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地理湘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版
新课标2019-2020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至三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2019-2020湘教版⾼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新课标湘教版⾼中地理必修⼀⾄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适⽤于学业⽔平复习地理必修I第⼀天任务: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星各⾏其道,使地球处于⽐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地距离适中(1.5亿千⽶)——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经长期演化—适于⽣物呼吸的⼤⽓地球内部⽔汽逸出形成⽔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核聚变成氦原⼦核,并放出⼤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运动、⽔循环和⽣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类⽣产和⽣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太阳辐射能到达⼤⽓层上界的能量指标,⼤⼩为8.24焦/cm 2.分。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结构,从⾥到外分为光球、⾊球和⽇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层)太阳活动影响外⽇冕太阳风磁暴、极光⾊球耀斑⼲扰⽆线电短波通信⽇珥光球太阳⿊⼦对地球上⽓候的影响第⼆天任务: 1.3 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和⾃转的基本特征⼆、地球⾃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个太阳⽇(24h )。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时:因经度不同⽽产⽣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平运动的物体运动⽅向发⽣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道上不偏。
(北半球⽤右⼿、南半球⽤左⼿判读)三、地球⾃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交⾓:⾚道平⾯和黄道平⾯的交⾓。
⽬前约为23.5o。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知识点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知识点文档
一、地理学的概念
地理学是一门涉及空间规律的科学,涵盖地球及其表面活动的一切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如何互相影响。
它不仅涉及地球的结构,而且还涉及人类活动如社会经济文化、地质地物及自然环境、生态因素的研究。
二、地理学的范畴
1、自然地理学
2、社会地理学
社会地理学研究的是人及其在地球表面活动的各种方面,主要研究人口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生态环境地理等,用空间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3、区域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就是研究特定地域地理空间的总体格局,主要研究特定区域元素、环境及其变化的规律,考察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的差异特征、内在关系和变动趋势,以期分析、总结、系统归纳出所有区域的总体地理特征,即区域分析。
三、地理学的应用
1、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就是根据城市的历史发展和自然地理条件,将城市的发展方向指导出来,为城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新课标2019-2020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至三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至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I第一天任务: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 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 太阳活动 影响外日 冕太阳风 磁暴、极光色 球 耀斑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日珥光 球 太阳黑子 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第二天任务: 1.3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 缩小。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1
化
判定地质年代
石
研究古地理环境
例如
珊瑚化石境(陆生环境)
含石油地层
石灰岩 比喻:
温暖的浅海环境 浅海环境
沉积岩——地球历史书
地层 —— ‘书页’
化石 —— ‘文字’
贰
地球的演化史
宙
显生宙
元古宙 太古宙 冥古宙
代
新生代
中生代
晚 古 生 古代 生 代早 古 生 代
无宽广的大陆, 岩浆活动剧烈
无氧
方法技巧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 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 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 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纪
第四纪 新近纪 古近纪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前寒武 纪
生物发展阶段
动物
植物
人类 哺乳动物
被子 植物
爬行动物
裸子 植物
两栖动物 鱼类时代
蕨类 植物
藻类 无脊椎动物
多细胞生物, 真核生物
藻类
最原始的生物
(细菌蓝藻时代)
初生地球阶段
大气 环境
形成矿产
地壳运动 (海陆分布)
1、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地进化的。 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 或近似的化石。 2、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 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 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
【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
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
(重要)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
(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4.太阳系(很重要)(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
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重要)(2)(很重要)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
(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 e+能量 (重要)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
(重要)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知识点汇编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知识点汇编1、天体是指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和星际物质等。
2、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包括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银河系、地球太阳系和地月系。
3、太阳系由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带组成,八大行星按距离由近到远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4、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和运动特征上,特殊性在于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5、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太阳光照稳定、运行轨道安全、适宜的温度、有液态水和适宜的大气等。
1、太阳能量来源于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2、太阳大气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光球层厚度小,色球层亮度小,日冕层厚度大但亮度小。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直接提供光、热资源、是大气和水的运动、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以及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
4、太阳在不同层次上的活动包括光球层的黑子、色球层的耀斑和日珥以及日冕层的太阳风。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其周期为11年。
这些活动对地球产生了多种影响。
当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它们会扰乱地球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
此外,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同时,这些带电粒子流在两极地区与大气碰撞产生极光现象。
太阳活动还与地震、水旱灾害等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非常重要,包括直接和间接的太阳能、地球内部的化学能和天体引力能。
地震是地壳中岩层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地面震动。
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而烈度则是地震释放的能量对地面的破坏程度。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基于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包括上地幔、下地幔和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地核(包括外核和内核)。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总结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分类:(1)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都是天体。
(2)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注意:它们已经飞出地球,在宇宙中)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如下总星系等同于可见宇宙 可见宇宙半径:137亿光年 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 日地距离:1.5亿千米 组成: 中心天体:太阳 八大行星矮行星彗星(哈雷彗星,自东向西运动) 其他天体注意:类地行星:水、金、地、火;远日行星:天、海;巨行星:木、土 八大行星运行特征:1、同向性(公转方向均自西向东)2、近圆性3、共面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形状与运动特征上。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目前处于稳定期安全的宇宙环境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地表平均气温为15 ℃左右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有液态水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2、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紫外光区:小于0.4微米;可见光区:0.4--0.76微米 红外光区:大于0.76微米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③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4、太阳大气的分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厚度小,密度大,平时肉眼看到的主要是光球层)、色球层(厚度较小,密度较小,亮度较小)日冕层(厚度大,密度最小,亮度小)5、各层的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周期是11年。
【新教材】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必备!)
【新教材】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的运动1.1地球的自转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呈逆时针南极上空呈顺时针☆方法技巧:自转方向的判断(1)由南北极点判断,“北逆南顺”(2)由经纬度判断: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的方向图例:→地球自转方向(箭头所指方向永远是东)2.自转周期恒星日:以遥远的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360°)所用的时间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所用的时间3.自转速度(1)角速度:全球除南北极点,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相等,为15°/h。
(2)线速度:赤道最大,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最大,约1670千米/小时;南北纬 60°处:为赤道的一半,为837千米/小时 极点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规律:①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②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航天发射基地选址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并且向东发射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3.地势:平坦开阔 返航基地区位 ①地势平坦开阔 ②人烟稀少 ③无大片森林和大河湖泊 「人文条件」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2.交通:交通便利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1.昼夜交替的成因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有昼夜现象地球不停自转假如地球不会自转,昼夜更替仍然存在,此时周期为一年。
2.晨昏线(圈)的概念及晨线、昏线判断方法(1)晨昏线(圈):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
(2)晨线、昏线判断方法晨线:随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从“黑夜”进入“白天”的过渡线。
晨线上正值日出。
昏线:随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从“白天”进入“黑夜”的过渡线。
【新教材】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
【新教材】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可见宇宙的半径是137亿光年;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
2.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天体系统的层次(一共就四级)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3、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因为其质量占到太阳系质量的99.86%。
4、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水金.地球.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同向性(自西向东)、近圆形、共面性。
按物理属性分--类地:水金地火;巨:木土;远日:天海王5.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哈雷彗星的周期为76年,自东向西。
冥王星开除行星籍:质量较小6.月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与公转的周期和方向完全一样,所以总是同一面朝向地球。
月球质量体积小,无大气层.月球环境的特点:高真空、弱重力、强辐射。
7、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的存在。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②(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安全的运行轨道内部条件(金锁链条件):(注意括号内外知识的搭配)①(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适宜的温度;②(适宜的温度、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有大量的液态水;③(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适宜的大气层厚度和大气成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组成三部分:紫外光、可见光(0.4-0.76μm)、红外光;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太阳辐射是一种短波辐射;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光、热、能)①植物光合作用的能源;②维持地表温度;③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直接利用:太阳能,间接利用:煤、石油、天然气被称为是”储存起来的太阳能”)④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3.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青藏高原;(纬度、海拔、天气、大气透明度)最贫乏的地区:四川盆地(地形、阴雨)4.太阳外层大气由内而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图文版)
可观测宇宙⎩⎪⎨⎪⎧(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其他行星系地月系⎩⎪⎨⎪⎧地球月球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编(老孟图文版)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发光)、星云(发光)、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都是天体。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如下3、太阳系组成: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 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天王星、海王星是远日行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
(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都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运行轨道安全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地表平均气温为15 ℃左右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有液态水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2、太阳大气的分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厚度小,我们看到的太阳光都是从光球层发出的)色球层(厚度较小,亮度较小)日冕层(厚度大,亮度小)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③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4、各层的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周期是11年。
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重点-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重点高中地理知识点较多,比较杂乱。
想要学好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在学习必修一的地理课本时,我们就要巩固好知识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 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名称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压带0°附近热力作用受热膨胀上升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南北纬30°附近动力作用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炎热干燥带南北纬60°附近动力作用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温和湿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南北纬90°附近热力作用冷却下沉寒冷干燥风带名称风向对气候的影响北半球南半球低纬信风带东北风东南风炎热干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西北风温暖湿润极地东风带东北风东南风寒冷干燥2.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时间亚洲大陆太平洋七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著)一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阿留申低压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季风环流成因风向气候类型分布范围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西北风; 7月东南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月东北风; 7月西南风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3.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副热带高压对我国雨带位置的影响4-5月(春末)雨带位于华南,华北出现春旱;6月(夏初)长江中下游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知识点汇编
可观测宇宙⎩⎪⎨⎪⎧(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其他行星系地月系⎩⎪⎨⎪⎧地球月球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编(老孟图文版)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发光)、星云(发光)、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都是天体。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如下3、太阳系组成: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 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天王星、海王星是远日行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
(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都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运行轨道安全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地表平均气温为15 ℃左右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有液态水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2、太阳大气的分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厚度小,我们看到的太阳光都是从光球层发出的)色球层(厚度较小,亮度较小)日冕层(厚度大,亮度小)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③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4、各层的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周期是11年。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与尺度–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尺度是地球半径。
–地球形状的证据:船帆峰法、地震波传播、航拍照片等。
–地球尺度的测定方法:大地测量法、航天测量法。
2.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坐标–地球的自转:自转轴、自转周期、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
–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
–地理坐标系统:经度、纬度、经纬度的表示和读取。
3.地球的地壳与板块构造–地壳的组成:岩石、矿物、土壤、水和空气等。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构造地貌、板块运动理论、板块交界带。
二、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与太阳系–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
–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地球公转、地球轨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和角直径。
2.地球的地理环境–大气层: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结构、大气的功能。
–水圈:水的分布、水的循环、水资源及利用。
–陆地:大陆的分布、地球的陆地类型、地形的形成和变化。
3.地球的地理勘测–地球的勘测方法:遥感技术、地面观测技术、调查方法。
–地球地理勘测的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测等。
三、人口与城市1.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增长过程、人口变动原因、人口规模的评价。
–人口迁移与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类型、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
2.城市与城市化–城市的发展与类型:城市的定义、城市的发展过程、不同类型的城市。
–城市化过程与城市规模:城市化的特征、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城市与区域联系–城市网络与交通:城市的联系与交通网络、城市群及其发展。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土地与环境1.土地利用与管理–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土地资源的类型、土地利用的方式。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类型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变化等。
–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资源节约与再利用、环境监测与治理。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篇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 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1.31.3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o。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湘教版)⼈教版和湘教版的⾼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其实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只是顺序有些不同。
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湘教版),接下来随着⼩编⼀起来看看吧!⾼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湘教版)第⼀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转绕转中⼼太阳地轴⽅向⾃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23时56分4秒)⾓速度平均1?/⽇近⽇点(1⽉初)快远⽇点(7⽉初)快各地相等,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时从⾚道向两极递减,⾚道1670KM\⼩时,两极为0.地球⾃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交⾓:⾚道平⾯和黄道平⾯的交⾓。
⽬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地球⾃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时 (3)沿地表⽔平运动的物体发⽣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度的变化春秋分⽇:由⾚道向南北⽅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由23?26’N向南北降低⽅向降低冬⾄⽇: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达到最⼤值离直射点越近⾼度随季节的变化 23?26’S以南在冬⾄⽇达到最⼤值越⼤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向即为地球⾃转的⽅向.(2)判断节⽓,⽇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道,是春秋分⽇;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道交点经线的地⽅时为6点,昏线与⾚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度⾓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天为3⽉21⽇或9⽉23⽇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天为6⽉22⽇前后,北半球为夏⾄⽇,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天为12⽉22⽇前后,北半球为冬⾄⽇,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半,要注意,图中⽩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时的计算第⼀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步:再求时间差,以每⼀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向,求东⽤加,求西⽤减.若求出的时间⼤于24⼩时,则减24,⽇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时,⽇期减去1天.第⼆单元⼤⽓⼀:⼤⽓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的组成:⼲洁空⽓(氮—⽣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物维持⽣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氧化碳—光合作⽤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命的保护伞”)、⽔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的必要条件)2):⼤⽓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度温度⼤⽓运动对⼈类活动的影响⾼层⼤⽓ 2000-3000千⽶电离层反射⽆线电波平流层 50-55千⽶随⾼度的增加⽽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空飞⾏对流层低纬:17-18千⽶,中纬:10-12千⽶,⾼纬:8-9千⽶随⾼度增加⽽递减对流运动天⽓现象复杂多变,与⼈类关系最密切⼆:⼤⽓热⼒作⽤(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吸收作⽤:具有选择性,⽔汽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反射作⽤:⽆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越强,在夏季多云的⽩天,⽓温不是很⾼散射作⽤: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2)对地⾯的保温效应①⼤⽓吸收地⾯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增温,由于⼤⽓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较差,但是对于地⾯长波辐射吸收作⽤强,所以地⾯辐射⼤部分都是被⼤⽓吸收②⼤⽓逆辐射是⼤⽓辐射的⼀种,⽅向朝向地⾯,对地⾯热量进⾏补偿,起保温作⽤⼆:⼤⽓的热⼒状况⼤⽓的热⼒作⽤1)热⼒环流:由于地⾯冷热不均⽽形成的空⽓环流,是⼤⽓运动的⼀种最简单的形式。
(完整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I总复习必背1.1地球的宇宙环境1.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天体:指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存在形式。
主要类型: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
3.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划分如下图:4.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和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5.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绕日运行的共同特征:方向的同向性(自西向东)、运行轨道的近圆性、轨道面的共面性。
6.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条件的理解):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质量体积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充足的液态水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波段分紫外光、可见光(0.4-0.76微米)、红外光。
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①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
②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
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二、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黑子与耀斑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外(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日冕太阳风产生极光色球耀斑①干扰电离层,阻断通信,②产生“磁暴”现象。
里光球黑子影响气候1.3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比较项自转公转目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均相等,为150/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期末静悟材料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的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2.天体系统的层次(级别):3.太阳系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温度、大气、液态水),如下图所示: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1)太阳的能量来源: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②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光合作用、风能、水能)③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煤炭和石油,其能量也来自太阳辐射。
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因其丰富、廉价、清洁等特性,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昼长、地势、天气①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一般越大,太阳辐射能越大。
②地形: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空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弱,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大。
③天气和气候:降水多的地区,空气中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小。
④昼长:白昼时间越长,太阳辐射能越大。
(4)分析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前景广阔的原因。
①我国能源需求量大;②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③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
二、太阳活动1.周期:约为11年2.对地球的影响:(1)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4)影响地球自然现象,产生水旱等自然灾害。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波(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一样)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内部圈层界面(1)莫霍面:在地下平均约33千米处(大陆部分),纵波、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2)古登堡面:在地下约2 900千米处,横波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内部圈层:(1)地壳: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2)地幔:介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2 800千米。
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与地壳构成了岩石圈。
(3)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厚度约3 400千米。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内核为固态,外核为液态。
4.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气圈: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可以避免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削弱紫外线对地球的影响,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2)水圈: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广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狭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
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1.化石: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2.地球演化过程(1)生物演化①生物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②分布空间上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
③生物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衰退和灭亡,是另一些生物的诞生和兴盛。
(2)海陆变迁①盘古古陆形成于大约3亿至2亿年前的中生代早期,所有大陆联合在一起,大陆周围是统一的大洋。
②大约在距今2亿年前分裂成两个大陆: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
③距今约6 500万年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轮廓初步显现。
(3)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地形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生物的演化以及一些矿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4)矿产形成地质历史上出现了多个重要成矿期:如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矿期、中生代煤炭成矿期等。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1.河流地貌的类型:上游:“V”形谷;支流汇入处、出山口处:冲积扇;中游: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河流三角洲。
3.河流堆积地貌曲度达到一定程度,形成曲流。
5.牛轭湖的成因: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会自动裁弯取直,废弃弯道形成牛轭湖。
6.理解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方法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
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7.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读“三峡地区河流阶地结构与旧石器时代遗址综合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BA. 地壳间歇性下降、流水侵蚀B. 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侵蚀C. 地壳间歇性下降、流水沉积D. 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沉积(2)早期人类遗址多出现在河流阶地,最主要原因是 DA. 水运便利B. 气候湿润C. 军事防御D. 便于农耕第二节风成地貌1.风蚀地貌类型:风蚀垄、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风蚀沟谷、雅丹地貌2.风积地貌的类型:沙垄、沙丘、黄土堆积(黄土高原形成)3.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
新月形沙丘地貌特点: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
4.沙丘和等高线的关系:等高线稀疏的一侧沙丘的坡度缓,是迎风坡;等高线稠密的一侧沙丘的坡度陡,是背风坡。
5.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1)地理位置: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3)地表多疏松的物质。
(4)河流:多为内流河,水量少。
(5)植被:稀疏,以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为主,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差。
6.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最主要的人为因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樵采;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乱采乱挖矿产7.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完善法规、宣传教育、提高意识;生物固沙、植树造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合理用水第三节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一、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主要指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溶蚀和淀积的过程。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力、流动性。
3.桂林山水景观:“四绝”指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真实写照指“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4.桂林山水的成因:①岩石: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裂隙发育。
②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
③植被:植被茂盛。
④水:地表水、地下水丰富。
5.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及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6.喀斯特地貌的影响:A.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B.喀斯特地貌区洞穴系统比较发育,易导致水土流失和地面塌陷,给农业、城市建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
【问题举例】1.分析我国喀斯特地貌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有利条件: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旅游业。
建议: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景区接待能力;加强旅游服务人员培训和旅行社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等。
2.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面积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3.喀斯特地区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河水丰富的原因。
喀斯特地貌多岩溶洞穴,明暗河相连,地表水通过溶洞流入地下暗河;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弱,地表水容易流失。
二、海岸地貌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等海蚀地貌。
海浪沉积:形成沙滩、沙洲、贝壳堤等海岸地貌。
三、冰川地貌冰川作用侵蚀沿海峡湾、冰斗、角峰、U形谷典型地区:北美五大湖、芬兰千湖之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的峡湾沉积冰碛地貌典型地区:日内瓦湖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少量水汽和固体杂质。
(2)二氧化碳的作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3)水汽的作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人类生活的舒适度。
(4)尘埃的作用: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影响人的呼吸系统,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平均12千米左右,低纬度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夏季大于冬季;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
(2)平流层:厚度约40千米,其顶部距地面约50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以平流运动为主,是航空的理想空域;臭氧含量较高,水汽和杂质很少,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有若干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的电离层,能反射电磁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3.逆温现象及其影响(1)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热。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逆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①加剧近地面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就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②出现多雾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麻烦。
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却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
因为,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1. 大气的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3.大气的受热过程:4.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的一些现象:(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塑料大棚是怎样起到保温作用的?塑料薄膜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