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解读哈代《还乡》中主人公形象原型

合集下载

《还乡》中克莱姆的原型解析

《还乡》中克莱姆的原型解析

《还乡》中克莱姆的原型解析作者:董娌楠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9期摘要:出版于1878年的《还乡》标志着从哈代关于乡村的田园诗般的幻想到宏大的悲剧的转折点,是一部具有经典形式的悲剧。

在这部小说中,哈代开始直面男权社会的敌意和残酷。

在《还乡》中,克莱姆·约伯,年轻的钻石商人从巴黎回来,深受社会改革思想的影响,他投身于埃敦希思的改革。

在批评的解剖学中,弗莱声称位移是制造的装置,使得现实主义小说中神话结构的存在似是而非。

在哈代的悲剧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式。

哈代塑造了他的四个主要悲剧人物,根据神话和圣经的对应,它们是原型。

通过悲剧人物的置换,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对社会,哈代意在传达一种悲剧感。

关键词:还乡;克莱姆;原型中图分类号:156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12-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07一、《还乡》的原型背景从总体上看,哈代的小说创作与他所处的时代、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刻阅读了希腊神话、圣经和古典名著密切相关。

在弗莱取代了作者之后,出现了一些预测和相似之处,在这个“还乡”的故事中可以找到哈代的个人经历。

在《还乡》中,克莱姆·约伯,年轻的钻石商人从巴黎回来,深受社会改革思想的影响,他投身于埃敦希思的改革。

这个事实使读者想起哈代从伦敦回到多塞特,他那时对社会改革有极大的兴趣。

尽管哈代一再说他很少将此写在自己的作品中,评论家们已经证实情况并非如此。

在这里,有必要提及哈代婚姻的一些细节。

1870年,在一个重建教区建筑使命的圣胡利奥教堂,哈代遇到并爱上了艾玛·拉维妮娅·吉福德,她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们在1874年结婚。

虽然他们曾经幸福地生活过,但他们后来变得疏远了。

此外,由于爱玛无法生育而导致她和哈代的母亲之间的冲突,加剧了他们的婚姻危机。

《还乡》女主人公尤苔莎的形象解读——以女性主义为视角

《还乡》女主人公尤苔莎的形象解读——以女性主义为视角

Ha d n i w r si o r a in f a c o d ySp ru t fh r n o s e s r y a d h s o k s fg e ts i c n e fr t a ’ u s i o a mo iu n s . g i o
wo t t y n rh sud i g:s e wa o n i i iy b th d t i e i h e t h s b r n a b g ct u a olv n t e h ah:s e ti d h rb s o e c p r m h re e e tt s a e fo t e t u id i ti h n he h ah b td e n i n t e e d.T i e li n l z d t r u h t e f mi itp i to iw.An l sso h sr be s a ay e h o g h e n s on fve ay i f
托 马斯 ・ 哈代 ( h m sH ry , 国 1 T o a ad ) 英 9世 纪著 开拓 了英 国 2 0世 纪 的文学 。究 其一 生 , 为英 国文 学 名 的 小 说 家 ,O世 纪 重 要 诗 人 。 哈代 1 4 2 8 0年 出生 以及世 界 文学 留下 了 极 其 丰厚 的财 富 , 文 学 史 上 在 于 英 国西南 部 的多塞 特郡 , 早年 从事 建筑 业 , 他 后来 占据着 极其 重要 的地 位 。 选择 文 学创 作 作 为 其 终 生 职业 。从 17 8 1年 第 一 部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6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2 90 2 1 )5 0 5 — 4 17 — 2 X(0 2 0 — 0 3 0

《还乡》中的命运观及其原型浅谈

《还乡》中的命运观及其原型浅谈

《还乡》中的命运观及其原型浅谈作者:宋敏桢来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03期[摘要]通过对托马斯·哈代的《还乡》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的比较研究,从原型研究的视角,并以主人公的命运悲剧为线索探索两部作品中所体现的命运观,从而论证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所揭示的悲剧命运观——性格决定命运——正是《还乡》中的命运观的原型。

[关键词]原型;性格;命运[中图分类号]I3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3-0089-03一、哈代与《还乡》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往往笼罩着一种悲剧的氛围。

在其小说中,主人公往往为无情的命运摆布和捉弄,而在反抗命运时,他们总是无能为力,注定失败。

哈代相信,命运是无法摆脱,无法抗拒的,与命运相比,人类总是弱小孤独,微不足道的,命运对人类漠然与无情,只要有机会它就给人类带来悲剧。

而这种命运观也清晰地反映在其小说中,本文将以《还乡》为例,对哈代的命运观及其在古希腊悲剧中的原型作一些浅显的探索。

1878年,哈代创作了他的第六部小说《还乡》,这部小说主要描述了在埃格顿荒原上,男女主人公克林·约布赖特和尤苔莎·维尔幸福结合又走向悲惨破裂的悲剧。

女主人公尤苔莎出生于热闹的海滨城市布达茅斯,却因父母双亡而被迫投靠外公,从而不得不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埃格顿荒原上。

她貌美冷艳,却与荒原格格不入,一心想离开荒原,其内心始终向往巴黎的上流社会美好生活。

为达此目的,尤苔莎采取一切手段设法与青年克林建立了爱情关系,并决定与他结合,但是,这个决定不但没能实现她的梦想,却使她与自己的梦想背道而驰,在一系列不幸的巧合下,尤苔莎在一个狂风暴雨之夜与自己的旧情人一起离家出走,却不幸被大水冲走,香消玉殒。

男主人公克林出生于埃格顿荒原的富裕之家,受过良好教育并曾在巴黎学习生意。

在厌倦了巴黎浮华空虚的生活后,他怀着自己的梦想回到了故乡,希望通过教育提高乡民的知识水平,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命运。

浅析哈代《还乡》中女主角的悲剧根源

浅析哈代《还乡》中女主角的悲剧根源

浅析哈代《还乡》中女主角的悲剧根源【摘要】哈代在其“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作《还乡》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形象——游苔莎。

她一心向往繁华的巴黎,满怀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可是古老沉重的爱敦荒原却像监狱一样把她囚禁其中。

由此,她的叛逆性格与环境产生了剧烈的冲突,最终酿成了她的悲剧。

本文着重探讨其悲剧结局的性格因素,来进一步领略这部作品的悲剧艺术魅力。

【关键词】游苔莎;悲剧根源;性格与环境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的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都以“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被通称为“威赛克斯”小说。

哈代把他的“威塞克斯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和幻想小说、爱情阴谋小说、性格与环境小说。

其中,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着哈代批判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这类小说的主旨就是反映人与环境间的冲突。

《还乡》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代表作,刻画了在人与环境的冲突中,人必然失败的命运。

在《还乡》故事中,哈代浓墨重彩地塑造了游苔莎这样一个悲剧角色。

故事发生在苍茫的爱敦荒原。

女主人公游苔莎美丽聪颖,追求繁华的都市生活和热烈的爱情,梦想摆脱令她厌倦的荒原,到繁华的巴黎去生活。

为了实现她的愿望,她抛弃了情人韦狄,想方设法赢得了巴黎归来的克林·姚伯的好感,与他相恋并结婚。

她幻想,有朝一日,克林会带她远离邪恶的荒原,前往巴黎。

然而克林自愿离开繁华的巴黎,回到他所热爱的爱敦荒原,希望建立一所学校传播新思想,开创一番事业。

游苔莎试图改变克林的想法无果,再加上她与克林母亲间的误会重重,游苔莎陷入了深深的迷惘和痛苦。

后来随着姚伯太太的意外去世,两人的感情彻底破裂,通过克林摆脱荒原的梦想也随之破灭,游苔莎感到了绝望。

为了实现远离荒原的目的,她向韦狄寻求帮助,而接受韦狄的经济帮助意味着她将沦为韦狄的情人,而这令她更加痛苦和绝望。

最终,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游苔莎在逃离荒原的途中,落水而亡。

纵观游苔莎厌倦荒原——希望逃离荒原——梦想破灭而命丧荒原的一生,笔者认为她的悲剧人生主要有环境因素、性格因素、偶然因素三个方面的原因。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还乡》中游苔莎悲剧的解读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还乡》中游苔莎悲剧的解读

020《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还乡》是哈代享誉文坛的佳作,小说讲述了耽于幻想的女主角游苔莎失足堕落的悲剧。

游苔莎渴望热烈的爱情和丰富的物质,穷极一生却并未得到。

学术界对游苔莎形象的解析有很多,但鲜有涉及伦理方面。

鉴于此,尝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分析造成游苔莎悲剧的根源。

阐述女主人公游苔莎伦理身份迷失导致的伦理失序,揭示作品中的伦理结,探讨女主人公的伦理选择失范导致的悲剧。

对游苔莎的动因和伦理选择能够加以理解,同时也提出警示,即不顾伦理身份与伦理环境的伦理选择最终只能让人自食恶果。

 [关 键 词] 《还乡》;伦理身份;伦理结;伦理选择文学伦理学视角下《还乡》中游苔莎悲剧的解读张雪梅文学伦理学批评由聂珍钊教授提出,21世纪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西方多种批评方法相互碰撞并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它将文学伦理学研究转变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论,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具体的文学问题。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出现在文学批评话语中增加了中国的声音,为文学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选择,它对文学伦理价值的关注,更使这一方法显露出魅力。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属性是在根本上对文学作品的伦理特征及性质做出解释,主要从伦理角度出发,重视创作者及其文学作品反映出来的伦理特性和社会价值。

它把文学的教诲作用看成是文学的基本功能,从理论上为文学伦理学批评设立自我立场。

它建立了自己的批评话语,从而使文学伦理学批评成为容易掌握的批评文学的工具。

文学伦理学批评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从伦理的视角解释文学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及其存在的伦理原因,并对其作出价值判断。

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方法论,强调文学及其批评的社会责任,强调文学的教诲功能,强调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分析作品中导致社会事件和影响人物命运的伦理因素,而不是在远离历史现场的假自治环境中评价文学。

托马斯·哈代(Thoms Hardy)(1840—1928)是19世纪晚期英国最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跨世纪的文学巨匠。

《还乡》的神话原型解读

《还乡》的神话原型解读
3人 物 的 原 型 . 3 1 苔 莎 的神 话 原 型 .游
哈代 笔 下 的游 苔 莎美 艳 绝 伦 , 的 家 庭 出身 , 早 年 在 资 她 她 本 主义 化 的城 市 — — 蓓 口的放 任 生 活 ,使 她 带 上 了资 本 主 义 城 市 文 明的 深 刻 烙 印 : 立 不 羁 , 求 个 性 解 放 , 视 传 统 道 独 追 蔑 德 和基 督 教 文 明 , 过 “ 明 ” 想 文 的浪 漫 生 活 , 尚处 宗 法 制 的荒 与 原格格不入 。 她被 姚 伯 太 太 误 解 为 “ 图享 乐 的 懒 惰 女人 ”被 贪 . 村 妇 苏 珊 、 色 当做 女 巫 当众 侮 辱 。 的美 貌 、 识 、 情 在 荒 南 她 知 热 原 得 不 到 认 同 、 识 , 格 日趋 孤 僻 、 激 。她 对 乡 民 一 概 否 赏 性 偏 定 , 视 乡 村 生 活 的守 旧 和 简 陋 , 人 们 的 劳 动 生 活 、 俗 习 鄙 对 风 惯 、 术 等抱 有 偏 见 , 不 到 他们 淳朴 、 良的天 性 。 热 情 好 艺 看 善 她 动 , 于追 求 美 丽 的 有趣 味 的 生 活 , 的情 感 要 求 比荒 原 上 的 急 她
1引 言 .
末 日” 荒 原 还 “ 一 片 长 满 杜 鹃 、 棘 、 楠 的野 地 , 木 丛 。 是 荆 石 灌 生 , 藓遍 地 ” 在 古 希 腊 神 话 中 , 密 的植 物 世 界 往往 表 现 为 苔 。 浓 片 不 祥 之 林 或 一 座 邪 气 横 生 的园 林 ; 《 经 》 , 有 死 亡 在 圣 里 则 之树 、 果之树 、 禁 被诅 咒 的无 花 果 树 等 不 祥 意 象 。 《 乡》 , 在 还 中 这 种 茂 密 的 、 生 的植 物 意象 , 是 象 征 着 邪 恶 、 险 或 宿命 。 丛 正 凶 哈 代 通 过 大 自然 中植 物 世 界 显 现 的不 祥 预 兆 ,隐 喻 地 表 达 了

分析哈代《还乡》中的悲剧

分析哈代《还乡》中的悲剧

分析哈代《还乡》中的悲剧【摘要】:《还乡》是托马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之一,也是他悲剧创作的开始。

文章主要是评论小说中的悲剧。

而小说中的爱格敦荒原是主要的人物的生活背景,同时也是发生悲剧的主要因素。

在小说中游台莎和约布赖特太太这两个人物最终难免与死。

不论是谁,只要他们想反抗荒原,他们,或多或少,会得到惩罚;反之,他们会有幸福的生活。

简而言之,谁背叛自然谁将会迷失,那么悲剧也将会发生。

【关键词】:爱格敦荒原;悲剧;惩罚;背叛托马斯·哈代(1840~1928)生于农村没落贵族家庭。

1861年去伦敦学建筑工程,并从事文学、哲学和神学的研究。

当过几年建筑师,后致力于文学创作。

他的小说多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和道德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带有悲观情绪和宿命论色彩。

晚年转向诗歌创作。

在英国文学史上可谓是独一无二的。

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

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哈代将自己的小说分成三类:”性格小说与环境小说”﹑”罗曼史和幻想”以及”爱情阴谋故事”。

他的某些作品因以生动的笔触深入探讨了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人在社会转型期的生存状态和种种困惑。

哈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是下层百姓,这赋予他的作品以为民众之忧而忧的人道主仪精神,充满着一种积极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在于使人们看到现实的险恶和历史的局限。

《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发表于1878年,许多批评者认为《还乡》是哈代悲剧创作的真正开端,因为从这部小说开始,哈代一改先前那种歌颂田园生活、抒发田园理想的风格,转而去描写农民的悲剧命运,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同时也开始对产生这种命运的因由倾注了大量的思考.然而先前的评论大都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的变化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这个角度来阐发这一问题。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解读哈代《还乡》中主人公形象原型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解读哈代《还乡》中主人公形象原型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解读哈代《还乡》中主人公形象原型包红芳
【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8)004
【摘要】文章主要从原型及原型批评的角度对<还乡>中主人公的原型进行解读,通过对<还乡>中人物原型的分析,旨在解析作者隐藏在原型背后、赋予人物在该部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从而使读者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和荒原所赋予的悲剧性的环境氛围有一个透彻的理解.
【总页数】3页(P79-81)
【作者】包红芳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黑猫》中主人公人格的心理原型解读 [J], 赵雅芳
2.《傲慢与偏见》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心理解读--从原型理论探析这一人物形象进步性 [J], 向秋丹
3.对《红字》中主人公圣经原型分析新解读 [J], 张洪源
4.论哈代式的宿命与悲戚 --看《还乡》中主要人物的神话原型暗示 [J], 李恩宁
5.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解读《野草在歌唱》中摩西的先驱者形象 [J], 宋明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解读哈代_还乡_中主人公形象原型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解读哈代_还乡_中主人公形象原型
( 3) 《希 腊 神 话 》中 俄 狄 浦 斯 原 型。 《还 乡 》 中哈代塑造男主人公克林的原型还来自希腊神话 中的俄狄浦 斯。克 林 最 后 几 乎 双 目 失 明,这 与 古 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悲剧原型十分相像。哈代巧 妙地选用俄狄浦斯这一神话原型来象征主人公克 林的命运。在古 希 腊 神 话 中,俄 狄 浦 斯 没 能 逃 脱 杀父 娶 母 的 悲 剧 命 运,最 后 自 己 流 落 异 乡。 在 《还乡》中,当 克 林 听 说 母 亲 去 世 时,他 没 有 听 从 村民们的警 告,坚 持 要 找 出 母 亲 去 世 的 死 因。结 果发现导致母亲去世的原因是自己的妻子。当克 林得知这一真相 时,他 必 然 面 临 着 与 俄 狄 浦 斯 一
翻译
·80·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第8卷
放弃自己在巴黎的美好生活回到荒原。他是一个 乐 观 的 理 想 主 义 者 ,有 着 坚 毅 的 品 格 ,通 过 对 克 林 原型的解读,我们 充 分 理 解 了 哈 代 塑 造 这 一 人 物 形象的用心,以及 这 一 人 物 形 象 在 该 部 作 品 中 所 蕴涵的深刻寓意。
( 1) 希腊女神 的 原 型。 在《还 乡 》中,哈 代 运 用大量来自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描述女主人公游苔 莎 ,通 过 这 些 描 述 ,读 者 可 以 感 受 到 游 苔 莎 不 仅 有 美丽的外表,同时 还 具 有 希 腊 女 神 所 具 有 的 庄 严 和 贵 族 气 质 。 例 如 ,在 第 一 章 夜 之 女 王 一 节 当 中 , 哈代对游苔莎的描述如下:
《还乡》中人物原型的分析,旨在 解 析 作 者 隐 藏 在 原 型 背 后、赋 予 人 物 在 该 部 作 品 中 所 蕴 涵 的

哈代《还乡》中的主人公精神探析

哈代《还乡》中的主人公精神探析

yuwenjianshe001@27哈代《还乡》中的主人公精神探析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郝秀菊摘要:《还乡》作为哈代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克林与游苔莎之间的爱情悲剧。

书中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也反映着现代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的困境,以及人们对于精神支撑的寻找。

本文通过对《还乡》一书的解读,分析《还乡》中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困境,浅析作者在本书中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剖析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困境。

关键词:《还乡》 精神困境 主人公引言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最杰出的乡土小说家、诗人,1878年发表的《还乡》是其代表作,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是哈代最出色的作品。

哈代生于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成为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还乡》中对埃顿荒原的描写就基于此。

《还乡》一书描写了女主人公游苔莎嫁给在巴黎当过经理的青年克林,幻想克林能带她离开荒原,后因与克林的种种误会和冲突在暴风雨之夜离家出走,结果不幸失足落水而亡,最后克林因得不到乡亲的谅解和支持而理想幻灭,当了传教士的故事。

一、《还乡》的故事梗概《还乡》一书主要描写了男女主人公克林和游苔莎的爱情由幸福结合走向悲剧破裂的故事。

男主人公克林出身于埃顿荒原的富裕之家,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被送到巴黎学习生意,并成为事业有成的生意人。

但他却对这种纸醉金迷的浮华生活产生了厌恶,并从中看到了社会的许多不公,他一心想回到乡村,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帮助农民改变命运。

而女主人游苔莎是父母双亡、投靠外公,生活在埃顿荒原上的美人儿,她向往着大城市的生活,渴望跻身上流社会,过上富裕的生活,她认为这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从大城市回来的克林让游苔莎看到了希望,她认为可以借助克林实现自己到大城市去的愿望,于是开始有目的地接近他。

而克林则以为接受过现代教育的游苔莎或许能帮助他一起改造荒原,改造农民。

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与游苔莎结婚。

因此,游苔莎和克林的生活追求和价值观完全不同,这就使得他们必然走向后来的悲剧。

浅析哈代与米切尔作品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

浅析哈代与米切尔作品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

浅析哈代与米切尔作品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摘要】:长篇小说《还乡》中的女主人公游苔莎是哈代笔下”不安分的享乐主义者”这一女性形象的代表。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她身上旺盛的激情,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另我们折服,同时让我们极易联想到世界文学史上另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飘》当中的思佳丽。

但是,哈代笔下的游苔莎同米切尔笔下的思佳丽虽然性格相似却最终走向不同的命运。

文章正是试图分析两位经典女性形象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守护; 逃离; 宿命作为英国伟大的文学家,托马斯·哈代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背负命运枷锁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其中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更是令广大研究者和读者倾心。

《还乡》是哈代转型时期的作品,由这部书开始,他作品中的命运感和悲剧气氛愈加浓重,它在爱敦荒原上开启了”死亡”的主题,小说中的人们放任地追随自己的天然欲望最终走向毁灭。

《还乡》的女主人公游苔莎是哈代笔下”不安分的享乐主义者”[1]这一女性形象的代表。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她身上旺盛的激情,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另我们折服,同时让我们极易联想到世界文学史上另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飘》当中的思佳丽。

米切尔在描绘思佳丽时这样写到”思佳丽长得并不美,可是极富魅力,男人见了她,难免要着迷”,”她那双绿色的眼睛虽然嵌在一张矜持的面孔上,却是骚动不宁的,慧黔多端的,洋溢着生命的”。

而哈代称呼游苔莎为”夜的女王”,因为”游苔莎·斐伊本是一副天神胚子。

她多少作些准备,就能在欧林坡山上颇能称职地占一席之地。

她那种天性、她那种本能,都很适于作一个堪作模范的女神;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她那种天性和本能,不大能作一个堪作模范的女人。

……她有异教徒的眼睛,富于夜的神秘。

眼波去而复来、来而复去地流动,……你要是认定男女的灵魂,都是眼睛看得见的素质,那你就能想得出来,游苔莎的灵魂,是火焰的颜色。

她的灵魂里发出来的火花儿,表现在她那双漆黑的瞳人儿里面,也给人同样的印象。

哈代作品《还乡》的人物悲剧探讨

哈代作品《还乡》的人物悲剧探讨

哈代作品《还乡》的人物悲剧探讨
曹佳璠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5(0)9Z
【摘要】《还乡》是哈代创作的"个性和环境之小说"当中的杰出作品,这部作品从人和意味着灭亡反叛能量的荒野之间的矛盾,人的热情、成见及雄心勃勃引发的内在矛盾两个角度分析作品悲剧之原因,进而认识到作者对积极顺应环境且擅长调节自己来规避悲剧产生的呐喊。

【总页数】1页(P97-97)
【关键词】《还乡》;悲剧;人物
【作者】曹佳璠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埃格敦荒原·人物·悲剧冲突——浅析托马斯·哈代的《还乡》 [J], 屈荣英
2.从伦理视角看哈代《还乡》中的亲情悲剧与婚姻悲剧 [J], 徐江清
3.哈代《还乡》中的人物悲剧性格探究 [J], 邓倩倩
4.苔丝的悲剧根源——英国小说家哈代作品人物评析 [J], 左晖
5.游苔莎的悲剧:一面警世的镜子——论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还乡>中的女主角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J], 龙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还乡》中的《圣经》原型

论《还乡》中的《圣经》原型

Discussion on Archetype of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in The Bible
作者: 刘建东
作者机构: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32
出版物刊名: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页码: 109-111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9期
主题词:�还乡》 《圣经》 人物 主题 意象
摘要:�还乡》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最出色的作品之一,读者可以从小说中直接或间接地找出多处相对应的《圣经》原型。

原型批评理论家认为文学的发展主要是原型在作品中的"置换变形",通过一系列的隐喻形式在作品中反复出现。

本文从人物原型、主题原型和意象原型三个方面探讨了《还乡》中的《圣经》原型,以增强读者对小说的隐喻和内涵深层次的理解。

性别批评视阈下的《还乡》

性别批评视阈下的《还乡》

2013.07李迎亚一.游苔莎作为妻子是否应该无条件支持丈夫的教育事业1、教育事业本身还不成熟在小说《还乡》中,克林善良,正直,甚至有普世之心。

他问他母亲“一个人,眼睁睁地看着世界上的人,有一半因为没有人扶助教训他们去抵抗他们生来受的苦难,都快要完全毁灭了,却把自己的时光都消磨在妇人女子的事情上,那他还配叫男子汉吗?”他认为凭他的体格无论做什么都够格,何必要低三下四去卖珠宝满足阔女人和有名爵的浪子顶卑鄙的虚荣,浪费光阴,为何不能做点有意义体现自己价值的事情了?而克林认为自己值得做的事情———当一个穷人和愚人的教员,教给他们向来没有别人肯教他们的东西。

我们不得不佩服克林的悲悯情怀,对爱敦荒原人民的关心和责任心。

但是万事开头难,此时的克林也并没有做好十足的准备与调查。

他一厢情愿地认为慈善事业就会有无穷的支持者,他完全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农民是否需要,爱敦荒原当地的变革是否处在一个临界点上,自己的热心愿望是否会一拍即合?游苔莎认为姚伯像耶稣的门徒保罗———在“圣经”里是完美的人物,但在实际的生活里可行不通。

”结果证明,威斯克斯乡民确实不需要,克林最后不得不放弃了教育计划,当了牧师,一心布道,宣传他的主义。

除了当时客观环境的原因,克林自身也没准备好,首先他不具有成为教员的资格证;其次,他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

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用眼过度,得了急性青光眼,只能暂时砍荆棘不让自己闲下来,以及随后家里面发生的一些变故,使他的教育计划只能一拖再拖。

所以,可以说,克林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者,并且还是一个强迫者。

他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反而还破灭了游苔莎的梦想。

2、游苔莎想到巴黎去有错吗游苔莎并不是爱敦荒原的原住民,她的故乡本是当时那个时髦的海滨浴场蓓口。

她父亲是希腊人,一个很好的音乐家,在驻扎在蓓口的联队里当乐队长。

因为父母的早逝,不得不随着外祖父来到爱敦荒原。

游苔莎对于这种变动却很痛恨;她自己觉得跟充军发配一样,不过她没有法子,非在那儿住不可。

浅谈《还乡》中的原型批评

浅谈《还乡》中的原型批评

浅谈《还乡》中的原型批评作者:董娌楠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1期摘要:出版于1878年的《还乡》标志着从哈代关于乡村的田园诗般的幻想到宏大的悲剧的转折点,是一部具有经典形式的悲剧。

在这部小说中,哈代开始直面男权社会的敌意和残酷。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度兴盛起来的新批评逐渐暴露出它的缺陷和不足。

它的缺点和原型批评遇到了机会,并且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在西方文学批评中发展起来。

不可否认,现代人类学的迅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原型批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还乡;哈代;原型批评一、托马斯哈代与《还乡》后世的作家都无限崇敬托马斯·哈代,他是维多利亚时代晚期最伟大的小说家和诗人之一。

托马斯·哈代1840年出生在多塞特郡的一个小村庄。

他的母亲是个博览群书的人,刻苦教育直到他上第一所学校。

哈代在他十六岁时,因为家里没有钱供他读书,就辍学了。

大学毕业后,他在多尔切斯特接受了建筑师的培训。

搬到伦敦后,他进入伦敦国王学院学习。

但他在伦敦从来没有家的感觉,因为他强烈地意识到阶级分化和他自己的生活上的自卑。

在这段时间里,他对社会改革产生了兴趣,沉迷其中并与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查尔斯·傅里叶和奥古斯特等改革者的思想相一致。

五年后,出于对自己健康的担忧,他回到了多塞特郡,在那里定居下来。

他决定投身于写作。

尽管托马斯·哈代以诗人开始他的写作生涯,但他却作为一个小说家而被铭记。

更重要的是,他是英国文学史上悲剧创作的大师级人物。

他的许多伟大的悲剧小说都是为世界各地的读者所熟知,如《还乡记》(1876)《卡斯特桥市长》(1886)、《德伯家的苔丝》(1891)、《无名的裘德》(1895)等。

他的大部分小说悲剧都发生在半虚构的年代,探索悲剧人物与他们的激情和社会斗争环境。

在19世纪,哈代主要记录了社会的发展。

他在英国南部乡村的悲剧小说中,揭示了乡村的演变,从残余的家长制到现代资本主义的过程。

“神”“人”有位 枯荣有时——哈代《还乡》的文学人类学试读

“神”“人”有位 枯荣有时——哈代《还乡》的文学人类学试读

摘要:《还乡》是哈代小说中表现乡土精神力量的顶峰。

从文学人类学角度关照,原型类型的深层抵牾是小说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荒原”的人格化象征与作家的命运观同构,大量的民俗描写对表现作家主旨意义非凡。

关键词:原型;命运;民俗无论文名沉浮,哈代都被同时代论者盛赞“属于最优秀的地方色彩作家之列”u J( ¨,“哈代先生的乡村素描带有永恒真理的色彩”[ ](。

在当时愈演愈烈的工业化、都市化进程中,若论哈代“保持”【。

J(㈣乡土文化、探索自己精神栖息地所达到的顶峰,应非《还乡》莫属。

而借助文学人类学中原始主义批评的视角H],这部虽不具备完整的神话形态、却渗透着较为明显的原型潜意识、并对近于原始主义的风物用心很深的作品,将显得愈发精妙深微,展示出作者对自然生命观的颖悟。

一、“荒原人”:原型的深层内涵美国学者D·戴维斯认为,哈代小说的人物可大致分为“不变”人物和“多变”人物,“那些承认大自然的不可变的人,他们驯服地遵照生活中的规则和礼仪来适应大自然,不背叛它,不企图采取粗暴的普罗米修斯式的手法——这些便是不变的人物。

”多变的人物则与其背道而驰。

只有两类人“发生激烈冲突时”才会出现悲剧[ ](¨。

戴维斯强调,类型差异造就矛盾,而借助人类学视角关照,《还乡》中荒原人们的原型抵牾,更是悲剧的深层根源。

小说男女主人公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虽同属“多变人物”,却因一个是异教[ ](1O2)(异教徒特指古希腊人而言,异教则与基督教相对。

——笔者注)女神,一个是基督教圣徒,从而格格不入。

哈代从未隐瞒他的人物原型。

一开篇,游苔莎就站在了爱敦荒原中心的最。

位置上,作为“夜的女王”:罗马神话中的月神狄安娜。

这个“天神坯子”、头发掩映在她的前额上“好像苍冥的暮色,笼罩西方的晚霞”,而“她那种天性、她那种本能,都很适于作一个堪作模范的女神;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她那种天性和本能,不大能作一个堪作模范的女人。

”女神与现实的矛盾从一开始就显露了:“据希腊神话,希腊诸神,全都感情强烈,由性任意喜怒爱恶,并无标准,忌妒仇恨,也和人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 。
[ 关键词 ] 哈代 ; 型批评 理论 ; 原 原型 解读
[ 中图分 类号 】 0 9 H 5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6 23 0 (0 0 0 - 7 - 17 .8 5 2 1 ) 40 90 0 3 和基督 教典 故 , 他 成 为英 国文学 史 上 惯 用原 型 使
[ 摘 要] 文章主要从原型及原 型批评的角度对《 乡》 还 中主人公 的原型进行解读 , 通过对 《 乡 中人物原型的分析, 在解析作者 隐藏在原型背后 、 予人物在该 部作 品中所蕴涵的 还 》 旨 赋 深刻 意义 , 而使 读者 对 主人公 的 悲剧命运 和荒 原 所赋 予 的悲剧 性 的环 境 氛 围有 一个 透 彻 的 从

二、 哈代 《 乡》 还 中人物形 象原 型 的解读 对《 经 》以及 其 他 神 话 原 型 的借 用 与 移 植 圣 是西 方文 学与 艺术 创 作 的重 要 传 统之 一 , 哈代 在 《 乡》 还 的创 作 中秉承 了这一 艺 术创 作传 统 。《 还 乡》 中的男 主人公 克林 就 是 以《 经 》 圣 里数 个 人 物 和古希 腊神 话 中的人 物为 原型并 在 此基础 上塑 造 而成 的 。 1 主人公 克 林 的原 型 解 读 。在 《 乡 》 .男 还 中 男 主人 公克林 是 个 具 有救 世 愿 望 的青 年 , 以 帮 他 助 荒原 的人 们摆 脱 无 知 、 昧 、 愚 苦难 为 己任 , 惜 不
【 收稿 日期 ]2 1 0 —3 00— 1 0

创作的作家之一。《 乡》 还 属于 哈代在第二个 阶 段 创作 的作 品 , “ 塞 克 斯 ” 说 中 , 还 乡 》 在 威 小 《 是 部反 映环境 与 性 格 的 悲剧 作 品 , 志 哈代 作 品 标 创作 的一 个 转 折 点 。在这 部 作 品 中 , 代告 别 了 哈 早期 的 田园诗 般 的牧 歌 文 学 , 锋 转 向叙 述 主人 笔 公 的悲惨 命运 , 出了 个人 叛 逆 精 神 与不 可 知 的 突 命运 之 间的 矛盾 。在 这 部 作 品 中 , 环境 描 写 到 从 人 物 形 象 塑 造 , 代 都 大 量 运 用 了 希 腊 神 话 和 哈 《 圣经 》 的原 型 和 典 故 。这 些 神话 原 型 和 典 故 中 的运用 , 一方 面有 助 于生 动地 刻 画 《 乡 》 还 中主 人 公 的性 格特 征 ; 一方 面 哈代 还 想 在《 乡》中通 另 还 过 富有 悲剧 性 内涵 的原 型 和典 故 的巧 妙运 用 , 来 暗示人 物 的性 格特 征及 他们 未来 的悲 剧命运 。


哈代 作品 的原型 渊源
托马斯 ・哈代 (80—12 ) 14 9 8 是英 国 1 9世 纪 最后 一 位 小 说 大 家 , 同时 还 是 英 国 2 0世 纪 的 “ 代诗歌 之父 ” 现 。哈代在 小说 创作方 面创 立 了 自 己独 特 的风格 , 一 生发表 了 十 四部 长篇小 说 、 他 四 个短 篇小说 集 、 卷诗 和两 部诗 剧 , 就斐 然 。哈 八 成 代 的小说创 作可 以分成 三个 阶段 。第 一个 阶段 是
第 卷 第4 期
2 01 0年 8月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V0 - No 4 l8 .
Au u t 01 g s 2 0
从 原 型 批 评 理 论 角 度 解 读
哈代《 乡》 还 中主 人 公 形 象 原 型
包 红 芳
( 黑龙 江科技学 院 , 黑龙江 哈尔滨 10 2 ) 50 7
[ 作者简介 ]包红芳( 94一) 女 , 龙江人 , 17 , 黑 黑龙江科技 学院外语 学 院讲师 , 硕士 ; 研究方 向 : 语教学 、 外 英汉 比较 与
翻译

8 O・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第 8卷
放 弃 自己在 巴黎 的美好 生 活 回到荒原 。他是 一个 乐 观 的理 想主 义者 , 着坚 毅 的品格 , 过对 克林 有 通 原 型 的解 读 , 们 充 分理 解 了哈代 塑 造 这 一人 物 我 形 象的用 心 , 以及 这一 人 物 形 象在 该 部 作 品 中所 蕴涵 的深 刻寓 意 。 ( ) 圣 经 》中耶 稣 基 督 的 原 型 。在 《 乡 》 1《 还 中, 哈代塑 造男 主人 公 克 林 的原 型 之 一就 是 来 自 《 圣经》 中的耶稣基督 的形象 。在小说开始部分 , 哈代 把克林 的首 次登场 安排在 圣诞 节那 天 。之所 以把 克林 的首次 亮相安 排在这 一 天是有深 刻寓 意 的。众所周 知 , 耶稣 基督 是在圣 诞节 出生 的 , 因此 克林 的性格 与形 象必然 就与 耶稣基督 有着 千丝万 缕 的联系 。耶稣是 利他 主义者 、 欲主义 者 , 的 禁 他 使命 是帮助 人们 摆 脱 苦难 , 而克 林 回到爱 顿 荒原 的使命 是帮 助荒 原的人 们摆脱 无知 和愚 昧 。从这 点看 , 克林 和 耶稣 基 督 承担 着 相 似 的使 命 和责 任 。例如 , 《 乡 》 对 克林 有 这 样 一 段 评 论 : 在 还 中
抒发 田园理 想 的颂 歌 , 带有 浓厚 的浪 漫主义情 调 ,
主要有 《 绿荫 下》 远 离尘 嚣》 ; 二 个 阶段 是描 《 等 第 写威 塞克斯社 会 的悲 剧 , 主要 有 《 乡 》 卡 斯 特 还 《 桥 市 长》 ; 三个 阶段 是 描 写 威 塞 克 斯 破 产 农 等 第 民的前途 和命 运 , 要有 《 伯 家 的 苔 丝 》 无 名 主 德 《 的裘德》 等。哈代早年就熟读希腊语及拉丁语版 本 的《 圣经 》 对 《 , 圣经 》 中的创世 纪 、 伯记 、 篇 约 诗 和传 道书 部分更 是偏 爱有 佳 。哈代还 十分 精通 古 典文 学 , 希腊 、 古 罗马 神话 , 中希 腊 悲剧 对 哈代 其 的影 响是 十分深 远 的。哈代 曾仔 细研 读过古 希腊 的戏 剧作 品 , 对埃 斯库 洛斯 、 索福 克勒 斯这样 的剧 作家 十分推 崇 , 乎 在 哈 代所 有 的悲 剧 小 说 中都 几 蕴涵着 一种 希 腊 悲 剧 意 识 。 除 了研 读 《 经 》和 圣 古 希腊 、 马神话 外 , 罗 哈代 还读 过大 量 的神学 方面 的作 品 , 并深 受这 些 作 品原 型 的浸 染 和基 督 教 的 熏陶 , 因此 , 哈代 在 其小 说 创作 中 , 别 是其 传 世 特 的悲剧小说中, 大量使用了《 圣经》 中的各种原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