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模型”下对高校管理本位论的思考
论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
论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是指通过学校、产业界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协同合作,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螺旋理论是指大学、政府和产业界这三个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发展,它被认为是推动大学产业技术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
本文将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实施,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当前大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
目前大学的教学理念传统,很难满足社会对高级创新人才的需求。
大学传统的划分学科界限,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无法有效整合。
大学自身的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有限,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
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还有待加强,学校与产业界之间的协同机制不够完善,难以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
1. 学校层面学校作为高校的主体,应当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并通过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和资源。
学校还需要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强化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产业界层面产业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应当积极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宝贵的实践资源和创业机会。
产业界还应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和人才培训,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和交流。
3. 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和投入力度,鼓励学校加强和产业界的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政府还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科研和创新项目,促进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优势和意义1.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和整合通过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学校、产业界和政府可以共同整合各自的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管理工具陀螺模型
陀螺模型陀螺理论(Gyroscope Theory):以快治变[编辑]陀螺模型概述物理学上,陀螺是典型的用来描述物体动态平衡的模型。
它具有的定轴性、进动性和陀螺效应等物理特性,正是可以用来解决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动态平衡发展问题的工具。
实际上,优秀企业本身就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它们的管理者则是操控陀螺的高手。
这也是将该理论命名为陀螺模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编辑]陀螺模型的核心思想陀螺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以快治变。
用一段话来概括就是: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管理者要逐步把企业培养成为一个在锐意进取目标驱动下高速运转的陀螺。
为此,企业要对经营机制和管理结构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创新,构建一种以快速应变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并利用这种能力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发现、创造和把握机遇,以及避免或减小威胁。
[编辑]陀螺模型的构成要素陀螺模型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组织生命体、机会威胁平面、快速应变能力轴、机制结构环和目标驱动力(见下图)。
它们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组织生命体的动态平衡发展。
(一)组织生命体企业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具有目标驱动、自我意识、对外开放、学习能力和存活期限等一般生命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陀螺保持动态平衡的先决条件是高速运转。
企业也像有生命的陀螺,当它的生机和活力减小时,首先为表现为运转速度下降,当运转速度低于某个下限时就会倾覆。
这时企业将面临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因此,要保持企业的动态平衡发展,就要不断地“鞭打”它,给它的成长以持久的驱动力,使它始终像陀螺一样处于高速运转。
从运转速度下降即将失去平衡,到在驱动力作用下运转速度提高而重塑平衡的过程,不是一次次简单的循环重复,而是组织生命体陀螺不断适应新环境,消化驱动力和克服发展阻力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历程,也是一个通过行动触发思考、从而促进学习的历程。
学习成效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组织生命体持续高速运转时间的长短。
“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永葆卓越”。
“陀螺模型”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创新应用
“陀螺模型”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创新应用作者:聂斐高菊玲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09期摘要:高校党建工作“陀螺模型”的特点为:分层次、多结构、立体运行,不仅可针对高校基层党组织运行过程中“上热下冷”、重形式、无创新、能量层层衰减、基层党组织长期处于被动等突出现象得以有效解决,还可以运用其动态平衡运转来描述高校党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机理。
同时运用了项目管理思维方式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质量与过程控制,努力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从而构建出更为标准、规范、科学的高校党建工作的运行服务体系。
关键词:陀螺模型;高校党建工作;项目管理;基础规范化在新时期,面对思维活跃的年轻群体,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创新意识,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新任务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利用高校党建工作的各种有效资源,并结合企业项目管理思维模式,构建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努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党建工作运行服务体系。
本文运用了其它高校的优秀案例,进一步探索现代高校基层党组织运行管理机制的革新,设计了以“能力提升共享共赢”为主题的党建工作品牌作为支部“两学一做”特色载体,并通过开展“强化过程控制,提升党建基础规范化”、“开展亮点工作,驱动党建特色品牌化”、以及“带领工建团建,推动党建服务常态化”三方面为基层组织的运转加压驱动。
从而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运行体系,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责任意识与创新意识,党员活力也明显得到提升。
一、陀螺模型基本理论在物理学中,用来描述物体的动态平衡属陀螺模型为典型。
其物理特征为:定轴性、进动性以及陀螺效应,在解决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动态平衡发展问题中经常运用。
首先,高校党组织代表着有生命的组织个体,它有着同一般生命体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即目标驱动、自我意识、对外开放、学习能力以及存活环境;其次陀螺的旋转需要既定的轴向动力。
“轴向”维系着陀螺运转的稳定性,为了避免陀螺倾倒至“威胁平面”,需要有绕轴向心的目标驱动力;最后要保持陀螺更平稳快速的运行则需对其本身的组织结构进行不断的剖析和调整。
论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
论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的不断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备受关注。
而在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协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三螺旋理论视角出发,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优势和问题。
三螺旋理论认为,高校、政府和企业是构成创新体系的三个主要力量,三者之间通过互动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三螺旋理论同样适用。
高校作为教育和研究机构,政府作为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的主体,企业则是市场主体,三者之间通过协同机制实现共赢。
首先,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协同机制可以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高校作为创新资源的主要来源,政府和企业则是创新资源的主要需求方。
高校可以通过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将自身的研究成果和人才优势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项目,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时也可以获取更多的资金和资源用于创新研究。
政府和企业则可以借助高校的资源和研究成果,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协同机制可以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吸纳。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政府和企业则是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需求方。
高校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学生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人才支持。
政府和企业则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与优秀人才建立联系,并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
然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信息交流效率不高。
其次,合作目标不够明确。
高校、政府和企业对于合作的目标和方向是不一致的,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和优先考虑的问题。
最后,合作效果不够显著。
高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缺乏协同推进的力量,无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合作的共同目标。
综上所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高校、政府和企业应该通过协同机制,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吸纳,但同时也需要解决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合作目标不够明确和合作效果不够显著等问题。
《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
《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张有根摘要: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以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依托,生命发展与职业能力培养双轮驱动,将职业能力任务化、项目化和模块化,同时关注个体生命发展和职业迁移性的开放式、动态性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势能是推动体系运转的内驱力。
文章分析了其创新价值,提出了构建策略,即立足学生职业发展、生命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构建生态型职业教育框架:研究行动领域素养、能力系统形成机制,建立高职人才素养、能力集合体系和课程体系:立足与区域经济互动融合,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陀螺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能力集合体系作者简介。
张有根,男,江苏省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2x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高职陀螺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基于‘竞争力’理论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双重维度”(苏教高[202x]27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主持人:张有根。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2x)01-0020-03作为物理学上典型的用来描述物体动态平衡的模型,陀螺的核心思想是以快治变、以运动治平衡。
高职教育的生态环境就是一个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追逐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高速运转的陀螺。
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区域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依托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将职业岗位所需求的各种能力与素养模块化和项目化,同时兼顾职业迁移性和个体生命发展的刚性与动态相结合的新型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包括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和专业体系。
一、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基本内涵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与总方向.是对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人才培养活动中最基本的核心问题,也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
因此,只有准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科学设计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正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架构。
大学文化管理:三螺旋动力系统分析
部 复 杂性— — 快速 变化 的社 会需 求 与多元 的利 益相 关 者 组合 ( 政 人 员 、教 授 、多 样 化 的 学 生 、社 行 区 、政府人 员 、 慈 善 组 织 、校 友 等 ) 所 产 生 的利
益 冲 突 的增 强 ,以往 大 学许 多 固化 的结构 性功 能开
精神被引入大学管理 ,尤其是 1 9世纪初洪堡所推
21 0 0年第 5期
现 代大 学教 育
3 9
大 学 文化 管理 :三螺 旋 动 力 系统 分 析
钟 凯雄 刘 奕涛
摘
要 :知 识 经 济时代 ,随着 大学作 用 的增 强 ,大学 由社会 发展 的 边缘 迈进社 会 的 中心 ,其 管理模 式演 变
为文化 管理 。文化 管理 通过 文化 的 选择 、培植 与 变革 、辐射 这 三 个 系统 来进 行 ,这 些 系统 相 互交 织而成 为
变化对 大学 生存 和发展 有着 非 常重要 的意义 。
其必然性 ,是 由大学内在逻辑发展和社会需求共同
推动 的 。东 西方 早期 萌 规模 较小 ,管理基 本 上停 留于对前
人 经验 的总结 和继 承 ,管理模 式 单一 、不 系统 。随
动 的大 学改 革 以及 中后期 美 国本 土大学 模式 —— 赠
地大学的发展促使 了 2 0世纪初 叶欧美现代大学严 格 的制度 化科 学 管理模 式 的建 立 ,其基 本 的特征 是
完整 的科 层制 系统 和标 准化 的量化 管理 。从 经验 管 理 到科学 管理 ,适 应 了工业 化 社会 发展 的要 求 ,大
学院教师 ,硕士 ,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梅州 ,5 4 1 。 10 5
钟 凯雄
刘奕 涛 :大 学文化 管理 :三螺 旋动力 系统 分析 要 改革 者—— 大 学 领 导 、管 理 者 和 教 师 甚 至 是 学 生 ,组成 共 同体 一起 为学 校 发展 “ 把脉 ” ,理 清大
高校管理制度化的反思:源起、悖论及消弥
响. 其 是 泰 罗 的科 学 原 理 、 约 尔 的行 政 管 理 理 论 尤 法 以及 韦 伯 的 官 僚 科 层 理 论 。 “ 学 主 义 ” “ 济 以 科 和 经 人 9“ 性 人 ” 哲 学 假 设 。 大 学 治 理 模 式 不 论 从 9理 . 的 对
思想上还是操作上影 响颇大 。中国现代大学是在借 鉴 模 仿 西 方 大 学 的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西 方 大 学 的
注并进行一定研究探讨 。对负面弊端有学人提 出以 制 度 化 与 人 文 化 、 刚性 与柔 性 相 结 合 的管 理 范 式 给
予 克 服 . 是 , 校 管 理 制 度 化 何 以产 生 , 弊 端 及 但 高 其 其 源 起 的深层 次 原 因何 在 , 何 更 有 效 进行 克 服 , 如 这 些 均 需 进 一 步厘 清 和 探讨 .
其 他 领 域 或其 他 组 织 同样 存 在 , 高校 作 为社 会 组织 ,
收 稿 日期 :0 1 0 — 2 2 1- 2 1
响. 不论是Βιβλιοθήκη 从西方 理性哲 人 赫利克 利特 、 苏格 拉底 、
作者 简介 : 郑茂 雄 (9 4 )男 , 州市广 播 电视大 学助理 研究 员 , 士 生 。 17 一 , 广 硕
2高 校管理 制度化 的悖 论 : 段成为 目的 手
21管 理 手 段 的标 准 数 字 化 。 . 忽视 高校 的 人 文 性 管 理 制 度 化 催 生 管 理 标 准 化 .有 效 率 的 制 度 必 须 尽 可 能 程 序 化 、 准 化 和 量 化 ( 指 标 化 ) 有 可 标 或 , 具 操 作 性 . 度 的 标 准 化 、 标 化 和量 化 。 行 动 者 提 制 指 对 供 了精 确 而具 体 的 要 求 .标 准 是 一 种 独 特 而 重 要 的
论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
论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更好地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政府等外部资源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三螺旋理论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一、三螺旋理论的基本概念三螺旋理论最早由费雪提出,是一种描述创新活动的动态互动关系的理论。
其核心概念是将创新过程定义为由大学、工业界和政府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它们以协同共创的方式推动创新,形成创新生态系统。
大学代表了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工业界代表了市场需求和技术转化,政府则代表了宏观环境和政策支持。
这三者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通过不断地互动和碰撞,形成创新的动态过程。
在三螺旋理论的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被视为大学和工业界以及政府之间协同创新的重要环节。
高校必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同时也应与工业界和政府密切合作,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在三螺旋理论的指导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1. 多方参与,形成合力高校、企业和政府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关键参与方。
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和政府的合作,通过开展合作研究、共建实验基地、共同举办创新创业赛事等形式,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企业应积极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机会、导师资源和创业项目,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
2. 开放共享,促进资源共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包括人才、科研成果、创业项目等,这些资源需要得到充分的开放和共享。
高校可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向企业和政府开放资源,提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
企业和政府也可以向高校开放自身的资源,与高校共享先进技术、市场信息和创新创业项目。
“陀螺式”职业院校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模型构建研究
“陀螺式”职业院校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模型构建研究作者:王峥业,魏玉梅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第22期摘要: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师自身素质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职业教育性质及团队管理理论,通过模型构建的形式来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有助于专业教学团队的成长和发展。
一个优秀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其组织结构及体制机制符合陀螺理论,结构模型可以建构为“陀螺型”。
关键词: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团队;陀螺模型;构建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8)22-0008-03职业教育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自身既要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和经验,又要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水平,具备“双师素质”。
因此,职业院校教师不仅要不断更新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去企业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参加顶岗实践,提高专业技能。
除以上工作和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职业院校教师为满足职称晋升和学校工作需要,还要开展教育教学与专业方面的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教学竞赛、各类资格考证、继续教育和培训;分担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
这些繁重的工作任务,靠教师“单打独斗”和“埋头苦干”已很难完成,必须要寻找新的、更为科学的方式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
当自己的时间、精力、能力无法完成现有的工作任务或无法解决遇到的困难时,寻求他人帮助,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工作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根据群体动力学理论、组织协作理论等团队管理理论和职业教育的性质,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应当是以促进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共同目标,由团队带头人和其他在年龄、职称、业务能力等方面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组成,能通过能力互补和相互协作,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创造出优秀教学科研成果的正式群体[1]。
一个优秀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其组织结构及体制机制符合陀螺理论,结构模型可以建构为“陀螺型”。
论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
论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则是该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螺旋理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的理念,这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三螺旋理论视角出发,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和优化问题。
一、三螺旋理论的基本内涵三螺旋理论是由荷兰学者埃廷·埃·赫林等人提出的,它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三螺旋理论包含了三个“螺旋”,分别是市场螺旋、政府螺旋和知识螺旋。
市场螺旋是指市场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它强调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政府螺旋则是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它强调科技发展的政府导向;知识螺旋是指科技人才和科学知识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它强调科技发展的知识导向。
三螺旋理论认为,只有市场螺旋、政府螺旋和知识螺旋协同发展,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二、三螺旋理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螺旋理论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1. 强调市场导向。
市场螺旋作为三螺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科技创新应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重视市场需求,引导学生从市场需求出发,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
2. 政府导向。
政府螺旋在三螺旋理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强调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支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强化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创业发展。
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经济扶持和项目合作等方面的支持,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3. 知识导向。
知识螺旋是三螺旋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科技发展应该是以科学知识和科技人才为基础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论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
论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日渐受到关注。
因此,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已经成为当代高教改革的迫切任务。
本文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和实现。
在三螺旋理论中,产业、高校和政府是推动创新的三个主要方面,三者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创新生态系统。
高校具有先进的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是创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产业具有生产、销售和利润的动力,是创新行为的主要推动力。
政府则具有资源调配、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的作用,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化。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本身是主要的推动力,同时政府和产业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政府的支持和投资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并为产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产业的需求与市场可以促进高校教育与科研的实践,为高校带来实践教学和实际创新经验。
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应考虑到三者之间的合作与协同。
具体而言,应该建立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建立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平台,共同助推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首先,需要进一步推进高校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将高校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
高校可以将顶级科研设施和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给产业,为之注入新的技术和创新成果。
企业则为高校带来实际市场需求和商业渠道,提供实践和创新场景。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协作。
其次,应该增加高校课程的实践性和行业性,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和政府相关人员来校授课,或者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性课程。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支持教育资源共享和交流。
最后,应该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和质量保障。
高校应该建立完善评估体系,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评估。
政府应该建立信用评估系统,对企业和高校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进行评估,为优秀的合作双方提供政府奖励和优惠政策。
陀螺模型
陀螺模型陀螺理论(Gyroscope Theory)[编辑]陀螺模型概述以快治变的陀螺模型物理学上,陀螺是典型的用来描述物体动态平衡的模型。
它具有的定轴性、进动性和陀螺效应等物理特性,正是可以用来解决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动态平衡发展问题的工具。
实际上,优秀企业本身就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它们的管理者则是操控陀螺的高手。
这也是将该理论命名为陀螺模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编辑]陀螺模型的核心思想陀螺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以快治变。
用一段话来概括就是: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管理者要逐步把企业培养成为一个在锐意进取目标驱动下高速运转的陀螺。
为此,企业要对经营机制和管理结构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创新,构建一种以快速应变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并利用这种能力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发现、创造和把握机遇,以及避免或减小威胁。
[编辑]陀螺模型的构成要素陀螺模型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组织生命体、机会威胁平面、快速应变能力轴、机制结构环和目标驱动力(图1)。
它们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组织生命体的动态平衡发展。
图1陀螺模型(一)组织生命体企业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具有目标驱动、自我意识、对外开放、学习能力和存活期限等一般生命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陀螺保持动态平衡的先决条件是高速运转。
企业也像有生命的陀螺,当它的生机和活力减小时,首先为表现为运转速度下降,当运转速度低于某个下限时就会倾覆。
这时企业将面临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因此,要保持企业的动态平衡发展,就要不断地“鞭打”它,给它的成长以持久的驱动力,使它始终像陀螺一样处于高速运转。
从运转速度下降即将失去平衡,到在驱动力作用下运转速度提高而重塑平衡的过程,不是一次次简单的循环重复,而是组织生命体陀螺不断适应新环境,消化驱动力和克服发展阻力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历程,也是一个通过行动触发思考、从而促进学习的历程。
学习成效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组织生命体持续高速运转时间的长短。
高等教育管理的新视角--评《高等教育管理新论》
关于高等教育管理的显性视角,该书以“高等教育管理”为研究核心,从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出发,通过对高等 教育管理的工作定位、涉及要素和价值理念以及实践模式、效能评价等内容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 的研究框架。首先,通过详细解读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范畴,为读者研究、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提供了系统化认知, 同时也充分了解到现阶段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当前高质量开展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全新视角。其次,通 过对高等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和观念等主体要素以及育人环境进行完整叙述,指出面对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 教育智慧化等全新环境,部分高等教育管理未能从学生需求、育人要求和时代环境等角度来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引发
“轻人本”的理念偏差、“重约束”的模式僵化等现实困境。最后,在综合高等教育管理效能的现状、价值取向及评 价改进机制等内容后,创新性地提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新模式。通过重新解读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的时代环境、本质要 求和实践特征,提出要践行“主动服务”理念,重塑高等教育管理新生态。书中强调需要把握全新育人环境,明确高 等教育管理定位,真正做好高校教学、育人工作。高等教育管理效能的意义与影响因素的论述为后续从隐性视角认识 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分层的高等教育系统——马丁·特罗的地位层次分析
马丁 ・ 特 罗的地 位 层 次 分析
◆王 萌
( 山东师范大学 )
【 摘要】马丁 ・ 特 罗在《 高等教育新论》 一书 中扭 转 了长期 以来社会 学家对社会分层与高等教 育之 间关 系的思考方式 对 高等 教 育本 身进
,
行探讨 , 提 出了分 层 的 高等教 育 系统 , 这 一 分层 的观 点 对 我 国高 等 院校 的 变革 具 有 重要 借 鉴 意 义 。 【 关键词l高等教育 分层 地位
一
、
高 等 教 育 的 分 层
三 元力 量 相 互 制 衡 的 结 果 。
马丁 ・ 特 罗的地位分层观点是指 对普遍 存在的名望 、 财 富、 权力 , 以及 根据其他 的评定标准 , 把高等院校 进行分级或分等。他将高 等教育分为 以
下三种形式 :
一
四、 高等教育分层对 中国的启示 ( 一) 构建合理 的高等教育分层系统
最新的中国大学排行榜 1 0 0强已经揭 晓 , 不仅大学生会 关心一 下自己 意 识 上 根 据 院校 的声 誉 和 名 望 来分 辨 大 学 好 坏 , 因此 高 等 院校 通 过 聘 任 优 学校的排名, 那些 为高考奋斗的学子和家长也把这个榜 单作为报考 的重 要 秀 师 资 、 引进科研 设备 、 发 布科研成 果、 招 收 高 质 量 的 学 生 争 取 声 誉 和 名 依据。大学中一 直 以来 都存 在等地 之分 , 不仅我 国学 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哀 于将 大学 学 望 , 在这种相互竞争 中, 内部指标 的提升 为学校 带来 了名誉 , 从长 远来看 , 科、 类型、 地域进行排名 , 美 国 人 更 是 对 大 学 排 名 有 着 浓 厚 的 兴 趣 。 美 国 学 这些成功也决定 了高等院校将来的地位和等次。
我国高校校院二级管理的改革和思考
我国高校校院二级管理的改革和思考作者:骆霄张丽娟汪杨罗隽雁杨波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7期摘要:高等院校校院二级管理是现代大学管理进步的一个象征。
深化高校管理改革,建立更加健全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创建更高水平的学科人才培养结构,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实力的必然选择。
本文通过对现有高校教学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和国外高校校院二级管理所得出的一些经验,对如何完成我国高校教育二级管理的改革,提出了个人的相应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院二级;管理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17.021不同的大学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状况。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很多大学格局逐步扩大,在办学过程当中垂直的多层次管理,不再适合现有大学学科发展和学校管理。
学校发展的逐步提升,也使得的原有大学当中学校顶层这一级别管理校内一切事务的模式,不再适用于现有的学校发展。
教育部于2015年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中对就明确说明:“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
”也有专家指出:“现在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说到底是体制、机制问题,即制度问题。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既缺乏经费又缺乏人才,但更缺乏现代大学的观念和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解从对外角度来说,应该是明确政府、社会、学校之间的各类关系,从大学自身而言,就是要完善高校的结构建设和管理。
二级学院在实际的工作中承担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重要业务工作,是学校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如何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是高校综合改革的出口和方向,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是从基础逐步走向提升的必由之路。
1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现状和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的校院二级管理层级结构主要有:校、院、系、教研室管理模式。
部分高校配合高质量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院级机构,综合完成学校学术教学和科研活动。
论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
论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于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越来越需要更加协同的机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和创新创业的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螺旋理论被提出,这一理论正是为了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问题而诞生的。
在三螺旋理论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而如何建立和完善这一协同机制也成为了众多高校和教育管理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本文将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三螺旋理论是由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荷兰学者埃姆斯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高校、产业界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
在三螺旋理论中,高校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产业界是知识的应用和商业化转化者,政府则是整个创新创业体系的组织者和规划者。
这三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被称之为“螺旋”,它们共同促进着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在三螺旋理论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秉持着这种理念,即高校应该与产业界和政府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协同机制,来促进高校、产业界和政府的互动和合作。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建立有赖于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高校需要积极主动地与产业界和政府进行沟通和合作,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这就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机制来促进高校与产业界和政府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和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
高校还需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包括项目资金、导师指导、创业平台等,让学生能够尽早地接触并参与到实际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去,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论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
论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摘要】本文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其实际效果。
也对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从结论总结和未来展望的角度,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该研究对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三螺旋理论、协同机制、案例分析、挑战与对策、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逐渐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之间缺乏有效对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和转化难度大等。
有必要深入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构建起更加科学有效的协同机制,为高校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本文旨在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经济发展以及促进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三螺旋理论的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螺旋理论从产业、科研、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提出了创新体系由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协同共同构建的理念,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高校与产业、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同,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通过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可以为高校提供更有效的合作框架,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陀螺模型”下对高校管理本位论的思考
摘要以人为本是当下高校管理的核心观点。
从以人为本之观点出发,分别探讨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的理论依据,并尝试以“陀螺模型”阐述二者之间的先后关系。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大学教育
高校管理的内容涉及人、财、物三大部分,而人是管理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复杂的元素。
“以人为本”是当前高校管理本位论的核心观点。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发展和需要,是对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论述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凸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
“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它所体现的价值尺度是从“物”到“人”的转移,是关切现实人的命运和关怀人生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主张“将人——教师和学生视为高校发展的中心,一切工作围绕、服务、促进人的发展,把人作为高校最重要的资源,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做好高校的各项工作。
”因此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包含“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两个深层内涵。
究竟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和怎样以人为本,这正是本文要思考的问题。
1以学生为本
大学之所以要以学生为本基于以下理由:首先,这是大学的性质决定的。
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说:“大学—指学生而言”,大学为学生而设。
20世纪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加赛特在《大学的使命》中指出:“时代本身和当前全世界的教育现状正在再次迫使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为学生服务。
”英国牛津大学副校长卢卡斯认为,大学从事的是人的工作,首先应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
美国斯坦福大学前校长肯尼迪断言:“在社会对当代大学的许多期望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学能够教好学生”,“对学生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也是教师的重要学术职责”。
我国法律也规定,“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应该“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
这些引述证明,大学首先是人才培养机构,以学生为本,培养高质量人才,这是大学的基本使命,也是大学教师的首要职责。
其次,当前大学教育的市场化也要求,那些将学生利益放在首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努力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大学就能受到学生的青睐,赢得学生的选择,这自然也促使了大学应以学生为本。
2以教师为本
大学教育之所以要以教师为本是因为:一方面,教师是大学的重要教育资源。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克拉克·克尔在《大学的功用》中指出:“大学开始是作为单一的群体——教师和学生的群体而出现的”。
纽曼认为,大学“是教师和学者集中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教师”。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指出:“一个学校之所以成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教师,学校变迁的核心力量,是大学的心脏和灵魂,其职责对大学的健康至关重要。
”教师是大学服务学生的重要资源。
没有教师,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大学;没有大学教师对学生的优质服务,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大学教育。
另一方面,调动教师积极性是使学生享受优秀教育服务的前提。
如果我们把大学看成教育服务组织,那么让消费者或顾客——学生满意则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大学应该坚持的原则,而学生满意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的,奠基于教师的优质服务。
根据组织行为学中“有满意感雇员的组织比没有满意感雇员的组织整体效率高”和“愉快的雇员带来愉快的顾客”的研究结论,大学只有通过实施以人为本的满意管理,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热爱和献身培养人才的工作,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提升求学者——学生对大学的满意度。
正如世界著名教育学家库姆斯指出的那样:“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能力、人品和献身精神。
”
3以教师本位为先,促进学生本位的实现
如何处理“教师本位”和“学生本位”的关系即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本文试以“陀螺模型”予以分析。
物理学上,陀螺是典型的用来描述物体动态平衡的模型。
它具有的定轴性、进动性和陀螺效应等物理特性,正是可以用来解决高校中的管理关系、动态平衡发展问题的工具。
实际上,一所优秀的高校本身就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高校的管理者则是操控陀螺的高手。
陀螺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目标驱动和共同发展。
用一段话来概括就是:一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校应该是一个在目标驱动下以教师发展带动学生共同发展的组织生命体。
图1陀螺模型
陀螺模型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组织生命体、教师能力体、学生能力轴和驱动力(图1)。
它们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组织生命体的动态平衡发展。
1)组织生命体。
高校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具有目标驱动、自我意识、对外开放、学习能力和存活期限等一般生命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陀螺保持动态平衡的先决条件是高速运转。
高校也像有生命的陀螺,当它的生机和活力减小时,首先为表现为运转速度下降,当运转速度低于某个下限时就会倾覆。
这时高校将面临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因此,要保持高校的动态平衡发展,就要不断地“鞭打”它,给它的成长以持久的驱动力,使它始终像陀螺一样处于高速运转。
2)驱动力。
驱动力是维持陀螺持续旋转的动力。
优秀高校的高速运转源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
优秀
高校的管理者也像操控陀螺的高手一样,懂得如何借势和怎样因势利导。
他们不断提出新目标或修订激励措施,以求给予组织生命体以持续的、足够的驱动力,维持陀螺持续、高速、稳定旋转。
3)教师能力体与学生能力轴。
高校发展以学生全面能力的提高为轴心,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为中介。
高校的管理者不能将自己的知识、管理理念直接传授与学生,必须通过教师来完成,并且教师是以能动的方式来完成教育之使命的。
这正如陀螺模型所展示的那样,驱动力不能直接作用于中心轴,只能作用于外周的锥体,并通过外周锥体的转动带动中心轴的转动。
而高速旋转的陀螺不受鞭打也会维持旋转,且质量越大、自转速度越快,其维持旋转的时间越长。
而高校教师的数量、素质、发展水平等就是陀螺的“质量”。
因此,高校管理应该以“教师本位”为先,促进“学生本位”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史铁成.对高等教育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理性思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2]姚利民.论大学教育以人为本.现代大学教育,2005,6.
[3][英]纽曼.大学的理想.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0(31).
[4][西班牙]奥尔特加·加赛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0.
[5]刘继安,储召生.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什么.中国教育报,2002,08(11).
[6][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风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转引自中共湖南省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宣传统战部.法律法规选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194.
[8][美]菲力普弗可特巴赫.WTO与高等教育商业化[M].冯相如译.高教文摘,2001,
(12).
[9][美]c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74).
[10]梅贻琦.就职演说.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341号,1931,12(04).
[11][美]D赫尔雷格尔等.俞文钊等译.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1-83.
[12]刘克利等.论高校推行满意管理的必要性与主要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3,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