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稳教授: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与治疗
早后除极与室性心律失常
早后除极与室性心律失常作者:汤宝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董丽君(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许国军(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临床上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主要包括工程学策略的应用,例如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导管消融技术装置。
随着CAST[1]和SWORD[2]临床试验的结果,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已经山穷水尽。
调查显示,在30万有植入ICD临床适应症的患者中,每年只有20%可能发生猝死[3]。
虽然导管消融术可以治愈室性心律失常,但它不能有效的防止心脏性猝死。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在室性心律失常的生物学治疗上取得进步,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需要在蛋白水平上,通过多种途径研究相关事项,因为蛋白是组成药物和遗传干预的主要生物靶点。
需要研究细胞、组织和机体新出现的导致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基质。
根据近年来国际上对心律失常机制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越来越清楚。
本文将探讨一种致心率失常的机制,叫做早后除极(EADs)。
大约半个世纪前,早后除极在完整的心脏组织中被描述为一种触发活动[4],被认为是促进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机制,它在肌细胞水平导致心律失常。
然而,人们仍然没有完全理解它的机制。
本文将对有关早后除极相关机制的一些新进展进行综述。
早后除极的离子机制早后除极被定义为在动作电位2期或3期正常复极的减慢或者逆转。
早后除极在复极储备减少时发生,外向电流的减少或者内向电流的增加,或者二者兼有,会使得肌细胞再极化所需的净外向电流被中和,会导致复极储备减少。
在这些情况下,任何可以正反馈的增加净内向电流的机制都有可能克服甚至逆转复极。
在早后除极标准电压范围中,L 型钙电流(ICa,L)和Na-Ca交换电流(INCX)是这一正反馈的潜在的主要的电流。
ICa,L在窗口区(稳定状态的活化以及失活重叠的区域,大约在-30—0mV)显示它的这一特性。
室性心律失常
3.多形性室速
(1)急诊处理原则: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多形性室速应按室颤处理,应立即电复律或电除颤 ②血流动力学稳定或 短阵发作者,根据QT 间期变化,分为 QT 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QT 间期正常的多形性室速和短 QT间期多形 性室速。 (2)尖端扭转型室 速:QT 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称为TdP。临床上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阿斯综合征,重者导致 SCD。心电图显 示 QT 间 期 延 长,可分为获得性和先天性LQTS。
根据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应用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若疗效不满意,
应先审查用药是否规范、剂量是否充足。一般不建议短期内换用或合用另外一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 若心律失常仍需立即处理,宜考虑采用非药物方法如电复律等。序贯或联合应用两种以上静脉抗心律失 常药物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及致心律失常作用。联合应用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仅在室速/室颤风暴状态时 才考虑
IHD患者的致心律失常基质通常位于心内膜,心内膜标测和 消融一直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对于经完全血运重建和最佳药物治 疗后仍频繁发作室速/室颤的患者,可考虑行导管消融治疗。
2 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3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4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感谢聆听 批评指导
对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控制,选择更有效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方法;对非威 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需要更多考虑治疗措施的安全性。过度治疗反而可导致新的风险。 4 治疗与预防兼顾
室性心律失常纠正后易复发,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确定是否采用预防措施。需要评估药物、射频消融及 ICD治疗 适 应 证。同时也需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控制诱发因素。 5 急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上海市大医院心内科医生名单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初少莉主任医师教授擅长:顽固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及治疗,...简介:初少莉,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更多]吴立群主任医师擅长:诊治心律失常,心脏起搏器,心电...简介:1985年7月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学士学位。
1993年...[更多]·孔燕副主任医师·钱文琪副主任医师·陈绍行主任医师·王谷亮副主任医师·张凤如主任医师·顾刚主任医师·吕安康主任医师·张瑞岩副主任医师·胡健主任医师·胡亚蓉副主任医师·邱慧丽主任医师·杜俭副主任医师·罗晓颖副主任医师·钱岳晟副主任医师·郭冀珍主任医师·吕蓓主任医师·黄十洲主任医师·陶波副主任医师·何汝敏主任医师·沈卫峰主任医师·陆旭辉副主任医师·朱理敏副主任医师·杨震坤副主任医师·权薇薇副主任医师·金翠燕主任医师·石镭主任医师·张建盛副主任医师·张娟赢主任医师·潘文麒副主任医师·金玮主任医师·刘霞主任医师·龚艳春主任医师·施仲伟主任医师·蒋健主任医师·高平进主任医师·陈颖副主任医师·沈永初副主任医师·丁怀翌主任医师·王宪衍主任医师·王崇行主任医师·陆国平主任医师·陶蓉副主任医师·刘艳副主任医师·唐树德主任医师·强卫国主任医师·谢玉才副主任医师·王芳住院医师·章安迪住院医师·张弦住院医师·过鑫昌主任医师·朱鼎良主任医师·陈桢玥副主任医师·钱剑安主任医师·戚文航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罗心平科室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冠心病支架植入治疗,难治性心律...简介:1963年10月生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临床一线工作二十...[更多]朱军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简介:心内科副教授,医学博士。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全文)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疾病谱广,预后差异大,严重的可导致致命的后果。
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共同发布了“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对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翻译、解读如下。
引言为了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对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医学文献进行了进行了复习并发布了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可以是良性、无症状的,也可导致包括心脏猝死在内的严重症状。
另外,许多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出现多种形式的室性心律失常。
因此,临床医师在处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包括哪些需要诊断性和哪些需要治疗等。
专家委员会认识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形式差异很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是心脏异常的最早和唯一的表现,也可能是基础心脏疾患伴随的表现。
因此,室性心律失常本身的特点和之前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对预后判断和治疗决策均有重要的意义。
该共识阐述了各种室性心律失常进行诊断性检查的指征、危险分层的现状和已被证明有效的治疗策略,推荐转诊病人至专业的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同时也建议读者在需要时参考其他心律失常诊疗的相关文献,如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1,2、导管消融3、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4,4a,5、先天性心脏病6、胺碘酮的使用7、如何处理ICD放电患者8、晕厥9和临终患者的诊疗10。
该共识的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与其他指南和专家共识相同。
大部分预防猝死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措施都是在以往完成的,那时入选患者数量较少,有效性标准较低。
许多终止或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从此被运用于许多患者,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治疗模式。
专家委员会依据专家的意见并充分考虑上述情况形成该共识中所提出的建议。
第三届全国性心律失常会议日程(1 29)
第三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The 3rd National Ventricular Arrhythmia Symposium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心电生理学组室性心律失常工作组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中国南京NANJING,CHINA2011年3月4-6日March 4-6,2011大会名誉主席Honorary Chairmen陈新Xin Chen王方正Fang-Zheng Wang●大会主席Chairmen曹克将Ke-Jiang Cao张澍Shu Zhang●学术指导委员会(按姓氏拼音排序)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陈新Xin Chen 陈明哲Ming-Zhe Chen 陈灏珠Hao-Zhu Chen 崔长琮Chang-Cong Cui 方祖祥Zu-Xiang Fang 高润霖Run-Lin Gao何秉贤Bing-Xian He 胡大一Da-Yi Hu黄元铸Yuan-Zhu Huang 黄永麟Yong-Lin Huang 蒋文平Wen-Ping Jiang 李庚山Geng-Shan Li梁立权Li-Quan Liang 林治湖Zhi-Hu Lin陆再英Zai-Ying Lu 马虹Hong Ma戚文航Wen-Hang Qi 单江Jiang Shan孙瑞龙Rui-Long Sun 王思让Si-rang Wang 张运Yun Zhang 周金台Jin-Tai Zhou●国际及地区主席团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FacultyJohannes Brachmann (Germany 德国)Fermin Garcia (USA 美国)Young-Hoon Kim (Korea 韩国)Thomas Lawo (Germany 德国)Fei-Fan Ou-Yang (Germany 德国)Win-Kuang Shen (USA 美国)Hung-Fat Tse (Hong Kong 中国香港)●国内主席团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National Faculty蔡尚郎Shang-Lang Cai 蔡鑫Xin Cai曹克将Ke-Jiang Cao 陈柯萍Ke-Ping Chen陈林Lin Chen 陈明龙Ming-Long Chen 陈泗林Si-Lin Chen 程晓曙Xiao-Shu Cheng 邓华Hua Deng 丁燕生Yan-Sheng Ding 董建增Jiang-Zeng 董吁刚Yu-Gang Dong 方全Quan Fang 傅国胜Guo-Sheng Fu 傅向华Xiang-Hua Fu 葛均波Jun-Bo Ge格桑罗布Gesang-Luobu 郭涛Tao Guo郭继鸿Ji-Hong Guo 郭林妮Lin-Ni Guo韩雅玲Ya-Ling Han 何国祥Guo-Xiang He 洪葵Kui Hong 华伟Wei Hua黄从新Cong-Xin Huang 黄德嘉De-Jia Huang 黄岚Lan Huang 霍勇Yong Huo贾绍斌Shao-Bin Jia 江洪Hong Jiang雷寒Han Lei 李翠兰Cui-lan li李广平Guang-Ping Li 李莉Li Li李学斌Xue-Bin Li 李学文Xue-Wen Li李学奇Xue-Qi Li 李毅刚Yi-Gang Li黎辉Hui Li 廖德宁De-Ning Liao凌峰Feng Ling 刘少稳Shao-Wen Liu刘兴鹏Xing-Peng Liu 刘旭Xu Liu卢才义Cai-Yi Lu 马虹Hong Ma马坚Jian Ma 马长生Chang-Sheng Ma 马依彤Yi-Tong Ma 孟素荣Su-Rong Meng宁田海Tian-Hai Ning 浦介麟Jie-Lin Pu邱春光Chun-Guang Qiu 屈百鸣Bai-Ming Qu曲秀芬Xiu-Fen Qu 单其俊Qi-Jun Shan单兆亮Zhao-liang Shan 商丽华Li-Hua Shang沈法荣Fa-rong Shen 施广飞Guang-Fei Shi宋治远Zhi-Yuan Song 宿燕岗Yan-Gang Su孙英贤Ying-Xian Sun 田小利Xiao-Li Tian万征Zheng Wan 王邦宁Bang-Ning Wang 王冬梅Dong-Mei Wang 王方正Fang-Zheng Wang 王海昌Hai-Chang Wang 王建安Jian-An Wang王林Lin Wang 王玉堂Yu-Tang Wang王祖禄Zu-lu Wang 王景峰Jing-Feng Wang汪道文Dao-Wen Wang 汪谋岳Mou-Yue Wang王智勇Zhi-Yong Wang 吴明Ming Wu吴清华Qing-Hua Wu 吴书林Shu-Lin Wu吴立群Li-Qun Wu 向晋涛Jin-Tao Xiang徐耕Geng Xu 徐伟Wei Xu徐岩Yan Xu 徐亚伟Ya-Wei Xu徐有秋You-Qiu Xu 许迪Di Xu姚焰Yan Yao 严激Ji Yan杨波Bo Yang 杨承健Cheng-Jian Yang杨虎Hu Yang 杨杰孚Jie-Fu Yang杨钧国Jun-Guo Yang 杨平珍Ping-zhen Yang杨向军Xiang-Jun Yang 杨新春Xin-Chun Yang杨延宗Yan-Zong Yang 于波(哈)Bo Yu于波(沈)Bo Yu曾秋棠Qiu-Tang Zeng张存泰Cun-Tai Zhang 张海澄Hai-Cheng Zhang张奎俊Kui-Jun Zhang 张澍Shu Zhang张钲Zheng Zhang 郑良荣Liang-Rong Zheng 郑强荪Qiang-Sun Zheng 周乐今Le-Jin Zhou周胜华Sheng-Hua Zhou 周玉杰Yu-Jie Zhou朱建华Jian-Hua Zhu 朱健华Jian-Hua Zhu朱俊Jun Zhu 朱莉Li Zhu朱文青Wen-Qing Zhu 邹建刚Jian-Gang Zou组织委员会Organizing Committee主席Chairman黄德嘉De-Jia Huang共同主席Co-Chairmen马长生Chang-Sheng Ma方全Quan Fang华伟Wei Hua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Committee Members蔡鑫Xin Cai 曹江Jiang Cao曹克将Ke-Jiang Cao 陈椿Chun Chen陈岗Gang Chen 陈柯萍Ke-Ping Chen陈明龙Ming-Long Chen 陈相健Xiang-Jian Chen 程勇Yong Cheng 单其俊Qi-Jun Shan丁志坚Zhi-Jian Ding 葛均波Jun-Bo Ge管耘园Yun-Yuan Guan 郭继鸿Ji-Hong Guo何胜虎Sheng-Hu He 黄从新Cong-Xin Huang 黄鹤He Huang 黄建飞Jian-Fei Huang 凌峰Feng Lin 刘和俊He-Jun Liu龙明智Ming-Zhi Long 马树人Shu-Ren Ma宋建平Jian-Ping Song 孙建辉Jian-Hui Sun唐海沁Hai-Qin Tang 唐艳红Yan-Hong Tang 汪芳Fang Wang 王邦宁Bang-Ning Wang 王方正Fang-Zheng Wang 王育林Yu-Lin Wang王志荣Zhi-Rong Wang 吴书林Shu-Lin Wu吴小庆Xiao-Qing Wu 徐东杰Dong-Jie Xu徐伟Wei Xu 徐欣Xin Xu许迪Di Xu 严金川Jin-Chuan Yan杨兵Bing Yang 杨波Bo Yang杨笛Di Yang 杨延宗Yan-Zong Yang 叶行舟Xing-Zhou Ye 张丰富Feng-Fu Zhang 张国辉Guo-Hui Zhang 张启高Qi-Gao Zhang 张澍Shu Zhang 周乐今Le-Jin Zhou朱莉Li Zhu 邹建刚Jian-Gang Zou学术委员会Scientific Committee主席Chairman黄从新Cong-Xin Huang共同主席Co-Chairmen郭继鸿Ji-Hong Guo杨延宗Yan-Zong Yang吴书林Shu-Lin Wu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Committee Members蔡尚郎Shang-Lang Cai 曹克将Ke-Jiang Cao陈灏珠Hao-Zhu Chen陈林Lin Chen陈明哲Ming-Zhe Chen 陈泗林Si-Lin Chen陈颖敏Ying-Min Chen 程晓曙Xiao-Shu Cheng 程自平Zi-Ping Cheng 楚建民Jian-Min Chu崔长琮Chang-Cong Cui 邓华Hua Deng丁燕生Yan-Sheng Ding 董建增Jian-Zeng Dong 董吁刚Yu-Gang Dong 范洁Jie Fan方祖祥Zu-Xiang Fang 付强Qiang Fu傅国胜Guo-Shen Fu 傅向华Xiang-Hua Fu 高连君Lian-Jun Gao 高润霖Run-Lin Gao格桑罗布Gesang-Luobu 葛均波Jun-Bo Ge宫海滨Hai-Bin Gong 宫剑滨Jian-Bin Gong 顾刚Gang Gu 郭成军Cheng-Jun Guo 郭林妮Lin-Ni Guo 郭涛Tao Guo韩雅玲Ya-Ling Han 何秉贤Bing-Xian He何国祥Guo-Xiang He 洪葵Kui Hong侯月梅Yue-Mei Hou 胡大一Da-Yi Hu华伟Wei Hua 黄德嘉De-Jia Huang黄岚Lan Huang 黄永麟Yong-Lin Huang 黄元铸Yuan-Zhu Huang霍勇Yong Huo贾绍斌Shao-Bin Jia 江洪Hong Jiang蒋晨阳Chen-Yang Jiang 蒋树中Shu-Zhong Jiang 蒋文平Wen-Ping Jiang金炜Wei Jin雷寒Han Lei 黎辉Hui Li李宝馨Bao-Xin Li 李翠兰Cui-Lan Li李庚山Geng-Shan Li李广平Guang-Ping Li李莉Li Li 李肖蓉Xiao-Rong Li李学斌Xue-Bin Li 李学奇Xue-Qi Li李学文Xue-Wen Li 李毅刚Yi-Gang Li梁立权Li-Quan Liang 廖德宁De-Ning Liao林治湖Zhi-Hu Lin 刘旭Xu Liu刘少稳Shao-Wen Liu 刘文玲Wen-Ling Liu刘兴鹏Xing-Peng Liu 卢才义Cai-Yi Lu陆再英Zai-Ying Lu 马长生Chang-Sheng Ma 马虹Hong Ma 马坚Jian Ma马依彤Yi-Tong Ma 孟素荣Su-Rong Meng宁田海Tian-Hai Ning 浦介麟Jie-Lin Pu戚文航Wen-Hang Qi 秦永文Yong-Wen Qin邱春光Chun-Guang Qiu 曲秀芬Xiu-Fen Qu屈百鸣Bai-Ming Qu 单江Jiang Shan单兆亮Zhao-Liang Shan 商丽华Li-Hua Shang沈法荣Fa-Rong Shen 施广飞Guang-Fei Shi宋治远Zhi-Yuan Song 宿燕岗Yan-Gang Su孙瑞龙Rui-Long Sun 孙英贤Ying-Xian Sun陶谦民Qian-Min Tao 田小利Xiao-Li Tian万征Zheng Wan 汪道文Dao-Wen Wang王冬梅Dong-Mei Wang 王方正Fang-Zheng Wang 王海昌Hai-Chang Wang 王建安Jian-An Wang王景峰Jing-Feng Wang 王林Lin Wang汪谋岳Mou-Yue Wang 王思让Si-Rang Wang王玉堂Yu-Tang Wang 王智勇Zhi-Yong Wang王祖禄Zu-Lu Wang 吴翔Xiang Wu吴立群Li-Qun Wu 吴明Ming Wu吴清华Qing-Hua Wu 夏云龙Yun-Long Xia向晋涛Jin-Tao Xiang 徐耕Geng Xu徐亚伟Ya-Wei Xu 徐岩Yan Xu徐有秋You-Qiu Xu 许原Yuan Xu严激Ji Yan 杨承健Chen-Jian Yang杨虎Hu Yang 杨杰孚Jie-Fu Yang杨钧国Jun-Guo Yang 杨平珍Ping-Zhen Yang杨向军Xiang-Jun Yang 杨新春Xin-Chun Yang姚焰Yan Yao 于波(哈)Bo Yu于波(沈)Bo Yu 曾春雨Chun-Yu Zeng曾秋棠Qiu-Tang Zeng 张萍Ping Zhang张澍Shu Zhang 张薇Wei Zhang张存泰Cun-Tai Zhang 张海澄Hai-Cheng Zhang 张建军Jian-Jun Zhang 张奎俊Kui-Jun Zhang张树龙Shu-Long Zhang 张运Yun Zhang张钲Zheng Zhang 赵学Xue Zhao赵建中Jian-Zhong Zhao 郑良荣Liang-Rong Zheng 郑强荪Qiang-Sun Zheng 钟国强Guo-Qiang Zhong 周金台Jin-Tai Zhou 周胜华Sheng-Hua Zhou 周玉杰Yu-Jie Zhou 朱建华Jian-Hua Zhu朱健华Jian-Hua Zhu 朱俊Jun Zhu朱文青Wen-Qing Zhu秘书处(按姓氏拼音排序)Secretary陈红武Hong-Wu Chen 顾凯Kai Gu侯小峰Xiao-Feng Hou 居维竹Wei-Zhu Ju李文奇Wen-Qi Li 彭澎Peng Peng沈文志Wen-Zhi Shen 王静Jing Wang吴国玫Guo-Mei Wu 吴晓燕Xiao-Yan Wu闫迎川Ying-Chuan Yan 张凤祥Feng-Xiang Zhang张健Jian Zhang 张雪静Xue-Jing Zhang张宇祯Yu-Zhen Zhang会议日程Agenda2011年3月5日,周六Saturday, March 5, 2011分会场(一)Room 1学术会议Plenary lecture8:00-11:30专题一:希浦系统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主持人:杨延宗姜建方丕华张海澄郭成军8:00-8:15 希浦系统的解剖及病变王祖禄8:15-8:30 希浦系统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陈明龙8:30-8:45 分支性室速邓华8:45-9:00 束支大折返及分支间折返刘少稳9:00-9:15 起源于希浦系统近端室性心律失常的特征及导管消融策略董建增9:15-9:30 手术连线与讨论9:30-9:45茶歇专题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主持人:张奎俊商丽华屈百鸣高连君楚建民9:45-10:00 中国ARVC诊断与治疗现状杨延宗10:00-10:15 ARVC诊断的线索与陷阱:2010专家工作组修订新标准杨新春10:15-10:30 手术连线与讨论10:30-10:45 ARVC的组织病理与影像学诊断丁燕生10:45-11:00 ARVC的药物治疗孙英贤11:00-11:15 ARVC室速的导管消融治疗姚焰11:15-11:30 手术连线与讨论会议日程Agenda2011年3月5日,周六Saturday, March 5, 2011分会场(二)Room 2学术会议Plenary lecture8:00-11:30专题一:ICD专题主持人:程晓曙、董吁刚、李莉、蔡尚郎、黎辉8:00-8:18 ICD治疗的最新进展余卓文8:18-8:36 中国心脏性猝死ICD一级预防现状华伟8:36-8:54 如何减少ICD不适当放电沈法荣8:54-9:12 ICD植入术后无事件更换的临床思考王景峰专题二:视频演示主持点评:郭涛、邱春光、于波(沈)、王冬梅、凌峰汇报:术者专题三:CRT&CRTD专题主持人:严激、杨向军、王林、李广平、吴明10:18-10:36 CRTD术后超反应者更换CRT还是CRTD?宿燕岗10:36-10:54 CRT&CRTD致心律失常作用王玉堂10:54-11:12 CRTD术后不适当放电原因分析邹建刚11:12-11:30 ICD导线拔除李学斌会议日程Agenda2011年3月5日,周六Saturday, March 5, 2011主会场Main Venue学术会议Plenary lecture13:00-17:15主持人:13:00-13:20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Akihiko Nogami 13:20-13:40 VT looks simple, but often required redo ablation Young-Hoon Kim 13:40-14:00 Arrhythmias in heart failure: role of devices Vincent Edward Paul 14:00-14:20 Symptomatic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management and evolving role of ablation Dr. Shen 14:20-14:40 SA Chen14:40-15:00 Ablation of epicardiac VT Fei-Fan Ou-Yang 15:00-15:15 茶歇15:15-15:35 中国CRT/CRTD植入现状张澍15:35-15:55 心肺复苏指南:由ABC到CAB 黄德嘉15:55-16:15 ICD和导管消融时代,胺碘酮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和预防心脏性猝死中的地位黄从新16:15-16:35 ACS的心律失常风暴曹克将16:35-16:55 郭继鸿16:55-17:15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防治策略马长生18:30 欢迎晚宴会议日程Agenda2011年3月6日,周日Sunday, March 6, 2011分会场(一)Room 1学术会议Plenary lecture8:00-11:48专题三:心外膜消融主持人:欧阳非凡胡申江蒋晨阳王邦宁8:00-8:18 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的组织学基础与标测方法吴书林8:18-8:36 心外膜起源室速的心电图特征刘兴鹏8:36-8:54 心外膜消融的径路选择:剑突下穿刺、心前区小切口或开胸标测杨平珍8:54-9:12 心外膜脂肪组织与血管对消融的影响江洪9:12-9:30 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导管消融的循环支持张树龙9:30-9:48 室性心动过速心内膜和心外膜联合消融马坚9:48-10:00 茶歇专题四:室性早搏主持人:吴书林郑强荪陈林曹江苏唏10:00-10:18 室性早搏与心肌病方全10:18-10:36 室性早搏的危险度分层及治疗杨波10:36-10:54 流出道相关解剖及其起源的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李毅刚10:54-11:12 二尖瓣环与三尖瓣环起源的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治疗刘旭11:12-11:30 乳头肌起源的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治疗杨兵11:30-11:48 希浦系统起源的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治疗朱文青会议日程Agenda2011年3月6日,周日Sunday, March 6, 2011分会场(二)Room 2学术会议Plenary lecture8:00-10:00主持人:曾春雨8:00 -8:15 Hung Fat Tse8:15-8:30 肥厚型心肌病与室性心律失常汪道文8:30-8:45 心律失常、基因诊断和变异国际数据库祁鸣8:45-9:00 短QT综合征新致病基因洪葵9:00-9:15 Brugada综合征和CPVT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单其俊9:15-9:30 钙火花邹云增9:30-9:45 浦介麟9:45-10:00 长QT综合征汪道武10:00-10:10茶歇争鸣专题Debate10:10-11:0010:10-10:35 争鸣1:ICD植入术中是否必须进行DFT测试?主持人:李学文曲秀芬单其俊点评专家: 王方正、杨杰孚、曹克将正方:陈柯萍——10分钟反方:廖德宁——10分钟点评:————5分钟10:35-11:00 争鸣2:ICD植入术后5年内无事件是否需要更换?主持人:宋治远李学奇邹建刚点评专家: 黄德嘉、陶谦民正方:吴立群——10分钟反方:陈泗林——10分钟点评:————5分钟11:00-11:10 茶歇Tea Break兴趣病例(病例报告6分钟、讨论2分钟)主持人:王海昌宋治远许迪凌峰朱莉11:10-11:18 病例1 郑良荣11:18-11:26 病例2 徐耕11:26-11:34 病例3 王冬梅11:34-11:42 病例4 徐伟11:42-11:50 病例5 范洁。
室速电复律治疗原则
室速电复律治疗原则室速电复律治疗原则室速电复律是指通过电击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方法。
在进行室速电复律治疗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I. 患者评估在进行室速电复律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心脏功能状态等因素。
同时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肺栓塞等。
评估结果将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II. 适应证与禁忌证1. 适应证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进行室速电复律的主要适应证。
2. 禁忌证对于存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变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应禁止进行室速电复律。
此外,孕妇也不适合进行该项治疗。
III. 设备准备在进行室速电复律治疗前,需要做好设备准备工作。
包括检查电击器的电量是否充足、确认电极贴片是否粘贴牢固、调整电极位置等。
同时,需要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如佩戴手套、穿戴护目镜等。
IV. 麻醉与镇痛在进行室速电复律治疗时,需要对患者进行麻醉与镇痛。
一般采用静脉注射药物进行麻醉和镇痛,如异丙酚、芬太尼等。
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剂量和不良反应。
V. 电击方式1. 能量选择在进行室速电复律治疗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电能。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心脏状态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电能大小。
通常情况下,成人患者使用200-360J的能量进行电击。
2. 电极位置在进行室速电复律治疗时,需要正确放置电极贴片。
一般情况下,将一枚贴片放置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处,另一枚贴片放置于左侧胸壁前腋线中点处。
VI. 术后处理在进行室速电复律治疗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处理。
包括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同时,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在进行室速电复律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上各项原则。
只有在严格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附共识解读)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有些室早不用治疗)室性早搏(室早)很常见,室早在动态心电图上的检出率高达40%~75%,在75岁以上人群中69%的人可见室早。
多数室早因精神紧张或劳累等引起,一般不需特别处理,但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室早,建议及时干预。
病因室早,一般指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正常人在情绪激动、紧张、过度劳累、饮酒、吸烟或熬夜时都可能出现室早。
室性期前收缩更多见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二尖瓣脱垂、洋地黄或奎尼丁中毒、低血钾等患者。
症状一般偶发的期前收缩不引起任何不适。
当期前收缩频发或连续出现时,可使心排出量下降及重要器官灌注减少,可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出汗、心绞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听诊时可听到突然提前出现心搏,第1心音较正常响亮,第2心音微弱或听不到,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
脉诊可以触到提前出现的微弱脉搏,随后有一较长的代偿间歇。
处置对有症状者,应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对期前收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室性期前收缩应按Lown分级,评定良性(LoWn分级<ΠI级)、恶性(LOWn分级>ΠI级)。
频发的期前收缩可并发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
经过全面详细的检查不能证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可认为是良性的,无需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认为是具有潜在恶性或恶性室性期前收缩,必须治疗。
①频率平均25/分钟;②多形性或多源性,但要注意除外房性期前收缩伴差异传导③呈二联律或三联律;④连续3个以上,呈短暂阵发室速;⑤急性心肌梗死,即使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亦应及时治疗。
治疗除针对病因治疗外,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多选用作用于心室的I类和In类药。
对于期前收缩患者,应综合考虑患者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风险和收益,伴有心衰或心肌梗死的患者禁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需紧急静脉给药。
维持窦性心律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地位
将持 续性 房颤 患者 分 为 窦律 组 和对 照 组 , 窦 律组 在
较低 的消 融程 度 ( 4 0 . 0 对 8 7 . 5 , P< 0 . 0 0 1 ) 及
失 同步 化 与左房舒 张期 压 力 升 高 、 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张 期 充 盈 受损
有关 , 长期 持续 的心 动 过 速 可造 成 心 动 过 速 性 心 室 重构 , 导致 不 同程 度 的心 功 能 不 全 , 甚 至 出现 心力
获 益性 。 2 维 持 窦 律 的 临 床 试 验
衰 竭 。快速 颤 动波 通 过 心 房 驱 血 功 能 下 降 和不 规
律 心室 反 应 降 低 左 室 收 缩 功 能 及 加 重 心 力 衰 竭 。 因此 , 尽 早 维 持 窦 律 能 够 减 少 心 功 能 不 全 的风 险 。 众 所周 知 , 高血压是房 颤发生及 复发的危险 因素, 高血压 使 自主 神 经 系 统 过 度 激 活 , 引起 左 房 、 左 室 重构 , 进 而 引 起 房 颤 的 发 生 。Ra mi r e z和 S a n d e r s
等_ 2 。 的研 究 显 示 , 维 持 窦 律 能够 降 低 房 颤 合 并 高 血 压 患者 的收缩 压 、 舒 张压 和平 均 动 脉 压 。而 低 的 血压 能够 改 善 心 房 基 质 水 平 , 对 减 缓 房 颤 的发 生 、
作者单位 : 2 0 0 0 8 0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附 属 第 一 人 民 医 院 心 内 科 通信作者 : 刘少稳 , E ma i l : s h a o we n . 1 i u @h o t ma i l . c o m
国 际心 血 管 病 杂 志 2 0 1 3年 9月 第 4 O卷 第 5期 I n t J C a r d i o v a s c D i s , S e p t e mb e r 2 0 1 3 , Vo 1 .4 0 , No . 5
2022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修订)
2022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修订)
概述
本文档是2022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的修订版(2023)。
此共识是基于中国专家在室性心律失常领域的临床经验
和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室性心律失常定义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室起搏点或心室传导组织异常产生激动,
导致心室收缩节律紊乱的情况。
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心脏监测结果,可以诊断室性心律失常。
诊断室性心律失常时,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
电图评估。
治疗原则
针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
治疗目标包括控制症状、预防复发和减少心室功能障碍。
根据不同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方法可以包括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抑制心室异位节律的发生、改善心室传导,并调节心率来达到治疗效果。
预防和管理
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的
暴露。
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对于
高危患者,应采取定期随访、心电图监测和必要的药物治疗。
结论
2022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修订)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指南。
根据最新的研究和专家共识,我们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注意:本文档内容为修订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判断。
*。
心率变异性测定在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史国塞旦廷型!Q!!生§旦筮≥!鲞箜!j塑剑望!丝』螋!堕!堕麴鲤型丛型堕堡叁!&垫!Q:!堂:!!:塑!:!量心率变异性测定在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昊志红77诊疗技术【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动态心电图进行心率变异性测定在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期的应用。
方法采用康泰'13,_.400012导动态心电图仪,连续记录24h,然后进行回放,其数据经计算机分析,,提取H R V的时域指标:S D N N、SD A N N、SD N N i ndex、rM s s D、PN N50各值。
记录期间未用阿托品类抗胆碱药,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常规静滴利多卡因或1:7服心律平,使用硝酸盐类包括在内。
结果频发室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非持续性室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叉。
频发室早组与非持续性室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多项H R V分析指标的一致性提示,H R V能较全面、直观,定量的反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的功能状态,其中SD N N是一个独立敏感预测心源性猝死的指标。
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除积极抗心律失常外,还应该定期进行H R V检测,预防心帮陛猝死。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律变异性测定心率变异性(H R V)已成为测定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的一种定量指标.自主神经逐渐被认识到是心律失常发生和持续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分析了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的H R V变化规律,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50~80岁,平均(61±7)岁。
室性心律失常按[,ow n氏分级分为频发窜早组45例,V PB SI>30次/h。
非持续性室速组35例,心室异位搏动≥3次,频率≥100次/m i n,30s内自行终止。
病因包括病毒性心肌炎4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冠心病67例(含陈旧性心肌梗死10例,新近急性心肌梗死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2020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升级版发布,为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全面和规范的指导。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由心室起搏点或传导组织异常激动引起的心电图异常,临床上常见并且严重影响心脏功能。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方法也日益丰富,因此制定共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室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等。
共识升级版对各种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定义,并提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例如,在室性早搏方面,共识升级版明确了早搏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指出早搏的频率、形态、偶发性和持续性等特点对于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对于室性心动过速,共识升级版提供了详细的治疗流程,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个阶段的选择。
在共识升级版中,专家们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指导原则。
首先,临床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和心脏磁共振等辅助检查。
其次,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应该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脏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但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谨慎,应根据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某些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此外,共识升级版还提到了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康复护理。
预防是室性心律失常管理的重要环节,包括避免诱发因素、生活方式改善、心理疏导等措施。
对于已经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康复护理是关键,可以通过定期复查、心理支持、合理用药等方式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病情进展。
综上所述,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为临床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共识升级版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规范和个体化的管理策略。
ESC2022丨2022ESC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要点速读
ESC2022丨2022ESC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要点速读2022年8月26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2022)年会上,《2022 ESC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重磅发布,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器械治疗、合并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临床推荐变更,同时也新增了很多内容。
小编整理了指南的部分要点,以供参考(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指南全文)。
室性心律失常和电风暴的急性管理建议将直流电复律作为血流动力学不耐受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患者的一线治疗(Ⅰ,B)。
如果麻醉/镇静风险较低,建议将直流电复律作为耐受SMVT患者的一线治疗(Ⅰ,C)。
对于血流动力学能够耐受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建议使用静脉β受体阻滞剂(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或维拉帕米(分支型室速)进行治疗(Ⅰ,C)。
不推荐静脉注射维拉帕米治疗机制不明的宽QRS波心动过速(Ⅲ,B)。
建议对电风暴患者采用轻至中度镇静,以减轻心理痛苦,降低交感神经活性(Ⅰ,C)。
SHD和电风暴患者建议使用β受体阻滞剂(首选非选择性)联合静脉胺碘酮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除非有禁忌证(Ⅰ,B)。
建议尖端扭转性室速患者静脉注射镁并补充钾(Ⅰ,C)。
对于因药物难以控制的SMVT而出现持续性室速或电风暴的患者,建议进行导管消融(Ⅰ,B)。
非持续性室速的管理流程植入ICD的建议ICD仅适用于预期生存寿命>1年的患者(Ⅰ,C)。
室性心律失常未得到控制之前,不建议植入ICD(Ⅲ,C)。
心源性猝死的二级预防在无可逆性原因的情况下,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耐受的室速患者建议植入ICD(Ⅰ,A)。
避免ICD不恰当治疗的其他治疗建议对于因ICD治疗不当而导致复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ICD患者,建议采用导管消融术(Ⅰ,C)。
尽管设置了最佳ICD参数,但仍建议对房颤相关的不适当ICD治疗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或导管消融(Ⅰ,C)。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血管痉挛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建议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治疗用于STEMI期间复发多形性室速/室颤的患者(Ⅰ,B)。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定义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VPB;也称 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PVC)]、室性心动过速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和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常见 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和心肌病(缺血性/非缺血性)患者
三、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ventricular flutter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心电图特征】 ① 心室颤动的波形、振幅与频率均极不规则, ② 无法辨认QRS波群、ST段与T波,持续时间较短。
Thank you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简称室扑和室颤,为致死性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甚至死亡,无血压、脉搏,无心音; 病因同室速; 除颤,ICD置入。
三、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ventricular flutter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心电图特征】 ① 心室扑动呈正弦图形,波幅大而规则; ② QRS波呈单形性,频率150~300次/分(通常在200次/分以上),有时难与室速鉴别。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心衰和心肌病患者中多种因素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包括: ●基础的结构性心肌病 ●机械因素 ●神经激素因素 ●电解质异常 ●心肌缺血 ●药物
一、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心电图特征】 ① 提前出现的增宽变形的QRS波群,其前无提前的P波 ② 其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处理原则
(二)药物治疗
• The use of metoprolol, propafenone and verapamil is recommended in patients with PVCs of RVOT origin.
Zipes DP,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6. Aliot EM, et al. Heart Rhythm, 2009.
室早频率与心室重构
• Two hundred and thirty-nine consecutive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frequent PVCs (>1000 beats/day) originating from the RVOT or LVOT without any detectable heart disease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Capucci A, et al. Clin Cardiol, 1989. Saikawa T, et al. Jpn Heart J, 2001. Krittayaphong R, et al.Am Heart J, 2002.
Benign symptomatic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 short− and long−term efficacy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 ESC CHF 2005年指南HF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不主张应用I类AAD 胺碘酮
• ACC/AHA 2005年指南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除胺碘酮外不主张应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总目次
高血压诊断评估
… … …… … … … … … … … … … … 朱 鼎 良
34 3
薛
超
胡大一
8 2
三 酰甘 油增 高 的血 脂异 常 防治策 略 … … … 苏征 佳 陆 国平
急 性 心 力 衰 竭 内 科 治 疗 现 状 与展 望 … … … … … … 张凤 如
36 3
39 3
心 脏 原位 干 细胞 修 复心 肌 的研 究 … … … … 金
孙育民
王
骏
2 7
心 率 对 心 力 衰竭 患 者预 后 的影 响 … … … 任 伴 蛋 白尿 的 心力 衰竭 患 者 的诊 治
妍
张凤 如
1 2 3
心 力 衰 竭 部 分 药 物 治 疗 的 循 证 医 学 新进 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虞 莹嚣
史 宇航
陈 勇峻
33 7
老 年 退行 性 钙 化 性 主 动脉 瓣 狭 窄 的诊 疗
… … … … … … … … … … … … … … … ・・・
缺 氧 诱 导 因子 1 糖 尿 病 心 肌 病 微 血 管病 变 中 的作 用 机 制 在
薛 清 韩 林 2 6 0
… … ・ ・ … … … … ・ … … … … … … … … …
张 凤 如 135
黄俊 玲
罗 明
3 0
心 脏 再 同 步 化 治疗 的致 心 律 失 常 及 抗 心 律 失 常 机 制
… … … … … … … … … … … … … ・ … … - .
Th 7细 胞 在 病 毒 性 心 肌 炎 发 病 机 制 中 的作 用 l
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ppt课件【79页】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
良性室性早搏的确定:应该避免将器质性心脏病漏诊的情况目前存在的更明显的问题是将这种早搏作为器质性心脏病的诊断根据。年轻人中往往被诊为心肌炎,老年人常被诊为冠心病室性早搏确实可以与某些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并存,但互相之间却没有因果关系医生应当进行详细的工作以确定早搏是否属于良性。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速
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室速很可能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先兆应该认真评价预后并积极寻找可能存在的诱因心腔内电生理检查是评价预后的方法之一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速
可以诱发持续室速,或心肌梗死后伴EF明显下降: 安装ICD(MADIT适应症) 无条件安装者按持续性室速进行药物治疗未诱发持续室速: 药物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偶发短阵室速可以观察。持续室速,不论是否合并其他情况,都应该进行急诊处理。心室颤动:必须按照心肺复苏的原则进行抢救,及早电除颤。某些室性早搏:并非所有室早都需急诊处理,只是合并于心肌缺血,急性或严重心功能不全,或某些特殊情况(如低血钾、洋地黄中毒、QT延长综合征、可诱发严重心律失常等)才应该急诊治疗,而且处理的主要措施是原发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
药物治疗
其他药物 ——许多已经上市的药物有延长心室复极的作用,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某些患者对这些药物在常规剂量下延长QT的作用特别敏感,可能是遗传倾向或女性所致 ——促心律失常作用更常见于过量服药,肾脏疾病和药物相互作用造成的药物血浓度增高
抗心律失常药物
β-阻滞剂——无论是否合并心功能不全的各种心脏病,都可有效地抑制室性早搏、室性心律失常,减少SCD——安全,有效,可以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基石
室速分类
根据临床症状来分类 血液动力学稳定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根据心电图来分类 非持续性室速(单形性、多形性)持续性室速(单形性、多形性)束支折返性心动过速双向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室扑室颤根据心脏疾病来分类
心率变异性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
心率变异性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的关系。
方法所有病例均于AMI后4周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HRV检查指标包括mRR,SDNN,SDANN,rmSSD,PNN50指数。
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HRV明显降低。
18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与正常对照组对比,HRV降低非常显著(P<0.001),与未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相比有明显降低(P<0.01)。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HRV降低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关系,HRV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重要指标。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室性心律失常国内外大量的试验证明急性心肌梗死(AMI)可降低心率变异性[1~3],但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变异性降低何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是否有关,目前这方面的报道较少。
本研究对临床确诊为AMI的4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了明确AMI后心率变异性降低和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的住院患者40例,按WHO的标准,经病史、心电图及酶学确诊为AMI患者,平均年龄(65±10.4)岁,其中男24例,女16例,基本心律为非窦性心律者,房室阻滞者及动态心电图记录时间少于20小时者不包括在本研究内。
正常对照组30例,均为常规检查除外严重心肺等其他疾病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8.6)岁。
1.2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及心率变异性(HRV)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心肌梗死后4周,采用DELMAR563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和HRV分析系统,对所有受试者进行24小时心电图监测和HRV分析。
HRV检查指标包括24小时RR间期平均值(mRR),连续RR间期标准差(SDNN),平均5分钟RR 间期标准差(SDANN),相邻间期RR均方差(rMSSD)和相邻RR间期大于50 ms百分数(PNN50)。
120例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分析
120例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室性心律失常在不同基础疾病中发生率,探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方法:对12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从中检出具有室性心律失常的84例进行讨论。
结果:冠心病、高血压病及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分别为77.2%、57.1%、65.2%。
三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应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进行。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病【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102-01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而多发疾病,常可导致严重后果,本文将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05年11月经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12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具有室性心律失常84例分析如下,以探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我院2005年7月至2005年11月间住院及门诊患者,年龄在15岁~95岁,平均年龄66.2岁,男性65例,女性55例,经临床确诊为冠心病57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高血压病35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23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5例。
1.2 方法:采用监测仪为premier ⅳ holter系统。
胸部安放7个电极做连续24 h记录。
监测中让患者详细记录1 d活动、情绪变化等,然后将所有心电信号输入计算机分析系统,并同时人机对话进行取样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在120例患者中有84例记录有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过速(室速)2例,每次发作5阵~10阵,发作时间多出现在下午、夜间。
室性早搏(室早)82例,主要发生在活动、劳累后。
84例中基础心律全部为窦性心律,大部分伴有其他心律失常,其中房性早搏(房早)40例,房室传导阻滞6例,结性早搏10例。
84例记录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79例,占94%,其中高血压病20例,占高血压患者57.1%;冠心病44例,占冠心病患者77.2%;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15例,占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65.2%;经各项物理检查及x光、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均未能证实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也排除由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引起的5例,因以上资料研究对象均为就诊患者,并未在正常人群中进行,故这里仅讨论在高血压患者、冠心患者及高血压病合并冠心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结果见表1。
室性心律失常定义分类及室早、室速、室扑和室颤等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和急诊处理
室性心律失常定义分类及室早、室速、室扑和室颤等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和急诊处理定义与分类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早、室速、室扑和室颤。
室速主要包括:NSVT。
连续3个及3个以上的室性心律,频率>100次/min,持续时间<30s,能够自行终止,且不会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SMV。
单形性室速持续时间≥30s,或持续时间虽<30s但室速发作时伴随血流动力学障碍需早期进行干预;PMVT。
QRS波形态可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100次/min,持续时间≥30s,或虽然<30s但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须立即终止的室性心律失常。
室早室早诊断主要依赖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运动实验、增强磁共振成像等可协助危险分层、治疗、判断预后等。
频发室早常是潜在的心脏基质异常的标志,对于频发室早患者,应转诊并由心血管病专家进行进一步评估,以排除潜在的结构性心脏病。
室速NSVT的诊断依据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建议应用超声心动图来评价有无结构性心脏病,必要时考虑MRI及运动试验检查。
对于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可根据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形态判定双向性和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等多形性室速,及室速起源部位。
SMVT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成像、有创检查,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持续室速患者均应记录静息状态下的12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室速的确定性诊断,提供关于室速发生机制的重要信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结构性心脏病,如心电图中出现的异常Q波或碎裂QRS波等常提示有潜在的心脏结构性病。
有创检查若在基层医院难以施行,可考虑转诊至上级医院后进一步完善。
PMVT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心电图特征表现为QRS波形态不一、无明显等电位线和(或)电轴多变。
治疗原则①治疗基础心脏病, 纠正诱因;②ICD是不可逆性原因所致PMVT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再发PMVT且暂不适合植入ICD的患者,可考虑穿戴式ICD治疗;③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④由室早触发PMVT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
2022 ESC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
2022 ESC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8月26日,在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ESC颁布了《2022 ESC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新版指南对诊断和管理部分进行了全面更新,以促进其在日常临床决策中使用。
在诊断方面,新版指南增加了药物激发试验、基因检测以及原发性心电疾病先证者和亲属的系统检查等相关建议。
新版指南为5种常见的临床情况提供了综合流程图和建议,用于没有已知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首次就诊时的诊断评估。
新版指南提出了优化的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实用建议,以管理经常发生广泛复杂性室性心动过速和电风暴的患者。
心肺复苏术和AED亟待普及全球范围内,每年有多达600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其中幸存者不到10%。
如何预测和预防心脏骤停仍然需要大量研究,而生存的直接获益将来自公众。
指南建议在商场、体院场馆和火车站等公共场所配备更多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同时在学校和社区等进行基本生命支持的培训对于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指南工作组主席、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教授表示,公众是我们对抗社区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盟友,每个人,包括学童,都应该学习如何进行心肺复苏(CPR)和使用AED,以挽救更多生命。
对于院外心脏骤停(OHCA),建议旁观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I)。
冠状动脉疾病在西方,75%-80%的心脏性猝死是由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
可以通过养成有助于心脏健康的生活习惯来降低猝死风险,例如不吸烟、营养饮食、减重、锻炼以及减轻压力,这些措施有助于避免冠脉中的斑块积聚和血栓形成。
对于心梗患者,血运重建可以开通阻塞冠脉,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风险,还有助于通过恢复心肌的正常血供来保持心脏功能。
在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GB)实现血运重建后,与心脏性猝死发生相关的最重要因素是左心室的剩余功能。
Tfelt-Hansen教授指出,尽管进行了血运重建和药物治疗,仍有左心室功能严重下降和心力衰竭症状的心梗或慢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需要使用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少稳教授: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与治疗来源: 卫生部CAI课件--心律失常诊治新进展作者:刘少稳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入站时间:2009-10-13 11:22:001 概述和分类室性心律失常根据发作方式,临床初步分为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和颤动(室扑和室颤)三种。
室早可以偶然发生,也可以频繁发生成为二联律或三联律等,也可以成对出现;当有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时,称之为室速。
室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常常伴有血流动力学异常,当蜕变为室扑、室颤时,会引起心脏骤停,需要立即电除颤和急诊抢救。
少数室性心律失常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但若症状明显,发作频繁或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仍然需要积极处理和治疗。
除了临床的初步分类外,室性心律失常由于发生机制、病理基础、QRS波形态、出现部位、持续时间和心脏频率的不同,还有多种分类方法。
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自律性、折返性和触发性;根据有无病理基础分为病理性和特发性;根据QRS波形态特点分为单形性、多形性和双向形性;根据起源点的多少分为单源性和多源性;根据持续时间,室速可分为持续性(≥30秒)和非持续性(<30秒)。
尚有些特殊命名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并行心律,腺苷敏感性室速/室早,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特发性左后分支性室速),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等。
2 病因、机制和危险评估2.1 病因室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少见于正常人,其病因包括:2.1.1 器质性心脏病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心包和心内膜等心脏病患者,由于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基础,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所以室性心律失常几乎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
统计分析表明70%的心脏性猝死由冠心病、心肌梗死导致,因此,大部分室性心动过速死亡可能与冠心病有关。
全身性或其它系统的疾病也可以导致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引起与器质性心脏病相似的室性心律失常。
2.1.2 神经内分泌改变正常的心脏电活动,还受神经内分泌的影响,即使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离子平衡失调(Ca2+、K+、Na+、Mg2+等)均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或恶化。
除心脏因素外,由于患者存在某些病理生理异常或全身性疾病,比如各种原因引起的低氧血症介导的心肌乏氧、全身以及心脏局部酸碱平衡的调节障碍等,具备了室性心律失常的离子和代谢所必备基础、形成了心律失常的条件因素,因而常常诱导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2.1.3 药物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也不容忽视多种药物都可能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比如非保钾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氨力农和米力农等,可通过各自不同的途径或方式,干扰或破坏心脏正常的电活动,诱导或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而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者经过改变离子通道,或者稳定细胞膜,或者改变心脏的不应期,或者作用于心脏的受体,达到防止或终止心律失常的目的。
但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也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如果应用不当,也能介导室性心律失常,甚至死亡,比如奎尼丁。
2.1.4 遗传性心脏疾病由于基因表达异常,改变了心肌排列或离子通道特征,也可引起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如肥厚性心肌病、长QT间期综合症、Brugada综合症等。
2.2 机制2.2.1 自律性增高心室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强,该处所形成的激动形成期前收缩,或控制整个心脏导致心动过速。
多发生于儿茶酚胺增多,低钾血症,洋地黄过量等等。
2.2.2 折返折返是形成快速心律失常的最常见机制。
形成折返的条件包括,心脏的两个或多个部位的不应期或传导性的差异,这些部位形成一个环路,可以是解剖上的,也可以是功能上的环路;在环路中的一条通路内发生单向阻滞;传导通路的传导减慢,时间长于最初阻滞通路的不应期;最初阻滞通路再次激动,产生新一轮的传导。
激动反复循环就导致了持续的心律失常。
折返性的心律失常可以被刺激终止或诱发,这点不同于自律性和触发活动的心律失常。
2.2.3 触发活动由前一个动作电位触发膜电位振荡,当幅度达到阈电位水平引起激动,叫后除极。
后除极的时间在动作电位2相或3相早期叫早期后除极,常发生在心动过缓和动作电位时程延长,与长QT间期综合症相关的扭转性室速发生有关。
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3相结束即复极完成后叫晚期后除极,可能与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腺苷敏感性室速和洋地黄中毒等引起的室速有关。
2.3 危险评估室性心律失常的症状多种多样,取决于是否有基础心脏病、心功能状态以及发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可以没有症状或者轻微的不适感,器质性心脏病并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尤其频率快者,可出现心悸,发生率80%,还可能出现气促、心衰和休克,50%患者有头晕和10%发生晕厥。
室速时心率多在150~200 bpm,少数患者心率不在此范围内,节律多较规则,少数不太规则。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可有奔马律和心音分裂。
颈静脉搏动强弱不等与房室分离、搏动不同步有关。
室性心律失常轻者不影响生活及身体机能,无需治疗;而重者可以危及生命,必需强化治疗。
因此,危险程度的判断是室性心律失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每个医生都应重视。
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将心律失常分为良性、恶性和潜在恶性。
良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多无症状,发作后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或影响不明显,预后也较好;恶性心律失常也称致死性心律失常,发作时症状明显,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明显,治疗效果不好或不明显,预后较差,这组患者多有器质性心脏病;潜在恶性心律失常介于良性和恶性心律失常之间。
良性室性心律失常不伴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亦排除了代谢或电解质异常、遗传性心脏疾病,最常见类型为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室早。
虽然良性室性心律失常可以无症状,预后较好,但现在有观点认为,频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早> 5 000次/天),会造成左心室功能降低,仍然需要积极的处理。
Kanei等[4]分析了10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根据早搏次数分为< 1 000次/24小时,1 000~10 000次/24小时及> 1 0000次/24小时三组,评价患者左心室功能,统计分析显示,室早是左心室功能降低的独立预测因子。
恶性心律失常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药物不宜控制、可危及患者生命,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因素。
在心脏性猝死中,室性心动过速约占62%,室颤约占8%,尖端扭转性室速约占13%。
及时除颤是制止心脏性猝死的唯一最有效方法,而发生过心脏性猝死的患者1年内30%~50%会再发。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除了取决于心律失常的类型外,同时还要考虑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及有无心功能不全,有无左心室的收缩功能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 35%或40%)、有无长QT和Brugada 综合征,有无猝死家族史等。
心脏电生理检查是评价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的有效方法,而对于多数评价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的非创伤性方法,虽然有很多研究提示可以识别室性心律失常中的高危患者,但由于其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阳性预测价值不高,临床应用价值有限。
这些非创伤性评价方法包括心室晚电位、T波电交替、心率变异性、心率紊乱、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QT间期的离散度、QRS 波宽度等。
LOWN分级是室性心律失常最早的危险分层,主要强调室早本身,并未考虑基础疾病与心脏情况,其临床应用价值也很有限。
近来的研究提示,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非持续性室速存在提示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增高,需要积极治疗。
3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可根据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危险程度等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但在进行心律失常治疗前或治疗时,尚需去除室性心律失常诱因以及进行病因的治疗。
3.1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治疗:3.1.1 室早明确有无基础疾病或有无电解质紊乱等全身情况,如冠心病、低血钾、代谢性酸中毒等,以基础疾病等治疗为主,必要时可予β受体阻滞剂或利多卡因等药物治疗。
3.1.2 单形性室速90%的持续单形性室速患者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可首先进行药物治疗和转复,包括静脉的普鲁卡因胺、索他洛尔和胺碘酮,心功能差的患者首选胺碘酮。
胺碘酮复律成功率约70%,索他洛尔约65%。
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使用普罗帕酮,有效率60%~90%。
判断为特发性左后分支性室速可选择维拉帕米。
若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立即电复律。
3.1.3 多形性室速一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演变为室颤,需要电复律。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可鉴别有无QT间期延长,若是伴QT间期延长的尖端扭转性室速,应立即停止使用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并纠正电解质紊乱、静脉注射镁剂、临时起搏、使用异丙肾上腺素。
3.1.4 室颤与无脉搏性室速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除颤效果不理想的,进行肾上腺素静脉注射,静脉使用胺碘酮、利多卡因,时间较长的要进行纠酸治疗。
3.2 室性心律失常慢性期治疗主要为了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心脏性猝死,包括基础病因治疗,药物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有些患者需要多种方法的联合使用。
3.2.1 基础疾病治疗基础疾病的去除和治疗,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至关重要。
由于大部分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所致死亡与冠心病有关,冠心病的基础治疗,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和吸烟等危险因素的控制可明显减少冠心病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死亡。
Framingham研究显示,过去50年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性死亡的减少反映了冠心病死亡率的降低,与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均有关。
3.2.2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和预防方法。
一般药物的应用以口服为主,急性发作则采用静脉用药。
一般原则应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有无基础心脏疾病,选择作用针对性强,疗效明显而副作用小的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长期使用I类药物对会增加死亡率,因此用药应首选III类药物胺碘酮或索他洛尔。
β受体阻滞剂是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心脏性猝死的最重要药物,对于冠心病和心力衰竭患者更是如此。
3.2.3 ICD ICD是防治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多项大规模研究显示,ICD可降低发生过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总死亡率(AVID和CASH);可降低左室射血分数≤ 35%和40%,伴有非持续性室速、可诱发室速或室颤的冠心病患者的总死亡率(MADIT-I和MUSTT);而MADIT-II试验更显示,无论是否伴有非持续性室速或室性早搏,对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 30%的患者,ICD组总死亡率比常规药物治疗组降低31%(P = 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