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FR方法对慕课未来的探究
国外慕课研究最新发展述评_陈吉荣
2 0 1 6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 。 ( 的教学设计 , 都突出了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 ( 参见 F 以 a z e l i a n 1 9 8 2 P L A T O( 电脑为基地而适应个别需要的 ) 自 动 教 学 操 作 程 序 控 制 逻 辑 )和 T 分时 I C C I T( 交互式计算机控制信息电视 )也 在 教 育 策 略 中 发 展 并 应 用 起 来 。 与 此 同 时 , 在 新的 I 基于计算机指 不同的教育环境中 , D 模式蓬勃发展 。 二 十 世 纪 八 十 年 代 , ) 令( 和基于计算机训 练 ( 方 面 的 术 语 被 交 叉 应 用, 表明在教育指令与 C B I C B T) 教育技术革新方面的联系与合作 。 第三个阶段出现在 1 建构主义方法在教育设 9 9 0 年代 。 在万维网的推动下 , 计体系中开始被使用 。 在 这 一 阶 段 , 教 育 的 成 本 有 效 性、 电子支持系统( E P S S) 及远程学习技术开始介入教育过程 。 以上三个阶段及后来 S 参见 I 都成为 i e m e n s的联通论 ( s m a i l e t a l. 2 0 0 8) 后来互联网时代慕课教学的技术理念支撑 。 近年来 , 全球有上百万的慕课注册用户在线提供课程 , 这个数字还在与日俱 增 。 这些课程通常由第三方 的 线 上 平 台 发 布 , 由 专 业 学 者 独 立 录 制。慕 课 这 个 词最先在 2 连通性” 提出 0 0 8 年由 D o w n e s和 S i e m e n s依 据 同 伴 学 习 模 式 中 的 “ ( ) 。此 后, 转引自 B 又有一些教学视频由斯坦福大学的教 a t u r a 2 0 1 5 2 0 1 1 年, y 授们在开放的在线平台上录制 并 发 布 出 来 , 这些视频的制作也利用了一些免费 。同 年, 的网上资源 。2 这些教授开发了独立的盈利性项目 C 0 1 2年 初, o u r s e r a 。在 这 之 后, 另外一些非营利 性 平 台 也 建 立 起 来 , 例如 U 麻省 d a c i t d e m y和 U y 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合 并 了 麻 省 理 工 的 M I T x在线学习平台并开发了 e d X线 。 上学习平台 。 与此同时 , 欧洲还开发了线上学习平台 F u t u r e l e a r n 和I v e r s i t y 3.慕课的性质与平台优势 作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 慕课具有开放性 、 参与性和分散性的特性 。 慕课对所有能应用网络的 用 户 都 是 免 费 开 放 的 ( C o r m i e r &S i e m e n s 2 0 1 0; ) 。 学习者可学 习 不 同 的 课 程 , 所有课程内容都对课程接受 K o &C a r r o l l 2 0 1 1 p 者开放 。 通过该课程而产生的研究 ( 课程发布者和学习者的研究 ) 都可对公众分 ( “ 享和开放 。C 将“ 开放性 ” 解释为 : 一旦这些学习者 o r m i e r &S i e m e n s 2 0 1 0: 3 0) 参与我们的课程 , 他们就进入了我们的研究场所 , 加入了我们的研究和讨论 , 并 。 在某个研究领域为探索未知做出自己的贡献 ” 提高对这些大规模开放式 线 上 课 程 的 学 习 是 通 过 两 个 方 面 的 参 与 实 现 的 : 参与个人研究成果的创造与分享 , 参与他人的研究成果的互动 , 这样的参与取决 于个人意愿 。 在慕课的在线学习环境中 , 来自全世界的参与者可以在这里创造 、 。世界各地的人只要有 研究及分享他们的开放 教 育 资 源 ( K o &C a r r o l l 2 0 1 1) p 网络 , 不需正式的入口请求就可 参 与 慕 课 。 慕 课 包 括 演 讲 录 像 , 一般分成1 0 1 5 -
基于EFR方法对慕课未来的探究
基于EFR方法对慕课未来的探究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发展趋势对于慕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EFR方法可以得知慕课未来的3个方向:方向一:发展类型趋向聚焦化,即将慕课的课程方向细化,使其更加专业。
慕课之所以受到如此的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课程种类繁多,让人们可以依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学习。
但是,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越来越专业化,慕课也应该顺应这个趋势,在选择方向上逐渐实现聚焦化。
例如,在进行编程学习时,通过慕课学习到更加专业的编程语言;在进行商业教育时,从传统的管理学转变为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专业化教育,这些针对不同领域的特化化学习方式,将是未来慕课发展的重要趋势。
方向二:学习环境趋向社交化,即将慕课升级为社交教育平台,这将会成为未来慕课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交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个趋势在教育领域同样表现出来。
未来的慕课,将会将社交元素融入到平台中,将学员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同时少数人区别化的教育方式也会受到更加重视。
例如,培训讲师可以独立创建课程,为感兴趣的学员提供实时的教育服务,让学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互动和交流,为学员带来更多的学习乐趣和体验。
方向三:教学方式趋向教育创新,即采用新型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
除了课程方向的细分和社交元素的加入之外,未来的慕课也会结合新型教育方式,打造更加创新的教学方式。
例如,通过人工智能,学员可以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化的指引和提示,帮助学员快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习成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
总之,随着未来的发展,慕课也需要顺应潮流进行变革和创新,以适应转型时代的需要。
基于EFR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未来慕课的三个发展趋势:方向一是发展类型趋向聚焦化;方向二是学习环境趋向社交化;方向三是教学方式趋向教育创新。
未来慕课将会成为一种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社交化的新型教育方式,为更多的学员提供优质的学习体验和服务。
基于用户体验蜂窝模型的MOOC学习APP体验优化研究
基于用户体验蜂窝模型的MOOC学习APP体验优化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基于用户体验蜂窝模型的分析,对MOOC学习APP的体验进行优化研究。
首先介绍了用户体验蜂窝模型的相关概念,然后对MOOC学习APP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基于蜂窝模型的用户体验优化策略。
接着阐述了实证研究方法和进行的案例分析。
研究结论指出了优化策略的有效性,同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提升MOOC学习APP的用户体验,促进在线学习的发展,为教育技术领域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MOOC学习APP、用户体验蜂窝模型、体验优化、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研究结论、进一步研究方向、实践意义、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MOOC学习APP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在线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MOOC学习APP获取知识。
随着用户对教育APP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提升MOOC学习APP的用户体验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用户体验作为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与反应,直接影响着用户对MOOC学习APP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
通过分析用户在MOOC学习APP中的使用行为和体验感受,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从而采取有效的优化策略。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改善用户体验,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用户体验模型。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基于用户体验蜂窝模型的研究,探讨如何优化MOOC学习APP的用户体验,提高用户对在线学习平台的满意度和使用意愿。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分析用户在MOOC学习APP中的实际需求和体验痛点,挖掘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困惑和不便之处;二是借助蜂窝模型的框架,深入探讨用户体验的各个层面,从而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三是通过实证研究方法验证优化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MOOC学习APP的改进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提升MOOC学习APP的用户体验水平,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和普及,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全面分享和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浅谈After Effects课程教学改革
浅谈After Effects课程教学改革
胡必波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8(000)024
【摘要】After Effects课程是计算机多媒体、动漫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艺术性都很强的课程.本文结合高职教学培养高素质的有相应专业、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目标,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设计、实践教学及教学评价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抛砖引玉,期望对同类课程教学有借签作用.
【总页数】1页(P239)
【作者】胡必波
【作者单位】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系,广东,肇庆,526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
【相关文献】
1.高职院校《After Effects》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J], 夏洁颖;鲁玉;刘洋
2.浅谈影视后期制作中After Effects文字的设计与应用 [J], 马子懿
3.浅谈项目化教学法在高职《After Effects》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J], 曲艳梅
4.浅谈新形势下中职动漫专业After Effects教学改革 [J], 吕东兴
5.浅谈部队成长生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从昆明消防指挥学校物理课程教学改革说起 [J], 董学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_挑战与机遇_陈坚林
· 3·
— —挑战与机遇 陈坚林: 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 — 种类多( Variety ) 、 速度快 ( Velocity ) 、 价值高 ( Value ) , Schnberger, 2012 ) 。 俗称 4V 特征( Mayer1 ) 容量大: 大数据, 即大容量数据, 但容量是个相 对的概念, 在某种场合或情境是大数据, 而在另外的场 合就可能不是。数据的容量因时因境而发生着变化或 转换。例如, 在中国外语界有一个“高校英语写作大 , 将近 60 所高校加盟, 多年来联盟已积累了大 联盟” 量的学生写作样本。这些样本与一个学校的样本相比 但与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相比较 就是大数据, 就要小得多。尽管业界对达到怎样的数量级才算是大 数据并无定论, 但在很多行业的应用场景里, 数据集除 了要相对大容量外, 其本身是否完整才最重要 ( MayerSchnberger,2012 : 18 ; Nanfito,2014 ) 。 因此, 大数据 的容量确切地说是指巨大的数据量与完整的数据集。 一般认为( Krause et al. ,2014; Knox,2014: 165 ) , 与信 息技术相关的数据, 诞生不过数十年。而在个人电脑普 及前, 由于存储、 计算和分析工具的技术和成本所限, 许 并未形成数据。 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值得记录的信号, 那时各行业约 90% 以上采用的是存储模拟信号, 难以通 大数据 过计算设备和软件进行转换形成大数据。现在, 很容易形成。目前, 大数据的规模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即: 大数据应该是因时因境相 指标, 对大容量的数据集合, 且具有完整性特质。 2 ) 种类多: 大数据种类繁多, 包括网络日志、 音 视频、 图片、 地理位置信息等等。 多类型的数据对 频、 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普遍认为( Baker & Yacef, 2009 : 317 ; Bali,2014 : 4445 ) , 数据多样性的 增加主要是由新型多结构数据 ( 包括网络日志、 社交 媒体、 互联网搜索、 手机通话记录及传感器网络等 ) 所 造成的。互联网时代, 各种设备通过网络连成了一个 整体。进入以互动为特征的 Web2. 0 时代, 个人计算 机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 还成了信息的制 数据不仅开始了爆炸式增长, 而 造者和传播者。因此, 且种类也日益增多。 3 ) 速度快: 即数据的处理速度, 是大数据区分于 传统数据最显著的特征。 在信息网络时代, 数据被创 建和被移动的速度加快, 乃至稍纵即逝。 通过基于软 件性能优化的高速电脑处理器和服务器, 创建实时数 据流已成为趋势。人们不仅需要了解如何快速创建数 据, 还必须知道如何快速处理、 分析数据, 以满足人们 的实时需求。 如今, 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 人和 人、 人和各种机器、 机器和机器之间产生无处不在的连 · 4· 这些连接不可避免地带来数据交换 , 而数据交换的 接, 关键就是要提高速度。 4 ) 价值高: 大数据的使用者实现数据使用的最终 意义就是其价值, 体现为数据经分析后所获得的某种 洞见或规律, 为决策提供依据。当然, 随着互联网的广 泛应用, 信息感知无处不在, 但要从中迅速实现真正有 原因 效的信息挖掘并不容易。 数据价值的密度较低, 是大数据具有多层结构, 且呈现出多变的形式和类型, 往往会形成数据的模糊性和不规则性。 因此, 如何通 过先进而强大的电脑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 “提纯” 或挖掘, 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 上述特征帮助我们从不同层面了解了何谓大数 据。可以说, 大数据就是容量大、 种类多、 速度快、 价值 高的海量数据的集合。 其实, 大数据的应用必须先转化成信息 , 形成信息 化的音、 视频资源, 这些资源在教育上为慕课的诞生奠 定了基础。
《2024年国外不同MOOC的教学设计比较研究》范文
《国外不同MOOC的教学设计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逐渐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一大亮点。
国外众多知名教育机构和平台纷纷推出自己的MOOC课程,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不同MOOC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教学设计的优势与不足,为我国的在线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二、MOOC教学设计概述MOOC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在线平台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以实现有效教学和学习支持的过程。
国外MOOC教学设计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三、不同MOOC的教学设计比较(一)Coursera的教学设计Coursera的教学设计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
其课程以视频讲解为主,结合文本、图片等多种教学资源,同时提供课后作业、测验和讨论区等学习支持。
此外,Coursera还与多家企业和机构合作,提供证书课程和职业培训课程。
(二)edX的教学设计edX的教学设计以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为特点,其课程涵盖了人文、社会、科技等多个领域。
edX的课程以视频、文本、互动式练习等多种形式呈现,同时提供在线讨论、作业批改等学习支持。
(三)Udemy的教学设计Udemy的教学设计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其课程内容涵盖了从编程到艺术等多个领域,教师可以自主上传课程并设置价格。
Udemy的课程以视频为主,同时提供实时互动、测验等学习支持。
四、不同MOOC教学设计的优势与不足(一)优势1. 资源丰富:各平台拥有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覆盖多个领域。
2. 学习灵活: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自由选择课程。
3. 互动性强:通过讨论区、作业批改等方式增强学习者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二)不足1. 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不同课程的教学质量存在差异,需要学习者进行筛选。
2. 学习支持不足:部分课程的学习支持不够完善,缺乏及时的答疑和反馈。
3. 付费课程与免费课程的区别对待:部分平台对付费课程提供更多优质资源和支持,可能导致学习机会的不平等。
从创新扩散角度看慕课
慕课为什么这么火?自2011年秋季斯坦福三门课程点燃慕课热情以来,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全球几大语系都已经出现了该语种的慕课平台,上线课程数千门。
很多研究高等教育的学者和学校管理者都震惊于慕课的传播速度和发展态势。
慕课为什么这么火,为什么这么多高校的领导和教师认同并接收继而参与这个创新?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给出了回答。
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于20世纪60年代基于对农业科技创新传播的研究提出了创新扩散理论,他认为一个创新如果能够得到快速推广和采纳必须具备如下五个特征:1)相对优势,2)兼容性,3)复杂性,4)可试性,5)可观察性。
拿这五个特征来看慕课的推广模式,会发现非常吻合。
这里仅从教师角度来分析对慕课创新特征的感知。
首先,权衡一个创新的相对优势就是问“比我现有的好吗?”,如从经济效益上考虑,启动成本低,能减轻不便,会节省时间精力,立即有回报等都是值得考虑的相对优势。
慕课老师一次可以教上万学生,就是慕课超过传统教学的相对优势。
不少开设慕课的老师都谈到虽然第一次做慕课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整理资料、拍摄视频,但是好处是第二次、第三次开设课程的时候,就会轻松不少,关键是不必重复讲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可以有精力跟踪最新进展。
而且因为课程教学已经基本成型,也就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做科研。
其他的相对优势还包括:可以出国出差了,只要有上网的地方就能够上课;教材会大卖;虽然年轻,但已成为圈内的知名人士等等。
其次,创新的兼容性是说“与我的价值观、以往工作经验和需要冲突吗?”美国《高等教育纪事》周报2013年2月份向已经开设和正在开设MOOCs课程的184位教授发送了一个问卷,共收到103封回应,其中71.8%的老师表示他们之所以参加MOOCs是因为认同“要提高世界范围内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个理念。
而美国一些文理学院的老师拒绝建设慕课也是因为价值观冲突。
这些文理学院的老师认为与学生的亲密关系是教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而慕课上万人的规模无法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
国内外慕课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2012—2020)的可视化分析
国内外慕课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高教园地基于C iteS pace (2012—2020 )的可视化分析林美祯张彤吴畏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摘要慕课是近年来在线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采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通过高频关键词、关键词聚类视图以及关键词时间线图,梳理2012—2020年国内外慕课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轨迹,在梳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慕课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阐述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慕课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趋势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1],而2013年才是中国的“慕课”元年[2]。
“慕课”是我国对于“MOOC”这一词汇的翻译。
目前,国外MOOC三大平台分别是Udacity、Coursera、Edx。
MOOC在我国的主流平台有清华大学学堂 在线、爱课程等,越来越多的高校加人了 MOOC 学习的阵营。
为了更好地了解慕课的发展过程,本文使 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5.5.R2,分析总结 自2012年“慕课”元年起至2020年慕课的研 究动向和发展过程,为后续的研究梳理背景。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将期刊年限设置为“2012—2020”,国内 来源类别设置为“CSSCI'通过使用标准检索法,在中国知网期刊总库(C N K I)查找到 807篇与“慕课”主题相关的有效研究文献。
国外选用Web o f S cience(W O S)核 心合集数据库,主题检索词为“MOOC”or “MOOCs”or“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限定学科领域为E d u cation E d u ca tio n a l Research (教育教学研究),共检索出1119篇有效的研究文献。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运行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5.5.R2,时间限幅设置为“2012—2020”,其中年份切片设定为1,网络精简算法选择寻径(Pathfinder)和精简每个切片网络(Pruningsliced networks)〇本文节点类型根据研究内容,勾选关键词,在选择标准功能区设定Top N = 30,其余设置采取默认。
基于EFR方法对慕课未来的探究
基于EFR方法对慕课未来的探究
从环境的角度来看,慕课在未来的发展受到了多个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为慕课提供更加优良的环境条件。
教育投入的增加和政策的支持,也为慕课在未来提供了稳定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
从特征的角度来看,慕课未来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慕课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和定制化教育,通过技术手段精准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慕课将致力于构建全球化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跨地域、跨学科的资源整合和共享,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慕课将推动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的发展,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提供更加全面和实践性的学习体验。
慕课将更加注重考核和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探索出适合慕课的新型考核体系和评估方法。
从互动的角度来看,慕课未来的发展将呈现出更加开放和多样的互动方式。
一方面,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将更加多元化和灵活化,通过实时互动、协作互动和社交互动等多种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反馈。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将得到更大的重视,通过远程协作、线上讨论和课程社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基于EFR方法对慕课未来的探究表明,慕课在未来的发展将受到良好的环境条件、具有个性化特点和多样化互动方式的特征支持。
我们也要认识到,在慕课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如何保持教育质量、如何有效管理大规模在线学习和如何保障学生的学习动力等。
未来的研究和实践需要进一步关注这些问题,并探索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基于EFR方法对慕课未来的探究
基于EFR方法对慕课未来的探究慕课是目前流行的一种在线教育模式,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灵活、便捷的学习平台,使得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节奏。
而未来的慕课将会如何发展呢?采用EFR方法,我们可以对慕课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环境分析在未来,教育和科技将会更加密不可分,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和革命依托的是技术的进步。
同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在线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
对于慕课来说,这些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真实、高效的学习体验和更加完善的学习环境。
未来发展趋势1. 以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育未来的慕课将以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为主要特点,系统会通过大量数据的分析收集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根据不同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学习者提供完备、个性化的辅助教学服务。
同时,会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为学习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
2. 基于VR/AR技术的教学VR/AR技术的发展为慕课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未来,慕课将主要采用VR/AR 技术进行教学,这种技术将会让学习者获得更加真实、逼真的学习体验,也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化未来的慕课将会将更多的学科和学习内容加入进来,丰富学习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效果,同时也可以开发新的教学内容,增加慕课的竞争力。
4. 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未来的慕课将会逐渐转向职业教育的方向,主要涵盖IT、互联网、金融、营销、医疗等多个行业。
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来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习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所学专业知识,更上手地了解所从事职业的方向和发展方向。
结论未来的教育将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未来的慕课将会以以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育、基于VR/AR技术的教学、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和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主要趋势。
基于EFR方法对慕课未来的探究
基于EFR方法对慕课未来的探究慕课未来的探究是当前学术领域关注的重要话题,不同的领域和学科都在探讨如何发展慕课教育,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这种背景下,采用EFR(评估-反思-反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慕课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评估首先,我们需要对当前的慕课教育进行评估。
目前,慕课教育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它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
同时,慕课教育还具有灵活性、低成本等优点,让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需求进行学习。
然而,现有的慕课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慕课教育缺乏互动性和个性化,难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背景。
另一方面,慕课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不适合学生,容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反思在对慕课教育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对其发展过程进行反思。
未来的慕课教育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教育质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 强化技术支持。
慕课教育需要需要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个性化学习、有效互动等功能,同时也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和资金来支持技术创新。
2. 提高师资水平。
慕课教育需要更多专业的教育者参与进来,提供优质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服务,同时也要努力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加强学习者管理。
在慕课教育中,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十分重要,因此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提高学习动力和效果。
反馈最后,我们需要将反思的结果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并根据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来不断调整和改进慕课教育。
这种由教学者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估-反思-反馈过程,可以促进慕课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总之,通过EFR方法对慕课未来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慕课教育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努力推动慕课教育迈向更好的未来。
嵌入式课程思政在费德勒模型中的教学设计研究
事物感兴趣。
超过半数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几乎所有学生都需增强对专业的了解,需要以行业榜样人物为标杆,探寻他们的事迹,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历程,提升职业自信心。
(三)明确学习目标,导评导教导学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情分析,确定本教学部分的思政、知识、能力、素质四维学习目标,交互循环上升。
(四)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学习资源的采用,基于优质高效原则,具备形式多元、内容多元和来源多元的特点。
依据学情,自主开发教材、活页实训手册及在线精品课;以创新创业先进人物、国土资源行业劳模等为榜样,融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促自信坚信念,解决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职业自信心待增强的问题;学习强国、学习通和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资源,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待提高、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专创融合案例、“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案例,启发学生,企业专家视频和赛事评委进课堂,指导学生,解决“双创+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活页实训手册等学习资料、六顶思考帽等教学手段、创客空间等教学场地、需求分析画板等实训工具,触发创新灵感,解决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IAEP”教学模式,实践翻转教学基于模块化教学内容、全方位学情分析、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改革创新,推进教学方式变革。
教学全过程实施“IAEP”教学模式(见文末图),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自建在线精品课程资源,实现“思政引领—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培养—赛事促学(教)”的循序渐进式教学,将理论课转变为实践教学课。
1.线上自主学习(Independent)发布线上自主学习任务,即时监督和指导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拓展知识面。
2.课堂参与互动(Active)通过理论知识检验、个人和小组实训任务练习、重难点解析、多方教学评价等互动参与课堂,有效指导和协助学生学习。
慕课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发展及运用
学术书评慕课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发展及运用王艺菲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慕课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 模式和教育理念,其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和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影响,愈发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然而,慕课教育在地区和高校间的激烈竞争和发展不平衡问题,导致其在实际应用中愈发暴露出诸多不足。
其原因 是,一方面,高校尚未形成发展慕课教育的内在动力,开放 教育理念尚未得到普及。
另一方面,慕课教育作为一种新 的教育形式,自身存在固有内在矛盾.而教师对慕课教育理 解不全面又加剧了这一矛盾,导致慕课教育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
这就要求加深对慕课教育在教育信息化的研究,针对慕课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不足提出改革策略。
由齐琳、张筱彤编写的《教育信息化与慕课发展战略研 究》一书,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从生态学的视角探索数字化时代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与要求。
第一章 通过探讨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与价值取向,分析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进展;第二章着眼于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问题,分析教育的主要矛盾转变与问题域框架;第三章基于终身教育、教育生态学等理论,提出教育信息化 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第四章通过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揭示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第五章结合 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提出开放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第六章探讨慕课教育的发展源头、流行契机和变革潜力;第七章以慕课教育为手段,提出高校开放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第八章基于慕课教育提出高校教与学方法改进;第九章提出慕课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服务模式的转变;第十章从技术视角分析慕课教育的技术支持与平台的构建 策略;第十一章探讨我国慕课教育建设与运行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第十二章阐述慕课教育的质量保证与高等教育学分体系的构建;第十三章提出慕课学习的评价对比与改进建议;第十四章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情,提出慕课 教育的发展建议;第十五章基于高等教育视角,提出教育信 息化推动教育变革的行动方案。
基于EFR方法对慕课未来的探究
基于EFR方法对慕课未来的探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教育也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学习方式,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作为网络教育的一种形式,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学习的选择。
慕课未来的发展,如何吸引更多的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是当前亟需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采用EFR(Evaluation, Feedback, Revision)方法对慕课的未来进行探究。
EFR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包括三个步骤:评估(Evaluation)、反馈(Feedback)、修订(Revision)。
通过这一方法,我们可以系统地分析慕课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慕课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我们从评估开始。
评估是对慕课当前状况的分析,包括用户群体特征、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评估,我们可以了解慕课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后续的改进提供依据。
我们可以分析目前慕课的用户群体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的信息,以了解慕课受众的特点,为后续的课程设计和推广提供指导。
评估还可以对慕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了解当前慕课存在的教学问题,为后续的改进和创新提供方向。
评估的结果将为我们提供关于慕课当前状况的全面了解,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在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入第二步:反馈。
反馈是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对慕课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如果评估结果显示慕课的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可以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比如增加与现实生活更贴近的案例分析,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等,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反馈还包括对慕课用户的意见和建议的收集和整理。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我们可以了解慕课用户对当前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看法和建议,为后续的改进提供参考。
一些用户可能认为慕课的作业设置较为繁琐,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反馈,调整作业设置,提高用户的学习体验。
基于EFR方法对慕课未来的探究
基于EFR方法对慕课未来的探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教育日益流行。
目前,慕课作为网络教育的一种形式,已经成为很多人学习的首选。
那么,慕课的未来发展将会是怎样的呢?本文将采用EFR方法,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探究慕课未来的发展趋势。
经济方面首先,根据EFR方法,我们应该关注慕课对经济的影响。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知识经济的崛起已经成为了趋势。
而慕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不断壮大,它不仅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教育效率。
未来,慕课将继续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它将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使得教育服务往更为精细化和尽善尽美方向发展。
同时,也会在知识创新和创业孵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慕课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当前,尽管慕课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其商业回报却尚未得到充分保障。
未来,慕课将如何在商业模式上创新,找到更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是摆在慕课前的重要课题。
社会方面从社会层面看,慕课的未来发展将对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当前,许多地区的基础教育资源相对薄弱,这让学生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慕课的普及将弥补这个缺口,让更多的人都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同时,慕课的发展也将推动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和改进。
未来,慕课将使用更为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将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提高。
然而,慕课的发展也需要面对一些社会挑战。
比如,当慕课受到政府支持后,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会让教育过度依赖互联网技术。
因此,慕课需要在社会支持与技术创新之间寻求平衡,才能安全、稳健地发展。
环境方面最后,从环境方面看,慕课的未来发展也需要我们关注。
当前,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主要的趋势。
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也将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未来,慕课将使用数字化技术来优化平台,以及降低能源的消耗。
同时,在慕课的资料、资源、教材和内容上,也将使用更多环保型的素材和材料,来对环境进行保护和支持。
基于慕课提升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基于慕课提升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
如何通过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升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成为当前科学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慕课这一新型教育工具,探讨如何提升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以期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改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00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基于慕课提升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探讨慕课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1. 探究慕课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有效性,验证其提升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作用;2. 分析慕课如何在小学课堂中引入并运用,探讨其对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和能力的促进作用;3. 阐明慕课提升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理论依据,为未来在慕课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促进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进一步完善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1.3 研究意义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和养成科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
当前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材内容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导致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受限。
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提升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慕课的教育模式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能够为小学科学教育带来新的可能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慕课的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提升实践,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慕课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为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丰富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慕课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慕课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是指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提供的科学课程资源和教学工具,帮助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提升科学素养的过程。
基于用户体验蜂窝模型的MOOC学习APP体验优化研究
基于用户体验蜂窝模型的MOOC学习APP体验优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将基于用户体验蜂窝模型,深入探讨MOOC学习APP的体验优化策略。
通过对用户体验蜂窝模型的介绍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用户体验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为优化MOOC学习APP的用户体验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还将结合实证研究设计与方法,对体验优化策略进行验证和分析,为提升MOOC学习APP的用户体验水平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我们有望为MOOC学习APP的发展和改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字数:218】1.2 研究意义MOOC学习APP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在众多MOOC学习APP中,用户体验存在着各种问题,导致用户使用体验不佳,影响了学习效果和用户满意度。
通过对MOOC学习APP的用户体验进行优化研究,可以提升用户体验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和用户满意度。
基于用户体验蜂窝模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用户在使用MOOC学习APP过程中的感知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体验优化策略。
这不仅可以丰富相关理论研究,还可以为MOOC学习APP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实践指导,促进MOOC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提升MOOC学习APP 的用户体验,推动在线教育的创新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基于用户体验蜂窝模型的MOOC学习APP体验优化研究,通过分析用户体验蜂窝模型对MOOC学习APP的适用性,了解MOOC学习APP目前存在的体验问题,提出基于用户体验蜂窝模型的体验优化策略,以提升用户对MOOC学习APP的满意度和使用体验。
通过实证研究设计与方法,探讨这些优化策略的有效性和实施情况,进而得出结论并提出未来展望,为MOOC学习APP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面向未来的bpmf教案设计理念,为学生的未来提供帮助
面向未来的BPMF教案设计理念,为学生的未来提供帮助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为了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BPMF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本文将详细介绍面向未来的BPMF教案设计理念,为学生的未来提供帮助。
一、BPMF教学法BPMF教学法是指基于项目的、团队合作、跨学科的教学方法。
BPMF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围绕一个项目创新,共同完成该项目的各项任务。
BPMF教学法的特点是团队合作、协作学习、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跨学科的融合、学生中心等。
BPMF教学法鼓励学生团队合作。
学生在一个团队协作学习,发挥个人的长处,同时扮演优秀的团队角色,促进个人和教学组织的协作和相互学习。
BPMF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完成。
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纯理论性知识为主导,这种模式不是自己来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团队合作来解决一个问题,从而体现更加现实和实用。
BPMF教学法跨学科的融合与学科组合。
一个问题往往不属于一个学科范畴,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够解决。
BPMF教学法中学生同时接受不同学科的知识输入,对问题进行分析,完成团队合作,最终完成该项目。
BPMF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扮演了学习的角色,从而打破了教师中心模式,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激励文件的变化,最终的学习者学会学习。
二、BPMF教案设计理念BPMF教案设计理念是一种革新的教育方法,体现了学生中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团队合作。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并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创新,需要有一种有效的BPMF教案设计。
1、确定学习目标BPMF教学法需要明确学习目标,确定要达到的目标。
学习目标的制定应该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和职业素养提升,特别是为未来职业规划服务。
“学习者中心”视角下的MOOC发展新思路
0 引 言
1 “学习者中心”的实质内涵
MOOC 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 英 文缩写,意思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中文音 译为“慕课”。在线课程是指通过在线网络表现 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总和。从 2008 年首次被斯蒂芬·道恩斯和乔治·西门子提出至 今,MOOC 几度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2015 年,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互联网 +”行动 计划,再次引发了教育界关于 MOOC 的思考。
MOOC 创立的初衷是提高高校的教学效果,
其普遍适用人群仍为高校群体。实际上当前的在 线学习者已不再局限于在校学生,而是呈现出多 种类、多层次的社会学习者形态,学习者的学习 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存在很大差异。课程 内容的开发和设定若只是为了满足在校学生的学 习需求,以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为唯一依据,那么 在此基础上建设的在线课程就无法真正满足不同 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资源与学习者能力之间 将出现“异位”。笔者分析了国内 MOOC 平台学 堂在线和中国大学 MOOC 提供的课程内容,发 现这两个平台呈现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层次水平仍 适用于高校群体,尽管课程学习者不乏社会人员 和低学历人群。 2.3 MOOC 内容呈碎片化特征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移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 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但是,一门学科知识的获得 不是通过简单地堆叠学习几个微视频就可以实现 的,学习者需要持续有效地学习一系列相关梯度 的课程内容才可能将知识内化。当前 MOOC 平 台各学科的课程设置比较分散,大多数课程不成 体系,课程之间无必然联系,学习内容碎片化。 以中国大学 MOOC 为例,笔者在搜索引擎中点 击文学艺术进行检索发现,该类别共有 42 门课 程,覆盖范围包括文学、语言、艺术等学科;再 次输入关键词艺术,共出现两门课程,即汽车行 走的艺术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这两门课程虽同 属于艺术范畴,但是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联 系,说明 MOOC 内容呈碎片化特征。
基于慕课教学理念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
基于慕课教学理念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慕课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混合式学习模式逐渐成为教育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混合式学习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了慕课的优势和传统教学的优势,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基于慕课教学理念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
本研究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对基于慕课教学理念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旨在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1.2 研究意义混合式学习模式结合了传统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育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慕课教学理念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并分析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效果。
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混合式学习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结合传统教学和在线学习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基于慕课教学理念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可以开拓教育教学的边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通过引入慕课教学理念,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为教育教学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研究基于慕课教学理念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改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慕课教学理念概述慕课教学理念是指以网络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开放性、灵活性和个性化。
慕课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随时随地学习的特点,通过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合作。
慕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慕课教学理念倡导教师的角色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更多地充当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2019年/第19期/7月
(上)基于EFR 方法对慕课未来的探究
廖永鹏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东·广州510520)
摘
要
慕课究竟是昙花一现最终收拢到普通网络课程,还是可以作为补充现有高等教育的巨大拓展库,为提高学生
学习自主能动性和学习效率提供便捷?为探讨以上这些问题,笔者基于特克斯特EFR 方法对于慕课的可能未来作三种假设分析。
关键词
慕课EFR
方法
未来的假设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 DOI:10.16400/ki.kjdks.2019.07.010
Exploration on the Future of MOOC Based on EFR Method
LIAO Yongp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520)
Abstract Whether it is a flash in the pan and eventually closed to the general network curriculum,or can it be used as a supple-ment to the existing larg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to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improving students'learning initiative and learning efficiency?In order to explore these problems,the author makes three hypothetical analyses on the possible future of
MOOC based on the Turkster EFR method.Keywords MOOC;EFR method;future assumptions
1背景
慕课,也被称为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从2012年起引起国内外多方的关注。
而在我国,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概念也随之诞生,例如比慕课更小更模块化的概念-微课,以及运用慕课实现的创新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最后还有整合这些概念的智慧课堂、智慧教学方式等。
对于慕课的探究以及如何使慕课本土化,使其更加贴合中国教育的发展,这些都不断地被讨论。
而围绕慕课完成课程后证书认可度以及其学分是否得到学院承认,课程实用性等问题与挑战也是关注的重点。
慕课究竟是在满地开花之后昙花一现:作为远程网络教育的一个小分支迅速收拢回归到传统的网络教育模式当中?还是可以作为补充现有高等教育的巨大拓展库,为提高学生学习自主能动性和学习效率提供便捷?为探讨以上这些问题,本文
将运用罗伯特
学科探索
222019年/第19期/7月
(上)
月,在coursera ,
edx ,udacity 投放的学位学分课程项目共包括18个硕士项目,1个本科学项目。
项目提供学校不乏帝国理工大学,巴黎高商,伊利诺伊大学这些世界名校。
而慕课化的硕士项目当中,50%集中在在计算机相关领域,商科相关占38.9%,公共卫生项目占11.1%。
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有更多地项目进行慕课化,这种形式的学士项目或者硕士项目能够摆脱距离的限制,以更高性价比完成学历课程。
3慕课最为悲观的未来
大学不认可慕课课程的学分转换。
教育界里面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学者对于慕课课程的可持续性仍旧存疑。
对传统课堂教学更为熟悉、更能发挥的教师可能会拒绝改变将所有课程慕课化。
现在慕课还处于发展阶段,而慕课课程的运行对于很多开设慕课的学校来说也只是一个尝试,在平台上的投放、教学、监管更是第一次。
本着质量课程的原则,也本着为学生负责的原则,学校本身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开设更多课程种类,及推出更成功的慕课实例才能用事实支撑对应的学校对应的专业是否拥有开设慕课的条件,或者慕课的学分是否能够兼容。
在制定学分转换这个关键点上,规则的统一不一而足,谁来监督,谁来考核的问题也是困扰着广大利益相关者。
而在此之前,慕课能转换学分多少无法精准地确认。
其次,大学很难将慕课课程纳入其教学核心课程体系。
每一门慕课课程都有其创立的原因,目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专业的核心课程往往需要连贯性,整合性,以及渐进性。
单独一两门慕课很难构成体系,而现存的微认证项目也缺乏转换的参考体系。
最后,如果慕课课程的学分大面积得到认可和转换,传统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将会降低,进而影响学校对教学教辅人员的需求量,这也许是在国外,慕课受到大批教授及讲师抵制的其中一个原因。
4最有可能的未来
整合前两种未来的可能性,部分高等学院将接受指定慕课
课程的学分,例如只要学生修读的课程在已制定的慕课名单上。
当然这份名单需要不断更新,且转换的学分应该注明适用专业。
而部分学院将坚持不转换慕课课程的学分。
慕课的教学模式有可能挑战教育中的鲍莫尔病,一个教育界的世纪难题。
鲍莫尔病描述的现象是一些商业部门的生产力,如在零售行业、汽车制造业,这些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革新,生产力得到大幅度增长。
而在一些主体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部门或行业的时候,如教育、护理这样的行业,生产力并没有随着科技进步而提升,这些行业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增长(Baumol,1993)。
如果引入慕课的概念,在传统教学中一个讲
师可以覆盖的学生是20至200人,而在慕课这个数量会转换成1千人,或者1万人的模式,从而提高教育产业的生产力。
这意味着,如果慕课的注册上课人数达到一定数量,那么教授单个学生的成本将大大低于传统课堂环境下的成本。
此外,部分大学会持比较审慎态度看待慕课的发展,毕竟慕课的开发和录制所花的时间、精力、人力、资源大概回事传统课程6倍甚至以上的时间。
为了避免在慕课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不必要损失,待慕课充分得到验证再试行。
总之,在现存条件下,每个学校会有符合学校发展的慕课政策。
希望在不久将来,慕课的深度广度可以延伸到与我们的专业课程形成良好的搭配及整合,共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巩固,和演练。
参考文献
[1]张秀芹.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61所高校的调研报
告[J ].中国大学教学,2017(01).
[2]陈琳.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 ].教育研究,2012(04).[3]Baumol,W.J.(1993).Health care,education and the cost disease:A looming cri-sis for public choice.In?The next twenty-five years of public choice,17-28.Springer Netherlands.
[4]Textor,R.B.(1980).A handbook on ethnographic futures research.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5]Textor,R.B.(1995).The ethnographic futures research method:An application
to Thailand.Futures,27(4)
:461-471.
2017年肇庆学院校级青年课题立项“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研究”参考文献
[1]何会宁,刘小强.论校长非权力影响力的提升[J ].教育评论,2014(3):3-5.
[2]
Willer D,Lovaglia M J,Markovsky B.Power and influence:A theoretical bridge [J ].Social Forces,1997,76(2):571-603.
[3]林天伦.中小学校长影响策略现状与分析[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4):101-104.[4]佚名.非权力领导艺术[M ].2002.
[5]魏潘红,广少奎.论学校管理者非权力性影响力及其理论基础[J ].当代教育论坛,2008(30):50-52.
[6]
魏潘红,广少奎.论学校管理者非权力性影响力及其理论基础[J ].当代教育论坛,2008(30):50-52.
[7]沈小平.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十大要素[J ].党政论坛,2008(1):43-45.[8]佚名.非权力影响力:权力的另一面[M ].2011.
[9]侯晋雄,王锦辉.关于提升非权力领导影响力的几点思考[J ].理论与改革,2008
(6):91-92.[10]
王志杰.浅谈基层领导干部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 ].理论学习与探索,2002(6):55-56.
[11]毛俊青,马晓莉,孙卓.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探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6):64-65.
[12]胡银生.论校长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3(1):48-49.
[13]李冬生.试论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及其提高[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s1):188-189.
[14]李后成.浅议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J ].西部金融,2011(8):56-58.
[15]侯晋雄,王锦辉.关于提升非权力领导影响力的几点思考[J ].理论与改革,2008(6):91-92.
[16]
蔡正飞.浅谈新任校长非权力性影响的形成[J ].学校管理,2003(4):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