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要点02

合集下载

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化学考研考点笔记

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化学考研考点笔记

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化学考研考点笔记第一篇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章绪论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环境及类型★★★1环境的概念(1)概念①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

②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③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工环境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见图1-1。

图1-1 人与环境关系图2环境的类型(见图1-2)图1-2 环境类型图3环境的特性(见表1-1)表1-1 环境的特性考点二:环境科学及其发展★★★1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见表1-2)表1-2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2环境科学研究对象(见表1-3)表1-3 环境科学研究对象3环境科学的任务(1)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3)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健康的生活提供服务和指导。

(4)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寻求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为制定区域环境管理体制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分支学科按环境科学性质及作用分为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和社会环境学,每一学科分支又包括许多更细的分支学科(见图1-3)。

《环境学概论》__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__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__考研知识点归纳一、环境学基本概念和原理1.环境的概念和范围:环境是指自然界的一切存在,并包括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依赖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全过程。

2.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3.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条件、资源利用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二、环境评价与监测1.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环境评价是对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过程,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等内容。

2.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环境监测是通过收集有关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数据,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变化和污染源,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1.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环境规划是通过综合考虑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并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环境管理是通过合理地组织和管理人材、设备、财务和履行职责的能力,使环境保护实现最佳效益。

四、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治理的思想和方法:环境治理是针对环境问题而采取的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关系:生态学是环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环境科学与化学、物理学的关系: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环境学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1. 环境的概念: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2. 环境的根本特征:整体性和区域性、资源性和价值性、危害作用的时滞性、变动性和稳定性。

3. 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限制律、等值性、整体性大于个体和、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开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开展的一切。

4.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火山、地震、台风等属于原生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振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5. 20世纪8大著名公害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公害污染物:烟尘、SO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SO2〕、伦敦烟雾事件〔烟尘、SO2〕、日本水俣病事件〔甲基汞〕、日本骨痛病事件〔镉〕、日本四日哮喘病事件〔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日本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6.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7.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全球化、社会化、综合化、政治化。

积累化和高科技化。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1. 什么是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或者说是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2.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人为性、危害性、移动性、可变性、加速性、隐蔽性。

3.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水资源危机、海洋污染、森林锐减、化学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城市问题。

4. 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危害?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举国搬迁的国家——图瓦卢〕;气候异常,洪涝、干旱、冰冻、火灾频发。

环境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环境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环境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环境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

它研究的对象是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之间的平衡。

本文将从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核心理论、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对环境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环境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学是研究环境问题的学科,它包括自然环境学和人类环境学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学研究地球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人类环境学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来保护环境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2. 环境学的发展历程环境学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中国的天人合一观念。

但是环境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还是比较晚的,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才逐渐形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环境学经历了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和工程学的转变,发展出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地理学、环境工程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3. 环境学的核心理论环境学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环境系统理论、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环境系统理论将环境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子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反馈。

生态学理论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多个层次。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满足当前需要而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模式。

4. 环境学的关键技术环境学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模拟技术、环境治理技术、环境评价技术等。

环境监测技术用于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空气质量、水质等指标。

环境模拟技术用于模拟环境中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帮助研究人员理解环境系统的行为规律。

环境治理技术包括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垃圾处理等技术,帮助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一、二章知识要点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一、二章知识要点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考研知识点归纳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 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共15分)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 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 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 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 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 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4.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及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6.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7. 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8.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讲, 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 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及能源, 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10.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及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11.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大气在一定环境功能条件下, 大气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2.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重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13、环境规划: 是人们为使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14、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 引起土壤质量恶化, 并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的下降, 这种现象叫土壤污染。

15.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章 绪 论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大气环境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 水体环境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 土壤环境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章 环境规划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章 全球环境问题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九章 人口与环境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 能源与环境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 资源与环境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二章 持续发展与环境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章 绪 论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地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考研知识点归纳一、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环境概念:环境指各种外部客观条件和要素对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2.环境学定义:环境学是研究环境演变规律、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3.环境学的特点: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系统性。

二、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1.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2.环境保护目标: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环境保护的原则:预防原则、治理原则、控制原则、资源化利用原则。

三、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1.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规律,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管理:通过规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手段,对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3.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可继续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预防性原则。

四、环境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评价:对环境质量、生态效益、资源利用、社会经济等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

2.环境影响评价:评估计划和政策、计划和项目、规划和设计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五、环境规划与环境政策1.环境规划:对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措施进行科学的组织和安排,实现可持续发展。

2.环境政策:政府为解决环境问题而制定的方针、原则、目标和措施。

六、生态学与生态系统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物种、群落、生态圈等级别的研究。

2.生态系统:生物组合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功能单位。

七、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1.气候变化:长期的气候状况变化,主要包括温度变化、降水模式变化等。

2.全球变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地球气候变暖。

八、环境法律与环境治理1.环境法律:为保护环境和生态,规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2.环境治理:通过制度建设、法规管理、技术手段等手段,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

九、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1.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养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行为。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总4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环境科学概论地球与环境学院耿艳主要内容:1. 环境概念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3. 环境生态学4. 环境污染控制(气、水、声等)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一、环境概念环境的定义: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环境类型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特点•(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 1. 环境效应:•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包括•(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环境特点•1)整体性和有限性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

这一过程称为自净。

环境清除污染物能力的大小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容量: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二、环境科学分科• 1. 环境学:环境科学的核心,重点研究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一、环境学的基本概念
1.环境学的概念和特点
2.环境和生态的定义
3.环境学的发展历程
二、环境要素与资源
1.大气环境
-包括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大气环境污染等内容
2.水环境
-包括水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污染治理等内容
3.土壤环境
-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性质、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内容
4.生物资源与生态系统
-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三、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1.环境问题的分类与评价
-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
2.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3.环境法规与环境管理
-包括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环境管理与监测、环境规划与评价等内容
4.环境保护技术与工程
-包括环境监测与分析、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修复与治理等内容
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生态足迹与生态延续能力
3.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
4.绿色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
五、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
1.环境伦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环境伦理与道德责任
3.环境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4.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
以上是《环境学概论》的主要知识点归纳,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系统学习和备考。

除了理论知识,考生还应该关注环境问题的最新动态和研究进展,了解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变化,以及环境保护技术与工程的最新发展。

希望以上内容对考生在《环境学概论》的备考过程中有所帮助。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汇总-复习重点笔记(考前狂背版)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汇总-复习重点笔记(考前狂背版)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资料见第二页封面第1页《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汇总(各校通版)考试复习重点0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01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一、环境概念1.环境(概念'与一主体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是一相对概念,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

中心事物与环境存在着对立统一。

人类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生存空间,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类型按环境主体分:人类环境自然人工生物环境按空间分:星际环境全球环境区域环境聚落环境{城市乡村院落等}二、环境要素及其特点1.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一般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

但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生物、岩石、土壤,以及声、光、电磁辐射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称环境系统。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即地球环境系统。

2.特点(1)最小限制律:环境质量受诸要素中处于最劣状态的那个环境要素的控制。

(2)等值性:无论任何一个要素,只要它处于最劣状态,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

(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1.环境效应: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包括(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诸要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的效果。

(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由于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2.环境特性——由于人类的干扰和破坏,环境表现的特性(1)整体性:环境保护没有地区的界限(2)有限性①人类活动空间有限②环境稳定性有限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

环境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环境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环境: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名词解释)自然环境: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

(选择或填空)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环境的分类(按其范围由近及远):环境的功能特性:(大题+上解释答)(一)整体性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

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或破坏,总会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

(二)有限性(三)不可逆性能量流动的不可逆。

(四)隐显性除了事故性的污染与破坏(如森林大火、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日常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对人们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五)持续反应性环境污染不但影响当代人的健康,而且还会造成世世代代的遗传隐患。

(六)灾害放大性某方面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经过环境的作用以后,其危害性或灾害性,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会明显放大。

环境问题的分类:(选择)1.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其表现形式为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与干扰。

环境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书P9)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环境学概论 考验知识点归纳 刘陪同综述

环境学概论 考验知识点归纳  刘陪同综述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学概论资料

环境学概论资料

第一章环境学概论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第一次浪潮:土地人口大量繁殖,原始植被的大量破坏第二次浪潮:环境污染五十年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近年出现的“六大公害事件”(突出性污染事件)第三次浪潮:污染转移和全球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城市向农村;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3.环境科学向整体化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以整个“人类---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强调综合第二章1.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毒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设备、装置和场所。

2.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3.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原有成分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4.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氮氢化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的混合型烟雾。

这种强氧化性烟雾对人眼和呼吸系统有强烈刺激,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并且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使植物收到严重损害,并能使橡胶老化、龟裂,建筑物损坏变旧。

5.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子:气温垂直递减率、大气稳定度、逆温、大气的水平运动和湍流、降水、雾6.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海陆风、山谷风7.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热量和其他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城市气温高于周围郊区气温的现象8.颗粒物净化技术: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除尘、静电除尘9.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①吸附法;②催化转化法;③膜分离法;④燃烧法;⑤电子束照射净化法(成本高);⑥生物法(利用生物去除污染物)⑦电子束射净化法;⑧生物法第三章C0污染物一维模式公式:=Q c1+q c2Q +q(重点计算题)饱和溶解氧:C s = 468 /(31.6 +T ) ;氧亏值=饱和值与实测值之差1.水体富营养化表现:①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②水体中藻类的种类减少,个体迅速增加;③水面往往呈现蓝、红、棕、乳白等颜色,在海水中出现叫“赤湖”、在淡水中称“水华”2.水体污染防治:开源、节流、治污、管理(围绕这 8 个字展开回答)3.水体污染的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4.污水处理的分级:预处理、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第四章1.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表层2.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产生土壤质量现存的或潜在的恶化,对生物、水体、空气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或可能有危害的现象。

环境学概论突击知识点

环境学概论突击知识点

环境学概论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1.识记:(1)环境:围绕着人类的宇宙空间及存在这一空间的全部物质因素。

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环境科学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2.理解:环境问题及其发展过程---- 总结可分为三个阶段:六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末为第一阶段,当时发达国家面临着严重环境污染的现实,迫切的任务是减轻污染问题,于是开始了大量的污染治理工作。

80 年代以来为第二阶段,逐渐扩展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范围和认识深度,而且把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研究,探求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托的关系。

第三阶段,1992 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总结了20 年来世界环境保护问题的经验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性,找到了环境问题的根源。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 包括三方面含义:1.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2.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3.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可见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三个内容。

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条件,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

第三章: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1.识记:(1)自然资源: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

(2)可更新资源:是指水、土地、植物、动物等资源,它们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再生产出来或循环再现。

(3)不可更新资源: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化石燃料等,它们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

(4)土地: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范围的地段,包括垂直于它上下的生物圈的所有属性,是由近地表气候、地貌、表层地质、水文、土壤、动植物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结果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物质系统。

环境学概论

环境学概论

环境学概论重点整理第一章一、名词解释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指的是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其产生原因包括人为方面和自然方面的因素。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环境污染: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主要内容有:①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②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③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二、简答题1、何谓地方性疾病?它有哪些判断标志?我国常见的地方病有哪些?发生在特定地区、与一定环境因素有关的疾病。

其判断标志:在特定地区流行年代较久;患者具有共同症状。

常见: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2、人类环境问题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何特征?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新石器时代,此阶段从人类出现开始直到产业革命,是一个漫长的时期。

在该阶段,人类经历了从以采集狩猎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种和养殖为生的定居生活的转变。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虽然也出现了森林骤减,水源得不到涵养,造成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土地日益贫瘠,给后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等问题。

但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局部的,没有达到影响整个生物圈的程度。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此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到八十年代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为止。

工业革命是世界史的一个新时期的起点,此后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水体环境一名词解释1.水体:水体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洋。

把水体当做完整的生态系统或综合自然体来看待,其中包括水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

2.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3.工业废水:各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冷却水、烟气洗涤水、设备、场地清洗水以及生产废液等。

4. 生活污水: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包括厨房、洗涤室、浴室等排出的污水和厕所排出的含粪便污水等。

5. 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

6.生物污染物:城市生活污水、医院污水或污水处理厂排水排入地表后,引起病源微生物污染。

7.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的现象。

分为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

8. 化学耗氧量(COD):又称化学需氧量。

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其值可粗略地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用以反映水体受污染的程度。

9. 生化需氧量(BOD):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0. BOD5:20℃培养5天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氧的量为指标(以mg/L为单位),记为BOD5。

11.总有机碳量(TOC):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中存在的全部碳量,是评价水体需氧有机物的一个综合指标。

12. 总需氧量(TOD):水体中的还原类物质被完全氧化时所需的氧量(水中有机物除有机碳外,另有H、S、N等元素)。

13.赤潮/赤潮: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主要表现为浮游生物大量系列,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则称为“赤潮”。

14.湍流扩散:在河流水体的流湍流场中质点的各种状态(流速、压力、浓度等)的瞬时值相对于其平均值的随机脉动而导致的分散现象。

15.弥散作用:由空间各点湍流流速(或其他状态)的时平均值与流速时平均值的空间平均值的系统差别所产生的分散现象。

16.保守物质:随着水流的运动而不断变换所处的空间位置,还由于分散作用不断向周围扩散而降低其初始浓度,但它不会因此而改变。

如重金属、很多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17.决定电位系统:对于只有一个氧化—还原平衡的单体系,该平衡的电位就是体系的Pε,至于有多个氧化—还原平衡共存的混合体系,它的Pε应该介于其中各个单体系的电位之间,而且接近于含量较高的单体系的电位;如果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则其电位几乎等于混合体系的Pε,称为“决定电位“体系。

18.生物富集作用:又称生物浓缩,生物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9.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20.生物放大:指生态系统中,某中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21.水质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在综合水体自然环境特征、控制水环境污染的技术水平及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所规定的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容许含量、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的技术规范。

22.水体自净:受污染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逐步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23.光化学降解:指土壤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光谱等能流而引起农药的分解作用。

二简答1.天然水中进行的物理、化学作用有哪些?答:1. 固体物质的溶解和沉淀2. 酸碱反应3 .生物化学作用5 .有机物的矿化作用6 .固体物质与水中离子成分之间的交换反应7 .水化学平衡体系中离子成分与气相间的平衡2.水体污染物的来源有哪些?答:工业废水:各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冷却水、烟气洗涤水、设备、场地清洗水以及生产废液等。

生活污水: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包括厨房、洗涤室、浴室等排出的污水和厕所排出的含粪便污水等。

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

3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有哪些表现?答:一是当水体中含量达到0.5mg/L时,水面上将浮起一层泡沫,不公破坏自然景观,而且影响着大气中的氧向水中溶解交换。

水体中的洗涤剂>10mg/L时鱼类就难以生存,若达到45mg/L时,水稻生长就会受到严重危害,甚至死亡;二是洗涤剂中均含有以磷酸盐为主的增净剂,因而体质的富营养化,使水体恶化变质。

三是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会使水生动物的感官功能减退,甚至更丧失觅食或避开有毒物质的能力,也可使水生动物丧失生存本能。

4.为什么说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答: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

严重时可使一部分水体区域完全变为腐化区,会引起水质污染、藻类、植物及水生物、鱼类衰亡甚至绝迹。

这些现象可能周期性地交替出现,破坏水域的生态平衡,并且加速湖泊等水域的衰亡过程。

5.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

答:水体中有机物积累,①促进细菌类微生物的繁殖,一系列异养生物的食物链都会有所发展,水中耗氧量将大大增加;②藻类只是在水体表层能接受阳光的范围内生长,并排出氧气,在深层水中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出现耗氧,在夜间或阴天也将耗氧。

藻类的死亡和沉淀都把有机物转入深层或底层的水中,那里将聚集大量待分解的有机物,但却没有足够的溶解氧供应,而变为厌氧分解状态,使大量的厌氧细菌繁殖起来;③无机氮的富集,开始是使硝化细菌繁殖,大量消耗溶解氧,在缺氧状态下又会转为反硝化过程。

这样在底层建立起腐化污染状态,并逐步向表层发展。

6.请简述重金属的毒性效应。

答:重金属能被生物吸收,并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和酶等高分子物质结合,产生不可逆的变性,导致生理或代谢过程的障碍,或者与脱氧核糖核酸等相互作用而致突变。

从化学结构来看,人体组织中的生理活性高分子拥有的主要官能团为—SH、—NH2、—COOH、—PO4、—OH等,都可能与重金属元素本位生成稳定的络合物或螯合物,从而失去活性。

7.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有哪些?答:①减少耗水量:通过技术改造,采用先进工艺;制定用水定额;压缩单位产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研究实现废水资源化,尽可能将污染物消灭在生产工艺过程中,达到最大限度消减排污量的目的;水的综合利用,从水中回收有用物质;②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城市污水的集中治理;③调整工业布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起到发展经济、控制污染的目的;④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规划前必须切实查清水资源总量及水质状况,采取相应的给水和污水处理措施。

8.请简述废水处理的目的及处理方法。

9.简述城市污水的三级处理。

答:一级处理可由筛滤、重力沉淀和浮选等方法串联组成,除去废水中大部分的大颗粒物质,一般达不到排放标准。

二级处理常用生物法和絮凝法,除去一级处理后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物或低浓度的有机物。

一般可达到农灌标准和废水排放标准。

三级处理是除去难以分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处理方法有吸附、离子交换、化学法等。

[1、一级处理(初级处理)一级处理的任务是去除废水中的达颗粒物质(粒径100um以上),可由筛滤、重力沉淀、浮选等物理方法串联而成。

废水经一级处理后通常达不到排放标准,主要是悬浮物的去除(去除率达70~80%)而对废水中的胶体和溶解性污染物的去除作用不大。

2、二级处理二级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大幅度地去除废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物。

常用的方法是生物法和絮凝法。

(1)生物法利用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而微生物又以有机物合成自身并不断繁殖,使净化得以进行。

(2)絮凝法通过加入絮凝剂,破坏胶体的稳定性,使胶体发生凝聚,产生絮凝物,并发生吸附作用,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吸附在一起,然后沉降而与水分离。

常用的凝聚剂有硫酸铝、明矾、铁盐(硫酸铁、硫酸亚铁、氯化铁等)以及高分子凝聚剂。

经过二级处理的水80~90%的有机物被除去,BOD较低,一般可达到农灌标准和废水排放标准。

数量不多时可排入自净能力较强的河流中,但水中还存留一定的悬浮物、生物不能降解的有机物、溶解性无机盐和N、P等,并含有病毒和细菌。

因此不能作为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用水。

3、三级处理三级处理又称为高级处理或深度处理,其任务是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未能去除的污染物。

它根据废水中的不同成份分别采取物理、化学等方法进行处理。

经三级处理的废水能达到城市用水、工业用水和饮用水标准,但三级处理的处理费用很高。

]10、简述水危机产生的原因。

答:⑴自然条件影响⑵城市与工业区集中发展⑶水体的污染⑷用水浪费和盲目开采。

三、填空1.根据湖水营养物质浓度、藻类所含叶绿素a的量、湖水透明度以及溶解氧等项指标来划分水质营养状态。

2.湖水的总氮和总磷浓度的比值在10:1—25:1的范围时,藻类生长与氮、磷浓度存在着直线相关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