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学派兴衰述评

合集下载

对德国历史学派的认识与评价

对德国历史学派的认识与评价

对德国历史学派的认识与评价作者:王实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2期摘要:德国历史学派形成于十九世纪初期,兴起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后在德国流行了近半个多世纪。

它的风格迥异于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第一个反对者。

纵观德国历史学派的兴起、鼎盛和衰亡过程,有一个现象颇引人注目,那就是在主流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衰落时,历史学派兴起;而当主流经济学重新崛起时,历史学派却衰落了。

历史学派兴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它的兴衰以及这一过程本身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学派;民族主义;发展模式一、德国历史学派的兴起、衰落与复兴德国历史学派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思想和时代的原因。

在19世纪初,当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之时,德国在经济上仍然是封建农奴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我们可以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顽固的贵族传统、国内不发达的市场竞争机制、脆弱的民族工业来描述当时的德国,这些社会背景使得德国拒绝自由贸易的意识形态。

虽然李斯特和亚当·米勒两人之间存在着分歧,但是我们仍然将他们共同列为历史学派的先驱,或者称为“原始历史学派”。

德国历史学派绝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流派,恰恰相反,它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影响,不仅对德国与德语国家,而且对欧洲大陆和美日俄等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把李斯特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算做历史学派诞生的标志,而把桑巴特于1941年去世看作德国历史学派瓦解的标志,那么,该学派一直存续了长达百年之久,这在经济思想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德国历史学派的衰落,是学科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方面作用的结果。

随着经济学界对西方主流经济学脱离现实的“自封闭思维”、“经济人”假设、均衡框架、个人主义方法论和数学形式化以及落后的牛顿主义世界观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满,众多“异端”经济学开始在20世纪末出现了复兴与新的发展趋势。

从德语兴衰解码欧洲历史

从德语兴衰解码欧洲历史

从德语兴衰解码欧洲历史■梁锡江英国古典学家理查·波森曾经说过:“生命太短,德语太长。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更是写了长长一篇《可怕的德语》来吐槽德语。

但就是这么一门让人叫苦不迭的语言,却写就了无数影响人类历史的重磅作品:无论是歌德、席勒、海涅等的文学作品,还是黑格尔、尼采、康德等的哲学思想,抑或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这些成果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国人的思辨传统,而这种思辨基因又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语。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梁锡江眼里,这门难学的语言自有其独特魅力,让他爱到难以自拔。

他在自己的新著《关于德语的88个小问题》中,与大家分享有关德语的有趣的冷知识,而他日前在言几又书店所做的读书分享,更是激起大家对德语的极大兴趣。

从古印欧人的崛起到日耳曼部落在欧洲土地的生根发芽,从启蒙运动到德语的真正统一,再到第三帝国的语言操纵,在梁锡江生动的讲述中,德语就像一条大河,一路蜿蜒,勾勒起欧洲的千年历史。

他们都不懂德语1907年,有人在德国海德堡内卡河的河床上发现了一块头盖骨,大概是六七十万年前古人类的,大家把他叫海德堡人。

后来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峡谷,发现了“尼安德特人”。

我们是现代智人的后代,而除非洲外,亚欧大部分智人有1%到4%的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其中包括风湿病、糖尿病的基因。

1994年,在法兰克福附近一个叫格劳山的地方,又发现了凯尔特贵族大墓葬,这位凯尔特贵族被称为格劳山侯爵。

这三次考古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在德国发现的,他们都是生活在德国的人类,但另外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不懂德语。

这就涉及一个复杂的问题:语言、地理、文化与种族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我们的老祖宗是北京人或元谋人、蓝田人,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都已经或者被现代智人消灭了,或者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了。

同样的道理,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跟现在的德国人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浅论德国历史法学派的思想内涵

浅论德国历史法学派的思想内涵

浅论德国历史法学派的思想内涵作者:谢翱翔来源:《卷宗》2016年第02期摘要:德国历史法学派是十九世纪德国乃至欧洲最重要的法学流派。

它诞生于十九世纪初的德国,以萨维尼等人为核心,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法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本文对历史法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期能够对德国历史法学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评述,同时分析其对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意志;历史法学派;萨维尼;民族精神历史法学派是法学研究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它诞生于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分化,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衰落。

它的理论对德国、英国两国乃至整个西方的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要进行法学理论研究,特别是对西方法学思想和法学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就不能不重新审视德国历史法学派的思想内涵,发现其进步和不足之处,以达到“去粗取精,为我所用”的目的。

1 德国历史法学派的思想内涵历史法学,指以历史的观点和历史的方法来解释和研究法律现象的一种思潮。

十九世纪初,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诞生,并逐渐发展成为十九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法学流派,对西方法学理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法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历时弥久,代表人物众多,每个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

但是其理论内涵是基本一致的,可以通过对其核心代表人物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整理。

以历史法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萨维尼的思想为主,我们可以总结出历史法学派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法的本质历史法学派认为法是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而不是立法者根据理性创制的。

萨维尼指出“在人类信史展开的最为远古的时代,可以看出,法律已然秉有自身确定的特性,其为一定民族所特有,如同其语言、行为方式和基本的社会组织体制。

不仅如此,凡此现象并非各自孤立存在,它们实际上乃为一个独特的民族所特有的根本不可分割的禀赋和取向,而向我们展现出一副特立独行的景貌。

将其联接一体的,乃是排除了一切偶然与任意其所由来的意图的这个民族的共同信念,对其内在必然性的共同意识。

《德国新历史学派》课件

《德国新历史学派》课件

德国新历史学派 认为历史研究应 该注重实证研究, 通过收集和整理 历史资料,进行 深入的分析和研 究。
德国新历史学派强 调历史研究的跨学 科性,认为历史研 究应该与其他学科 进行交叉融合,以 获得更全面的历史 认识。
德国新历史学派 认为历史研究应 该注重历史与现 实的结合,通过 历史研究,为现 实社会提供借鉴 和启示。
德国新历史学派认为 历史研究应该完全客 观,忽视了历史研究 的主观性对历史研究 的影响。
德国新历史学派认为 历史研究应该完全客 观,忽视了历史研究 的主观性对历史研究 的影响。
德国新历史学派认为历史发展是线性的,忽视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德国新历史学派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德国新历史学派认为历史发展是客观的,忽视了历史发展的主观性和主观能动性 德国新历史学派认为历史发展是理性的,忽视了历史发展的非理性和情感因素
促进了历史研究的 跨学科合作:德国 新历史学派注重与 其他学科的合作, 促进了历史研究的 跨学科合作,为全 球历史学研究提供 了新的研究方法和 思路。
PART FIVE
德国新历史学派过 于强调历史研究的 客观性,忽视了历 史研究的主观性。
德国新历史学派认为 历史研究应该完全客 观,忽视了历史研究 的主观性对历史研究 的影响。
主张历史研究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 强调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反对历史研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认为历史研究应该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避免个人偏见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主张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避免历史研究的虚构和歪曲
强调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重视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强调历史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重视历史研究的比较和借鉴
特点:强调历史研 究的客观性和科学 性,注重史料的考 证和整理

德国新历史学派

德国新历史学派

布伦塔诺
布伦塔诺(1844-1931) 斯特拉斯堡、慕尼黑、维也 纳、莱比锡等大学政治经济学教 授。 192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布伦塔诺的根本立场是主张 工人阶级的团结自由。他承认劳 动力在现代科学中是商品,工会 的首要任务在保障最低生活费用 的工资水平。他反对政府的强制 保险,主张工人自己管理失业保 险。
• 基本观点
1、强调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及作用。他 们认为,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在文明社会 中,国家的公共职能应不断扩大和增加,凡是个人 努力所不能达到或不能顺利达到的目标,都应该由 国家实现。 2、强调心理和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认为以前的经济学家只从自然的和物质的观点 来研究经济,完全忽略了道德等精神因素,认为经 济问题只有和伦理道德联系才能得到说明和解决, 这种观点成为新学派改良主义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
德国新历史学派
• 代表人物
G.von施穆勒 L.布伦塔诺 A.瓦格纳 马克斯.韦伯
德国新历史学派
施密尔
施密尔(1838~1917)生于符 腾堡海尔布隆市的一个官吏家庭。 毕业于蒂宾根大学。 曾任哈雷大学教授、斯特拉斯 堡大学教授、柏林大学教授 讲坛社会主义的创始人,社会 政治学会创始人,德国理论经济学 的独裁者 他要求中间阶层,即处于大资 本与 工人阶级之间的中小企业、中 小商人、自耕农保持独立自主的稳 定地位。 他高度强调经济学的历史性及 其与道德的关系
德国新历史学派
END THINKS
德国新历史学派
• 理论支撑点
一、伦理道德他们认为,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
题,不需要社会变革,只需要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 心理和伦理道德观念。
二、国家观即国家至上,国家应该直接干预经济生活,

德国历史学派总结

德国历史学派总结


谢谢您的耐心阅读! 输入文字

衰落的原因 作为历史学派标志性的详尽和广博的历史分析给人以枯燥的印象 德语转译英语的障碍 某些方法论过于极端 历史学派的成员支持霍亨苏伦王室的政治议程削弱了他们的额可信度
一战遗留的敌对情绪减少了人们对历史学派的兴趣
严厉打击异己学派
僵化—极端
பைடு நூலகம்
1
李斯特
没有批评和放弃使用演绎 方法
2
罗雪尔
突出历史归纳法,演绎法 降低为论述多因素中某一 原因时可用的方法
历史主义与中国经济学的当代构建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苏联范式 改革开放 西方范式 无法解释 太过抽象演绎
历史主义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输入文字
中国模式
在此输入标题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演变 一战后,历史学派在德国走向衰落,它的部分思想后来发展成为 法西斯思想体系来源之一。
历史主义在英国有一个以W.J. 阿什利(1860-1927)为代表的 支派。
出现于19世纪末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以后的制度学派,是 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经济环境下的特殊变种。它的主要代表有T. 凡勃伦、J.R.康蒙斯、W.C.米切尔等人。他们都把历史学派的方 法具体化为制度演进的研究,否认经济理论的意义,以批判资本 主义的姿态出现,提倡改良主义政策。
4
克尼斯
从根本上否定客观规律 的存在
3
布尔德布兰德
无需寻求规律,罗列事实 就可说明一切。

从“历史学家之争”中所见德国历史主义的衰落

从“历史学家之争”中所见德国历史主义的衰落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3), 359-367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20.93055The Decline of German Historicism Seenfrom the “Historikerstreit”Xin Qing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Received: Mar. 9th, 2020; accepted: Mar. 23rd, 2020; published: Mar. 30th, 2020AbstractThe origin and core of the “Historikerstreit”—the appropriate historical positioning of Hitler and his third empire—has been an unavoidable issue in Germany and even worldwide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has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political culture and history. Through this controversy, we can see the decline of historicism of German history. For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this debate also had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ecause it was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Federal Germany. In addition, the debate also involves the role of historians and historians in the present. Therefore, whether from an academic perspective or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this controversy is crucial and deserves our careful investigation.KeywordsHistorikerstreit, Historism, Function of History, National Identity, Individual View从“历史学家之争”中所见德国历史主义的衰落卿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收稿日期:2020年3月9日;录用日期:2020年3月23日;发布日期:2020年3月30日摘要“历史学家之争”的缘起及核心——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国的合适的历史定位——从二战结束至今在德国卿馨乃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国政治文化和史学的发展。

德国历史学派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历史学派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历史学派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侯俊摘要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即历史学派开始产生。

该学派分为旧历史学派与新历史学派,中国受到此学派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德国历史学派中国经济学一、引言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在德国出现的庸俗经济学流派。

它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国民经济的有机体现,代表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对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德国工业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德国历史主义的开创者李斯特指出:“英国古典经济学不强调经济生活中国民有机体的重要,是‘世界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经济学。

”【1】历史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人类历史及其各种表现是一个自然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恩格斯指出:“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

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

”【2】恩格斯这段话指出,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经济学,即民族性;各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经济学,即时代性。

中国经济学在民国时期有较大发展,受到德国历史主义学派极大的影响。

二、德国历史学派在中国的发展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英法。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以国家主义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对于中国而言,传统中国有丰富的经济思想,但没有近代意义的经济科学,中国近代经济学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一)德国历史学派德国历史学派分为旧历史学派与新历史学派。

1.旧历史学派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

作为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李斯特在首先发起同英国古典学派论战的同时,还从德国当时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出发。

李斯特的发展观由他提出的“生产力理论”、“工业优先理论”和“国家干预理论”三部分组成。

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对于他提出的“生产力理论”,李斯特写下了他的名言:“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

德国历史学派经济思想研究

德国历史学派经济思想研究

德国历史学派经济思想研究德国历史学派经济思想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学术界的重要思想体系之一。

该学派主张自由贸易制度,反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主义,并强调国家对于市场的干预,强调了社会责任和社会性质问题,并致力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改革。

本文将从一般概述、主要代表人物以及经济思想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德国历史学派经济思想的研究。

一、一般概述德国历史学派经济思想兴起于19世纪末,约持续到20世纪初。

经济学家们根据当时德国所处的情景,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认为应该在西欧自由经济的基础上,融合西欧的经验,寻求新的经济体系,以适应德国社会的特殊需求。

该学派强调国家应该在市场经济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他们反对英国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思想和资本主义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并将社会动态变化看作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主要代表人物1.瓦尔多费迪南德.艾德沃德.瓦尔多是德国历史学派经济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经济应当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而不仅仅从市场角度来看。

他抨击了理性经济学家的思想,认为经济关系不是可以通过简单的利用财务数据来解决的问题。

瓦尔多主张国家应该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積極角色,他提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而不是经典自由市场资本主义。

2.亨利克·冯·古特曼亨利克·冯·古特曼是德国历史学派经济思想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是德国最高法院法官,也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创始人之一。

古特曼强调社会责任和社会性质问题,并强调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认为政府应该起到调节市场的作用,对失业和贫困人群应该采取积极措施。

3.韦伯马克斯.韦伯是德国历史学派经济思想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

他是一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被誉为当今社会学领域的创始人之一。

韦伯认为经济发展要深入剖析社会和历史条件,将需求、技术、批评最终效果等方面的因素纳入其分析,提出了“理想型” 和“因素分析” 的概念,这成为了后来理解德国历史学派经济思想的重要标志。

德国历史学派的演变

德国历史学派的演变

4,经济发展阶段学说 , 为了给保护关税政策寻找理论根据, 为了给保护关税政策寻找理论根据,提出上述生产 力学说和本学说; 力学说和本学说; 各国经济发展经历的5个时期 个时期。 各国经济发展经历的 个时期。标志是在国民经济 中起主导作用的部门; 中起主导作用的部门; 划分经济发展阶段同时, 划分经济发展阶段同时,提出保护关税的政策理论 关税的基本任务,关税只是一种临时措施); (关税的基本任务,关税只是一种临时措施);
德国历史学派的演变一历史学派产生的条件与特点怀疑古典经济学宣扬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是否仍是通行的世界经济原则思想史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道路模式社会政治背景德国民族的历史课题促进祖国统一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经济发展角度演变的四个时期二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1生平和著作其特点是
德国历史学派的演变
一、历史学派产生的条件与特点
四、新历史学派
1,新历史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与旧历史学派的 , 不同 第一,产业资本壮大,走向垄断资本主义。 第一,产业资本壮大,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劳资问 题严重。为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题严重。为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提出各种社会改 良方案,也从意识形态上批判“世界主义” 良方案,也从意识形态上批判“世界主义”及古 典学派的理论前提; 典学派的理论前提; 第二,新历史学派与旧历史学派的区别( 个更 第二,新历史学派与旧历史学派的区别(3个更 加)。
三、旧历史学派(19世纪40-60年代) 主要论点及分析: 主要论点及分析: 1,否认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世界主义”, ,否认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世界主义” 把政治经济学看成仅是研究某一国家具体 的国民经济学, 的国民经济学,否认它首先是一门理论科 学的意义; 学的意义;
2,方法论 , 反对古典学派运用抽象法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结 构进行分析。认为研究政治经济学, 构进行分析。认为研究政治经济学,根本就不能 用抽象方法。理由; 用抽象方法。理由; 强调用历史方法简单描述现实- 历史-生理学方 强调用历史方法简单描述现实-“历史 生理学方 法”; 拒绝揭示经济结构的质变过程, 拒绝揭示经济结构的质变过程,把人类历史归结为 经济现象单纯的量变,没有突变; 经济现象单纯的量变,没有突变;

德国历史学派兴衰述评

德国历史学派兴衰述评

德国历史学派兴衰述评一、德国历史学派的历史主义历史主义是历史学反对与抨击经济学主要法宝。

这一思想在历史学的先驱者亚当·米勒和李特那儿就已经萌芽,经过罗雪的发展,到施穆勒的达到顶。

所谓历史主义,它强调一种动态的观点来待事物,认为人类社会处于断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并且个民族、国家具有同的发展过程,影响及形成不同发道路的原因在于每个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精神,不存在用于所有民族的经济律。

因此,只存在个别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为研究象的“国民经济学”。

也只有通对各国发展史的研究,才能归出某些可能存在的经济律,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特征的普遍规律并不。

亚当·米勒开反对古典经济学的河,强烈批评古典经济的世界主义。

李斯特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开篇一编就回顾了西欧各国的资主义发展史,旨在说明各国有同的发展道路,不存在有普适性的“世界主义经济学。

在此基础上,他又进步提出了与“世界义经济学”相对立的“国经济学”,认为后者的究主题是“某一国家,于世界目前形势以及它自己的有国际关系下,怎样来维并改进它的经济状况”,(注:斯特:《政治经济学的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83年中文版,第109页。

并着重“研究如何使某一指定国家在当前世界形势下)农工商业取得富强、文化和力量。

(注:李斯特:《政治经济学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83中文版,第106。

)罗尔则进一步指出:人们“为很不相同的和非经济的动机驱使,并且是归属于完全定的民族、国家和时”,(注:罗雪尔《政治经济学原理》1册,亨利霍尔特版公司1878年英文版,第105页。

)认为“历史家则尽量忠实地描述现实生,寻求人类的发展及其关系的记述。

(注:罗雪尔:《历史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务印书馆1981年文版,第11页。

)因此,在《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大纲》一书的序言中,历史方法的原理归为:1.通过记述各国的济发展史,解决“如何才更好地增进国家富这个问题”,(注: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纲》,商务印书馆1981年文版,第7页。

德国历史学派

德国历史学派

浅析德国历史学派【摘要】德国历史学派形成于十九世纪初期,兴起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曾于1870 年代开始在德国取得了主流经济学的地位,掌控德意志民族法律心灵近乎整个19世纪,作为一种学术史存在可谓不可轻视。

历史学派是19 世纪中期德国出现的反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学说。

它的风格迥异于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第一个反对者。

【关键字】德国历史学派;演进;兴衰;经济学史德国历史学派,就是19世纪40—50年代,在继承李斯特的理论传统,特别是他的历史归纳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萨维尼创建历史法学派的方法和目的而形成的;由于这些经济学家在经济研究中特别强调应用“历史的方法”,特别强调国民经济的有机整体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因此而得名。

一、德国历史学派—旧历史学派亚当·米勒首开反对古典经济学的先河,强烈批评古典经济学的世界主义。

李斯特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开篇第一编就回顾了西欧各国的资本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开篇第一编就回顾了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旨在说明各国有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存在具有普适性的“世界主义经济学”。

在此基础上, 他又进一步提出了与“世界主义经济学”相对立的“国家经济学”,认为后者的研究主题是“某一国家, 处于世界目前形势以及它自己的特有国际关系下,怎样来维持并改进它的经济”状况,并着重“研究如何使某一指定国家在当前世界形势下凭农工商业取得富强、文化和力量”。

威廉·罗雪尔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德国汉诺威的一个高级法官家庭,青年时期在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攻读历史学和政治学。

他的博士论文是《伟大诡辩们的历史学说》。

他于1840年任哥廷根大学历史学和国家科学的讲师,1841年开设政治经济学讲座,并兼授政治理论史。

他的《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就是在那时写成的讲稿。

他于1843年任副教授,翌年升任教授。

从1848年起,他接受莱比锡大学之聘,主持该校的政治经济学讲座长达40余年。

从德国历史学派看经济学

从德国历史学派看经济学

从德国历史学派看经济学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是英美的普世经济学。

而在19世纪的德国,出现了以李斯特为代表的“非主流”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

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们提倡贸易保护主义,以捍卫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并对抗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

由此,德国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并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德国历史学派将经济理论的国度性和特殊性上升到了最高的高度。

而对于中国现在出现的“依附型经济学”,我们应学习德国历史学派的研究方法,为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1 德国历史学派简介德国历史学派是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出现在德国的庸俗经济学流派。

它强调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反对自由主义,代表德国产业资本阶级的利益,把过渡性和特殊性上升到最高的高度,并对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其先驱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此后威廉·罗雪尔将历史方法应用到经济学方面,奠定了这一学派的基础。

1.1 德国历史学派的产生背景19世纪前半叶,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代表了英国产业资本的利益。

而19世纪初的德国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其国内市场竞争机制不发达,民族工业脆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

19世纪3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起来,但同英、法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为发展本国的工业,对抗来自英国的工业品,19世纪40年代,德国产生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即历史学派。

他们指出,当本民族处于落后的情况下,想不甘落后,必须通过国家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工业,与强势力进行抗争,因而要采取贸易保护政策。

综上,德国历史学派是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抽象演绎法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批评中兴起的,反映了贫困落后的德国要求追赶先进邻国的历史使命感。

1.2 德国历史学派的哲学基础德国历史学派受德国哲学传统中广泛注重历史方法的深远影响。

第九章 德国历史学派——古典经济学的反对者之一

第九章 德国历史学派——古典经济学的反对者之一


再次,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上,李斯特第一 次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要注重民族特点,建立 以发展生产力和工业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学说, 从而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这正是古典 经济学未能全部触及或予以重视的。此问题提 出的积极意义在于他强调经济学研究的国度性 与特色性。因为只有在研究经济主体的特殊规 律之后,才能揭示出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 规律。


其次,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
李斯特反对古典经济学把经济规律等同于通行 于全人类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经济科学具有 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研究必须要历史归纳法与 演绎法相结合。这种方法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有 充分体现。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一书中用了十章的篇幅考察了西欧十余个国家 社会经济发展史。在对比中总结了各国经济发 展的经验和教训,深刻分析了德国经济落后的 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分重视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认为生产力是财富之源泉,指出“财富的生 产力比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 他认为古典经济学把物质财富或交换价值作 为唯一的研究对象是片面的,“除了‘价值 理论’以外,还必须考察到一个独立的‘生 产力’理论。”应把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作为评判社会经济活动的标准,因为只有发 展生产力才是国家利益前途之所在。他甚至 将自己的经济学称之为生产力科学。
李斯特生产力理论中的闪光见解

第一,他把作为知识积累的“精神资本”(思 考:民族精神与经济增长)与“物质资本”相 区别,强调“精神资本”同样是生产力增长 的源泉。李斯特对“精神资本”阐述,正确 地说明了知识积累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克 服了古典学派只把物质资本理解为生产力的 片面性。

第二,提出一国为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 善于学习,吸取其它国家的先进技术成果和 成功经验。他以英国为例 认为英国科学技术 所以能居世界之首,就在于它善于学习推广 别国先进技术和经验。基于英国的成功经验, 李斯特反对盲目排外、闭关锁国的愚蠢做法。

社会保障理论—德国历史学派

社会保障理论—德国历史学派

一、德国历史学派的形成
瓦格纳
初期受英国古典学派影响,主张自由主义,以后参加了社会政策学会,支持 俾斯麦(1815~1898)的政策,并组织基督教社会党,既反对古典经济学的
自由主义,又反对马克思主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
瓦格纳将国民经济划分为三类组织:①营利性经济组织;②慈善性经济组织; ③强制的共同经济组织。 其中强制的共同经济组织位于个别经济组织之上,它必须保障历史所赋予国 家的历史任务得以完成。他强调国家救助是社会改良的主要支柱。他的国家 社会主义排除工人阶级的参加,主张“先上层,后下层”,认为工人阶级是 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的受益者。他认为社会政策只不过是消除分配中的弊害。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德国新历史学派
卓敏华 2016.09.30
德国历史学派
1 2
3
德国历史学派的形成
德国历史学派的政策主张俾斯麦社会保障的实践一、德国新历史学派的形成
• 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 19世纪末德国
的新历史学派。 •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产业资本壮大,日渐走向垄断资本主
他要维护的“中间阶层”,以后发展为由近代大工业的发达所产生的新型的
熟练工人、经营辅助人员、经理及工头、职员、白领阶层、公务人员等,他 认为要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的稳定,必须维护这个中间阶层。 他所主张的社会改良,主体力量是有机体的国家、道德的国家、“社会的君 主制”的普鲁士国王、有能力的公正的官吏,还有所谓“贫者之君王”。 施穆勒始终一贯地“站在中间”,“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的 社会改良的方法论。
三、俾斯麦社会保障的实践
• 新历史学派全面、正确地提出了政府对保障负有不可回避的责任,并
较为准确、充分地阐述了政府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变革方面介入的 角度和方式。其政策主张被俾斯麦政府所接受,从而成为德国率先实 施社会保险制度的理论依据。 •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国 家 ,1885年,德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并随之颁布 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保险法律,如《工业伤害保险法》、《老年 与残疾保障法》、《孤儿寡妇保险法》 等社会保险法典。

《德国新历史学派》课件

《德国新历史学派》课件
03 倡导民主与法治
德国新历史学派反对专制主义,主张建立民主与 法治的社会。这一思想对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具有 一定的借鉴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
德国新历史学派主张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强调对历史资料和证据的收集、整理和考证。他 们认为实证主义的方法是揭示历史真相的最可靠手段。
跨学科研究
德国新历史学派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认为历史学应该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 科相互借鉴和融合,以更全面地理解历史。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强调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该学派主张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历史研究,即通过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来揭示历史的 真相。这一方法至今仍是历史研究的主流方法。
重视经济与社会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德国新历史学派强调经济和社会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一观点对后来的社会史和经 济学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全球历史学的影响与启示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兴起背景是复杂的,其中包括了当时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 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以及历史学研究的进步等因素。
随着德国经济的崛起,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和解决德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这为德国新历史学派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同时,历史学研究的进步也为德国新历史学派提供了方法和思路上的支持,使得该 学派能够通过对历史案例的研究来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德国新历史学派》 ppt课件
目录
• 德国新历史学派简介 •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理论观点 •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
想 •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 德国新历史学派对后世的影响
01
德国新历史学派简介
定义与特点
德国新历史学派是20世纪初德国出现的一个经济 01 学派别,强调历史研究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德国历史学派形成于十九世纪初期,兴起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后在德国流行了近半个多世纪。

它的风格迥异于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第一个反对者。

十九世纪末,经过著名的德奥方法论之争以后,德国历史学派归于沉寂(但并没有消亡)。

纵观德国历史学派的兴起、鼎盛和衰亡过程,有一个现象颇引人注目,那就是在主流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衰落时,历史学派兴起;而当主流经济学重新崛起时,历史学派却衰落了。

历史学派兴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它的兴衰以及这一过程本身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这是本文所关心的问题。

一、德国历史学派的历史主义
历史主义是历史学派反对与抨击经济学的主要法宝。

这一思想在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亚当·米勒和李斯特那儿就已经萌芽,经过罗雪尔的发展,到施穆勒的达到顶峰。

所谓历史主义,它强调以一种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认为人类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不可逆性。

并且每个民族、国家具有不同的发展过程,影响及形成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在于每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精神,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民族的经济规律。

因此,只存在以个别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为研究对象的“国民经济学”。

也只有通过对各国发展史的研究,才能归纳出某些可能存在的经济规律,以演绎推理为基础和特征的普遍规律并不存。

亚当·米勒首开反对古典经济学的先河,强烈批评古典经济学的世界主义。

李斯特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开篇第一编就回顾了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旨在说明各国有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存在具有普适性的“世界主义经济学”。

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提出了与“世界主义经济学”相对立的“国家经济学”,认为后者的研究主题是“某一国家,处于世界目前形势以及它自己的特有国际关系下,怎样来维持并改进它的经济状况”,(注: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83年中文版,第109页。

)并着重“研究如何使某一指定国家(在当前世界形势下)凭农工商业取得富强、文化和力量”。

(注: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83年中文版,第106页。


罗雪尔则进一步指出:人们是“为很不相同的和非经济的动机所驱使,并且是归属于完全一定的民族、国家和时代”,(注:罗雪尔:《政治经济学原理》第1册,亨利霍尔特出版公司1878年英文版,第105页。

)认为“历史学家则尽量忠实地描述现实生活,寻求人类的发展及其关系的记述”。

(注: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文版,第11页。

)因此,他在《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一书的序言中,将历史方法的原理归纳为:1.通过记述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解决“如何才能更好地增进国家富强这个问题”,(注: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文版,第7页。

)并认为“这样的记述同有关国民经济生活的其他科学,特别是同法制史、政治史以及文化史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注: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文版,第8页。

)2.研究“过去各文化阶段”,因为过去文化阶段的“任何一种情况,都是现代一切未发达国民的最好教师”;(注: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文版,第8页。

)3.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作比较,“如
果新的国民经济表现出一种同过去的国民经济相类似的倾向,我们在认识这种倾向时就可以从这种类比关系中得到极为宝贵的启示”;(注: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文版,第8页。

)4.中性地对待任何制度,因为“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指出:为何以及如何逐渐发生‘从合理的变为不合理的’、‘从幸福的变为有害的’”。

(注: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文版,第8页。

)只有深刻地了解制度的变迁过程,才能把握制度变迁规律。

施穆勒系统论证了历史学派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将之归纳为“历史归纳法”、“历史生理法”和“历史统计法”三类。

认为罗雪尔的研究是“历史生理法”的代表,他自己的方法是更科学的“历史统计法”。

他力图通过归纳历史和统计资料,建立他所谓的国民经济学,全面讨论所有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在此认识的指导下,他创立与主编了被称为“施穆勒年鉴”的《德国立法、行政和经济年鉴》,全面搜集和记录历史资料。

因此也使历史学派成为当时德国的主流经济学派,他本人则长期握有审批德国社会科学界教授职位的权力,成为领袖人物。

德奥方法论之争也主要在他和门格尔之间展开。

在论战中,他坚决反对门格尔所采取的“英国演绎学派”的方法,认为他们将经济学说建立在一两个心理命题上的做法,把经济学弄得过于狭隘,演绎方法的使用要服务于和从属于归纳方法。

他宣称:“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崭新时代是从历史和统计材料的研究中出现的,而绝不是从已经过一百次蒸馏的旧教条中再行蒸馏而产生的。

”(注:转引自汤在新主编:《近代西方经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2页。


施穆勒将历史主义推崇到了极致,桑巴特则将历史主义方法论具体运用于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分析,写出了三卷本的《现代资本主义》这一巨著,从而使历史学派达到了学术上的顶峰。

在这本书中,桑巴特已经意识到历史学派轻视经济理论的缺陷,声称“‘历史的’和‘抽象的’国民经济学间的对抗,已经丧失了一切意义和一切重要性”。

(注:桑巴特:《现代资本主义》第二版序言,商务印书馆1958年中文版。

)他要“借助于有秩序有系统的范畴”,“给予死材料以生命”,认为“只有对全部科学材料作根本的力量的深入检讨,才能够发现见诸现象中的最普遍联系。

只有一个在理论上受过完全锻炼的,尤其认识现代经济生活的经济学者,才能够著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史”。

(注:桑巴特:《现代资本主义》第二版序言,商务印书馆1958年中文版。

)但他对古典经济学(他称之为“曼彻斯特学派”)的评价仍然不高,认为那只是一种技术学说,是“商会秘书的国民经济学”,“不受历史的或哲学的重负压迫,……为着日常状况去处理日常经济问题”,(注:桑巴特:《现代资本主义》第二版序言,商务印书馆1958年中文版。

)强调只有在历史的、哲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编制“人类社会生存的大联系中”的经济生活史。

历史主义是历史学派的代表性特征。

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导下,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埋头专注于对经济史料的整理分析。

在他们的著作中充斥的都是丰富的史料,但材料之间缺乏理论联系。

可以说,在李斯特之后的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的理论创新水平再没有高过李斯特。

然而,这并不表明历史学派缺乏存在基础,也不表明他们对德国的经济发展没有贡献。

历史主义虽是历史学派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全部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