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2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2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我的说课程序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方面1.教材分析〔背景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教学过程【一】教材分析〔一〕背景分析本课时的知识点在本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是我们上节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世界气候类型成因与分布〞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3.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向变化。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手绘板图教学法——边讲解边绘制,学生参与绘制。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发现、探究、推理获取新知识。
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辅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复习〕风向分别在三个不同力作用下的影响2.讲授新课〔第一假设、第二假设、第三假设〕第一假设地表均匀,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直射赤道,然后提出问题,探讨讲解。
第二在假设基础上否定地球静止不动这个条件,然后提出设问,师生探讨解决。
第三是在假设的基础上否定太阳直射赤道这一条件。
得出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最后绘制北半球三圈环流的示意图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3.总结反馈〔总结练习〕由学生动手绘制南半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气压戴微风戴》道课稿之阳早格格创做尊敬的教授们,上午佳!即日尔道课的真质是人教版必建1:第二章《天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二节《气压戴微风戴》的第一课时.尔将从以下圆里举止尔的道课一、课本分解本课时气压戴微风戴的产死那一知识面没有然而是上一节热力环流战大气火仄疏通知识的本质应用,也是教习战探讨“季风环流”战“气压戴风戴对于气候的效率(天下气候典型成果取分散)”的前提,还可为后里分解自然戴的产死、分散提供条件,果此本节真质正在本章教教中起着核心效率.“课程尺度”中闭于本知识面的央供是:“画造寰球气压戴、风戴分散示企图”,“道出气压戴、风戴的分散及移动顺序”,不妨瞅出课程尺度闭注的是天球表面气压戴、风戴的产死,而对于三圈环流中下空场合没有搞央供.分离以上对于课本真质的分解,本着以教死为主体的准则,尔树坐了本课时的三维教教目标:(一)知识取技能目标:(1)明白三圈环流的产死,道出寰球气压戴、风戴的分散情景.(2)不妨通联太阳曲射面的返回疏通,叙述寰球气压戴微风戴的移动顺序.(3)通过画造三圈环流及气压戴、风戴示企图,培植战普及画造天理示企图的技能.(4)通过阅读气压戴风戴移动顺序图取太阳曲射面移动闭系图,巩固教死空间感知取思维本领.(二)历程取要领目标:1、收集死计、死产本质中取气压戴风戴有闭的天理局里,自决、小拉拢做等形式举止分解、探讨.2、课堂中接流、表白、深思自己的教习体验战睹解.(三)情感取价格瞅目标:通过图示分解、活动,多媒介演示等办法,激励教死商量天理问题的兴趣战效果,养成供真、供真的科教做风.通过对于三维目目标分解,根据课本战授课对于象的特性,尔将本节的教教重、易面决定为以下几个真质:教教重面是(1)寰球气压戴、风戴的分散(2)气压戴、风戴的移动顺序,最先那二面是课标对于本部分真质的简曲央供,也对于接下去气压戴、风戴对于气候的效率做了铺垫,具备迁移性.教教易面则是三圈环流的产死机理,果为该部分的真质较为抽象,离教死的死计本质较近,需要教死有较强的空间设念本领,才搞明白,果此易度较大.二、教法战教法怎么样掌控重面,突破易面,真止本课的教教目标呢?那便要采用相宜的教教要领战教教脚法.本课时知识面虽然已几,然而是真质抽象,思维量大,教教中采取图示分解、多媒介演示、教死计动等教教要领,教死商量战教授面拨相分离,使用多媒介辅帮教教,分离动画安排,变抽象为简曲,巩固教死的曲瞅感知.那样既切合教死认知顺序的死长,帮闲教死更佳天明白易度较大的真质,又不妨培植教死教习天理的兴趣取关切.而动做教死,正在教习历程中,要重视图文转移,文图转移,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巩固感知.共时要注重前后知识面的逻辑通联,周到明白掌握.三、教教历程【复习导进】提问上节课热力环流的相闭知识,温故引进新课,查看教死对于前部分知识的掌握情景,并为本节课真质的教习奠定表里前提.【道授新课】正在热力环流的前提上,提出赤道取极天的热力好别,赤道产死热矮压,极天产死热下压,近大天气氛由极天流背赤道,下空气氛由赤道流背极天.提问教死是可存留那种大气疏通形式?由此引出天转偏偏背力.提出假设条件:太阳曲射赤道,天球表面匀称,大气环流将会浮现什么格式?那是教教中的易面,为了将抽象的问题曲瞅展现,尔将用多媒介动画一步一步展示.矮纬环流:赤道上空背北流背北极上空(北风),受天转偏偏背力效率,由北风渐渐左偏偏成西北风,到30°N附近上空时偏偏转成了西风;去自赤道上空的气流,没有克没有及再继承北流,而是形成自西背东疏通.由于赤道上空的气氛源源没有竭天流过去,正在30°N附近上空散集,爆收下重气流,以致近大天气压降下,产死副热戴下气压戴.基于副热戴下气压戴的成果明白起去易度较大,正在此尔安插了教死计动演示:决定圆背战二条纬线,赤道战北纬30°,由十个教死代表下气氛流,从赤道背北步止代表下空大气的疏通,受天转偏偏背力的效率,正在北纬30°偏偏转成背东,北纬30°上空气氛汇集,正在重力效率下下重.疑赖通过那样的演示,不妨帮闲教死更佳天明白.近大天,正在气压梯度力效率下,大气由副热戴下气压戴背北北流出.背北的一收流背赤道矮压,正在天转偏偏背力效率下,由冬风渐渐左偏偏成东冬风,称为东北疑风.东北疑风取北半球的东北疑风正在赤道附近辐合降下,正在赤道取副热戴天区之间便产死了矮纬环流圈.中纬环流战下纬环流:正在近大天,从副热戴下气压背北流的一收气流,正在天转偏偏背力的效率下渐渐左偏偏成西北风即衰止西风.从极天下气压戴背北流的气流(冬风),正在天转偏偏背力效率下渐渐背左偏偏产死东冬风,即极天东风.较温的衰止西风取热热的极天东风正在60°N附近相逢,产死锋里(极锋).温而沉的气流爬降到热而重的气流之上,产死了副极天降下气流.降下气流到下空,又分别流背北北,背北的一收气流正在副热戴天区下重,于是正在副热戴天区取副极天天区之间形成中纬度环流圈;背北的一收气流正在北极天区下重,于是正在副极天天区取极天之间形成了下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天降下气流到下空便背北北流出,以致近大天的气压落矮,产死了副极天矮气压戴.共理,正在北半球共样存留着矮纬、中纬、下纬三个环流圈.由教死画出北半球的三圈环流战睦压戴风戴,产死完备的气压戴的分散.下矮气压相间分散,爆收气压梯度力,产死风.由教死画出风戴,进而产死完备的气压戴风戴分散图.回瞅假设条件,去掉“太阳曲射赤道”,引进太阳曲射面的移动,提出问题,对于气压戴风戴有什么效率呢?读图回问,师死共共得出论断:北半球夏季偏偏北,冬季偏偏北.【课堂小结】【安插做业】末尾安插相闭做业,让教死课后温习所教知识.尔的道课到此中断,开开大家。
鲁教版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四部分——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板书】: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引导学生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与影响(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至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树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观。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及近几年高考热频考点,本节课的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以及季风形成的过程。
难点: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四、说教法与学法高中生对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有了一定积累,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
但是,由于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节课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教学难度,增加课堂趣味性,并尽可能多地运用图表或多媒体进行演示。
我将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并结合我校五环思维地理模式进行教学。
同时,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阅读地图(图表)、思考问题、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新课:1)氟氯烃的生产与使用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因大量排放氟氯烃而产生的臭氧空洞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上空?2)我国大陆高空的云为何总是自西向东运动?这些现象都与全球性的大气运动有关,全球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呢?二)讲授新课:请学生画热力环流的模式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这是因为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三、说教法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第一,运用地图(图表、资料等)的能力,即通过绘图、读图进行分析、说明、归纳的能力;第二,举例分析或结合实例分析的能力;第三,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教
学过程
图1 图2
赤道至北纬30度间形成“低纬环流”
【板书】低纬环流
北纬30至北纬60度间形成“中纬环流”
【板书】中纬环流
北纬60至北纬90度间形成“高纬环流”
【板书】高纬环流
这样在假设地球自转偏向力存在的条件下,北半球就形成的三圈环流(图2)。
对于南半球来说,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
【活动】
请一个同学上来画一下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这样,全球就形成了7个气压带。
7个气压带之间又形成了6个风带。
【探究】7个气压带形成的原因
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热力原因
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动力原因
接着我们来打破第3条假设,来看一下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
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风带、气压带北移
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风点、气压带南移。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之欧侯瑞魂创作尊敬的老师们,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年夜气》中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一知识点不单是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年夜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实际应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气候类型成因与分布)”的基础,还可为后面分析自然带的形成、分布提供条件,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教学中起着核心作用.“课程标准”中关于本知识点的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地球概况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而对三圈环流中高空形势不做要求.结合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确立了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2)能够联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论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3)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绘制地舆示意图的技能.(4)通过阅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图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关系图,增强学生空间感知与思维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搜集生活、生产实际中与气压带风带有关的地舆现象,自主、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分析、探讨.2、课堂中交流、表达、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图示分析、活动,多媒体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地舆问题的兴趣和念头,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以下几个内容:教学重点是(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首先这两点是课标对本部份内容的具体要求,也对接下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作了铺垫,具有迁移性.教学难点则是三圈环流的形成机理,因为该部份的内容较为笼统,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才华理解,因此难度较年夜.二、教法和学法如何掌控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这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课时知识点虽然未几,可是内容笼统,思维量年夜,教学中采用图示分析、多媒体演示、学生活动等教学方法,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动画设计,变笼统为具体,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这样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帮手学生更好地舆解难度较年夜的内容,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舆的兴趣与热情.而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图文转化,文图转化,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增强感知.同时要注重前后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全面理解掌握.三、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提问上节课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温故引入新课,检查学生对前部份知识的掌握状况,并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奠基理论基础.【讲授新课】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提出赤道与极地的热力不同,赤道形成热高压,极地形成冷高压,近空中空气由极地流向赤道,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提问学生是否存在这种年夜气运动形式?由此引出地转偏向力.提出假设条件:太阳直射赤道,地球概况均匀,年夜气环流将会出现什么样子?这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将笼统的问题直观展现,我将用多媒体动画一步一步展示.低纬环流: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到30°N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能再继续北流,而是酿成自西向东运动.由于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竭地流过来,在30°N附近上空聚积,发生下沉气流,致使近空中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鉴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理解起来难度较年夜,在此我安插了学生活动演示:确定方位和两条纬线,赤道和北纬30°,由十个学生代表高空气流,从赤道向北步行代表高空年夜气的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纬30°偏转成向东,北纬30°上空空气聚集,在重力作用下下沉.相信通过这样的演示,可以帮手学生更好地舆解.近空中,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年夜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高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西南信风.西南信风与南半球的西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域之间便形成了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近空中,从副热带高气压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即极地春风.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春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域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域与副极地地域之间构成中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域下沉,于是在副极地地域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空中的气压降低,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同理,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学生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形成完整的气压带的分布.高低气压相间分布,发生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由学生画出风带,从而形成完整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回看假设条件,去失落“太阳直射赤道”,引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提出问题,对气压带风带有什么影响呢?读图回答,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北半球夏季偏北,夏季偏南.【课堂小结】【安插作业】最后安插相关作业,让学生课后温习所学知识.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掌握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
3.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能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2、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三、教学方法引导法演示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式学习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的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使大气不断运动的。
而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高低纬度间的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了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那么全球到底有几个气压带和风带?以及这些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像海陆风、城市郊区之间的风都属于热力环流,这些大气运动规模和范围比较小。
规模比较大的有全球尺度的大气运动,而全球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
1、大气环流①定义②成因③特性④意义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在不同假设条件下大气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探究课本上33页活动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上节课的热力环流知识解释单圈环流。
)2、单圈环流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也就是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这样的条件下,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
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
在近地面,赤道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
气压带与风带形成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和说教学流程三个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呢第一个方面是说教材《气压带和风带》这一课题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二章第二节,从宏观上来讲,本章介绍的是地球上的水,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应用,又是后面研究自然带形成和分布的基础,所以本课在整个章节和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从微观方面讲,本节主要介绍的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以及对气候的影响,具有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
第二个方面我将来说一下我的学生情况,我的学生是高一阶段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学习能力上,初步具备了地理分析的能力。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首先第一个维度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第二个维度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第三个维度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观察、读图、绘图、概括、推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可知的、是互相联系的,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并且使学生养成学以至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这其中我设计本课的重难点是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过程以及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之所以把本块知识设为重难点主要是高一学生还未开设立体几何课程,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并且对前后知识起到衔接的作用第四个部分我将和大家来重点分享一下下我的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将通过通过三个假设条件沉沉深入,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手绘板图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活动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
首先在课堂开始,首先请学生自己回忆上节课讲的热力环流,我利用这点时间在黑板上画一个环流图。
然后再带领学生一起来回忆热力环流。
当然,要着重强调热力环流是在“局部地区”形成的,为后面大气环流的讲解埋下伏笔。
气压带说课稿人教版
气压带说课稿人教版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 学生能够描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
- 学生能够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气象图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能力。
-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地球气候系统复杂性的认识。
-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
- 全球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
2. 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差异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提问“为什么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如此之大?”激发学生的兴- 简要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探究活动- 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其分布规律。
- 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对气候有何影响?3. 知识讲解-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等因素。
- 详细介绍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温带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4. 案例分析- 选取具体地区(如撒哈拉沙漠、亚马逊雨林),分析其气候特征与所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
- 讨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与拓展- 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拓展讨论:全球气候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可能影响。
四、板书设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一、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四、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及影响五、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六、气候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可能影响五、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如学生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
- 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通过更多互动环节或实际案例分析。
高一地理 第三节 大气环境03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说课稿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说课稿《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该内容选自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第三部分。
我将从教材、教法和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我讲述本部分教材的在高中地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该部分内容是大气环境的第三课时,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部分热力环流和风的知识的具体应用和迁移,也是学习下一部分“季风环流”的基础,并对理解后面洋流的形成、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中“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的要求注意到,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而对三圈环流中高空形势不做要求。
结合上述内容我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以学生为主体,确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
(2)能够联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阐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地理技能。
(2)通过阅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图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关系图,增强学生空间感知与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阅读太阳直射点与气压带风带移动变化规律图,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以下几个内容:1、教学重点:(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这两点是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也对接下来的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对气候影响做出了铺垫,具有迁移性。
2、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机理难点:因为该部分的内容较为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知较远,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说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本节主要运用读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和引导法。
气压带、风带的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的说课设计一、说教材1.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从最简单的热力环流深入到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环流,难度最大,是整章内容的核心,为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3.教学目标的确定⑴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⑵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⑶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⑴教学重点:①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通过对两图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⑵教学难点:①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②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教材列举了对我国冬、夏天气的影响以及设计的活动题“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分析均是开放型的。
5.课时安排:两课时二、说教法:⒈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
3.2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5.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观点,及时给予肯定和反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情境教学。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得新知识。
(三)互动方式
在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师生互动:提问、讨论、解答疑问等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
2.生生互动:组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3.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过程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部分学生在空间思维能力上可能存在困难;
3.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时间安排不合理的问题。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在课堂上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关注学生的反馈。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课后作业和练习的正确率;
2.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用大气环流的形成前提(假设条件)的变化贯穿教学过程:1、第一次假设,在3个前提下分析理想地球单圈环流图,为后面三圈环流做好铺垫2、第二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有变化(地球自转带来地向偏向力的影响),绘制三圈环流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第三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又有变化(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解释三圈环流的季节移动规律。
4、第四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还有变化(地表不均匀),预告季风环流的形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意义和成因;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4、理解气压带、风带与天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复杂的实际情况。
2、学生动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清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3、补充降水条件,学生探究分析气流运动与降水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与天气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气候打好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习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与季节移动。
【学习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导学案引导、读图绘图、协作探究。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马纬度”的由来,设问:为什么马纬度是无风带?一、大气环流学生阅读教材33页,思考问题: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大气环流的意义放在第二节整体结束后在和同学们共同分析理解,这里不强调。
)二、单圈环流师生共同完成教材33页活动题。
引导学生分析冷热差异、气流运动、气压状况,画出环流模式,强调形成前提。
形成前提:①地球不自转②太阳直射在赤道③地球表面均匀(第一组假设)问题: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引入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全球性大气环流的规律和原理,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
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
2、重难点分析
学生学习有规律的知识是为了对后面的知识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根据新课标和学生特点,故将本节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过程(对前后知识起到衔接的作用)
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高一学生还未开设立体几何课程,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
3、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说课
四、说重、难点:
地球表面气 压带和风带 形成原因
气压带和风 带分布规律 总结及识记
气压带和风 带对气候的 影响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建构主义教学 1.情境设疑式教学。 2.演示法、地图法:(通过视频、板图、
2.气压分布规律:高低相间分布,且南北对称 3.风向: 北半球:3撇 ;箭头指向低压
南半球:3捺; 箭头指向低压 4.天气状况:低气压: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高气压:气流下沉、天气少雨 风 带:多雨区(如: )
极地高压 副极地低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少雨区(如: )
板图练习
梯度练习二
高压
G
A B C D E F 高压
假设一:假设地表均质,地球不运动,太阳直射 赤道。
活动:请同学结
合热力环流的知
北极
识,绘制单圈环
流示意图
转承:
单圈环流是地球在 赤道
赤道
什么条件下成立的?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
思考、自己推导归纳
所需条件
南极
建构设问二
1、假设二:如果地表均质、地球自转,不公转。 (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赤道出发的高空风 能顺利到达极地吗?会怎么走? 2、在假设二基础上,最终出现了几个气压带和风带? 具体如何分布?请绘图简述。 3、试以假设二前提下形成的气压带风带来解释樱岛 火山灰为什么会吹到关东地区?
FLASH动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的 未学生探究学习铺路。
3、活动设置,引导点拨补充。
(二)说学法
自主探究式学习 读图分析 合作探究 自主归纳、演示、表述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说课稿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说课稿《全球气压带与风带》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全球气压带与风带》,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程序个四方面来说一下。
一.课程标准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分析本条标准,我认为应从三个层面上达成该部分的教学要求。
一是学生要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二是学生能够通过所绘示意图,总结并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三是知道不同气压带、风带的干湿性质,能够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形成的影响。
二.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既是对前一部分“大气的运动”中“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相关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也是由小尺度大气运动到大尺度大气运动的知识迁移,还是学习下一部分内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以及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的前提与基础。
2、教材的设计思想本节内容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具有丰富的探索性内容,教师应创设情境,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知识迁移理论、支架式教学原理,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讨论、合作探究等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
3、学情分析1.通过必修1第一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通过第二单元“三、大气的运动”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
这些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2.通过前几部分内容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自然地理的学习方法;通过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和严谨的逻辑推导分析过程,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部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和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章《大气运动》的第二节的内容,即“气压带和风带”。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反思等五个部分: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
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三维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①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二、说教法(一).教学手段: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理由1.能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2.节约时间,增大容量,提高效率(二).主要方法:1.图表解说法:指导学生看图、说图、绘图等活动获得地理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全球性大气环流的规律和原理,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
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
2、重难点分析
学生学习有规律的知识是为了对后面的知识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根据新课标和学生特点,故将本节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过程(对前后知识起到衔接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至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互动交流式结构,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即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让其在课堂动态交流中讨论、辩论,解决地理问题,通过交流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这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
根据本课的特征,我认为可以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步步深入。
先提出假设条件,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
再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
而对于学生,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从而也达到培养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复习前面热力环流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及学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热力环流的知识,复习起到了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能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
2.假设条件:地表是均匀的、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直射赤道。
提出设问,在赤道和两极之间会产生什么样的空气流动?利用热力环流的内容得出结论,在赤道和两极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
这是对热力环流知识的实际应用,也为后面的知识作铺垫。
3.提出疑问,单圈环流是否能够维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低纬环流过程得到结论,单圈环流是无法维持。
否定假设条件之一:地球静止不动
赤道、两极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得出结论: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这个过程由于是动态过程,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演示,效果会更好。
4.否定假设条件之二:太阳直射赤道
得出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地表热量收支的改变,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这也时在为后面的知识作铺垫用。
这部分内容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出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气压带风带周期性季节移动的规律。
5.小结归纳,习题练习,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