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文化根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与体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条件,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历史鉴戒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实践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
这一制度体系的形成是个历史性的过程,新中國的建立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确立,改革开放使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最终形成。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仅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本质,而且是当代中國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关键词: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历史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取得了三大成就。
其中,“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國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这些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制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
对这一制度体系进行梳理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条件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并不是新时代中國的主观独创和空中楼阁,而是有着独特的形成条件,具备深厚丰富的理论基础、历史鉴戒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理论基础。
关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进行了设想,并确定了一些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替代物,其直接目的是取代现实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因而其基本特征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
如资本主义是私有制、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就应该是公有制、按劳分配。
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因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总结,是中国特定国情与人民利益的有机结合,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背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
面对这些特殊国情,中国必须通过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 阶级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背景还与国内阶级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过去的人民对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锋芒转向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新的社会矛盾,中国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形成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制度安排。
3.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行动的指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始终坚持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保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顺利运行。
2. 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人民通过人大、政协等各级代表大会和各种形式的民主参与,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摘要: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明确界定,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国制度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长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这部历史中的恢弘的一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明确界定,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成功;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赋予鲜明的本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胜利。
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基础
上、 在多党合作发展史上 、 在我国统 一战线和 民主政治建设发 展史上 , 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标志着各 民主党派公开 、 自觉地接 受 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标志着各 民主党 派坚定地走上了新 民 主主义道路 , 志着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局 标 面基本形成 。14 9 9年,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 了多党合作的方 针 , 民民主专政理论确定 了民主党派在 国家政权 中的地位和 人 作用 。14 9 9年 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 志着 中国共 月 标
新 民 主 主 义 革命 进 程 中 的 一 个 重 大 事件 ,在 民 主党 派发 展 史
本位 。传统文化精神 中“ 和为贵” 和而不 同” “ 的思想源远流长 , 其基本精神是主张包容和共存 , 追求和谐 、 稳定 、 平衡 , 反对分 裂与冲突。 例如孔子主张“ 礼之用 , 和为贵” “ ,君子和而不同 , 小
和政治制度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当今世界政党制度 中独具 在
特色。 目前 , 学术界 、 理论界对 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研究取得
了 许 多成 果 , 还 未 形成 独 立 的科 学 的政 党 制 度 理 论 体 系 。深 但 入 开展 中 国特 色 政 党 制 度 理论 体 系研 究 , 成 中 国特 色 政 党 制 形 度 话 语 系 统 ,对 于 应 对 西 方 政 党 理 论 和 政 党 制 度 的 挑 战 和 冲
建设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进程 。” 中华 民族 的历史 文化 … 传统 、 近代 以来 的中国 的特殊 国情 、 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
作 和政 治 协 商 制 度 的 形 成 历史 , 同 构 成 了 中 国 特 色 政 党 制 度 共 和 理 论 体 系 的 历史 基 础 。
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是国家和人民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在历史经验和实践基础上,我们必须坚持自信,不断完善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制度保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些思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就面临着严峻的国家建设和民族解放的任务。
中国人民经历了许多的困难和挫折,才走到了今天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道路上。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验和实践基础上,我们需要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论基础,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真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整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可持续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是由于它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发展而来的。
中国特有的文化特点和历史传统,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和可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真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实际的,是在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历史条件下,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建设逐步形成的,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这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真实性和可行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2015在职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普布次仁)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要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要弄清它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来源。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思想来源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源泉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在关注资本主义现实、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及不断总结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过程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
进入20 世纪,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带领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开始了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俄国的新发展———列宁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科学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建立在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后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认识基础上。
他们在同资本主义比较的过程中,科学地揭示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这些为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体说,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具体包含以下主要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第一,生产力高度发展,“摆脱了私有制压迫的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将十分宏伟,工业的这种发展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现在由于私有制的压迫和土地的分散而难以利用现有改良成果和科学成就的农业,将来同样也会进入崭新的繁荣时期,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
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精选资料】
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总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要义的继承与发展,具有当代内涵和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体现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习惯于根据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来认识和判断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逐渐丰富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开始从基本思想的高度、从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又区别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模式。
在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作了教条式地理解,把计划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等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实行“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严格的计划经济、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上高度集权。
造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严重脱节,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重大损失。
我党认真总结国外和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通过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实际的做法,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资料所有制已由过去公有制一统天下,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已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也已由封闭保守转变为对外开放和充满活力;发展更加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人为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文700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文700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我国主权的根本性制度安排,也是我国当代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源,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实行主权独立,源自中国共产党坚守“四项基本原则”,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质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多元派系比例代表政治制度,主张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适应国情和时代特点,从而形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人民民主管理公正约束等,实现宪法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实施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对于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凝聚起全体中国人民的共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政治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应坚持以人民主体地位的确立、民主监督的健全、国家机构的行使权责分散和责任落实、充分发挥人民社会组织作用等原则,逐步实现政治参与广泛化、民主制度严谨化、新闻自由化、人民权力运行透明化;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形成一套贯彻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保证机制,确保我们党的领导,朝着实现既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发展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继续加强基层建设,引导阶层更加团结、革新、创新,推动政治生活更加积极有效,努力打造和谐共赢、富强民主文明的健康政治文化氛围,夯实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基,推进我国持续和谐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摘要】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了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本文将从中国模式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政治发展的特点、中国模式的全球意义以及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走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分析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特点,揭示中国模式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独特意义和重要性。
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为全球政治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在未来,中国政治发展将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将继续引领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并为世界提供更多解决方案和启示。
【关键词】中国政治发展、历史逻辑、中国模式、政治图谱、起源、演变、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点、全球意义、未来走向。
1. 引言1.1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了中国模式的独特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梳理中国政治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中国模式的起源和不断完善的历程,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种历史选择,同时也是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反映了中国社会对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和实践探索,揭示了中国模式的独特性和成功之处。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这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原则、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模式,为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政治发展的特点是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构建了中国模式的政治体系。
中国模式的全球意义在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发展路径,为推动国际社会繁荣稳定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
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走向将继续保持稳定和探索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
《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摘要: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一系列具体制度,”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五)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具体制度,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具体展开[摘要]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國共产党领导中國人民经过90年奋斗取得的三大成就之一。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中國政治、经济、法律等一系列制度的集中概括。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一系列具体制度。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集中体现为“五个有利于”。
[关键词]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科学内涵制度优势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國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对党紧紧依靠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又一新概括,这是对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高度政治自信,为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根本的政治方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构逻辑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构逻辑研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环境波谲云诡、世界文明交流激荡、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命题,这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文化制度建构的基本模式及其特征文化制度建构基于人们对文化和制度的不同理解。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文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状况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会带来文化的变革,即“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P3)。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文化的生成具有必然的物质基础。
同时,人的实践是对象化的,人类通过实践创造文化后,文化又影响人、反作用于实践。
这种改变并非突变式的,而是润物无声的化育与形塑。
从文化与制度的关系来看,制度作为重要的精神文明成果,从属于宏观的文化概念。
目前学界在研究文化制度时,容易把“文化道路”“文化体制”“文化政策”等同于“文化制度”来研究。
笔者认为,文化道路解决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发展的方向问题;文化体制主要指向文化组织与党和政府、社会、市场的关系;文化政策则是指国家在特定文化道路和文化制度下,在文化领域制定和实施的具体政策。
文化制度本质上指建设、发展文化的制度,其建构主体可以是党和政府,也可以是文化组织、企业等等。
依据对文化和制度的定义以及二者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将文化制度建构模式大致分为三类。
1.“限定式”建构模式。
这一模式的逻辑出发点是文化是无序或自由的,制度即是约束、限定选择的集合,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知识点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知识点体系高二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点介绍1、文化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文化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即人们在其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或观念形态,仅包括与精神生产直接有关的现象,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的思想观念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
教材中讲的文化主要是与政治、经济、社会并列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文化。
2、精神文明文明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历史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基本标志。
文明是一个整体,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内容。
精神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相对的一个范畴,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社会而言,精神文明则是相对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
文明无优劣之分,但文化却有先进与落后之别。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能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应当是服从和服务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是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是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3、和谐文化在当今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这个文化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立足当代实践,体现时代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中国之治”制度密码的三重逻辑
2021·05“中国之治”制度密码的三重逻辑□尉迟光斌李成隆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作为“中国之治”的制度体系,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制度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成就,蕴含着“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从“古代中国之治”“近代中国之变”到“现代中国之治”历史演进的制度革命,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
科学把握这三重逻辑,是揭示“中国之治”制度密码、增强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中国之治”;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作者简介:尉迟光斌,湖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李成隆,湖北医药学院助教。
(湖北十堰442000)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百年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研究”(20AMZ005)的阶段性成果。
DOI:10.19865/ki.xxdj.2021.05.025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21)05-0090-04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各国制度优劣的“试金石”。
从各国的响应速度、应对举措、感染人数以及病亡人数等横向比较看,中国战疫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国家,充分彰显了“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
那么,“中国之治”制度优势的密码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作为“中国之治”的制度体系,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成就,蕴含着中华民族从“古代中国之治”“近代中国之变”到“现代中国之治”的演化历史,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
科学把握这三重逻辑,是揭示“中国之治”制度密码、增强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义。
一、“中国之治”制度密码的历史逻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研究部署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奋斗目标。
高考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知识汇总
高考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知识汇总1.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道路问题。
2.如何解决:①遵循了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经济危机实质、根源及其解决方式),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今年结合必修2《经济与社会》注意新质生产力和与之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②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第一阶段由空想变为科学(《共产党宣言》发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由理论变为实践(十月革命的意义);由一国到多国(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
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近代“双半”性质——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使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新中国成立意义)——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意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④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改革开放的意义)——发展——完善(四个自信)。
⑤......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4.如何实现中国梦?①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实现中国梦,人民是主体。
②实现中国梦,加强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要牢记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要不断进行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5.青年要怎么做?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
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一、概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领导人民探索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展现出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二、深度评估1. 根本目标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裙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 制度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还包括不断完善和发展现代政治制度,建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政治决策机制,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3. 政治文化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还包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理论素养、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精神追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4. 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还包括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党的建设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推进依法治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总结与回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丰富多彩,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证。
在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优势,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
四、个人观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展现出了我国的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我认为,继续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推动政治文化建设,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全面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五、结语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丰富多彩,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是近代 以来 中国模仿西方进行制 度变革 的首次尝试 。维新变法 的关键是 效法 日本 , 走 君主立宪的路 。变法虽然失败 , 但 维新派 变革制度 的愿望 却愈发 强烈 了。另一 方面 , 变法 的失败 也 推动越来越 多的人走上 了革命救 国的道 路。1 9 1 1年 , 以孙 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 派发动辛 亥革 命, 推 翻了延续二千 多年 的君 主专 制制度 , 建立 了中华 民国, 实 行西方式 民主共 和制度。然而历 史并
[ 关键阗 ] 政 治制度 ;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 马克思主义 ; 中华优 秀传统 文化
近年来随着 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 国力 的增强 , 学界 对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政治制 度的研究更 加细致和深入 , 研究 的路 向也 开始发生改变 , 西方学界流行一 时的“ 中国崩溃论 ” 逐渐 消退 了, 就连 宣 称“ 历史 ” 将“ 终结 ” 于西方 民主政体 的美 国学者弗 朗西斯 ・ 福 山也开始 修正 自己的观点 , 意识 到 中 国的政治发展跟西方 是不一 样 的 , “ 中国模式 有很 多优势 , 其政 治制度 的特性 使它 拥有 高效决 策 功 能。 ” ④不过福 山仍然相 信中国终将 走 上西方 的道路 , 仍 然未 能摆脱 西方 中心主 义的影 响。事实上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研究更加细致和深入研究的路向也开始发生改变西方学界流行一时的中国崩溃论逐渐消退了就连宣称历史将终结于西方民主政体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也开始修正自己的观点意识到中国的政治发展跟西方是不一样的中国模式有很多优势其政治制度的特性使它拥有高效决策功能
物 。马克思 主义、 中华优 秀传 统文化是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政 治制度 的文化根 基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
政 治 制 度 是 建 立在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基 础 之 上 的 , 它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关 于 未 来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政 治 制 度 设 计 的构 想在 中 国的 具 体 实践 。 中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不 仅 为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政 治 制 度 的形 成提 供 了 重
南京 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N o v 2 0 1 5 / N o 6
马克 思 主义 与 当代世 界
论 中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政 治 制 度 的历 史 文化 根 源
欧 阳军 喜 夏 清
[ 摘
要]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政治制度有 着深 厚的历 史渊源 , 它是 近代 以来 中国历史发展 的产
1 8 4 0年鸦 片战争后 , 中国遭遇到 “ 数千年来未有 之变局 ” 和“ 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 。 ① 正是在这一 背景下 , 从1 9世纪 6 0 年代 开始 , 清廷开始 了以“ 自强” “ 求 富” 为 目标 的洋务运动 。不过 , 当时 的中 国
人认 为 自己只是枪炮不如人 , 并不认 为 自己的“ 制度 ” 有 问题 。直到 1 8 9 5年 中 国在 甲午 战争 中被 日 本 打败之后 , “ 政治制度 ” 才真正成为一个 “ 问题 ” 。人 们在反思 中意识 到 , 仅 仅学 习西方制 枪造炮 的 技术还不足 以挽救 国家 的危亡 , 中 国衰败 的真正 原 因不 在技术 , 而在 制度 。因此 , 要 救 中国 , 只有 维 新; 要维新 , 只有学 习西方先进 的政治制度 。
没有按 照人们所 预期 的那样 发展 , 中华 民国建立 后 , 中国尝试过 议会制 、 多党制 、 总统 制等各种 形式 ,
然而民主共 和的形式有 了 , 民主共 和的精 神却没 有建立起来 。帝制复辟 、 军阀混 战接 踵而来 , 西 式 民 主政 制的试 验最终 以失败 告终 , 正 如毛泽 东所说 , “ 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 了, 都失败 了。分子开始对西方文 明产生怀 疑。那些 曾经 醉心于西方 资本 主义 制度 和 文化的 中国知识分子不得不 思考这 样一个 问题 : 西方 资本 主义 制度 是不 是我 们应 该模 仿 的最 佳典
范? 中国应该如何防止或避免资本主义 的各种弊端 , 以免 重蹈覆辙 ?中 国知识界 因此在思 想趋 向上
本文是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历史渊源研究”( 1 5 K D A 0 0 9 ) 的阶段性成 果。 ①《融合 东西方智慧破 解人类 困境》 , 《 文汇报} 2 0 1 1年 7月 8日。
Ol 3
折 的结果 , 也是 中国国内政 治发展 变化 的产 物。
中国之所 以不 同于西 方 , 就是 因为 中国有独特 的历史 和文化传统 。如果 我们把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政 治制度放到 中国历史 文化 发展的长 时段 中考 察 , 就会 发现 ,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政治制度 有着 深厚 的
历史文化根源 。
一
、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政治 制度 是近代 以来 中国社会历史发展 的产物
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 、 全 国人 民代表 大会制 度和 中国共产党 领导 的多党合作 和政 治协 商制度 , 是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政 治制度的基本 内容和 主要特 征。这一制 度是近代 以来 中国 向西方 学 习遇到挫
欧阳军喜 , 清 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 院教授、 博 士生导 师, 1 0 0 0 8 4; 夏清 , 清 华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博 士研 究 生 , 1 0 0 0 8 4 。
建立西 式政 治制度的尝试 失败 , 促 使先 进的 中国人重 新寻求救 国方 案 , 并最 终找 到 了马克 思 主
义。中国人 选择马克思主义 , 既与西式 民主政制试验失败有关 , 也与 当时世界局势 的变化 , 特别 是第
一
次世界大战后世 界范围内的反资本 主义浪 潮有关 。这 种世界 范 围内的反 资本主义 浪潮 自然 会影
要的思 想土壤 , 也 塑造 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政 治制度 的 民族 特性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政治制 度是在
中 国历 史和 文 化 基 础 上 的 发 展 与创 新 , 独 特 的 历 史 和 文 化 决 定 了 中 国 只 能 走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政 治
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