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辞的角度解读《归去来兮辞》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中对偶句分析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中对偶句分析一、对偶修辞法凡是在语文中,同一句中的上下两个短语以及上下两个、四个、六个或六个以上短句中的奇句与偶句,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的一种修辞技巧,叫作对偶。
对偶依形式可分为四类:单句对、当句对、隔句对、长对。
以下将文中使用到对偶修辞法的句子罗列于后,再加以归类说明列举如下:1、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2、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3、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4、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平平平平,仄仄仄平)5、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依对偶的形式分类而言,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协调,属于单句对,又叫单对。
上列第一句至第二十句虽然只有字数相同,并不完全符合词性相同、平仄协调的条件,但就句式来看,可以说是对偶中较为宽松的对句方式,因此皆算是单句对。
单句对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中使用最多的一类修辞手法,呈现本文作为一篇变体骚赋的文章特色。
而第二十一句“觉今是而昨非”与第二十二句“请息交以绝游”这两句扣除第一字与第三字,也就是单看“今是昨非”与“息交绝游”,依对偶的形式分类而言,在一句当中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叫作当句对,又叫句中对。
在“今是昨非”这一句当中,“今”对“昨”词性相对,而平仄未相对,“是”对“非”词性、平仄皆工整。
在“息交绝游”中,“息”对“绝”词性相对,而平仄未相对,“交”与“游”也是词性相对,而平仄未相对,这并不能说这句就不是对偶,因为对偶除了以句型来判断之外,也可依对偶的宽严来分类,只要符合平仄相对或者是词性相同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说是宽对。
对偶修辞是本文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它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极为显著,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充实,充满诗歌语言的美感。
这也是六朝辞赋的重要特征,体现辞赋骈偶化的独特时代特征。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归去来兮辞》学问点总结《归去来兮辞》是唐代文学家贾岛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
该诗以流畅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呈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对《归去来兮辞》的学问点的总结。
1. 创作背景:《归去来兮辞》创作于唐代,该时期的文学蓬勃进展,消灭了很多杰出的文人。
贾岛作为唐代文人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深度有名于世。
2. 诗歌结构:《归去来兮辞》是一首六言诗,共四句,四句之间呼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该诗以平仄词尾,押韵工整,节奏感明显,读起来美丽流畅。
3. 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通过“归去来兮”这一动作,抒发了作者对归乡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无奈之情。
诗歌以“归”字开头,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纯朴生活的憧憬和对自然的宠爱。
而后半部分的“来兮”则是对离别的描述,表达了作者面对离别的苦痛和不舍之情。
4. 意境描写:《归去来兮辞》描绘了田园乡村的美景,通过细腻而简洁的语言,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晚风拂草轻”、“独行蹁跹迟”等描写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青青的田野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安静与奇特。
5. 哲理思考: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归去来兮辞》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描写归乡与离别的情感来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以“东方陈之既将”和“日黄昏兮不行说”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转瞬即逝。
而“去留肝胆两相亲”和“长相思兮为谁悲”则让读者思考离别与相逢的关系,以及对离别的情感应对。
6. 语言技巧:《归去来兮辞》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和意境。
例如使用了拟人化手法,使得自然景物和人类情感相互呼应。
“晚风拂草轻,荣华偷望盼。
”中的“偷望”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荣华富贵的憧憬和不舍。
7. 影响与价值:《归去来兮辞》作为贾岛的代表作品之一,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珍宝,对后世文人有着重要影响。
诗中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乡愁的表达,使得后世的文人深受启发,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借鉴。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归去来兮辞》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诗中表达了诗人在外游历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苦乐无常的感慨和思考。
以下是《归去来兮辞》的知识点总结。
1. 内容概述:《归去来兮辞》以唐代著名人物诸葛亮的《出使远人》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苦乐观思考。
2. 诗歌结构:《归去来兮辞》共四句,每句四个字,全诗共十六个字。
结构简洁紧凑,语言精炼。
3.题材风格:该诗为田园诗的一种变体,融合了田园和世俗的元素。
通过描绘人物思乡之情,表达了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4.修辞手法:(1)神秘色彩的修辞:词句中使用了“归去来兮”的重复,增强了神秘感和音乐感。
(2)夸张的修辞:在“长云暗起白云飞”一句中,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天空变幻的景象。
(3)对比的修辞: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描写中,通过对比描写了月亮、鹊鸟、清风和蝉鸣的场景,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和生命的活跃。
(4)寓情于景的修辞: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5.主题思想:《归去来兮辞》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苦乐无常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诗人的内心感受,传达了一种欲归之情和对人生的思索。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意境描写:(1)出行情景描写:通过对天空、月亮、鸟鸣、清风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出行情景。
(2)思乡情景描写:通过描写归途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传递了一种深深的思念和渴望。
(3)周围环境描写:通过描写周围的自然环境和风物景观,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和生命的活跃。
7.诗意理解:(1)思乡思亲:诗中通过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人在外游历时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家庭、亲情的思念和渴望。
(2)人生苦乐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生的苦乐无常。
同时,诗中的归途也象征了人生的归宿,呼唤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盼。
归去来兮辞研究与述评
归去来兮辞研究与述评
归去来兮辞,是一种古代文学体裁,通常用于描述离别、归乡
或思乡之情。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十分常见,而且在许
多名家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归去来兮辞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刻的情感,深受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归去来兮辞的研究与述评,不仅可以从文学形式、韵律结构、
意象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还可以从历史背景、社会风俗、文化内
涵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从文学形式和韵律结构的角度来看,归去来兮辞通常采用七言或五言句式,以其独特的抒情表达方式,
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其次,从意象表达的角度来看,归去来兮
辞常常通过具体的景物描绘和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亲
人的深情眷恋,以及对离别、归乡的期盼与思索。
最后,从历史背景、社会风俗、文化内涵等方面来看,归去来兮辞的研究与述评还
可以揭示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以及文化传统的延续
与发展。
在当今社会,归去来兮辞的研究与述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
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还可以启迪我们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思
考和探索。
通过对归去来兮辞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
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也可以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滋养。
因此,归去来兮辞的研究与述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传承。
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点
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点《归去来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诗歌作品,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
本文将从艺术特点的角度来解读《归去来兮辞》,并对其进行扩展描述。
《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点之一是情感真挚。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中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于理想生活的渴望。
这种真挚的情感通过作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于人生境遇的反思得以体现,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和追求。
《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点之二是意境深远。
诗中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创造出了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
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了自然界的循环与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意境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渲染和对于人生之道的思考得以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点之三是语言优美。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使整篇诗歌充满了音乐般的韵律和美感。
诗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运用了寓意深远的比喻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点之四是审美价值高。
诗中通过对于人生境遇的反思和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
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对于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
这种审美价值通过对于人生境遇的揭示和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得以体现,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现象有所思考。
《归去来兮辞》具有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和审美价值高等艺术特点。
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于人生境遇的反思,诗歌将读者带入到一种真实而又美好的境界中,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对于人生和社会有所思考。
这种艺术特点使《归去来兮辞》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使其在当代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归去来兮辞的表现手法
1.归去来兮辞的表现手法?
答:《归去来兮辞》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典型句子就是“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松”“菊”“云”“鸟”表现了作者傲岸高洁的操守和归隐田园的心愿。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
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
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
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
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
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归去来兮辞学问点总结《归去来兮辞》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仕途失意、沦落为旅人的思考和心情。
诗中所涉及的学问点有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和哲学思考等方面。
下面是《归去来兮辞》的学问点总结。
一、文学艺术:1. 七言律诗:《归去来兮辞》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每句第一、二押韵,三、四、五、六押韵,七、八押韵,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
2. 音调表现:诗中运用了平仄对偶、重叠、遒劲有力的长短句等表现手法,通过音律的变化来传达作者内心的心情和思想。
二、历史文化:1. 回忆故事:诗中以回忆的方式叙述了作者曾经的仕途经受,描绘了唐朝政治黑暗和社会动荡的场景。
2. 建安七子:诗中提到了建安七子中的文学家陶渊明,陶渊明的名字象征着作者对自然和安静生活的憧憬。
3. 红尘:诗中用“红尘”一词来形容尘世的喧嚣和诱惑,表达了作者想要远离尘世的思考。
4. 身世流萍:诗中用“身世流萍”一词来形容自己身份的沦落,表达了作者失意的心情。
三、哲学思考:1. 忧国忧民: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学问分子的担忧和担忧。
2. 返璞归真: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纷繁简单社会的厌倦和对简洁真实生活的憧憬,反思了人们追求名利、功利的生活方式。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物我两忘:诗中表达了作者期望能够舍弃对物质的追求,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静。
4. 心宁:诗中反复强调了心宁的重要性,提倡安静、安详的人生态度。
总之,《归去来兮辞》是一首以个体命运为抒发背景,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绘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传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和命运不测的忧虑和对简洁幸福生活的憧憬。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杜甫作品中的精华之一。
归去来兮辞对反问句的赏析
归去来兮辞对反问句的赏析(最新版)目录1.引言:介绍《归去来兮辞》及其作者2.《归去来兮辞》中的反问句类型及特点3.反问句在《归去来兮辞》中的作用与意义4.结论:总结《归去来兮辞》中反问句的艺术价值正文一、引言《归去来兮辞》是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该作品以辞赋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由、独立的追求。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其中反问句的运用更是独具匠心,为文章增色不少。
本文将对《归去来兮辞》中反问句的赏析进行探讨。
二、《归去来兮辞》中的反问句类型及特点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运用了多种类型的反问句,包括设问、反诘、疑问否定等。
这些反问句在形式上丰富多样,具有以下特点:1.形式多样: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巧妙地将反问句与其他修辞手法相结合,如与对仗、排比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2.内容丰富:反问句在文中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
3.情感鲜明:通过反问句的运用,陶渊明将内心的感慨、愤怒、失望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反问句在《归去来兮辞》中的作用与意义在《归去来兮辞》中,反问句起到了以下作用:1.强调作用:反问句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加强了作者对某个观点的强调,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表现作者内心世界:反问句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通过反问句,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复杂的心境。
3.艺术表现:反问句的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使文章更具艺术魅力。
四、结论总之,《归去来兮辞》中反问句的运用,展现了陶渊明高超的文学技巧,使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归去来兮辞之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之的用法一、引言《诗经》中有一首名为《归去来兮辞》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寓意而被广泛传颂。
这首诗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首使用“归去来兮辞”这种结构的作品,后来这种表达方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在文学创作和口头表达中。
二、归去来兮辞之的形式“归去来兮辞”是一个由三个四字节组成的结构。
其中,“归去”表示离开和回到过去,“来兮”表达向前走和迈进未来,“辞”则是动词,意味着告别或离别。
将这三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象生动却又含蓄深邃的表达方式。
三、隐喻贯穿于文学创作“归去来兮辞”常常用于表达对过去时光或者某个地方的怀念与眷恋。
“归”,字面意思是回家,但在文学创作中并不仅仅指回到物理空间上某个地方,也可以指回到过去的时光。
“去”与“来”以及“归”和“辞”的对应运用经常含有时间的相对性。
这种隐喻在叙述某人离开家乡、或者回忆过去美好时光时尤为有效。
作者通过“归去来兮辞”结构,成功传递了情感上的共鸣。
四、归去来兮辞之在口头表达和文学作品中的运用除了文学创作,这种表达方式也广泛应用于日常口头表达中。
当人们想要表达逝去的过去、心生乡愁或者遗憾的时候,他们会使用这一结构。
例如,在诗歌朗诵中,“归去来兮辞”为朗诵者提供了一个优秀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红楼梦》是最著名的例子之一。
小说围绕着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复杂而扑朔迷离的情感展开。
作者曹雪芹通过使用“归去来兮辞”,巧妙地描绘了林黛玉对宝玉深深扎根于内心深处却又无法言说的情感。
五、结合实际:今天如何使用“归去来兮辞”虽然《诗经》中的“归去来兮辞”被创造出来已有数千年之久,但它依然是一种富有生命力且被广泛使用的表达方式。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来诠释个人或国家发展中的循环和变迁。
例如,在描述旅行体验时,我们可以使用“归去来兮辞”形容对旅途目的地和回归家园之间体验的思考和感受。
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我们能够深入探索旅行带给我们的启示和独特体验,并传递给读者一种浓郁的情感。
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赏析《归去来辞》是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全文共四十四句。
诗人在此词之中表达了自己回乡的感慨之情,形式为句句对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流畅,塑造了一幅极为美妙的回归故乡的图景。
首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全词的中心思想,也是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愿望。
从一个人相对独立的“归去”开始,句法、字眼、调子、抒情等各方面都显露出个人独创的一面。
然而,这是一首以田园为主题的诗歌。
所以,人们最先关注的也就是这首诗歌对田园生活的歌颂。
在这首诗歌里,田园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领域,充满了青春、平和、丰裕和光辉。
这也是诗人向往的东西。
他在回归故乡的途中,看到了田间农民们中的春光,看到了那片土地的丰盛与盎然,以及河山的脉搏和江河的流动。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本诗的开头,一开始诗人以“兮”作为语气助词,表达了他询问的态度。
之后的“田园”二字,直接切入了本诗的主题之一,它所表达的是诗人内心深处对田园生活的歌颂。
接下来的几句“旌旗蔽日,谈笑尘生”,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恋,即在繁华都市之中难以体验到的平凡与生活琐事,这不仅仅是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怀。
而在“何时归故里,逢此都令人悲”这句话中,诗人更是表达了对归乡的渴望。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故乡的感情很深,一直在期望着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
“沾衣欲湿,徐行逐秋风。
素手青条寄天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几句词句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清新简洁的语言,总是让读者填满美好的空白。
这里的“沾衣欲湿”是一种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描绘方式,表现了诗人的细致,也表达了他的柔情。
而这种感慨的背后,往往也凝聚着诗人对异乡别景与故土沧桑的感怀。
经过了这些描写,诗人便将视线投向了远方,对着天空和明月,对着自己的故乡,对着旅途中和自己同行的天鹅,眼含泪花,心灵澎湃,对归乡的思念化作了浓浓的情感。
归去来兮的歌颂,不仅仅是对于田园生活的一种赞美,更是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归去来兮辞并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序言《归去来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辞章。
此篇文章以韩愈特有的豪情壮志和才情横溢的文字,表达了对于大好河山的眷恋以及个人的志向和抱负。
本文通过分析《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内容和特点,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篇文学作品。
背景介绍韩愈是唐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学、历史和政治领域都有着与众不同的贡献。
《归去来兮辞》是韩愈对时政的回应之一,表达了他对于混乱时局和社会动荡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兴旺和社会稳定的期望。
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以华丽的辞章为载体,运用辞章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沉痛的离愁作者通过描绘自己远行的场景,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他描述了远行的路途中的困苦、危险,以及思念家人的痛苦。
韩愈运用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他心中对家园的眷恋和思念。
第二部分:壮志凌云本部分展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个人抱负。
韩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变迁和时局动荡的不满和忧虑。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能够对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部分:追求卓越这一部分集中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卓越的渴望和信念。
韩愈坚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够获得个人的成就和社会的进步。
文章最后,作者呼吁读者也要珍惜机会,不断追求卓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特点分析文风奔放韩愈的《归去来兮辞》文笔豪放,情感真挚。
他以浩荡奔放的文字展示了豪情壮志和深情厚意,充满激情和力量。
这种文风能够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灵,使人对他的思想和感情产生共鸣。
修辞手法丰富《归去来兮辞》中使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读者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运用自然景物描写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期望和渴望。
这种运用自然景物的手法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平静和情感的激荡,同时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归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归去来兮辞》文言学问归纳《归去来兮辞》是古代文人贾岛的一篇词作,以抒发离愁别绪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文以文言学问归纳的要求,以下是对《归去来兮辞》的文言学问归纳。
1. 文言词汇:《归去来兮辞》中运用了很多典型的文言词汇,如“归去来”、“兮兮”、“何所止”、“安能以尔所心”等。
这些词汇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运用,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意境。
2. 文言语法:《归去来兮辞》运用了很多典型的文言语法,如主谓宾结构、状语从句、反问句等。
例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中的“田园将芜”是主语,将芜胡不归是状语从句,奚惆怅而独悲是反问句。
3. 借物寓意:《归去来兮辞》中接受了借物寓意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人物的情感。
例如:“云无心以出岫,水无情以落花”就是将云和水比方为无心无情的人,从而凸显出仆人公的离愁别绪。
4. 反复修辞:《归去来兮辞》中运用了反复修辞的手法,通过对同一词句的多次重复,使词意更加深远。
例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中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和“奚惆怅而独悲”都是对同一意思的反复表达。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 对仗押韵:《归去来兮辞》运用了对仗押韵的修辞手法,使整篇词作音韵和谐。
例如“奚苦其亡而求其生?”中的“亡”和“生”、“平生”和“惮”之间都是押韵的关系。
6. 借景写情:《归去来兮辞》借助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
例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表现了仆人公的苦苦等待和离愁别绪。
7. 情感抒发:《归去来兮辞》通过对仆人公内心的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词中蕴含着浓郁的离愁别绪,布满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总结:《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运用了丰富的文言学问的词作,通过对文言词汇、语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抒发,使整篇词作布满了离愁别绪,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归去来兮辞》文言学问点总结《归去来兮辞》是一篇由南朝宋代文学家陶渊明所创作的辞文。
这篇文章以自然景色描写和人生哲理思考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体悟和对于归隐田园的诗意憧憬。
下面将以文言学问点为主线,对《归去来兮辞》进行总结。
一、辞体辨析《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文,辞是一种古文体裁,它是比较短小而且格律较为松散的散文。
辞在形式上可有平仄、对仗、章、句、字等要求,以达到音乐节奏的美感。
《归去来兮辞》虽然没有明显的韵律和背景故事,但在句式运用和词语选取上,也体现了辞文的特点。
二、描写自然景色《归去来兮辞》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营造出安静祥和的田园风光,既反映了陶渊明退隐田园的愿望,也传达了对于人生的独立追求。
文章开篇即以“归去来兮”描写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于归隐山水的憧憬之情。
接着以“念彼天之生矣”、“念彼人之聪矣”等开头,描绘了山川河流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呈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界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洞察。
三、人生哲理思考《归去来兮辞》在描写景色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层次的人生哲理思考。
文章中提到“岁亦晏其所穫”的观点,表达了对于平淡生活的认可和追求。
同时,通过描写人们追求名利、功成名就的艰辛和污浊,以及“馀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虚名之过,表达了作者对于虚荣和名利崇拜的批判。
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生追求的真谛有着独特的见解,主见以淡泊、简朴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四、动态静态结合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归去来兮辞》在句式运用上,恰当地运用了动态静态结合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感。
在描写田园风光时,作者运用了较为平仄的句式,如“庶几尔俗,使我不能”、“知得失之所在矣”。
这些平仄的句子形成了简练而有力的语言节奏,给人以韵律感。
而在表达人生哲理时,作者运用了较为平缓的句式,如“培育淳风,茂陵竟日”、“馀音绕梁,三日不绝”。
这些平缓的句子形成了静谧而悠长的节奏感,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五、修辞手法运用《归去来兮辞》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也有肯定的特点。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简介《归去来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篇辞章。
全篇描绘了离别与重聚的情感,以风花雪月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别离之苦和思念之情。
本文档将对《归去来兮辞》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知识点1:辞章的起源与特点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独特文体,起源于古代赋、诗、文等文体。
辞的特点是多用连续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写作内容丰富多样,从抒情、描写到议论等都可以涉及。
辞章常常以离别、相思、思乡等感伤情感为主题,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知识点2:《归去来兮辞》的主旨与内容主旨巧妙地通过对风花雪月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离别和思念的感情,表达了对重聚的期盼和对分别的无奈。
内容1.第一章:表达离别之苦和惜别之情。
内容主要围绕离别之情展开,以写古代社会的别离习俗来象征一般别离之苦。
2.第二章:情感流露和思绪回旋。
这一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中的思念之情,以及思念过程中的情绪流露。
3.第三章:寄托思念和对重聚的期盼。
这一章以重聚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重聚的渴望和希望。
知识点3: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在《归去来兮辞》中被广泛使用,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增加作品的形象感。
例如:“飞霜坠叶乱纷纷,何处瓜州江上云”中的“飞霜坠叶”通过比喻,表达了世事无常的主题。
2.排比:通过排列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句来增加语言的力度和节奏感。
例如:“乘风破浪归故乡,放歌行舟碧波上”中的“乘风破浪”和“放歌行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倒装:将句子的语序颠倒,使语言更加生动。
例如:“花凋莫请君王斩,莫待无花空折枝”中的“花凋莫请君王斩”使用了倒装结构,增强了表达的冲击力。
4.比兴:通过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时间流逝的哀婉之情。
知识点4:情感的表达手法《归去来兮辞》以辞章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和重聚的情感,情感表达主要有两个方面:1.对离别的痛苦表达。
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它以其平淡而又深刻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荣华富贵、名利权势的淡然,深入人心,让人在读之时深感情趣。
在诗人的笔下,美好生活的符号是“水精之盘、山峦之笔”。
这两者不仅代表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代表着艺术家在追求真理和美的过程中,将自然景物转化为文学美感和意象的能力。
水精之盘既是淡泊清静的表现形式,也是诗人自身内心的反映,说明诗人对物质享受的淡漠态度;而“山峦之笔”则是文学创作的象征,它提醒我们不仅要欣赏自然风光,更要通过艺术的手段去表达。
除此之外,诗人还通过“归去来兮”来表达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将来的期许。
诗中“归去来兮”的反覆呼唤,不仅是古人怀瑾握瑜、憧憬祖先繁荣、传统文化的居高临下;而且也饱含了作家个人的情感和寄托,情趣盎然。
此外,诗人在这首诗中也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淡然态度,以及对权力和地位的嗤之以鼻。
在王之涣看来,名利、权势、富贵虽然可以修建豪华的别墅和雕刻金玉古董,但这些物质享受终究不能令人满足。
这种看法并非王之涣独有,而是普遍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它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即不要追求虚假的成功和攀比,只有外化心灵的内在富足,借助文化高度的自我超越,才能真正走向幸福。
总之,王之涣在《归去来兮》这首诗中,用简练而充满力度的词汇和准确而极富意味的词语,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然名利、嗤之以鼻权势的态度,整首诗充满了东方文化的智慧,令人为之折服。
《归去来兮辞》文言的知识归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归去来兮辞》文言的学问归纳《归去来兮辞》是古代文人辞章的一种形式,它以写实、抒情、抒怀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离别的感伤之情。
本文将对《归去来兮辞》的文言学问进行归纳,以挂念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观赏这一文学形式。
一、《归去来兮辞》的起源和流行1. 起源:《归去来兮辞》起源于古代先秦时期,最早见于《楚辞》中。
2. 流行:《归去来兮辞》在古代文人中广泛流传,并成为表达离别之情的一种常见形式。
二、《归去来兮辞》的基本结构和形式1. 结构:《归去来兮辞》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归、去、来、兮,每个部分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2. 形式:《归去来兮辞》一般接受五言或七言句式,每句句式相对独立,但句与句之间有联系和呼应。
同时,辞章意境与情感的表达也要与辞章整体结构相呼应,形成一种高度统一的艺术效果。
三、《归去来兮辞》的创作主题和意象1. 主题:《归去来兮辞》的主题通常是离别思乡,表达了作者离乡背井的苦痛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意象:《归去来兮辞》常用的意象包括水、悲、泪、思等,这些意象既是作者对离别的感觉的直观表达,又为作品增加了美感。
四、《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点和风格1. 文学特点: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抒情性:《归去来兮辞》多以抒发个人的感情为主,强调个体情感的真实性。
2) 写实性:《归去来兮辞》常以真实的离别经受为背景,通过真实的描写和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3) 抒怀性:《归去来兮辞》在表达离别之情的同时,也透露出对逝去时间和事物的怀念之情。
2. 风格:1) 肤浅凝重:《归去来兮辞》常以哀怨悲切的笔调,表达离别之情的苦痛和无奈。
2) 美丽婉约:《归去来兮辞》常运用修辞手法和音韵规律,使作品更富有音乐感,美丽动人。
3) 意境深远:《归去来兮辞》常通过抒发深刻的个人情感,使作品超越个人的局限,寓意深远。
五、《归去来兮辞》的经典篇章赏析与解读1.《归去来兮辞》之归: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路行若缓,行则将依,将受命乎君无逼。
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的语言特征
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的语言特征
《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的语言特征如下:
《兰亭集序》的语言特征:
简洁明快: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明了,不拖沓冗长。
形象生动: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
骈散结合:文章以骈文为主,间以散文,使文章节奏明快,富有变化。
感情真挚: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感情真挚深沉。
《归去来兮辞》的语言特征:
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自然,不做作,不雕琢,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感情真挚: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感情真挚深沉。
意境高远:文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高远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句式整齐: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明快。
《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的语言特征都具有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意境高远等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归去来兮辞知
识点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如下:
1. 诗人:此篇诗为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楚辞》中的一篇,作者是楚国的屈原。
2. 内容概述:该诗描绘了屈原在离开自己的祖国楚国后,对故土的思念和归乡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楚国的爱和对流亡境遇的无奈。
3. 诗歌结构:本诗为楚辞中的“离骚”曲,采用了对偶句的写作方式。
全诗由9个段
落组成,每个段落都以“归去来兮”句式开头,表达了当时诗人的心情。
4. 形象描写:屈原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写了他离开故土后的孤独
和流离失所的境遇,以及对故土的深深怀念。
5. 思想内涵: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厚意和对流亡生活的无奈和不满。
通过表
达自己的心声,诗人抒发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揭示了楚国社会的不公和统治
者的虚伪。
6. 文学价值:《归去来兮辞》作为《楚辞》中的一篇,是屈原为了表达自己的痛苦和
抱负而写成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主题和主旨:这首诗揭示了作者离乡背井的苦闷和对故土的深情厚意,抒发了作者
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境遇的不满,同时也对楚国的统治者进行了思考和批评。
8. 诗歌语言特点:该诗采用辞章辞藻婉丽、音韵优美的语言风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
手法,如比喻、夸张、象征等。
以上就是《归去来兮辞》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修辞的角度解读《归去来兮辞》
作者:王力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8期
在学习陶渊明的名篇《归去来兮辞》时,由于时代的变迁,人生观的不同,个人在价值认识上的差异等,学生对文章后两段的文意感到难以理解:这后两段不就是写他辞官后的生活吗,这怎么体现了陶渊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弃,表达了他自由畅快的心情?他们普遍认为文字里并没有很明显的表示出来,教科书和教师的讲解只是牵强附会的拔高。
诚然,对后两段的理解需要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是大了一些,不好接受是很自然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掉自己的疑虑,欣然接受我们的教导呢?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够从修辞的角度去解析,就可以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
本文就从修辞的角度去进行文旨的探微。
1.借用古代句式。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家乡的农民(邻居)告诉我春天到了,我将要到(西方的)田野里去耕种。
句面意思很简单。
可是“有事于……”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句式。
“有事于……”的句式主要用于古代诸侯国国君的祭祀或战争等重大活动。
这种句式的主体只能是国君或诸侯王。
(虽然季氏当时既不是国君也不是诸侯王,但当时他已控制鲁国的大权,鲁君只是一个傀儡,所以它也可以“有事于……”)。
陶渊明在此套用这一句式,就是要表明他到西畴的农耕和君主的祭祀、征战活动是一样的,等同视之,他就是自己领地的君主。
可想而知,他的喜悦是无法言表的。
这种喜悦又是归隐后的农业劳作带来的,我们就不难理解文旨了。
2.巧使典故,妙用双关。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时坐着有帷幕的小车,有时划着小船。
巾车是一种有帷幕的车子(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2000年版426页),有篷的车子(朱东润《中国历代作品选》上编第二册200页)。
总之,我们大家都知道,巾车当是当时农村常用的农业工具。
殊不知,陶渊明在这里已经不动声色的用典了。
《周礼·春官宗伯》中有:“巾车掌公车之政令,辨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以治其出入。
”《三礼辞典》对此作了解释:“巾车:职官名。
掌王、王后各类车辆及其旗物之等级,管理车辆之配用及收回。
车管之长,下大夫,属春官宗伯。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巾车”其实是掌管古代帝王和王后车辆的官吏。
在这里陶渊明说自己“或命巾车”,就是巧用“典故”,让人想到帝王、王后出行时才可以“命巾车”。
“棹”字是名词作动词。
阴法鲁的解释是“棹,船桨。
这里用作动词”。
但是这只是解释了“棹”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并没有解释它的修辞意义。
“棹”与“诏”谐音,而在“或命巾车,或棹孤舟”中又与“命”相对,正是借用了“诏”的意义。
我们知道,在西方拼音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一直是依靠反切来确定一个字的读音的,在《切韵》时代,“诏”是之少切,“棹”是直教切,二者的韵部是相同的。
“棹”、“诏”的韵同,韵母必然相近,两字的读音都是舍齿音,在魏晋时代,读音是非常接近的,完全有可能用作谐音双关。
而且谐音双关是魏晋六朝时的文学作品中很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如南北朝民歌中经常有以“莲子”谐音“怜子”,用“藕”谐音“偶”等。
陶渊明作为当时的文学巨匠,对谐音双关的修辞肯定很熟练。
而且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与舟搭配的动词很多。
如“乘、浮、泛”为当时常用的动词,但是陶渊明偏偏钟情于生僻的“棹”,是有一番苦心的。
否则这也与陶渊明平易、自然的诗风不太相符。
同样“孤”字也是双关的修辞手法。
古代王侯才可以称自己为“孤”,陶渊明所说的“孤舟”,可以是“孤独的小舟”,也可以是“我(孤)的小舟”。
他既然可以像帝王一样“有事于……”,自然也就可以遮遮掩掩地称“孤”了。
如果我们领会了这首辞赋中借用的古代语法句式、用典、双关等修辞手法,就会发现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陶渊明用一种诙谐而隐晦的笔调,表达了他弃官归隐之后获得精神自由的畅快心情。
他回到自己的家,就如同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这是一种真正的解脱、自由,没有半点的矫情和做秀。
在这里,他就是真正的王侯,完全可以用一个王侯的语气叙述他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
当我们读完文章的后两段,仿佛看到一个清矍、孤高而又骄傲的老人,他又是“将有事于……”,又是“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这种气派和风光是只有一个王侯才能够拥有的。
虽然他是那样的平易近人,能与目不识丁的老农融洽相处,虽然他是那样的衣衫褴褛、辛苦劳作,过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生活。
但他仍是那样的惬意而自然的活着。
他诗意地叙述自己的生活“既崎岖而经丘,又窈窕而寻豁”,“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贵族,他完全生活在自己理想的国度里,把自己每一次的日常生活,都看作是在自己王国里驾幸,国王当然是他陶渊明了。
所有这些无疑表明了陶渊明在摆脱官场羁绊后的喜悦,以及对农村纯朴的自由的理想化的田园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