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1、诗律:
是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格律的简称。格律诗的格律包括五个方面:
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
句数:
律诗八句,绝句(又叫“律绝”)四句。超过八句为排律(又叫“长律”)。
排律最少十句,最多可达四百句。
字数:
五律每句五个字,共40个字。七律每句七个字,共56个字。五绝共20个字,七绝共28个字。排律多为五言诗,由于长短不限,所以字数不定。
(★三十六字母:
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霞、来日)
5、五音、七音:
是早期音韵学著作队声纽进行归纳分析时所用的术语。隋唐时已经有了五音之说,五音是按照发音部位把声纽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
七音,是宋代学者在五音的基础上,增加了半舌音和半齿音。
押韵:
通常押平水韵中的平声韵。除首句入韵不限外,隔句押韵,一韵到底,不准出韵、换韵。
平仄:
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讲究平仄,是格律诗的基本特征。其基本要求是平仄相间,以使声调抑扬顿挫。
★基本句式(以五言诗为例):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xx)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是在五言诗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
“懵,莫中切”,“蒙,莫红切”。这两个小韵都用“莫”作反切上字,表明它们是同一声类,它们的反切下字所代表的韵类必不相同。如果它们的反切下字所代表的韵类相同,那么“懵”和“蒙”就成了同音字。如果“懵”和“蒙”是同音字,那么就没有必要把它们分为两个小韵了。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一字写数词的字称为“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2.异体字:指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
3.汉字的通假:在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叫做汉字的通假。
4.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5.古今通用词:是以基本词汇为基干,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词,它一直流传至今,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
6.词的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7.词的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或者是说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8.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就是词类活用。
9.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所代表的人或物所发出这个动作。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1.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1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
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3.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4.使动用法:指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包括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
现代汉字的起点。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
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
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6.《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还是
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
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
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
2、正义(古书注语):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3、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5、《說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东汉许慎,按部首编排540部,收字9353个,讲解文字本义,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
6、四库全书总目:书目,收录清代干隆以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典籍并加以介绍,是了解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文献。
7、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8、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9、叶音: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10、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11、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12、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13、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相关的意义。笺:对毛传的补充和订正。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隶变:隶变是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
点。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
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
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6.《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还是中国
古代的典籍——经《》的一种,是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着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
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
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着作之一。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
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名词词汇。下面是一些古代汉语名词的解释。
1. 天子:指古代中国的皇帝,被认为是天地之间的主宰者。天子一词源自儒家思想中的“天命”,代表着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2. 臣子:古代中国的官员,是皇帝的下属,负责国家政务。臣子要效忠天子,尽职尽责,维护国家安宁与繁荣。
3. 士人: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通常从事文学、教育或官方工作。士人讲究礼仪、学问和忠诚,被视为社会的支柱和道德典范。
4. 子弟:古代士人的子孙后代,通常以读书求学为主要任务。子弟要遵循家族的传统和士人的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 英雄:指勇敢而具有杰出才干的人,古代汉语中常用于形容有杰出成就的武将、政治家或文学家等。
6. 圣人:在孔子的思想中,指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智慧的人,对人类社会具有极大影响力。圣人的理想是实现天下大同,使人民安居乐业。
7. 仁者:在儒家思想中,指具备慈悲、善良和谦虚等美德的人。仁者应以爱人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心社会福祉。
8. 国家:古代汉语中称为“国”的社会组织,指一个疆域内有行政组织、政权和统治者的地方。国家负责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和发展人民福祉。
9. 社稷:古代汉语中指国家的神灵,也泛指国家的岁稼和繁荣。君王或统治者常常举行祭祀仪式来祈求社稷的保佑。
10. 祖先:指某人的先辈或家族的创始人,是人们对自己家族
渊源的最高敬意。古代汉语中注重祖先崇拜,尊重祖先并且传承祖先的美德和文化。
以上是一些古代汉语名词的简要解释。这些词汇代表着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概念,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和智慧传统。
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指汉语在古代时期的形式和用法。它包括了从古汉语早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 元6世纪)到古汉语晚期(公元6世纪源自文库14世纪)的语言变体。
古代汉语具有以下特点: 1. 音韵系统: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受到了 梵语、阿拉伯语等外来语言的影响,有更多的声母和韵母,并且有六声调。
2. 词汇和语法: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古代汉语的词汇中有 更多的古代词汇和文言词,而且语法结构更加复杂,使用了更多的古代文法。
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3. 书面语: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受到了古代文学的影响,使用了更多的文言文表达方式,较 为庄重和正式。
古代汉语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古代文献、经典和古代作品都 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研究古代汉语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学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许多特殊的名词,具有独特的含义和用法。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 玉洁冰清:形容人的品质纯净无暇,像玉一样洁白透明。
2. 鸢飞戾天:形容鸟飞得很高,远离尘世纷扰。
3. 月黑风高:形容夜晚天色阴暗,风势强烈。
4. 长夜漫漫:形容黑夜很长,时间过得很慢。
5. 寸草不生:形容环境贫瘠,没有生命迹象。
6. 北风呼啸:形容北风刮得很猛烈。
7. 大器晚成:形容人成就很大,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8. 恍然大悟:形容突然明白事理。
9. 心有余悸:形容惊吓之后,心里还有后怕的感觉。
10. 碧海青天:形容天空湛蓝而海洋湛蓝,景色美丽宜人。
11. 汗如雨下:形容大量的汗水如同雨水一般涌出。
12. 内忧外患:形容国家内部和外部的问题和困扰。
13. 金戈铁马:形容战争形势严峻,军队强大。
14. 层峦叠嶂:形容山峰高耸,接连不断。
15.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非常贪婪,像狼和虎一样。
16. 罗织密布:形容陷阱、困扰等周围十分严密。
17. 川流不息:形容河流奔腾不止,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18. 星火燎原:比喻力量小但起点高的事件,能够引起广大的影响。
19. 九泉之下:比喻人死后下葬的地方。
20. 迎刃而解:形容解决问题或处理事情非常得当容易。
21. 恨铁不成钢:形容对人或事物的期望很高但他们始终不能达到。
22. 屡试不爽:形容经验积累多次验证,没有失败。
23. 犹豫不决:形容思考问题或做决定犹豫不定。
24. 风声鹤唳:形容环境紧张,人心惶惶。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2007-07-12 21:45:05)
标签: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007-07-12 21:45:05)
标签: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中的名词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和用法。下面是对一些常见古代汉语名词的解释:
1. 天地:天地指的是宇宙的含义,是宇宙的两个方面:天表示上部宇宙,地表示下部宇宙。也可以指地球和星空。
2. 心意:心意是指心灵的意愿或者感情表达。常用于描述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表示对他人的关心和善意。
3. 君臣:君臣是指统治者和臣民之间的关系。君指的是国家或者地方的统治者,臣指的是君主的下属,是负责辅助和侍奉君主的。
4. 父子:父子指的是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父亲是家庭的领导者和养育者,儿子是他的后代,也是他的血脉传承。
5. 同伴:同伴指的是相互关系密切并一起进行某项活动的人。常用于描述朋友、伙伴或者同事之间的关系。
6. 师徒:师徒是指在某个领域或者技艺上,师傅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徒弟的关系。师徒关系通常是长期的且基于相互信任和尊重。
7. 友情:友情指的是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和互助关系。友情是建立在互相倾听、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的。
8. 诗词:诗词是一种以文学形式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艺术。古代的诗词通常采用特定的韵律和词语组合,用以抒发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9. 家国:家国指的是家庭和国家。家是一个人的家庭,国是一个人所属的国家。家国是人们情感归属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10. 生死:生死指的是生命的起始和终结。生是指人出生和活着的状态,死是指人离世和停止活动的状态。生死是人类最基本的命运之一。
古代汉语的名词不止以上这些,还有很多其他的名词需要进一步解释和理解。通过学习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名词。古代汉语名词的意义和用法在不同的时代和语境中可能会有所变化,因此需要具体地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一、音韵学
1、发展历史:
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
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
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一、音韵学
1、发展历史:
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
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
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一字写数词的字称为“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2.异体字:指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
3.汉字的通假:在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叫做汉字的通假。
4.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5.古今通用词:是以基本词汇为基干,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词,它一直流传至今,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
6.词的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
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7.词的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或者是说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8.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就是词类活用。
9.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所代表的人或物所发出这个动作。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1.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是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1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3.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一、音韵学
1、发展历史:
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
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
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神话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的故事情节是虚幻的,但它的思想观念是真实的。
➢神话的产生条件: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功能: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作为精神纽带,把个人融入氏族获得生存;使人们宣泄不安情绪。
(书上的:神话的内容①创世神话②始祖神话③洪水文化④战争神话⑤发明创造神话)2. 《诗经》:《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诗经》得名于汉代,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编集有“献诗”、“采诗”和“删诗”的说法。周朝乐官对《诗经》的编集起了极大作用。
❖诗经六义:风、雅、颂(按音乐分)赋、比、兴(按手法分)
❖1风: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2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3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4赋:平铺直叙。
5比:以彼物比此物。
6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诗经》最初是实行教化的工具,后来被广泛引用,具有很强的实际作用。孔子多次强调: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
❖鲁、齐、韩三家诗:鲁人申培、齐人辕固和燕人韩婴所记载,为西汉官学。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毛诗”晚出,未被立为官学,但最终盛行并流传后世。
3“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汉乐府缘事而发,建安诗人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感情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百科)
4《左传》:《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其中《左传》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其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历史事件,描写历史人物。
➢在叙述中或之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圣贤人之口做道德伦理评价。
➢叙事手法高明:灵活的叙事角度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设置。最突出的成就是描写战争。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把事件叙述地颇具戏剧性。
➢以第三人称作为叙述视角,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几乎不受限制。主要以人物言行刻画其个性特征,语言词约义丰,具有高度的语言艺术水平。
5《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一般认为它是纪录有关“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晋·韦
昭语)的书,故名《国语》。
➢《国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人神并重,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
➢其文学成就主要有:1、以记言为主,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性而富于形象性。2 、合理的想象和虚构。3 、含蓄的讽刺4、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人言行,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但非独立的人物传记。5、有些叙事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特点。
6 《战国策》是以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言行及军国大事为主要内容的史书,是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共33卷。作者已不可考,大概是秦汉间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其内容庞杂,亦有重复、牴牾处,其名或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汉代刘向整理,始称《战国策》。《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齐策四》颜斶chù与齐宣王之事)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
➢《战国策》在写人上,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如冯谖之事)➢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空前成功,说辞主要具有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的特点。
➢策士说辞,多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秩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目的。
➢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
➢行文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其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7《孟子》七篇主要记录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著作的。《孟子》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宝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热忱,是孟子游说诸侯的原因所在,也是孟子精神世界最具闪光点的方面。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
✓《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犹缘木而求鱼也”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气势雄壮。
✓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标准书面语在《孟子》成熟。
8.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庄子学派的著述总集,道家的重要典籍。现存《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周弟子及后学所作。
✓《庄子》是先秦说理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的著作。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其人生是一种体“道”人生,即将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穿越时空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