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以字作为动词的用法
用;拿:~一当十;晓之~理,动之~情。

赠~鲜花。

文言文以字作为连词的用法
1.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

~广视听;~待时机
2.表示并列(连接谓语),相当于“而”:城郭高~厚;众星粲~繁。

《礼记·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文言文以字作为名词的用法
1.为;行事:《论语·为政》:“视其所以。


2、此;这些:《礼记·射义》:“凡以庶士,大小莫处。


3、通“已”。

太;甚:《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


4、通“已”。

已经:《汉书·张敞传》:“今两侯以出。


5、与:《诗·召南·江有汜》:“子之归,不我以。


6、及;及于:《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7、作语助。

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

“之“字的用法

“之“字的用法

编前按:在整个初中乃至高中及大学的语文文言文学习中,“之”字的理解方法应该是最多的几个字之一,而且是最常见的多义字。

以下罗列的几种用法是最常见的,可能有所不全。

仅供分享。

之⑴【代词】他,她,它(们)。

例: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之:它,指狼。

)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们,指齐军。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

)⑥以杜君言泛讯之。

(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⑧遽扑之,入石穴中。

(之:它,指蟋蟀。

)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翻译为:的。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动词】往,到......去。

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⑧然后驱而之善,固民之从之也轻。

(本义项指第一个“之”)⑷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

(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

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一、以字的基本意义在文言文中,“以”字作为虚词,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首先,“以”字可以表示动作或方式的手段、方法,如《论语·里仁》中的“以为怨,则家不和;以为怨,则国不安。

”这里,“以”字表明了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达到某个目的。

二、以表示标准、依据其次,“以”字还可以表示标准、依据。

例如《史记·滑稽列传》中说:“天之道也,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里,“天之道也”的“也”可以理解为“是”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修养身心)遵循天的标准,能够弱化过剩并补足不足。

”三、以表示比喻除此之外,在文言文中,“以”字还经常用于比喻的表达。

比如,《庄子·秋水》篇中写道:“嗟乎!其实邪?其视己何其美哉?”其中,“视己何其美哉?”可以理解为“自我固执地认为自己很美好”,起到了比喻和夸张的效果。

四、以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在复杂一些的句子结构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以”字被用作引导目的状语从句的情况。

例如,《战国策·齐策二》里有这样一句话:“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则九门必险。

”其中,“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是一个目的状语从句,表示通过赵明宇在东北开设市场来实现某个目的。

五、以表示持续状态此外,文言文中的“以”字还常常用来表达持续状态。

比如《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进为雉,退为蛇;群居则忧,单处则喜。

”这里,“进为雉”和“退为蛇”,就是描写人物所处不同状态的特点。

六、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最后,“以”字还可用于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如《资治通鉴·宋世周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其情渊沉而智高,与取予殊路也。

”这里,“与取予殊路也”的意思是与他(指上文提到的刘景仁)不同。

总结:在文言文中,“以”字具有多种用法。

首先,“以”可表示手段、方法;其次它可以表达标准、依据;还可以用于比喻的表达;同时,“以”字也可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它亦表示持续状态;最后,它还可用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其字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翻译

其字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翻译

其字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翻译一、《其字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翻译》字是汉字中一个常见的虚词,多用来指代前文提及过的名词或代词。

在文言文中,其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灵活的使用方式。

本文将从语法结构和实际例句出发,详细探讨其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翻译。

二、其作宾语补足语在某些情况下,其可以作为动词后面的宾语补足语,来具体说明动作的对象或者行为的结果。

这时候,其通常和"所"连用,并放置于动词之后。

例如:1. 丹书铁券其可贵哉!(出自《红楼梦》)翻译:丹书铁券何等珍贵啊!2. 发政斧钺坐待旰食之治,则可谓大虐矣!(出自《晋书·杜预传》)翻译:执政社稷权力却静坐等待与人共享美食之治,真可谓残暴啊!三、其作介词宾语除了做宾补外,其还可以单独成为介词的宾语,用以指代前文提及过的名词或代词。

在这种情况下,其置于介词之后或者放置在表示地点、时间、范围等介词之内。

例如:1. 取君父所存书十卷。

(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翻译:取君父保存的十卷书。

2. 司马家祠其庙崇,家员郊市所安也。

(出自《晋书·司马彪传》)翻译:司马氏家族祭祀他们庙宇特别庄严肃穆,说明该家族中的人在城区和乡村都很安定。

四、其作主语其还可以作为主语出现,在句子中起到引导形式宾语从句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其通常位于动词后面。

例如:1. 得则为之,失则藏之;是谓琼觞玉帛之初见其价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翻译:得到了就使用,失去了就隐藏起来;这就是说首次发现了琼浆玉帛的价格。

2. 预无他求尔,人生所欲执与挟afeF也。

(出自《汉书·王莽传下》)翻译:预料没有其他期望,就是想占有和操纵人生的所有东西。

五、其作定语其还可以充当形容词后面的定语,用以修饰名词。

在这种情况下,其通常放置于形容词之后。

例如:1. 此事甚局愈明,则儒者之治其益固直矣。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翻译:事情越来越明了,儒家治学的方法变得更加稳健。

文言文“其”字用法

文言文“其”字用法

文言文“其”字用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其”字是一个非常常见且用法多样的虚词。

要想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掌握“其”字的用法至关重要。

“其”作代词使用时,情况较为复杂。

它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时,“其”通常指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他(她、它)们”。

比如在《论语》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的两个“其”都指“他们”。

代物时,如“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这里的“其”指的是“狼”。

代事时,“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此句中的“其”表示“这件事”。

“其”还可以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那里”。

像“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人”就是“那个人”;“复前行,欲穷其林”,“其林”即“那片林子”。

“其”作副词,用法也不少。

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许”。

例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表示“难道”,后一个“其”表示“大概”。

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应当”,如“安陵君其许寡人”。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像“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其”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比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另外,“其”还能和一些词连用,形成固定的词组。

像“何其”,表示“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在实际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准确判断“其”字的用法,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比如“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这里的“其”很明显是指示代词“那”;再看“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里两个“其”都是人称代词“他的”。

总之,“其”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丰富多样,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和归纳,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提高对“其”字用法的敏感度和判断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无阻,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的魅力。

再如“其皆出于此乎”,这里的“其”表推测,意思是“大概”。

文言为字的用法总结

文言为字的用法总结

文言为字的用法总结一、引言文言作为汉字的经典表达形式,在古代是官方和学术领域最常用的书写方式。

虽然现代汉语已经发展成为主流,但对于了解古代文化和学术研究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总结文言中常见的以“为”的用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和解析。

二、“为”作主谓动词之“做”在文言中,“为”常用作主谓动词表示“做”的意思,其运用非常广泛。

例如,“为人”指的是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修养,“为道”指追求道德准则与规范,“为民”指服务民众,“为师”指担任教师职务等等。

这些短语都以“为”作动词表示某种角色或身份扮演,并且强调了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 为之”的助词短语在文言中,“ 之”的使用频率极高,尤其是配合“为”使用时更加普遍。

“ 之”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用于表示非人格化的抽象事物或概念。

例如,“为之一叹”表示因某事感到遗憾或惋惜,“为之震动”表示对某事感到震惊或振奋。

这种用法使得文言具有深厚的表达能力,能够传递更加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四、“以。

为”引导的状语在文言中,“以。

为”是非常常见的结构,用于引导一个状语。

这种结构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或方式来实现某种目的。

例如,“以学习为荣”表示通过学习获得光荣,强调了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表示采用对方的方法来应对或处理问题。

“以。

为”的运用也展示了古代智者们的思维方式和智慧。

五、其他常见短语除了上述几种典型用法外,文言中还有一些其他常见短语也值得注意。

例如,“不可交集而相见”的“相见”,表示两个事物相互触及或产生交集的意思;“替天行道”的“替天”,表示代替上天来做一些行动。

这些短语通过运用汉字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和象形符号,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六、结尾综上所述,文言中以“为”的用法丰富多样,不仅表达了语言的形式美,还呈现出了古代人们对于道德、责任和智慧的追求。

通过对这些用法的总结和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信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用法,我们会提高阅读古代文献和理解传统思想的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对自身责任与奉献精神的认识。

必修一教材“以”字的用法 (1)

必修一教材“以”字的用法 (1)

必修一教材“以”字的用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语文教材文言文单元中的“以”字有很多,“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字也是高考必考的虚词,所以,在这里我们将本单元中涉及“以”字的内容摘录下来并做相应解释。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8版中对“以”字的解释是:①用。

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率领。

《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

”③认为,以为。

《战国策•齐策一》:“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④原因。

《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

”⑤介词。

因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又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便”。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以救郑。

”【是以】因此。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基:基地。

)⑥介词。

用。

《韩非子•难一》:“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子:你。

陷:戳穿。

)⑦介词。

凭借……身份,按照。

《汉书•张骞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郎:官名。

月氏:古国名。

)《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举人费言。

”⑧介词。

在……时候。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⑨连词。

用法相当于“而”。

《国语•晋语四》:“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

”(狐偃:人名。

惠:通“慧”。

聪明。

)⑩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如“以上”“以东”。

○11通“已”。

已经。

《史记陈涉世家》:“固以怪之矣。

我们在讲授时常给学生介绍如下知识:一、作介词。

“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

可译为“用”、“拿“、“根据”等。

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

作“因为”、“由于”解释。

3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二、作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其字在课文中用法

其字在课文中用法

“其”在文言文中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也是《考试说明》规定的高考考查的重点虚词之一。

在王安石的佳作名篇《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其”字出现了20次之多,较全面地体现了虚词“其”的用法。

通过本文,我们对虚词“其”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掌握“其”的用法规律。

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

如: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③古①句,“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

②句,“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

③句,“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

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二、“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他们的”)。

如: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在也。

上述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①句,“其下”指山的下面。

②句,“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

③句,“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

④句,“其深”指“山洞的深处”。

⑤句,“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

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

如: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①句,“其”指代上文的“余与四人”,只能译成“我们”。

②句,“其”指的是“我(自己)”。

四、“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教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教案)
2.当之字做指示代词实时翻译为这、此,比如“之二重又何知”,译为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有良田美竹桑竹之属”,译为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的东西。
当之字作助词时时情况有些复杂,它可以是结构助词也可以是音节助词也可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可以作为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标志。
4.之字如果被放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比如“何陋之有”,何陋是宾语被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成了倒装句,那么这里的之字就起到宾语前置的作用了。
5.之字还能标志定语后置呢,比如“马之千里者”,本来正确顺序其实是千里马,千里是定语移到后面则为定语后置。
三、课后小结
好啦,之字最常用的方法已经讲解完毕,屏幕面前的同学掌握了吗?我们一起来做个课后小测试吧!请同学自行暂停,完成习题,并在页面下载答案自行对照哦!今天周老师的课就上到这里啦,同学再见。
(三)助词
1.之做结构助词时,译为的。比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翻译为一做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实欲界之仙都,译为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2.之做音节助词需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的意义。比如称善者久之,文帝称赞了周亚夫很久。“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这里的之都是为了补足音节使句子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如果之放在主谓之间的话会取消该句子的独立性,使其变成一个短语,才能更好的镶嵌在句子中间,使其更紧凑,重点更突出。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要分成两个部分看。“予”和“爱”字已经是句子的主干了,那就必须把原本完整的主谓“莲”与“出”之间加上之子,取消它原本的独立性才能融入到这个句式中来。同样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这个道理。
(二)代词
1.当之做代词时,一般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之一般作第三人称代词,翻译为他、她、它(们)。比如狼一文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指屠夫从后面将他的大腿砍断,也将它杀死了。这里的之代指前文出现的狼。第二句邻居京城氏有一个寡妇,他有一个男孩儿才刚刚换牙的年纪跳跳蹦蹦的前去帮助他们。这里的之代指愚公一家。

之字的文言用法

之字的文言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归纳总结一、引言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书面语言,其特点之一是使用了大量的虚词。

虚词在句子中没有具体的实义,而起到连接、修饰或者衔接其他成分的作用。

其中,字是常见的虚词之一,具有多种不同的用法。

本文将对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

二、连词之字1. 因: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

例句:“因饥寒而死。

”2. 以:表示方式和手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例句:“以德化人。

”3. 被:表示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或“给”。

例句:“已遭天谴所灭,君子以反身自省。

”4. 与:表示并列关系、比较关系或共同行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与”等。

例句:“昔者与之论道者稀矣。

”5. 及:表示顺接关系或同时发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与”等。

例句:“同於沟壑之险,则无捷径之渡也。

”6. 兼: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兼有”、“同时具备”。

例句:“主病凶,兼杂丙、丁等者不好维持常态。

”三、副词之字1. 不:表示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

例句:“不知所从而后虑者矣。

”2. 甚: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很”、“非常”。

例句:“百般曰以抗辞,至累乃止。

”3. 卒:表示结果或推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果是”。

例句:“卒亡国。

”4. 然:表示肯定或同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对”等。

例句:“汤吴为宋。

”5. 皆:表示全部或全都,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全都”。

例句:“士皆以执质见尺王郎。

”四、助词之字1. 而:起连接作用,在句子中用来连接谓语动词和其他成分。

例句:“安然自守而后发迹。

”2. 乃:起衔接作用,在句子中引导前因后果、转折等关系。

例句:“礼过乃继。

”3. 也、乎:加在动词后面,表示疑问或者肯定。

例句:“众难之初,贱微末也,斯肾之言过于 乎?”五、代词之字1. 吾:表示“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例句:“吾深知其有。

”六、总结虚词之字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修饰和衔接作用。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

“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

《说文》:“以,用也。

”《尔雅》:“以,用也。

”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

“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

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

(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

“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笔者试图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以飨读者。

一、作介词用。

“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可译为“用”、“凭”、“根据”等。

例如:★以刀劈狼首。

——(蒲松龄《狼》)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

★以我酌油知之。

——(欧阳修《卖油翁》)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把”。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以告富者。

——(彭端淑《为学》)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

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

例如:★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

例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译: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

例如:★以至于寸。

——(范晔《乐羊子妻》)译:以至达到一寸。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字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字的用法

一、“之”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如:1、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3、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4、渔人甚异之。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如: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五种)1、“之”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译:各种草木的花。

④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放在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文言文虚词 “以”字的用法 背诵版和默写版

文言文虚词    “以”字的用法  背诵版和默写版

初中常用虚词之“以”的用法(背诵版)一、作动词,可译为“以为,认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以衾拥覆。

《送东阳马生序》(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按照"。

例如: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三、.用作连词。

(一)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例如: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2、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二)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例如: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三)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例如:以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四)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俯身倾耳以请。

《送东阳马生序》初中常用虚词之“以”的用法(默写版)姓名:班级:一、作,可译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的条件,可译为。

文言文中为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为字的用法
原因是什么呢 吾属今为之虏矣 我们这些人即将被他俘虏
②替,给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谁替大王定下这条计策的呢?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朝向,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3.助词
放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反 诘等语气,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 向使自己被放逐呢?
本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更改后使用!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⑤作为,当作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
河作为护城河。
⑥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
辞呢?
⑦以为,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我私下认为您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
法啊!
2.介词
①表示被动语气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本人死在他人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的
‘为'的用法
①做,干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现在我老了,不能再做什么了。
1.动词
②引申为“治理”“管理” 为政以德。 用道德来治理国家。
③成为,变成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
朋友
④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胜吴广都按照征发的次序被
编在队伍中,担任屯长。

高考文言文之字的用法的具体介绍

高考文言文之字的用法的具体介绍

高考文言文之字的用法的具体介绍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之的用途非常的广泛,学生需要掌握它,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考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介绍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文言中以的用法】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文言中以的用法】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文言中以的用法】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中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言中以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中以作为复音虚词的用法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文言中以作为连词的用法(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文言中以作为介词的用法(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马之千里者。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上三例中,虚词“之”后面的“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面的名词“爪牙”“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词还原到名词的前面即可。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可谓灵活,很多学生都难以分析其用法。靠死记一些例子,但过些日子又忘了。如何容易又方便的掌握,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作出简要介绍,即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谓前是状,谓后补。”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之”的用法就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定。且看下面的分析:
如: ①宋何罪之有? ②何陋之有? 以上两例中,“之”出现在疑问句中,“之”前面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面是紧跟谓语动词“有”,而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情形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虚词“之”不译,直接把宾语部分还原到谓语动词后面即可。
(4) 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①子夏之晋。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辍耕之垄上。 以上三例中,“之”的后面分别是“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点名词,“之”的前面没有与“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这种情况下,“之”用作动词,翻译为“去、往、到”。
(7) 形如“形容词/副词+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用译。
(1) 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如: 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以上三例中的“之”都是代词用,分别充当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反过来说,虚词“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这个“之”就作代词用。

文言虚词之字用法

文言虚词之字用法

文言虚词"之"字用法归类汇总1.、用作代词(这一类较多):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代事一般翻译为:这(些)、这样、这件事。

如:使之冲烟而飞鸣、为之怡然称快、驱之别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观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由,诲女知之(指:事物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它)、下车引之(他)、人皆吊之(贺之)(他)\忽啼求之(这些东西)、传一乡秀才观之(他的诗)、邑人奇之(这件事)、余闻之也久(这件事)、卒之为众人(他)(最终他成为普通人)、数刀毙之、亦毙之(它)、受之天也(它,指聪明通惠,受之于天,从先天得到的)、彼其不受之天也(它)、不受之人(教育)、夫不受之天)、或以钱币乞之(他的诗)于舅家见之(他)、妇拍而呜之(他)、复投之(指骨头)、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欣然规往、箬蓬覆之、闭之,则右刻……、石青糁之、左臂挂念珠倚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它、工艺品,这只“小船”)、如鸣佩环,心乐之(这)、属予作文以记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或置酒而招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录毕,走送之、乃记之而去、属予作文以记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亦、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山间之朝暮、山间之四时、四时之景不同、宴酣之乐、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若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余之游将自此始、己亥之二月也、黔娄之妻有言……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马中的日行千里的马)、虽有千里之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益慕圣贤人之道、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无鲜肥滋味之享、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然足下卜之鬼乎(它)、楚人怜之(他)、固以怪之矣(这件事)、令辱之(他)、皆下之(它们)、杀之以应陈涉(他们)、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愿终守之、长跪而谢之曰(唐雎)、时人莫之许也(这件事)、先主器之(他)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枉驾顾之(他)、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先主解之曰(这)、欲报之于陛下也(它)悉以咨之(他们)、先帝称之曰能(他)、愿陛下亲之信之(他们)、子墨子闻之、愿借子杀之、请说之、宋无罪而攻之、吾即已言之王矣、欲窃之、子墨子九距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亲戚畔之、天下顺之、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得之则生、呼(蹴)尔而与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子往见之、子知之乎、鵷鶵过之、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问之客曰、孰视之、暮寝而思之、燕赵闻之、跳往助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这一类最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
一、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例2.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
(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例13.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
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二.以
1、介词
(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例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例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相当于“在”“从”。

例4.余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4)表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用”“拿”
例5.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

例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率领”“带领”。

例7.欲以客往赴秦军。

(《信陵君窃符救赵》)
2、连词,用法类似“而”,表示多种关系。

(1)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为”。

例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又”,或不译。

例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3)表修饰关系,不译。

例10.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4)表目的关系,相当于“来”“用来”“以便”等。

例11.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3、副词,同“已”,相当于“已经”。

例12.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4、固定结构
(1)以是、是以、以故、以此,意思是“因此”“所以”。

例13.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信陵君窃符就赵》)例14.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
例1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
例16.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信陵君窃符就赵》)
(2)所以,有两种用法,一表原因,一表凭借。

例17.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
例1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师说》)
(3)何以,意思是“怎么”“怎样”。

例19.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4)有以、无以,意思是“有(无)用来……的办法”。

例20.暴未有以对也。

(《庄暴见孟子》)
例2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5)足以,意思是“足够用来”。

例2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游褒禅山记》)
(6)以为,“以为”后是动词或形容词结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以为”后是名词性结构,“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

例2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24.�以为轮,其曲中规。

《劝学》
三、之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们”“它”
例1.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例2.人非生而知之者。

(《劝学》)
(2)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

例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

例4.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

例5.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
(2)结构助词,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相当于“得”。

例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8.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

(《劝学》)
(5)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例10.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6)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不及物动词或三字之间,凑足音节。

例11.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例12.公子勉之矣。

(《信陵君窃符就赵》)
例13.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
四.为
1、介词。

(1)表被动,读作wéi,相当于“被”,常和“所”组合。

例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
例2.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例3.为仲卿母所遣。

(《孔雀东南飞》)
(2)表动作行为的替代,读作wèi,相当于“给”“替”。

例4.为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
(3)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读作wèi,相当于“对”“向”。

例5.持其踵为之泣。

(《触龙说赵太后》)
(4)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读作wèi,相当于“因为”“由于”。

例6.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读作wèi,相当于“为了”。

例7.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孔雀东南飞》)
2.助词,用于句尾,表疑问语气,前面一般有疑问代词呼应。

读作wéi。

例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