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卷)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含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地理试题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夯实“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射光板到地球运动轨道、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联合国宣布全球延缓实施“地球工程”。
据此完成第1~2题。
1.“地球工程”旨在遏制下列哪种环境问题恶化的趋势?()A.大气污染B.湿地丧失C.物种灭绝D.全球变暖2.依据整体性原理,联合国延缓实施“地球工程”的理由不可能是()。
A.影响生物多样性B.增强太阳辐射强度C.影响气候及生态系统2.B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A.地形、生物、大气、水文、土壤B.土壤、生物、大气、水文、地形C.土壤、地形、水文、大气、生物D.生物、地形、大气、水文、土壤4.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河流水位降低④土壤肥力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④D.①②④4.D5.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
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②气温低③空气稀薄(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地理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在青藏高原的演变过程中,其“牵一发”是指什么?自上而下依次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
(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能力提升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完成第6~7题。
6.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A.①B.②C.③D.④7.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完整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习题及答案
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题组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下图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B.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2.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及可能的后果是(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海洋“生物泵”作用的影响可能是( )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4.材料中体现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 )A.循环功能B.转化功能C.生产功能D.平衡功能下图是我国土壤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18河北保定模拟演练)据图可知黑垆土主要分布在(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6.(2018河北保定模拟演练)青藏高原东南部形成红黄壤的原因是( )A.海拔高,热量充足B.较低纬度谷地,水热充足C.海拔低,光照充足D.河流谷地,水源条件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
图Ⅰ示意研究区范围,图Ⅱ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图Ⅰ图Ⅱ7.(2017广东深圳一模)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
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A.洞庭湖平原B.东南丘陵C.山东丘陵D.华北平原8.(2017广东深圳一模)2001—2010年间,研究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
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Word版含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习题一、单选题1. 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 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地进行着水分与热量的交换,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B. 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受地质作用的影响C. 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 ℃,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2—3倍D. 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 ℃,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2—5倍2. 大面积砍伐森林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 水土流失严重③引起全球变冷④许多物种灭绝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2008年11月4日22时,三峡水库成功蓄水至172.47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但无论结果怎样,建设三峡工程是利大于弊。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 材料中所说的哪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A. 气候B. 土壤C. 水文D. 生物4. 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对自然要素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 使生物多样性剧减B. 地方气候更温和湿润C. 土壤肥力下降D. 洪涝加剧5.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①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③陆地环境各要素可以孤立存在和发展④陆地环境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会影响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6.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下的自然带的名称是()A.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 亚寒带针叶林带7. 北大西洋暖流的动能来源体现了哪两个圈层间进行的什么能量的传输和交换()A. 大气圈与水圈间的动能的传输B. 大气圈与水圈间的化学能的交换C. 生物圈与水圈间的化学能的交换D. 岩石圈与水圈间的动能的传输8.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③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④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9. 下列地理现象能够反映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是()A. 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B. 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C. 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D. 沙漠地区生长着骆驼刺,水生植物根系不发达10. 局部的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扩大甚至蔓延全球,其原因有()②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和渗透③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会使全球所有地区环境随之而变化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主要的、明显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不明显的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③答案解析:1.A 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地进行着水分与热量的交换,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必修一专题五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必修一专题五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据此完成1~2题。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D.植物稀少,土壤瘠薄2.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环境恶化反映了(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②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③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必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如右图所示中M是绿色植物。
据此回答3~5题。
3.图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4.图中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5.图中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整体功能B.平衡功能C.调节功能D.生产功能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6~7题。
6.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A.①B.②C.③D.④7.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⑤B.⑥C.⑦D.⑧下面四幅图为咸海面积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8~9题。
8.导致咸海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变暖,蒸发旺盛B.大量引入湖河水灌溉C.湖泊沿岸植被被破坏D.气候干旱,蒸发旺盛9.咸海面积减小对当地的影响最可能是()A.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B.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沉降C.气温年较差变大,盐尘暴频发D.灌溉水源增加,农业增产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10~11题。
10.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B.大气污染C.森林破坏 D.温室效应11.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 D.同一性读图所示,完成12~13题。
高中地理 专题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预)(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
专题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梳理归纳】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和等。
【答案】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注意提示】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再如,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也不具备平衡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表现: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的演化。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答案】统一的其他各个要素协调牵一发而动全身【注意提示】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命题过程中常考查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综合分析某一地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如我国“沙尘暴”的成因是由于地处农耕和草原交接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植被,地表沙化,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形成的。
【思考导读】1.以气候与地貌的相互影响为例,说明气候与其他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2.试以水循环为例,说明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3.请以植被破坏为例,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4.每个自然地理要素都具备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吗?【参考答案】1.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地貌,如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气候条件下。
不同地形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如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与那里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
2.水循环跨越了各大圈层,蒸发、蒸腾使水变为水蒸汽,从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进入大气圈,水蒸气在大气圈中以降水的形式回到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降水被生物截留和利用;降水形成地表或地下径流,参与岩石圈的侵蚀改造,然后流入海洋;在高山、高纬度地区的降雪,形成冰川或冰盖,成为水圈的组成部分;当冰川融化,水又参与生物的生长、岩石的风化,然后再次被蒸发、蒸腾进入大气圈。
2019高中地理 专题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①、水、②、生物、③、地形等。
2.循环类型:④、生物循环和⑤物质循环。
3.循环目的:进行⑥迁移和⑦交换。
4.循环结果:形成相互渗透、相互⑧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⑨的能力。
(2)过程:植物提供⑩,大气提供⑪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⑫及无机盐,通过⑬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⑭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⑮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结果: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⑯。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⑰的改变。
(2)变化:在诸多自然地理要素中,⑱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地理要素,而岩石直接受人类影响较小。
重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读生物与地理环境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的空格内填上适当的化学元素符号或分子式。
(2)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从空气中吸收,从土壤中吸收 ,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 。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化成为 能,进入生态系统中流动。
(3)植物的产物是 和 的食物来源,被生物有机体吸收的 ,在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又以 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的环境中去,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 。
重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 1.我国的江汉平原,地貌以平原为主,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地表生长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发育了红壤,林内栖息着灵猫、猕猴等典型动物。
这里河网密集,水循环活跃,水生动物丰富多样,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
该资料反映了( ) 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南方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解析】该资料反映了江汉平原地形、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B 2.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解析】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土壤肥力流失严重;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不如阴坡好;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答案】 C 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到不足1%,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发。
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显示导致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 C.水文 D.植被 4.本材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 A.差异性 B.均衡性 C.整体性 D.稳定性【解析】第3题,由题干知黄土高原是由于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环境变化。
第4题,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3.D 4.C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砍伐植被 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 6.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析】该图反映了由于地壳的上升,导致背风坡降水减少,植被由森林逐渐变为荒漠,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含解析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云南省昆明市2018-2019学年期期末)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警告,2019 年上半年厄尔尼诺概率达到80%,受其影响,印度洋至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变弱,且冷空气影响小。
进入5月,云南出现大范围高温干旱天气。
下图为地表系统各圈层关系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各圈层关系描述正确的是()①圈层之间独立存在,互不干扰②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③此次事件中,大气圈的影响居主导地位④此次事件中,水圈的影响居主导地位⑤此次事件中,生物圈的影响居主导地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⑤2.今年5月以来云南持续高温的主要原因是()A.冷空气影响弱,降水少 B.海拔较高,空气稀薄C.东北季风影响时间较长 D.云南森林覆盖率较高【答案】1.C 2.A【解析】1.该题主要考查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故①错②对;根据材料可知,此次事件中涉及到的主要是厄尔尼洛现象造成地区间的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导致的气候异常,故起主导影响的是大气圈,③对,④、⑤错,正确项目为②③,答案选C。
2.根据材料可知,云南持续高温的原因是由于冷空气影响弱,暖湿气流不易凝结导致降水减少,A对;排除;材料中未体现东北季风对B材料中未体现云南省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降水与海拔没有必然联系,云南省的影响,C排除;材料中未体现云南森林覆盖率较高,且一般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由于蒸腾作用较强,空气中的水汽较多,降水也较多,D排除;正确答案为A。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期末)南美洲的“瓶子树”,因其独特的体型而闻名。
多雨时期,它利用发达的根系,最大限度地吸收并贮存水分;干旱季节,则通过落叶或开花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损失。
下图分别为“瓶子树”景观图和南美洲地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瓶子树”主要分布在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4.“瓶子树”储水的时期为A.4月-9月 B.6月-9月C.7月-8月 D.10月——次年3月5.影响“瓶子树”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气候C.洋流 D.海陆位置【答案】3.B 4.D 5.B【解析】3.分析材料可知:“瓶子树”分布区降水季节差异显著,干湿分明,应为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结构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的 整 体 性
●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案例:生物循环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整个自然环 境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改变
活动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①太阳能通过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 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
②植物成为动物的食物 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 保存在动物体内。
③植物和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 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境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为地理环境的功能。 生物 气候 地貌
活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通过光合作用, 植物吸收了大气中 的二氧化碳,放出 ① 氧气。 ② ●通过降水、土壤 和河湖及生物获得 了水分补给。 ③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生物、土壤、大 气、水、地貌
●植物残体进入 土壤,为土壤提 供了有机质。 ⑥ ●岩石经过风化 向土壤提供成土 物质和无机盐。 ⑦
藏 羚 羊
存活率下降 数量锐减
[活学巧用· 大冲关] 1.读“自然界两种物质循环示意图”, 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的两种物质循环是 ( ①水循环 ②氧循环 ③碳循环 ④二氧化碳循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图中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 ( ) A.侵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固结成岩作用 D.风化作用
●通过植物蒸腾 ④ 和土壤蒸发,大 ⑤ 气获得了水汽。
测评卷9
高三一轮总复习新课标地理高效测评卷(九)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基础卷]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A.整体性规律B.地域分异规律C.地带性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A.物质循环关系B.能量流动关系C.生态金字塔关系D.食物链关系解析: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理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由于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因此,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必然会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各个要素。
在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中,如果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其物质是不断循环的。
答案: 1.A 2.A(2012·江苏苏北四市模拟)读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完成第3~4题。
3.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4.此图可以说明()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③地理环境中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④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温室气体CO2的增多。
图中②表现为破坏森林使吸收的CO2减少,④表现为CO2排放的增加。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整体。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循环的,而能量则是单向逐级递减。
答案: 3.D 4.A(2012·嘉兴一中月考)读安第斯山西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完成5~6题。
5.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是()A.雨林常绿硬叶林荒漠或半荒漠B.雨林常绿硬叶林草原C.雨林落叶阔叶林草原D.雨林落叶阔叶林荒漠或半荒漠6.图示山麓自然带中,导致丙自然带所跨纬度最大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分布C.洋流D.地形解析:第5题主要考查利用经纬度和海陆位臵判断气候类型,进一步判断气候类型所对应的自然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试题(含答案)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1.“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的规律()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1.A2.能够把自然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的是()A.地壳物质循环 B.生物循环 C.水循环 D.大气环流2.B 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是()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3.B 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
4.我国南方低山丘陵,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
这种自然景观特征体现了()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复杂性4.A 题干信息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完成5~6题。
5.“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6.“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5.C 6.A “红色荒漠”实际上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其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
读“某地理事象关联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 B.森林破坏 C.气候变化 D.围湖造田8.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整体性特征7.B 8.D读我国某区域绿洲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9~10题。
9.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10.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9.B 10.B 第9题,由因果关系推理,即可得出答案。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形—— 水文—— 生物——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湖水由深变浅直至消失 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 逐渐由湿变干
土壤——
气候——
由湿润变得干燥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
牵 一 发 而 动 全 身
干旱 气候
河流少 水文 内流河
发育差 土壤 肥力低
少数耐 生物( 植被) 旱植物
风蚀地貌 地貌
案例3: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答案要点
(1)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等。
(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 的枝叶 截流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 水分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中、 生物等水分等。 (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 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 能传递给出动物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 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 放到环境中。
藏 羚 羊
存活率下降 数量锐减
☆藏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 ★请描述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什么, 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 恒定的现象,说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产 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保持稳定的能力 生了什么功能? 请分析藏羚羊减少的原因。
活动3
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 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 土层,土壤肥力逐渐下降。 在土壤受到侵蚀的同时地面 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长期 的流水侵蚀作用使沟谷不断 加长和加深,进而平坦的高 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 已被人类严重破坏的自然植 被的高度和覆盖度随水土流 失继续下降,并与土壤表土 层同步消失。河流携带的泥 沙在黄河的下游沉积,河道 淤高,河流改道,形成泛滥 平原。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植被下降,逐渐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卷)
一、选择题
读我国某区域绿洲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该示意图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
4.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5-6题。
5.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
B.②
C.③
D.④
6.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A.⑤
B.⑥
C.⑦
D.⑧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下图完成7-8题。
7.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8.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读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9-11题。
9.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③大气污染严重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引起该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11.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二、综合题
12.(2017·长春高一期末)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5 000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其要素如图所示。
阅读并分析以下框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②气温低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13.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填写下列相应内容:降
水___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_____;地表水__________;地貌多__________;土壤有机质含量__________;植被__________。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
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简要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参考答案
1.B解析:根据图示源于土壤湿度增大,可使空气湿度增大,则导致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同时源于蒸腾作用加强,可使土壤湿度增大,则导致降水增加;土壤热容量越大,气温变化幅度越小。
故选B。
2.B解析:该图显示各种地理事物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B。
3.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湖泊先是减小,最后消失。
周围有大量碎屑物质,且为外流湖,水走沙积。
4.A解析:某一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进而导致环境的变化,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5.A解析:松花江和珠江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所以影响其水文特征的因素是气候。
6.B解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而成的。
7.C解析:结合框图与备选答案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
8.A解析:各自然要素是相互关联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9.D 10.B 11.B
12.(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
(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解析:第(1)题,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②),多冰川、冻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③),晴天多,太阳辐射强(①),保温作用弱。
第(2)题,由框图可知,“牵一发”指的是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地势不断升高。
第(3)题,结合板块运动归纳,海拔升高,气候寒冷,对植被、水文、土壤、生物、地貌等都有影响。
13.(1)少大少戈壁、荒漠少稀少
(2)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大陆性强、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河流欠发育、地表水少;风力作用强,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疏。
第(2)题,黄土高原地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过渡地带,由于植被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作用。
第(3)题,归纳上面案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