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它既传承了民族的智慧,又流传了民族的情感。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三首适合五年级上学生学习的上古诗词。
第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
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象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这首诗词简短而含蓄,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第二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以登高望远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激情和对事业进取的精神。
这首诗词激励着广大学子要志存高远,不懈努力,不断超越自己。
第三首:《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古代经典诗词赏析
古代经典诗词赏析古代经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凝聚着古人智慧与文化精髓。
通过赏析这些经典的诗词作品,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下面将为大家带来几首经典诗词的赏析。
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
诗人通过描绘床前明月光的美景,表达了对乡愁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字字珠玑,意境深远,流露出对故乡的痛切思念之情。
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
诗人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借喻登上高楼可以拓宽视野,表达了追求进取、超越自我的精神。
整首诗内容简洁,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杨洪基夜行黄沙道中,身去身来,如梦似幻。
断肠红印愁桥酒,等闲提起。
这是现代歌曲《西江月》的歌词,词曲兼美。
通过描绘夜行黄沙道中的情景,表达对红尘世界的迷茫和思索。
歌词意境唯美,流畅动人,给人以深深的思考与抚慰。
四、《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力作。
诗人以登高远望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局动荡和自身命运的思考。
整首诗篇磅礴壮丽,意境深远,展现出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气概。
五、《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家昌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是民歌《浪淘沙》的歌词。
通过描绘黄河的浩渺壮阔和与牵牛织女的联结,表达了平凡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歌词旋律悠扬,寓意深刻,引人回味。
以上是对几首经典诗词的简单赏析。
这些古代经典诗词不仅展示了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更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生活、人情的深刻感悟。
通过赏析这些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和情感,更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从古诗词中汲取灵感,传承古代文化的瑰宝。
小学五年级课文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课文古诗词三首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古代诗词中最著名的之一。
它描绘了一个月夜中寂静的景象,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独特的写景手法,传达了诗人内心深情的思乡之情。
诗人以“床前明月光”来描绘月光洒在床前的明亮景象,接着用“疑是地上霜”来形容月光的明亮像霜一样凉冷,同时也暗示了夜晚的寒冷。
然后,诗人写道自己仰头望明月,尽管他身处异乡,却能通过观赏明月来思念故乡。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形式简短明了,意境深远,清新而纯粹。
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二、《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也是极富盛名的一首。
整首诗以描写山河壮丽景色和励志的主题为内容,表达了人们对进取、超越的向往。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突出壮丽辽阔的山河景象,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壮丽。
接着,诗人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话来表达自己追求进步和超越的精神。
他希望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往上爬,达到更高的境界,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这首诗形式简明扼要,发人深省。
通过对壮丽景色的描绘,诗人激发了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的心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思想。
三、《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是唐代文学家王维的一首诗,是他晚年所作的一首田园诗。
这首诗主要通过描绘山林的宁静以及一个空山中的人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思考。
首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通过描绘空山寂静的景象,无人迹可寻,却能听到人的声音。
这一描写营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山林环境,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神秘。
接着,诗人用“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两句来描绘自己的境遇。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导入本课介绍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特见解。
二、学习目标1.掌握三首诗的作者、背景、内容和主题;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3.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4.学会欣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三、学习过程1.《山居秋暝》(1)作者介绍:王维,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佛”。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2)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王维隐居山林之后,描绘了山居秋日的景色和感受。
(3)内容分析:诗歌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开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天气。
接着,诗人描绘了山居秋日的景色,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现出清新自然、幽静闲适的氛围。
最后,诗人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意象分析:明月、松树、清泉等意象,都象征着清新自然、幽静闲适的生活状态。
这些意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2.《枫桥夜泊》(1)作者介绍:张继,唐代著名诗人,以写景抒情见长。
(2)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张继赴京考试失败之后,描绘了夜晚停泊在枫桥边的情景。
(3)内容分析:诗歌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开头,描绘了夜晚的寂静和凄凉。
接着,诗人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感。
最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感。
(4)意象分析:月落、乌啼、霜满天等意象,都象征着夜晚的寂静和凄凉。
江枫、渔火等意象,则象征着家乡的温暖和美好。
这些意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3.《长相思》(1)作者介绍:纳兰性德,清代著名诗人,以词作著称。
(2)背景介绍:这首词写于纳兰性德随康熙帝出巡时,描绘了旅途中的思念之情。
(3)内容分析:上阕描写了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下阕则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感。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大全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大全《唐诗三百首》
1、《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江畔独步寻花》——苏轼
宣纸清到海,沙粉花满川。
若有偏爱好,赠尔画中圆。
5、《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6、《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7、《芙蓉楼送辛渐》——王安石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北斗七星高,南斗孤星寒。
8、《渔家傲·对酒当歌》——李白
天高任鸟飞,人低偏爱否。
物情自古来,世事从今起。
9、《出塞》——岑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0、《望庐山瀑布》——李煜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代诗词三首翻译
《古代诗词三首》翻译
一、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江底,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拿起磨出洗净的断戟,我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美丽的大乔、小乔,就只有永远锁在铜雀台里了。
三、苏轼的《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山下的兰草已长得与溪水相连。
松间沙路净无泥——松林间的小路干干净净的,没有稀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天快黑了,细雨中传来了子规的啼叫声。
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门前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
休将白发唱黄鸡。
——何必自伤白发,感慨“黄鸡催晓”。
【预习】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讲解
【预习】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讲解【预习】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讲解本课是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第9课,主要内容是学习三首古诗词《江南春》、《登鹳雀楼》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江南春》1. 作者:杨洪基2. 内容:描写江南地区春天的景色,如绿柳、红杏、白花等。
3. 词语解析:(1)江南:指中国南方的一部分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上海等地。
(2)红杏:指杏树开花时的颜色。
(3)白花:指李树开花时的颜色。
4. 学习要点:(1)了解江南地区的春天景色,如杨柳、白花、红杏等。
(2)通过学习该诗词,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感受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
二、《登鹳雀楼》1. 作者:王之涣2. 内容:描写了北方地区的秋天景色,如黄河、雁行等。
3. 词语解析:(1)鹳雀楼:位于今天中国河南省开封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楼阁。
(2)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国的母亲河。
(3)雁行:指一群雁排成一字形的队列。
4. 学习要点:(1)了解北方地区的秋天景色,如黄河、雁行等。
(2)通过学习该诗词,培养学生对秋天的美好感受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
三、《赋得古原草送别》1. 作者:白居易2. 内容:描写了大草原上的美丽景色和离别的情感。
3. 词语解析:(1)古原:指古代的草原,广阔无垠。
(2)送别:指离别时的告别。
4. 学习要点:(1)了解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特点。
(2)通过学习该诗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丽景色的欣赏能力。
四、诗词鉴赏1. 学习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2. 学习诗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诗词背诵1. 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诗词,培养学生记忆力和语感。
2. 同时,通过背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诗词的美。
六、课文欣赏1. 学生可以对课文进行朗读和演唱,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笔记
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在我国教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的21课收录了许多经典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不仅反映了我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今天我要和你共享的是五年级上册21课中的古诗词,通过这篇文章,我会做一些具体的介绍和评述,希望能让你对这些古诗词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1.《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这首诗简洁而深刻,通过对夜晚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和眷恋之情。
这首诗所展现出的超脱世俗的境界和诗人对家国的眷恋,表现了我国古代诗人在写作中所追求的高远情怀和超然境界。
2.《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豁达和超脱。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表达方式非常细腻巧妙,给人以振奋和启迪,鼓舞人们追求更高远的目标和理想。
3.《春晓》此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通过对春天清晨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首诗简洁清新,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给人以清新淡雅之美。
这三首古诗词都表现出我国古代诗人的高远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理解和品味,我们可以更好地感悟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内涵,也可以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也能对这些古诗词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智慧,通过这些古诗词的理解和品味,我们可以更好地感悟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内涵,也可以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中,《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这首诗深沉而含蓄,通过对夜晚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和眷恋之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诗歌创作的背景在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早发白帝城》。
这三首诗歌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杰作,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这些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水准,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且在诗歌鉴赏能力上有所提高。
二、诗歌内容和主题1.《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创作的,表现了作者对壮美自然风光和时代变迁的感慨和思考。
全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象,以及对繁华曾经的感慨。
在诗中,王之涣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寄托了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体现了诗人的胸怀和抒发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2.《静夜思》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和静思,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篇,直截了当地表现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身边环境的感受。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更是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表现了对故土情怀的深切。
3.《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杜甫的作品,通过描写诗人旅发白帝城的经历,表现了对国家兴亡命运的思考和对壮丽山水的赞美。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感怀祖国和表达对命运的深刻思考为主题,通过对旅途中所见所闻的描写,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并展现了对世界和人生的宽广眼界。
三、作者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词,《登鹳雀楼》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思考,《静夜思》和《早发白帝城》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国家兴亡的深刻感悟。
在我看来,这三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命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生和国家的独特理解,对于我们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也让我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
总结回顾在学习《古诗词三首》这一课程中,我们深入品读了三首优秀的古诗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深刻体验了古代诗人的才情和思想情感。
四上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多诵读,悟诗情
思考: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 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独坐敬亭山
作者通过对敬亭山景物的描 写,抒发了诗人以山为伴的惜 惜相怜之情,突出了诗人对敬 亭山的喜爱。
借景抒情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 易称作“诗豪”。他的许 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 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 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青螺:这里用来形 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 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 着的一枚青螺。
古诗中有三个比喻句,你能找到吗?
• 没有一丝风吹过,静静的湖面像 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 ___________________. 洞庭湖 • ___________________ 像白色的银盘。 苍翠的君山 • ___________________像洞庭湖中的一颗 青螺
他的心境?
独坐 敬亭山(ຫໍສະໝຸດ )李白拟人相看 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互为知己的相知之情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 的相知之情。“相看两不厌 ”,表达 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相”“两”二字同意重复,把诗人 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 惜相怜的感情。 “只有”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 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 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 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 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 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 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 啼”。
•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 —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 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 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 情,读——能不忆江南?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及《清平乐·村居》。
店铺为五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原文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注释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①[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①·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老翁、老妇。
⑥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理解一、《牧童》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提示: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提示: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二、《舟过安仁》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提示: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词三首PPT课件部编版2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和尚《绝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目壹贰叁 肆
录知朗赏 小 诗读读 结 人明品 拓 解诗诗 展 诗意韵 题
阴阳变化开阖于俄顷之间, 气雄语壮,人不能及也。
------清代.纪昀
悟读解诗情
北宋,一位______的诗人千古流芳。
知人论世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持不同政见,受官场挤压,无奈 乎,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到任以后,苏轼致 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修复坍塌废弃的钱塘水 井,为百姓解决长期吃水难的问题。
别 半 香
枝 夜 里
惊鸣说··鹊蝉丰,。年,轻舒愉快缓悦
听 取 蛙 声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天 外, 紧张 两 三 点 雨 山 前。 急促
旧 时 茅店 社 林 边,
路 转 溪 头 忽 见·。 轻快
朗读明诗意
夏夜,辛弃疾看到(听到、闻到) 了____________。
赏读品诗韵
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者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 2、他在想什么?此时此刻的李四光脸上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第3、第4自然段并不是多余的,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用白鹤、朱鹭、苍鹭和白鹭作对比衬托出白鹭的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很适宜。) ①交流看到的画面。 ⑷“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 3、理解第二段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三)明白道理 课文记叙的是民族小学的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情况,歌颂了全国民族大团结,亲如一家的大好景象。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是一堂以古诗词为主线的语文课程。
通过学习这堂课,学生将能够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
第一部分:课文概述《古诗词三首》是一篇由王瑄所编的语文课文,一共包括了三首古代诗词作品。
第一首《山亭夏日》,作者陶渊明以山亭夏日的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第二首《七步诗》,作者曹操借助这首短诗展示了自己的智慧;第三首《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以雀楼高耸入云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古诗词三首》的内容解读《山亭夏日》以山亭夏日为背景,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来抒发了作者的愉悦心情。
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如“绿树荫浓”、“芳草无情”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喜悦和愉快。
《七步诗》是曹操根据传说中的典故而创作的一首七言诗,通过描述自己如何在关键时刻诡计多端,化险为夷的经历来彰显自己的智慧。
这首诗既简洁又意味深长,表达了曹操在困境中的聪明才智。
《登鹳雀楼》以鹳雀楼为背景,描写了一幅辽阔的风景图画。
通过描绘楼高耸云端、远眺江山甚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美景,作者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第三部分: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学生将能够培养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他们将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才华横溢和智慧,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学生还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修身养性的意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感性表述和理性分析。
通过学习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学生将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们的美学观念将得到培养,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同时,他们也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人们的情操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将能够获取到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积累了宝贵的资源。
六上古诗词三首课文笔记
六上古诗词三首课文笔记以下是《六上古诗词三首》的课文笔记:第一首:《石灰吟》注释:(1)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典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次,次数。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轻松。
(4)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纯洁的品质。
诗意:经历无数磨难,身经百战,终于获得了可贵的经历,这就像经过千万次的开凿烧制,化成了一位不惧怕万击的勇士。
粉身碎骨也没有丝毫惧怕,将整个身心贡献给人间,以保持清白身世。
第二首:《竹石》注释:(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明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3)立根:扎根、生根。
破岩:破裂的岩石。
(4)任尔:任凭你。
尔,你。
(5)磨:折磨、挫折。
(6)折:打击。
诗意: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深深扎根于破岩之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凭你各种打击和磨难;任凭风吹雨打,始终坚信自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第三首:《夏日绝句》注释:(1)生当作人杰:活着就要当人中的豪杰。
生:活着。
当作:应当,应该。
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死亦为鬼雄:死后也要做鬼中的豪杰。
亦:也。
鬼雄:鬼中的英雄。
(3)至今思项羽: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念项羽。
思:思念。
(4)不肯过江东:不肯渡过江去重新建国。
不肯,不肯、不想、没有决心。
江东:泛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代以长江以东为南方。
项羽最初起兵的地方在现在的江苏南部,也称江东。
九年级上诗词三首
九年级上诗词三首【实用版】目录1.诗词三首简介2.九年级上学期的诗词学习重点3.诗词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4.如何鉴赏和分析诗词5.结论正文【诗词三首简介】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
在九年级上学期的诗词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三首经典的诗词,它们分别是《离骚》、《庐山谣》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屈原流亡途中的遭遇和心情,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和关爱。
《庐山谣》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描绘了山中的景色和寺庙中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的信仰。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以赤壁为背景,描绘了古代战争中的壮丽场面和英雄人物,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和英雄的崇敬和思考。
【九年级上学期的诗词学习重点】在九年级上学期的诗词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重点:1.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格律、形式等;2.诗词的文学价值和文化背景,如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历史背景等;3.诗词的鉴赏和分析方法,如如何理解诗词的意义、如何分析诗词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等。
【诗词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诗词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的文学形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1.语言优美:诗词的语言通常简洁、精炼,富有音韵感和节奏感;2.情感真挚:诗词常常表达诗人真挚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3.形象生动:诗词中的形象通常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形态,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4.寓意深刻:诗词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需要读者深入体会和思考。
诗词的文化价值在于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诗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发扬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一:《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诗词二:《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词三:《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导言: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诗词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向您介绍并解读三首六年级上册的古诗词。
一、《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以简洁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以月亮为背景,通过描述诗人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对故乡的怀念,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诗中通过表现壮丽的自然景色,描绘了作者登上高楼的景象,以及进一步向上攀登的愿望。
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追求进步和追求卓越的向往。
三、《春晓》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全诗语言简练,却表达出对春天醒来后美好的生活和无边的希望。
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醒来所带来的喜悦和希望。
结尾:
这三首古诗词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艺术才华和对自然世界的热爱。
通过阅读和欣赏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唤。
希望这三首古诗词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发,并能够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
第二课时 水调歌头(几时有)
一、新课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 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与诗词 天生结缘,激发诗兴,诗词随而发。让我们来学习苏轼 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 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 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新课导入 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近诗人的灵魂。
让我们共同品味!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 zūn )
投箸.( zhù )
歧.路( qí )
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 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 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 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 的明媚皎然。
(二)文本探究 1.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 何在?
三、自学指点(二)——合作与探究 学习《行路难》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金樽/ 清酒/斗/ 十千,玉盘/珍羞 /直 /万钱。 停杯/ 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 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 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 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 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 竹枝词》《浪淘沙》《杨柳枝》《西塞山怀古》《酬乐天 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知识点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九年级上册中,我们学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代诗词作品。
本文将重点介绍三首诗词的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美的作品。
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从字数上看,只有四行的简短篇幅,却表达了诗人夜晚思乡的情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这首诗的知识点:1. 唐诗格律:《静夜思》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都是五个字。
2. 艺术手法:在表面描述床前明月光的美景时,实际上是通过此景映射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3. 感情表达:通过描写诗人对明月和故乡的思念,展现出内心深处的乡愁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他以鹳雀楼为题材,通过描写楼高、景色壮丽的场景,表达了追求进取、不断超越的精神。
以下是一些相关知识点:1. 登鹳雀楼:鹳雀楼是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的一座历史古迹楼阁,这里也是登高望远、览胜的理想之地。
2. 唐诗韵律: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每句都是七个字。
3. 比喻手法:将楼比作追求的目标,通过登高的行为来表达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悯农》——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他以悲愤的情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困苦生活,呼吁社会改革和关注农民的命运。
下面是该诗的相关知识点:1. 农民生活:通过描绘农田的艰辛劳作和农民吃穿不易的现状,直接表达作为诗人的李绅对农民遭遇的同情之情。
2. 诗歌语言:以食物为线索,将农民的丰收与饥饿形成对比,营造强烈的社会反差,增加诗歌的感染力。
3. 社会批判:诗中通过对现实现象的揭露和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封建社会的失望。
通过分析这三首诗词的知识点,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学期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 教学PPT
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读
白雨跳珠/乱入船。
节
卷地风来/忽吹散,
奏
பைடு நூலகம்
望湖楼下/水如天。
天空中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水一样翻 滚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白亮 亮的雨点便像跳动的珍珠一样,胡乱 地往船上直跳。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 狂风,一下子把乌云全都吹散了,望 湖楼下顿时波平如镜,好似一碧如洗 的青天。
宿建德江
朗
孟浩然
zhǔ
移舟/泊烟渚,
读
日暮/客愁新。
节
野旷/天低树,
奏
江清/月近人。
“我”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 洲上,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 “我”的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 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 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 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
诗 歌 大 意
1.再读诗歌,结合课本上的插图,用自
辛弃疾
词牌
题目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时间 事件
标题的意思:夜里行走在黄沙岭的路上。
题 目 释 义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 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 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大多抒 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 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婉约的篇章,主要描 写优美的湖光山色,表现农村生活。
诗 歌 赏 析
2.词人沉浸在美丽的月夜和展望丰收的 喜悦中,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 抬头,看到了什么? 此时他的心里怎样 想的?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他想 赶快找以前熟悉的茅店避避雨。
诗 歌 赏 析
3.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 现旧时的茅店,后来怎么看见了?哪个词 体现了词人的惊喜之情?
21课古诗词三首课文笔记五年级上册
21课古诗词三首课文笔记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的课文笔记如下:
一、课文内容
本课收录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描绘了不同的自然风光和情感体验,展示了中国古代诗词的优美韵律和意境。
二、重点知识点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学习古诗词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重点字词解释:本课涉及一些生字词,如“暝”、“泊”、“长相思”等,需要掌握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诗意理解:通过对古诗词的解读,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把握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三、学习建议
朗读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感受其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词中的字词含义和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拓展阅读:阅读更多的古诗词作品,拓宽视野,提高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
背诵本课的三首古诗词。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收集一些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古诗词,进行拓展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芽浸溪 路静无泥
上阕
写景
暮雨萧萧 子规轻啼
自然的美景 和生机令人 心旷神怡。
门前流水尚能西
下阕
抒情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要徒发衰 老之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 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 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 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 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 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 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 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 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 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 千变纵横识其源
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 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 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 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 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 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 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 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 “休将白发唱黄鸡”,反 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 发自伤衰老之叹。
2.“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 两岸阔(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出 (思念故乡)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3.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 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 4.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写了怎样 的视野也因此开阔,顺风前进, 的景象? ①表现出江水荡漾,春潮涌动,江水几 白帆高高悬挂。 与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淼。②既写出 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 5.本诗中景物描写精彩,达到一字传神的水 回春,冰雪融化,春意已浓的景象。 平。颈联中的“阔”字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 景?
海 日 生 残 夜 ,
诗人看着眼前的“平潮、悬帆、 海日、江春”,不由得萌发出 美好的想法:我写上一封书信 让那北归的鸿雁捎给洛阳的家 人,让他们也知道我此时此地 的心情吧。尾联不仅与首联相 照应,也使诗中客观景物全着 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原本自然 之景物也就有了人的灵性,向 人们诉说着诗人心中的美好感 觉和愿望。
风潮 正平 一两 帆岸 悬阔 。,
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 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 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 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 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 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 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 “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 大江行船图。这两句写出了平野 开阔、大江直流、风帆高挂、波 平浪静等景。诗人以小景与大景 互相映衬,画面非常精彩。
4.《次北固山下》中 , 一句以小景 与大景互相映衬。 5.《赤壁》诗中,作者用两个美女象征国 家命运,以小见大的诗句是 , 。 6.《次北固山下》中 , 一联,描写 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流逝,蕴 涵自然哲理。 7.《次北固山下》中描写了一副青山绿水 的新春景象。诗人眼前所见的开阔江面上的 景象正如诗中所写的 , 。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 “东风”指 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 壁大败曹操的事) 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 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3.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 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旅途中停宿
归乡江海风潮行客 雁书春日正平舟路 洛何入生一两绿青 阳处旧残帆岸水山 边达年夜悬阔前外 。,。,。,。,
次 北 固 山 王下 湾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字 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 (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开元五 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 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王湾由荥阳主 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 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全唐诗》存诗十 首。
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 江 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 升起,回眸西探,却见西边天幕上的 春 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夜之间已是中 入 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 旧 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 年 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 “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新的生命,。 “入”说明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 “生”和“入”的选用,把昼夜更替 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 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 的无限空间。
指黄鸡报晓
2. “黄鸡”的本意是代指时间, 诗中是指 时光流逝
3.词的上阕写景,依次描绘出那 四个画面。 兰芽浸溪,沙路无泥, 萧萧暮雨 , 子规暮啼
4.概括上,阕的内容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 溪的雨后景色。 下阕:写作者虽身处 闲境,仍然力求振作 的精神。
5. “暮雨”和“子规”烘托了怎样的心情?
8.《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开阔, 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 , 。 9.古代诗歌中,古人常借物传情. , . 王湾借归雁捎去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0.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 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的句 子是 , . 11. 《赤壁》诗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 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 东吴命运的诗句是 , .
诗意 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
外,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 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 顺风前进的白帆高高悬挂。海 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 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我 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北飞的 鸿雁啊给我带回洛阳。
行客 舟路 绿青 水山 前外 。,
飘流他乡的游子 已经踏上远在青山之 外的路途,载着归客 的行舟也开始行进在 绿绿的江水之上。
诗意
断戟沉埋在泥沙中还 未烂掉,我拾起来磨洗认 清它出自前朝。倘若不是 东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 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 了。
未销蚀的铁戟
兴感之由
是前朝之物
表现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抑郁不平 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 有侥幸心理
感慨咏叹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简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 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 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 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 点染用功。
折断的铁戟
锈蚀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以前的时代 自将磨洗认前朝。 吴国的 东风不与周郎便, 年青将 铜雀春深锁二乔。 领周瑜
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 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 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名相杜佑孙。 太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 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 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 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 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 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以济世之才自负, 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 集》。 《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身为贬官,面对暮雨萧萧,子规哀啼,不 禁心生悲凉。
6.苏轼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少?又 何必自伤自怜,哀叹衰老呢?
小结
1.杜牧在咏史诗《赤壁》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妙在写 政治军事形势的变迁是通过美女的命运来反 映的。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次北固山下》中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 句子是 , 。 3.《浣溪沙》中写眼前景色,描绘出三个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 画面的句子是 , 。表达作者 暮雨子规啼。 ,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性格的句子 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 , , 。 发唱黄鸡。
①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了夜 6.颈联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自选 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露出乐 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②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 事物象征进行强调,“生”和“入”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 意志和情思。 ③海日孕育在残夜之中,并将驱走黑 暗;江春已潜入寒冬未尽的旧年,将 赶走严冬。时序的交替是那样匆匆不 可待,自然的规律不可阻挡。
9.赏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孕育在残夜之中,并将驱走黑暗; 江春已潜入寒冬未尽的旧年,将赶走严冬. 时序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自然的规律是 如此不可阻挡.其中”生””入”字用的十 分精妙,将自然事物赋予了人的意志和情 思.”日”与”春”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在描绘景物中透露出生活的真谛.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 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 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 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 感情表达更含蓄
5.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 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 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 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 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 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阅读理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 8.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 的?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
7.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 以成败论英雄。
9.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 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 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苏轼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归乡 雁书 洛何 阳处 边达 。,
点击中考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 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 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 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 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 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