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木兰诗》教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木兰诗初中教案

木兰诗初中教案

木兰诗初中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象扩写课文。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分析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

难点:1.理解木兰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掌握木兰诗的修辞手法和诗歌韵律。

疑点:1.木兰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2.木兰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示范法、情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激发学生对木兰诗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花木兰的故事吗?她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二、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木兰诗,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讲解乐府诗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2.分析木兰诗的主题思想,讲析木兰的孝和忠的精神内涵。

3.讲解木兰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比喻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四、课堂讨论(15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木兰诗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思考:木兰诗中的材料为何有详有略?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五、拓展训练(10分钟)1.学生根据木兰诗的故事情节,发挥想象,编写一段关于木兰的扩写故事。

2.学生找出木兰诗中的对比和排比句子,分析其修辞作用。

初中课文木兰诗教案

初中课文木兰诗教案

初中课文木兰诗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她勇敢、善良、孝顺、机智的品质。

4、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制度,以及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

教学重点: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她勇敢、善良、孝顺、机智的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以及古代战争和军事制度。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注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女性,如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等。

2、提问: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二、自主学习(15分钟)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将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标记出来,准备与小组成员讨论。

三、小组合作学习(2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难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讲解(20分钟)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

2、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她勇敢、善良、孝顺、机智的品质。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木兰这一人物的理解和感悟。

六、总结和拓展(5分钟)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子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制度,以及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同时,学生也能够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制度,以及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了解《木兰诗》的作者和背景,掌握诗意和词汇,分析诗歌结构和表现技法,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社会风貌和女性形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阅读、分析和表达过程中掌握归纳、辨析、推理等思维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理解和感受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领会妇女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木兰诗》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技法。

2.分析诗中所表达的社会风貌和女性形象。

三、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通过诗歌结构和表现技法,了解《木兰诗》中的主题和层次。

2.如何使学生领会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演变。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1)通过音乐、图片或视频介绍军队入营的场景。

(2)谈论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里,妇女在军队中的地位变化。

2. 阅读与学习(1)在阅读材料中了解《木兰诗》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课前阅读《木兰诗》全文。

(3)分组讨论,理解诗歌结构和分析表现技法,重点分析诗中的语言和形象。

3. 个人思考和表达(1)学生个别思考,填写问题模板——《木兰诗》中女儿的形象是怎样的?她的行动为何而出发?这种行动对中国古代女性的传统态度产生了哪些影响?(2)学生就问题模板进行表达。

4. 小组分享和互动交流学生分组分享、交流自己思考的问题模板中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

5. 总结与评价(1)学生总结、评价自己学习《木兰诗》的过程,表述其学习成果和收获。

(2)教师进行点评,指明学习中的不足和需要加强的地方。

五、课后作业1.课后回顾学习《木兰诗》的过程,简要概括其内容和学习收获。

2.阅读《庐山谣》和《清平乐·六盘山》,分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社会风貌。

六、教学评价1.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木兰诗》,掌握了诗歌结构和表现技法,理解了诗中所表达的社会风貌和女性形象,领悟了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24木兰诗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24木兰诗教案语文版
①不慕荣华富贵,愿与家人团聚。
②向往和平劳动生活。
3
4
③封建礼法,歧视妇女。
6.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
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7.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
说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后,可进行合理的想象表演)
智勇双全。
女扮男装,竟未被识破。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战斗艰苦,思念家人。
保家卫国,壮志未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战争残酷,英雄凯旋。
(仅仅十五个字就表现了木兰十年的战斗生涯,可见详略得
当,字字千金。)
5.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请你结合自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谈谈
看法。
明确: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弄清字词句的含义,不清楚的
教师点拨。
2
(二)讨论问题:(小组讨论,互相解答,不懂的全班来解答)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
②能使文章简洁。
2.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心理活动。(用
自己的话归纳)
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3.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
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
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
②战事紧迫。
③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4.战场上木兰表现如何?请从文中找出来。
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事频繁,做事机警,
朔()气十二转()帖()花黄

初中木兰诗的教案

初中木兰诗的教案

初中木兰诗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木兰诗》的内容,掌握其基本情节,了解花木兰的英勇事迹和优秀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花木兰的爱国情怀和勇敢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木兰诗》的内容,分析花木兰的形象特点。

2. 教学难点:体会《木兰诗》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木兰诗》的内容,了解花木兰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

2. 学生准备:预习《木兰诗》,了解花木兰的基本事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花木兰的故事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花木兰是我国古代一位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最后荣归故里。

2. 教学内容2.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木兰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2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3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木兰诗》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3. 课堂拓展3.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花木兰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3.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花木兰身上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勇敢坚强、聪明才智、勤劳善良等品质。

4. 情感升华4.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花木兰的爱国情怀和勇敢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木兰诗》。

2. 写一篇关于花木兰的小论文,可以从她的品质、事迹、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木兰诗》的内容和花木兰的形象特点,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语文版(最终五篇)[修改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语文版(最终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语文版木兰诗教学目的1.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

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

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诵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

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黑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杼:zhù,织布梭子。

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âhán,专用名词,不能念kěhàn。

鞍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jiàn。

用心爱心专心辔头:pâi,缰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ïng,军事。

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义都不相同。

朔气:shuî,北方。

金柝:tuî,打更用的梆子。

初中 木兰诗教案

初中 木兰诗教案

初中木兰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 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1.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2.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1.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乐府诗的特点。

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2.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3. 引出课题: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描写她的《木兰诗》。

二、背景解题(5分钟)1. 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又称《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

2. 讨论《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三、课堂讲解(25分钟)1. 讲解乐府诗的特点:民歌、口语化、生动形象、富有韵律。

2. 分析诗中人物形象:木兰的勇敢、智慧、孝顺、爱国等品质。

3. 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偶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 讨论诗中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其作用和意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分角色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学生讨论诗中木兰的形象特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木兰精神的理解。

(语文版)2016年七年级上册第24课《木兰诗》教案(语文)

(语文版)2016年七年级上册第24课《木兰诗》教案(语文)

1教学目标1.会背诵全诗。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了解木兰的形象。

4.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2学情分析两课时教学3重点难点1.会背诵全诗。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了解木兰的形象。

4.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个代父从军的故事,传颂千古,家喻户晓。

你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学生猜:花木兰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木兰的乐府诗《木兰诗》(教师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1.会背诵全诗。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了解木兰的形象。

4.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文学常识(幻灯片3)《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双壁”。

它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幻灯片4)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1)标自然段序号;(2)用笔画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标注拼音。

(3)读准字音,朗读全诗。

2、检测字词(幻灯片5)出示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正确的读音并将其标注在生字旁。

唧唧(jī)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辔(pèi)头溅溅(jiān)燕(yān)山啾啾(jiū)朔(shuò)气金柝(tuò)铠(kǎi)甲十二转(zhuǎn)红妆(zhuāng)著(zhuó)旧时裳(cháng)云鬓(bìn)帖(tiē)花黄3、二跟读课文,读出节奏。

(幻灯片6)教师放朗读示范读音,请学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诗歌的节奏。

学生跟读。

4、三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幻灯片7~8)自学讨论:要求(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诗。

第24课《木兰诗》教案(语文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24课《木兰诗》教案(语文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2、拓展延伸:
〔1〕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2〕完成«训练与测评»的练习
〔3〕完成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翌日»
3、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爱好进行。〕
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二、集体反思,互动质疑
三、总结储备,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如何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能够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改装――详写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样的就略写。
学生发挥合理的想像,先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之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忆、总结。
学生课下完成。
第24课《木兰诗》教案(语文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授课时刻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教学课题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成效。
对木兰的颂扬。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慎重。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

(2)理解《木兰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木兰诗》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韵味和美感,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激发学生勇敢、坚强、善良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木兰诗》的基本内容及其韵律、节奏。

2. 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对《木兰诗》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木兰诗》。

2. 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

3. 采用提问、讨论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五、教学内容1. 导学: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木兰诗》,理解其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主题和情感。

4. 案例分析:分析《木兰诗》中的人物形象,探讨木兰的品质和价值观。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入对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木兰诗》,理解其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主题和情感。

4. 案例分析:分析《木兰诗》中的人物形象,探讨木兰的品质和价值观。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木兰诗》精品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木兰诗》精品教案 语文版

《木兰诗》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学习生字词;了解乐府诗的特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疏通文意,理清故事脉络。

3、了解本文所用的修辞格;能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领读,学生自由读全诗。

2、《木兰诗》是北朝乐府中篇幅较长的叙事歌辞。

“木兰”是人名,点明了诗歌叙写的对象,本诗叙写了与木兰有关的故事。

3、《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

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

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

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

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4、学习生字:机杼.(zhù)可汗..(kè hán)辔.头(pèi)鞍鞯..(ān jiān)金柝.(tuò)啾啾..(jiū)红妆.(zhuāng)云鬓.(bìn)三、古汉语常识:1、通假字:(1)、对镜帖.花黄(通“贴”,动词,粘贴。

初中木兰诗优秀教案

初中木兰诗优秀教案

初中木兰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木兰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民歌的艺术特色,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花木兰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背诵这首古诗。

2. 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三、教学难点: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四、教学方法:1. 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2. 讲解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对诗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木兰辞》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木兰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歌韵律。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诗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疑惑。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木兰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木兰诗》。

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木兰诗》。

3. 写一篇关于花木兰的作文,可以从她的英勇事迹、人物特点、爱国精神等方面入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诗》的艺术特色,感受花木兰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品德素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教学设计重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难点:
诵读指导,并当堂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略)
二、正字音(略)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略)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六、分析第一部分(同时出示幻灯片的画面,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

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

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但,只。

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
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
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

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
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

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

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

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

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

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
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三、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7、总结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8、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教案设计者:天津津沽高中田克君,收录时略有改动)
设计思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

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

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板书设计
板书一:
木兰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思亲情切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亲欢伴惊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板书二:
木兰诗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2、排比反复购置准备奔驰遥远战场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排比功成身退亲欢友惊复妆
5、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