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科学知识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本文档将对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物质的呈现形式- 物质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
-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互紧密排列。
-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相互接触但不紧密排列。
- 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互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
2. 物质的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等。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如水、氧气等。
-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 均质混合物是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以微观上看不见的方式混合在一起,如盐水。
- 非均质混合物是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可以在微观上看见,如砂和水的混合物。
3. 物质的转化- 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转化方式。
- 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经历的形态、状态等可逆过程,如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气体等。
- 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经历的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化学性质的改变等不可逆过程,如铁生锈、纸燃烧等。
4.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大小、密度等。
-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反应时产生的新物质或改变物质本身性质的能力,如燃烧性、腐蚀性等。
以上是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能帮到您!。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在七年级下学期的科学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包括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多个方面。
下面为大家细数七年级下学期的科学知识点。
1. 生命体的组成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是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细胞可以进行新陈代谢,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释放废物。
细胞中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物质,如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等等。
2. 物质的分类在学生学习化学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物质分类知识。
常见的物质有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其中,元素是由相同原子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原子结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其中每种物质依然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在物质的分类中,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又由更小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等粒子构成。
在学习分子结构时,学生需要掌握原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分子中各元素的比例关系等。
4. 热能与温度学生在学习物理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热学知识。
热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产生的能量。
温度则是反映物体分子运动速度快慢的物理量。
热量可以在物体之间传递,同时还会影响物体的状态和属性。
5. 电能与电路电能是由电荷带来的能量。
电荷可以是正电荷或负电荷,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或排斥的作用力。
在学习电路时,学生需要掌握电路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如电流、电势差、电阻、电感等。
在生态学中,物质的循环利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进行循环。
生物圈中的生物通过吸收氧气和食物,并排放二氧化碳和废物来维持自身生命。
这些废物可以在土壤中被分解并转化成有机物质,继而被其他生物所利用。
总之,在七年级下科学课程中包含了众多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涉及到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多个领域。
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并理解这些知识点,以便于对各方面的科学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大全在七年级的科学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我们后续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了解的内容。
本文将全面梳理七年级科学的知识点,以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一、生物学知识点1. 气体交换器官:鼻腔、气管、支气管、肺、肺泡。
2. 微生物的益处和危害:益处包括发酵、分解有机物和促进食品加工,危害则包括引起传染病、污染水源等。
3.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关键组成部分:包括细胞壁、细胞膜、核、质体、线粒体等。
4. 线虫、海绵、蜗牛、蚯蚓、蜘蛛的特征和分类。
二、物理学知识点1. 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引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万有引力定律表示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2. 能量转换原理:能量不可能被创造或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3. 镜面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镜面反射定律指光线照到平滑的镜子表面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度相等;光的折射定律指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角度的变化。
4. 声波特征和传播方式: 声音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声波进行传递,具有频率和振幅的特征。
三、化学知识点1. 物质的构成: 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 物质的性质: 包括化学和物理性质。
3. 化学反应和化学式: 化学物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不同物质,化学式描述化合物中原子的类型和数目。
4. 酸碱中和和盐的性质: 酸、碱、中和和盐都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术语,通过这些反应可以制造出各种重要化学物质。
四、地理学知识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大致为一个不规则、略带扁平的椭球体,直径约为1.27亿米。
2. 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气候带可分为极地、寒带、温带和热带四种;气候类型分为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3. 地球的层次结构: 大气层、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4. 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发生原因: 包括地震、火山喷发、飓风和龙卷风等,这些灾害通常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
期中七下科学知识点
期中七下科学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 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力及其作用
- 力的定义与单位
- 物体的平衡条件
- 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的作用和应用
-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
三、声与光
- 声的传播与性质
- 光的传播与性质
- 声音的产生和接收
- 光的反射、折射、色散
四、电流电压
- 电流的定义与单位
- 串联和并联电路
- 电阻与电阻率
- 电压的定义与计算
-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
五、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
- 能源的分类与利用
- 节能减排的方法与意义
- 环境污染与保护
-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六、地球与地图
- 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 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公转运动
- 地球的物理地理特征
- 地图的使用与图解技巧
七、物种和进化
- 物种的起源和形成
- 进化论与自然选择
- 物种多样性和生物保护
- 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
以上是期中七下科学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生物1. 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组成。
细胞的特点包括细胞膜的半透性、细胞器的特殊功能和细胞的自我复制等。
2.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利用氧气氧化有机物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呼吸作用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 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生长受到光、温度、水分和营养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从二氧化碳和水中合成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
4. 动物的呼吸:动物的呼吸包括皮肤呼吸和肺呼吸。
不同动物的呼吸器官也不同,例如鱼类有鳃呼吸,昆虫有气管呼吸等。
5. 植物和动物的生殖: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包括花部、授粉、受精和种子的形成;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卵生和胎生等。
6. 遗传与变异:遗传是基因的传递,在生物繁殖过程中,基因随着染色体的传递被遗传给子代。
变异是基因组中的不同基因在表现上的差异,是物种多样性的来源。
7. 生物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生物环境的保护包括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等。
物理1. 运动和力:力使物体发生变化或保持原来状态的能力,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过程。
运动规律包括牛顿三定律和滑轮原理等。
2. 颗粒模型:颗粒模型是把物质看作由微观粒子组成的模型,颗粒之间有间隙,颗粒运动规律包括分子运动理论和布朗运动等。
3. 声音和光线: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光线是由电磁波组成的波动现象,它们有自己的传播规律和特性。
4. 电和磁:电是由电荷的流动形成的现象,它有自己的电路和电磁场理论,磁是由磁性物质产生的现象,有磁场和磁感应等。
5. 热学:热学是研究物体内能与热能的转化和传递规律的科学,包括传热、热力学和热能转化等。
6. 能量和功率:能量是物体进行物理变化所需要的潜能,功率是物体进行物理变化的速率,它们有自己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7. 气体压强和浮力:气体压强是气体分子对容器壁面的撞击力,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浸没物体的撑托力,它们都有自己的压强定律和浮力定律。
初一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下科学知识点总结初一下科学知识点总结本文总结了初一下学期中所学的科学知识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四个方面。
一、物理知识点总结1. 运动与力- 运动的概念和分类: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 力的概念和作用:力的效果、力的计量单位、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 物体的平衡:静力学平衡条件、平衡和力的关系、杠杆原理等。
2. 声与光- 声的传播和特性:声音的传播媒质、声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声音的频率和振幅等。
- 光的传播和特性:光的传播媒质、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颜色和频率等。
3. 电学知识- 电的基本概念:电荷的性质、静电场的作用、电路的基本组成等。
- 电流和电路:电路中的电流、电路中的电阻、电路中的电压等。
- 电流与磁场:电流的力学效应、电场与电磁感应等。
二、化学知识点总结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 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的定义、混合物的分类和分离方法。
2. 原子结构- 原子与分子:原子的基本概念、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分子的组成和特性等。
- 原子结构模型:汤姆逊模型、卢瑟福模型、玻尔模型等。
3. 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判断等。
- 化学计量:化学物质的摩尔和质量、化学计量关系等。
三、生物知识点总结1. 生物的组成与分类- 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等。
- 基因与遗传:基因的概念、基因的遗传和变异、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等。
2. 基本生命现象- 新陈代谢:物质的吸收、消化、排泄等基本过程。
- 生长发育:细胞分裂和器官的发育过程。
- 呼吸与循环:呼吸器官和系统、血液的组成和循环。
3.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 物种与生态:物种的定义和分类、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等。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污染源、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义等。
四、地理知识点总结1. 地理基础知识- 地球与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基本概念。
科学七年级下章知识点总结
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1.力和运动:串联法则,离析法则,平衡法则,引力和重力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波的特性,声音的利用
3.光和光的传播:光的三要素,光的传播路径,光的反射和折射
4.光的照射: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对光的作用,白色光的颜色分解
5.电能的使用:电接线的规范,电能的传导和转化,电器的使用安全
6.电的简单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安全使用电一席电路的搭建
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1.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物质的分离和组成,物质的三个状态
3.酸和碱:酸和碱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4.酸雨的形成和对环境的影响:酸雨的成因,酸雨对环境的影响,预防酸雨的方法
5.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的概念,表面活性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其他知识点总结:
1.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科学实验的步骤,测量和观察的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
2.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科学伦理
3.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问题的解决,科学常识的应用
综上所述,本学期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物理和化学的内容,涵盖了力和运动、声音的传播、光和光的传播、电能的使用、电的简单电路以及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石油和煤的利用、酸和碱、酸雨的形成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同时还包括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增加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知识点1一、水的三态变化二、熔化与凝固1.熔化(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
(2)熔化吸热。
例如:①“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熔化过程,要吸热,从而造成气温降低。
②吃冰棍感到凉爽,是冰棍熔化时从人体吸热。
③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①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
②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作熔点,非晶体没有。
(2)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3)晶体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能继续吸到热。
(4)熔化的图像晶体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反映在图象上就是有一段是平的,与时间轴平行。
①熔化图像②熔化吸热的应用a.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b.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c.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d.“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3.凝固(1)定义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例如:水结成冰,工厂里用铁水浇铸成零件。
(2)凝固放热例如:北方在冬天时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凝固时放出的热量来使窖内温度不至于降太低,以免菜被冻坏。
4.凝固规律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它的凝固点,同种物质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没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即没有凝固点。
[举例]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5.凝固图象三、汽化与液化1.汽化的定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例如:湿衣服晾干,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2.汽化方式蒸发和沸腾。
(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2)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夏天教室洒水会凉快,扇扇子或吹电扇凉快,高烧病人身上擦酒精,从游泳池起来被风吹会感到冷(身上沾的水分在风吹下迅速蒸发吸热)。
(完整版)初一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2、青蛙一生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3、蝌蚪与成蛙的比较4、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5、昆虫的发育类型: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如:蚕、蝶、蛾、蚊、蝇等)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臭虫)6、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7、动物的生命周期:由生长时期构成。
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
第二节:走向成熟1、精子和卵细胞⑴⑸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⑷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
新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注意:带※是老教材的内容。
第一章水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70%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大水球,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陆地水占总水量的3.5%;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海洋中、陆地上、空气中以及生物体内。
4.水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
(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生物体内的水和生物体外的水。
(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水是咸的,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盐类物质。
平均每1k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35g。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蒸馏法提取淡水。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3.5%,其中大约1%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青海湖,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2.5%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3%,它主要包括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下雨、下雪、与雾霜露的形成。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1)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是咸水,且淡水的主体是无法利用的冰川,可以用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3%。
(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12.利用玻璃杯和冰块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大气中有水。
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证明大气中存在水。
七年级 下 科学 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七年级下科学是初中学习中的重要一年,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
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1. 物理1.1 物理中的“力”在物理学中,“力”是指能改变物体状态的物理量,其单位为牛顿(N)。
同学们需要掌握在不同情况下的力的计算,如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重力,以及弹簧弹性力等。
1.2 运动的相关知识物理中运动的重要概念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同学们需要学会在各种情况下计算速度、加速度等,以及掌握如何使用图表表示运动状态。
1.3 磁场和电流同学们需要理解磁场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安培定律等求解问题。
2. 化学2.1 物质的分类在化学学习中,物质的分类是非常重要的。
同学们需要掌握数种物质的分类方法,如化学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并学会判断不同种类物质之间的化学性质。
2.2 反应方程式反应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公式,同学们需要掌握如何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解读其含义。
2.3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达到一定比例的状态,同学们需要理解化学平衡的相关概念,如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移动性等。
3. 生物3.1 细胞学细胞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单元,同学们需要学习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类,并掌握细胞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特性。
3.2 遗传基础知识遗传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同学们需要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如基因的结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等。
3.3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同学们需要学习生物在各种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和生态平衡,了解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语这里仅列举了一些七年级下科学的知识点,同学们需要自己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归纳七年级下学期是学生初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科学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必修科目之一,学生需要掌握各种科学知识点,包括生物、化学、地理和物理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七年级下科学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简要的归纳,以供学生参考。
1、生物生物是七年级下学期的重点科目之一,主要包括植物和动物两方面的内容。
1.1 植物1.1.1 植物的结构:茎、叶、根、花、果等1.1.2 植物的种类: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1.1.3 植物的繁殖: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1.2 动物1.2.1 动物的结构:头部、躯干、四肢、尾巴等1.2.2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1.2.3 动物的行为:节律性、反射性等2、化学化学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另一个重点科目,主要包括物质与化学反应、酸碱盐、溶液等方面的内容。
2.1 物质与化学反应2.1.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等2.1.2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2.1.3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2.2 酸碱盐2.2.1 酸碱的性质和特点2.2.2 酸碱中和反应2.2.3 酸碱指示剂2.3 溶液2.3.1 溶液的概念2.3.2 溶质和溶剂2.3.3 浓度的计算3、地理地理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又一个重点科目,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内容。
3.1 天气和气候3.1.1 天气的元素和变化3.1.2 气候的类型和分布3.1.3 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3.2 自然灾害3.2.1 地震的发生和灾害3.2.2 台风的形成和影响3.2.3 洪水、干旱、雪灾等自然灾害4、物理物理也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必修科目之一,主要包括光学、机械等方面的内容。
4.1 光学4.1.1 光的传播和反射4.1.2 光的折射和折射率4.1.3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原理4.2 机械4.2.1 运动的基本量和单位4.2.2 动力和牛顿三定律4.2.3 机械能和能量守恒总体来说,七年级下学期的科学知识点比较丰富,包括生物、化学、地理和物理等多个方面。
七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七年级科学下册是中学阶段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本册内容丰富,包含了多个学科的知识点,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
本文将对七年级科学下册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旨在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学习指导。
生物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也是中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七年级科学下册中,生物学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人或其他生物体的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组成的,不同细胞负责不同的生理功能。
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理解生命现象的基础。
2. 基因和遗传:基因是生物体内部一段长链状的DNA分子,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元。
当生物体繁殖时,基因会被传递给下一代,决定了后代的遗传特征。
3. 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与它们所在的环境组成的。
七年级科学下册的生态学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作用和演变过程,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生态问题的重要性。
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在七年级科学下册中,化学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基本物质和分子:学生需要了解常见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的简单概念。
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化学公式和方程式的含义。
2. 物质的性质和反应:酸碱、氧化还原等反应是化学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学生需要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和反应方程式,帮助他们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3. 物质的分类和应用:了解常见的物质种类及其基本性质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物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和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七年级科学下册中,物理学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运动和力学:学生需要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重力、摩擦力、弹力等概念。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自然界中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
2. 能量与热学:学生需要了解能量守恒定律、热的传递方式和各种热现象的基本概念。
七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七年级科学下册主要包含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声音、电路基本知识、生物多样性、地球运动和天文学、植物生长和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本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1. 物质的分类
2. 物质的组成
3. 物质的性质
4. 物质的变化
二、声音
1. 声音的产生
2. 声音的传播
3. 声音的特性
三、电路基本知识
1. 电的产生和电荷
2. 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
3.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 电路的开关和检测
四、生物多样性
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2. 生物种类的分类及特点
3. 生物的互相依存关系
4. 生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五、地球运动和天文学
1. 地球的运动和倾斜
2. 星座和日月星辰的运动
3. 地球对月亮的引力和月相
4.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六、植物生长和发展
1. 植物的组成
2.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4. 利用植物提取纯净水的方法
以上是七年级科学下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点,以此为基础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加顺利地学习科学知识。
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用科学的眼光探讨更多有趣的事物。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复习第一章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
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
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
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8.P13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双耳效应)9.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1.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14.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性质
- 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气体
-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 溶解:溶质、溶剂、溶液
- 浓度: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的比值
- 纯净物质与混合物:纯净物质只有一种物质,混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动能与功率
- 动能:物体具有的由于运动而产生的能量
-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 动能转化:由一种形态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能量
- 动能守恒定律: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少,就等于另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加,总动能守恒
地球与地图
-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
- 地球的自转:造成昼夜交替
- 地球的公转:造成季节的变化
- 经线和纬线:用于划分地球表面的坐标系统
- 地图的绘制:通过投影将地球的球面表面展开而成的平面图
计算与估算
- 数量和单位:物理量的数字和单位的组合
- 估算: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近似计算
- 近似数:对于估算或四舍五入得到的数值
- 计算方法:四则运算、数据整理和分析
物体与光
- 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对光的反射或折射决定
- 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由物体对光的透过程度决定
-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沿直线传播
- 光的反射:光线与物体表面发生的反射。
初一科学全部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科学全部知识点总结归纳以下是初一科学的全部知识点的总结归纳:一、物质与能量1.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形状、颜色、硬度等。
2.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性质与变化。
3.物质的混合与纯净: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4.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蒸发、过滤和结晶等方法分离物质。
5.能量的转化:能量的形式与转化过程。
二、生物科学1.细胞与生物: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动物与植物: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和分类。
3.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的器官与组织、五官的功能。
4.生物的繁殖:动物和植物的繁殖方式。
三、地球与宇宙1.地球与行星: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行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大气与天气: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天气的变化与预测。
3.地球的运动与昼夜更替: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4.火山与地震:火山爆发和地震的原因与表现。
四、物质与化学变化1.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特点与区别。
2.常见物质的性质:金属、非金属和气体等物质的性质。
3.酸碱与盐:酸碱与盐的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燃烧与火花:燃烧的条件和火花现象的原理。
五、力学与简单机械1.力与运动:力的作用和运动的三大定律。
2.简单机械:杠杆、轮轴和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和应用。
3.液体的压强与浮力:液体的压强及浮力的原理。
4.声音与光线:声音和光的传播与特性。
六、环境与社会1.资源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分类和保护的重要性。
2.能源与能源利用:不同能源的特点和可持续利用。
3.科学实验与观测:科学实验的步骤和观测的方法。
以上是初一科学全部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然界和科学世界的奥秘,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七下全册知识点
第一章知识要点汇总1.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冷觉感受器)、热觉[热觉感受器,(手背最敏感)]、触觉[触觉感受器,(指尖最敏感)]、痛觉(痛觉感受器)。
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
,2.皮肤感觉的形成:低温、高温、触压、损伤等刺激→冷觉、热觉、触觉、痛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
3.嗅觉的形成:气味→鼻腔→嗅觉感受器(嗅觉神经末梢、嗅细胞)→嗅神经→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形成嗅觉)。
4.味觉的形成:食物→味觉感受器(味觉神经末梢、味细胞、味蕾)→味神经→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形成味觉)。
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5.听觉的形成: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放大)→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鼓膜、听小骨受损引起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受损引起神经性耳聋。
6.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的光线→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7.“时间长了,腥臭味或香味就闻不出了。
”这是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疲劳的缘故,表现了嗅觉的适应性。
8.四大基本味道:酸(舌两侧靠中间最敏感)、甜(舌尖最敏感)、苦(舌根最敏感)、咸(舌两侧靠前最敏感)。
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9.闻着柠檬的同时吃着苹果,会产生苹果和柠檬混合的味道。
说明嗅觉与味觉是相互影响的。
10.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可用于测距离)1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速度不同。
同一温度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15℃时,空气中声速是340米/秒。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下科学第一章根底学问班级姓名一、感觉世界1.人的主要感觉器官及相应的感觉是(皮肤感觉〕、(觉〕、〔觉〕、(觉)、(觉〕等。
人类的任何一种感觉都是在中形成。
2.皮肤有觉、觉、觉等功能,其中—觉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
在“瞎子摸象”这个故事里,瞎子是用一觉来感知象的外形的。
3.人体的不同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摩拿一般用手,由于这个部位的比拟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 ,由于其上对的神经末梢比拟丰富。
4.气味进入, 承受气味刺激后,通过将此信息传导,经大脑分析就知道气味的味道。
嗅觉是在大脑的形成。
5.嗅觉特点:(1)嗅觉的性,是只一种气味持续地作用于嗅觉器官之后,嗅觉感受性会消灭降低的现象,即大脑的疲乏的原因;(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性差异,利用警犬侦破屋利用了狗特别灵敏的觉;〔3)随着年龄的增长,嗅觉会渐渐; (4)动物对不同物质的气味敏感程度o6.舌的外表布满很多小凸点,内藏,它里面有很多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的刺激,尤其对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7.味觉的形成:当食物进入内,食物中的一些溶于唾液中、细胞承受刺激,通过将信息传到,大脑分析后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
8.人具有四种最根本的味觉是 .. . 、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舌对酸甜苦咸的敏感性的部位分别是:、二、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 .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正在发生的物体叫。
2 .声音需要依靠、和作为企质才能进展传播。
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3 .声音是以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
4 .声音与介质的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还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来说,在一样温度下,在气体中传播,在固体中传播最一o在15c的空气中声速为米/秒5 .声速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会产生现象叫回声。
三、耳和听觉1.耳是人的器官,耳的结构分外耳(、)、中耳(、、、)、内耳〔、、),其中,是起到振动并放大作用的,是听觉感受器,是形成听觉的器官。
2.听觉形成:能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声波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振动,听小骨把放大后在传入—o当声音传到耳蜗,会引起耳蜗内的液体亦会产生,听觉感受器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形成了听觉。
七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速度与加速度
-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 加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 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第二章:物质的存在形态与转化
-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 固体的性质和特点
- 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 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章:昆虫的生活与繁殖
- 昆虫的特点和分类
- 昆虫的生活性
- 昆虫的繁殖方式
第四章:声与光
- 声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性质和特点
- 光的传播和反射
- 光的折射和色散
第五章: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能量的概念和单位
- 键合能与位能的区别
- 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地球运动与太阳能-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球的倾斜和四季变化
- 太阳能的利用和重要性
- 太阳能发电原理和方式
第七章:生物的生长与发育-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细胞的分裂和增殖
- 生物的生长过程
- 生物的发育过程
第八章:环境与资源保护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
- 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措施
第九章:力与压力
- 力的概念和单位
- 力的效果和作用规律
-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压力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第十章:细胞结构与功能
- 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差异- 细胞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 细胞的新陈代谢和运动
- 细胞的分化和分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下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
如温度、气味、颜色、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
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
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形式:声波。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
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
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为340m/s。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
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功能外耳廓收集声波耳外耳道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结构功能鼓膜产生振动中鼓室与咽鼓管连通耳听小骨骨性传导、放大振动内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耳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半规管内有位觉感受器2.听觉的基本知识。
(1)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与丧失: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弱,直到丧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3)人的听觉: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20赫到20 000赫之间的声音。
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为次声,超过20 000赫的声音称为超声。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
3.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响度。
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音色: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
4.噪声。
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第四节光和颜色1.光源。
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传播的特点。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千米/秒。
3.光的色散。
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其他色光被吸收)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其他色光被吸收)白色物体可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4.光线。
在科学上,人们往往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与方向,称为光线,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1.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
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应用: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路。
2.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第六节眼和视觉1.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汇聚作用老花镜放大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镜2.焦点和焦距。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
凸透镜有2个焦点。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倒立或正立实像或虚象放大或缩小) 应用(P24)U>2f f<v<2f 倒立实像缩小照相机U=2f V=2f 倒立实像等大/f<u<2f v>2f 倒立实像放大幻灯机、投影机U=f 无无无无/U<f 正立虚象放大放大镜4.眼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功能眼睑随时闭合,保护眼睛附睫毛遮挡雨水、灰尘属泪腺、鼻泪管分泌泪液,润滑,除尘杀菌;与鼻子相通结构眼肌使眼球灵活转动眼眼球壁外角膜和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起形成折光系统膜膜巩膜坚韧外壳,保护眼球虹膜中央是瞳孔,可根据光线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内脉络膜给眼球提供营养膜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兴奋睫状体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改变眼球的焦距球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和角膜一起形成折光系统5.视觉的形成。
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6.人类的视觉限制。
(1)近视: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3)色盲:人类不能辨别颜色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
根据不能辨别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4)保护眼睛:近视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用眼不科学造成的。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应该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第七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1.信息的含义与重要性。
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和变化,人类总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及行为方式。
2.信息获取、利用的途径与技术。
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储存等都有许多办法。
通过人类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获得信息,借助各种工具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间接信息。
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3.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磁波。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除了在信息传播中广泛应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
光也是电磁波中的一员。
第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的多种形式。
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的多种形式。
动能: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会判断各种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并知道它们的应用。
第二节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的特点是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2.参照物。
研究某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某物理量是否与某个因素有关时,控制其他因素,使其保持不变,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这种实验方法就叫控制变量法。
5.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为V=S/t(2)平均速度。
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1+S2+…+SN)/(t1+t2+…+tN)算出来的速度。
第三节力的存在1.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方向。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有力的作用时,乙物体也会对甲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3.弹力。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4.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单位符号是N。
5.测力计。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
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第四节力的图示1.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1.重力。
(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下。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1.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力。
2.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原有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