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创新与回归教育的原点-模板

合集下载

回归教育的起点

回归教育的起点

回归教育的起点受社会发展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个性差异已日益明显,他们在多个方面显现出新的群体特征和时代烙印。

作为改革发展着的教育,作为百姓和社会寄托着无限希望的教育,作为已取得很大成绩又有很多问题的教育,目前最应该做的事是“研究学生”,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开始,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一、为何研究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似乎更关注教师如何教,直到目前教师的优质课讲课也是如此,更注重教师得教法,许多老师也往往更专注于研究教材教法而不是学情学法。

教育本身就是研究人、培养人的活动,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研究学生不是给教育附加任务,而是教育原始的起点。

就像医生要研究病人,教师也必须研究学生,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

研究学生才能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只有研究学生,教育才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得规律。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研究学生的意义在于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得教育,而教育本身就是关注人性、追求个性、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高度就取决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了解的深度。

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成年人往往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好”的名义去教育孩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应该定位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立场”毫无疑义地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立场。

二、如何研究1、研究学生首先要从尊重学生开始教育家爱默森说过一句话: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

由于遗传的原因,每个学生有其独特的天性。

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天性,接纳每个学生的独特天性,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要把学生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的人,看作一个自由、独立、完整、有其独特的天性、人格和尊严的人。

“尊重”意味着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对方的一切所作所为,就要顺其自然,就要接纳学生对自己行为的选择,就要重视学生做出的独立判断。

因此,尊重学生,有助于学生独立性的养成并克服对别人的依赖性,有助于学生发挥个人的内在潜力。

现代教育的创新与回归

现代教育的创新与回归

多人受教育的 目的。我们一方面不能否认 , 一旦进 了政府 的门 , 不 仅享有掌握公共资源的特权 , 还可拥有旱涝保 收 、 甚至意想不 到的
收入 , 但 同时也应 该看到 , 随着现代社会 的发展 , 文 化科技本身 已
“ 导出” , 意思就 是通过一定的手段 , 把某种本来潜在 于身体 和心灵 的是 , 我们大 多数教育者偷 了懒 , 没有去认真走这第一步 。因为 了
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从词源 上说 , 中文“ 教育” 一词 是外引之意 , 解那么多的学生太难 , 要制订有针对性 的教育方法更是麻烦 , 不如 强调教育是~件有意而为之 的事情 , 想 通过 “ 学高为师 , 身正为范” 千篇一律地灌输知识 来得方便 。 这 自然导致 了出力不讨 好 , 教育效 来达到教育 的目的。 西文“ 教育” 一词是 内发之意 。 强调教育是一种 率差的结果。教育者除走好 “ 因材” 这一步外 , 别无选择。 顺其 自然的活动 , 旨在把 自然人所固有 的或潜在 的素质 , 自内而外 就 目前教育条件来说 , 有了“ 因材” 的前提 , “ 施教” 的过程的确 引发出来 , 已成 为现实 的发展状态 。经过几 千年的发展 , 教育 的本 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 即教 育者根 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 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 的 活动。由此 , 我们便可以从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的。
条极 窄的路。至今 , 求仕 、 做 官、 进政府部 门 、 当公务员依然是许
教育的回归 , 说到底就是“ 育材” 的思想与方法的回归。 从思想 上说 , 是 要育有用之材 , 育能够 “ 自育 ” 之材 。从方法上说 , 无外乎 “ 策之 ” “ 以其道” , “ 食 之” “ 尽其材” , “ 呜之 ” “ 通其意” 。

论回到教育的原点和教育理论创新

论回到教育的原点和教育理论创新

考?教育是不是以传递某种实体性 的知识为终极 目
标呢? 心理 学 说得 很 明 白, 学 习至 少有 两 种 形态 , 一 种是 显 性 学 习 , 由于 这种 学 习表 露 于外 , 可 测量 、 可
检测 , 往 往很 受 关 注 和重 视 。 但 是 还 有 一 种 学 习 是
的活动 , 在 目光 的对视 、 心灵 的碰 撞 、 言语 的砥砺 中 , 人 的心理 状 态就 会 被激 发 到 “ 悱” 和“ 愤” 的状 态 , 一
No . 1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期
论 回到教育 的原点和教育理论创新※
刘旭 东
(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 摘
要] 教育与生活 同构 , 是 引发培育人 的潜质 的沟通 和交流活动 , 为此 , 要 回到教 育的原点 理解 它。 教育是在时间和具
体 的活 动中展现 出它 的本体特征 的 , 具有情境 性。 以往那 种主客二分 、 把教育理解 为静 态的活动 的教育思 维方 式严重有 误。 每个人都有 内在发展的需要 和愿望 , 如果教育要发生变化 , 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我” 的变化 。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 教育理 论不仅要把当下的教育 当作“ 看” 和“ 思” 的对象 , 更要把它 当作 “ 做” 的对象 , 他 的学术使命 不仅仅是 “ 看” 或“ 思” 教育 , 也不
活动 。 E d u c a t i o n 这个词 中 , “ E ”在拉丁语里有 “ 引 发” 、 “ 诱 导” 的意思 , 也就 是说 , 教 育是一 种要将 人 身 上 的某种 素质 诱发 、 诱导 出来 的 活动 。 如 果对 教育 做 出如 此 的理解 ,它 实际 上是一 种 特别轻 巧 和艺术 化 的活 动 , 并 不 沉重 , 没有 沉重 的包袱 感 。 教 育 的轻巧 、

浅谈小学教育思想的“回归”和教育理论的“创新”

浅谈小学教育思想的“回归”和教育理论的“创新”

浅谈小学教育思想的“回归”和教育理论的“创新”从教三十年以来,我一直在学习的一门课就是孩子的思维,如何融入孩子的思维,如何跟上孩子的思维发展,这是对我们这些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落后的一个重大考验。

“孩子,对于我们来说有时是一本读不懂的书,孩子的思维,就像一条不见底的河。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数学中程式化、符号化的东西很多,再加之原有教材割断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育观念的落后,与孩子的思维连接不上,会直接导致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比较沉闷、呆板。

总结这些年来的经验,我们必须做到教学思想上的全面“回归”,再做到教学理论、方法上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与时俱进,和孩子一起成长,永不落后。

一、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思想上的回归。

影响教学的有三大因素,即学生、知识、社会,当前的教学理论认为在这三大因素中学生是最为重要的。

教学的本体不是社会,也不是知识,而是学生。

体现这种本相的、本色化的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扎根于学生的内在自然、学生的潜能。

现代教学是一种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

教学要促进个人发展,这是教学最基本的宗旨。

在严格意义上说,任何教学都追求对人的发展产生某种影响,只是在对象范围发展性质和发展程度等方面各有偏重或局限而己。

在学生发展问题上,现代教学追求的是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努力把这种追求变成了广泛的教育实践。

这是现代教学的突出特色。

以学生为本,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在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际上就是从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视角出发分析教育教学问题。

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悦、富于激情和趣味的学习,是以学生为本教学的主要目标,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热烈情绪,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从而激发对学习的热情。

回到教育原点的心得体会

回到教育原点的心得体会

在忙碌而喧嚣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声音和压力所裹挟,忘记了教育的本质和初衷。

近年来,我有幸深入一线教育,重新审视教育的原点,体验到了教育的真谛。

以下是我对回到教育原点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原点是爱教育的原点是爱,这是我对教育最基本的理解。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爱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和关怀,它不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上,更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和包容。

在回到教育原点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爱的力量。

当我放下教师的身份,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学生时,我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长,他们需要的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而是理解和支持。

当我用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时,他们回报给我的也是无尽的感激和信任。

二、教育的原点是尊重尊重是教育的基石,它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尊重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相待的朋友和伙伴。

回到教育原点,我意识到尊重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约束。

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但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失去了自我发展的空间。

而尊重则要求教师放下身段,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着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

比如,在课堂讨论中,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与我的预期不符,我也会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

这种尊重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平等和自由,也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教育的原点是启迪教育的原点是启迪,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潜能。

启迪是一种激发,一种引导,一种唤醒。

它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发现自我,探索未知。

回到教育原点,我更加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我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XX觉得,关于儿童的一切教育必须回到原点上来。

至于何为教育原点是什么,不太好说,那么下面带来一篇文章帮助你理解。

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山东大学徐显明校长在济南的一次演讲中说得好:“没有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罪恶”,“我们应该从行为养成的道德要求出发,严禁我们的幼儿园去教孩子学写字,去教孩子学算术,去教孩子学英语,而应从自己提书包、帮同学做事、向长辈行鞠躬礼开始,从小学会如何尊敬长辈,如何跟同伴打交道,如何料理自己的事务。

”可是当今中国学前教育现象是许多家长、幼儿园和社会培训机构为了吸引生源和财源,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名拔苗助长,让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的文化课程。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完全是不懂教育规律谋私利造成的社会教育乱象。

这是“残忍”的教育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教育工作者丧失了自身的责任和良知的行为,更是教育犯罪的行为。

因此,中国的教育士改革与发展必须要以特有的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力求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一个政府一个部门系统如果在前行途中,因为路走得远了、走得久了,而忘了出发的原点,就会导致形式大于内容、好心办坏事,就会脱离群众、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现实中,很多政策的出台、工作的启动,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走着走着就变了形、走了样,滋生了无数脱离实际的“下有对策”。

所以,当我们的工作遇到矛盾、困难的时候,内心感到苦恼、困惑的时候,对未来迷惘、无措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回到原点,问一问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

道路的起点、江河的源头,婴儿的降生、种子的发芽,工程的奠基、项目的启动,求学、入职的第一天,这些都是纯粹质朴、孕育希望、饱含力量的原点。

对于党员干部来讲,这个“原点”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对群众的感情,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作风。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的历史使命。

在前进的道路上,永不忘记这个“原点”,始终用这个“原点”来校正观念、行动和方向,我们才能继续更多的辉煌,教育同样如此,让中国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让教育回归原点心得体会

让教育回归原点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变革也在不断推进。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再到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实践都在不断地更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禁要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让教育回归原点,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

这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人格的培育和能力的提升。

1. 德育为先。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基础。

我们要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2. 智育为基。

智育是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体美劳全面。

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的延伸和补充。

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劳动技能,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育回归原点的必要性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让教育回归原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应对教育功利化倾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

许多家长和学生将升学率、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教育的本质。

让教育回归原点,有助于纠正这一倾向,使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让教育回归原点,有助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3. 提升教师素质。

教育回归原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教育教学能力。

这将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浅谈教育创新与回归教育的原点-模板

浅谈教育创新与回归教育的原点-模板

浅谈教育创新与回归教育的原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创新逐步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其重要性日渐突出。

在构建社会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要素,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受到了高度重视。

然而,对于诸如什么是教育创新?它的内涵是什么? 如何实现有价值的教育创新等问题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创新是关涉人的全面发展并与社会系统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属性和伦理规范,这使得它与其他形态的创新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讨论教育创新时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学术立场。

在推进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厘清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深化对教育的理解,确保教育创新始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创新与教育创新通常认为,作为学术概念的创新是熊彼特提出的。

基于动态和发展的立场,他对创新的内涵、形式和主题等问题做了深入系统的考察,认为创新意味着对各种与生产有关的条件和要素的重组,尤其是其中包含有制度的沿革和进步,这区别于一般意义的技术发明。

在此基础上,创新作为一种观念和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等领域中。

受之影响,围绕教育创新及其内涵的认识也有较多的讨论。

有人从本体论角度讨论它,认为创新是一种原创活动,即创造出原来没有的、具有新意的精神和物质,强调创新的原创性。

有人认为教育创新是指教育上某一次推行一种新的观念和制度或方法,促使教育发生进步性结果的过程,把教育创新界定为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或发生的变化。

有人从结构功能的角度讨论教育创新,认为教育创新是教育的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变革过程。

在这种认识中,教育创新是对教育结构和功能的整体重构,是对以往的颠覆。

有人从学校教育的层面讨论教育创新,认为学校教育创新指的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的突破和超越,是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创新活动。

回归教学的原点

回归教学的原点

回归教学的原点,就是思考和寻找教学改革的途径,以确保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从教学形式上讲,就是教和学的组合,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

一是从突然的角度讲,强调从教师从教的水平、层次、内容讲,学生学到了什么。

从教师从教的方式、方法、模式讲,学生怎么学,主要讲方法。

二是从应然的角度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相长。

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让学生摆脱教材和老师的束缚,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二、创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

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合作”需要师生合作,更需要生生合作;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返璞归真,回归教育原点

返璞归真,回归教育原点

龙源期刊网 返璞归真,回归教育原点作者: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第03期现代教育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真才实学,兼通科学与人文、创造性地继承传统能力的“才学通天人,睿智识古今”的人,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实现以综合为导向的转变,也就是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到教育的原点。

让教育返璞归真,规范教学行为,促进小学教育素养化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

鉴于此,教育首先应关注生命,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

我们认为教育应是一种常态的教育,也是一种朴实的教育。

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充满活力的、完整的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尊严、需要与愿望,尤其有发挥独特能动性的愿望。

教育不应割裂其身心发展而孤立地培养他们,而应塑造和培养身心健全的人。

我们应实实在在地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快乐生活当作教育的首要任务,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状态,开展正确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以人为本,保留、引导、升华孩子好动、好奇、率真、善良等本性,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使教育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是我们的办学思想、工作重点,也是全体教职工努力的方向。

那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有的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还有的孩子是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全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的身上。

当你走进校园,你所看到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真活泼、勤奋努力、守纪律、讲礼貌,每个学生都是快乐的、身心健康的。

这一切,靠的就是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靠的就是全体教师精心教育的结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学校每年都要开展各种活动:广播操比赛、“六一”运动会、演讲、绘画、书法、手工制作、读写大赛等……教师放弃休息时间,一步一步地引导,手把手地教。

教师忙碌着,学生快乐着,校园内到处是欢歌笑语。

我们为何而教育?这就是答案。

如何实践办学理念,规范教学行为?我们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中得到启示:教育的原本目的是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然而,如今的教育系统已经变得繁杂、功利化,忽视了教育的本真。

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重视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

我们应该尊重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培养创造力: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创造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综合素养: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包括情感、社交能力、健康与体育、审美和人文素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平衡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 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守法守纪,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总结起来,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我们需要重视个体差异,培养创造力,强调综合素养,以及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有价值的人才。

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

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

点题征文(投稿邮箱:)赢在当下,输在未来我之前也在网上看到过一些幼儿园花样篮球的表演视频,对于那么高难度的动作,孩子们还能做到节奏步调一致,动作整齐划一,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我在感到震撼的同时,更多的是心疼这些孩子。

要想达到这样的水平,孩子们一定经历了我们难以想象的长时间艰苦的训练。

可能有的教师在看到视频后会认为,既然别的幼儿园同样年龄的孩子能达到这样的高水平,那我们只要努力一下也一定能达到。

然而,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应该专业地去审视这么做的意义何在。

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中,培养兴趣远比练习技能重要,这是由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在幼儿园时期让孩子接触篮球当然可以,但其目的更多的是在于激发孩子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在他们心中种下热爱篮球运动的种子。

这样,等他们到了小学、中学再接触篮球时,这种热情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到那时,孩子可以接受更加专业和系统的训练。

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时期,能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接触篮球,自由地探索,熟悉它的特性,这样就足够了,没有必要专门去做高难度的花式技能训练。

我还看到很多人在看了网上的视频后,感慨道“中国未来的篮球有希望了”。

事实上,稍加思考不难发现,花式拍球是一种技巧表演,而真正的篮球运动是一种团队对抗性比赛,会拍球并不代表会打球,二者不能划等号。

那么,从幼儿园时期开始专门学打篮球,孩子长大后球就一定能打得很好吗?首先,幼儿的肌肉、骨骼等发育还不完全,不适合进行这种高强度的对抗性运动,勉强为之,只会给幼儿的身心发育带来伤害。

其次,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如果你不热爱你所做的事情,你终将会被那些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情的人击败。

”换言之,即使是从小接受训练,如果孩子本身不热爱篮球运动,最终也不可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再看那些篮球运动发达的国家,许多篮球巨星并不是因为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训练才取得现在的成就的。

科比在采访中曾说起父亲的“快乐法则”对他的影响:“父亲打球时总在笑,他说打球是件快乐的事,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回归教育的原点

回归教育的原点

美 丽,必将痛苦付 出,不断 自我否
定 、 自我加压 、学会坚守 ,实现 自 我超越 。每次登 录教育论坛 ,必是 热血沸腾 ,暗下决心走一条属 于 自 己的路 。也曾在教育论坛网站上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化枯燥为有趣 ,让学生在快乐 中学 习。教师在教学 中可以尽量将书本 上的知识加 以研究使之变 为生动有

劈竹 、砸竹 、捏竹 ,其过程 中的艰
辛痛楚不言而喻 ,求道之人无法忍 受陆续离开 ,只有一人在坚守 。最
身边的问题 中,发现 、感悟 、升华 成属于 自己的教育智慧 ,这样才能 形成稳定的教育信念。 课改的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得 快乐 ,学得主动 ,学会创新 。让老
后竟能练得一指神功 ,功成而返令
做 的 ,再 参 照 自身 。你 还 可 以读 读
晰 的线索 。当你卷入 繁琐而重复的 教育教学工作时 ,为 自己,为孩子
保 持 一 份 兴奋 和 自我 认 同 ,认 真 去
《 5 第 6号教室》 从教第一年中》 或《 , 然后形成 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阅
读方面 ,你可读读 《 心平气和第一
今 B 充 电

样—— 先从理论培训开始 ,更新观 念 ,提 高认识 ,提升理论 ,解读课 标 ,梳理数学知识体系 ,最后研讨
课型。
首先发 言的李校长列举 了改革 中存在的困难 ,实践过程中可能遇 到的问题 ,提醒大家要有充分 的思 想准备 ,在过程 中不断去修正 ,寻
找更为科学 的方法 ,最后提 出具体 改革过程 中大家要积极发言 ,善于
趣的问题。
题 ,解决问题 ,使师生学习状态得 以改善和提高 ,让孩子在过程中掌 握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

回归教育原点之我见

回归教育原点之我见
父母 。
积极情感 ,让 学生产 生一种强烈 的解 决 问题 的愿望 。 如在教 学《 养成 良好 的生活 习惯》 一课 时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了如 我设 下 问题 :要想 身体好 , 先要 吃好 , “ 首 什么样 的饮 食 习 惯对 身体 有利 呢 ?” 这样 , 一下 子打 开 了学生 的话 匣 子 。通 过对 比分 析 , 使学生从 心底里切实认识 到 了养 成 良好 习惯 的重要 。
二、 论辨析 , 学 生口“ ” 讨 激 动
课 程标准 指出 :讨论是最 常用 的学 习 、 “ 交流 活动 形 式 , 以是 小 组 的 , 可 也可 以是全 班 的 ; 以 是 随机 可 的, 也可 以是 专 门安排 的。” 可见 , 讨论 对课堂教 学是 至关重要 的 ,也是实施 品德课 程最有效 的途径 之一 。 因此 在 教学 中 , 师要善 于把 握教 学契 机 , 合一 些 教 结 生活现象或社 会热点组 织学生进行讨 论辨析 , 让学生 分清是非 、 明真伪。 不贪小便 宜》 辨 如《 一课 , 的头 学生 脑 中已存 在“ 老实人 吃亏” 等消极 观念 , 课堂上 就允许 学生 暴露 真实 的思想 , 先让 他们说 出阴 暗的一 面 ( 占 了便 宜 , 产生危 害 )再 让学 生例举 光 明 的一面 ( , 社会 上诚实 的人是主 流 ) 。在这种真 实的心灵撞击 中树立 正确 的观 念 , 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 的憎恶 。 三、 生活体 验 。 诱学生心“ ” 动 课 程标 准指 出 :儿 童 的 品德 和社 会性 源 于他们 “ 对生 活 的认 识 、 验 和感情 , 体 儿童 的 现实 生活 对其 品 德 的形成 和社 会性发展具有特殊 的价值 。 因此 , ” 教育 的 内容 必须贴近儿 童的生活 , 映儿童 的需 要 。虽然 反 思品课程 是 以儿童 生活为基础 的 , 决不 是儿童生 活 但 的简单 翻版 , 就决定 了教 师必须用经 过生活锤炼 的 这

回到教育的原点(2篇)

回到教育的原点(2篇)

回到教育的原点这个暑假过的格外充实,因为我有幸品读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一书,她在书中所阐述的教育观点与教育理论精华,着实让我的心灵为之震撼。

一提到当代的中国教育,我们脑海中便会出现“应试”二字,所有的一切都会围绕着各种各样的考试而展开。

学校的升学压力,家长的盼子成龙,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目光等等,这些都是困扰着当代中国教育的一大难题。

我们在喊着为学生减负的同时,课业的压力却丝毫没有减弱。

评价一个教师的标准也是基于升学率的基础之上。

而这一切的矛盾点却将我们的教育畸形化。

我们在一味追求成绩的同时,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在当今教育的环境下,作为体、音、美为代表的“小科”常常不被重视,而对于语文、数学、英语这个三大主科,教师身上承受的压力确实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其实教育只有学科之分,并无主次之别。

但是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却无形的将各个学科分出主与次。

殊不知对于学生来讲,无情的剥夺了他们的爱好。

作为一名刚刚参加教育的工作者来说,着实心中十分困惑,无奈的情绪涌上心头。

教育究竟会给学生什么,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课堂上风趣幽默的语言,给予学生最真挚的教育,让他们乐于学习,爱学习,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

正如窦桂梅所言阅读使人心静,确实是这样,我们不能强迫孩子读书,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适时的疏导孩子的心理,帮助他们把握正确的方向,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回到教育的原点(2)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潜能,并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态度。

教育的目标是启发思考、培养创造力、培养自信心和培养公民意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的本质有时被追求高分数、传授知识和满足职业需求的目标所淡化。

因此,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思考其核心理念和目标,变得尤为重要。

回到教学原点的心得体会

回到教学原点的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事业的伟大与责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追求卓越,追求创新,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回归教学原点,关注学生的需求,才是教育事业的根本。

以下是我对回到教学原点的心得体会。

一、回归教学原点,关注学生的需求1. 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回归教学原点,提高教学质量1. 教师要注重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2.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要关注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三、回归教学原点,提升自身素质1.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2. 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 教师要善于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同事等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回到教学原点,关注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素质,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创新,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回归学习教育原点课改学习心得体会学习范文学习教育心得体会学习范文

回归学习教育原点课改学习心得体会学习范文学习教育心得体会学习范文

《回归教育的原点》课改学习心得领会 - 教育心得领会我有幸倾听了窦桂梅老师的讲座《回归教育的原点》,使我感觉到了名家风范。

听了窦老师的报告,我得益匪浅,甚至能够说是震惊,让我的心感觉到从没有过的畅快,感觉到上课本来能够有这样美好的享受。

窦老师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教育老师们要无条件地热爱学习,靠“韧”性学习、靠“闯”劲实践,靠“恒”劲累积。

出色的讲堂和讲座,让整个会场掌声、笑声不断,热潮迭起,振聋发聩。

也让我们分享了窦校长艰辛而又出色的教育人生,领会了她坚韧不拔地念书学习、永不断步地追求优秀的奋斗精神。

讲座中,她用自己的亲自经历告诉大家,学习不是口号,不是为了谁而学,她提出要“无条件的热爱学习”,学习是会获得实实在在利润的,“学习让我们走向生命的尊贵” 。

在语文教课中,窦老师坚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

在课程设置中,窦老师着重少儿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三个一” 的质量目标,即:一手豪杰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窦老师以为,让学生打牢基础才能让学生用一灵一肉支撑起“人”字的一撇一捺。

窦老师的报告出色纷呈,说学逗唱手到擒来,叙事说理声情并茂,既风趣风趣又广博精湛,让人听得荡气回肠如痴如醉。

叫绝又意犹未尽。

窦老师以她风趣风趣的言谈,加上一张张真切的抓拍画面,为我们再现了她一次次事例。

言谈中表露出她对孩子深深的爱,我总以为:一个人只有在他诚心付出的时候,才会在意。

越是在意,越是难忘,恰巧也说了然他付出的越多,正是因为窦老师平常的真情付出,才换来今日他们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

窦老师不单提高了大家的教育思想,更洗漱了年青教师的心灵”我想在此后的教育人生中,牢记窦桂梅老师所提出的学习一定做到的“没有兴趣不可以”、“没有好习惯不可以”、“不累积知识不可”、“不记忆不可”、“心中没有威望不可”,热爱学习,手不释书,经过念书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让知识改变自己和学生的命运。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徐显明校长在济南的一次演讲中说得好:“没有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罪恶”,“我们应该从行为养成的道德要求出发,严禁我们的幼儿园去教孩子学写字,去教孩子学算术,去教孩子学,而应从自己提书包、帮同学做事、向长辈行鞠躬礼开始,从小学会如何尊敬长辈,如何跟同伴打交道,如何料理自己的事务。

”可是当今中国学前教育现象是许多家长、幼儿园和社会培训机构为了吸引生源和财源,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名拔苗助长,让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的文化课程。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完全是不懂教育规律谋私利造成的社会教育乱象。

这是“残忍”的教育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教育工作者丧失了自身的责任和良知的行为,更是教育犯罪的行为。

因此,中国的教育士改革与发展必须要以特有的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力求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一个政府一个部门系统如果在前行途中,因为路走得远了、走得久了,而忘了出发的原点,就会导致形式大于内容、好心办坏事,就会脱离群众、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现实中,很多的出台、工作的启动,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走着走着就变了形、走了样,滋生了无数脱离实际的“下有对策”。

所以,当我们的工作遇到矛盾、困难的时候,内心感到苦恼、困惑的时候,对未来迷惘、无措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回到原点,问一问自己当初出发。

道路的起点、江河的源头,婴儿的降生、种子的发芽,工程的奠基、项目的启动,求学、入职的第一天,这些都是纯粹质朴、孕育希望、饱含力量的原点。

对于党员干部来讲,这个“原点”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对群众的感情,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作风。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的历史使命。

在前进的道路上,永不忘记这个“原点”,始终用这个“原点”来校正观念、行动和方向,我们才能继续更多的辉煌,教育同样如此,让中国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在育才学校,学生们每天上午上文化课:语文、外语、数学、哲学。

回归教育的原点

回归教育的原点

( 作者单位 : 广 东省 中山市 桂 山中学 )
而 学 校 教 育 尤 为 重 要 , 因 为 它 起 着 示 范 和 引 领 的 作 用 。 由 此
人 为本吗 ?然而 , 这 些教 师 忽 略 了一 个 基 本 的 常 识 . 某 人 掌 握 了知 识 . 并不代 表他 学会 了 做 人 的道 理 。从 当今 出现 的人
美 好 幸 福 的人 生 。 这 也 正 是 一 切 教 育 的逻 辑起 点 。 然而 , 当前 的现 状 是 , 很 多 学校 似 乎 离 原 点 越 来 越 远 . 教 育 氛 围十 分 压 抑 沉 闷 。教 师感 到迷 茫 , 学 生感 到 疲 惫 , 毫 无 幸
镣 铐 ,如 各 种 考 试 、评 比 、 检 查 .还 要 面 对 无 形 的镣 铐 , 如 各 种 内 外 交 织 的 心理 压 力 。特 别是在 应试教 育 的大一 统下 ,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目标 都 是 分 数 , 就教 师来看 。 评 价 者 以 学 生 的 分数来 考评 业绩 , 各 种 评 优 评 先 与其挂钩 , 并 且 想 方 设 法 大
[卷 首语]
Hale Waihona Puke 一棚 o广 东 / 吴成 亮
“ 本 ”这 个 字在 象 形 文 字 中 , 妙 在“ 木” 下 面 的 那 一横 , 它是 扎 根 的意 思。 树 的 根 扎好 了, 才 有 可 能枝 繁 叶茂 , 长成参天大树。 眼里只有 分数 . 为 分 数 疲 于 奔 命 , 甚 至 不 得 不 急 功 近 利 地 把
孩 子 的 分 数 看 成 自 己 的 绩 效
原点 是事 物 的根 本 . 教 育 的 根 本 是 什 么 ? 行 走 在 教
育 的 路 上 . 每 一 位 有 良 知 的 教 师都 会 深 深感 受到 这 一 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育创新与回归教育的原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创新逐步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其重要性日渐突出。

在构建社会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要素,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受到了高度重视。

然而,对于诸如什么是教育创新?它的内涵是什么? 如何实现有价值的教育创新等问题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创新是关涉人的全面发展并与社会系统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属性和伦理规范,这使得它与其他形态的创新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讨论教育创新时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学术立场。

在推进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厘清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深化对教育的理解,确保教育创新始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创新与教育创新通常认为,作为学术概念的创新是熊彼特提出的。

基于动态和发展的立场,他对创新的内涵、形式和主题等问题做了深入系统的考察,认为创新意味着对各种与生产有关的条件和要素的重组,尤其是其中包含有制度的沿革和进步,这区别于一般意义的技术发明。

在此基础上,创新作为一种观念和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等领域中。

受之影响,围绕教育创新及其内涵的认识也有较多的讨论。

有人从本体论角度讨论它,认为创新是一种原创活动,即创造出原来没有的、具有新意的精神和物质,强调创新的原创性。

有人认为教育创新是指教育上某一次推行一种新的观念和制度或方法,促使教育发生进步性结果的过程,把教育创新界定为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或发生的变化。

有人从结构功能的角度讨论教育创新,认为教育创新是教育的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变革过程。

在这种认识中,教育创新是对教育结构和功能的整体重构,是对以往的颠覆。

有人从学校教育的层面讨论教育创新,认为学校教育创新指的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的突破和超越,是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创新活动。

各种观点不一而论,但从中可以看出,教育创新本身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考察。

纵观有关认识,它们多是从两个层面把握教育创新的。

一是从观念层面。

认为教育创新是一种观念,它以崇高、卓越作为教育体系发展的价值导向,对教育活动以引导,激发教育的创新潜能和思维方式。

二是从结构层面。

认为它是一个完整的模式和体系,据此可以把教育创新分为教育观念创新、教育体制创新、教育方法手段创新等。

由这样两个方面把握教育创新,表明它既是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是教育变革的方法和策略。

此外,相关认识揭示出教育创新有以下几个特点。

发展性。

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变化过程,它不同于变化。

所谓变化,多是指事物在形态上的转化过程或者空间位置的移动,但未必会对事物的性质产生影响。

有关教育创新的认识都把发展作为其重要特征,强调教育创新是在形态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特征或状况,是各种要素的重组和由此带来的系统功能的发展性变化。

正如熊彼特所认识的那样,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

后者虽然也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产生新性质。

而前者则是打破原有平衡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后者所不具有的,这就是创新。

因此,已有的认识中,用诸如新的观念新的制度新的方法对现状的突破变革等词来描述教育创新。

原创性。

有人提出,所谓原创,有三个基本要义,即新深争。

所谓新,指发现前人未曾发现的议题,它既可以体现在成果上,也可以体现在活动的过程中或方法上。

所谓深,即是在已有研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掘。

所谓争,即论争,是质疑、推翻已有结论,提出针锋相对的新结论。

这三点是从变化的特征上所做的讨论。

也有人认为,所谓原是指某一类研究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方法、思维方式及命题等方式构成的论述框架与范式,成为同类研究的起点,并为这一点预设一个问题阈,使其后的研究以此为原点。

强调原创是独立完成的、具有开拓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创造。

在以上这些认识中,普遍把握到了教育创新的原创性,通常用原创第一次等词汇来描述教育创新,强调与以往相区别的新的特征。

整体性。

教育是完整的系统,有内在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教育创新不是教育活动的某个方面在物理形态上的变化,也不是以分裂现实来做与众不同的事,而是以回归本源为旨趣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发生的整体性、系统性的变化,以此推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跃升,具有强烈的价值属性。

内在性。

与生活的密不可分性以及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是教育的内在价值,它维系着全部教育活动的历史脉络及其展开。

教育创新是教育活动的内在需要,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实现的,推动它的动力就是促使个体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个体在人格、审美和精神生活领域里的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

这个动力原发于生活本身的需要以及对人的理解和尊重,是内在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的,由此也孕育了教育的文化批判品格。

通常,人们是通过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等不同社会生活领域的创新去把握创新,这些领域的创新在技术、程序、规范、工艺等方面与已有的发展基础间,特别是其在发展中业已形成的内在的逻辑和已经定型的程序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它们必须沿着已有的活动的脉络、依照效率优先和能量最大化的原则来推进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它们遵循的是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关联,无须过多顾及其他那些间接性的因素,然而,这样的思路和做法并不适用于教育。

基于教育活动的特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它与其他社会领域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异,不能简单地比照其他社会领域的创新来讨论和把握教育创新,需对此做出准确地把握,以使教育创新能够沿着自己的本性展开。

鲁道夫奥伊肯( Rudorf Eucken) 指出: 一切文明的生活形式都要求他的成员进行独立自主的活动。

但是,除非我们人类的努力从一种新生活的深处找到新的灵感的源泉,否则这种独立自主是不可能的。

依照他的思想方法,作为文明形式的教育有其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品格,这是教育创新区别于其他形态的文明形式的创新的不同之处。

由于教育和生活所具有的内在关联,使得教育创新的形式和内容必然要反映和表达生活的理想和愿望,这就是教育创新的立场,也规定了教育创新的方向和趋势。

因此,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需要不断地前溯教育创新的依据及其价值旨趣,不能以简单地比照其他社会活动的思想方法来讨论具有鲜明学术传统和文化品格的教育创新。

对有鲜明的立场、丰富的变化内涵和实践色彩浓郁的教育而言,创新不仅仅是创造与旧相对的新,而是在质上发生的具有前进性的变化,如果不能清晰地把握这一点,不超越简单的新与旧的对峙而把这样的思想方法照搬到教育创新的讨论上,一味地在变化的层面展开讨论,就可能会引发诸多的歧义和因为漠视其间的价值性要素而误读教育创新,就会影响其价值性,桎梏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教育创新的价值旨趣直指人的全面发展和使每个人生活得更美好。

在原本的意义上,教育是为了适应生活而存在的活动,而且也是在与生活的相互调适中发展起来的,它既不是人为地制造与当下不一样之物或状况,也不是脱离历史基础的人为地就某件事、某个活动另起炉灶,而是要在遵循教育活动固有的法则的前提下,以尊重人、关注人的发展为价值标准,使自身的变革合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法则与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得以不断地展现和拓展,这是实践取向的变革,也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基本路径。

正如有人所指出的: 教育创新,主要是指创新概念提出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教育系统与创新、非创新( 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科技创新等) 利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其他创新系统之间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给予一定的价值观、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理论、制度与实践层面上的变革。

在此,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是教育创新是基于一定的价值观展开的,而不是没有任何历史基础和价值前提的变或新二是这个变化是教育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脱离其他社会活动领域的单打独斗。

鲁道夫奥伊肯曾将文明划分为由精神价值支配的文明和由自然价值支配的文明,指出: 只有作为精神生活的独特表现,文明才可能具有内在的凝聚力、明确的意义和控制的效能,它才能使人更新,才能抵制与人类文化每一步紧紧相随的人的猥琐和执拗。

生活本身就是探究性的,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伴随生活的轨迹展开,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也由此得以彰显。

教育创新就是由精神价值支配的文明,是在指向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品格的活动,它并不意味着仅仅是不因循守旧或刻意要与当下相区别,而是要不断地摆脱已有惯性对自身前进的束缚,依据教育的本性、回归到它的原点并由此再出发,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 教育活动内部秩序的重建,核心就是让被遮蔽和被排斥的教育行动重新回归其传统的位置。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历史渊源和端点,也都有其本有的发展轨迹和法则,正如《中庸》所言: 天命之谓性。

而创新是修道的活动,它的前提是率性,只有循此展开的创新才是合乎教育本性的。

教育创新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内涵。

教育以培养人为己任,它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也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讨论任何与教育有关的话题,都必须围绕着人的培养来展开。

而人的发展是涉及诸多因素、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复杂活动过程,任何具有线性或者因果特征的思维方式都不能予其以充分的说明。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尽管由于其中的某个要素发生改变而可能引发其在某些方面发生变化,但如果这些变化不是系统地聚焦于人的发展,它就难以自成目的性,很容易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干扰,其功能就可能出现偏转,就难以说它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以往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曾出现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现象,结果导致系统功能的失衡。

例如,割裂德智体美劳五育间的辩证关系而仅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作用,抑或在讨论教育的社会功能时,只强调某种功能而不顾及与其他方面的关联。

这些仅看到局部的、部分的变化而看不到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方法所导致的是教育系统功能的紊乱,结果是非但没有使人获得期待中的全面发展,反而引发了诸多方面的困惑或问题。

创新绝不能是事物的某个方面或局部的变化,它是事物整体结构在相互适应和协调的状态下的系统化的发展态势,目的是更好地展现事物的本质属性。

有人指出,谬误发生于思维之链的起端,从这一错误的起端即前提中,通过许多步骤,将推导出一系列错误的结论或者招致这些错误前提必然会带来的后果。

反思以往教育活动所出现的各种失误和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它与人的发展的真实不相符合,偏离了教育的本性及其本有的轨迹。

作为具有鲜明社会属性和实践色彩的教育活动,它要由内在价值所导引,而不能以外在目标为鹄的。

只有在原点的基础上使各方面条件和要素能够合理有序地服务于人的发展,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教育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