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鼓子面临消亡窘境

合集下载

浅谈《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的办刊实践

浅谈《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的办刊实践

要求每一位编辑都能在计算 机上编辑排版 , 每期的 责任编辑都要负责当期学报的具体排版工作 。通过 编辑 自己排版 , 促使大家多学习计算机知识 , 熟悉和 掌握现代排版技术 , 提高了编辑 的实际工作能力。
“ 校 ” 是 初 校 、 校 、 校 及 三 改 。初 校 由 三 就 二 三
() 1 对于 评 审意 见 很 差 的论 文 , 审稿 意 见 反 将 馈 给作 者 , 作者 无异 议 , 接 退稿 ; 作 者不 同意 , 若 直 若
认 为评 审不合 适 , 任 编辑 考 虑 后 可 以再请 其 他 专 责 家 进行评 审 。
( ) 于 评 审 意 见 评 价 论 文 质 量 一 般 , 有 创 2对 但
的录用 、 修或退 稿 。 退
3 坚持 “ 自排三校 一讨论 ” 制度
学 报 自 19 90年起配 备 了微 机排版 系统 以来 , 编 校 工作 实 行 了 “自排 三 校 一 讨 论 ” 度 】效 果 良 制 ,
好, 期刊 的编校 差 错率控 制在 万 分之二 以下 。
所谓 “自排 ”就 是 编辑 部 自行 微机 排 版 。学 报 ,
面的约稿 。
6 通过 编 委扩 大期 刊 的影 响力 , ) 鼓励 他 们 向 学 报推 荐高水 平 的论 文 。 7 适 时 地 向 审 稿 专 家 介 绍 本 刊 , 向他 们 约 ) 并 稿 , 者通过 他们 进行 约稿 。 或 8 在全 国高 校 范 围 内寻找 一 些科 研 工作 者 , ) 向 他们赠 阅本 刊 , 鼓励 他们 向本 刊投稿 。 并
论, 本刊编辑在专业技术符号、 错别字、 标点符号 、 数 字用法 、 插图、 表格和参考文献著录等方面都取得了 很 好 的一致 性 。 由于这 样 的讨论 结 合 实 际 , 因此 编

浅谈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浅谈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一、 规划背景1.城市需要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分析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

从表格(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经济高速增长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城乡差距扩大;破坏环境,不利于持续发展等。

[1]所以要想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我国的城市发展就需要遵循经济规律。

中共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

城市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表1 1950-2015年我国GDP增长率(数据源自网络)2.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内涵解读十九大指出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内涵包括: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

高质量发展不是指发展不追求速度,只注重质量。

提高发展质量,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发展的速度也会提升。

所以说高质量发展的“质与“量”是辩证统一的。

高质量发展六大内涵的解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公民、生态、国家。

从公民层面来说,高质量发展就是改善城乡差距,让区域发展均衡,能够让经济的发展更加公平地惠及公民。

高质量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公平性,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民的努力,发展的成果应该人民共享。

要始终明确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2]。

从生态层面来说,发展要顺应经济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为未来更加长远的发展做打算。

[3]再者,高质量发展也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要保护好生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从国家层面来讲,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组织结构日益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合理,并且不断深化融合发展。

高质量发展强调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产业实力的综合反映,是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我国产业转型的发展支柱。

浅谈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浅谈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浅谈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作者:郭馨茹申志慧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05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时代经济呈现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城市高质量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本文围绕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展开,根据对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遇到问题的分析解读,提出解决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经济特征,发展现状,应对措施一、规划背景1.城市需要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分析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

從表格(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经济高速增长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城乡差距扩大;破坏环境,不利于持续发展等。

[1]所以要想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我国的城市发展就需要遵循经济规律。

中共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

城市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2.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内涵解读十九大指出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内涵包括: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

高质量发展不是指发展不追求速度,只注重质量。

提高发展质量,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发展的速度也会提升。

所以说高质量发展的“质与“量”是辩证统一的。

高质量发展六大内涵的解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公民、生态、国家。

从公民层面来说,高质量发展就是改善城乡差距,让区域发展均衡,能够让经济的发展更加公平地惠及公民。

高质量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公平性,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民的努力,发展的成果应该人民共享。

要始终明确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2]。

从生态层面来说,发展要顺应经济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为未来更加长远的发展做打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鼓子面临消亡窘境——民间艺人呼吁:拯救民间文化刻不容缓甘肃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非常丰富。

在省城兰州地区流传着上千年的兰州鼓子,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这些由口耳传播的活态文化,不仅构成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也承载着民间文化渊源的基因。

但随着老艺人们的减少,这类民间文化遗产面临比自然和物质遗产更艰难的处境。

以兰州鼓子为例,目前传唱者已寥寥无几,正处于濒危状态。

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

因此抢救和继承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迫在眉睫。

清明时节,记者来到兰州市安宁、七里河等鼓子传习所,在那里聆听鼓子艺人的说唱,探究兰州鼓子目前的处境。

兰州鼓子陇上奇葩清明时节,一位迁居外地的老兰州张老先生回兰省亲,在吃了一碗地道的牛肉面后,急着打车去安宁鼓子传习所听鼓子。

“这次回来,能听到旋律清雅、音韵幽静的兰州鼓子,是我多年的夙愿。

”张老先生回忆,他20多岁时,邻居是位鼓子“好家”,每天晚上七点左右,几位鼓子好家到邻家聚会,一直弹唱到深夜。

那些年生活很困难,但听着鼓子,烦恼就跑到九霄云外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兰州鼓子是兰州人的一大娱乐项目,不论喜庆节日,请客宴会,还是婚丧嫁娶,一般都要演唱“兰州鼓子”。

在周边的农村地区来说,鼓子几乎是家喻户晓,能弹会唱者非常多。

许多老人、中年人,即使不能唱全,但也能随便哼上几句。

平常在茶馆中,老兰州们便三个一丛,五个一堆弹唱起来,如果唱到曲情高潮时,有帮腔一说。

听众们一同帮腔、相和者数十人,声音宏大,甚是热闹。

4月4日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位于安宁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门口,就听到一曲优美婉转的音乐撩人心扉。

推开四楼鼓子传习所虚掩的门,只见里面聚集了大约二十四五个人,年长者已是耄耋老人,最年轻的也已过不惑之年。

年届七旬的魏世发会长介绍;安宁鼓子传习所成立于2011年。

当天下午传习所邀请了四位唱鼓子的老师,准备就唱腔传习和音乐伴奏展开座谈。

这四位分别是扬琴老师兰州市秦腔剧团团长助理肖振东、三弦老师甘肃省秦腔剧团国家二级演员肖朝祥、古筝老师兰州大剧院戏曲剧院民族乐团团长肖朝胜,二胡老师肖朝英就职于兰州公安系统。

一句亲切的问候,一阵热情的寒暄;几位老师各就位调弦定调,一段低徊婉转的过门响过,打坐在中堂的魏世发老人亮开嗓门、字正腔圆地唱了一曲《西厢记》中的《莺莺探病》,于是,飘逸的音韵拉开了这场座谈会的帷幕。

一曲终了,魏世发介绍;“兰州鼓子”是曾流行在兰州一带的一种说唱艺术,俗称“鼓子”。

关于鼓子的历史起源很多,但鼓子艺人们通常认为鼓子是元朝时期由北京八角鼓演变而来,它属于说唱音乐的牌子曲类。

“兰州鼓子”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不操乐器坐着清唱,也没有形体表演,有的只唱不说,有的只说不唱,有的说唱相间。

“兰州鼓子”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扬琴、二胡、琵琶、月琴、二渐、笛为辅,一般打击乐器使用地方特有的小月鼓,并为乐队的领头,据说“鼓子”因此而得名。

“兰州鼓子”没有专业艺人,从事演唱活动的多为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过去茶馆是主要的演唱场所。

兰州鼓子后继乏人清明前夕的又一个下午,记者在安宁区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拜见了我省唯一的国家级鼓子继承人魏世发老人。

魏老虽说已是七十多岁,但提起兰州鼓子他声如洪钟,精神矍铄。

“我这几天正在物色一个三弦手,准备培养我的继承人。

我都这把年纪了,还没有传承人。

想到自己唱不了几年了,心急如焚啊”一见面魏老便说出了他最大的焦虑。

魏老是祖传鼓子唱家,用魏老的话说,他从小是在被窝里听着鼓子长大的。

16岁时,他就开始工作。

从那时起,他便开始真正学唱鼓子。

每天上班途中,他边走边背唱词。

晚上回到家,他爷爷或者父亲让他唱白天背会的词。

20岁,在白塔山下的一个茶馆,他第一次登台演唱。

提到那段岁月,魏老似乎是非常开心。

他说,那时他一个人承担着家里9口人的生活,压力非常大,可只要唱起鼓子,沉浸在故事中,他就会暂时忘记生活的烦恼,进入一种精神乐园。

魏老爱好鼓子五十多年,攻克了鼓子两大难关。

一个是用了19个月学会了鼓子的正平调,这个调长达45分钟,278个字,韵多难度大。

第二个是学会了海调中的《林冲夜奔》。

在谈到困难时,魏老不无落寞地说,学唱鼓子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唱鼓子的艺人中,年长者七八十岁,最年轻者也三十几、四十岁,而且基本都是受家庭影响,对鼓子着迷。

如今,他们这些人逐渐老去,再过十年或者多些,鼓子由谁来唱,是个问题。

有一次在白塔山下演唱时,观众非常多,年轻人占了大多数。

魏老说看着他们听得很出神,他一时兴起,号召大家努力将兰州的精粹传下去,他问在场的年轻人能不能站出来四五个,跟他们学唱鼓子。

鸦雀无声几分钟之后,没一个人出来。

说着说着,似乎是一种巨大的无望感袭击了他的心头,点燃一支烟,烟雾迷绕。

5日下午,记者在七里河尹家咀鼓子传习所见到了55岁郑永瑾会长。

他向记者介绍,这个传习所里,注册会员有56个,其中5个女性。

他认为,女性学鼓子,从传播角度讲,要强于男性,因为她们通常跟孩子交往多,有利于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

在谈到继承人时郑会长苦笑着谈到,年轻人由于听不懂、鼓子节奏缓慢,不愿学。

他举例说,他们家是三辈祖传鼓子世家,可自己的三个孩子中没一个跟他学,他担心鼓子在他这儿断辈。

不知多少次,他都给他们讲鼓子的好处,可惜就是不学。

他预想,说不定若干年自己过世后,孩子们或许会因为怀念自己而想起学习鼓子。

原来会员中,有些人是其父辈在世时对鼓子不感兴趣,但后来由于怀念他们,才慢慢学习鼓子。

经费不足限制艺人活动自从2006年5月20日,兰州鼓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之后,报纸等媒体比较集中地相继报道了鼓子的现状,一转眼六年的时间过去了。

鼓子的现状如何呢?魏老是这样分析的:以前,兰州鼓子的艺人,通常在自己购买乐器的同时,为了维持演出,还得缴纳会费。

真可谓是为爱好尽心尽力。

自从得到政府重视之后,几年来相继得到安宁区文化馆和市政府的资金支持,情况逐渐好转,。

说着魏老开心地讲就在2012年3月26号,兰州市成立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协会,旨在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魏老说,这个协会一成立,就给安宁鼓子协会下拨了5000元,两千元作为他个人的工资补助,3000元用作活动经费。

但他计划过几天买些东西,把经常去协会参加活动的好家们约上,大家好好聚聚。

他说,这是他们鼓子艺人的喜事,更是鼓子的喜事,这么多年了,这还是第一次。

从魏老脸上流露出的喜悦,一时间感染了记者,爱好,原来也可以成为这么具有魅力的精神动力。

曲目保存夹缝中生存魏老的师傅是鼓子先辈段福堂老先生。

他是魏老的上司,爱好鼓子。

兰州鼓子最初有十大调,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其中的三大调遗失。

段老在世时,号召兰州鼓子艺人,竭尽全力填补了三个调,这就是后来的朵、悲、海。

谈话中,魏老提到了鼓子先辈王雅禄先生,他高度评价了王老先生一生为鼓子的传承作出的巨大贡献。

4日下午在传习所,记者有幸见到了王老的两位儿子,他们也是鼓子“好家”,每周参加传习所的活动。

二儿子王祖敏谈到,他父亲从三十岁左右学鼓子开始,不辞劳苦地搜集鼓子唱词,热心培养后代,晚年又自费出版了《兰州鼓子清唱选段》。

记者翻看了传习所桌上一本已被翻破旧的《兰州鼓子清唱选段》,就是这本连出版社也没有的书,是如今鼓子艺人学习唱词的蓝本,而王雅禄老先生为其几乎是倾尽积蓄。

据一位鼓子研究者透露,在她发放的几百份鼓子艺人调查问卷中,备受推崇的鼓子“好家”王雅禄老先生几乎是人人提到。

遗憾之处是我们已难以了解王老一生为了鼓子,究竟流过多少汗水。

既《兰州清唱选段》之后,2009年,由肖振东老师收集、谱曲编写的《兰州鼓子荟萃》问世,这是一本包含了古老鼓子谱曲、唱词等内容的较为完整的鼓子著作。

第一次采访魏老时,魏老曾开心地向记者介绍了这本书对于兰州鼓子的意义。

4日下午,记者同样在传习所见到了该书的作者,一位国家二级演奏员及作曲者,面容祥和的他,儒雅中兼带岁月的厚重。

肖老师也是祖传鼓子世家出生,在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就对鼓子感兴趣。

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感觉鼓子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民俗价值,于是开始有意收集一些老艺人如段树堂、王雅禄的唱词,以及录制唱段。

后来,他从事了音乐工作,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便开始谱曲。

三十多年过去了,在克服种种困难之后,《兰州鼓子荟萃》终于以自费的形式出版了。

肖老师告诉记者,不管他曾经遇到过多少艰辛,看到鼓子界对这本书出版的开心,他便非常欣慰。

拯救民间文化刻不容缓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民间艺术更是一个地区独具特色的财富。

如何使得这朵曾是兰州人民日常生活的奇葩常开不谢,安宁传习所的崔毓德副会长说:“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对鼓子的宣传,最起码让兰州本地人熟悉兰州还有这么一种古老的艺术。

这样喜欢鼓子的人多起来了,学习的人也自然而然会有。

”兰州大剧院戏曲剧院民族乐团团长肖朝胜认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在我国,它包括民族民间语言和艺术、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民族民间习俗礼仪节庆等。

拯救兰州鼓子就要增加鼓子演出场次、组织定期演唱,这样把它规范化,会有一定帮助。

例如在黄河风情线上设立一个鼓子演出点,点缀兰州城市文化的同时也发展了鼓子。

“喜欢鼓子,会玩乐器的人越来越少。

政府应把对鼓子的资金规范化的同时,鼓子本身在唱腔、唱词等方面也要努力与时俱进。

”甘肃省秦腔剧团国家二级演奏员肖朝祥说道。

“让鼓子走进校园,在各大学校巡回演出,让它真真切切走进学生生活中,借助年轻人,鼓子会有一个好的发展空间。

”甘肃农业大学研究鼓子的音乐教授蒋明云老师建议。

目前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令人堪忧,有许多中华民族传之已久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走向消亡。

正如蒋明云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正在老去,民间艺术正在面临着人逝曲亡的局面。

民间艺术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