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资——重点背诵内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第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品德等方面起到影响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地教育者。
二、教育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发展。
三、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生产知识,技能,经验,使年青一代适应生产力需要,适应生产关系。
四、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不同。
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而变化。
五、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并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1.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3.具有历史继承性4.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5.教育具有生产性6.教育具有民族性同时受到文化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六、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固有功能,对社会中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作用和效能。
社会功能:教育的衍生功能。
教育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的作用和效能。
推动社会发展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变迁功能:开发人的潜能,提高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发展。
流动功能:培养筛选,提高,在不同的社会区域层次职业转换,展示各自才华。
七、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非预期功能,如再现了社会不平等,现有社会关系的复现,一旦隐形开发,就会转变成显性。
八、社会教育基本形态: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特点主要表现为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
第二节教育起源一、起源论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发过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2.教育的心理论——美国教育家孟禄,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劳动论——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劳动过程中的社会生产需要4.交往起源论——叶澜——《教育概论》教育是人类的交往不是生产劳动。
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广义指凡事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思想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的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独立性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具有继承性、要受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第一,教育培养社会治理人才第二,教育培养合格公民。
第三,教育传播政治意识,倡导主流政治价值观。
教育的经济功能:首先,教育将可能的劳动力转换成现实的劳动力,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其次,教育创造、保存并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
再次,教育通过自身的运营,直接推动经济增长教育的文化功能:第一,教育具有文化的传递的功能第二,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第三,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第四,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还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教育的人口功能:第一,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第二,教育有助于提升人口质量。
第三,教育有助于改善人口结构教育的起源及发展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②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③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④影响部分教育内容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①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制约的关系②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③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④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⑤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⑥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生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人身心发展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有具体到抽象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不能一刀切)、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人有发展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内加强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个体发展的互补性(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有消极积极之分)、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ke01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本套知识重点均按照2020最新教材一手整理,凭此考试稳过,书上重难点全部在内。
每一个小点之后的小括号里面的红色数字代表这个考点曾经考过的次数。
绿色为资深教师做的批注笔记帮助理解。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狭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属性——(13)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社会性和意识性区别于动物)(2)教育是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人类社会在,教育就在)(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
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教育的时代性(不同时代教育有不同特点)②教育的阶级性(教育社会性质由统治阶级决定)(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①教育对社会有能动性(受到社会生产力、制度、文化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他们)②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③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④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旧制度有新思想,新制度有旧思想)(4)教育具有生产性:教育培养人为社会服务,可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5)教育具有民族性: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四、教育的起源——(1)1、神话起源论:教育和万物一样由神创造2、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 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 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 提出“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 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 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 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 问答法 • 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自知其无知”
二、教育的起源
• (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 代表人物:沛西·能,勒图尔诺
• (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 代表人物:孟禄
• (三)教育的社会劳动说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代表人物:凯洛夫、米丁斯基
• 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内容
• (1)教育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 • (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 • (3)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 • (4)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 (5)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三、教育的基本形态
• (一)家庭教育 • 1.家庭教育的涵义 •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年长者
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 的、有意识的教育。 • 广义:一生中 • 狭义:)先导性 • (2)感染性 • (3)权威性 • (4)针对性 • (5)终身性
• 重视因材施教,强调启发诱导 • 强调学习与思考想结合 • 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 (2)墨翟
• 以“兼爱”、“非攻”为教,重视文史知 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使 用技术的传习。
• “亲闻”、“闻知”、“说知”
• (3)道家 • “无为”
• 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一切任其自然是最好的教育。
• 教育内容零散、教育方式随意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完整PPT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 3 近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 –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内容日益丰富 –阶级性依然存在,宗教教育和阶级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 3 近现代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掌握。 –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知识结构
• 教育学:
–1.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2.教育与社会及人的关系; 3.学校教育制度、目的和研究方法;4.课程;5.教学;6.德 育;7.班级管理;8.教师心理
• 教育心理学:
–1.认知过程;2.学习动机;3.学习迁移;4.学习策略;5.学 习理论
• 发展心理学:
–1.认知发展;2.情绪发展;3.人格发展;4.身心发展;5.咨 询心理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 1、以下持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利托尔洛 –C、孟禄 D、苏格拉底
• 2、以下持教育心理起源说观点的人是() –A、杜威 B、利托尔洛 –C、孟禄 D、沛·西能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 –古代社会 –近现代教育 –20世纪后的教育
劳动起源说
最古老
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 利托尔诺(法)
的学说。
沛西•能(英)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孟禄(美)
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
生的需要。
米丁斯基(苏)
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 凯洛夫(苏) 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方面,XXX被视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他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同时提倡克己复礼、诲人不倦。
XXX则是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XXX,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人平等和道德自觉。
XXX则认为人性本恶,但可以通过教育来向善。
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和仁义,回归自然和本性。
XXX被XXX称为“人民教育家”,他先后创办了多所学校,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西方教育名家方面,XXX、XXX、XXX、XXX、XXX、XXX、XXX和XXX等人都对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XXX首次将“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XXX则是近代第一位提出教育学著作的教育家,XXX则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XXX则在教育领域表达了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XXX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三乐之一。
XXX则认为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XXX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XXX则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因此,教育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一种活动,是动物的本能活动和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影响人的生产、娱乐和自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广义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狭义的教育则是指学校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可以从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三个方面来考虑。
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由生物本能推动的,是一种天生的本能;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结果;劳动起源说则认为教育是人们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有计划、有组织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资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
《教育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涵义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52、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类特有)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继承性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背)口诀:本能生利西,心中无梦,米夫爱劳动五、教育的发展历程(背考教师编也是考这些)(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进行,以生活经验为主,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2)古代社会(2)奴隶社会,我国夏代先出现了学校教育夏商西周:“痒”“序”“校”(教育机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国春秋: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古印度内容: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西方古埃及文士学校内容:文字、书写、执政僧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内容:军事、政治尚武雅典:智育、德育、美育文法修辞辩证法崇文教育(3)封建社会中国:战国——清末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科举制。
宋代:《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代: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中世纪宗教教育:七艺——教会学校;七技——骑士学校1.产生了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古代教育特征 3.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教育具有等级性4.古代学校表现道统性、专制、刻板、象征性5.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口诀:(街道板砖相等)(5)近现代教育1.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6)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背)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口诀:全民多现身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单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分章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3.教育的起源5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6.人的身心发展规律7.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8、教育目的的概念10、教育目的的功能:1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12、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13、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1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15、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什么?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孔子儒家文化的代表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2)孟子,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3)墨子创立墨家学说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5)王充唯物主义哲学家著《论衡》。
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 四、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三 、 教 育 与 社 会 的 发 展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 第三,教育水平低下
1.学校的产生 2.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3.国外古代教育的发展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统计工具。 (2)古代学校的教育与产生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教育的阶级性出现并不断强化。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四
(一)关于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
影
响
人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华生观点 3.多因素互相作用论:
1.遗传(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与原理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五、教育制度 六、教育目的 七、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一、教育的概念 • 二、教育活动的基础要素及各要素间的关系 • 三、教育的属性 • 四、教育的起源说 • 五、教育的基本形态 •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 七、教育的基本功能
【笔记】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选择、辨析)教育的词源:①“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②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进行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例题】辨析题:凡是增加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观念的活动是学校教育。
【参考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加人们知识和技能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综上所述,题干混淆了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是错误的。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选择)1.教育者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人②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2.受教育者①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学习活动的主体)3.教育影响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②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三、教育的属性(选择、辨析)1.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辨析)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的特点有:(1)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人;(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3)教育是一种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例题】辨析题: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和活动的活动,都称为教育。
包括社会、学校、家庭教育。
狭义—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萌芽阶段:孔子——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墨子—“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创立阶段: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大教学论》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
教学思想: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教学内容: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①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内涵。
②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强调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
杜威(美)—《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教育学的代表。
新三中心论:儿童、活动和经验中心。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在做中学”;学校即社会;五步教学法:创伤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假设—推断假设—验证。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5.现代学制:双轨制(欧洲)单轨制(美国)分支制(前苏联)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纲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死也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国策)、提高质量(核心人物)。
6.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卓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知识与能力》超全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五节教育制度(一)
教育制度(二)
第六节教育目的(一)
教育目的(二)
第七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第二节课程组织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第二节教学过程(一)
教学过程(二)
教学过程(三)
第三节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
认知过程(二)
认知过程(三)
第二节学习理论
第三节学习心理(一)
学习心理(二)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二节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二)
第四节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
第三节德育工作
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
第四节中学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第一节群体与群体规范
第二节班级与班级管理(一)
班级与班级管理(二)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第四节课外活动
第五节学校人际关系
第六节学校人际沟通
第七节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
第八节教师心理(一)
教师心理(二)。
教育学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础原理一、单项选择1.《论语·为政》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一观点反映了()。
A .教育的政治功能B .教育的文化功能C .教育的人口功能D .教育的经济功能2 .英国学者米尔顿说:“他(昆体良)的著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我终身服膺的许多有价值的见解都可以溯源于少年时代阅读昆体良的著作。
”这一著作是()。
A .《理想国》B .《雄辩术原理》C .《尼可马可伦理学》D .《法律篇》3 .对英国“公学”产生重要影响,其思想也同样是法国唯物主义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思想和德国理性教育思想的源泉的人物和著作是()。
A .洛克的《教育漫话》B .斯宾塞的《教育论》C .康德的《论教育》D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4 .“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这一理论是()。
A .生物起源论B .心理起源论C .劳动起源论D .神话起源论5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一教育方针提出的时间是()。
A .1957年B .1958年C .1978年D .1985年6 .下列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表述有误的是()。
A .富勒和布朗的关注阶段论B .叶澜的关注阶段论C .伯林纳的教学专长阶段论D .费斯勒的职业生命周期论7 .下列教材不是宋代至民国初年最流行的儿童识字教材的是()。
A .《三字经》B .《百家姓》C .《千字文》D .《急救篇》8.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小学稳定的领导体制的时间是()。
A .1953年B .1963年C .1978年D .1993年9 .教育研究要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A .客观性原则B .创新性原则C .伦理原则D .一致性原则10.专著、论文、调查报告属于()。
速记中教第1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选和简答以及辨析的形式考查考生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考生应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以及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重点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概述考点1 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涵义广义的教育,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社会、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完整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考点(全)
(完整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考点(全)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1.教育的功能(辨)按教育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的方向,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2.教育的基本规律(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简答)规模速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简答):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辨析)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知识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
(4)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简答):传承(传递和保存、活化)、改造(选择和整理、提升)、传播交流和融合、更新和创造。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般来说,教育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为一定的文化所影响,但教育又常显示出其自身所特有的形式和发展轨迹。
这是因为,作为教育活动主题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人,而人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特点决定了人的独立性,从而也决定了教育的独特性。
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也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教育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特性。
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
(6)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简单、辨析):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单选1、“教育”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狭义、主导)3、△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4、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5、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6、△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7、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这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8、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9、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神话起源论10、生物起源论:法·利托尔诺、美·桑代克、英·沛西·能,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活动,11、心理起源论: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12、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都是错的13、劳动起源论: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14、交往起源论:叶澜《教育原理》15、家庭教育: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16、社会教育: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17、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18、原始社会教育产生条件:劳动的进行(最根本)、语言的形成(必要)19、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在生产劳动中进行、(△没有阶级性、水平低下)20、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21、△学校产生条件:社会生产水平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人22、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夏: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西周:(△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礼乐为中心、六艺教育春秋战国:私学、百家争鸣△两汉:太学;隋唐:国子监、六学、两馆宋:四书五经△清:废除科举制(1905)23、国外古代教育的发展古印度:婆罗门,《吠陀》是主要教育内容,僧侣是唯一教师古埃及: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书为师是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以法为教古希腊:(雅典教育)政治家和商人,在西方最早形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斯巴达教育)军人和武士,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教育)七艺,包括三科四学;(骑士教育)骑士七技24、古代教育的特征:(△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工具);与生产劳动脱离,具有非生产性;接近性出现并不断强化;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传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25、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终身化(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26、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推动社会发展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两个方面,有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流动功能二、辨析1、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2013上】(定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春秋》。 ( 宋代)将《四书》和《五经》作为教学
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9、 古代印度:古代印度( 宗教权威 )至 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 ) 手中。
10、 古代埃及:建于公元前2500年的 ( 埃及宫廷学校 )是人类有史可查的最古老的 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成 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11、 古代希腊、罗马:( 斯巴达教育 )目的 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 强悍军人 )。 ( 雅典教育 )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 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12、 中世纪的欧洲:骑士七技:
( 赫尔巴特 )——“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 学的创始人”,明确提出了把教育学建成一门 独立学科的设想。 (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 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强 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马卡连柯 )——《论共产主义教育》《教 育诗》 ( 凯洛夫 )——《教育学》 ( 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 遗传的意义:
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 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 遗传素质的成熟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Hale Waihona Puke ③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 用 ④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3、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②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 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 被动的
(三) 教育与社会发展 1、 ( 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 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反 作用: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含义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
所谓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规范。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的。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
具体来说,有四种形式。
第一种是学校教育。
它是在固定的场所有目的、按计划进行的,或面向班级整体施教,或进行小组个别施教。
第二种是通过各种知识媒介(如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函授教材等),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受到教育的活动。
第三种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的活动。
它既不在学校中进行,又不系统讲授,也不提供学习内容,而是在工作与生活现场通过示范、模仿、交往、接触、传递信息和经验等方式进行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影响。
第四种是自我教育。
这是指受教育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发展智力和才能,形成一定的个性品质而进行的自觉的、有目的的自我控制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发展变化的人,它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引导年轻一代,尤其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都是教育者。
孩子入学之后,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学校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则成为主要的教育者。
教育者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其通过教育活动传承人类文明的精髓,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象征。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
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不断地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从而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思想与品德得到发展和提高。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其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所获得的知识和所发展的能力的程度以及学习的效果。
3.教育措施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主要包括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
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教育的内容是不相同的,随着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内容也会有所变化。
教育手段指的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教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活动中运用的一些物质器具等,如教师教具、试验设备、教育辅助材料等。
4.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两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活动中,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
同时,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又是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活动目的——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1.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活动的产生,教育学史上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即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
他提出了“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繁衍下去。
生物起源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在原始社会,儿童通过观察成年人采集、狩猎、编织等活动,不断模仿成年人干活,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习得了各种生存技能。
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了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否认教育的社会性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年长一代为了延续种族的生产、生活,有目的地把生产技能、技巧以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在这种经验传递中产生的。
人在社会中生活,就要在共同的行为规范中行动,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表达意义和情感的语言产生并发展,人类的大脑、四肢进一步发展,活动能力和协调性不断增强。
所以,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教育。
教育起源于劳动,依赖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2.教育的发展阶段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是源于群体青年成员适应集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现实需要。
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没有从劳动中分离出来。
具体来说,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所有成员都平等地接受教育,教育的内容只因年龄、性别和劳动分工不同而有差别。
②原始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传递生产经验,帮助年轻一代适应社会生活,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公共生活的规范、艺术和宗教教育。
③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的,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的手段仅限于言传身教,主要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形式。
(2)古代教育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我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商代产生了最早的学校,同时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
西周以后,我国的学校教育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体系,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
此时学校教育的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六艺”。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开始实行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统治,从此儒家教育思想一直占据思想文化的正统地位。
宋代以后,《四书》、《五经》不仅成了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雅典教育的目的则是把年轻人培养成为多才多艺、能言善辩、善于工商事务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紧密联系、互相利用的时期。
统治残酷、等级森严、思想专制,文化教育几乎完全为宗教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世俗文化被否定。
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由僧院学校或大主教学校担当,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盲目服从圣书和僧侣教师的权威,学习方法是背诵。
为了更好地布道,他们设立了为数众多的教区学校,主要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的宗教教育,也适当讲授一些读写知识。
教会学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
其次是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主要是在骑士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进行,其教育内容首先是效忠领主的品质,然后是军事征战的本领,以及附庸风雅的素养。
中世纪也有世俗教育,学习文法、修辞、天文、历法、算术等实用知识,但神学也是主修课程。
总体来讲,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掌控,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②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
③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
④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学方法刻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
(3)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大部分。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生产工人。
一方面,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也为劳动人民提供了入学的机会。
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无产阶级是社会的领导阶级。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由劳动人民掌握,教育不再具有阶级性,而成为促进全体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工具。
社会主义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传播人类文明长期积淀下来的科学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身心素质。
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来说,现代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现代的学校教育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学校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逐步改变了教育被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的局面,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③教学内容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内容大大增加,学校教育越来越科学化和现代化。
④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广‘泛的推广,基础教育得以逐渐普及。
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
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狂潮。
义务教育向中等教育延伸,各国考虑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大力投资和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
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的终身化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终身教育思想兴起于欧洲,最早是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