效果无法区分的问题,自然认为非惯性系与惯性系是不平权的了.3时光倒流问题时光倒流问题是狭义相对论出现后,人们对于时空幻想最多的问题,因为时光倒流可以引发很多很奇特的事情,那么到底会不会发生时光倒流呢?很多人认为是可以的,因为同时的相对性告诉我们一件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是相对的.比如A 举手和B举手这一事件,在不同的观者看来它发生的先后顺序可以不一样,可以是A先举手,也可以是B先举手,然而并不是这样的.仔细一想会发现A举手和B举手是没有因果关系的,即A举手与B举手没有任何联系,互不影响,这样的时间顺序当然是可以颠倒的.一旦有因果联系的两事件先后顺序就不可能颠倒,比如A是B的母亲,那么B的存在就与A有了因果联系,一旦出现时光倒流就会出现B回到过去将其母亲杀死而B到底存不存在的问题,显然这样的事件是科学家无法接受的.其实还可以从熵增加原理的角度来看待时光倒流问题,即封闭系统的熵(混乱程度)总是在不断地增大,就好比用挡板把A气体和B气体隔开,然后抽取挡板,随着时间的流逝A与B气体必然会混为一团,而且时间越长会越混乱,然而时间倒流就意味着A与B气体会自然地回到最初的状态,这显然不可能.再比如一座建筑物被风化后其损失的泥土分子已经散失在各个地方,并形成新的泥土被建成了另一座建筑物,依次循环,原来建筑物的泥土分子混乱度越来越大,时间倒流就意味着这些泥土分子又能自发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是不可能的.熵其实就是时间的方向,熵增加的过程就是时间流逝的过程,熵增加原理的成立就意味着时间的不可倒流.还有人认为只要速度达到光速就可实现时光倒流,然而达到光速需要的能量是无穷大,可惜宇宙所拥有的能量是有限的,故也不可能.4测量与观看问题狭义相对论里全都是测量问题,而且是对事件的当时当地测量,因此动尺收缩、动钟变慢效应等都是测量而造成的,很多人容易理解成是观看造成的,测量则不会发生这些效应,其实正是由于测量才会产生这种现象.首先看动钟变慢效应,如图2所示,要想做到当时当地测量,就必须在参考系中充满观者,这些观者拿着事先校准好的钟且只对经过自己身边的事件进行测量.设在S系事件发生于(t 1,x1)时,S′系为(t1′,x1′),此时校准好两钟的时间使。
动与静优秀说课稿
《动与静》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动与静》,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三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本课特点,地位及作用1、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的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的第一节,该套教材中的实验活动材料来源广泛,生活中随处可见,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这也是本节课特点。
2、这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学习快与慢和直线运动的基础,也是学习第六章力和运动的前提,是统领力和运动的开篇之作。
3、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参照物》的讨论交流及《静止还是运动》的观察体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平时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的很好机会,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物件模拟看似深奥的物理现象,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的挖掘,着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为目的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用实例释相对不同的参照物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怎样运动。
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再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谁在动”的讨论交流,培养选取不同的标准判断事物的不同方面的方法,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把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成模型的方法,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讨论、交流、观察中体会拨开迷雾发现真理的喜悦,培养看事物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认识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现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审美意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根据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2、教学难点:能用实例解释相对不同参照物,说明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相应对策:例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以运动的物体做参照物,人的感觉,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是人位于运动的物体上时人的感觉(如人做在车里),另一部分是人位于运动的物体上,看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感觉。
武汉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语文试卷命题:吴芳勇、陆红卫、吴小平、韩梅审题:赵文清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人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华章迭出、精彩纷呈,对自然现象的记录与认识也是卷帙浩繁、哲思泉涌。
科学与人文密不可分,相异互补,人文中含有科学的基础与珍璞,科学中蕴藏人文的精神。
从物理学的角度审视传统文化,有助于拓展认识,促进传承和创新;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物理学,有助于化抽象为形象、化兴味索然为兴趣盎然,从而提升物理学的普及程度,进一步培养公民的科学素质。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描述有意或无意地渗透了“运动是相对的”的概念,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参考系概念了。
较早的如东汉时期的著作《尚书纬•考灵曜》中记载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不觉也。
”船在行驶而入无法察觉。
这句话充分反映了运动与参考系的关系。
要确定物体的运动必须要有参考系,人坐在地上以地面为参考系,人是静止的,如同人在封闭的船舱里以船舱为参考系感觉不到船的运动。
同样,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让我们体会到一幅动态的画面。
按《望天门山》的意境,李白所乘坐的船向山和远处的小船慢慢靠近,当他在仰望山和小船时,会无意地以自己和乘的船为参考系;又因与山、远处的小船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李白会产生山和远处的小船向自己靠近(“相对出”“日边来”)的感觉。
毛泽东主席在《七律•送瘟神》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其中描述的现象有科学根据。
若以地面为参考系,人坐在地面上,因为处于静止状态,所运行的距离是零;若以地轴为参考系,因为地球在自转(地球绕地轴做圆周运动),那坐在地面上的人就是在运动了。
赤道附近地球的直径约为12 756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0 075千米,为8万多里。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青岛版科学六年上册单元备课——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结构框图课时备课呢?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课本为参照物呢?实验结果:拉动课本,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静止的,橡皮相对于课桌是运动的;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静止的;若以课桌为参照物,课本是运动的。
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10、距离和时间课型新授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科学探究】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课型新授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与他人交流;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科学探究】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中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教材分析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惯性定律。
但是,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则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本课就是以此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初步认识惯性,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12、物体的运动方式课型新授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摆动。
再探“动”“静”辩证法
再探“动”“静”辩证法2oo6年9月第3卷第9期湖北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6I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Sep.2006V01.3No.9再探"动""静"辩证法王宁,王晖(1.延安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陕西理工学院社科部,陕西汉中.723001)摘要:传统的运动静止观,特别是静止观.存着着严重弊病,因而物质的运动静止间的辩证关系未能得到真正揭示.其地位也未予以应有的重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谈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候,是专门针对杜林提出的"物质的没有运动的状态","物质的自身等同的状态"这样的纯粹"热昏的胡话".仅仅是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角度而言的.因此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角度来说,运动并不仅仅是绝对的,静止也不仅仅是相对的.关键词:运动;静止;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运动与静止是不可分离的.静止离不开运动,静止本身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也离不开静止.它要以静止为量度并通过静止表现出来.运动虽然以静止为条件.却在不断地打破静止;而静止以运动为条件.却不能阻挠运动趋势的贯彻.因此,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众多的教科书上都把运动说成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把静止说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笔者认为这样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值得讨论的.一,现有的教科书上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说法,一般都源于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的直接理解.这种直接理解是错误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谈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是专门针对杜林提出的"物质的没有运动的状态","物质的自身等同的状态"这样的纯粹"热昏的胡话"而言的.当恩格斯指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时候.更多地是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角度.而并不是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角度去谈其关系的.恩格斯在这里用了大量的篇幅强调了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其实仅仅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l是为了批驳杜林的"物质的没有运动的状态".杜林认为"宇宙介质的状态.这个状态既不能理解为现代含义上的纯粹静态的.也不能理解为动态的","物质和机械力的统一.我们称之为宇宙介质.是一个可以说是逻辑上真实的公式.可以用来表明物质的自身等同的状态.即一个可以计数的发展阶段的前提."口I这就是说.杜林认为物质是一切现实的东西的载体.在物质之外没有任何机械力.机械力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在什么都不发生的原始状态中,物质及其状态机械力是统一的.物质发生运动只是由于这种统一的分离.这样的话,杜林实际上是把地球上任何一个物体所具有的机械平衡想象为绝对的静止.运动只不过是绝对静止这种统一状态的分离.但问题是,是谁让这种统一状态发生分离,从而发生运动.对于这一点.杜林也说不清楚.但是杜林仍然把绝对静止当作宇宙的原始状态.2O?对此.恩格斯态度明确地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一任何静止,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只有对这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方式来说才是有意义的.例如.某一物体在地球上可以处于机械的平衡,即处于力学意义上的静止;这绝不妨碍这一物体参加地球的运动和整个太阳系的运动.同样也不妨碍它的最小的物理粒子实现由它的温度所造成的震动.也不妨碍它的物质原子经历化学的过程."pI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论述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实际上是从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角度进行的.从物质的存在方式上来看.任何一个具体的物质形式的存在都离不开运动.绝对静止的物质形式是不存在的.这里的静止主要是指力学意义上的静止,即平衡状态.杜林认为这种状态下的物质形式是不能用机械功来计算的.而恩格斯认为这种观念是荒谬的:"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可以表现在它的对立面中.即表现在静止中.这根本不是什么困难.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这全部对立.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都只是相对的;绝对的静止,无条件的平衡是不存在的."[41 这是对杜林的绝对静止,平衡的"物质的没有运动的状态"的有力反驳.这种判断实际上也是从物质存在的历时性角度说的.但是如果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静止未必就仅仅是相对的.而运动也不仅仅是绝对的.从共时性的角度或者认识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认识只能从实践中产生.也就是只能通过具体的行为对具体的物质形式在与其他事物的对比中产生认识.对于一个我们无法把握的,始终处于变动的不居状态的事物.我们是无法认识的.因此.对于世界的认识来说,世界可知论者一般是假定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具体的物质表现形式(虽然从历时性的角度看这个世界始终处于一种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这是一个绝对的存在.不会说今天有.明天就不见了.这是可以肯定的,可以被认为是静止的状态.这一点应该是绝对的.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从而.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对象.作为认识对象来说.它自身被认为作为它自身来讲应该是静止的,绝对不变的.正如列宁所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一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他有时这王宁.王晖:再探"动""静"辨证法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哒里的"不确定"实际上指的就是静止的相对性,而这里的"确定"实际上指的就是静止的绝对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静止不仅仅是相对的.而且是绝对的.列宁及后来的列宁主义者承袭恩格斯所强调的运动的绝对性时.常常是用"运动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事实来"证明"的.而这种证明,尚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并容易导致对事物的静止方面的忽视.因为静止也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静止同运动相比,在绝对性上毫不逊色.同理,作为一个事物来说,运动是绝对的.在不同的事物之间.运动是相对的.二,从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以及静止与物质的关系来看.运动并不仅仅是绝对的.静止也不仅仅是相对的.1.从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看,运动离不开物质.总是某种物质的运动.运动与物质的这种联系使得没有一种运动不是特殊的,具体的运动.谈到运动时,我们只能讲某某的运动.如地球运动,鸟在飞,鱼在游等.而不能说,实际上也不存在脱离某种具体物质的运动.抽象的,没有主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从这个角度讲,现实当中的任何一种运动都是具体的,特殊的,从而作为具体的特殊的运动不可避免地具有了相对性,暂时性.同理, 从静止与物质的关系来看,物质与静止也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任何物质,当我们说它存在的时候,都是在说它作为自身是永恒的.而且无论什么物质的存在.都只能是在这种永恒的静止中存在.否则就不是它本身了.就好比我们不能说"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这样的话,一个物作为自身无论什么时候,"自己只能是自己".所以说,现实当中的所有的物质性存在,作为自身而不是任何其他存在来说是永恒的,绝对的.2.从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来看,运动与静止互不分离,相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运动离不开静止.任何物质性的运动中总有不变的方面,至少有两个方面是不变的:一是运动的主体.即"谁在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是保持不变的.二是运动的方式是不变的.而且,从运动本身来说,作为一种始终在进行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静止.即承认运动的永恒性,绝对性.实际上就是承认运动也是一种静止.静止离不开运动.任何物质性的存在.作为自身来说处于静止状态.都是一种与其他运动不一样的特殊运动.比如天体运动与生命运动就不一样.物理运动与化学运动也不一样.任何一种运动作为自身都是特殊的,具体的.因而从这种运动不是那种运动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运动都是相对的.3.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来看.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应该是相对应的.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如果是辩证的,就应该是运动与静止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不应该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样使得运动和静止处于不对等的位置上,其关系怎么能是辩证的呢?所以说,从哲学范畴的角度讲,如果承认运动具有绝对性,也应该承认静止具有绝对性;如果承认静止具有相对性,也应该承认运动具有相对性. 实际上.按照辩证法的本意.任何事物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单纯的绝对性,也没有单纯的相对性.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只能从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中来进行.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认识.同样不能例外.所以我们同样可以按照辩证法的要求认为绝对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静止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三,承认运动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以及承认静止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从理论上来讲.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辩证本性就在于反对用机械,形而上学,教条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绝对和相对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对辩证的范畴.我们不能说某某仅仅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也不能说某某仅仅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是反辩证法的.而且.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上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任何一个真理的绝对性都是作为自身而言相对其他认识而讲的,即从静止的角度讲的.任何一个真理的相对性都是从认识的发展过程的角度相对同一认识而讲的,即从运动的角度讲的.如果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那么从理论上就应该承认运动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静止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其次,从实践的角度讲,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危害很大.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不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只承认静止的相对性,而不承认静止的绝对性,容易犯教条主义, 相对主义的错误.在现实中,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不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可能会导致教条主义的泛滥.比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由于当时的陈独秀,王明等领导人实际上就是犯了不承认运动的相对性,看不到中国革命和世界其他各国革命的区别,从而照搬别国路线而导致革命陷入暂时的低潮阶段.在今天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无视运动的相对性.即不同事物的运动是有区别的这样的现实,而照搬别人的做法来建设自己的市场经济.同样,只承认静止的相对性.不承认静止的绝对性.可能会导致相对主义泛滥.使人们的价值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发生危机.例如,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只一味地用现在人们的眼光和要求去评判.否定和忽视了当时历史环境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出现和发生的绝对性.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在只承认静止的相对性.不承认静止的绝对性的思维指挥下产生的错误言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历史如何发展,过去已经发生的历史作为一种状态是绝对不会变的.人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是不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的.这是绝对的.如果有人随意改变历史.那也只能说是在不承认静止的绝对性的错误理论引导下产生的.比如日本对自己的战争罪行的认识.这些错误的理论.也违背了唯物史观的要求.参考文献:【11121131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
运动与静止
【解析】选C。子弹在飞行员脸旁,飞行员能够顺手抓住,说明 子弹和飞行员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满足这种情况的条件 是子弹和飞机运动的方向相同,并且二者的速度大小也一样。
5.俗话说“水涨船高”,“水涨”是以 的,“船高”是以 为参照物的。
为参照物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水涨”是相对于原 来的水面来说的,也就是相对于地面来说水涨了,故选择的参照 物是地面;船随水面一起运动,故“船高”的参照物也是地面。 答案:地面 地面
一、运动与静止
谁动了?
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
(一)参照物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
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 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静止:
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 置不变,就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时, 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 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定的标准物 体叫参照物 • 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 (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物 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 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但要为方便而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运动状态的判断。乘客相对于车厢位 置保持不变,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故①说法错误,
②说法正确;乘客相对于地面位置不断变化,若选地面为参照物,
乘客是运动的,故③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故选D。
3.李明和王芳星期天一起到新华书店买资料,并排站在匀速上 升的电梯内上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李明相对于王芳是运动的 B.李明相对于王芳是静止的 C.李明相对于楼层是静止的 D.李明相对于电梯厢内站立的人是运动的 ( )
的是 ( )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物质的简单运动课件2
B:
C:
A和B路程相同,B时间越短,运动越__
快
B和D时间相同,D路程越长,运动越__
快
B和C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同,如何比?
找到相同时间或路程
100
10m/
10
m
s
s
=
750
25m/
30
m
s
s
=
当所走的路程,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时,用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比较(统一标准)。
(2)公式:
二.速度
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o
t
s
甲
乙
A
例: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 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 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 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路程与时间图像(s-t图), 你从该图像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12.5m/s)
(10m/s)
(12.5m/s)
B
3. 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时,分别看了一下手表,如图(甲)、(乙)所示,汽车通过隧道时的平均速度是30km/h,由此可计算出此隧道长约 _______km。
2.5
4. 一列火车长200m,以36km/h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变速运动比较复杂,如果只是做粗略研究, 也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它的速 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说到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在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在动?”
——论运动的相对性
新疆沙湾一中物理组李隔华
【摘要】物体运动与否,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往往会发生改变,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关键词】运动、参照物、相对性
有一则寓言故事:在宁静无人的山谷里,有一只小鸟唱了一支歌,然后死了,没有人听到。
问:“这只小鸟是否存在过,是否唱过这支歌?”答:“无法判断这只小鸟是否存在过,是否唱过这支歌。
”问:“为什么?”答:“因为我们不能在没有其它物体存在时判断一个物体运动与否。
”这虽是一个哲学寓言,但与物理关于运动的描述是一致的。
在生活中,每个乘过火车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火车半夜停在一个黑暗的站上,你看一本杂志入了迷,没有注意到火车是否已经开动。
当你抬头向窗外望去,看到旁边的一列车正在缓缓滑行,在没有引擎噪声和运动引起的振动时,你能判断是旁边那列车在动,还是你所乘的这列车在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只得去找一个建筑物,或者一个站台的服务员。
在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有这样的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为什么竹排在江中游,却看到青山向两岸退呢?通常,人站在河岸上,相对河岸来看,青山是不动的;但是,人若站在前进的竹排上,相对竹排来看,青山不就向两岸退吗?在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参照物(或参考系),例如刚刚提到的河岸或前进的竹排。
无独有偶,宋代诗人陈与义在一首诗中写到: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条小船在一个有风的天出游时的情景。
为什么趴在行驶的船上,看见天上的云不动呢?原来云和我都在朝东走!对诗人来说(或以诗人为参照物),把云描述成静止也是相当精确的。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说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实际上是指它和另一物体之间的距离在随时间改变。
例如:火车上的乘客在看到站台工作人员退行时知道自己正在运动。
在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中,我们关心的是我们的收入是否相对我们的邻居增加的了,如果每个人的收入都以相同速率增长,就没有谁能在经济上有所改善。
我们相对于邻居的收入幸运地增加了,我们的邻居就感到收入相对我们下降了。
类似地,既然说运动是因为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改变,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说是另一个物体相对这个物体沿相反的方向运动呢?总之,两物体间的距离的定义并不偏向其中的那一个物体。
从物理哲学的观点看,我们可以说火车上的乘客相对站台工作人员在前行;说站台服务员、站台和与站台相连的整个地球相对火车上的乘客都一道向后运动也是完全可以的。
通常,我们说火车在运动,而不说地球在后退,因为这样描述物体的运动更方便。
但是,我们必须记住,“通常所用”的描述更方便的唯一原因是地球比火车大得多。
今天,通过卫星实况转播,我们能在家里看到在太空中抓着一颗失效卫星的宇航员。
在这种情况下,宇航员和卫星的质量不是太悬殊。
当这个宇航员推一下卫星时,我们看到它漂离这个卫星,但我们也可以完全等效的说,卫星正在漂离它。
回到我们开篇的这则寓言,在“空无一人”情况下,小鸟是否存在,是否唱歌,为什么无法确定呢?原因如下:从物理哲学的角度来看,缺乏参照物;从办案的角度来看,缺乏证据,因为没有人看见。
研究物体的运动也是如此,在你判断“谁在动?”之前,首先要找到“证据“——参照物,然后才能判断物体运动与否,如何运动。
参照物的选取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往往也不同。
这就是物体运动的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