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设计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大全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大全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大全一一、课标解读课程标准: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解读: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应加强诵读涵泳训练,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在诵读涵泳中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学会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赏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使学生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教材分析:《再别康桥》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
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总是拨弄着着文人或喜或悲的心弦。
《再别康桥》就是一首景与情完美融合的绝唱。
它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赏析意象,丰富诗歌内涵,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陶冶性情,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诵读和鉴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现代诗歌接触甚少。
读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准确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案通用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
诗歌内容丰富,意境优美,充满了对往昔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教学时,我们将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韵律和语言特点,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韵律特点。
3. 能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韵律特点。
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康桥的图片,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康桥上,感受康桥的美丽。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康桥的印象,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韵律特点。
3. 分析讨论:4. 品读赏析:让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引导,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模仿创作:让学生模仿《再别康桥》的韵律和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创作成果。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再别康桥》意象:金柳、波光、星辉、潭面意境:美丽、浪漫、宁静、温馨韵律:AABBCCDD情感:留恋、惋惜、憧憬、喜悦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再别康桥》。
2. 请学生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意境和韵律特点,写在笔记本上。
3. 请学生根据《再别康桥》的韵律和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品读都表现得较好。
但在创作诗歌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了解其诗歌创作风格。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美读全诗。
2、学会鉴赏本诗的美。
3、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爱的个性。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体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鉴赏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
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
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二、深情美读,感知全诗:(一)教师范读全诗。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合作探究,鉴赏全诗探究的中心问题: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有什么感悟?探究的难点问题:怎样领悟本诗的意境美?1、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2、你对哪一种美感触最深呢?请紧扣诗歌进行阐述。
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就近讨论,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成果。
(一)音乐美派的同学先谈谈吧。
1、学生发言(略)2、教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体现了音乐美。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建筑美派的同学接着发言。
1、[导]建筑美是就诗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诗句和诗节的排列。
2、学生发言(略)3、教师小结: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三)绘画派的同学,你们有何高见呢?1、学生发言(略)2、深入探究诗歌的意境美[导1]⑴哪些美丽图画让诗人心醉神迷?——挥手作别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星辉寻梦图。
⑴这些图画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描绘出一幅幅动态的、立体的风景画。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再别康桥教案(1)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冰心的《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背景和内涵。
2.学习分析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
3.培养学生对写景诗和抒情诗的欣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能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1.讲稿、PPT、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2.《再别康桥》的诗歌原文及翻译。
3.学生课前阅读的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引入(10分钟)教师可以以一个问题或者一个引人注目的引言开始课堂。
比如提问:“你有没有经历过离别的感觉?离别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或者引言:“离别是一首永恒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首有关离别的诗。
”导入诗歌背景知识(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者PPT展示一些有关冰心和《再别康桥》的基本背景知识,包括冰心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她创作这首诗的动机和背景。
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再别康桥》是冰心在离开剑桥大学的时候创作的,是对离别的一种告别和留恋之情。
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语言(20分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语言。
可以从韵律、格律和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所使用的具体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等。
通过对诗歌形式和语言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再别康桥》诗意的理解和体验。
解读诗歌的意象(30分钟)教师可以选取诗歌中的几个重要意象,进行解读并引导学生一起探讨。
比如诗歌中的“再别康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桥的象征意义,以及桥和离别的关系。
同时,诗中的“春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春天的象征意义和与离别的对比。
通过对意象的解读和探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诗歌欣赏和创作(30分钟)教师可以放一段音乐,或者幻灯片上展示一些与诗意相符的图片,让学生放松身心,进入诗歌的世界。
然后教师可以请学生朗读诗歌,或者听一些专业演员或者老师的朗诵。
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写一篇关于离别的短文或者是自己的抒情诗。
再别康桥 教案 (2)
再别康桥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和他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分析并理解《再别康桥》的诗歌语言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2. 教学重点•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分析并理解《再别康桥》的诗歌语言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分段朗读《再别康桥》•师生互动,解读诗句含义•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播放相关音频和视频,加深学生理解•指导学生写作和表达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放映徐志摩的照片,介绍他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朗读课文安排学生分段朗读《再别康桥》,注意发音和语调。
第三步: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整体了解《再别康桥》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例如,徐志摩离别康桥的经历、主人公的心情变化等。
第四步:分析诗歌语言和艺术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词句用意、修辞手法、意象描绘等,帮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特色。
第五步:欣赏音视频资源播放音频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第六步:讨论和写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于《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受,并组织学生书写读后感或自由发挥诗歌创作。
第七步: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读后感和创作,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其他同学了解和体验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5. 教学评价•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
•学生完成的读后感或创作作品,评价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的流畅程度。
6. 参考资源•徐志摩的照片和生平材料•《再别康桥》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源•课外阅读和相关文学作品7. 后续拓展•学生可以尝试阅读更多徐志摩的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学生可以尝试写作其他文学作品的读后感或创作,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I. 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中学生阅读和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徐志摩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II. 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2.细读诗歌《再别康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3.学会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欣赏能力;III. 教学内容1. 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成就;•解释背景:徐志摩留学英国期间的情感和经历;•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创作动机和意义;2. 诗歌《再别康桥》的细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再别康桥》;•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词句、意象和结构;•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寓意;3. 诗歌分析活动•小组活动: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分享给全班;•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风格和主题;4. 创作活动•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以《再别康桥》为灵感;•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点评;IV.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活动;2.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帮助理清诗歌中的情节和结构;3.独立阅读: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思考和发表意见的能力;V. 教学资源1.电子版《再别康桥》原文;2.徐志摩的简介和相关资料;3.诗歌分析模板和指导材料;4.思维导图工具;5.学生创作的诗歌范例;VI. 教学评估方式1.学生小组的诗歌分析和讨论成果;2.学生对《再别康桥》的阅读和理解;3.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VII. 教学延伸1.继续学习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2.探索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诗歌分析和创作;3.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活动,提升自己的朗诵和表达能力;VIII. 参考文献1.徐志摩. (1928). 再别康桥.2.李昂. (2018). <>创作背景辨析.《世纪》, 27(03), 195-196.以上是本教案的相关信息和教学设计,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教案: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及其代表作之一《再别康桥》;2.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技巧;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深层意义;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3.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技巧;4. 运用文学鉴赏能力解读诗歌。
教学准备:1.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2.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歌文本;3. 课堂练习题和讨论题。
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再别康桥》的诗歌封面或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2. 引导学生思考:“康桥”在徐志摩的诗歌中代表什么?阅读与解析:1. 让学生分组读诗并分享自己的理解;2.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如“电车”、“康桥”、“背影”等;3.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4. 指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转折和起承转合的结构。
个人思考与表达:1. 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文章或短文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2.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作;3. 学生之间分享和讨论彼此的作品。
总结与反思:1. 回顾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以及情感表达;2. 总结诗歌的结构和技巧;3.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的过程。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自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解析和表达;2. 组织学生朗诵和演绎诗歌;3.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诗歌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3.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化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背景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曾留学美、英。
“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___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___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遨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
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名人评说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根底。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
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的诗人。
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
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假设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三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
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 、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
如:“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 1 )学生自己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
康桥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
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诗人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芽的。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篇十五篇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篇十五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在这个环节中介绍诗人:(略)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抒情诗。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
它是一个“切入点”。
阅读教学非常那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有人叫做“导入”,但我以为二者有区别。
“切入点”是对课文而言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而寻找的突破口,属于阅读教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对课堂而言,是为了把学生从课前的无序状态引入课内的有序状态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属于阅读教学外部组成部分。
明确提出“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它是怎样抒情的呢?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诗歌意象的问题。
高一的学生可能不会顺利的回答出“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这不要紧。
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抓住“金柳”这个词,让学生充分品味。
“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诗人为何如此表现它?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的。
诗人写“金柳”是“新娘”。
作为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诗人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诗人的感情有关系?有可能。
谁能说说诗人与剑桥大学有什么关系?简要介绍诗人的生活历史。
由此学生明白了,原来由“金柳”联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
不但这个如此,其他很多作品,诗人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诗人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
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诗人写入作品的包含了诗人感情因素的形象。
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
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再别康桥获奖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获奖教案《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再别康桥》这首受欢迎的诗歌作品,了解其内涵和意义。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节奏。
3. 培养学生欣赏、理解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黑板、粉笔、文具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用图片展示康桥的美景,点名学生们是否听说过《再别康桥》这首诗。
2. 播放一段康桥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情绪,引发学生对康桥的向往之情。
二、诗歌欣赏(15分钟)1. 将《再别康桥》投影出来,分段给学生朗读。
2. 解释诗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内涵,并给予个人阐释。
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分析诗的结构、押韵和节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
2. 解释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义。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康桥、台阶、船和湖等,让学生能够从意象中体会到诗的情感和意义。
四、朗读和表演(10分钟)1. 将诗分段给学生朗读,帮助他们熟悉诗的节奏和韵律。
2. 将学生分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进行表演,可以加入肢体语言和表情来传达诗的意境。
3. 让每个小组展示表演,让其他学生评价。
五、诗歌创作(10分钟)1. 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再别康桥》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可以选择康桥为主题。
2. 指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诗的节奏、押韵和意境的表达。
3. 让学生朗读、展示和交流他们的创作。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请几位学生分享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3.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诗歌,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在家中或课堂上朗读和表演其他经典诗歌,分享给同学听。
2.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古典诗人或现代诗人,并写一篇关于他们的介绍和解读。
3. 邀请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才艺和表达能力。
高一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方案大全、心得体会、随笔大全、诗词歌赋、教学教案、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comprehensive plans, personal experiences, essays, poetry, song and fu, teaching plans,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徐志摩是中国现在诗歌的重要代表。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象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1、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再别康桥教案锦集八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锦集八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1—2分)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
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再别康桥教案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案板书设计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再别康桥教案板书设计】第一部分:导入1.目标呈现:板书词语:“再别康桥”、“教案设计”、“教学反思”2. 导入问题:你们对“再别康桥”这首诗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这首诗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3. 创设情境:通过回答导入问题引发学生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思考和讨论,并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4. 目标导向: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即理解并感悟“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部分:理解诗文1. 导入新知:板书“主题”、“情感”两个关键词2. 预测主题:请学生看诗题“再别康桥”,请他们预测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3. 导入重难点:板书“诗人辞别故乡与爱人的感慨”,引导学生关注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歌中的关键词(康桥、故乡、爱人)展开讨论,试着找出诗歌的主题,并提出自己的理解。
5. 板书归纳: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整理归纳出“诗人对离别的思念和痛苦”的主题。
第三部分:品味情感1. 导入情感教育:利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一些名著中的描写别离的场景,引发学生对别离的情感的思考和回忆。
2. 分组配对: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完成一份小组作业,就自己生活中的一次别离经历进行描写,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
3. 提示辅导:提供一些写作提示,如“别离时的心情、场景、感受”等,帮助学生进行情感描写。
第四部分:赏析与感悟1. 导入文学赏析: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诗人辞别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如《离骚》中的离别、《红楼梦》中的别情等,引导学生体会不同作品中不同人物对离别的表达方式。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再次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不同作品中的描写进行比较和讨论,总结出诗歌和散文/小说对离别情感的表达方式的差异。
3. 整理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出文学作品中对离别情感的共同点和特点,并将其与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对比和反思。
第五部分:教学反思1. 回归情感:板书“情感教育”、“反思”等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明确学习诗歌的目的不仅在于理解和赏析,还在于对自己的情感有所启发和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设计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执教者:长沙县三中陈晓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
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
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
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
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
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
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
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
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
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
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
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
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
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
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
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
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
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
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
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
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
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
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
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
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由教案频道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