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资政新篇》评价内容引发的思考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
《资政新篇》是由著名教育家卢照邻、张伯礼编辑撰写的,是一部侧重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著作,一直广受学界的关注。
《资政新篇》以新当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考察中国古今教育有关经验和规律,提出了许多创新思想,不仅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历史性与现实意义,还有助于树立清官教育思想新观念,为当时的教育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资政新篇》中,卢照邻、张伯礼的研究重点是:宗教机构的改革、考试制度的建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建设与改革,以及重视普教育。
因此,在学术上,《资政新篇》涉及的学科依次有:历史、文学、宗教、法律、教育学等,对当时的文化传统和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资政新篇》提出了一些系统完善的中国古今教育改革观点,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教育学的代表性著作,在历史将来的发展中,新篇内容也一直受到认可与重视,得到了学界的大力倡导,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资政新篇读后感
资政新篇读后感《资政新篇》一书共分为四篇,分别是《民主篇》、《经济篇》、《学术篇》和《法制篇》。
梁启超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论述和建议,全面地反思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端和不足,并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在《民主篇》中,梁启超指出了清末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缺陷,并呼吁实行民主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他提出了普选制度的设立、平等保障、言论自由等民主制度的要求。
他认为,民主制度能够保障人民的权益,增加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经济篇》中,梁启超对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
他批评了当时的农业制度、税收政策和贸易制度等方面的弊端,并主张加强农业改革、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和加强对外贸易。
他认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基础,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学术篇》中,梁启超对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批判,并呼吁进行教育改革。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人才,发扬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主张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提倡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在《法制篇》中,梁启超对中国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他表示,法律是社会的规则,是保障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
他呼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
他还主张加强司法体制建设,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
通过阅读《资政新篇》,我深深感受到梁启超的思想的伟大和超前性。
他对中国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他对民主、经济、学术和法制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他的思想和观点虽然诞生于一个百年前的时代,却具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现实意义和智慧。
同时,通过阅读《资政新篇》,我也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梁启超对清末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建议,不仅对后来的改革开放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高中历史正确理解《资政新篇》学法指导
..专业. 高中历史正确理解《资政新篇》一、产生的社会根源1. 当时太平天国政权全面衰退,急需改革内政,富国强兵,扭转形势。
2.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初步形成了世界体系。
3. 洪仁玕的个人经历使其对资本主义有具体的了解和接触。
二、主要内容及实质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和“开明君主制”,突破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经济上提倡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的作用,这能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否定重农抑商政策;文教上提倡办新式学校和学习西方科技;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
因此,它在总体上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
它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和先进科学技术,主张平等互利,与西方先进国家建立密切的外交关系,这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三、历史地位1. 革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个改造封建社会,救国救民的探索方案。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天国政权,进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资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赞同,是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
2. 进步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它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3. 局限性:从理论上看,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仅代表少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的规划;它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施这一政策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同时,这个建设方案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提出的,却丝毫未涉及抗击外国侵略的问题,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浅析《资政新篇》
浅析《资政新篇》摘要《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1859年总理朝政后给天王洪秀全的条陈,经天王批阅后颁发全国,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重要施政纲领,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向西方学习,探索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纲,它的产生、内容及影响是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的。
关键词洪仁玕;《资政新篇》;历史背景;内容解析;结局影响一、洪仁玕及其《资政新篇》的提出洪仁玕,广东花县人,天王洪秀全的族弟,生于1822年(道光二年),他自幼勤读经史,稍长任乡中塾师。
他是拜上帝会最早的信徒之一。
1859年在天京被洪秀全封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揽朝政,并降诏天下,“要人悉归其制”。
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中国和世界都处于一个历史的大转折时期。
就世界而言,西欧、北美等地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走到了尽头,殖民地的开发,国际市场的兴起,商品输出发展为资本输出。
汹涌澎湃的时代潮流,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古老的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终于被资本主义列强的炮舰轰开了。
腐败软弱的清政府步步妥协,中国的主权步步丧失。
与侵略者的主观愿望相反,被他们用来麻醉中国人的毒品——鸦片,此时却成为刺激中国人的觉醒的一剂良药。
鸦片战争结束后的第九年,即1851年,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这个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最高峰的伟大革命运动,不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第一次发动了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空前斗争,而且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前期的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主要是以土地问题为主,试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但这只是一个空想,未能实现。
同时,太平天国运动也遇到了以往任何的中国农民起义所不曾遇到的新问题:即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如何改变中国现有的命运,寻求一条合适的、使中国富强的道路?在这种背景下,洪仁玕于1859年提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向西方学习,探索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纲——《资政新篇》。
评价资政新篇
评价《资政新篇》:《资政新篇》作为中国第一个纲领性的要求近代化的社会改革方案,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宣传了西方文明,给封建闭塞,一片沉寂的中华大地上吹来一股清新之气,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资政新篇》以光辉卓越的思想内容,奠定了它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它的出现既符合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也符合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洪在写《资政新篇》时,世界进入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时期,也正是中国社会母胎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无疑地是与社会前进的步伐合拍的。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农民理想与早期改良思想结合的产物,是太平天国政策由空想向现实转变的延续(通过兴办近代工商业而是国家富强),是太平天国近代化和后期形势变化发展的结果(太平天国实行对外自由贸易、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尊严,反对侵略压迫;对外开放政策,军事方面出现近代化趋势。
)比《资政新篇》更早的救国方案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思想,他们的学习范围仅限于物质层面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
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他们不敢大胆否定早已极端腐朽的封建制度,而是把学习西方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太落后。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把革命政权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把历史向前推进一步。
《资政新篇》的内容为四个部分:(一)政治方面:主张用人察失,禁止朋党,认为主政的关键是“惟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其中的设法,及制定用人的法律、制度。
并指出英国之所以为强邦就在于有善法,特别是根据天国后期,宗派林立、人心不合的情况,提出要以法来禁止“结党联盟”。
做到“自大至小,由上至下,权归于一”,还痛心地指出了“兄弟不合外人散,国人不合外邦欺”的朴素治国理论。
(二)是文化思想和风俗习惯方面:主张设学馆、医院,建跛盲聋哑院。
鳏寡孤独院等,禁庙宇、寺观,革阴阳、废堕民,禁止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特别是严禁鸦片人口。
(三)经济方面:这是其核心,主张办报纸,沟通上下感情;设立地方自治机构,管理地方财政、教育、医院以及社会救济事业等;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仿造火车、轮船;设立邮局,提倡筑路、修水利、办银行,发行纸币,允许私人投资办企业,奖励发明创造,保护专利等。
《资政新篇》读书报告
《资政新篇》读书报告《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提出,分别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大环境里,两个不同的小环境。
事实上,它们是同一条逻辑线上前后发生的事件。
在本篇读书报告中,讨论的重点则是后者。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农民领袖基团的矛盾、内讧,政权陷入危机。
为挽救败局,1859年四月,洪仁玕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资政新篇》。
简单来说,《资政新篇》诞生的社会根源在于:第一,天国政权当时全面衰退,急需改革内政,“富国强兵”,扭转形势。
第二,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潮流,初步形成了世界体系。
第三,洪仁玕个人经历使其对资本主义有具体的了解和接触。
总结了一下,就其主要内容而言:政治上,主张效仿西方国家进行革新,绝不重蹈清王朝封建主义的覆辙。
关键词是民主、法制。
经济上,兴办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其核心是在中国建立近代化的工业。
具体措施是: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的作用,这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否定重农抑商。
可以说,这个发展资本主义的宏伟方案,在当时是一个最为完整的、能摆脱封建经济束缚的方案。
这在19世纪50年代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建树!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思想家能提出这样的纲领。
文教上,提倡文以纪实,一扫太平天国“不务实学,专事浮风”的坏学风(事实上,这些分化方针的推行,的确使太平天国后期的文风有所改进)。
同时也提出办新式学校,允许西方“技艺之人入内”传授技术。
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积极和西方国家发展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
因此,它总体上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
它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互利,与西方先进国家建立密切的外交关系,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简述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简述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资政新篇》由明朝末期著名儒家学者杨伯峻撰写,又被称为“明应论”,是资政思想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资政新篇》共分为两篇,分别涉及政治治国、财政金融、社会学科、外交政策以及儒家教化等内容。
第一篇开篇就明确提出“治天下有礼”的中心思想,即政治加以礼仪,以礼仪修政治。
杨伯峻强调,应当以礼仪改善政治,以和谐礼仪治理政治,以礼仪治理政治,以礼仪调和政治之间的矛盾,以礼仪去调解政治之争,以礼仪改良社会秩序,以及如何处理朝政和百姓之间的关系等。
在具体详述了政治治国的基本思想后,本篇又从财政金融、社会学科、外交政策以及儒家教化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一套有效的治理之道,形成一套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第二篇则论述了政治之道,明确指出,为达到科学治国的目标,应当坚持“深思考、科学研究”的方法,尊重科学,广泛吸收知识,加强理论研究,开拓未来中国新的发展道路。
此外,还重点讨论了将“尊师重道”贯彻于政治治国的政治思想,以及将“礼崇义行”贯彻于历史认知的思想,以及如何将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道德价值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治国方略。
《资政新篇》提出了礼仪改善政治、和谐礼仪治理政治、尊师重道、礼崇义行这一系列思想,这些思想与儒家历史及文化传承的思想十分接近,是一种以传统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政治管理手段。
杨伯峻以一种凝重深沉的思考,融会贯通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西方思想,将帝国制度与社会改造相结合,为明朝政治实践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当时其他政治家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就其当时的评价而言,《资政新篇》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官方及百姓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实用性最强的政治思想著作,并深受后世学者的回响,在许多学术论著中都有所体现。
现代学者的评价更是肯定,认为其实用性比儒家经典更强,所蕴含的思想更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资政新篇》不仅创造性地总结整理了杨伯峻的政治思想,而且在政治管理的实际运作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建立新型国家统治制度、完善当时的政治机制及推动政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是被延续至今的重要政治实践及思想遗产。
资政新篇读书笔记800字
资政新篇读书笔记800字《资政新篇》读书笔记《资政新篇》是清朝乾隆年间著名政治家、书画家、评论家郑板桥所著的一部政论文集。
全书以批判时政为主,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
读完《资政新篇》,我深感作者的见解独到,对于时政问题的深度分析令人称道。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首先,《资政新篇》从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公正、公平地为人民服务。
他指出,封建制度的残留导致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产生,这种制度不仅压迫了人民群众,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因此,郑板桥提倡推行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和人民自由选择的权利。
其次,书中对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作者指出,农民是社会的基础,农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发展。
他批评了令人民痛苦的苛捐杂税制度,主张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此外,他还对商业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的赋税制度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主张降低税负,促进商业繁荣。
此外,《资政新篇》还对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作者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可以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他批评了当时统治阶级对教育的不重视,主张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郑板桥还主张广泛开展教育普及活动,使全民受教育的机会平等。
最后,《资政新篇》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作者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表达思想、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学艺术可以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批评了当时文艺界过于追求形式,缺乏真实性和深度。
郑板桥主张文学艺术应与时俱进,深入人民群众,反映社会现实。
总之,《资政新篇》是一部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政论文集。
读完这本书,我对政治、经济、教育、文学等方面的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为我们认识历史、理解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当代社会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这本书也激发了我对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兴趣,我希望通过学习和探索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资政新编
近代史读书报告之《资政新篇》读书报告《资政新篇》之读书报告1856年9月,天京事变发生。
在此次事件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政治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胜转衰的分水岭。
为了重整纪纲,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具有军事才能的青年将领,1859年又封洪仁轩为干王,总理朝内政务。
不久,他便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从背景上来看,《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治国方案,但经过了天京事变的太平天国此时已经处于衰落时期。
从内容上看,在政治方面,《资政新篇》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向西方学习,制定法律、制度。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对进行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者给予奖励,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
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民间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与番人并雄”,但严禁鸦片输入。
对于外国人,强调“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
在我看来,《资政新篇》首先提出“审势”、“立法”的思想,它详细阐述了当时西方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是英、美、法,并称赞这几个国家“技艺精巧,邦法宏深”。
其涉及国家之多、之广,前所未有。
尤其是对日本发展的形势作出了准确的预见:“日本邦近与花旗邦通商,得有各项技艺,以为法则,将来亦必出于巧焉。
”实在让人折服。
再深一层,《资政新篇》分析这些西方先进国家和正在兴起的国家时,不只是看到它们技艺的精湛,而尤其强调了它们政教体制的“善法”。
比如,俄罗斯与日本的兴起,就是向西方“学习邦法”,“以为法则”,而并不是仅师其“火船技艺”的长技。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以及意义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以及意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引起了人们对维护民族利益的深刻思考,进一步打破了几千年来的天朝迷梦,出现了“睁眼看世界”的新思潮。
面对危机,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为挽救国家民族而奔走呼号,提出各种变法和自救方案。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改良派别,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对封建制度作局部调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则把希望寄托在资产阶级革命上。
他们要求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力图摆脱民族危机,但这些方案都因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而最终归于失败。
主要内容有三点:一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时中国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文化,要求变法维新;二是将发展资本主义和君主立宪制作为资政新篇的两大重点,并且认为只有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才能救亡图存,否定了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方案;三是将学习西方与变法维新结合起来,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资政新篇方案,即所谓“保国、保种、保教”三位一体的资政新篇方案。
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
资政新篇包括广泛吸收西方各国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的经验、教训,借鉴西方文明,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方式等。
在方法上采取了一些新措施,比如创办报刊杂志,设立译书局,派遣留学生,派人到国外学习、考察,准许自由传教等,带有鲜明的资产阶级色彩。
资政新篇,可以说是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的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
虽然由于中外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资政新篇没有改变旧中国的性质和方向,但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积极意义。
就其主旨看,它是要求改变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民族工商业,发展近代教育,实现君主立宪,使中国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为维护和发展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提供理论依据和物质条件,以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从总体上看,这一方案不失为一次进步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
资政新篇的评价
资政新篇的评价《资政新篇》是资政王朝时期的宏伟文献,其背景处于清朝最后期,它继承了明朝的“政府奉行道德,重讲教义”的传统政治理念,以及“君臣一体”的政治观念。
《资政新篇》彰显了统治者坚持仁政的把握,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势崛起。
《资政新篇》是统治者对清朝最后阶段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的全面总结。
它在提出“内务府主持政务”的政治思想、“政务按照礼乐体制进行”的政治构想、“修订各省政令”的法律理念、“加强节支省政”的经济思想等等方面,体现了清朝实施和落实仁政的过程。
《资政新篇》以朝廷正统的政令体系为基础,突出了“君臣一体”的政治思想:人民的福祉首先要受到保障,君王除了为民服务外,还要关注社会安定,建立朝廷用人的原则:统治政策要注重公平正义、严厉打击腐败,确保老百姓的利益得到维护。
《资政新篇》也将礼乐体制与民间社会风俗相结合,做出了独特的政治构想,以“封建体制有其积极作用”、“政事要做到安定”、“重视老百姓的福祉”等改革观念,体现了资政王朝改革仁政的思想。
《资政新篇》的发表,标志着清朝的兴衰,它既传承了明朝的政治传统,又体现出新兴的社会关系,对影响改革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资政新篇》是清朝最后期重要的政治文献,既保留了封建礼乐体制的传统政治思想,又以新的政治活动构想来表达政治新思想,体现了清朝仁政改革的宗旨,可谓是清朝政治理论史上的一部佳作。
上述这些都说明,《资政新篇》在当时社会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文献,它的完成,标志着清朝国家的一次重大改革,为当时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资政新篇》的出现,标志着清朝最后期仁政改革的开始,它是清朝末期仁政改革的重要文献,它的出现,彻底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推进了仁政改革的历史进程,它留下了令人称赞的文化遗产,为今天政治理论提供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重要参考。
资政新篇读后感
资政新篇读后感《资政新篇》是清代思想家王夫之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以“资政”为主题,探讨了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是一部具有很高思想价值的著作。
在读完《资政新篇》后,我深受启发,对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首先,王夫之在书中提出了“以德治国”的观点,强调了政治领导者应该以德行和品德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其领导者的德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德行高尚的领导者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领导者因为道德败坏而导致国家的衰落,而一些德行高尚的领导者却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德行和品德,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王夫之在书中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教育为国之本”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国家因为教育水平低下而导致人才匮乏,从而影响国家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王夫之在书中还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通过阅读《资政新篇》,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王夫之的深刻思想和辩证分析的能力,对于国家的兴衰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这些观点对我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有深刻的思考和辩证的分析。
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辩证的分析,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总之,通过阅读《资政新篇》,我深受启发,对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一定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伟大的著作,从中受到启发,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资政新篇》中法治与德治思想及其历史启示
《资政新篇》中法治与德治思想及其历史启示
贾芳琴;徐冬
【期刊名称】《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19)002
【摘要】<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旱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它体现了洪仁开学习先进,效仿西方,立志把中国改造成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的可贵理想.在历史的车轮已将中国推进到了现代化的今天,再来读这篇名著,仍可看到它的不少闪光之处,其中关于法治和德治的思想,对于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3页(P43-44,50)
【作者】贾芳琴;徐冬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9
【相关文献】
1.法治与德治思想融合发展的历史溯源及启示 [J], 傅丽
2.论《资政新篇》的历史地位--太平天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J], 罗玲玲
3.论西方历史上的法治与德治思想 [J], 罗炜
4.由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资政新篇》评价内容引发的思考 [J], 黄霞
5.试评《资政新篇》的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地位 [J], 郭思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价《资政新篇》
评价《资政新篇》
关于《资政新篇》的评价有以下几点:
作者徐枋,明朝政治家、思想家。
《资政新篇》是他在官场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写成。
该书讲述了明朝初期如何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政府,内容涉及选官、救民、治军等多个方面。
全书提出许多精辟见解,如功令能与官衔相提并论,人事的择优录用,注重实际考察,简化机构以增效率等。
书中不仅有理论建议,还提供大量具体案例,鲜明生动,有实践操作性。
该书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许多主张为明清时期所采纳,是一部政书名著。
但书中也存在一些观点较难被采纳的限制,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局限性。
总体来说,《资政新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是一部成功的杰出政治著作,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
浅析《资政新篇》
浅析《资政新篇》摘要《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1859年总理朝政后给天王洪秀全的条陈,经天王批阅后颁发全国,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重要施政纲领,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向西方学习,探索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纲,它的产生、内容及影响是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的。
关键词洪仁玕;《资政新篇》;历史背景;内容解析;结局影响一、洪仁玕及其《资政新篇》的提出洪仁玕,广东花县人,天王洪秀全的族弟,生于1822年(道光二年),他自幼勤读经史,稍长任乡中塾师。
他是拜上帝会最早的信徒之一。
1859年在天京被洪秀全封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揽朝政,并降诏天下,“要人悉归其制”。
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中国和世界都处于一个历史的大转折时期。
就世界而言,西欧、北美等地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走到了尽头,殖民地的开发,国际市场的兴起,商品输出发展为资本输出。
汹涌澎湃的时代潮流,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古老的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终于被资本主义列强的炮舰轰开了。
腐败软弱的清政府步步妥协,中国的主权步步丧失。
与侵略者的主观愿望相反,被他们用来麻醉中国人的毒品——鸦片,此时却成为刺激中国人的觉醒的一剂良药。
鸦片战争结束后的第九年,即1851年,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这个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最高峰的伟大革命运动,不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第一次发动了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空前斗争,而且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前期的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主要是以土地问题为主,试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但这只是一个空想,未能实现。
同时,太平天国运动也遇到了以往任何的中国农民起义所不曾遇到的新问题:即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如何改变中国现有的命运,寻求一条合适的、使中国富强的道路?在这种背景下,洪仁玕于1859年提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向西方学习,探索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纲——《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读后感
资政新篇读后感《资政新篇》是一部关于政治学的经典著作,由中国清代思想家王船山所撰写。
这部著作主要探讨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政治体制、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政治学的本质以及政治运作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完《资政新篇》后,我对政治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有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资政新篇》让我认识到政治学的本质在于研究政治权力的来源、性质和运作规律。
政治权力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它不同于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权力,而是通过组织、管理和控制社会资源和行为来实现的。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权力,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则是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式来揭示政治权力的运作规律。
因此,政治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次,《资政新篇》让我了解到政治体制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
政治体制包括政府机构、政治党派、社会组织等各种政治组织形式,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作,共同实现政治权力的运作。
政治体制的设计和运作直接影响着政治权力的行使和社会稳定。
因此,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此外,《资政新篇》还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伦理的重要性。
政治伦理是指政治行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它反映了政治权力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念。
政治伦理的缺失会导致政治权力的滥用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因此,政治伦理的建设和强化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总之,阅读《资政新篇》让我对政治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政治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学科。
在今天,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积极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加强政治伦理的建设和强化,为实现政治现代化和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资政新篇》读后感
《资政新篇》读后感(中英文实用版)After immersing myself in the pages of "ZiZheng XingPian," a profound sense of enlightenment and reflection emerged within me.It"s a book that transcends the boundaries of time, offering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art of governance and the essence of political wisdom.《资政新篇》是一本让人深思的著作,它跨越时间的限制,向我展示了治国之术与政治智慧的精髓。
The narrative is both eloquent and thought-provoking, each sentence a gem, shining a light on the complexities of statecraft and the importance of visionary leadership.叙述既雄辩又发人深省,每一句话都像一颗宝石,照亮了国家艺术的复杂性以及远见领导的重要性。
It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the ideals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pragmatism needed for modern governance, emphasizing the necessity of integrity, benevolence, and the pursuit of the greater good.《资政新篇》在儒家理想与现代治理所需的实用主义之间取得了平衡,强调诚信、仁爱以及追求大公的重要性。
Reading "ZiZheng XingPian," I couldn"t help but draw parallels between the historical examples and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cenarios, highlighting the timeless nature of the strategies and philosophies outlined within.阅读《资政新篇》,我禁不住将书中的历史案例与当代政治场景相比较,这也凸显了书中所阐述的策略与哲学的永恒性。
资政新篇读书笔记
资政新篇读书笔记
《资政新篇》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贾宝玉的著作之一,这本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政治、治理和国家建设方面。
读《资政新篇》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探讨政治制度的优劣以及政治家的素质和才能。
首先,读《资政新篇》能够拓宽我们对政治制度的认识。
这本书中提到了君主制、官僚制等不同的政治制度,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制度的优势和劣势。
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还能够了解到古代政治家的素质和才能。
贾宝玉对于政治家的要求非常高,他认为政治家需要具备才智、慧眼和胆识等多种素质。
通过研究他对政治家的要求,我们可以对现代政治家的标准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为我们今后的政治生涯提供指导。
此外,读《资政新篇》还能够让我们思考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贾宝玉在书中强调了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治国之策。
这些治国之策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启示。
通过学习贾宝玉的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国家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读《资政新篇》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政治制度的优劣、政治家的素质和才能,以及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这本书无论对于政治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通过阅读和研究这本书,加深我们对政治的理解,为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学 术 探 讨 ◆
由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 教 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 《 资 政 新 篇 价 内 容引 发 的 思 考
黄 霞 ( 南京师 范 大学 随 园校 区教 师教 育 学 院
摘要 :在现行人教版 高中历 史必修 一 中 仍有表达不 清抑或 不完整的 内容 .本文主要 以“ 资政新篇 ” 为例 来阐释 历史教学是不能 脱 离史学研 究而独 立存在 的.否则就 成为 了
1 . 天 朝 内部 状况 : 内讧 。1 8 5 6年经历 了 “ 天京变乱” . 局面就岌岌可危。 2 . 寻求新道路的要求。由于《 天朝 田亩制 度》的空想性造成 了太平 天国寻求新道路的 需求 . 洪秀全初衷是好的 3 . 西 欧资本主义东 渐的产物 这种提法 在之后 也被否 定了 . 众所周知 . 西欧资本主义 入 侵中国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是 同一个 历史过 程 太平天国运动是 中国社会半殖 民 地化过程 中累积 矛盾 的集 中爆发 当时到底 是哪些因素限制 了《 资政新 篇》 的大放 光彩 呢7 笔者主要从两个人物着手. 首 先来看洪 秀全 《 资政新 篇》 的某 些发 展资本 主义 的措 施, 如兴办铁路 交通 、 制造火车 轮船等 , 确 实 是 由于当时的形势危急而未能实行 。 但是 . 对 于最根本 的借鉴 资本 主义政 治制度 、发展资 本主 义文化等措施 .却是 由于洪秀全并不认 同而得不到实施 比如. 他 在“ 准卖新闻篇或 暗柜” 一条上批 “ 钦定 此策杀绝妖魔行未迟 ” 由于当时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 .洪秀全虽批 准 刻印颁 发. 实际并未实行 。 到 1 8 6 2 年又重新颁布 《 天朝田亩制度》 , 实 际上将 《 资政新篇》 取消和否定了。 再从 细处来 看看 .洪仁开在文件 中缺乏
参考文献 ! f 1 1 王德 民. 做 一个有思 想、 负责任 的历史 教 师『 D 1 . 华 东师 范大学, 2 0 1 3 . f 2 1 龚 奇柱. 《 太 平天 国后 期 的斗 争》 一课
关键词 : 资政新 篇 洪秀全
洪仁矸
在现行 的人教版高 中历史 教材中仍然有 很多值得斟酌和 商榷 的地方 .不论是文字材 料还是图片材料 教材 中没有 表达清楚的地 方 .抑或说是编订者 为了减轻 学生负担而将 教材编得很简单 相对于史学而论 . 则需要商 议一下 . 是否要适 当补充教材的“ 未达之意” 鉴于 多种 因素 . 教材没 有涉及本该 要写的 . 无 论从史学或教学上看都极其重要的内容 对 于这些 “ 未达” 内容 . 笔 者认为这 需要 适 当补充 在这里 . 主要 拿人教版高 中历史必 修一 第 1 1 课《 太平 天国》 中有关内容为例 , 来 探讨一番 。 在讲 述到《 资政新篇 》 这个 内容 的时候 , 评价这套 改革内政 、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的时 候 提到“ 迫于 当时形势 . 未能实行 ” . 那 么当时 的形势为何?而在查阅一定资料下 , 当时《 资 政新篇》 未能实行 . 并非 只是迫于 形势 , 而是 根本无实践可能 . 在 当时根本未得 到认 可 . 带 着疑问来探寻下《 资政新篇》 的具体 内容和限 制其不能实施的因素 《 资政新篇》一万一 千字的治 国方 略 , 完 全出 自洪仁歼的努力 在此就不再过 多地赘 述, 来看看这个新方案是怎么出炉的? 笔者主要总结了三种状况 :
行 而 上 学 的 一 种 理 论
2 1 0 0 0 0 )
质性作 用 . 据此 史学界通常只把《 天朝 田亩制 度》 看做 太平天国的正式纲领 , 而《 资政新篇 》 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具有纲领性质的文件 终究, 在那 个时代 , 《 资政新 篇》 夭 折 了。 教材上 用“ 天国悲剧” 作为子 目的标题也是 情 有可原的 .这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 败的 结局 .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 冲击传统却 不能挣脱传统的六道 轮回 对于“ 天国悲剧” . 我们要 以辩证 的眼光去看待 .肯定 它的历史 功绩 . 但对 它的失败不必扼腕 叹息 结合教材来谈 , 《 资政新篇》不能实 行的 真正原 因 . 并非 只是一 句话 “ 迫 于当时形势 ” 的问题 . 不能将 其他可能性抹杀 了 而教师也 应该斟 酌教材语 言 . 不 能有 这种 “ 本本 主义” 的思想 。 教材 只是一个工具用 书. 它并不是完 全科学的 在实 际教学前 . 得仔细揣摩课堂教 学语言 的准确性 和逻 辑性 历史中很多常识 是需要注意表 达的正确性 .缺漏抑或改变都 会严重改变历史 的真实性 .而这也正违背 了 历史教学的求真性 教学设 计必须 跳出“ 教 教材 ” 的窠 臼 . 努 力把有 关史实及当中的细节展现 出来 .给学 生感 知和思考的形象素材 .这种做法 实际上 就是对充满生机 的年轻生命 的理解和尊重 在 备课 的 时候 注 意教 材 中的 “ 未 达 之 意” , 对 于改 写的内容 . 对于 出现遗漏 的信 息 , 对于存 在的问题 .教师在 以后 的工作 中也要 敢 于求真 . 善于求 真 , 不能被 大流所 同化 . 没 有了恩辨精 神 笔者觉得除 了历 史专 著等史 学研究之外 .对于历史教材 的掌握更 要灵活 使用 就拿高 中历史教材来说 . 在模块式教学 下. 教材不像通史般连贯 . 很多知识 点都贯穿 在各个模块 中:抑或教材 中仍有 些许 和史学 不符合的错误 .抑或是 和史学 内容表述有差 距、 不完整的 内容等 . 都需要我们 教学者先去 研读 . 先去思考 . 这样 才能做 到活学 活用 。 历史教学是不 能脱 离史学研究而独立存 在 的. 希望从这个案 例出发 . 在今后的历史备 课 中.注意 到这些 细微 而蕴含巨大宝藏 的内 容, 能将他们 发掘 , 做一个有个性 、 有思想 、 有 担 当的历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