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述评
上世纪 8 年代斯 比尔斯等人 的研究证 明, O 双性 化的大
学 生确实在 自我评价 、 自尊心 、 同伴欢迎 和适应能力上要 受 比性别类 型化 的同伴更高 、 更强 、 受欢迎 和更好 。 更 19 9 8年李少梅 的研究 发现 , 双性 化 、 性化 、 男 女性化 和 未分化这 四种不同的性别类型组成 了大学生的性别 角色类 型分类 , 中双性化 特质类型者具有更 高的心理 健康与 自尊 其 水平, 自我评价更为积极 , 其人数也 高于其他三种 。 且 王学在 2 0 的研究 中发现 , 0 4年 双性化人格 的个体 在行 为、 习惯 、 习 、 学 就业 等方面都 有更好地 适应 内外 环境 的能 力和可塑性 。 张莉 和冯江平在 2 0 年 的研究中发现, 05 中国的 双性化者 的人格特征 中有本 土化 的特点 ,尤其在人 际能力 方面本土化特点更强 , 创造性突出但无 明显 的独立性 。 20 0 7年王 中会 和许 建新 的研 究表明 ,性别角色双性化 大学生具有较高外向性 、 宜人性 和责任感 的人格特征 。大量
的国内外关 于双性化 人格 的研究表 明, 具有 双性化人格 的大
曾编制 了一 个性别角色 问卷 ,J等人用 它探 讨 了性别 角色 ll 1 同自尊水平和抑郁症状 的关 系。
2 大 学 生性别 角色双 性化 与 人格
双性人格综述
双性化人格研究的综述
摘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 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研究表明 ,男女被试更多地认为双性化的人是更典型的、有吸引力的、理想的女人和男人模式,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改善
一、双性化的概念和历史
概念:双性化的心理学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如“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珍妮特·希伯雷·海登,B·G·罗森伯格,1980)、“男女两性正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混和”(Elle Pile Cook,1985);另一种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和系统性,如J.H.Blovk(1973)就将“双性化”理解为协调能动性(agency)与合群性(communion)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过程。
历史:1964年A.S.Rossi 首次提出双性化概念【1】 1974年bem编制Ben性别角色调查表(BSRI)开始了双性化的实验研究开,随后十年出现的大量研究主要围绕Ben和 Spence的两种不同理论假设展开。其中Ben 的研究遵循平衡模型强调两性气质相互调和或相互削弱的作用认为双性化是理想的性别角色,她后期提出的性别图式理论[2]进一步强调了双性化者具有根据情景客观需要组织和处理信息的特点。Spence和Helmreich的研究注重个体内部稳定的行为倾向及两性特质的占有水平的差异他们坚持双高模式强调两性特质的独立效应。
国内关于双性化研究开始于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初是对一些理论的探讨后来对双性化的实证研究呈现三种情况一是从性差研究的不同角度证明人格双性化是在对两性性别角色良好的认同基础上形成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Bem的性别图示理论。二是注重双性化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双性化者具有最高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3】三是有关双性化的发展受外部环境、年龄影响的问题,在双性化的人格结构方面国外研究了许多不同年龄组样本后发现,在有关双性化的许多研究性量表中BSRI的结构具有高度一致性。其中男性气质量表具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为“工具性”(支配性、领导性、占有性、自信)一为“独立性”(自主性)女性气质量表只具有一个因素“移情性”(人际敏感性)。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0 文/ 【 ^ 闻明晶 滕树元 李天一
(北华大学教育 科学学 院 … 吉林 吉林 12 1 东北师范大学 外语学 院 303 吉林 长春 10 2 ) 304
[ 要]本研 究利 用 大 学 生 性别 角 色量 表和 心 理 健 康 量 表 对 吉林 地 区三 所 高校 共 5 9 大 学 生进 行 测 摘 8名 试 ,采 用描 述 统 计 、 方 差 分析 等研 究 方 法 来检 验 性 别 角 色类 型 的 分 布 是 否 存 在 显 著 差 异 ,重 点探 讨 了 大 学 生性 别 角 色类 型 与 心理 健 康 的 关 系, 仅 为性 别 角 色的研 究和 心理 健康 教 育提 供 实证 资料 , 而且 丰 不 富 了国 内关 于 大 学生 性 别 角 色类 型 和 心 理 健 康 关 系的研 究理 论 。研 究表 明 :() 大 学 生 当 中 , 四种 性 1在 别 角 色类型的 分布存在 显著 差异 ,未分化 类型 占大多数 ,其 次是双性 化类型 ,最后是 男性 化类型和女 性化 类型。() 同性别 角 色类型的 学生心理健康 水平存在 显著差异 ,其 中双性化 类型的学生心理健康 2不 水平 最 高 ,是 最 佳 的性 别 角 色模 式。
、
பைடு நூலகம்
研究方法
( )研究对象 一 从 长 春 市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 _林 农 业 大 学 和 长 春 工 程 技 上 术 师 范 学 院 三 所 高 校 中 随 机 抽 取 6 4 大 学 生 作 为 被 试 , 经 0名 数 据 分 析 有 效 问卷 为 5 9 ,有 效 回 收 率 为 9 .% 其 中 男 生 8份 7 5, 2 1 , 女 生 3 8 ; 一 年 级 1 6 , 二 年 级 l6 , 三 年 级 7人 lX 7人 9人 1 0 , 四年 级 8 人 : 理 上类 3 9 ,义 史类 29 。 3人 7 3人 4人 ( )研 究工具 二 采用 钱铭 怡等编 制的大 学 生性别 角色量表 (S I ,其 CR) 中 包 括 男 性 正 性 、 男 性 负 性 、女 性 正 性 、 女性 负性 和 中 性干 扰 量表 各2 题 。要 求 被 试 采 用 “ 完 仝 不 符 合 ”到 “ 完 全 符 0 l 5 合 ”5 等 级 逐项 评 定 量 表 中 的形 容 词 符 合 自 己的程 度 。 个 采 用 张 向葵 等 编 制 的 心 理 健 康 量 表 ,量 表 含 有 3 个 项 5 目, 要 求 被 试 采 用 “ 完 全 不 符 合 ”到 “ 完 全 符 合 ” 5 等 l 5 个 级 逐 项 评 定 量 表 的题 项 符 合 自 己的 程 度 。得 分 越 高 表 明心 理 健康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 ( )测验程序 三
性别角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概要
性别角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性别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分类之一。性别角色用来表述每个特定社会对不同性别行为和责任的观念和期望。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直接和深入的研究能够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性别角色作为内在心理结构对大学生个体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并且能明确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更真实的关系。为研究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笔者将引用几种量表及分析量表所得到的数据,探讨性别角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性别角色研究对高校教育的新启示。
关键字:性别角色性别角色量表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一章前言
在社会学中,性别角色用来表述每个特定社会对不同性别行为和责任的观念和期望【5】,包括赋予两性的各种特质、行为和喜好。性别角色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个体的性别角色能否被特定社会接纳和认可关系到个体对社会的适应性,所以性别角色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直接和深入的研究能够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性别角色作为内在心理结构对大学生个体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并且能明确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更真实的关系,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里,并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指导提供新的思路。
第二章理论基础[2]
2.1 男性化- 女性化模式
Terman和Miles提出了一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相对立的人格特征词——男
性化和女性化,用来描绘社会中男性与女性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性。这成为性别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该领域的研究开始转入性别的个体差异上。这时期的性别角色理论认为男性化特征(MasculinityM)和女性化特征( Femininity F)与男女的生理性别一样与生俱来。男性化和女性化被看作是同一个连续性变量在单一维度上对立的两极,极度男性化和极度女性化位于两端,中点为零。以这一理论为基础, Terman和Miles于1936年发表了第一个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测验(Masculinity - Femininity Test,简称M - F) 。同时,其研究认为与生理性别一致的性别角色特征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即具有男性化特征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征的女性心理最健康。
大学新生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
理模式。 贝姆看来 , 在 所谓双性化是指同时具有男 性和女性两 种性别 因素优点 的人格特 质。他 在对美 国得克萨斯州立 大学
学生 的测验 发现,约有 1 / 3的大学生 具有 “ 男女兼 性 ” 的心理
性 、 导性 、 领 占有性、 自信 )一为“ , 独立性 ” 自主性 )女性气 质 ( , 量表只具有一个 因素“ 移情 性” 人际敏感性 ) ( 。而 国内这方 面
表现出很好 的女性气 质。 司本 斯( pne 等人采用人格归 因量表 ( A 进行调查 , S ec ) P Q) 结果 表明女性中 2 %的人属于双性 化人格 ,这种人格类型 的 7
学上, 它是指一个个 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 , 又具有 明
显 的女性人格特 征 , 既兼有 强悍和温柔 , 断和 细致等性 格 , 果 按情况需要 而作不 同表现” 。
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 、 心理双性化 , 是男女双 性化
或双性 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双性化, 文单词 A — 其英 n
do y r ̄n 来源于希腊语 的 ado( n r 男人 ) gn ( s 和 ye 女人 ) “ 。 在心理
女性的气质特征 , 以在适合 男性气质情境下 , 能够表现 所 他们 得男子气 十足 ; 而在适合女性气质 的情境下 , 又能善解人 意, 他
关键词 : 大学生; 性别 ; 人格 中图分类号 : A . G4. 4
心理双性化调查研究
自从双性 化概念提 出后 , 周内外许多学者就对双性 化和 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 了研究 , 很多认为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 佳的心理健康模式 , 也是一种更典型的 、 吸引力 的 、 想的 有 理 女人 和男人模式 [ 并且认 为双性 化个体 独立性 强 、 3 1 , 自信 心 高。1 目前 国外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 1 4 尽管 但综 合国内外
采用经我 国学者修订的贝姆量表 。这是一个 7 量表 , 点 包括 6 0个描述性 格特征的形容词 , 男性化量表 2 0个 , 女性
1引 言
化2 0个 , 中性 化 2 0个 。
23数 据 处 理 .
双性化人格( n rgn ) 心理 学上是指个体既具有 明 A doyy在 显的男性人格特征 , 又具有 明显 的女性人格特征 , 并按不 同
22实验 材料 .
别特质类型 , 其大致 比例为 l5 2 :。 同性别在性别特质上存 在 :: 1 不 3
显著差异, 而不 同分科 以及不 同地区在性别特质方面没有差异 。因 此 , 校应该 对大学生进行人 文教育不断地改变 其性度取 向 , 学 改善
其 心 理 品 质 , 进 双性 化 的进 一 步发 展 。 促 关键词 : 格特质; 性 贝姆 量 表 ; 性 化 人 格 双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研究综述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研究综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传统观念上定义的男女性别角色已经不再适应不断变化的社
会环境。男性和女性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分工及社会化过程,其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也在不断
演变。随着西方性别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意识到除了典型的男性和女性性别角色外,
还存在着双性化和未分化两种类型。由于"双性化"概念的提出,性别角色的研究又成为心理
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也为性别角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人就国内外学者在性别角
色类型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一、性别角色的概念和类型
在心理学界,由于不同学者本身学习背景及理论学派的影响,因而对性别角色的概念有
自己的定义,正是基于这样的影响对性别角色概念不同的人也有不尽相同的解读。
自从1936年Terman和Miles最先提出了两个相对的概念"男性化"和"女性化",用这两
个词来描述社会中男性和女性所具有的相对普遍意义的行为倾向特征,在此研究上他们发表
了第一个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测验(mascul inity-femininity test,简称M-F测验),并编制第一个男性化--女性化量表(M-F量表)。早期的性别角色研究在思考认为对立的两极上是单一维度的
认识,在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女性化特质的女性认识上普遍意义认为此类心理最健康。
随着对性别角色的研究,学者们也发现了男性化--女性化这一模式存在的很多问题。1964年,A.S.Rossi首次提出了"男女双性化"(Androgyny)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
性和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气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美国心
双性化人格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想的女人和男人模式。 Bern的实验研究证明, 双性化个体没有 严格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 能够更加灵活、 有效地对各种情景
作出反应, 且独立性强、 信心高。 自 Spence等人采用人格归因 量表(PAR)对女性调查结果表明, ( 双性化人格既能胜任男性的
工作, 也能胜任女性的工作, 她们有更好的可塑力和适应力。
二、 双性化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双性化人格是在一个人身上 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 的能 力、 性格、 需要、 动机、 兴趣等 , 尤其是心理特征方面具有男女 两性的优点和长处。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表现为自信 、 独 立、 合作 、 、 沉稳 敏感 、 热情 、 成熟等男女两性都具有的特征。
出的数据相互间差异较大。 关树文(1995)对蒙汉大学生跨文 化
人格占 22%, 且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汉族大学生双性化人格 仅占13%)。 袁立新、 卢声达(2002)以 ( 355名大学生为被试, 其中
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程度上的两极, 是一种“ 男性化—
女性化” 的单维两极统一模式。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被认为
是对立的。如果一个人的男性特征越多, 则其女性特征越少, 如果一个人的女性特征越多, 则其男性特征就越少。每个人 都处在一个两端分别为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连续体上 , 特别男 性化和特别女性化的人就位于两个端点上, 具有双性特征, 但每种特征都不很多的人则位于中间位置。这个传统的男性 化— 女性化模型认为假设性别角色行为越符合性别模型, 心理越健康。在这里, 男性化的男人和女性化的女人被认为 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但过多的表现出女性行为方式的男人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透视
( . 东大学心理 健康 教 育与 咨询 中心 , 东 济 南 2 00 ; . 东政 法 学院 , 东 济 南 20 1) 1山 山 5 02 2 山 山 5 04
[ 摘 要] 双性化人格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 的兴趣 、 能力和 爱好 , 尤其 是心理气质 方面具 备男性与女 性的长处 与 优点。双性化人格模式的女大学生具有 自 信心和安全感较高 、 自尊 、 我 评价积 极 、 高 自 情绪积极 健康等 特点 , 双性 化人格 还必须和其 但 它一些 因素协 同作用才能使女大学 生具有更 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好的适应能力。 [ 关键词 ] 女大学生 ;双性化 ;人格模式 [ 中图分 类号 ] 6 5 [ G4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 编号 ]0 8- 13 2 0 )5 0 9- 0 10 . 6 5 (0 8 0— 0 3- 2 - - [ 作者简介 ] 李娟( 92 )女 , 士, 1 7一 , 博 山东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 咨询 中心 副主任 , 副教授 。唐 艳秋 ( 96 ) 女 , 16 一 , 山东烟 台人 , 士, 硕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 4卷第 5 期
20 0 8年 9月
工 会 论 坛
7 d e in rfb n os i ue t
V0. 4No 5 11 . S p2 0 e .0 8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通过对北京市某所大学826名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和新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约占1/4;2)用贝姆的分类方法,双性化大学生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人格特征上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可见,双性化性别角色大学生具有较积极的人格特征。按照B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muels的分类方法,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格特征上,正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均高于负性双性化大学生和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
标签:双性化;人格特征;性别角色类型;新性别角色类型;性别
1问题提出
1964年,Rossi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 Bern)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ern’s Sex Role Inventory)。贝姆的双性化模型认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最强。但有一些研究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果。对双性化的争议一直在继续。
国内学者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I)对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有:张莉和冯江平、王学、杨锦、李少梅。以上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I)的研究表明,双性化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自信心、情绪方面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一些研究者对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提出批评,很难发现一个人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因此,贝姆的BSRI的项目主要是正性形容词,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很大。Spenee编制了个人特征问卷扩大版(EPAQ),包括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负性特征量表,是对贝姆BSRI测量缺陷的完善。但Spence在EPAQ 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标准上,并没有参照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
2009年第5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15 2009总第241期Jour nal of Nor theast Normal Universit 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Sum No 1241
[收稿日期]2009-06-20
[基金项目]东北师范大学特色研究项目(n enu-s kc2007002)
[作者简介]盖笑松(1971-),男,吉林辽源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宁(1984-),女,吉林吉
林市人,吉林化工学院学生处心理学教师;张婵(1982-),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在读博
士研究生。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
盖笑松1,王晓宁2,张 婵1
(1.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吉林长春130024;
2.吉林化工学院学生处,吉林吉林市132022)
[摘 要]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和单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是当前性别角色教育中存在的两种误区。贝姆
的性别角色发展模式理论和性别角色与心理适应的实证研究为实施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提供了理论依
据,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进行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造就适应社会发展、推动
社会进步的优秀人才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双性化;心理适应;性别角色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9)05-0227-05
性别角色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点,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自己对社会性别角色标准的理解对受教育者性别角色社会化施以影响的过程。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是指在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持有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期望,使男女学生的发展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注重吸收异性的优秀特征,发展成为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人。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和单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是当前性别角色教育中存在的两种误区。开展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对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品质,塑造儿童健康人格,使儿童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双性化人格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虑 水 平 最低 。
关 键 词 :双性 化 人 格 ;性 别 角 色 ;社 交 焦 虑
( ) 工具 二
1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 S I . BR)
本 研究 采用 了我 国学者修订之 后 的 B R 的 中文版 。中文版 中男 性特质 量表有 l SI 4个项 目,女 性特质 量表 有 1 个 项 目,中性干扰量表有 2 个项 目。研究表 明 ,该量表具有 良好 的信 、效度 。本 2 0 调查 中 B R 内部一致性系数 ( r bc ) 0 8 1 SI Co ah仅 为 .6 。 n
有男女两性 的优点和长处。心理学家倾 向于将双性化人格特质看作男女人格 中正性特征的集合。
关 于双性化人格研究较早追溯 到贝姆在 17 94年设计 了第一个 测量双性 化的心理 量表—— 贝姆 性 别角色量 表( S I ,发现具 有双性化人格 的人在很 多场合 比具 有性别典 型气质 的人 表现得更 出 BR) 色[ 。国内研究者王中会 发现 双性化 大学生在 开放性 、宜人 性 、责任 感 、和谐性 、人情 、灵 活性 2 j 等人格特征 上均高于其他性别 角色类型 的大学 生 ,双性化人 格特 质 的大学 生具 有较积极 的整体人 格特 征 J 。程亚华在大学生性别角色与 坚韧性 人格关 系的研究 中指 出 :双性化 个体具有更 高 的坚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双性化现象
1.引言
双性化越来越成为社会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并越来越被更多的家长、企业家所接收。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而且智商、情商均较低。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偏科现象严重,思考问题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
传统上认为人的性别角色结构是由男性、女性特质所构成的单一维度,并且认为性别角色典型化的个体心理发展更健康。自从西方心理学界提出性别角色男女双性化概念以来,许多心理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无论是西方的研究还是中国的研究都认为,双性化的个体拥有更多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其它性别角色类型。今后应注重对双性化人格的负面心理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因素应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2.双性化现象概述
性,自古就是人类孜孜探求的一块神秘的领域。但即使是权威的性研究者,也不敢轻易给“性”作以界说。而性角色,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因性别差异造成的角色差异,即男女两性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决定的。
“双性化”即是一种与性角色的认同和同一性相关的人格现象。与易性癖不同的是,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并不是持续并强烈地认为自己同异性是一致的,而是同时对两种性别角色的特征加以包容和认可。他们虽然可能进行着没有性感兴奋目标的中性化穿着,但并没有跨过性别界限,也几乎不会渴望通过激素治疗和外科手术来改变性器官。双性化的人通常在外表、穿衣打扮及行为方式上有异性化的倾向,然而从其本质心理上来说往往是认同自身所具有的生理性别的。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分析及建议综述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研究综述
摘要: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认为,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加快、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里,传统的性别角色差异界定,将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一个有良好适应性的人应该具有刚柔相济的双性化人格特征。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人际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然而,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拥有男性特质的男性与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具有最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这种模式把女性局限在女性化角色上,把男性局限在男性化角色上,无疑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又因为大学是性别角色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发展问题缺乏关注,培养双性化人格的思想没有得到普及。所以针对上述状况,分析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从问题中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助于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
一、双性化人格的概观
(一)双性化人格研究史
在心理学上,双性化人格又称双性化或者两性化,是指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目前研究成果主要是指优秀方面的男性和女性心理特征。自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以后,荣格提出了“阿妮玛原型”和“阿妮姆斯原型”,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1964年,罗西首次提出“双性化”这一概念,认为双性化是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1974年,贝姆根据双性化人格的概念,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制订了贝姆性别角色调查量表(BSRI),用这一量表测试,把人的性别角色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四种,成为这一领域研究最早,获得成果最为突出的心理学家。大量研究都表明了双性化人格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双性化人格
有关双性化人格的文献综述
马海花
(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2010级 12010240916)
摘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得出启示:应该实行“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
1.双性化人格的界定
“双性化”是希腊语Androgyny的词根andro(男)和gyny(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双性化人格的最原始意义源自“双性同体”,又称“双性共体”、“雌雄共体”和“雌雄同体”等,一般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在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也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范畴。[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双性化的心理学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另一种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和系统性,如J.H.Blovk 就将“双性化”理解为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过程。[2] 双性化是最理想的角色模型。
人格双性化现象的心理学阐释_荣格理论视角
第27卷第2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 o .2V o l .27
2009年3月
Journal of Fo shan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
M ar .2009
人格双性化现象的心理学阐释
——荣格理论视角
李曙光,郑 艳
(巢湖学院教育系,安徽巢湖238000)
摘 要:人格双性化现象,已经在学术界研究了30多年,中间也曾沉寂,但随着2005年超级女声李宇春的一举成名,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新一轮的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开始注意借助理论探讨人格双性化现象深层次的内涵。在众多的人格发展理论中,荣格理论对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基于荣格理论,将人格双性化现象理解为个体不断整合内外意识、不断自性化的过程,体现了对发展主体的尊重,同时对更好地理解新的社会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人格双性化;心理学;荣格;原型;自性化
中图分类号:B 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18X (2009)022*******
收稿日期:2009202223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荣格理论的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
(2008sk 381)作者简介:李曙光(19752),男,安徽潜山人,巢湖学院讲师,理学硕士。
人格双性化,近几年来在我国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已有过较多的研究,关于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的结果几乎是一致的,都是通过一些量表的测试,论证双性化个体客观存在,并且具有社会意义,同时根据这些相关分析,提出了影响人格双性化的因素以及双性化人格形成的一些途径与方法。但这些很多属重复研究,而且由于更多强调了外在环境因素对儿童的作用,忽略了个体自身在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实际应用层面上存在着很多的争议。面对这些研究现状,研究者开始反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的传统模式能否引起社会的认同?是否可以转换思路,从心理学理论寻找对人格双性化更加合理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作者:马锦华转贴自:2001年7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Jul.2001第19卷第4期JournalofAnhuiInstituteofEducationV ol.19No.4 点击数:401
摘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通过对174名大学生进行BSRI(性别角色量表)、S—I(安全—不安全感问卷)、自信心测验问卷的测试,结果显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自信心和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代表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自信心;安全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16(2001)04-0087-03
一、引言
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传统分类基本上是以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别为依据,且对男女两性存在着普遍的性别刻板印象,即认为男性具有勇敢、坚强、自信、独立、有成就等特征,而女性具有重感情、敏感、柔弱、顺从、被动等特征。事实上,这种男女概念化的看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后来有心理学家提出用连续统一体上不同等级来表示男性和女性,称为单维两极统一体模式(见图1),男女两性不同个体均能落在连续统一体的不同位置上。这一模式的问题是男女两性的特征是两极的,如果一个人的男性特征越多,其女性特征就越少,如果一个女性的男性化特征多,就必然减少其女性特征,这显然与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两性特征的复杂性表现不符。接着有心理学家用M—F(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心理测验量表测试男女两性,结果发现,创造力和智力往往跨越性别定型,即接近女性一端的男性和接近男性一端的女性比普通男性和女性更富有创造性和智力水平。于是男女双性化模式(又称两维模式,见图2)应运而生。
图1单维两极统一体模式
图2两维模式
男女双性化(Androgyny)一词来自希腊语的(andros男性)和(gyne女性),双性化人格是指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它既不是两性的混乱、错位,也不是异性癖。而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是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能力、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等,尤其是心理特征方面具有男女两性的优点和长处。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表现为自信、独立、合作、沉稳、敏感、热情、成熟等男女两性都具有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最早用性别角色测验量表(BSRI)和人格归因量表(PAQ)测定男女双性化人格。贝姆等人通过对大量测试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双性人格类型的个体既能胜任男性工作,也能胜任女性工作,他们有高水平的自我尊重和更好的可塑性以及适应能力,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为了进一步探讨双性化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我们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测验量表(BSRI)对中国大学生进行测试,以考查中国学生双性化人格状况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英语系、美术系、体育系的大一、大二学生共186人,收回有效测验问卷共174份(前后三次问卷均有效者),平均年龄19.3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岁。
(二)测验材料
本研究共使用三套心理测验量表。
1. 贝姆的性别角色调查表(BSRI),用于测试大学生不同的性别气质特征。该量表包括20道与传统社会对男性特征高度相关的题目(如支配的、勇敢的等)和20道与女性心理特征相关的题目(如柔顺的、温柔的等),还有20道题目是中性的。每一个被试均可得到两种类型分数,即男性气质得分和女性气质得分,如果一个被试男性和女性气质得分均高于中值,那么此人就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如果一个被试女性气质得分高于中值,而男性气质得分低于中值,则为女性化气质,反之则为男性化气质;如果一个被试男女气质得分均低于中值,则为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均不明显)。任何一个被试都可列入四大类型中的一种。
2. 马斯洛的安全与不安全感问卷(S—I)问卷,用于测试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状况。安全感是决定人类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甚至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具有安全感的人主要心理特征是积极乐观,感到被人喜欢、接受、有归属感、对他人信任、友好、宽容、热情,将世界和人生理解为惬意、温暖、友爱,表现出以客体、问题为中心的倾向,而非自我中心。缺乏安全感的人表现为:悲观、紧张、对他人不信任、孤独等。该量表包括75道题目,可在10分钟内完成。
3. 自信心测验问卷,由25道题目组成。自信心是个体自我独立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自信的人对自己的能力、人格以及自己的命运充满信心,对生活中的新观念、新体验、新机遇持开放态度,敢于面对挑战,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不自信的人则恰恰相反。选择后两种心理测验问卷,其目的是检验经过BSRI测试出的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与男女定型化、非男非女人格特征的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和自信心方面的差异。从而验证双性化人格是人类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三)测验方法
采取集体测试方式,要求大学生按照测验问卷上的指导语进行答题,并控制一定的时间。其中BSRI和S—I两套问卷实行单盲测试(学生不知道测验的真实目的,只告诉学生是测量其心理特征的问卷)。每隔两周做一套测验问卷,分六周做完。
三、结果与分析
(一)174名大学生经BSRI的测试结果见表1。
表1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男性化气质、女性化气质、非男非女气质的大学生的百分比
男女双性化气质男性化气质女性化气质非男非女气质
女性5 8 43.5 43.5
男性8.8 35.3 14.7 41.1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具有双性化气质类型学生的比率是女性中的5%,男性中有8.8%,与贝姆对美国大学生的测验结果(女性中有27%、男性中有32%的学生具有双性化气质)相比较,其人数比例偏低;男性化气质的女性和男性的人数比率和美国大学生(其中女性中有14%,男性中有34%为男性化气质类型)基本相当;女性化气质的女性和男性的人数比例略高于美国大学生(女性中有32%,男性中有8%);而非男非女气质的女性和男性的比率(女性中有43.5%,男性中有41.1%)均高于美国大学生(女性中有28%,男性中有25%)。
表2不同性别类型大学生自信程度与安全感程度的百分比
男女双性化气质男性化气质女性化气质非男非女气质
自信心较高的(80分以上) 90 69.6 27.2* 37.2*
自信心偏低的(70分以下) 10 30.4 72.7* 62.6*
具有安全感的(25分以下) 80 56.5 22.7* 29.3*
缺乏安全感的(31分以上) 10 39.1 46.9* 60*
*代表男女双性化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更小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很自信的达90%,具有安全感的人数达80%,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的仅为10%;男性化类型的学生高自信的有69.6%,自信心偏低的有30.4%,具有安全感的有56.5%,缺乏安全感的有39.1%,与双性化人格模式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女性化气质类型中有27.2%的高自信者,高达72.2%的学生自信心偏低,22.7%具有安全感,46.9%的学生缺乏安全马锦华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感;非男非女气质中有37.3%的学生高自信,62.6%的自信心偏低,29.3%的学生具有安全感,60%的缺乏安全感,这两种性别气质类型与双性化人格模式存在明显的显著性差异(P<0.05甚至更小)。
四、分析与讨论
两性性别差异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文献中,性别差异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虽然关于性别差异的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都在不断地发展,但是有关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