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名词、简答、论述)
【01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01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1. 公共政策学: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讨论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政策内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和相关性分析,探究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2.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选择和确定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3. 公共政策的形式特征:指的是一项政策由谁制定,它的合法化经过什么样的程序,目标群体是谁,适用范围和生效时间怎样,执行者是谁,主要的执行手段是什么等在政策文本上有正式规定的特征。
4. 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指的是具有不同政策效力的各项公共政策构成的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政策体系。
5公共政策的结构:指的是公共政策系统各构成要素在时空连续区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及其各要素之间互动的相对稳定的方式。
是公共政策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秩序。
5. 政策系统:是一个由若干个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的政策子系统(要素)构成的一个政治巨系统。
6. 公共政策的主体: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参加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和监控的行为者。
7. 公共政策的客体: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
8. 政府力量:指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的力量。
9. 治理力量:指政府在一个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社会里,运用公共权威,协调各类主体、维持公共秩序、满意公共需要、增进公共利益的力量。
10. 公共政策问题:指统治集团和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消失的某一状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着相当严峻的冲突和冲突,进而通过组织或团体活动要求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实行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11. 政策议程:通常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和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纳入其政策争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12. 政策目标:指有关公共组织特殊是政府为了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而实行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公共政策考试要点
行政管理学2007一.名词解释1.首长制2.管理层次3.职位分类4.内涵型行政改革5.公共物品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公务员的分类2.简述违法行政的构成要件3.简述目标管理的程序4.简述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形式5.简述“两分说”行政三、论述题1.试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论述官僚行政的特征2.试论述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主要动因2008一、名词解释1.三权分立2.行政责任3.复合制国家4.民主集中制5.行政合法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2.简述政府绩效管理的意义3.简述公共财政的功能4.简述治理与善治理论的观点5.简析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不同反应三、论述题1.联系实际试论述政府绩效中经济、效率和效益的区别与联系2.举例说明我国外部行政监督的形式2009一、名词解释1.羁束行为2.管理幅度3.品位分类4.行政赔偿5.公共物品二、简答题1.简析法制的含义2.简述社会服务承诺制的内容3.简述政府部门质量管理的商业途径4.简述违法行政的构成要件5.简述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的构成三、论述题1.试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论述行政环境与行政职能的关系2.试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论述行政适当的要求2010一、名词解释1.政治与行政二分2.民主集中制3.权变理论4.行政责任5.行政发展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2.简述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3.简述政府绩效管理的作用与意义4.简述基层社会组织的职能5.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三、论述题1.试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论述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试举例说明我国外部行政监督的形式2011一、名词解释1.权变理论2.抽象行政权力3.行政建制4.职位分类5.公共财政二、简答题1.简述新公共行政学派的基本观点2.简述构建高效的行政组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3.简述集权制与分权制的优劣4.简述行政法治的作用5.简述政府部门质量管理的主要机制三、论述题1.比较政府机制、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优劣2.试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论述政府绩效管理的作用、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公共政策 名词解释及简答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决策科学:以现代科学手段与分析工具研究决策原理、决策原理和决策方法并认识和把握正确政策的规律的综合性新行为科学的宗旨:行为科学的宗旨就是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以利于达到群里和组织预期的目标。
凯恩斯主义:主要是指凯恩斯宣传的加强政策对国家经济进行干预的一系列主张。
凯恩斯主义主张抛弃自由放任政策、过大国家的经济职能,实行国家调控、干预经济体系的运行。
凯恩斯主义的出台被奉为政策制定政策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度怎样。
公共政策学的级次概念:指的是核心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观念。
公共政策学的编辑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理论模型:是指一组概念或命题按照其相互间的本质联系被政策连: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统一政策问题面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科学追求:即借助于一定的方法,程序和手段以尽可能充分使科学的品格在研究过程特别是研究结果中得到时限和体现,是公共政策学的根本追求。
先出最佳方案。
它是由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方法、决策结果5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
政府利益:指政府系统自身需求的满足,如政府的权利与权威,政府的业绩、信誉和形象,政府工作条件与公务人员的收入和福利等。
政府过程: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横断面上政府的活动的逻辑顺序,或者说是政府运作的程序,起中心流程是政策过程。
策略:是政策主体针对某一特定形式制定的行动路线、是具体的行动路线。
政治政策:指一定的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领域里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标而针对相关对象制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经济政策:指一定的政治主体在经济领域里为达到一定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目标而制定的调整人们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和条件等要素。
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利和职能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做出的决定。
单一目标政策:指政策主体在谋求一个政策问题的解决时,在一个特定的阶段上确定的一个同时要实现的目标。
《公共政策分析教程》简答题、论述题参考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教程》简答题、论述题参考答案四、简答题1、简述市场失灵的原因。
答:①个人自由与社会原则存在矛盾。
②现实中的经济运行不能满足完全竞争的假定。
③外在效应的存在是市场无法解决的。
④单纯的市场调节无法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造成“市场失灵”。
⑤单纯的市场调节无法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形成“市场失灵”。
2、简述政府失灵的原因。
答: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存在差异。
二是现有的决策体制及方式(投票规则)本身有缺陷。
三是信息不完全。
四是政府机构效率低下。
五是政府角色错位。
六是政策的滞后效应。
七是寻租活动。
3、简述政策工具选择的策略。
答:政策工作选择的策略问题。
①政策目标主导型的政策工具选择策略。
②政策环境主导型的政策工具选择策略。
③以政府的工具偏好为主、政策执行者的偏好为辅的选择策略。
④以政府单方面的政策工具偏好为标准的选择策略。
⑤综合因素的政策工具选择策略。
4、试述政策执行的地位与作用。
答:政策政策执行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①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
②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③政策过程的中介性环节。
5、简述中国政策执行的成功经验。
答:中国政策执行的成功经验。
①注重政策宣传。
②重视政策实验。
③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统一的执行手段。
④抓中心工作、以点带面的领导方法。
6、简述我国政策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答:当前我国政策评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评估者缺乏对政策评估的科学认识和认真态度。
②评估标准以价值判断为主,评估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
③缺乏独立的政策评估组织。
④评估对象以政策输出为主,忽视对政策影响的评估。
⑤资料和评估经费的欠缺。
⑥公众未能广泛参与政策评估。
7、何谓政策监控。
答:政策监控是指政策监控主体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和调整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整个政策系统的良性运作,实现政策的合法化和政策的贯彻落实,从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输出的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公共政策分析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分析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 公共政策:一般意义上,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那么。
2. 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
3. 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的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它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
4. 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对个人和机构的行为做出要求和规定的活动。
5. 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开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但凡对公共政策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因素皆可归为公共政策环境。
6. 公共政策合法化:从广义角度而言,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7. 从狭义角度来讲,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来解释公共政策合法化这一概念,它包括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政策内容合法等内容。
8.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
二、填空1.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导向功能、分配功能、调控功能2.政策执行过程包括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等三个环节。
3.公共政策分析原那么:1. 系统原那么2. 预测原那么 3. 协调原那么4. 分解综合原那么5. 民主原那么 4.思想库类型:〔1〕官方思想库。
〔2〕半官方思想库。
〔3〕民间思想库。
〔4〕国际思想库。
5.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
6.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5个〕:决断子系统,咨询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监控子系统,执行子系统。
公共政策分析
第一章理解公共政策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在公共生活领域,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达成公共目标,由公共权威主体针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制定并执行的公共行为规范或行动方案2、利益整合: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以整合利益关系为基本原则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协调并解决社会的各种利益矛盾或利益冲突,从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3、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二、简单题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
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孤立地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的,即使暂时解决,也会牵连其他问题或产生新问题(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6)合法性:政策与法律之间存在着特殊关系,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
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它们都共同体现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公共性;政治性、规范性、权威性、强制性;目标性、价值性;相对稳定性;复杂性)2、简析公共政策与制度和法律的关系。
公共政策与制度:①公共政策是制度的一个层面②公共政策与制度的本质相同③公共政策与制度存在交叉④制度是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
制度的形成需要一系列政策的配合公共政策与法律:①公共政策与法律的本质相同②政策是法律建立和修订的基础③政策与法律互为补充④制定主体不同⑤制定程序不同⑥表现形式不同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公共政策学简答题
公共政策学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公共政策绪论1.什么是公共政策?答:所谓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等公共社会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行为。
(2)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选择行为。
(3)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而作出的选择行为。
(4)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作出的一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答:(1)特点:①阶级性。
阶级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②目标性。
③强制性。
公共政策对于社会成员特别是目标团体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
④相对稳定性。
(2)功能:第一,分配社会资源。
第二,规范社会行为。
第三,解决社会问题。
第四,促进社会发展。
3.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导向、调控、分配功能?答:(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4.戴维·伊斯顿关于公共政策的含义?答:他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所谓“价值”就是社会上一般人都想得到的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如权力、财富、技能、知识、安全、声望等。
“权威性分配”是指政治系统经由政策制定,将各种价值分配于体系内的成员。
这一界定突出了三个方面的思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对社会价值进行分配;分配的范围涉及全社会成员;分配的主体是政府这样的社会公共权威,其分配的影响力则是权威性的,即具有强制性。
公共政策的内涵简答题
公共政策的内涵简答题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公共利益而采取的战略、方法和措施的总称。
它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
公共政策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目标:公共政策的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
例如,教育政策的目标可以是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
2. 决策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常包括政策制定、决策、执行和监督等环节。
政府通常通过立法、管理和宣传等手段来实施政策。
3. 政策工具:公共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例如法律法规、经济激励、宣传教育等。
不同的政策问题需要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
4. 政策评估:公共政策的实施需要进行评估,以了解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定期评估来检查政策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5. 利益相关者:公共政策影响着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尽可能平衡各方利益。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是为了促进公共利益而由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方法和措施。
它包括政策目标、决策过程、政策工具、政策评估和利益相关者等方面的内容。
(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
简答题(50题)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社会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和措施等。
基本特征:1、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政治倾向和利益追求2、目标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目标3、强制性: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4、相对稳定性:一定的稳定性,相应的政策调整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
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
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
3、解决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
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的学问(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5)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必须建立动态模型4、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导论一、名词解释元政策:是关于政策的政策,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
其基本功能在于如何正确的制定公共政策和有效执行、评估、分析公共政策。
基本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指导国家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工作而制定实施的行动准则,是用以指导部门政策的主导性政策。
具体政策:亦指部门政策,主要指针对具体的公共政策做出的政策规定。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政策客体:公共社会问题只有列入政府议事议程,涉及到社会上相当多的人的利益的社会问题才是公共政策客体。
政策环境: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即指凡是影响政策的存在、发展变化的因素都是政策环境。
政策议程:政策问题或政策机构的行动计划过程,它提供了一条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过程的渠道和一条给与考虑的事项。
政策问题: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政策规划:是政府针对现实某些政策问题,在未来可能演变成的情形,系统地制定一套解决预案的过程。
即是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
政策执行: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资源的混合:指的是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交织在一起,很难分清某项资源的支出究竟应该属于哪一个政策,或每项政策的总投入是多少。
政策的重叠:指的是针对相同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制定并执行各自的政策。
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与方式。
有限理性模型:即满意准则,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
公共政策学简答和论述题
公共政策学简答和论述题公共政策学的简答题和论述题一、简答题(也可出选择或论述,注意有些题目的问法不一样,但是答案是一样的)1、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作用(一)含义: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政策功能、政策计划或政策组织的一种行为(二)作用:(1)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2)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3)政策终结有利于促进政策优化2、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或简述公共政策预测的必要性)(1)作为辅助决策的咨询机构,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为社会各界提供沟通信息、集中意见并进行表达的系统功能(2)作为政策学知识的应用者和创造者,提供新的观念、理念和方法,探寻社会发展的方向,推动决策者的思想与知识更新(3)作为评估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有关政策实践的信息,并从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改进政策的实施程序和工具,起着一种诊断社会机能和运行状态的作用(4)作为人才成长、储备机构,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5)作为思想和知识传播机构,政策研究组织通过传播其思想和观点,对公众进行政策教育,使大众对公共政策有更全面、系统的了解。
3、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4、公共政策下的研究通常以经验观察为始点,如何按照程序作出研究设计?(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2)确定假设(3)收集系统资料(4)资料分析(5)做操作性研究(6)撰写研究报告5、简述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一)一手资料的收集:(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二)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1)内容分析法(2)二次分析法(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6、简述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劲:(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目标分析和结构分析;(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法(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8)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方法7、古代没有发展成“公共政策学”的原因:(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过程进行直接地或比较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简答论述(2)
简答:一、政策执行研究的途径有哪些?1、“自上而下”,政策是由上层规划或制定的,然后它们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由下层的行政官员或职员执行。
2、“自下而上”,它是以组织中的个人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做政策执行的基础。
3、“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该途径或多或少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综合的意味。
4、工具选择途径,这种途径从这样一个观察开始—政策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一个或更多的政府的基本工具应用到政策问题上,这些工具称为政策工具。
二、政策评估面临哪些困难?1、政策评估不确定性2、政策效果不确定性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行为的重叠4、政策行动与环境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5、评估信息和评估经费缺乏6、有关机关和人员抵制。
三、获得法的形态、政策与未获得法的区别?1、层次上法:层次高政策:层次低2、稳定上政策更灵活3、利益上法:权利义务对等政策:权利义务不对等4、强制性上法的强制性更大5、调控范围上政策的干预范围更广6、执行上(1)执行内容法:禁止做什么政策:做什么,怎么做(2)执行主体法:司法机关政策:行政机关(3)执行意图法:被动作为政策:主动作为(4)适用性法:注重条文政策:注重精神四、渐进主义模式是更贴近现实政治生活的政策,思维模式的依据是什么?1、当今各国政治呈渐进特性(1)高层决策者对国策的看法是一致的(2)执政党本身的政治纲领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呈现出渐进修改的特征(3)为了稳妥2、理性优化模型使用时相当困难3、权宜之计,对原有政策的修正容易达成协议五、方案比较中的绩效标准基本类型有哪些?1、技术可行性的比较2、经济可行性的比较3、政治可行性的比较4、行政可行性的比较六、澄清和确定目标的困难来自于那些方面?1、价值因素2、政治原因3、目标的多重性及冲突七、政策失败的原因?1、政策投入不够2、目标团体不配合3、政策本身的问题4、解决某些问题的代价大于利益5、外在因素的感染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签定相关利益有哪些?1、目标群体2、直接受益者3、直接管理者4、资源提供者5、外部咨询顾问、供应商以及其他对计划/项目提供支持的人或机构6、在本计划/项目环境中可能受到计划/项目结果影响或对其感兴趣的其他机构(私人实体机构、社会组织)九、政策调整内容有哪些?1、随政策过程由制定到监控等环节的推进,人们可能发现对问题原有的认识并不全面,问题某些重要方面或边界条件可能被忽视,环境的变化可能改变问题的性质2、政策目标的校正、修订或再确立3、对政策方案加以修正、补充或完善,甚至重新制定十、全面理性模型的主要的难题是什么?1、在政策制度中,决策者往往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而是需要根据一些现象的表征去探查问题的所在。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1、*分权制: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机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3、*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来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
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而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4、公共问题: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5、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的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6、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7、完全理性思维: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8、*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
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9、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公共政策学
二、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①导向功能:政策的导向功能是指政策引导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朝着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②控制功能:是指政策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③协调功能:对各种关系和利益的协调,以保证整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和谐进行。④象征功能:是指政策仅具有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后果,主要发挥象征性作用。
①公共政策主体②公共政策客体③政策环境
5、公共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
①系统议程是一种公众讨论议程,即公众共同讨论某一现象或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的是非好坏,进而讨论社会应有的态度和政府应当采取的对策。这些问题通常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并经传媒推动的问题。
②政府议程是政策问题引起政府官员深切关注并被政府提起讨论的过程,是行动的程序。
12、政策效果的类型
①直接效果②潜在效果③附带效果④象征性效果
13、政策评估的类型
①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②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③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④政策影响评估、政策效率评估和政策效益评估
(2)政策执行手段①行政手段②法律手段③经济手段④思想诱导手段
11、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1)政策问题的性质包括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对象行为的多样性、政策对象人数及行为需要调适量(2)政策本身的因素,包括政策的正确性、合理性、具体明确性、政策资源的充足性等
(3)政策以外的因素①目标团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②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③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 通与协调④政策环境
5、政策执行手段及特点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类(按章节顺序)1、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力机关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经由政治过程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方法、办法、条例等的总称。
2、公共权力:是指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政府官员及其相关部门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3、公共利益: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或特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主体利益相一致的方面。
它不同于国家利益和集团(体)利益,也不同于社会利益和共同利益。
4、政策工具:是指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5、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和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6、政策议程: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等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将其纳入政策讨论,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7、公共政策制定:指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针对政策问题,依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拟订、评估、选择、决定政策方案的过程。
8、公共政策目标:指为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而制定的政策方案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9、政策方案规划:指政策议程确立后,为实现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拟定和评估政策措施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10、政策方案抉择的合法化:指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进行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
11、公共政策执行:指政策主体(或机构)为实现政策目标,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将政策内容贯彻落实于政策对象的行动过程。
12、公共政策的监控:指对公共政策过程(制定、执行等)进行督促、检查、指导、纠偏的过程。
二、简答题(按章节顺序,或与论述题在类型区分上有所偏差)1、公共政策的本质——1)公共政策是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2)公共决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政策主体尤其是执政党和政府总是试图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3)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互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学 自考复习
公共政策学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党和国家在处理公共领域内的公共事务时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准则或指南;在我国包括一系列的命令、通知、指示、条例、规定等。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部门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调整和平衡社会利益关系,而遵循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制定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
2、政策环境: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采用第一种含义)分为自然和社会环境。
3、政策科学(德洛尔):研究如何运用有系统的知识、有结构的理性和有组织的创造性来改进社会政策制定,以制定更好的政策的一门跨学科的学科。
4、公共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策过程模型:政策过程看成是一系列的政治活动,模型的中心是要求政策制定者“如何”去形成政策,或者说是“应该”如何形成政策,而不要求政策制定者对公共政策的实质进行评判。
6、政策目标: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的实施所达到的效果。
7、政策合法化:政策方案经由特定国家机关的审议、修改、通过、批准、签署、公布等程序而获得合法地位或成为法律的行为过程。
8、政策法律化:也称为政策立法。
在现实生活中,政府的一些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和修改,已经适于成熟和稳定,为了增加政策的权威性,有必要经过立法程序使之上升为法律,这就是政策的法律化。
9、政策执行: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是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动态过程。
10、政策工具: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与方式。
11、公共政策评估(安德森):政策评价与政策(包括它的内容、实施及后果)的估计、评价和鉴定相关。
12、公共政策控制: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13、集团头脑风暴法: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做出集体判断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简答题全解
公共政策学简答题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与基本功能:(1)基本特征:阶级性、目标性、强制性、相对稳定性①阶级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一定的公共政策总是要为一定的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超阶级的公共政策是不存在的。
②目标性:在公共政策中,目标集中体现了社会成员的需要和利益追求。
③强制性:公共政策作为社会公共权威所选择或制定的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有其合法性基础并且具有权威性,因而它对于社会成员特别是目标团体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
④相对稳定性:只有保持政策一定的稳定性,才能有利于特定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和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
但是其稳定性又是相对的,需要根据具体事实进行调整。
(2)本质属性:公共性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判一切公共政策的基准性价值,成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精神。
①阶级性和社会性:这两方面是紧密相联的,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②超前性③系统性:即公共政策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们应是一个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是一个整体④合法性:这是极其重要的政治要求。
(3)基本功能:指公共政策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功效与作用。
从其对社会所起到的基本积极作用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配社会资源;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2、公共政策学产生的背景:公共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学科而出现,既是当代世界中社会、经济和政治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与战后美国特殊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虽然导致公共政策学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更直接的原因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问题的压力;政府管理的需要;政治科学的发展;其他学科的发展。
4、经验决策模型的基本观点: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非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
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
决策者要依据现有方案,通过与以往政策的比较,考虑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对以往政策进行局部的、小范围的调适,逐渐把一项旧的政策转变成一项新的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指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去的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利:一种法律权利,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利,或者是影响政策主题、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利。
5.集权制: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夏季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向右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制自称,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10.因果立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负责政策执行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所以是管理问题。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与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再输入的过程。
14.演化理论:在政策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5.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6.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7.非正式评价: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8.完全理性思维:决策者可以搜集完整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19.经济合理性: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20.渐进思维: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的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21.顺序决策:主要用于只是和意见的不一致去的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在过渡到下一阶段。
22.剧烈变革: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
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23.头脑风暴:是一种专家会议法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24.德尔菲法: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直觉预测技术以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法”命名。
25.系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
26.系统分析:是由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就是为政策主题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题提供可靠的依据。
27.决策支持系统:美国麻斯科特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突出的计算机系统。
28.知识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
29.扁平式组织:消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
30.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题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尝试。
31.公共政策案例: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3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是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33.公共问题: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34.公共利益: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35.公共责任: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单选36.决策权角逐的核心问题(权力)37.个人决策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式)38.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外脑)39.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40.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排斥)41.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他的(共识)多选42.公共政策体系包含着(监控、智囊、决断、信息)等子系统43.外部监控体系是由(人民群众、新闻舆论、社会团体)等组成44.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界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选择政策方案)45.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目标与手段的同意、目标有效协调、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目标具体明确)46.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有(多要素原则、多方案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排斥性原则)47.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说服、强制、交换)48.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双重优化、非零起点、回溯分析、心理效应)问答题49.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答:1、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结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2、超前性。
公共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
政策的超前性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归路充分认识基础上。
(3)层次性(4)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
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
(5)合法性50.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答:(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
(3)分配功能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离开了这一核心问题,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
51.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答:(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52.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答:(1)政策问题。
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2)政策目标。
(3)政策方案。
由于好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4)政策模型。
对研究队形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
(5)政策资源。
所消耗的资源一般可以用货币表示费用。
(6)政策评价标注。
整个政策过程都有待于监理合适的评价标准。
(7)政策效果。
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高于政策执行成本时,政策效果是有效的。
(8)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多种要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境。
(9)政策信息。
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因此要加强各种信息渠道的沟通。
53.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答:(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事不应该做的,什么是能够做的,什么是不能够做的(2)引到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公共政策主题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主体。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公共政策主题为了实现有效管理而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这要求政策主题以大局为重,平衡各种利益矛盾来调控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必将取之一些人而使另外一些人受益,社会中的个体都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出发来对待公共政策,“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怎么分配、最佳分配是什么”就成为公平分配社会资源中的核心问题。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执政党、利益团体等公共政策主题以及公众、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一个公共政策系统。
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将决定整个公共政策体系的能力54.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答:(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1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2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佳○3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
(3)人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主体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利益上制定政策。
(4)只是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55.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答:(1)公共政策主题转变政策理念。
○1市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2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3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4掌握政策主动权(2)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
56.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答: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着和执行者。
(我国政府的职责)○1我国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
它的权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等。
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
总理领导和主持国务院的日产工作,总理对决策的问题拥有最后决定权。
如12月22日,2011年全国职工工资增长10%。
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在辅助国务院实行职权的同时,也独立行驶一些重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
○2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
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地方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四个层级,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时把本地区的情况相结合,制定指导本地区工作的具体政策。
(西方执政党的体制)西方国家的政党执掌政权,是通过选举争夺议会多数席位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方式来实现的。
经过选举上台成为执政党之后,党的领袖作为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基本上不再以党的名义活动。
9.试论述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答:(我国的政党体制)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政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政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