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5.2 土壤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5.2土壤的形成
森林土壤
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 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 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 力较高。
红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剖 而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 流失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 力较低。
红壤剖面
草原土壤
黑土剖面
黑钙土剖面
黑土剖面
草原土壤
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 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 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 于耕作。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土壤的形成
DILIKEJIANKU
土 双十一过后,你吃 了吗?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
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的疏松表层。
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 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 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成土因素
成土母质 气 候 生 物 地 形 时 间 人 类 活 动 空间因素
C . 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B . 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D . 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热带土壤
生物
植物与土壤
动物与土壤
微生物与土壤
地形
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 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 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 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 厚的土壤;
人类活动
成土因素小结
降水
成 土降因水素 小 结
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 空气
化学成分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气候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 应速率平均增加1~2倍。
新湘教版(2019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响着土壤的形成。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
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
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
用于土壤的。
答案:A
探究
当堂检测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 第2~3题。 2.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 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④⑤ 3.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A.差异性
B.整体性 C.有限性 D.无序性
解析:第4题,该裸露土层物理性状特点是土层沙粒较大,成因主要归
结为成土母质。沙粒是岩层风化后形成的碎屑物质,即成土母质。
气候、生物、人类活动改造成土母质,使其颗粒变得细小,不是沙
粒大的原因。第5题,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
又发展了经济,取得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A.甲 B.乙 C.丙 D.丁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解析:第(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 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 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 育过程。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 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第(3)题,图 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探究
当堂检测
(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 图所示: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5.2土壤的形成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 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对点跟踪训练】 关于土壤剖面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腐殖质层颜色较深,呈棕色或红棕色 B.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C.淀积层有机质在此积累,含量高 D.母质层为坚硬的岩石 答案:B
考点一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 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 答案:B
2.土层
有机层: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 土层腐半殖分质解层的 :_土_有_壤_机_腐_质_殖__质为积主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
呈灰黑色或黑色
土层
淋溶土层层:,由有于机淋质溶含作量用_低_使__得___物,质色迁泽移较和淡损失的
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
提示:(1)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2)大量有机质分解后积累形成颜色较深的腐殖质。 (3)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 失,故颜色较浅。
【核心考点突破】
1.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土壤层
特点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 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土壤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特点 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
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坚硬的岩石
2.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湘教版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5.2 土壤的形成-教案设计
土壤的形成【教学目标】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土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
人地协调观:认识土壤的重要性及养护措施,保护和改良土壤,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持续利用。
【教学重难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过程】一、激趣诱思黑土地是东北的代名词,也是农业富饶的代名词。
但是近些年来富饶的黑土却在逐渐地消失。
据调查,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0.3~1.0厘米厚的黑土表层,土壤有机质每年以1/1000的速度递减。
由于多年严重水土流失,黑土区原本较厚的黑土层现在只剩下20~30厘米,有的地方甚至已露出黄土母质,基本丧失了生产能力。
据测算,黑土地现有的部分耕地再经过40~50年的流失,黑土层将全部流失。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挽救东北黑土地呢?二、基础梳理(一)土壤1.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1.成土母质。
(1)风化作用: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成土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3)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1)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低温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存。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考点一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 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 答案:B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1.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 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_平__行__展__布__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
有机层: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 土层腐半 殖分 质解 层的 :土_有 _壤_机 _腐_质 _殖__质_为积主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2.人类活动 (1)积极影响: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 如_水__稻__土____。 (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__退__化_____,如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栏目 导引
三、土壤剖面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 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土壤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特点 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
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坚硬的岩石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二、选择题
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5.2土壤的形成
3、苔藓类生物产生大量分泌物,可对岩石 进行化学、生物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探究活动三:
为什么我国南方是红色的土壤,北方是黑色的土壤?
跟什么因素有关? 气候
温度从0℃增加到 50℃
化合物的分解速率约增加7倍
温度每增加10℃ 化学反应速率平均增加1-2倍
温度高 + 降水多
拓展思考:为什么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 黑龙江黑土
低温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 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夏秋多雨,植物茂盛,土壤中有 机质多。 冬季寒冷漫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慢, 并转化为大量腐殖质积累于土体上部,土壤肥沃
• 南方红壤
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枯枝落叶多,但高温 多雨的气候条件使微生物分解速度快,生物循环旺盛, 加之淋溶作用强,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土 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4.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5.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土壤颜色
Soil Color
空气和水分:两者随外界气候条件此消 彼长,并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
空气 20﹪-30﹪
矿物质 45﹪
水分 20﹪-30﹪
有机质 5﹪
探究内容: 1、成土因素有哪些? 2、土壤中的矿物质来自哪里?
二、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成土母质
湘教版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5.2 土壤的形成-教案设计
土壤的形成【教学目标】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土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
人地协调观:认识土壤的重要性及养护措施,保护和改良土壤,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持续利用。
【教学重难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过程】一、激趣诱思黑土地是东北的代名词,也是农业富饶的代名词。
但是近些年来富饶的黑土却在逐渐地消失。
据调查,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0.3~1.0厘米厚的黑土表层,土壤有机质每年以1/1000的速度递减。
由于多年严重水土流失,黑土区原本较厚的黑土层现在只剩下20~30厘米,有的地方甚至已露出黄土母质,基本丧失了生产能力。
据测算,黑土地现有的部分耕地再经过40~50年的流失,黑土层将全部流失。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挽救东北黑土地呢?二、基础梳理(一)土壤1.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1.成土母质。
(1)风化作用: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成土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3)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1)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低温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存。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Ⅰ5.2土壤的形成习题及答案
湘教版(2020)高中地理课堂练习系列5.2 土壤的形成1. 下列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A.热带雨林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2.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A.江南丘陵红壤B.青藏高原寒漠土C.西北地区的风沙土D.东北平原黑土3.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A.地形B.气候C.生物D.成土母质4.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
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A.有机质含量高B.多为黑褐色C.多呈碱性D.土层厚度大图5-4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5~7题。
图5-4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6. 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A.是岩石的作用B.是气候的作用C.是生物的作用D.是地形的作用7. 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原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000万米3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
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均位于库区)土层深厚的是A.甲B.乙C.丙D.丁8.土壤的形成过程如图所示,读后填空.(1)其中A为________,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③表示________穿插和________影响.(2)土壤的形成过程就是①矿物养分的积累过程②有机质的积累过程③保水性的形成过程④土壤颗粒的团聚过程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3)土壤的四种组成物质为[]A..岩石、矿物质、有机质、空气B.岩石、有机质、空气、水分C.岩石、矿物质、有机质、水D.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4)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A.矿物颗粒的大小B.透水能力的大小C.有机质含量的多少D.透气状况9.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2019(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掌握土壤的功能及成土因素。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2.读土壤标本或土壤剖面图,说明各类型土壤的区别及主要形成因素。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知识清单一土壤的概念及其功能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功能: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知识清单二成土因素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人类活动也起着重要作用。
1.成土母质岩石――→风化作用风化物―→成土母质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3.生物岩石――→苔藓类植物着生岩石风化――→苔藓大量繁殖岩石表面形成土壤――→高等植物着生土壤形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4.其他因素(1)地形⎩⎨⎧山区:随地势的升高,土壤有显著的垂直分化陡坡地区: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平坦地区: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2)时间:适宜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成熟。
知识清单三土壤剖面1.是不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就越高?为什么?提示不是。
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也是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2.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提示人类对农、林、牧业的发展,通过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平整土地、改造地形以及经营管理等措施,定向培育高度肥沃的土壤。
当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会使土壤退化。
3.如左图,在野外观察中,怎样区分这些土层呢?提示主要根据土壤的颜色、状态、湿度、粘度、含有物等特征区分。
任务清单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情境探究[情境] 古代用五色土象征中华大地,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的明代社稷坛,最上层就铺垫着五色土。
五种颜色的泥土分别代表五个方位:东为青土,南为红土,西为白土,北为黑土,中为黄土。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4.气候与土壤:
5.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
于土壤。
6.人类活动与土壤:
【典例示范】 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
(2)题。
(1)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发育程度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性
(2)(地理实践力)用干纸巾分别贴在土壤块的表层 和底层,稍过一会儿,观察纸巾的潮湿状况,判断土 壤块表层和底层的湿度差异。 提示:土壤块表层湿度小,底层湿度大。
(3)(地理实践力)观察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疏松状况 的差异。 提示:土壤块表层较为疏松,底层较为紧实。
谢谢
②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 _成__熟__。
(3)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①成土母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 ②土壤中有机质来源于生物。( √ ) ③高温多雨的地区,植物生长旺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高。(因素连线。
(2)影响过程。
4.其他因素:
(1)地形。
山区
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 分和 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__垂_直__分 化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__较_快__, 陡峭的山坡 不容
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__较_慢__, 平坦的地方 成土母质容易逐渐发育成深厚的
土壤
(2)时间。
①反映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必修第一册·鲁湘教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问题探究] 问题1 红壤具有粘和酸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量大,土壤受雨水冲刷形成粘、酸的特点。 问题2 红壤地处我国南方湿热地区,植被繁茂,为何还有瘦的特点? 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 含量低,比较贫瘠。 问题3 针对红壤贫瘠的特点,如何改良? 提示:用熟石灰——中和酸;施肥料——解决“瘦”;掺沙子——解决“粘”。 问题4 红壤形成水稻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提示:长期淹水种稻。
必修第一册·鲁湘教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必修第一册·鲁湘教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3.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 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4.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必修第一册·鲁湘教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1)~(2)题。 材料一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 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必修第一册·鲁湘教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学生用书P72]一、土壤1.定义: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 1.自然因素(1)成土母质⎩⎨⎧成土母质为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气候、生物长期作用土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 性质(1)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质地: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沙和黏粒较多,含沙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沙粒较多,含粉沙和黏粒较少。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如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铁、锰、镁、钙的含量,要显著地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中钙的含量最高,而硅、钠、钾的含量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1)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2)低温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
(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植被具有重要作用,植被类型能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4)地形①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②在陡峭的山坡上,土层较薄。
③在平坦的地方,土层深厚。
(5)时间: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2.人类活动(1)积极影响: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三、土壤剖面1.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土层⎩⎪⎨⎪⎧有机层: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 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 呈灰黑色或黑色土层⎩⎪⎨⎪⎧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 积累的层次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 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 的岩石一、判断题1.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
( )2.壤土通气、透水、蓄水、保肥性能好,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 ) 3.冷湿环境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 ) 4.没有生物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 ) 5.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6.直接影响土壤水热状况的自然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生物 D .成土母质答案:A7.下列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A .气候湿热、草类茂盛 B .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 C .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D .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答案:C8.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一面镜子。
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A .有机质含量B .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C .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D .土层厚度 答案:B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 ) A .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子 B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C .春季,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迅速D.生物风化使有机残体归还多解析:选B。
诗句反映出植被最终落叶归根,成为土壤的一部分,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10.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成土母质B.气候C.地形D.生物答案:D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学生用书P74]【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2)土壤固体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试说明其来源。
(3)试分析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和水分异常对植物的影响。
提示:(1)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等。
(2)矿物质来源于成土母质,有机质来源于生物。
(3)空气过多、水分过少会导致植物缺水而凋萎;空气过少、水分过多,会导致土温降低,土壤缺氧,并且会因涝渍而导致植物死亡。
【核心考点突破】1.土壤的形成过程(1)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①在风化作用下,养分释放与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③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人类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成为永续利用的可更新资源;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对点跟踪训练】读我国某山地丘陵区土壤材料,该地全年降水量在600~700 mm 之间,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上旬。
读图回答1~3题。
1.该山地丘陵区最可能位于()A.四川盆地B.山东半岛C.长江中下游平原D.两广丘陵2.下列关于影响该地土壤厚度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B.与坡度呈正相关C.与坡面光照呈正相关D.与降水量呈正相关3.阳坡与阴坡土壤厚度不同的原因是()A.阴坡的水分蒸发量较少B.阳坡光照好,植被生长状况好C.阳坡土壤水分状况好D.阴坡坡度更大答案:1.B 2.A 3.A土壤剖面[学生用书P75]【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土层分层示意图。
(1)写出土壤剖面图中A、B、C、D、E所代表的土层。
A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
(2)分析A层颜色较深的原因。
(3)分析B层颜色较浅的原因。
提示:(1)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2)大量有机质分解后积累形成颜色较深的腐殖质。
(3)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故颜色较浅。
【核心考点突破】1.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2.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对点跟踪训练】关于土壤剖面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腐殖质层颜色较深,呈棕色或红棕色B.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C.淀积层有机质在此积累,含量高D.母质层为坚硬的岩石答案:B[学生用书P76]考点一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答案:B2.我国南方平原地区由于长期耕作形成的土壤是()A.水稻土B.黑垆土C.红黄壤D.砖红壤解析:选A。
我国南方平原地区长期耕作形成水稻土;我国北方地区长期耕作形成黑垆土;南方丘陵自然地带性土壤是红黄壤;热带雨林、季雨林代表性土壤是砖红壤。
考点二土壤剖面3.下面关于土壤表土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种土壤的表土层有机质含量都很高B.冷湿条件下形成的土壤表土层有机质含量较低C.表土层有机质含量越高,颜色越深D.表土层包括有机质积聚层和物质淀积层答案:C4.下面关于常见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棕壤土层较薄、土质黏重B.红壤有机质少,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C.黑土土层厚,有机质含量丰富,肥力高D.黑钙土发育在草甸草原植被下答案:C[学生用书P123(单独成册)][学考合格练]1.土壤有机质含量()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答案:B2.关于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促进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形成B.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C.陡峭的山坡往往形成深厚的土壤D.炎热少雨的气候利于土壤的形成答案:B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4.图示区域()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解析:第3题,就某个小尺度区域来说,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对是稳定的,所以对土壤的形成影响比较稳定。
而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植被减少,水文要素受到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
故答案为C。
第4题,土壤肥力的形成得益于生物活动;山坡会受到流水的冲刷,土壤在河谷易沉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答案:3.C 4.A5.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答案:C6.东北平原黑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B.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长期积累起来的C.地表植被覆盖率大,植物归还土壤的有机质多D.人们耕作科学,对土地的利用合理答案:B7.下表为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草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三地检测的表层土壤的分析数据,由数据可以推断,从东到西排列的顺序最有可能的是()A.C.丙、乙、甲D.甲、丙、乙答案:A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都来自成土母质B.有机物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其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C.影响土壤形成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地形D.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土壤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土壤肥力小答案:B下图为土壤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的根系在土壤肥力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A.加速岩石的风化B.为土壤富集更多的水分C.分解有机质D.富集养分元素10.从进入土壤的植物有机残体数量看,下列植被由高到低排列为()①温带落叶阔叶林②亚寒带针叶林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①>②>③B.②>①>③C.②>③>①D.③>①>②答案:9.D10.D[学考等级练]土壤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植物扎根立足的场所,我国东北地区是黑土地,华北地区是黄土地,成都平原是紫色土,江南丘陵分布着红壤。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土壤颜色与其形成因素的关系,正确的是()A.黑土——草类植物的大量生长B.黄土——湿热的气候条件C.紫色土——风蚀作用D.红壤——岩石性质和特征2.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说明()A.植物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B.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C.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影响巨大D.空气的氧化作用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解析:第1题,黄土与干旱气候有关,紫色土与岩石性质和特征有关,红壤与湿热的气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