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教学“五点”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案:《纸船》阅读教案2
七年级语文教案:《纸船》阅读教案2。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纸船》,了解到作者所带出的一种情感,同时也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篇教案的内容如下:1.教学重点1.1.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纸船》是曹雪芹的一篇早期作品,文学水平已经非常高水平,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有较大的挑战。
因此,在阅读之前,了解一下小说的背景和作者,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该篇小说是非常必要的。
1.2.把握小说的主题在理解小说的时候,要抓住小说的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所传递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以达到催生学生内心情感的目的。
1.3.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在理解小说的主题之前,必须要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
本次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小说,并对小说的内容做到理解、归纳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情感。
2.教学过程2.1.课堂导入为了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纸船》的兴趣,可以采用以下方法:2.1.1.身临其境在课堂上,可以特意准备一些适合讲小说的道具,如纸船、小舟、小石子等,在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时,配合使用这些道具,引导学生们深度参与到小说的情节当中。
2.1.2.视听结合在讲解小说的情节时,可以配上一些相关的音乐和视频素材,以便更好地展现小说所表达的情感,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追寻。
2.2.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说故事中所表达的情感,并通过小组讨论和演讲的方式,让学生们深入地发掘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2.2.1.先了解小说的背景及作者,为学生打下基础。
通过简要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产生背景以及作者的文学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蕴含的情感和主题。
2.2.2.读小说,感受情感。
在学生们阅读《纸船》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帮助学生寻找到小说所传达的情感,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情感的感悟,与小说进行对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2.3.小组讨论和演讲,深入挖掘主题。
《纸船》教学设计(通用5篇)
《纸船》教学设计(通用5篇)《纸船》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掌握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大胆探究的精神,以及用不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20课。
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有益的桥梁和纽带。
__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简洁生动,童趣盎然,故事性强。
童话所独有的优势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__的生动之处在于,当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出现“裂缝”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
为引发学生的朗读和感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的良好空间。
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会让学生对如何对待和处理朋友之间的友谊有所认识和体悟,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教学中我力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分析学生对于课文的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各种语气、神态、动作进行朗读和表演。
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
可以说在这方面,学生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欲望。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五、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六、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演中悟”。
2、在语文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在着重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年级下册语文《纸船》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纸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纸船》。
理解课文《纸船》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纸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厚情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纸船,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思念家乡的句子。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课主题的理解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纸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七年级语文《纸船》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纸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掌握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掌握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纸船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冰心的背景资料。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遇到问题互相讨论。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解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纸船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深刻,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如纸船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互动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语文《纸船》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纸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纸船》的内容。
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并分析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母爱亲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感恩之心。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3 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2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3.3 学生对诗歌情感体验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体验。
4.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3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纸船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纸船的好奇心和兴趣。
向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5.3 词语解释与理解: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4 意象与修辞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纸船、母亲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效果。
5.5 文化内涵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如母爱亲情、家庭观念等,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感恩之心。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如对母亲的思念、对家乡的眷恋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表达的重要性。
《纸船》教学设计(精选5篇)
《纸船》教学设计(精选5篇)达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诗歌朗诵录音、辐射阅读资料《金色花》(泰戈尔)。
学生准备摘录一首现代诗歌并简单评析。
教学步骤1.情境导入2.诱思导学3.探究赏析4.拓展运用一、情境导入(约分钟)1.请学生朗读摘录的诗歌,并简单评析。
2.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已经基本上把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诗歌《纸船》,读一读,看看这首诗让你发现了什么?(板书课题)1.朗读自己准备的现代诗歌,谈对诗歌的简单评析。
(意象、意境、情感)2.打开课本,进入学习。
二、诱思导学(约分钟)1.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民族风格。
2.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提问:“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我”期望什么?梦想什么?(指导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3.解读诗歌,探究诗情。
提问:诗中的“我”为什么有这些期望和梦想?这些期望和梦想使你联想到了什么?4、引导学生解读“我”这一形象,同时理解的意境。
1.记录要点,对泰戈尔要有一个整体印象。
(人、时、地、事)2.自由朗诵课文,把握的内容,思考问题,用课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回答要点: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知道我是谁;希望这些黎明开的秀利花能在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天上的船也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睡仙坐在船里。
3.再读课文,体会诗中‘‘我”的期望和梦想,从这些奇思妙想中揣摩诗人表达,的情感。
“向往自由,憧憬美好”。
4.描绘一下这首诗的意境(时间、地点、人物、氛围):洋溢着一种向往自由的浓烈情绪,折射着诗人童年的种种梦幻和憧憬。
有着绝妙的想像力。
三、探究赏析f约分钟)1.小组在线:以小组形式研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提问:诗人在诗句中运用了一些限制、修饰性的词语,请找出来,阅读品味这些词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这些词和短语不仅使“我”的奇思妙想明确突出,而且形象、具体,使童趣更浓。
冰心《纸船》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冰心《纸船》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纸船》的诗句;(2)能够分析冰心的写作风格和诗歌主题;(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3)通过创作、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母爱、童真的感悟,增强人文关怀;(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我,提升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纸船》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冰心写作风格和诗歌主题的分析;(3)诗歌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2)写作技巧的运用;(3)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冰心的其他作品,了解冰心的写作风格;(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母爱、童真的理解。
2. 诗歌朗读与理解:(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3)讨论:诗歌中的“纸船”象征着什么?诗人想通过纸船表达怎样的情感?3. 写作技巧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2)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尝试运用这些写作技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2. 诗歌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写作技巧运用:评估学生在创作中的比喻、象征等写作技巧的运用情况。
五、教学延伸1. 让学生课后背诵《纸船》,并进行默写;2. 布置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写作技巧进行创作;3.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和创作才华。
六、教学资源1. 冰心的《纸船》原文;2. 冰心的其他作品集;3. 相关背景资料:冰心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等;4. 教学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读、展示图片等;5. 写作纸张、文具等。
《纸船》教学方案设计
《纸船》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爱,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纸船的象征意义。
(2)体会诗人通过纸船传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对诗歌中独特意象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母爱的温馨视频或展示一些与母亲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思念的?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她的诗歌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和个人情境。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精读诗歌(1)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纸船,并思考其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诗人为什么要叠纸船?纸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①诗歌中的“我”是怎样叠纸船的?这一过程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②纸船最终的去向是哪里?这意味着什么?(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6、情感升华(1)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爱。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
7、课堂小结(1)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2)强调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意象的作用。
《纸船》教学设计
纸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制作一艘纸船,并用简单的方式测试其稳定性;2.学生能够理解纸船的浮力原理;3.学生能够通过制作纸船,培养其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浮力原理概念讲解;2.纸船制作过程演示;3.稳定性测试方法介绍;4.学生实际操作制作纸船,并进行测试。
教学步骤第一步:浮力原理讲解(20分钟)在开始实验制作前,老师需先对浮力原理进行讲解。
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浮力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船艏、水线、排水线等术语。
同时,通过演示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浮力原理。
第二步:纸船制作演示(30分钟)在讲解完基本概念后,老师会进行纸船的制作演示。
在这个演示环节中,学生将了解到如何使用简单的材料快速制作出一艘纸船。
同时,老师会提供不同款式的纸船供学生自由选择。
第三步:稳定性测试方法介绍(10分钟)在纸船制作完毕后,老师会向学生介绍纸船的稳定性测试方法。
主要包括在水中的放置、推动等。
第四步:学生实际操作(40分钟)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后,老师会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制作自己的纸船,并进行测试。
在制作和测试的过程中,老师会在旁边进行指导,确保学生的安全。
第五步:总结(20分钟)在实验结束后,老师会带领学生进行总结。
通过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想。
同时,老师也会对实验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学评价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1.纸船制作的完成度,包括外观、稳定性等指标;2.学生学习的绪断,包括是否理解浮力原理;3.学生实用技能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4.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包括分享和交流等。
通过以上的评估指标,老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并为之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鼓励。
《纸船》五环节
(1)领会诗歌主旨。
(2)朗读品味诗歌,理解诗人感情。
(3)体会诗歌丰富、奇特的想象。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的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致力教育改革。他的作品表现人民痛苦,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1913年,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纸船》是泰戈尔《新月集》中一篇别致的诗篇。
我把我的梦放进船里,它漂呀漂呀,漂到____,____________。
示例:
我把我的梦放进船里,它漂呀漂呀,漂到一望无际的沙漠,沙漠顿时变成了绿洲,花儿欢笑,鸟儿欢唱。
▲小结:如此五彩斑斓的梦想,怎样才能实现呢?真诚祝愿同学们以信念为舟,以奋斗为桨,在青春的长河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2)这些奇思妙想表现出“我”怎样的渴望?
(3)同学们都有难忘的童年,你们小时候有哪些纯真、可爱的趣事或游戏呢?诗人写“纸船”是为了表现什么主题?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围绕“纸船”,诗中描绘了“我”的哪些奇思妙想?表现出“我”怎样的渴望?
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知道我是谁”;想到用这船载着秀丽花平安地到达岸上;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板书)
2、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美丽的。那么,这首儿歌能把我们引入什么样的境界呢?请欣赏《小毛驴》。(放完后)看到大家甜蜜的笑脸,忍俊不禁的样子,老师知道这首歌给大家带来了快乐。大家觉得有趣吗?(有)那么,这首歌表现出了儿童什么样的特点呢?(顽皮,可爱,天真等)对,我们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童真”,加上刚才的“有趣”,我们说,这首歌表现的是童真童趣的主题。今天,有一首诗,也为我们描绘了天真无邪、纯朴可爱的儿童世界,它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纸船》。
《纸船》教学设计(精选5篇)
《纸船》教学设计《纸船》教学设计(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纸船》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纸船》教学设计1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基于识字与写字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愿望。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平翘舌音。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基于阅读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朗读课文时轻快活泼的基调。
2)、教材分析本课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吵架后,以纸船风筝来修补“裂缝”,发展了彼此的友谊。
本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使学生学会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3)、学情分析(1)基于识字与写字二年级学生已经能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运用加一加、换一换等识字方法进行识字,并能与同学交流。
在写字方面,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生字的间架结构。
(2)基于阅读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学会默读,知道默读的方法。
4)、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能准确地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5)、评价任务1、通过齐读、交流、互读、教师范写等方式检测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的情况。
2、通过自由读,默读方式感悟文本。
3、通过学生交流,教师指导,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诵读经典图片导入经典诵读:背诵有关友情的古诗1、出示风筝和纸船的图片。
幼儿园大班《纸船》教案
幼儿园大班《纸船》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纸船的制作方法和过程,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1.2 技能目标:通过制作纸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目标:让幼儿体验到制作纸船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纸船的制作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2.2 纸船的制作步骤:折叠彩纸、剪裁形状、粘贴组合等。
2.3 纸船的创意装饰:使用彩笔、贴纸等材料进行装饰。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纸船的故事,引发幼儿对纸船的兴趣。
3.2 制作纸船:教师示范制作纸船的步骤,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制作自己的纸船。
3.3 创意装饰:教师提供各种装饰材料,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装饰自己的纸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幼儿制作纸船的过程观察,评估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4.2 幼儿装饰纸船的创意评价,评估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3 幼儿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更多的纸船,并拍摄照片留念。
5.2 主题活动:组织一次纸船航行比赛,让幼儿将自己的纸船放入水池中,观察纸船的漂浮情况。
5.3 环境布置:利用幼儿制作的纸船,装饰教室环境,营造温馨的氛围。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材料准备:彩纸、剪刀、胶水、彩笔、贴纸等。
6.2 环境布置:清理活动场地,准备足够的制作纸船的材料。
6.3 教学图片:准备与纸船相关的图片,用于教学演示和幼儿参考。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示范法:教师通过实际操作,示范制作纸船的步骤和技巧。
7.2 互动法:教师与幼儿进行问答互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制作过程。
7.3 小组合作:将幼儿分成小组,鼓励他们相互协助,共同完成纸船制作。
第八章:教学步骤8.1 折叠彩纸:教师示范如何折叠彩纸,引导幼儿动手模仿。
8.2 剪裁形状:教师指导幼儿剪裁纸船的形状,注意安全使用剪刀。
《纸船》教学设计
《纸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和美妙之处。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纸船的形态和结构,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2.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动手实际操作,学习制作纸船的过程。
3.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在制作纸船的过程中尝试不同的设计和装饰。
教学准备:1.手工纸、剪刀、胶水等制作纸船所需的材料。
2.对于不同形态的纸船的图片和示范视频。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艘纸船的形态和结构,鼓励他们描述出纸船的特点和重要部件(如船身、桅杆、船帆等)。
Step 2:学习制作纸船的基本步骤1.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形态的纸船的图片,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
2.教师演示制作一艘简单的纸船,并鼓励学生模仿。
3.学生跟着教师的指导,依次完成制作纸船的步骤:将纸张折叠成船身;剪出桅杆和船帆;使用胶水将它们粘贴到船身上。
Step 3:练习制作不同形态的纸船1.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造力,尝试制作不同形态的纸船。
2.学生们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示范视频中的不同技法和装饰方法,进行创作。
Step 4:展示和分享1.学生们将自己制作的纸船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2.教师评价和鼓励学生的努力和创造力。
Step 5:拓展活动将纸船放在水中测试它们的浮力,并观察它们在水中的运动和稳定性。
学生们可以通过改变纸船的结构和形态,探究它们对浮力和稳定性的影响。
Step 6:总结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纸船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和技巧。
2.引导学生思考纸船的形态和结构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功能和稳定性的。
Step 7: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将制作纸船的过程和经验写成一篇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手工制作纸船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纸船的形态和结构,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纸船》优秀教案(精选15篇)
《纸船》优秀教案《纸船》优秀教案(精选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纸船》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纸船》优秀教案篇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不同纸的吸水性和渗透性。
2、尝试操作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探索事物的兴趣。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已学会折小船。
物质材料准备:卫生纸、报纸、画画纸、各种纸船、四盆水、记录表、油画棒。
活动过程:一、出示纸船、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船,我们来摸摸纸,看看这是用什么纸做的小船?二、猜测小船开的时间。
1、幼儿讨论:哪只小船在水里开的时间长?哪种小船在水里开的时间短?2、出示大记录表,教师将幼儿的讨论结果进行记录。
三、幼儿操作,探索小船在水里的时间1、幼儿选择一只自己喜欢的船,听教师口令同时将船放入水中。
2、幼儿观察,一组一组记录表进行记录。
3、讨论结果:你们组的纸船哪只先沉下去?哪只后沉下去?为什么有的小船一会儿就沉到水里,有的小船能在水里很长时间?(纸质不同,吸水性不同,所以有的小船很快就沉下去看。
)四、不会沉的纸船。
1、我们有什么办法让纸船不沉下去呢?2、幼儿将纸两面涂上油画棒折纸船,放入水中,幼儿观察。
五、生活联系。
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不会湿的'纸盒用来装水,小朋友想象有哪些东西是你看到过?我们每天喝牛奶的纸盒不吸水,所以它能装牛奶。
一次性的杯子,用来装水。
宝宝流鼻涕,可以拿面巾纸擦,它又软又吸水。
可见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处。
活动反思:本活动重点是观察、探索不同纸张吸水性不一样。
通过纸船在水里的实验来突破重点。
难点是幼儿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
通过幼儿在纸上涂画油画棒观察纸船不下沉来突破难点。
首先选这一活动的材料是贴近幼儿的生活。
纸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上厕所的纸、画画的白纸、爸爸妈妈看报的纸。
七年级语文《纸船》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纸船》这篇课文。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感受作者对亲情的真挚表达,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亲情的真挚表达,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纸船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曾折过纸船?你们对纸船有什么特殊的情感?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让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共同交流学习。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对亲情的表达。
四、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2. 以“纸船”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的情感。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安排,理解作者通过纸船这一线索串联起母女之间的情感。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纸船代表了什么,它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2. 文化拓展:了解纸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如祝福、祈愿等。
分享其他文学作品中关于纸船的描写,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七、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纸船对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影响。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纸船在故事中的重要性。
2. 创意表达:让学生用纸船作为素材,进行创意表达活动。
七年级语文《纸船》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纸船》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纸船》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性的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主要情节。
1.2.2 词汇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1.2.3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1.2.4 主题探讨: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1.2 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学习和运用。
2.1.3 人物分析和主题探讨。
2.2 教学难点2.2.1 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短语的理解。
2.2.2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
2.2.3 对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3.1.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1.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教学课件:使用教学课件,生动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4.1.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1.2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4.2 教学展开4.2.1 对人物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4.2.2 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3 教学巩固4.3.1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3.2 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纸船》教学设计
《纸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课文《纸船》的主题和情节。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之心。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词语解读、朗读训练、情感表达三、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课文《纸船》的课本、黑板、彩色纸、水彩笔、音响设备六、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张纸船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纸船”的好奇心和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纸船吗?纸船是怎么样的?你们对纸船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回答并展示对纸船的情感表达。
2.课文阅读(10分钟)让学生按照顺序朗读课文《纸船》,并听录音核对。
分角色朗读,既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对情境的感知。
3.词语解读(10分钟)教师通过黑板上绘制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语,让学生理解并解读。
比如“扬帆”、“哈哈大笑”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的作用。
并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词语造句。
4.语言训练(15分钟)教师提供一系列的跟纸船相关的词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并鼓励学生之间互动和交流。
例如:“纸船很脆弱,一碰就破,但它却能在水面上漂浮。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和引导,激发他们对纸船的情感体验。
5.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给取一个纸船的名字,并让他们合作制作一个纸船,用彩色纸和水彩笔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提醒学生要小心操作,让纸船更加美观。
完成后,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纸船,展示并展示纸船的特点。
6.展示与分享(10分钟)让学生依次展示自己制作的纸船,并描述自己纸船的设计思路和特点。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分享对纸船的感受和想法。
7.情感表达(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制作纸船的过程,谈谈自己对纸船的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例如:“你制作纸船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如何解决的?你对纸船的内涵是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纸船》教案(通用13篇)
《纸船》教案(通用13篇)《纸船》篇1一、教学目标(一)领会诗歌的主旨。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大诗人E·庞德曾这样评价一位诗人的作品:“我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西方生活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的尖叫之中,以及在广告的旋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E·庞德所说的这位诗人就是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纸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从这首诗歌当中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二)检查预习情况老师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1、弊髡呱平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
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
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痛苦的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民族风格。
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贝视锝馐停异地——他乡;外乡。
仰望——抬着头向上看。
游伴——游玩的伴侣。
浮泛——漂浮在水面上。
(三)整体阅读,初步感知1、毖生自由诵读全诗,并思考: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哪些内容?明确: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
先是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的人得到,然后想到用船载着秀利花平安地带到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
2、狈怕家艋蚪淌ε淅址抖量挝模要求学生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3、毖生齐读诗歌。
明确: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四)自读点拨1、蓖学们都曾有过自己难忘的童年,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件旧物、一抹微笑都会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而这些记忆往往是令人终身难忘的,你们有过放纸船的.经历吗?诗人写“纸船”到底是为了表现什么?明确:是为了表现儿童的童真稚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船》教学“五点”设计
作者:张文婕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12期
《纸船》是冰心的一首文质兼美的小诗。
它构思新颖,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纸船寄托了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深切的情感加上奇特的想象,使这首诗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一课的教学既要符合诗歌教学的特点又要体现出课改的新特色,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一、以“煽情”为出发点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许多精美的课文都具有它独特的情感美。
《纸船》的美首先体现在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即浓郁真挚的情感美上。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调动一切手段“煽情”,引导学生体会游子对母亲的那种强烈的思念之情,拨动学生感情上的心弦,激发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先要求自己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同时还营造一种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了这首诗的内容,不自觉的进入到了作品的角色之中。
课堂上,学生始终被一种浓浓的母子深情感染着,情到深处,有的同学甚至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二、以“诵读”为切入点
《纸船》是一首现代诗。
诗歌有它丰富的情感美、语言美和音乐美,让人不可抗拒,孩子们对它的喜爱是自发的、天生的。
而要真正走进它的世界,还必须以“读”为桥梁。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要“读”,美文更要“美读”,要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并加深对诗歌意思和情感的体会。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诵读为切入点,以读导学,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及停顿、节拍、韵律和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急徐曲折等。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带着低沉的声调、较慢的语速,饱含执着、深切的思念和哀伤之情诵读着这首诗。
他们读得那样投入、那样陶醉,并在朗读中想象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对母亲的那份丰富细腻的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还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自由读、分组读、集体读、男女生分部读、朗读竞赛等。
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们在琅琅的书声中携手步入了《纸船》的神奇世界,获得了审美的愉悦,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三、以“品味”为立足点
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形象,含蓄而隽永,具有十足的“文味”,很值得回味。
读诗就要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情味浓郁、遣词精当的语句进行揣摩品味。
但品味语言不能由教师包办,要摒弃过去“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圈点出自己最喜欢的、诗中最生动精美的字词、关键的语句、巧妙的构思、精彩的手法进行揣摩品味并在书上做批注,主要评点它们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也可提出质疑和否定。
并告诉学生点评应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语言应简洁明了,注意顾及中心。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各人将自己的见解大胆的说出来,互相补充、深入探究。
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交流的目的不是为了统一答案,而是思维的碰撞和延伸。
学生们个个畅所欲言,灵性的火花迸射,让人眼前一亮。
有的说:“我觉得…从不肯‟这个词用得好,写出了对母亲思念之情由来己久”;有的说:“我觉得…梦中看见‟、…含着泪叠的‟用得好,包含着作者对母亲的赤诚和深情”;有的说:“…总是‟、…每天‟这些词中体现出作者对母亲执着的思念,让人感动。
”……兰梦同学充满深情的说:“我觉得…求‟字用得最妙。
…求‟一般是自己无法完成某事而去请别人办。
作者明知纸船是无生命、无知觉的,却还要怀着那样真挚的情感去哀求…纸船‟帮她完成她的心愿,我从中读出了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对母亲的那份痴情。
”她的这一充满灵性的答案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学生品味语言的成功让我悟出: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学习诗歌必须以“品味”为立足点,才能让学生领悟这一高雅艺术的独特魅力。
四、以“体验”为挖掘点
诗歌本身的凝练性和跳跃性给读者留下了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读者完全可以而且也必须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的填补,以挖掘出诗歌“意在言外”的丰富内涵,因此,读诗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品味诗歌的意象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来填补诗歌的空白,多让学生读,多让学生叙说自己对母亲的体验和感受,帮助没有类似经历和感受的其他学生获得直接的认识和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在朗读品析和类似生活情景的讲述中,对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因思念煎熬而愈发执着坚定的情感有了深切的认识,尤其对“留着——留着”和“纸船入梦”两个细节的品味,让人惊叹。
有的说:“留着——留着,表现了…留‟这个动作的长期性,进一步烘托了作者对母亲执着的情感。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过生日妈妈送我的礼物我也一直留着,就是想把妈妈对我的那份爱永远留在心底啊!”有的说:“…纸船入梦‟这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爱之深,梦之切!这情景仿佛历历在目,因为我就常和外出打工的妈妈在梦中相遇啊!”学生小小年龄感情却如此丰富,这大概源于他们真实的生活体验吧!当然,对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只要不偏离整首诗的主旨,能够帮助其他同学理解诗歌,我都给予肯定,从不吝惜赞美之词。
这样做的用意是想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健康成长,在体验中得到审美享受。
五、以“迁移”为延伸点
所谓“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运用“已知”来解“未知”。
学生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拓展迁移的环节在课改课中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每节课的延伸点不宜过多,最好是一课一得,否则就会“贪多而嚼不烂”。
《纸船》一课应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托物抒情”的方法上。
我让学生学了这首诗后也模仿这一方法写一首小诗,赞颂母爱或表达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先让他们自己练笔,再推荐代表到全班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的一首首小诗,语言虽然稚嫩,但托物抒隋的方法都用得恰到好处,而且情感都是那样的朴实而纯真,还不时闪现出创造的火花,让我欣喜不已。
作为老师的我也成了课堂学习的参与者,现场创作了一首名为“窗帘”的小诗,并声情并茂的朗读起来:“我不知道/我房间的窗帘/这是第几次被拆下来清洗了/只知道/每次听见窗帘上的滑道里传来“吱吱”的声响/那就是母亲又要为我洗窗帘了……”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除了读出激动、羡慕外还读出了渴望,渴望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好诗,这可能就是他们今后学习的动力。
有了这样的动力,未来的大诗人、大作家在他们之中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把“迁移”作为延伸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春水,正荡涤着一些旧有的语文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方法,呼唤着我们重新构建新的语文课堂。
假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倾心置身于这片新绿,放飞思想,让学生在情感中熏陶,在诵读中品味,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在亲历中体验,在迁移中创造,那么我们的课改天地定会充满生机,我们的语文课堂定将魅力无限。
张文婕,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