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
摘要: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就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内涵会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日益深化,其形式会随社会进步而不断创新和日益多样。
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科学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选择。
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原则;必须坚持既继承吸收,又积极创新的原则;必须坚持既引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文化;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正处于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深入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不仅需要建设较为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条件,还需要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
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建设就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在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促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一、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文化;是指既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的面向世界的文化;是指既批判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又充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先进文化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一方面,先进文化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揭示,彰显了先进文化的价值维度。
通过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揭示,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就能对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中一切非科学文化思潮形成无形的批判,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主和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其民族性、人民性都彰显了先进文化的价值维度。
先进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为基础,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昭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凸显了鲜明的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代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的,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有相当发展的时代,这样,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知道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对此,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现如今,时代飞速巨变,与当时已大不相同。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必要的也是急需的。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的区别就在于它关注现实,与时俱进,这是它固有的理论品格,也是其生命力所在。
哲学不丰富发展,必然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就会失去生机,很难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对它的丰富与发展,特别重要的是研究新问题,概括新材料,增添新内容。
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自从产生以来,在世界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它不仅使人类的很大一部分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方向,而且,它对资本主义严重弊端的深刻批判从反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整,使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明显增长,大大提升了整个世界的文明水平。
正如有人所说,“在当代世界,对马克思一无所知,等于半个文盲。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
反映一般规律的普遍真理是不可违背的,进步的价值取向是不可偏离的,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是推动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陈学明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主要是为人类构建“意义世界”,它“有以下内容: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劳动是人的本质,使劳动成为一种消遣,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对人的生存具有深刻意义;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回归到大自然这一人类家园中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人活着的意义;追求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平等与公正’,只有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了不仅是形式上的而且是事实上的平等那天,人的生存意义才能充分展现;‘自由人联合’,‘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特别是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准则,这一准则完全实施之时也是人生的意义充分展现之日。
文学理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从多个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画 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历史性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发展到现在,历史 条件有利很大变化,应当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人们的思想意 识发生变化。
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
文学活动论
理论基石 文学反映论
艺术生产论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艺术交往论
理论根基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跟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 总结西方19c以前文学实践的结果
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 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实质就在于这种‘审美方面’。”
“艺术中没有‘纯粹’、‘无杂质’、‘绝对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 原则上只有在各种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的意识 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艺术这种审美意识形态并不能单一的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与其他意识形态结 合的形式才能现实地存在。比如:秦始皇兵马俑也是一种艺术品,但其在审 美意识形态上的价值是与政治、哲学意识形态相结合的。
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Animal
Human
生命活动
生命活动 生活活动
人的生活活动 “自由自觉”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 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即通过人的生活活动(实践),将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作用于实践中, 在客观世界中展示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和人对客观存在的能动作 用】 【即通过人的实践,在客观世界中展现人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 理性进行人类活动、及人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能动地作用于这个世界 的特性与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文化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文化建设理论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关键的理论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文化建设理论”为题,从理论的背景、基本原则和实践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理论的背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起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尤其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他们认为,文化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是为了生产和维持社会秩序而存在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文化也会发生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有三个基本原则:人民主体性、科学性和社会性。
首先,人民主体性是指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建设的主体。
因此,文化建设应该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创造力,以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其次,科学性是指文化建设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文化现象,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实践,加强文化教育和研究,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
最后,社会性是指文化建设应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文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它应该反映社会的实际需求,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注重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文化建设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它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国家应该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2 .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
理论掌握 宗教掌握
实践—精神掌握
艺术掌握
理论掌握主要通过将现实表象上升为抽象, 以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的思维形式建构 理论体系,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宗教掌握是一种构造、相信并崇拜超自然、 超社会的神秘力量和神秘世界的意识活动, 它主要通过教义、故事或形象等方式诉诸人 们的心灵。
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 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 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社会契约论》、《 爱弥儿》、《忏悔录》 为了能够和敢于说出伟大的真理, 就绝不能屈从于对成功的追求。
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本教材努力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思想,同时又能致力寻求深厚的学理逻辑支持,保持文 学理论学科的知识系统。
1.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生产力解放的时代。 2.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知识的典范。 3. 最重要的一点,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检验过的真 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 意识形态:属于哲学范畴,是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它是观念、 观点、概念、思想、价值的集合,有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 态、法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 意识形态还有阶级性
• 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 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古希腊罗马文学 文艺复兴:但丁、莎士比亚 启蒙运动:歌德、狄德罗 17世纪以来的西欧以及俄国的作家作品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承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承创新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对于国家发展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承创新的重要性,并探索相应的实践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文化建设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文化建设和传承创新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文化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性,认为文化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达到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这一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相互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从中提取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华,并将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要强调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的培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存在,而民族精神是维系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培育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通过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教育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引言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想体系,而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追求人类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其文化建设则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理论和运动的科学思想,它旨在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矛盾的本质。
通过对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制度的理论基础。
2.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旨在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全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之一。
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1. 实现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具有自己的工具性和指导性。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2. 推动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强调创新是驱动历史进步的核心力量。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关注人们的生活需要和时代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 培养优秀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倡导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发扬人类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与时俱进,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开展系统的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2. 培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有丰富多样的文艺产品与作品。
鼓励文艺工作者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创作,打造更多贴近人民、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作品。
马列主义的文化价值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马列主义的文化价值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也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内的各个领域,并通过对社会制度、阶级矛盾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试图揭示和解决社会问题。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中国社会及其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意义和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关于社会阶级的斗争和社会进步的理念。
它强调了劳动者阶级的权益,提出了实行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化是一种反映社会阶级关系的现象,它既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意识具有相应的影响。
这种观点促使中国的文化界从传统文化中解放出来,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现代文艺创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反对艺术的机械复制和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教条主义,鼓励艺术家用自己的创造力表达个人独立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观点使得中国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题材和表现方式,而是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体情感的表达。
此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思想理论界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使得中国的思想理论研究逐渐与世界接轨。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的哲学研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抽象概念分析,而是更加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运动的推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它的强调人的尊严和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相契合。
中国现代文化的融合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
一方面,中国现代文化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家庭观念、孝道传统等。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马克思的学术思想中,文化建设是其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马克思倡导的文化建设思想具有时代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强调了文化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文化是社会的产物,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艺术创作等都受到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文化的滋养,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为我们认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启示,也使我们认识到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马克思注重了文化建设对社会意识的引导作用。
他认为,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它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意识形态。
在这一意义上,文化建设就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激励。
马克思主张文化建设应该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为宗旨,而非孤立地追求狭隘的个人利益或狭隘的阶级利益。
这对我们在当代社会中进行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准则,也使我们认识到了文化建设对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影响。
马克思关注了文化建设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强调,文化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丰富滋养,更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激励和引领,促进了人们全面发展。
文化建设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创造力、思维意识和审美情趣。
这一思想对我们认识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目标提出了明确的指导,也为我们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的文化建设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正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我们需要特别重视文化建设的作用和价值。
马克思的思想为我们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我们认识文化建设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姓名: 学号: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出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为了更全面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精髓所在,本文结合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划时代成果,以及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创新,十八大,中国化Studies o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Zuhua Wang Number: 11419003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Grade 2011 Abstract: As part of the theory innov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ad gripped the extensive attention of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chievements are conspicuous for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it were that the science theory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as pointed out a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for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more comprehensively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is article combined the epoch-making achievements obtaine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party's 17th and 18th reports,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ory.Key words: marxism,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oretical innovation, 18th party congress , sinicization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最早由毛泽东同志提出,系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会主义文化建设 必须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 , 这是 中国共
马克思主 义对 文化及 相关问题的研究也从未停歇 , 中不乏 其 很多宝贵的理论 思想。 在 ( 8 4 经济学 哲学 手稿 》 14 年 中马 克思提 m了“ 人化 自 然 ” 观 点 , 不 仅 揭 示 了 美 的 本 质 , 揭 示 了文 化 的 本 质 。 的 它 也
文化建设具 有重要 的指导 意义。从马克思 主义 经典 著作 中发掘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的相关 内容,结合我国 当今 的社会 文化发 展 现状趋势来论述马克思 主义 文化观对 中国文化建设 的现实意义。 [ 关键 词] 文 化;马克 思主义文化观 ;文化建 设 [ 中图分类号 ] A 1 8 [ 文献标识码 ] A [ 作者 简介 ] 陈娟 ( 9 9 ) 1 8 - ,女 ,硕士研 究生,研 究方 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
意识 。
文化 , 是人类在存 在过 程 中为 了维护 人类 有序 的生存 和持 就
第2 卷第 8 5 期 21年8 02 月
长春理工大 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 a o Ch n c t Un v ri f ce c n e h o o y ( o il ce c s dto ) o r l f a g hm iest o S in ea dT c n lg n y S ca in e i n S E i
马 克 思 以文 化 理 念 的 历 史 性 和 延 续 性 为 基 础 , “ 的本 质 用 人
产党 的一贯 主张。 由于马克思 主义在 中国的特殊地位 , 因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融合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与创新,以期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考与启示。
一、理论层面的融合与创新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对话与融合,实现文化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革命性,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改变,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伦理规范,强调和谐统一。
如何在两种文化传统之间进行融合与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首先,可以从哲学层面进行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相互借鉴和对话,形成更为完整和丰富的哲学体系。
通过这种哲学上的融合,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导。
其次,可以从文化层面进行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民立场和大众文化,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这种文化上的融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支撑。
二、实践层面的融合与创新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社会治理上,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民民主制度相结合,建立科学民主的社会治理机制。
在文化产业上,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产业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
在文化教育上,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培养民族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融合与创新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传统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参考和借鉴。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结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过程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化建设;现实意义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来阐述我们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但是我个人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是从以下以方面认识这个问题的。
现提供给大家。
中国是一个大国,因为地域广,人口多,人民生存状态呈现多层次,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素质也呈现多层次性,这要求有一个最高的统一的指导思想,它尊重现在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意识,又要通过积极的指导教育,使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理论,其基础是认识论中的革命性。
在实践中发展认识水平,在实践中提高认识水平的思想否定了思想的绝对性。
这种思想对于“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是一种完全的否定,在有几千年封建思想传统的我国,各阶层还具有较深的封建思想观念,如官本位思想,尊卑观念,家长作风等等。
其次从1840年后,尤其是我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思潮也在一定的阶层流行。
这样在我国的现实社会基层中存在着三大思想观念的相互作用,一种是传统封建思想,一种是机械马克思主义,一种是资本主义思想。
而能够统领这一切自发存在思想意识的只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些民族有自己的信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这要求有一个能够统领各种思想文化的大中国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放眼世界的理论,其思维的力度从基本的生命要求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联合,从人的思想意识到信仰理念,都有唯物的,历史的,科学的论述,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丰富的文化融会的思想,这就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思想使我们能够科学认识民族信仰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尊重不同民族的信仰和民族文化传统。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不仅包含了社会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还涉及了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从理论、实践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的辩证性和阶级斗争的普遍性,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要点是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的传播,更要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和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础,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思路。
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战略,在经济建设中注重培养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相促进。
1.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研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解和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走向深入人心。
这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创新和发展等方面。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基础。
我们要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普及,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这就要求我们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通过教育、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3.推动文艺、媒体和教育的发展文艺、媒体和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
浅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文化强国建设
浅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文化强国建设推荐文章党风廉政建设心得体会(共3篇) 热度:党风廉政建设心得体会征文3篇热度:作风建设爱岗敬业演讲稿3篇热度:公务员道德建设心得体会3篇热度:党风廉政建设优秀演讲稿6篇热度:一、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人创造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但,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是什么?这既是一个争论不休而又歧义层出的当代哲学问题。
马克思主要从实践角度认识文化及文化现象,认为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针对这一点,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指出了什么是文化,“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乎是人通过劳动而产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世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生物”。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即可以看出马克思对文化本质的解释。
但这种解释,却不能简单地认为即是马克思对文化本质的界定。
总而言之,马克思虽然没有对文化本质以界定,但却在不同地方表示出自己对文化的基本看法,即文化是劳动的创造物,文化发展的最根本动因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
这即是说,实践是我们理解一切人类现象(包括文化现象)的基石和出发点。
用实践的观点理解文化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是马克思足以文化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关于文化部分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我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观的创新性成果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是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慢慢地形成与发展而来的。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于1979年提出了,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
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自由解放的重要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文化建设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文化是社会意识的反映,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推动力量;文化建设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系统;文化建设要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社会。
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认为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标志和推动力量。
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构建世界和谐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马克思的文化建设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建设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实现个人自由解放和幸福的重要保障。
文化建设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种文化冲击和碰撞使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强调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倡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也要通过创新发展弘扬本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摘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简称,整体内容覆盖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的社会形态即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以及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主要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现代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的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我国政治经济体系当中的主导思想。
在世界大战期间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众多无产阶级对列强侵略进行反抗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在中国的当代文化上,马克思主义也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以下相关的探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当代文化;影响在我国近现代的发展历史当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当代文化产生了非常深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关注到的一些较为重大的理论和问题都和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重点有所契合,新中国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路径上和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具有一定的一致性[1]。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也不断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2]。
因此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建设会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政治经济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对我国当代文化的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以及全人类彻底解放的一种学说。
该主义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者三个内容,创立者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人类关于自然、社会以及思维科学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吸收的基础上,将实践的成果不停的丰富发展以及完善,体现了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3]。
我国在近现代发展的过程当中,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深远影响,我国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形成拥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中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相结合,将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下又将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新的发展[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总结
文学反映论的哲学基础
文学活动是人作为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 与反映。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 生活决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德 意志意识形态》
列宁:文艺反映生活,也反作用于生活
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们 的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点的一 面镜子,是家长制农村的软弱 和勤劳庄稼汉的习以为常的懦 弱的反映。 ——列宁:《列夫· 托尔斯 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本雅明
德国著名理论家 主要著作:《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 的概念》、《德国悲剧的起源》、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 古典艺术的终结和现代艺术的费解 独特的艺术生产论:艺术技巧(技 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代表 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
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葛兰西
葛兰西 Antonio Gramsci 1891—1937
意大利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 理论家 主要著作:《狱中札记》(1947) 《狱中书简》(1947) “文化霸权”理论 文化霸权是支配者与反支配者之 间文化能力的较量。无产阶级通 过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而取得统治 权。 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坚持真善美的统一文学批评标准
童庆炳:“审美反映” 论
钱中文:“审美意识形态” 论
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 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 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 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 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 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 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 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 完成。” —— 马克思:《〈政治经济 学批判〉导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 建 设 的性质 决 定 。马克 思主 义理 论 科学 地 揭示 了人 类 社会 发展 的历史 规律 , 是 全人 类优 秀 文 化 它 之精 华 的真 正 先进 的文 化形态 。对 于我 国 的文化 建设来 说 , 只有 坚持 不懈 地坚 持社 会主 义 的世 界观 、 人生 观和 价值 观 为核心 理 念的规律 , 能掌握 广 大人 民群 众 。 才
0 @ 0
中图分 类号 : 5 1 D 4 文献标识码 : A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当代 文化建设
刘 静
( 如皋高等师范学校 江 苏
南通 26 0 ) 2 50
【 内容提要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我 国现代化建设 中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 分。马克思主 义是科 学的思 想理论体 系, 是 我 国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 也是我 国文化建设创新的主要 内容 , 依托社会 主义主义文化建设推进 马克 思主义大众 化 ,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 国意识形态领域 占主导地位的主要途径 。 是
要影响, 尤其 在 农 村地 区 受封 建 落后 思 想 的影 响 更 为严 重 ; 会主 义 市 场经 济 在给 我 国带 来经 济 高 社 速 发展 同时 , 加速 了西 方 资本主 义价 值观 念对 我 国 的渗 透 。这 些 问题 的存在 , 明我 国文 化建 设 的 也 表
进程 不 可能 一帆 风顺 。 因此 , 择何 种 思想体 系来 指导 我 国文化 建设 向着 健康 方 向发 展至关 重 要 。 选 现
因此 , 打造 先进 文 化 , 党 提 出 的文化 建 设 的各 项 要求 中, 社会 主 义 的 ” 为 在 “ 要求 是 最 核心 、 最本 质 的
要求 。 二 , 国文 化 的基础 是现 阶段 经济 与政 治 的反 映 。 第 我 唯物 史观 认 为 , 化 是政 治和经 济 的反 映 , 文 归根 到底 是 由经 济决 定 的 。我 国现在 实行 的是 以公有 制 为主 体 、 种所 有制 经 济共 同发展 的基 本 经 多
收稿 日期 :0 2 0 - 8 2 1- 4 2 作者简介 : 静, 如皋高等师范学校 中文与社会科学系讲师, 士。研究方 向为马克思主义 。 刘 女, 硕
一
6 — 8
0 @ 0
济制 度 , 国现在 建立 的社 会 主义 市场 经 济体 制 的前 提条 件 也 是 以公有 制 为主 体 ; 政治 制度 上 , 我 在 我 国坚 持 的是 人 民民主 专政 的 国体 和人 民代 表 大会 制 度 的政 体 , 以及 中 国共 产党 领 导 的多 党合 作和 政
培育 有理 想 、 有道 德 、 文 化 、 纪 律 的公 民 为 目标 , 展 面 向现代 化 、 向世 界 、 向未 来 的 , 有 有 发 面 面 民族 的 科学 的大 众 的社会 主 义文 化 。 ” 可见 , 会主 义 文化 建 设 的理想 目标 是 培养 和造 就 一代 又 一代 的 德 、 社 智、 、 体 美全 面 发展 的社会 主 义 建设 者 和接 班 人 , 通过 打 造 先进 文化 , 并 实现 中国社 会 的全面 发 展 和 进 步 。但 是 我 国文化 建 设 当前面 临 着十 分严 峻 的 形势 : 些封 建残 余 力量 仍然 还在 社 会 中发 挥着 重 一
经济 为重 要特 征 的今天 , 文化 的作用 比历 史上任 何 时候 都更 加重 要 。因此 , 中央 提 出要进 一步 推进 党
中 国文化 建设 , 力繁 荣 当代 中国先进 文 化 , 进文 化健 康 发展 。 努 促
一
、
马 克 思主义是 社会 主 义文 化建设 的根本 指 导 思想
江 泽 民在 十 五大报 告中指 出: 建设有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的 文化 ,就是 以马克 思主 义 为指 导 , “ 以
【 键 词】 关 马克思主义 ;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中国传统文化
在 当代 中国经 济 高速 发展 的 同 时, 国也 在不 断 推进 社会 主 义 文化 建设 。文 化 水平 的 高低 不仅 我 是 衡量 一个 社会 文 明程 度 的标准 之 一 , 也是 一 个 国家 综合 国力 的重要 体现 。美 国著 名学 者布 热津 斯 基在 《 大棋 局》 中提 出 了当代 大 国的 4 标 志 , 个 即经 济发达 、 事 强大 、 军 科技雄 厚 、 文化 富有 吸 引力 。历 史和现 实都 证 明 , 国的崛起 不仅 是经 济增 长 , 大 而且 是文 化 的繁荣 。1 [可见 , 国 的文化 建设 不仅 直接 3 我 关系 到经济 的发展 和政 治 的稳 定 , 而且 关系 到 整个 社 会主 义现 代 化建 设 的成败 与 否 。在 以“ 知识 化 ”
治 协商 的基 本政 治制 度 , 些政 治制 度 体现 了我 国绝大 多 数人 民的意 志 。而 我 国 的经济 制度 和 政 治 这 制 度都 是参 照 马克 思主义 理 论建 立 的 , 因此 , 这样 的基 础 上 建立 的 文化 也只 能 是社 会主 义 的 , 在 这种
文 化也 注 定 了只 能 以马 克思 主义 为根 本指 导 思想 。第三 , 践经 验证 明, 马克思 主义 的指 导 下 中国 实 在 社 会 的发 展取得 了丰硕 的成 果 。 马克思 主义 是否 适应 中国 国情 , 实践 是检 验真 理 的唯一 标准 。 马克 思 主 义 自传 入 我 国 以来 , 中 国革命 实 践相 结 合 , 生 了 第一 个 具有“ 国气 派 ” 同 产 中 的马 克思 主 义理 论 产 物一 毛 泽 东 思想 , 其 指 导 下 , 终取 得 了革命 战 争 的胜 利 和新 中 国的成 立 ; 在 最 改革 开放 之 后 , 马克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