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现象

合集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影响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影响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影响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正面临着西方文化巨大冲击的考验。

传统文化观念的淡漠,文化发展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

这种情况反映在高校中,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弱化:1.对传统文化中“立志”与“志向”认识的缺乏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较普遍的精神空虚与颓废现象。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传统文化强调人要立志高远,如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

多年来,由于传统文化的淡化,人文教育不被重视,一些大学生信仰迷失,理想淡化,缺乏应有的修养和情操,缺乏社会责任感,功利心理浓厚,重“自我设计”,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欠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的自觉,缺乏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

这样的大学生容易在现实中迷失方向,难以担当振兴中华之重任。

2.对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缺乏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较普遍的承受“挫折”能力低和心理脆弱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为主导的,它铸就了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的精神。

大学生处于自我心理发展时期,他们中不少人存在着心理敏感、自卑或自大的情况,很难正确面对自己成长中的欠缺与不足。

此外,一些大学生面对各种竞争压力时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结果导致心理失衡、失常,乃至轻生。

3.对传统文化中“谦让”和“宽恕”知识的缺乏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较普遍的`“以自我为中心”和人际紧张现象。

谦让就是“谦虚、礼让”,我国传统文化素来就以谦让为美,以谦让为品德标准。

宽恕有两层含义,一是宽大仁恕,二是饶恕、原谅。

传统文化把宽恕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强调宽恕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文化转型时期,东西方文化交融带来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日趋复杂,其人格特点与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和谐的方面。

文化传统与现代道德的矛盾

文化传统与现代道德的矛盾

文化传统与现代道德的矛盾当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挑战和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传统与现代道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日益凸显出来。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其独有的精神财富,但在现代社会,一些传统文化的观念与价值观与现代道德发生了冲突,这就带来了许多思考和探索。

首先,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些观念与现代道德相左。

比如,在一些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时有出现。

这种观念往往折损了女性的自主权利和人格尊严,无法适应现代平等和尊重的价值导向。

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女性在面对不公和歧视时,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和保护。

因此,在现代社会当中,我们需要推动性别平等的概念和意识,将女性视为社会平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与个人的关系的观念也与现代道德产生了冲突。

传统文化中,强调“家族至上”的观念,家族的利益往往高于个人的利益。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体主义的价值观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追求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是否会出现家庭和社会的冷漠?在面对这种矛盾时,我们需要探索家庭和个人的新平衡点,既要尊重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也要给予个人权利的充分尊重。

另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礼仪和规范也与现代道德存在一定的矛盾。

在传统文化中,有时存在着对权威的盲从和对长辈的绝对尊重。

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限制了人们对真理和合理性的追求,使一些不正当的权力关系得以维持。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推动自主思考和批判精神,对权威进行合理的质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对公正与正义的追求。

同时,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习俗和礼仪往往也与现代道德产生冲突。

例如,一些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会涉及到虐待动物或者浪费资源的行为。

这种对于生态环境和动物权益的无视,显然与现代道德中的环保和生态意识相悖。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做到与环保和动物保护相协调。

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五篇)

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五篇)

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五篇)第一篇: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章摘要] 去年,江总书记明确的提出了必须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同年十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些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这些重要文献为指导,通过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的调查分析,从五个方面就如何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出应策。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分析对策2001年1月,江总书记明确的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同年十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些文献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高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审视大学生思想道德具体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通过针对我国多部研究刊物及数位德育工作者所做的有关大学生的调查、测验和各类统计资料的汇集与研究认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方面。

1.道德目标自我化如何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最能反映一个人思想道德状况的主要内容。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学习动力的来源,有47.3%的学生认为“为谋求自己美好生活”,高于认为“报效国家”的学生比例13个百分点。

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动机中“信仰共产主义”、“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让位于“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而择业标准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与“服从国家需要”二者之和所占比率不足10%,“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却占31.7%之多。

就连“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一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青年的人生话题,在今天的大学生中持“赞成态度”的同学仍有30%之多,还有近20%的人表示“难以判断”。

对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的思考

对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如何,直接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然而现实中大学生存在的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关键词:《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与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传奇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社会公德即公共生活准则,它是一个社会全体公民所公认的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与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也是社会成员为了调节社会公共生活关系所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他们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形象,而且事关国家发展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他们的社会公德状况如何,可以说直接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然而现实中大学生中存在的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高校基础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道德整体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这游戏这一点真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

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缺点和弱点。

关于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整合

关于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整合

教育探索93作者简介:刘夏辉(1980— ),女,汉族,山东日照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立德育人是教育的本根,我们当前的教育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性的人才,未来的社会也需要这样的人才建设祖国。

传统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发展以来的文化与智慧积淀,非常值得我们深究和钻研,但是当前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与目前的社会发展还有一定的矛盾之处,因此我们必须面对教育事实,以客观公正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保护好传统伦理的精髓,让传统文化作为德育教育的基础,推动我们的德育教育快速向好发展。

一、高校德育工作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一)高校对传统文化认识性不足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被认为是封建糟粕,尤其是在当前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人们的目光大多集中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发达国家的文化输出上,多元文化的教育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需要继承和发扬。

随着近年来国家层面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中才引起了重视,但是高校目前教师和课程安排过于死板,也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存在着可提升空间。

(二)附庸风雅现状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可否认科技对于我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经济发展的助力,但是物质生活的改观也让一些追求名利、附庸风雅的社会风气传染到了大学校园中。

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商家会想尽一切办法将各种节日进行渲染,然后以“孝顺”、“爱情”、“亲情”、“时尚”等名义对消费者进行绑架,让消费者走入到附庸风雅的潮流中。

很多大学生自控能力差,加上我们的德育教育没能跟得上社会的发展节奏,没能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学生。

我们不能否认现代经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转变,但是也要注重对于经济社会带来的危险与担忧。

(三)外来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起源于欧洲的工业革命,现代化的很多技术也起源于欧美国家,也正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带来了质的变化和改观,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的发展更是日新月息,我们的生活完全被科技所支配,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犹如一幅幅画面在我们的眼前掠过。

试析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现象

试析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现象

试析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现象【摘要】: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是一个客观现实。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以及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当今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儒家社会生活中对非伦理性关系的对象之关爱与诚信的缺弱,是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的文化根源。

解决这一不足的措施是在高校中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因其是当前最好的具有公德意义的文化资源。

【关键词】:公德践履; 诚信; 严己宽人; 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尤其是居于统治地位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历来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

然而考察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却发现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存在较严重的相悖现象,知行脱节或知行不对称现象是其主要特征。

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现象以及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对于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尤其是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无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是一个客观现实(一)与大学生公德践履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与大学生公德践履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很多,现摘其要点叙之:首先,关于严己宽人的理念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只有严格约束自己,才能使自己选择正确行为,不断实现道德的完美;而在对待他人问题上,在坚持道义的基础上,则应该宽厚友爱,与人为善。

这就是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人己道德观。

严以律己,就是要不断约束自己、反省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道德要求,促进自己的道德完善。

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1]《尚书》指出“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韩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全面),其待人也轻以约(简略)。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2]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强调以推己及人之心去对待他人,这样才能消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改善人与人的关系。

其次,关于诚实守信的理念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以信义作为连接人与人的关系的精神纽带,强调人无信不立,诚信无欺就成了人际交往的前提。

浅谈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及教育对策(一)

浅谈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及教育对策(一)

浅谈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及教育对策(一)【摘要】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加强大学生公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思政工作者的职责。

然而大学生中存在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不对称现象,它根源于社会、网络、教育以及其自身认识等方面因素,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采取措施重视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对策关于社会公德的价值涵义,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众多界定。

笔者认为:社会公德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反映,是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共生活准则,它规范和调节着人际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道德需要。

它的内涵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

当代社会,社会公德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新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主体,其社会公德素质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面貌和状态。

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德,是摆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光荣使命。

一、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重要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整个社会的公德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的良好态势。

但我们也看到,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道德失范现象: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混淆,如果这些失范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必然会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保持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形成人们、特别是新世纪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不仅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增强生态意识。

落实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大学生更新节约观念,努力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资源的低效利用和过度消耗。

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教育的困境及对策探寻

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教育的困境及对策探寻

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教育的困境及对策探寻周慧【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道德实践教育遭遇严峻挑战,这与社会层面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的侵蚀和个人境界的层次、自律性不强等主客观方面原因都有内在关联。

可通过道德教育目标的崇高定位、道德教育内容的德性培育和道德教育方式的体验养成等途径来加以完善。

【论文关键词】道德;教育;实践;困境大学是学生接受学校道德教育的最高阶段,理应是道德认知最清楚、道德情感最纯粹、道德意志最坚定、道德行为最明确的阶段,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甚至在道德实践中还会出现践行困境和瓶颈。

这就需要深入反思并探究破解路径,力求实现道德教育之本初意义。

一、大学生道德实践教育面临的挑战1.价值观的多元化造成大学生道德观念培育的困扰现代社会的许多新情况和问题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转型而出现,反映在伦理道德领域,即出现价值观的多元化,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影响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的培养。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那种二元对立思维下的一元化似乎不复存在,价值观的一元化局面在现实中已经荡然无存。

但是,社会价值观在趋于多元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意义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风貌整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出现了道德思想上的分化,在价值观上以“钱”、“权”、“利”等作为价值的取向,利己主义的错误导向也影响了部分大学生以致其道德沦陷。

2.个人本位意识的膨胀造成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的多重分化在道德关系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其基本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利他主义、集体主义是社会的主流,但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评价标准不再那么统一,开始出现分化,如对同性恋婚姻是否合法化的问题,大学生基于个人本位意识,普遍认为这是个人的权利,在道德评价标准问题上呈现个体主观的特点。

当然,现代社会应重视保障个人权利,不过个人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却会适得其反,因为毕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所以,过度地泛化权利会危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浅论知行相悖,当代大学生德育认同中的矛盾

浅论知行相悖,当代大学生德育认同中的矛盾
“育”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原意是指妇女生育 孩子,本意是指孕育、养育,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过程。
“德”与“育”同时而语,则我们可理解为智慧正
48 海外文摘
2017 年 3 期上
OVERSEAS DIGEST
义的个体,从细微做起发自内心的追求实现崇高理想 种文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永葆活力的力量源泉。
远大人格的过程。
育目的的根本保证。
的彻底否定,他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一种
大学德育是在德育内涵基础上的细化,是德育的 “扬弃”的过程,不能也不会脱离我们当下的社会现
分支,故而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对大学 实,否则将会走上历史虚无主义道路。科学性是大学
德育同样适用,大学德育的首要功能依旧是促进人的 德育现代性的根本保证[2]。大学德育是一门科学,涉
2017 年 3 期上 教育 EDUCATION
OVERSEAS DIGEST
浅论知行相悖,当代大学生德育认同中的矛盾
曹雪宏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当代大学生德育认同中知行相悖的矛盾性日益突出,在思想上认同德育内容及理念,在实际行动上
采取实用、功利至上的态度,不能完全甚至不会依照德育的理念为人处世之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在对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 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德育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思想 素质和道德修养的重任,是大学完成“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要深刻理解并践行大 学德育的新内涵,破除大学德育中知行相悖的矛盾, 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理清大学德育的内涵与外延,分 析理念层面的大学德育与实践层面的大学德育的矛盾
作者简介:曹雪宏(1992 —),女,汉族,陕西宝鸡人,河 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5级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影响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影响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影响研究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积极影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养成坚定的民族精神等。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人文精神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更是教育者的责任。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剖析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教育中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健全高校的教育机制、发挥大学生主体地位等措施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科学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德育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的承担者,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德育教育的关系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新课题。

1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道德教育工作中不仅能让高校大学生了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坚定不移的民族精神。

1.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价值观诚实守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一个人的基本美德因素,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基础。

诚实守信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大学》中有“与国人交,止于信”、《孟子·离娄上》中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乐记》中有“著诚去伪,礼之经也”,从这些古著中,不难看出诚信不仅是个体的美德标准,更是社会有序进步的基石,同时诚信问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每个人只有达到“诚之者”的状态,才能有益、高效地与人交往,整个社会才能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

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社会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其本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

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简单的行为准则就是社会公德,它是适应我们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它密切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无论是具体到体现某个人的精神层次或是文明程度,还是上升到检测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都离不开社会公德这个重要的指标。

社会公德具体范围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是我们整个社会都该遵从的基本行为规范。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日趋成熟的今天,培养综合素质高、有能更有德的大学生是时代和社会向高等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中的一门基础社会科学学科,在人才的公德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

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在研究过程中力求运用政治学、社会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借鉴调查统计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描述性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分析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对策,以期对我国的大学生教育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几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正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相关理论界定。

分别介绍了社会公德相关概念、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以及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必要性,从而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基本健康,但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比如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漠;在公共资源领域不珍惜公共资源、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素养;在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公德责任心缺乏;在公共秩序领域,漠视甚至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等社会公德失范现象。

大学生公德失范的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公德失范的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公德失范的现状及对策社会公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纵观人类社会公德发展史,社会公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共识性准则始终与文明的发展同步。

社会越发展,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社会公德范围就越广。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具有社会公德意识也就越显得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公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当代社会,社会公德已成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然而,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比较突出,已引起社会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

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一、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的现状大学生公共道德失范是当前学校生活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有部分大学生目无尊长、唯我独尊,注重自我而非公德,公德意识与公德责任淡薄,存在着不少违反社会公德准则的思想和行为。

突出表现在公共生活领域、公共卫生领域、公共秩序领域、公共资源和公共财物等领域的行为失范。

(一)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淡漠、公德责任不强(二)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公德意识与公德责任心的缺乏(三)在公共秩序领域漠视甚至无视规则的存在(四)对公共资源和公共财物毫不珍惜,缺乏应有的公德素养二、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大学生是具有高知识、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群体,却缺乏相应的高水准公德素养,这是一个不得不让人深思的问题。

这里不仅有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现行教育体制和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传统道德教育中“公德”教育的缺失(二)现行教育制度中“公德”教育的隐性缺失(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体制的变革对大学生公德教育的冲击三、加强大学生公德素养的对策思考良好的公德素养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这些年来大学生的公德素养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文化层次相背离,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

大学生公德失范的现状及对策思考_贺晋秀

大学生公德失范的现状及对策思考_贺晋秀

前沿 2008年第2期大学生公德失范的现状及对策思考贺晋秀(包头师范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30)[提 要]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他们的公德水平与他们具有的知识水平极不相称。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加强大学生公德建设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 公德 失范 对策[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8]2!0086!03社会公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纵观人类社会公德发展史,社会公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共识性准则始终与文明的发展同步。

社会越发展,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社会公德范围就越广。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具有社会公德意识也就越显得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公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当代社会,社会公德已成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然而,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比较突出,已引起社会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

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一、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的现状大学生公共道德失范是当前学校生活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有部分大学生目无尊长、唯我独尊,注重自我而非公德,公德意识与公德责任淡薄,存在着不少违反社会公德准则的思想和行为。

突出表现在公共生活领域、公共卫生领域、公共秩序领域、公共资源和公共财物等领域的行为失范。

(一)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淡漠、公德责任不强大学生以公共的集体宿舍为生活单位,有些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不考虑其他舍友的感受,缺乏起码的公共道德素养。

例如,他们无视学校的作息时间制度,随意上网甚至通宵达旦,严重影响他人正常休息;要么在宿舍中大声喧哗、酗酒、猜拳、挫麻将、打扑克甚至赌博;有的同学公开吸烟,严重污染宿舍的空气;有的不注意个人卫生;有的宿舍舍友之间缺少主动问候与关爱,人情冷漠;缺乏构建温馨和谐公共生活环境的意识,对公共宿舍的责任心不强。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现状及对策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良好的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社会成员的高素质的体现。

大学生是在所有社会成员中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公德意识和行为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意义重大。

现阶段根据我国大学生日益突出的社会公德问题不仅对大学生自身造成危害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员的重要职责所在。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我们国家自古就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源源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华传统公德观念在大学生公德教育建设中的价值性减弱,进而又受到社会转型时期公德作用变迁的影响,最后全球化的紧密联系的影响是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外在原因;同时我们也必须考虑当代大学生出现社会公德失范问题的主观原因,因为我们需要对当代大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双重角色做出研究。

为了大学生长远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的发展,我们还有必要做好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对策的思考,更好地体现有用的社会价值。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1.文明行为习惯的缺乏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知识分子”,理应懂得文明行为习惯的内涵与意义,但素有“天之骄子”之称的某些大学生在很多时候仍然缺乏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校园内的传统文明行为丧失,如校园里面“请勿践踏草坪”的标牌形同虚设,恶意毁坏学校公共物品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是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基本的礼仪规范得不到尊重,人际交往中社会公德所要求的个人的仪表整洁、语言文明、举止端庄等视为不和时宜,而出语粗野、举止轻浮则被认为潇洒。

三是不注意在公众场所的形象。

2.诚实守信意识的缺失 ??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道德,如果人与人的交往不以相互诚信为原则,那就是一种相互的欺骗,这样的交往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

浅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德育教育

浅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德育教育

浅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德育教育论文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功能论文摘要:充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德育的重要精神资源,在大学德育工作中有强大的教化功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使大学生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理论思维的训练,能开启他们的智慧和原创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能引导大学生传承民族的优秀人格,追求有价值的人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固有的伦理道德精神能滋养大学生的心灵,推动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和道德素质。

因此,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就能极大地拓展学校德育发展的空间。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既有相关的专著,又有大量的论文。

其研究不仅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教育、文学、美学各个领域,而且与现代化等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逐渐把研究引向深层次和多方面。

如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的研究,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评估研究等,都正视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潜在的规范功能,较多地展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的积极意义。

但总的来说,理论探讨多,实践路径少。

本文试图从当代中国大学德育实践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通过挖掘其优秀的教化资源和所蕴涵的多维的德育意义,寻找现实价值开发的路径,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转换而成为现代化过程的道德资源,从而将传统文化的功用价值落到实处,以求在大学德育实践层面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德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以儒学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理想人格、审美情绪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的内涵是:首先,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可以丰富和创新21世纪的现代德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道德生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可资利用的德育思想资源,个体道德的发展应该建立在深厚的德育文化资源之上。

正因为如此,借鉴一切可资利用的德育资源,在切合于中国实际的现代化的背景之上加以创造性改造和发挥,逐步培育出合宜的中国社会德育资源,这就是中国传统德育功能的现代价值之所在。

试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

试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

试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作者:姚路明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6年第03期摘要:通过研究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来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从而起到带动整体民众社会公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素质提高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我省甚至是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1 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简称“公德”。

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简单的行为准则就是社会公德,它是适应我们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它密切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无论是具体到体现某个人的精神层次或是文明程度,还是上升到检测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都离不开社会公德这个重要的指标。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来掌握道德行为的尺度,他们能够相对准确地掌握社会公德内涵,较正确地做出社会公德行为选择。

2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当前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道德观还未真正形成,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公德各领域都存在着一些失范现象。

2.1 在公共生活领域,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漠。

公共场合公然说脏话、吸烟等行为不以为耻反倒认为很酷等等。

2.2 在公共资源领域,不珍惜公共资源、公共财物,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素养。

就拿我校图书馆藏书来说,很多藏书现在已经面目全非,有的是很多重要的章节被撕掉,有的则是乱写乱画;再说我们教室的课桌椅,乱涂乱画所谓的“课桌文化”,被拆卸掉的桌面椅子面,新建没几年的新校区教学楼教室内的桌椅已经面目全非,更不用说,浪费水电等一些不爱惜公共财物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

2.3 在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公德责任心缺乏。

有些学生,寝室没法下脚,床上乱七八糟,被子都不叠,地上垃圾到处是;在校园内乱扔垃圾,随便吐痰,有的学生就在教学楼宿舍楼窗户往外乱扔杂物,甚至还有人就在墙角旮旯随地小便等这样的场景每天上演。

2.4 在公共秩序领域,漠视甚至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策探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策探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策探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失范问题愈演愈烈,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有关部门和个人提供借鉴。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1. 教育缺失当前,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高校内存在着功利化、应试化、追名逐利的现象。

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智育培养,不能全面涵盖道德和社会观念的教育,削弱了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知和尊重。

2. 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市场化的加速推进,高校逐渐成为利益的场所,存在学分和学位的买卖以及各种考试作弊和抄袭行为。

此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压力大、物质欲望强烈、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让大学生受到各种信息的冲击,而信息的泛滥又让大学生难以辨别正误,导致行为失范的产生。

3. 家庭教育的失衡对于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一般呈现出两种类型:一是缺少约束、过度宠溺,容易造成孩子的自私和冷漠;二是过于严苛,只要求孩子成功,忽略了对其品德和人格的培养。

这样的家庭教育缺失了平衡和综合性的德育,把孩子变成了名利自私的工具。

二、对策探析1. 进一步深化教育融入社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综合的思想观念学习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平台。

让学生从学校时期就具备践行公德的意识和能力,并长期坚持这一优良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2. 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范通过建立正确的制度和规范,促进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如加强学生德育教育,重视有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建立评价体系和制度,严厉打击不良行为,坚持事后追究和监督,并加强对一些社会公德标准或价值的推广,进而倡导一种全社会都将自己置于公共利益之上的氛围。

3. 倡导社会公德,塑造良好文化环境倡导社会公德,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提高学生社会公德素质的必要条件。

社会应推崇正确的道德文化,将良好的社会公德理念深入人心,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此逐渐塑造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公德环境,让人们真正的尊重公德、践行公德、发扬公德。

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当前,我国正处于21世纪科学发展的新时期。

新时期既是发展的机遇期,又是存忧思进,面临社会转型的诸多矛盾迎难而上、奋力搏击的关键期。

新时期的社会公共道德领域同样面临着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新问题。

高校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积极向上,已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公德建设、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坚和主体。

然而,在主体意识、终极关怀、价值选择、人文教育、社会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直接影响下,一部分大学生面对社会公德这一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表现出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知与行的背离,进而引发了备受关注的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问题。

此问题如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和有效治理,必将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必然会逐步加大社会公德“规范”与“失范”的差距。

为此,本文从多层面、多视角深入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问题的原因与实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即优化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主、客观因素,通过科学的自我修养、社会公德教育以及创建和谐的社会公德环境,开展大学生社会公德主体治理和社会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现象【摘要】: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是一个客观现实。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以及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当今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儒家社会生活中对非伦理性关系的对象之关爱与诚信的缺弱,是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的文化根源。

解决这一不足的措施是在高校中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因其是当前最好的具有公德意义的文化资源。

【关键词】:公德践履; 诚信; 严己宽人; 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尤其是居于统治地位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历来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

然而考察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却发现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存在较严重的相悖现象,知行脱节或知行不对称现象是其主要特征。

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现象以及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对于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尤其是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无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是一个客观现实(一)与大学生公德践履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与大学生公德践履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很多,现摘其要点叙之:首先,关于严己宽人的理念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只有严格约束自己,才能使自己选择正确行为,不断实现道德的完美;而在对待他人问题上,在坚持道义的基础上,则应该宽厚友爱,与人为善。

这就是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人己道德观。

严以律己,就是要不断约束自己、反省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道德要求,促进自己的道德完善。

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1]《尚书》指出“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韩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全面),其待人也轻以约(简略)。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2]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强调以推己及人之心去对待他人,这样才能消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改善人与人的关系。

其次,关于诚实守信的理念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以信义作为连接人与人的关系的精神纽带,强调人无信不立,诚信无欺就成了人际交往的前提。

一个人要做到诚信无欺,一是要重信诺,讲信用,守合约。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

”[3]“可终身而守约,不可斯须而失信。

”[4]二是要不欺人、不欺己、不欺心,不允许有欺骗行为,不能欺行霸市。

“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

”[5]三是要重义,要以信义作为行为和交往的标准。

中国古代的儒商精神,就是以信义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和行为的标准。

诚信无欺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该发扬光大。

再次,关于要有日新之德的理念要有日新之德,是指人们在忠于职守、诚信无欺的基础上,对于个人修养和职业荣誉的更执着的追求,是人们孜孜不倦、自强不息精神的良好体现。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认为,一个人要想在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成绩,第一,必须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6]“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不退者。

”[7]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崇尚日新之德,就是高扬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第二,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职业技术水平,绝不能凭一时冲动,好高婺远。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8]第三,必须勤研精思,广收博采。

“业精于勤,荒于嬉”。

[9]“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10]另外,学习他人的思想和技艺,对于提高自己的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都表明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性。

(二)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的主要表现大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的总体现状是积极规范、健康向上的,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现代公德意识和较为自觉的公德行为。

他们是一个具有较高公德意识水准和较自觉公德行为的新生道德群体。

但充斥于大学校园的公德行为失范现象也的确令人深思和忧虑。

在公德践履上所表现出来的知行脱节或知行不对称现象是其主要特征,它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

对待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淡漠。

个人卫生相当讲究,宿舍脏乱却无人打扫。

个人信誉未引起足够重视,诚信方面依然不尽人意。

如考试作弊问题, 2003年某市7所高校大学生诚信现状问卷调查表明,77.2%的被调查者认为不介意别人作弊。

56.7%的被调查大学生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

论文抄袭、剽窃已不再是个别现象了;[11]少数学生借款贷款不偿还;毕业生推荐材料弄虚作假等现象。

言谈举止方面,表现出语言不美、举止失范。

对待公共财产方面,则是损害公物或据为己有,典型的表现是在书桌、椅子上刻划,用涂改液等在上面乱写乱画。

对待环境和能源方面,表现为乱扔废物,节俭意识淡薄。

在观察、走访的一些学校中,校园公共区域内特别是教学楼门口,扔弃的烟蒂和吐出的痰迹随处可见。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比较正确,对道德行为的把握比较积极,有比较正确的现代公德意识。

但是当代大学生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现象,对于一些明显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大学生一方面表示“非常反感”、“坚决反对”,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承认这种现象在他们身边“很普遍”或者“普遍”存在着。

且其中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7%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义务劳动,但又不能立足于日常生活。

二、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的文化根源导致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在讨论上述缺失公德的现象时,一些学者常常把它归因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利己主义的膨胀。

毋庸置疑,我们决不应该低估这些因素对于当前道德失范的影响。

但从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度层面看,儒家伦理的深远影响,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根源。

儒家以血缘的家庭为基础,通过宗法原则——宗统与君统一体(家与国同构),又通过文化原则——进礼乐则进华夏,将家庭、国家、民族(华夏或中华民族)这三个现代社会理论中具有不同意蕴的社会群体形态,赋予相同的伦理性质,视为是完整社会结构中层级次序有别的伦理共同体。

然而对于儒家来说,这个伦理关系网络既是实现认同的途径,也是形成认同的界限。

儒家不能认同社会生活中离开伦理性关系的个人独立存在和人际关系存在。

儒家的道德实践必须首先对他人之个体或人际之关系有伦理性的认同和定位,然后才能有自己的道德的感情和行为的释放。

公共生活领域的超越伦理或非伦理性独立个体和人际关系,使儒家在这里发生认同的障碍,表现为诚信不足,关爱缺弱。

毫无疑义,诚信和关爱是公共生活领域德行的理念基础。

但在实践过程中,儒家道德感情和行为的释放,如孟子所说,“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⒆是以家庭为起点,沿着由家庭(血缘认同)向国家(宗法认同)、民族(文化认同),由伦理领域向拟伦理领域而渐次展开的。

儒家真诚地相信,或者希望,这个充实生命、完美人生的开放而无垠的展开过程,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能实现。

应该说,儒家的这种对人之生命和生活展开的设计,是符合人性的,完全理性的。

然而,人类毕竟是处在存在着许多匮乏和自身局限的生存环境中,儒家的伦理理念和道德理想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所能产生的道德力量,对于多数人众来说,在儒家社会生活中的家庭这个伦理位置上,就消耗殆尽。

实际上,正是儒家社会生活中公德心——对非伦理性关系的对象之关爱与诚信——缺弱的情况,使得不仅十分注重伦理问题、而且积极提倡社会公德的儒家思想,最终流露出重私德、轻公德的伦理倾向;同时,也正是由于儒家伦理长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国人的道德生活,才会最终造成那种一方面特别注重家庭、个人私德、另一方面却又相对轻视社会公德的反差现象。

从而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三、在高校中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的有效途径解决社会生活中公德心缺弱现象,其方法和途径不应该是单一的,应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在内的社会改造工程。

这项工程既是系统的,又是长期的。

对于大学生来说,教育尤其是大力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将现代社会具有公德意义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外在的强制力量逐渐内化为大学生的积极认同和自觉践履应是主要的和容易产生实效的手段和途径。

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当前最好的具有公德意义的文化资源。

“八荣八耻”荣辱观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确立了公民在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等方面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涵盖整个社会而又高度凝练精辟,是道德领域的根本规范、根本尺度、根本标准,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部社会公德、社会风尚规范。

可见,“八荣八耻”荣辱观在维护社会公德、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有着重要作用。

“八荣八耻”荣辱观是一个具有本质性的问题,它既关涉个人内在素质的自我提高,又关涉社会整体的风气建设;既要求个体的内省,又要求群体的互动。

荣是社会给的,辱也是社会给的。

每一个“荣”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每一个”耻”都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命运。

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才能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不论是公德建设,还是私德涵养,都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和参与。

个体既是私德的涵养者和承担者,又是公德的践履者和建设者。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实际上是在叩问每一个个体的灵魂,召唤整个社会的良知。

知荣明耻,重在实践。

“道德者,行也”。

如果只停留在道德认知而不付诸行动,只知道何为荣辱而不在行动上真正地为荣拒辱,那么荣辱观教育就很难有实际的效果。

作为大学生应该自觉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要求自己,修正自己的道德品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 《论语·卫灵公》.[2] 《原毁》.[3] 杨泉. 《物理论》.[4] 张狐.《素履子·履信》.[5] 《礼记·王制》.[6] 《礼记·大学》.[7] 《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8] 《诗经·大雅·荡》.[9] 韩愈. 《进学解》.[10] 纪晓岚. 《阅微草堂笔记》上.[11] 王建国. 《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思想教育研究》[J]2006年5月第10页.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2007年人文社科项目《高校大学生荣辱观现状调查与措施研究》。

批准号:SZ071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