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人造卫星轨道1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人造卫星运行轨道的分类

【高中地理】人造卫星运行轨道的分类

【高中地理】人造卫星运行轨道的分类从1970年4月24日到2000年10月31日,我国发射了74个航天器,它们覆盖了地球所拥有的4种轨道。

其中有国产的实验飞船1艘,国产的人造卫星4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26颗。

现以47颗国产卫星为主,简要介绍一下它们的运行轨道。

顺行轨道逆行轨道的特点就是轨道倾角即为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大于90度。

在这种轨道上运转的卫星,绝大多数距地面较将近,高度仅为数百公里,故又将其称作近地轨道。

我国地处北半球,必须把卫星送进这种轨道,运载火箭必须朝东南方向升空,这样能利用地球自西向东进动的部分速度,从而可以节约火箭的能量。

地球进动速度可以通过赤道进动速度、升空方位角和发射点地理纬度计算出来。

不难想象,在赤道上朝着正东方向发射卫星,可以利用的速度最小,纬度越高能用的速度越大。

我国用长征一号、风暴一号两种运载火箭发射的8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用长征二号、二号丙、二号丁3种运载火箭发射的1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以及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的神州号试验飞船,都是用顺行轨道。

它们都是从酒泉发射中心起飞被送入近地轨道运行的。

通过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的1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也是采用顺行轨道。

顺行轨道逆行轨道的特征是轨道倾角大于90度。

欲把卫星送入这种轨道运行,运载火箭需要朝西南方向发射。

不仅无法利用地球自转的部分速度,而且还要付出额外能量克服地球自转。

因此,除了太阳同步轨道外,一般都不利用这类轨道。

由于地球表面不是理想的球形,其重力原产也不光滑,并使卫星轨道平面在惯性空间中不断变动。

具体地说,地球赤道部分有些鼓涨,对卫星产生了额外的吸引力,给轨道平面额外了1个力矩,并使轨道平面慢慢进动,进动方向与轨道倾角有关。

当轨道倾角大于90度时,力矩就是逆时针方向,轨道平面由西向东进动。

适度调整卫星的轨道高度、倾角和形状,可以并使卫星轨道平面的进动角速度每天东进0.9856度,恰好等同于地球拖太阳太阳的日平均值角速度,这就是应用领域价值很大的圆形太阳同步轨道。

人造卫星和空间探测器的区别教案:探寻未知的领域

人造卫星和空间探测器的区别教案:探寻未知的领域

探寻未知的领域——人造卫星和空间探测器的区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和空间探测器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人造卫星和空间探测器的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3.分析人造卫星和空间探测器的区别和联系;4.发展学生的科技素养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人造卫星和空间探测器的概念和发展历程人造卫星是由地球上发射的人造物体,以绕地球轨道行驶的天体。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和美国就开始了人造卫星的发射。

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 1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人类历史上首次向宇宙发出了人造物体。

之后,世界各国相继开始发射自己的人造卫星。

目前,全球约有2000颗左右的人造卫星在地球轨道上。

空间探测器是運用科學儀器,將空間中的物體和現象進行遠距離的探測的機器。

空间探测器的发展源于航空技术和火箭技术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和美国开始开展无人飞船和空间探测任务。

1961年苏联发射了阿波罗1号,标志着人类太空探索的新篇章。

此后,系统性探测计划逐渐被制定出来,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空间探测任务。

2.人造卫星和空间探测器的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1)人造卫星的主要功能①通讯卫星:通过无线电系统,将信息信号传递给地面接收站;②导航卫星:提供全球定位服务和导航服务,如美国的GPS和中国的北斗卫星;③气象卫星:观测地球大气的状态和变化,提供气象预报服务;④测量卫星:精确测量地球形状、引力场和地表特征等数据,如中国的高分号卫星;⑤地球资源卫星:用来检测、分析和掌握全球各种资源情况,如气象、农业、水文、地质、矿产、森林、海洋等;(2)空间探测器的主要功能①探测其他星球:探查行星的形态、内部构造和物质分布等信息,如美国的“凤凰”火星探测器和中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②太阳系研究:研究太阳、彗星、陨石流、星云、恒星等天体,如日本的“隼鸟2号”和欧洲空间局的“罗塞塔”号;③太空科学实验:开展太空科学实验,加深人类关于宇宙的认识,如国际空间站;④大气层探测:通过卫星和探测器观测大气层的成分、结构、温度和透明性等信息;⑤空间测绘:用来监测大地构造、地震、火山、地表形貌等。

轨道上的人造卫星有多少个

轨道上的人造卫星有多少个

轨道上的人造卫星有多少个现在每个国家都发射了人造卫星,那现在太空中有多少个人造卫星呢?轨道上的人造卫星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

人造卫星基本按照天体力学规律绕地球运动,但因在不同的轨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场、大气阻力、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压的影响,实际运动情况非常复杂。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人造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的组成基本上可分为「卫星本体」及「酬载」两部分。

酬载即是卫星用来做实验或服务的仪器,卫星本体为维持酬载运作的载具。

卫星的用途依其所携带的酬载而定。

人造卫星的优点在于能同时处理大量的资料及能传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颗卫星即能涵盖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卫星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科学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进行大气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实验或测试的卫星,如中华卫星一号、哈伯等。

通信卫星:做为电讯中继站的卫星,如:亚卫一号。

军事卫星:做为军事照相、侦察之用的卫星。

气象卫星:摄取云层图和有关气象资料的卫星。

资源卫星:摄取地表或深层组成之图像,做为地球资源探勘之用的卫星。

星际卫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进行探测照相之卫星,一般称之为「行星探测器」,如先锋号、火星号、探路者号等。

具体有多少卫星,这个数字几乎每天都在变:有新的卫星发射到轨道上,又有老卫星在失效后被废弃。

据2006年10月份统计:世界各国共发射了5000多个航天器。

仍在轨道上运行的有2400多个。

仍在工作的有700多个。

数量最多的航天器是人造卫星,占总数的90%以上。

其中美国400多颗。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的分类为低轨道卫星、中轨道卫星,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用途区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教科版必修2《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评课稿

教科版必修2《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评课稿

教科版必修2《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评课稿一、教材简介《教科版必修2》是高中物理的必修教材之一,本教材主要面向高中二年级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其中,第三章《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是本教材中的一部分,着重介绍了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和速度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理解:1.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和运行原理;2.掌握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宇宙速度的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和速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和速度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设计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如何计算人造卫星的宇宙速度。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和运行原理(时间:40分钟)1.1 人造卫星的定义人造卫星是由人工制造并发射到地球轨道或其他天体轨道的卫星,用于从空间进行通信、天气预报、地球观测以及科学研究等。

1.2 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介绍人造卫星维持轨道运行的力学原理,包括引力和离心力的平衡以及卫星的几种常见轨道类型(如圆形轨道、椭圆轨道等)。

2. 第二课时: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和速度计算(时间:40分钟)2.1 轨道半径的计算方法介绍如何通过人造卫星的重力加速度和角速度来计算轨道半径,以及轨道半径与卫星运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2.2 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详细说明如何通过地球的引力加速度和轨道半径来计算人造卫星的宇宙速度,以及宇宙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 第三课时: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和速度分析(时间:40分钟)3.1 运用轨道和速度知识分析卫星的运行特点通过具体的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轨道和速度对卫星运行的影响,如稳定性、通信质量等。

3.2 探索人造卫星的其他应用领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人造卫星在通信、气象预报、地球观测等领域的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

中国航天用时间轴表格

中国航天用时间轴表格

中国航天用时间轴表格中国航天里程碑时间表1964 年7 月19 日:中国正式迈出进入太空的第一步,发射并回收了一枚携带小白鼠的实验性生物火箭。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西北部甘肃省酒泉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这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将卫星送入轨道的国家。

1975 年11 月26 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可回收卫星。

1999 年11 月20 日:中国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用自己的火箭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中度过了大约21个小时。

2005 年10 月12 日:中国派出两名男子乘坐神舟六号飞船进行为期五天的飞行。

2007年11月5日:中国第一颗绕月飞行器嫦娥一号在起飞12天后进入月球轨道。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发射升空,宇航员从飞船中爬出,实现了我国首次太空行走。

2010 年10 月 1 日:中国第二个月球探测探测器从西南部四川省的一个偏远角落发射升空。

2011 年9 月29 日: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或“天宫一号”发射升空,进行对接和轨道实验。

2011 年11 月 3 日:中国首次在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舱这两个无人驾驶飞船之间进行对接演练,这是确保长期载人太空存在的关键测试。

2013 年12 月14 日:中国无人驾驶飞船实现了自1976 年以来的首次“软着陆”,与美国和前苏联一起实现了这一壮举。

2016 年9 月15 日:中国发射了第二个实验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这是在2022 年左右拥有永久性载人空间站服务的更广泛计划的一部分。

2019 年1 月3 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

以前的航天器飞过远端但没有降落在上面。

2020 年6 月23 日:中国将其最后一颗北斗卫星送入轨道,完成了多年建设的导航网络,并为挑战美国拥有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奠定了基础。

人造卫星小知识课件

人造卫星小知识课件

卫星导航原理
01
导航信号
卫星导航系统通过发射无线电导航信号,为地面用户提供位置、速度和
时间信息。导航信号通常包括伪距测量信号、载波相位测量信号等。
02 03
定位原理
利用卫星导航信号,地面用户可以通过测量伪距和载波相位等信息,解 算出自身的位置、速度和时间。通常采用最小二乘法等优化算法进行定 位解算。
人造卫星的发展历史
早期探索
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如 何将飞行器送入太空。经过数十 年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实验,人类 终于掌握了制造和发射卫星的关
键技术。
第一颗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 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 特尼克1号”(Sputnik 1),标
志着人类正式进入太空时代。
人造卫星小知识课 件
目录
• 人造卫星概述 • 人造卫星的技术原理 • 人造卫星的应用领域 • 人造卫星的未来展望 • 人造卫星与我们的生活 • 人造卫星常识拓展
01
人造卫星概述
人造卫星的定义
• 定义: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制造、发射并控制运行于地球大气层 外的飞行器。它们围绕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行,执行各种科学、 技术、军事和商业任务。
卫星通信使得地球上任何地方的移动通信成为可能,即便在偏远 地区也能实现电话、短信、数据传输等业务。
宽带互联网接入
通过卫星通信技术,为农村、偏远地区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 消除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均衡分配。
应急通信
在自然灾害、区与外界的通信联系。
通过卫星观测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气象观测
气象卫星可以实时监测全球范围内的气象变化,为天气预报、气 候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环境监测与保护

人造卫星研制

人造卫星研制

人造卫星研制人造卫星作为现代航天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在通信、导航、气象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人造卫星的研制需要综合运用物理学、天文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本文将从人造卫星的概念、研制过程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造卫星研制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人造卫星的概念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制造并置于地球轨道或其他天体轨道上的一种人造物体。

它可以用来进行通信、导航、遥感、科学研究等任务。

通常,人造卫星由卫星平台和载荷组成。

卫星平台是指卫星的结构、电力系统、控制系统等基础设施,而载荷则是指卫星携带的各种仪器和设备。

二、人造卫星的研制过程人造卫星的研制是一个复杂且多学科交叉的过程。

首先,需要进行卫星任务需求的分析和定义,确定卫星的任务目标和性能指标。

然后,进行卫星的系统设计,包括结构设计、电力设计、控制设计等。

接下来,进行卫星的关键技术研发,如通信技术、导航技术、遥感技术等。

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验证和测试,以确保卫星的性能和可靠性。

最后,进行卫星的组装、联调和系统集成等工作,将各个部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卫星系统。

三、人造卫星的应用1. 通信卫星:通信卫星是最常见的一类人造卫星,它可以提供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等通信服务。

当地面发出信号时,卫星将信号接收并中继到其他地方,实现远距离通信。

2. 导航卫星:导航卫星用于提供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导航服务。

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用户可以准确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航向,实现精确定位和导航功能。

3. 遥感卫星:遥感卫星通过搭载各种传感器,可以对地球表面进行高分辨率的观测和测量。

这种能力使得遥感卫星在地质勘探、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4. 科学研究卫星:科学研究卫星用于开展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实验和观测。

通过派遣卫星到太空,科学家可以更好地观测宇宙,研究宇宙演化、星系形成等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人造卫星研制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协作和密切合作的过程。

人造卫星的应用和成果

人造卫星的应用和成果

人造卫星的应用和成果一、引言人造卫星是指人类通过科技手段制造并投放到地球外层空间用于通信、遥感、导航等方面的人造物体。

自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苏联的“斯普特尼克一号”于1957年成功发射以来,人造卫星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二、通信应用人造卫星为人类提供了多媒体、多通道的高速通信平台,广泛应用于电视广播、移动通信、互联网等领域。

由于卫星具有高速率、广覆盖、广带宽等优势,特别适用于较为偏远的地区和行业。

三、遥感应用遥感卫星主要是利用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图像、光谱等信息获取,可以获取到全球范围内的地表信息。

在环境监测、资源勘探、灾害监测等方面有重要应用,可以提供重要决策支持。

四、导航应用通过导航卫星发送信号,地面接收机可以计算出自身的位置,导航卫星系统广泛应用于交通、航海、军事等领域。

其中,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导航卫星系统,可以提供高精度、高可信赖的导航信息。

五、航天科学应用除了以上几种主要应用,人造卫星在航天科学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卫星探测器可以深入到太阳系各种天体的环境中,以探测和研究月球、火星、木星、土星等星球。

卫星还可用于人类空间探索,卫星探测器和宇航员进行实践和实验,帮助人类掌握宇宙的奥秘。

六、技术创新人造卫星的应用,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创新。

为了提高卫星的通信带宽和保持卫星能量供应,不断研究和实践太阳能电池板技术。

为了改进导航卫星精度并延长卫星寿命,不断研究和实践卫星轨道调整技术和卫星防护技术。

随着卫星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日益增强,必将推动相关技术不断发展。

七、结语人造卫星的应用和成果丰硕,我们生活中很多方面都离不开卫星。

人类在不断探索、研究卫星的同时,也要合理利用卫星资源,寻找更多的应用场景,不断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发展,以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大班人造卫星教案

大班人造卫星教案

大班人造卫星教案一、教案背景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下,人类已经成功地将卫星送入太空并实现了全球通信、地球观测、天气预报等功能。

通过学习人造卫星,可以让大班幼儿对宇宙的奥秘和科技的力量有初步了解,培养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造卫星的定义、种类和实际应用。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3. 提高幼儿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或图片展示卫星的形象。

2. 玩具模型或手绘的人造卫星。

3. 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或小故事关于人造卫星的介绍。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宇宙和星星的视频进行导入,让幼儿对宇宙有初步的认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引入展示课件或图片,向幼儿介绍人造卫星的定义,并和幼儿一起探讨人造卫星可以做些什么。

3. 互动讨论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幼儿进行互动讨论,比如:你们都听说过人造卫星吗?你们知道人造卫星有哪些种类?你们觉得人造卫星有哪些应用?通过互动讨论,帮助幼儿发现人造卫星的重要性和用途。

4. 实物展示展示玩具模型或手绘的人造卫星,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和了解卫星的形状和结构,并引导幼儿进行自由的探索和研究。

5. 故事分享阅读适合幼儿的图书或小故事,讲解人造卫星是如何被发射到太空的、如何工作的,以及在地球上有哪些实际应用。

通过故事的方式,帮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人造卫星的原理和功能。

6. 小组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队长,让幼儿围绕人造卫星展开讨论和合作。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应用领域,例如通信、气象预报、地球观测等,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卫星应用场景,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7. 总结回顾回顾今天所学习的内容,让幼儿用自己的话简单总结人造卫星的定义、种类和应用场景,并鼓励他们对科技的进步充满好奇和兴趣。

五、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探讨卫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绘制一个与人造卫星相关的插图。

2. 深入学习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拓展人造卫星的知识,深入了解卫星的运行轨道、发射技术等科技原理。

人造卫星的运行与轨道

人造卫星的运行与轨道

人造卫星的运行与轨道人造卫星是现代科技的杰作,它们在地球轨道上忠实地执行各种任务,如通信、导航、气象监测和科学研究等。

然而,卫星的运行和轨道并非简单而机械的事情,背后涉及到复杂的科学原理和精密的计算。

本文将探讨人造卫星的运行过程、轨道类型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

人造卫星的运行过程可以分为发射、搭载和工作三个阶段。

首先是发射阶段,即将卫星送入太空。

卫星通常由运载火箭发射,火箭的助推器将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一旦进入轨道,卫星就会进入搭载阶段,指的是卫星必须与运载火箭分离并自主运行。

在这个阶段,卫星会启动自己的动力系统,调整自身的位置和方向,确保能够准确地执行任务。

最后,卫星进入工作阶段,它开始运行各种设备并执行任务,如通信、图像传输、气象观测等。

人造卫星的轨道类型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轨道。

最常见的是地球同步轨道,也称为静止轨道。

地球同步轨道位于赤道上方的高度约36000公里处,卫星在这个轨道上的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因此在观测地球的过程中,卫星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不动,这样就能够提供连续的观测和通信服务。

地球同步轨道非常适用于气象卫星和电信卫星等需要连续监测和通信的任务。

除了地球同步轨道,还有许多其他的轨道类型。

低地球轨道位于地球上方约600公里至20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卫星在这个轨道上的速度较快,绕地球一圈的时间较短。

这种轨道适合于一些需要高分辨率观测和快速数据传输的任务,如卫星导航和地球观测卫星。

中地球轨道位于低地球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之间的高度范围内,它是一些科学研究卫星和空间实验室的理想选择。

人造卫星的运行和轨道涉及到许多科学技术的应用。

其中,天体力学是指研究天体运动规律的学科,它为卫星的飞行轨道计算提供了基础。

通过对地球引力和运动力学的研究,科学家能够精确地计算卫星的轨道参数,包括轨道半长轴、倾角、轨道周期等。

此外,卫星的控制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通过推进剂和姿态控制设备来调整卫星的位置和方向。

人造卫星制作课程设计

人造卫星制作课程设计

人造卫星制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2. 学生掌握人造卫星制作的基本原理,包括结构、能源、通信等关键技术。

3. 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知道人造卫星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人造卫星模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对人造卫星制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

2. 学生通过人造卫星制作课程,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人造卫星制作课程,结合物理、工程技术等学科知识,注重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但可能缺乏团队合作经验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强调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实现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人造卫星基本概念与分类- 了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功能及其分类- 学习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成果2. 人造卫星制作原理- 掌握人造卫星的结构、能源、通信等关键技术- 学习卫星轨道、姿态控制等基础知识3. 人造卫星制作实践- 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人造卫星模型- 学习使用相关工具和设备,进行组装、测试和优化4. 教学大纲与教材章节- 教学大纲:分为四个课时,分别涵盖上述内容- 教材章节:《航天技术基础》第三章“人造卫星及其应用”5.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人造卫星基本概念与分类,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课时:人造卫星制作原理,学习相关物理知识- 第三课时:人造卫星制作实践,分组设计并制作模型- 第四课时:总结与展示,评价各组作品,交流心得体会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人造卫星制作的相关知识。

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公式

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公式

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公式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公式人造卫星是人类制造并将其投入地球轨道或其他宇宙体轨道中的人造天体。

为了准确预测和控制人造卫星的运动,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与卫星运动相关的公式。

以下是一些与人造卫星运动规律相关的公式及其解释说明: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适用于卫星运动的推导。

它的公式表达如下:F=ma其中,$ F 代表作用在卫星上的合力, m $代表卫星的质量,$ a $代表卫星的加速度。

根据这个公式可得出卫星的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推导出卫星的运动规律。

引力定律引力定律描述了卫星与地球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

它的公式表达如下:F g=G⋅m1⋅m2r2其中, $ F_g $代表卫星受到的引力, $ G $代表万有引力常数,$ m_1 $和 $ m_2 $分别代表卫星和地球的质量, $ r $代表卫星与地球的距离。

引力的存在使得卫星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公式卫星在地球轨道上进行圆周运动,其运动速度、半径和周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v=2πr T其中, $ v $代表卫星的速度, $ r $代表卫星与地球的距离,$ T $代表卫星完成一次绕地运动所需的时间,即周期。

这个公式说明了卫星的速度与卫星与地球的距离和周期的关系。

开普勒定律开普勒定律描述了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时的规律。

其中,开普勒第一定律表明,卫星绕地运动的轨迹是一个椭圆;开普勒第二定律说明,卫星在运动过程中,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开普勒第三定律表达了卫星轨道上的周期与轨道半长轴的关系。

典型案例1:国际空间站(ISS)的运动国际空间站是目前人类在轨道上长期停留的空间实验室。

它的运动符合上述所列的运动规律公式。

例如,ISS的速度约为每秒公里,它的周期约为每90分钟绕地球一周。

根据圆周运动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ISS与地球的距离约为416公里。

通信卫星用于向地面的接收器传送信息。

它们也符合上述的运动规律公式。

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一、基本原理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向心力是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的。

用M 、m分别表示地球和卫星的质量,用R 表示地球半径,r 表示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可以得到:2222⎪⎭⎫ ⎝⎛==T mr r mv r GMm π……①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结论:rr GM v 1∝=……② 332r GMr T ∝=π……③ 可以看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r 、线速度大小v 和周期T 是一一对应的,其中一个量确定后,另外两个量也就唯一确定了。

离地面越高的人造卫星,线速度越小而周期越大。

以上两式中都有GM 在计算时不方便。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大小可以认为和重力大小相等(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是使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最多只占万有引力的0.3%,计算中可以忽略)。

因此有2RGMm mg =,即GM=gR 2。

二、第一宇宙速度教材上明确指出: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

由于是地面附近,才能认为r =R ,带入式②得v 1=gR =7.9×103m/s要正确理解“必须”的含义。

这里的前提是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对应的速度是唯一的。

“必须”应理解为“当且仅当”。

如果v <v 1,物体必然落回地面;如果v >v 1,物体能成为卫星,但轨道不再是圆。

三、两种最常见的卫星⑴近地卫星。

近地卫星的轨道半径r 可以近似地认为等于地球半径R ,由式②可得其线速度大小为v 1=7.9×103m/s ;由式③可得其周期为T =5.06×103s=84min 。

由②、③式可知,它们分别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最大线速度和最小周期。

我国的神舟号飞船的运行轨道离地面的高度为340km ,线速度约7.6km/s ,周期约90min 。

⑵同步卫星。

“同步”的含义就是和地球保持相对静止,所以其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即T =24h 。

切入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物理教案——开启探索星空之旅

切入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物理教案——开启探索星空之旅

切入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物理教案——开启探索星空之旅开启探索星空之旅一、教学背景和目标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人造卫星也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宇宙的极端环境和条件对于设计和制造人造卫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此,在学习人造卫星的过程中,了解人造卫星的移动速度及其对卫星的影响对于探索星空之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述教学目标为:1.了解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和运行速度;2.了解人造卫星移动速度对卫星的影响;3.掌握计算人造卫星的运行速度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教学内容:1.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和运行速度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一般分为两种:地球同步轨道和低地球轨道。

地球同步轨道是指卫星每转一圈所需时间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等,卫星看起来似乎在恒定的地点停留。

这种轨道常用于通讯卫星和气象卫星等。

低地球轨道则是指离地球较近的轨道,常用于观测地球、空间站和太空探测器等科学实验。

人造卫星的运行速度主要由轨道半径和地球的引力所决定,公式如下:v = √(GM/r)其中,v为卫星的速度,G为引力常数,M为地球的质量,r为卫星的轨道半径。

2.人造卫星移动速度对卫星的影响人造卫星通过运行轨道绕地球运动,当卫星运行速度过慢时,会因为引力作用而向地球掉落;当卫星运行速度过快时,将越过轨道而直接“逃出”地球引力范围。

因此,保证卫星的运行速度是卫星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

3.计算人造卫星的运行速度的方法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计算:以地球同步轨道为例,其半径约为3.578×10^7m,地球质量约为5.98×10^24kg,代入公式可得:v = √(6.67×10^-11×5.98×10^24/3.578×10^7) ≈3.07×10^4 m/s因此,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运行速度约为3.07×10^4 m/s。

组织形式:1.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确保教学时间的充足性和效果;2.组织学生进行理论授课,重点介绍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运行轨道和运行速度等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所存在的基础差异,应适时进行差异化教学;3.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或个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4.设计实验环节,利用人造卫星模型,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掌握一定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

第15课《人造地球卫星》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冀人版)

第15课《人造地球卫星》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冀人版)

第15课《人造地球卫星》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冀人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

2. 掌握人造卫星的制作原理、部件和工作原理等知识。

3. 培养学生对科技进步的兴趣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人造卫星的制作原理、部件和工作原理。

2. 人造卫星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讲解人造卫星的制作原理和工作原理。

2. 影音资料演示法:播放有关人造卫星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造卫星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3.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造卫星的部件和工作原理。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1)观看视频:播放与人造卫星相关的视频资料。

2)小组讨论:请学生讨论一下他们观看的视频中有哪些人造卫星的应用,以及这些应用有哪些好处。

2.展开(30分钟)1)人造卫星的制作原理:教师主讲:人造卫星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

包括电池、太阳能电池板、微型电脑、氦气气球和压力容器等等。

人造卫星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太阳能电池板和卫星本体。

光学器件、电池组、改变卫星轨道所需的发动机、遥控器、基础设施等也是卫星组成的部分。

2)实验演示:请学生通过实验演示人造卫星的部件,如电池组等的制作及应用。

3)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教师主讲:人造卫星是通过通信、导航、气象、科学、军事等多种目的造出来的。

它们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卫星、气象卫星和军事监测卫星等。

卫星把收到的信号或数据发送回地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和促进科学研究。

4)案例教学:让学生观看与人造卫星相关的案例视频,讲解它们的制作原理和工作原理。

3.巩固(15分钟)1)小组讨论:请学生在小组中探讨一下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并整理出学习笔记。

2)学生报告:学生代表可向全班汇报关于人造卫星的学习笔记。

4.拓展(10分钟)1)影音资料演示:播放与人造卫星有关的影音资料,让学生拓展对人造卫星的了解,了解人类在开展探知科学研究以及使用人造卫星进行预警、救援等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

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

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

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人造卫星是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发明的,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地球引力和离心力的平衡来维持其轨道,并通过搭载各种仪器来完成科学探测、通讯、气象预报等任务。

一、轨道运动原理人造卫星的运动是受到地球引力和离心力的共同作用的。

在卫星上面观察,地球像是一个巨大的引力源,它的引力向心作用影响到卫星的运动轨迹。

同时,在卫星向外运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个等大但方向相反的离心力。

当这两个力平衡时,卫星就处于一个稳定的轨道上。

二、卫星的轨道类型人造卫星的轨道类型主要有三种:静止轨道、低轨道和中轨道。

静止轨道是指卫星以与地球自转同步的速度绕地球运动,这种轨道适合于卫星通讯和气象观测等任务。

低轨道一般在500-2000公里高度,适合于地球探测、测绘和科学实验等任务。

中轨道一般在5000-20000公里高度,适合于卫星导航等任务。

三、卫星的主要部件卫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电子设备、通讯天线、太阳能电池板、因变器等。

其中太阳能电池板用来向卫星提供能量,电子设备和因变器则用来控制卫星的姿态、保持轨道等,通讯天线则用来与地球的通讯站交换信息。

四、卫星在科学探测中的应用卫星在科学探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卫星可用来观测气象、地震、海洋等自然现象,收集出来的数据可用来准确预报天气、预测海洋气候变化等。

另外,卫星还可以用来观测宇宙,测量恒星距离和速度,揭示宇宙形成和演化的规律。

同时,卫星还可以用来探测地球上的其他科学问题,例如资源勘探、生态环境监测等。

总之,人造卫星是人类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为人类在探索宇宙、科学探测、通讯等方面提供了便利。

掌握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对于我们了解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于科学探索的热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

• • •
为低轨道卫星、中轨道卫星,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用途区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除近地轨道外)通常有三种: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极轨轨道。 ①地球同步轨道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但其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轨道,叫地球静 止轨道。这种轨道的倾角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来,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 星是静止不动的。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选用这种轨道比较有利。地球同步轨道有无数条, 而地球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②太阳同步轨道是绕着地球自转轴,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 (360度/年)的轨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6000千米。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 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这种轨道。 ③极地轨道是倾角为90度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 地球表面。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军用卫星常采用此轨道。
科学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进行大气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实验或测试 的卫星,如中华卫星一号、哈伯等。 通信卫星:做为电讯中继站的卫星,如:亚卫一号。 军事卫星:做为军事照相、侦察之用的卫星。

• •
气象卫星:摄取云层图和有关气象资料的卫星。
资源卫星:摄取地表或深层组成之图像,做为地球资源探勘之用的卫星。 星际卫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进行探测照相之卫星,一般称之为「行星探测 器」,如先锋号、火星号、探路者号等。

• • • • •
俄罗斯科学家说,如果不是因为苏联面临着核威胁,“斯普特尼克”号可能要到很久之后才会升空。

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

卫星是一种在地球轨道上绕行的人造物体,由航天器和其他相关设备组成。

它们被用于通讯、导航、气象、地球观测等许多领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卫星的基本原理、类型、应用及发展前景。

一、卫星的基本原理卫星的轨道运行依赖于牛顿的引力定律,即万有引力。

由于地球具有重力,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当物体在足够高的高度上运动时,地球的引力与物体的向心力相等,使物体能够保持固定的轨道运行。

卫星的速度和高度是卫星轨道的关键因素。

卫星需要具有足够的速度,以克服地球的引力,并在足够高的高度上绕行,以保持固定的轨道。

二、卫星的类型卫星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卫星分类方式:1.应用领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地球观测卫星、军用卫星等。

2.轨道类型: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极地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低轨道卫星等。

3.发射方式:宇航员手推式卫星、发射车载式卫星、空投式卫星等。

4.功能特点:静止卫星、中继卫星、实验卫星等。

5.使用场景:地面接收卫星、空中接收卫星、船上接收卫星等。

三、卫星的应用1.通讯卫星通讯卫星是最常见的卫星类型之一。

它们被用于电视、电话、互联网和无线电通讯等领域。

这些卫星通过中继器,将信号从一个地方发送到另一个地方。

通讯卫星可以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或低轨道卫星。

2.气象卫星气象卫星被用于收集和传输地球的气象数据,包括云层、大气温度、降雨和风速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用于预测天气、制定灾害预警和气候变化研究。

3.导航卫星导航卫星系统是一种基于卫星定位的导航系统。

最著名的导航卫星系统是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但也有其他国家和组织开发了自己的导航卫星系统。

这些系统使用多颗卫星组成一个网络,通过对卫星发出的信号进行测量,可以确定用户的位置和速度。

4.地球观测卫星地球观测卫星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感器测量地球的各种参数,包括气候、大气、海洋和陆地等。

这些数据可用于地质勘探、自然灾害预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高中物理卫星运行轨迹教案

高中物理卫星运行轨迹教案

高中物理卫星运行轨迹教案
目标:了解卫星的运行轨迹及其影响因素。

一、卫星的运行轨迹类型:
1. 圆形轨道:卫星在地球周围以固定的距离和速度绕地球运行。

2. 椭圆轨道:卫星的轨道呈椭圆形,离地球距离不是固定的,速度也不是恒定的。

3. 非周期轨道:卫星不按照固定的轨道绕地球运行,如太阳同步轨道等。

二、影响卫星轨道的因素:
1. 初始速度:卫星的初始速度决定了其轨道的类型,速度越大,轨道越高。

2. 地球引力:地球的引力是卫星绕地球运行的主要力量,保持卫星在轨道上运行。

3. 空气阻力:地球大气层对卫星有一定的阻力,会减小卫星的速度,影响其轨道的形状。

三、实验探究:
1. 观察卫星轨道图,了解不同类型的轨道特点及其适用场景。

2.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初始速度对卫星轨道的影响。

3. 利用动画等辅助工具,展示卫星在不同轨道上的运行情况。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卫星的不同轨道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加深了对卫星运行轨迹的理解。

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卫星通信、导航等内容打下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a 2 − c 2 cos 2 t = a − (a − b ) cos t
2 2 2 2
c2 2 2 = a 2 [1 − e 2 cos 2 t ] = a [1 − 2 cos t ] a
所以
L = 4a ∫
π /2
0
1 − e cos t dt
2 2
6/12
椭圆轨道周长
L = 4∫
π /2
0
a 2 sin 2 t + b 2 cos 2 t dt
L = 4a ∫
级数展开
2 2
π /2
0
1 − e cos t dt
2 2
1 2 1 4 2 1 − e cos t ≈ 1 − e cos t − e cos 4 t 2 8

近似计算
π /2
0
=
1 2 1 4 2 4 [1 − e cos t − e cos t ]dt 2 8 π 1 2 3 4
实验三:探月卫星的飞行速度计算 实验三 探月卫星的飞行速度计算 问题背景与数据处理 椭圆周长的近似计算 实验任务与操作 思考题与练习题
1/12
实验准备: 实验准备:Matlab函数 函数
符号积分(精确 函数 符号积分 精确)函数:int 精确 函数:
Examples:
int(fun,var,a,b)
Vmax = 10.3023
8/12
开普勒——天上的立法者 天上的立法者 开普勒 行星运动第一定律: 行星运动第一定律: 行星在通过太阳的平 面内沿椭圆轨道运行, 面内沿椭圆轨道运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 个焦点上。又叫“轨道定律” 个焦点上。又叫“轨道定律”。 行星运动第二定律: 行星运动第二定律: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行星速 度不是常数,而是在相等时间内, 度不是常数,而是在相等时间内,行星与太阳的联 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又叫“面积定律” 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又叫“面积定律”。 行星运动第三定律: 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太阳系内所有行星公转周期的平 方同行星轨道半长径的立方之比为一常数, 方同行星轨道半长径的立方之比为一常数,这一定律 也叫“调和定律” 也叫“调和定律”。
椭圆短半轴:
c=( H – h )/2
椭圆偏心率:
b= a −c
2
2
c e= = a
a −b a
2
2
5/12
椭圆周长 由于
in t + b cos t dt
2 2 2 2
2 2 2 2
a sin t + b cos t = a (1 − cos t ) + b cos t
数值积分(近似 函数:quad 数值积分 近似)函数 近似 函数:
int(4*x*t,x,2,sin(t)) 2*sin(t)^2*t-8*t
q = quad(fun,a,b)
F = inline('1./(x.^3-2*x-5)'); Q = quad(F,0,2);
2/12
中国探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 年 月 日 时 分 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 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进入的初 始轨道是周期为16 16小时的地球同步 始轨道是周期为16小时的地球同步 轨道。 轨道。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提供给卫星在近地点的速度大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提供给卫星在近地点的速度大 约为10.3(km/s)。这一速度比较低,不足以将卫 约为 ( ) 这一速度比较低, 星送往月球轨道,需要将速度提高到约10.9(km/s) 星送往月球轨道,需要将速度提高到约 ( ) 才能使卫星奔向月球。为了达到奔月速度, 才能使卫星奔向月球。为了达到奔月速度,中国航 天工程师使用了卫星变轨调速技术············ 天工程师使用了卫星变轨调速技术
3/12
卫星轨道长度计算
我国探月卫星的初始轨道 近地点距离 h=200 km,远地点距离 H=51000 km, 地球半径 R=6378 km.卫星绕地球一周16小时
x =a cos t 0≤ t ≤2π 椭圆: y =b sin t
周长: 周长
L = 4∫
π /2
0
a 2 sin 2 t + b 2 cos 2 t dt
13/12
function mlab31() R=6378; h=200;H=51000; a=(h+H+2*R)/2; c=(H-h)/2; b=sqrt(a*a-c*c); t=(0:.05:2)*pi; x=a*cos(t);y=b*sin(t); plot(x,y,'k',-c,0,'ob'),hold on Mdistance=[51000,71000,128000,370000]; h=600;c0=c;
问题1: 问题 椭圆长半轴 a = ?椭圆短半轴 b = ? 椭圆短半轴 问题2: 问题 椭圆周长的积分计算 L = ?
4/12
原始数据处理 近地点距离 h = 200 km, 远地点距离 H = 51000 km, 地球半径 R =6378 km 椭圆长半轴: 椭圆半焦距:
a=(h+H+2R)/2
14/12
for k=1:4 H=Mdistance(k); a=(h+H+2*R)/2; c=(H-h)/2; b=sqrt(a*a-c*c); s=c-c0; if k==1,s=-s;end x=s+a*cos(t);y=b*sin(t); plot(x,y,'r','LineWidth',1) end x 10 1
[1 − e − e ] 2 4 128
1 2 3 4 L ≈ 2aπ [1 − e − e ] 4 128
7/12
运载火箭提供给卫星的速度到底是多少? 运载火箭提供给卫星的速度到底是多少? h=200;H=51000;R=6378; a=(h+H+2*R)/2;c=(H-h)/2; e1=c/a; b=sqrt(a*a-c*c); T=16*3600;S1=a*b*pi/T; syms e2 t f=sqrt(1-e2*cos(t)^2); ft=subs(f,e2,e1*e1); S=int(ft,0,pi/2); L=4*a*double(S) V=L/T Vmax=2*S1/(R+h) %输入重要数据 输入重要数据 %计算长半轴和半焦距 计算长半轴和半焦距 %计算离心率和短半轴 计算离心率和短半轴 %定义两个符号变量 定义两个符号变量 %定义符号表达式 定义符号表达式 %替换离心率数据 替换离心率数据 %计算积分 计算积分 %符号数据转换为数值 符号数据转换为数值 %计算平均速度 计算平均速度
0.5 0 -0.5 -1 -0.5
0
0.5
1
1.5
2
2.5
3
3.5
4
15/12
s1 = abπ / T
Vmax:=2*s1/(R + h) Vmin:=2*s1/(R + H)
s1 ≈ 0.5( R + h)l h s1 ≈ 0.5( R + H )l H
远地点
地球
近地点
10/12
实验任务: 实验任务 计算各轨道周长和卫星平均速度 轨道名称 初始轨道 16小时轨道 小时轨道 24小时轨道 小时轨道 48小时轨道 小时轨道 地月转移轨道 近地点距离h 近地点距离 200km 600km 600km 600km 600km 远地点距离H 远地点距离 51000km 51000km 71400km 128000km 370000km
9/12
根据Kepler第二定律 从地球到人造卫星的向径在相 第二定律,从地球到人造卫星的向径在相 根据 第二定律 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由此可知 由此可知,人造卫星在 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由此可知 人造卫星在 近地点的速度达到最大,而在远地点的速度达到最小 而在远地点的速度达到最小. 近地点的速度达到最大 而在远地点的速度达到最小 向径在每秒钟扫过的面积
11/12
练习题与思考题
1.简述开普列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容 简述开普列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容; 简述开普列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容 2.卫星运行平均速度与第一宇宙速度相比如何? 卫星运行平均速度与第一宇宙速度相比如何? 卫星运行平均速度与第一宇宙速度相比如何 3.卫星运行最大速度在变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卫星运行最大速度在变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卫星运行最大速度在变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4.地月转移轨道的周期是否是 小时? 地月转移轨道的周期是否是116小时 地月转移轨道的周期是否是 小时?
1 5. 说明面积计算公式 S = ∫ − ydx + xdy 2 Γ 的根据, 的根据,并证明椭圆面积公式 S = abπ
12/12
%实验参考程序 实验参考程序 R=6378; %近地距离 h=[200,600,600,600,600]; H=[51000,51000,71000,128000,370000]; %远地距离 a=(h+H+2*R)/2; %长半轴 c=(H-h)/2;E2=(c./a).^2; %椭圆周长 L=2*pi*a.*(1-E2/4-3*E2.^2/64) Time=[16,15.63,23.3,50.5,225]*3600; %运行周期 Times=[16,16,24,48,232]*3600; %平均速度 V0=L./Times b=sqrt(a.*a-c.*c); S=a.*b.*pi./Times; Vmax=2*S./(R+h) %最大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