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

合集下载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林业科学研究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将从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进行比较。

一、研究方向国内林业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资源管理、森林培育与经营等方面。

森林资源管理主要涉及森林生态学、森林保护、森林遥感等研究领域,旨在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

森林培育与经营主要研究森林经济学、林木育种和种苗繁育等方面,旨在提高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国外林业科学研究相对更加广泛,从森林保护到森林经济,从森林产品加工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都有。

例如,加拿大的林学研究主要聚焦于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等方面。

美国的林学研究着重于林业工程和森林产品加工。

而北欧国家的林业科学研究主要关注可持续林业和生态系统管理。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林业科学研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方法国内林业科学研究主要依靠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

由于中国拥有辽阔的森林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研究人员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观察和试验。

此外,国内的林业科学研究也开始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来获取和分析森林相关数据。

国外林业科学研究同样使用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方法,但也更加注重模型研究和定量分析。

例如,生态系统模型和气候模型可以用来预测不同因素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模拟在国外的林学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以解决复杂的生态问题和经济问题。

三、研究成果国内林业科学研究在林业资源管理和森林培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例如,国内研究人员在森林培育技术、木材工程和森林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为我国的林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国外林业科学研究在可持续林业和生态系统管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例如,研究人员在气候变化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上做出了大量研究,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森林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同时,国外的林业科学研究也在森林工业和木材加工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国内外竹产业的发展与对比,及我国竹木发展现状

国内外竹产业的发展与对比,及我国竹木发展现状

世界竹产业的发展与比较竹林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被称为“世界第二大森林”。

以竹子资源利用发展的竹产业成为全球公认的绿色产业。

本文介绍了世界各地竹产业的发展现状,从中发现世界各地竹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方向与关注的元素有所不同。

因此世界各地应相互借鉴,共同提升竹产业的发展,树立一个优秀的产业榜样,例如进一步挖掘竹子品牌价值,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通过国际合作共享与传播价值,参与国际林业碳汇等。

竹产业成为全球公认的绿色产业,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日渐为人们所重视。

作为一项重要的非木质资源,在当今关注全球气候变暖,木材短缺的背景下,研究世界竹产业的发展有着切实的现实意义。

一、世界竹类资源分布状况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70多属,12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竹类分布在温带和寒带。

全球森林面积急剧下降,竹林面积却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

目前全世界竹林面积已达2 200万hm2,占森林面积的1%左右;年竹材产量1 500万~2000万t 。

世界竹子可分为亚太竹区、美洲竹区和非洲竹区。

亚太竹区是世界最大的竹区,有竹子约50多属,900多种。

主要产竹国家有中国、印度、缅甸、泰国、孟加拉国、柬埔寨、越南、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斯里兰卡等。

印度有竹林面积约209.7万hm2;缅甸有竹林面积有217万hm2;泰国有竹林面积81万hm2左右;孟加拉国有竹林面积60万hm 2;越南有竹林面积100万hm2;美洲竹产区南至阿根廷南部,北至美国东部,共有18个属,2 70多种在北美,主要集中在东部。

亚马孙河流域有34 000万hm 2森林中,有1 020万hm2的竹林,占森林面积的3%;非洲竹区范围较小,南起莫桑比克南部,北至苏丹东部:欧洲没有天然分布的竹种,北美原产的竹子也只有几种。

近百年来,英、法、德、意、比、荷等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等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产竹国家引种了大量的竹种。

我国林业高等院校发表英文科技论文的比较研究

我国林业高等院校发表英文科技论文的比较研究

维普资讯
5期
梁 文华 :我国林业高等院校发表英文科技论文 的比较研究
3 7
物和环境科学 、工 程技术 和应 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 ,包括一般性会议 、座谈会 、研究会 、讨论会 、发表会 等 ,其 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 占 3 %,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 S I 同【。。 5 CE相 3 】
我国林业高等 院校发表英文科技论文的比较研究
梁 文华
( 浙江工业大学外 国语学 院 ,杭州 30 1 10 3)
摘 要:统计了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浙江林学院 、中南林学院和西南林学院 6所林业高
等院校近 2 O年来被 S I 、E、IT CE I S P收录和引证的论文 ,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 : 我 国林业高 ① 校发英文文 章的数量偏少 、 量偏低 , 质 但近年J况有所改善 ;② 6 高校 的发展很不均衡 , 隋 所 东北林业大学发表数 量最多 , 浙江林学院数量相对较少 ; 6 ③ 所高校的发展速度很不均衡 , 浙江林学院发展最快 , 其次是北京林业大 学和东北林业大学 ,而南京林业大学几乎没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
的科学水准与刊物质 量【。 】 】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来 源 .
S I We f c n e 美国 II CE: bo i c 是 Se S 公司基 S I &H I 和
两个化学数据库 ( C C R、I C),以 II bo n w eg 作为检 索平台 ,以 Si c i t nId x x add为 S f o l e We K d c n e t o e p n e e Ca i n E
关键词 :英 语论文 ;高等院校 ;比较
中 国分 类 号 :S .5 7O 文献 标 识 码 :A

《林学概论》复习重点

《林学概论》复习重点

《林学概论》复习重点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学习者应初步掌握⼤纲中确定的林学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环节。

从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森林资源为基本内容,学习了解森林概念、森林植物、森林⽣态、森林与环境作⽤、森林计测与效益评价的基本知识;熟悉和掌握林⽊遗传改良、良种⽣产与经营、苗⽊培育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熟悉和掌握⼈⼯林栽培农林复合经营、封⼭育林与低效林改造、城市森林营造的理论与技术;了解和熟悉森林抚育与主伐更新、森林健康经营与保护的基本⽅法;了解和熟悉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资源综合利⽤的基本知识。

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学会运⽤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林业⽣产中,尤其是森林培育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法。

学习者要在全⾯把握⼤纲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如下⽅⾯的内容:有关课程中出现的各种概念;森林的作⽤和资源分布;森林植物的分类和命名;森林种群、群落和⽣态系统、⽣态;森林与⼟壤、森林与环境作⽤的形式和规律;森林计测基本知识;林⽊良种选育、良种基地建设、林⽊种⼦⽣产与经营;苗圃常规育苗⽅法、苗圃设施育苗技术;⼈⼯造林树种选择原则、⼈⼯林结构设计、造林施⼯技术、封⼭育林与低效林改造技术;森林抚育采伐、健康森林概念、森林有害⽣物及⽕灾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绪论:⼀、林学的概念及内涵1、什么是林业?林业是培育、保护和管理森林以取得⽊材和其它林产品、利⽤林⽊的⾃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等多种效益的社会⽣产部门。

林业⽣产的对象: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等林业的任务:现代林业发展,就是要求和谐地利⽤森林资源,不损害环境,⼗分重视森林的⽣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标综合经营森林、⾼效深度利⽤森林资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不再只是⼀个经济部门,⽽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

2、什么是林学?林学是研究森林的形成、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和保护利⽤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有关林业⽣产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的系统集合。

林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的集成性培养与特色教育

林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的集成性培养与特色教育

2015.9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作者简介:许民(1963-),黑龙江安达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点课题“林业工程产业未来十年人才预测及专业学位要求”;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教育课题“林业工程领域研究生技能的集成性培养与特色教育”林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的集成性培养与特色教育21世纪是一个集信息、知识、经济等多元文化相融合交叉发展的跨越式时代。

国家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纳入重中之重的特殊地位,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是全面推进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

作为21世纪我国经济和环境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林业行业,针对21世纪世界林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如何改善和调整我国高等林业教育中传统模式下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是现阶段摆在我们高等林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一、林业工程领域特色林业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在改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当今的环境危机和气候变化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说,林业工程是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

作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林业工程领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专业,培养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等高级人才是提高林业现代化水平的领军人才。

随着新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要求应该在创造性和实用性上。

因此,高等林业院校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特别是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林业工程一级学科,包括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和生物材料工程4个二级学科,具有4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一级学科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4个二级学科从木材采伐、运输到木材科学加工技术林产品精细化学加工以至于生物材料工程,具有鲜明的专业集成性,这是本领域独到的特点。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内设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内设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内设机构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作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重要内设机构之一,在资源昆虫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该研究所致力于资源昆虫的研究与保护,通过研究资源昆虫的生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知识,为推动我国森林健康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该研究所的成立旨在探索资源昆虫的多样性、分布规律、繁殖习性、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科学问题,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资源昆虫研究所还积极推动资源昆虫的有效利用,为农业、林业、畜牧业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资源昆虫研究所具备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先进的科研装备,拥有一支专业技术人员和优秀的研究团队。

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与此同时,该研究所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资源昆虫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合作。

通过对资源昆虫的深入研究,资源昆虫研究所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决策依据。

同时,资源昆虫研究所还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林木繁育与育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我国林业科学研究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在资源昆虫领域的研究和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扎实的科研工作和国际合作交流,该研究所为推动我国林业科学研究的进步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如下结构进行描述和分析资源昆虫研究所的内设机构。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资源昆虫研究所的背景和历史进行概述,介绍其成立的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然后,通过对资源昆虫研究所的职能和任务进行阐述,分析其在资源昆虫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资源昆虫研究所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展望其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贡献。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读者可以逐步了解资源昆虫研究所的背景、职能和任务,并对其在资源昆虫研究领域中的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现代林业发展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现代林业发展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现代林业发展理论及其实践研究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现代林业发展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林业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目标,分析相关实践案例,以期为未来林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现代林业发展理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注重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其中,生态发展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目标,社会参与是保障。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现代林业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生态优先:在林业发展中,首先要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与改善,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经济效益:林业发展需考虑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提高林产品市场竞争力。

社会参与:林业发展需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强政策引导,实现林业发展全民参与。

在现代林业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林业发展实践。

以下是一些成功案例:北京市延庆区:该地区通过实施森林经营,实现了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开展森林旅游,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浙江省安吉县:该地区以竹产业为特色,大力发展竹编、竹家居等产业,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农民参与度不够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增加林业发展资金预算,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科技创新,推广现代林业技术,提高林产品附加值。

强化农民参与: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参与度,实现林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

本文对现代林业发展理论及其实践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总体来看,现代林业发展理论在指导实践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些地区的林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扶持,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农民参与,以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林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

国内外古树研究进展

国内外古树研究进展

㊀第20卷㊀第3期2022年6月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Vol 20㊀No 3Jun 2022国内外古树研究进展∗陈赛赛㊀李祉宣㊀张明娟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㊀南京㊀210095㊀收稿日期:2020-10-12∗基金项目:江苏省省级创新创业项目 江苏省古树名木时空分布与文化价值研究 (201810307057X)㊀第一作者:陈赛赛(1997-)ꎬ女ꎬ本科生ꎬ研究方向为古树名木保护ꎮE-mail:css199711@163 com㊀通信作者:张明娟(1979-)ꎬ女ꎬ博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为植物与景观生态学ꎮE-mail:zhang ̄mj@njau edu cn摘要:古树是珍贵的自然遗产ꎬ梳理国内外古树研究进展有助于了解国内外古树研究的异同ꎬ为今后的古树研究提供新思路ꎮ文章以 webofscience 和中国CNKI学术期刊为数据来源ꎬ以1980 2019年为检索期限ꎬ并以 oldtrees ancienttrees heritagetrees 和 古树名木 古树 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统计ꎬ对比分析国内外古树研究在刊文期刊㊁热点研究领域及高被引频次论文等方面的差异ꎬ结果发现:国外对古树研究的重视程度较高ꎬ刊文期刊包括Nature㊁Science等知名期刊ꎬ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古树特定种类生理特性ꎬ以及古树与森林关系等方面ꎻ国内对古树研究的重视程度较低ꎬ刊文期刊影响力也较低ꎬ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古树资源调查㊁古树保护对策㊁古树复壮养护技术等领域ꎮ基于对比分析结果ꎬ建议国内研究应拓展国际视野ꎬ加强古树生态价值㊁生理特性等领域研究ꎻ国外应进一步重视古树资源调查与统计ꎬ了解古树分布特点ꎮ关键词:古树研究ꎬ热点研究领域ꎬwebofscienceꎬCNKI学术期刊DOI:10.12169/zgcsly.2020.10.12.0002ProgressinNationalandInternationalResearchonOldtreesChenSaisai㊀LiZhixuan㊀ZhangMingjuan(CollegeofHorticultureꎬ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Nanjing210095ꎬChina)Abstract:Oldtreesarepreciousnaturalheritages.Thereviewofnationalandinternationalresearchprogressinoldtreesishelpfulforunderstanding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intheresearchonoldtreesathomeandabroadꎬandprovidesnewideasforthefuturestudyofoldtree.Thisstudyuses oldtrees ꎬ ancienttrees ꎬ heritagetrees and ancientandfamoustrees(inChinese) askeywordstosearchandretrievedatain1980-2019from webofscience andChinaAcademicJournals(CNKI)ꎬtocomparethedifferencesofoldtreesresearchathomeandabroadinjournalsꎬresearchhotspotsandpaperswithhighcitationfrequency.Theresultsshowthatthestudyofoldtreesishighlyvaluedabroadꎬgivingprioritytophys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specificspeciesofoldtrees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oldtreesandforestsꎬandtheresearchresultsgetpublishedinhighimpactfactorjournalslikeNatureandScience.TheresearchonoldtreesinChinaisinsufficientlycarriedoutandconcentratedonoldtreeresourcesinvestigationꎬoldtreeprotectionstrategiesꎬoldtreerejuvenationandconservationtechnologyꎬwhichareoftenpublishedonlowimpactfactorjournals.BasedonthecomparativeanalysisꎬitissuggestedthatChinesescholarsshouldbroadentheirvisionstostrengthentheresearchontheecologicalvalueandphys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oldtreeswhiletheresearchonoldtreeinvestigationandstatisticsshouldbeenhancedinothercountries.Keywords:oldtreeresearchꎬresearchhotspotꎬwebofscienceꎬChinaAcademicJournals(CNKI)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0卷㊀㊀古树作为自然界的活化石ꎬ历经千百年风霜洗礼ꎬ具有极高的自然㊁文化㊁生态和科研价值ꎮ国外对于古树研究起源较早ꎬ在20世纪40年代已开展古树的保护工作ꎬ并分析古树生长不良的原因[1]ꎮ国外古树研究主要集中在古树生理特性㊁特定种㊁生态价值等方面ꎮ各国对于古树的定义有所不同ꎬ如美国㊁德国等提出ꎬ古树不仅指树龄大于50年以上的树木ꎬ且与其树龄㊁稀有度㊁大小和历史独特价值等相关[2-3]ꎻ英国古树保护协会提出ꎬ古树指在树龄㊁大小或生存环境上具备生态㊁文化㊁美学价值的树木[4]ꎮ以树龄为基础ꎬ国外将自然和人文价值属性作为古树定义的判定依据ꎬ与国内仅以树龄大小为古树判定依据有所不同ꎮ由此可见ꎬ国外对古树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涵盖古树和名木两种范畴ꎮ新中国成立后ꎬ我国于1963年提出古树的最初标准:1)有纪念意义ꎬ2)树形奇特㊁有历史传说ꎬ3)国内或世界上稀有ꎬ4)年代比较悠久[5]ꎮ自1996年全国绿化委员会颁布«关于加强保护古树名木工作的决定»以来ꎬ各地政府相继开展古树普查建档㊁保护管理等措施以提高对古树的重视ꎮ根据2001年全国绿化委员会㊁国家绿化局颁布的«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ꎬ古树是指树龄达到100年的树木[6]ꎮ目前ꎬ我国古树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地古树资源调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ꎮ由于我国古树养护办法落后㊁保护观念浅薄㊁人为破坏严重等因素影响ꎬ古树生存现况仍不乐观ꎮ本文对比分析国内外古树研究进展㊁热点领域㊁刊文期刊及高被引频次论文ꎬ探究国内外古树研究异同ꎬ为我国今后古树研究开拓新思路ꎮ1国外古树研究进展1 1概况国外古树研究以WebofScience为数据来源ꎬ以 oldtrees ancienttrees heritagetrees 等为主题检索词ꎬ以SCI核心期刊为二次筛选标准ꎬ以1980 2019年为检索时间ꎬ共收集古树研究论文132篇ꎬ主要涉及生物学㊁环境科学㊁生态学㊁林学等学科ꎮ国外古树研究论文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ꎬ早期古树研究较为缓慢ꎮ自2000年起ꎬ古树论文数量迅速增长ꎬ说明国外对古树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图1)ꎮ图1㊀国外古树研究论文数量与年份统计1 2刊文期刊及热点研究领域为探究国外古树研究的重视程度ꎬ根据2018年SCI期刊影响因子将期刊划分为高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ȡ10 0)㊁中影响因子期刊(3 0ɤ影响因子<10 0)㊁低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3 0)ꎮ结果发现ꎬ高影响因子期刊共7本ꎬ包括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Nature㊁Science等ꎬ共发表论文12篇ꎬ主要围绕古树个体生理状况㊁古树生态价值与气候变化关系展开ꎻ中影响因子期刊共31本ꎬ包括GlobalChangeBiology㊁ConservationLetters等ꎬ发表论文71篇ꎬ主要涉及古树生理特性㊁古树与森林㊁古树树龄研究等方面ꎻ低影响因子期刊共40本ꎬ包括JournalofVegetationScience㊁ForestScience等ꎬ发表论文48篇ꎬ主要围绕特定种类古树研究㊁古树保护管理等方面展开ꎬ领域较广泛ꎮ特定种类古树研究是指以某一树种为研究对象而展开的古树研究ꎮ该领域研究论文数量最多ꎬ共26篇(表1)ꎬ其中TreePhysiology和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分别发表论文5篇和4篇ꎬ为发表数量最多的刊物ꎮ特定种类古树的研究对象包括猴面包树(AdansoniadigitataL )[7]㊁油橄榄(OleaeuropaeaL )[8]㊁银杏(GinkgobilobaL )[9]等ꎬ研究内容多以特定古树为例ꎬ分析古树生理特性㊁生态作用等ꎮ古树个体生理状况研究是指分析古树的细胞841㊀第3期㊀陈赛赛㊀李祉宣㊀张明娟:国内外古树研究进展㊀㊀结构㊁生物特性等研究ꎮ该领域研究论文共19篇(表1)ꎬ其中早期研究为1991年Vannoordwijk等[10]以古树根系为研究对象ꎬ分析潮湿热带地区酸性土壤中古树根系的渗透作用ꎻ后期古树生理特性研究包括古树组织生长影响因素[11]㊁光合作用影响因素[12]㊁水分利用效率[13]等ꎮ古树个体生理状况领域是古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同时也是国外古树研究的核心领域ꎮ古树与森林关系研究是指以古树和森林为研究对象ꎬ以两者的相互作用为研究目的ꎬ开展生态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研究(表1)ꎮ该领域论文共20篇ꎬ主要侧重于宏观生态学ꎬ多与生物量[14]㊁生物多样性[15]㊁森林密度[16]等相结合ꎬ探讨古树与森林的潜在关系ꎮ特定区域古树研究是指研究某一区域范围内古树的资源分布㊁生存现状等问题ꎬ该领域研究论文共20篇(表1)ꎮ在国外ꎬ该领域发展较晚ꎬ重视程度不足ꎬ首篇研究论文刊登于1998年ꎮ该区域研究范围划定较广ꎬ大至亚马逊森林[17]㊁小至澳门城市[18]ꎮ该领域研究以某一区域为限制因素ꎬ从空间角度探索古树的分布特点[19]㊁生长现状[20]㊁物种多样性[21]ꎬ分析该区域自然状况ꎮ古树树龄研究是指古树树龄测定㊁分析ꎮ该领域研究论文共13篇(表1)ꎬ始于1998年ꎬ发展较为平稳ꎮ古树树龄因其难以判断性成为热点研究领域ꎮ表1㊀国外古树热点研究领域概况古树研究领域㊀㊀研究视角发表论文篇数㊀㊀㊀主要发表期刊特定种类古树以某一树种为研究对象26TreePhysiologyꎬ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古树个体生理状况古树细胞结构ꎬ生物特性等19TreePhysiologyꎬ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古树与森林关系㊀以古树和森林为研究对象ꎬ以两者的相互作用为研究目的ꎬ开展生态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研究20㊀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ꎬBiodiversityandConservation特定区域古树㊀某一区域为范围限制ꎬ研究该区域内古树的资源分布㊁生存现状等问题20㊀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ꎬ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古树树龄古树树龄测定㊁分析13TreePhysiology1 3高被引频次论文132篇论文平均被引用量29 88次ꎬ被引用量大于50次小于100次共11篇ꎬ被引用量大于100次共10篇ꎮ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古树生理特性㊁古树与森林㊁特定种类古树研究3个领域ꎮ排名前5的高被引论文中ꎬ3篇为古树生理特性研究ꎮ被引量最高的文章共被引353次ꎬ该文以年幼黄松(Pinusarizonica)为研究对象ꎬ发现古树的低输水能力可能导致大气孔的关闭ꎬ从而降低古树光合速率ꎬ木材产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与呼吸作用有关[22]ꎮ被引用量第2的文章共被引296次ꎬ该文提出古树和年幼树木的水力学传导率存在差异ꎬ水力传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树黄松的光合作用[23]ꎮ被引量第5的文章共被引171次ꎬ文中以特定古树花旗松(Pseudotsugamenziesii)为研究对象ꎬ基于达西定律的模型以研究水力限制对气体交换的影响[24]ꎮ被引量第3的文章共被引203次ꎬ该文指出ꎬ由于古树受到外界因素影响ꎬ世界上所有的古树都面临衰败的危机ꎬ且古树的衰败将会影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ꎬ目前仅热带雨林等干扰较少地区维持一定的古树数量[25]ꎮ被引量第4的文章共被引187次[26]ꎬ文中以特定古树种类 橡树(Quercuspalustris)为研究对象ꎬ探索古橡树与甲虫的关系ꎬ得出古橡树是濒危甲虫的重要栖息地ꎬ提出需要保护古橡树ꎬ为甲虫提供生存场所ꎮ2国内古树研究进展2 1概况国内古树研究以中国各类学术期刊为数据来源ꎬ以1980 2019年为检索时间ꎬ以 古树名木 古树 为主题词进行检索ꎮ经统计ꎬ古树相关论文共2444篇ꎬ其中ꎬ博士学位论文6篇ꎬ硕士学位论文106篇ꎬ国际会议论文6篇ꎬ中国会议论文59篇ꎬ报纸文章76篇ꎬCSCD核心期刊论文仅70篇ꎮ为更科学地了解国内古树研究热点趋势ꎬ统计时将古树个例报道和新闻共746篇不计入本次研究ꎮ2 2刊文期刊及热点研究领域国内古树研究多集中在古树资源调查㊁古树941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0卷保护对策㊁古树养护复壮技术㊁古树信息化研究等方面(表2)ꎮ目前ꎬ国内曾刊登过古树研究论文的期刊共540个ꎬ其中刊登古树研究论文数量排名前3的期刊是«国土绿化»(326)㊁«绿色科技»(72)㊁«现代农业科技»(72)ꎮ«国土绿化»作为刊登古树研究论文数量最多的期刊ꎬ反映其对古树研究的重视ꎬ但多数论文以个例报道和新闻短评为主ꎬ科学型研究论文极其稀少ꎮ根据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ꎬ刊登古树研究论文数量排名前3的核心期刊是«北京林业大学学报»5篇㊁«浙江农林大学学报»4篇㊁«东北林业大学学报»3篇ꎮ表2 国内古树热点研究领域概况古树研究领域㊀㊀研究视角发表论文篇数发表核心期刊数㊀㊀㊀主要发表期刊古树资源调查以某一区域为研究范围ꎬ开展古树资源调查㊁生长现状㊁保护情况等方面的研究8259«现代农业科技»«绿色科技»«现代园艺»«华东森林经理»古树保护对策对古树研究提出保护性建议7948«现代农业科技»«国土绿化»«绿色科技»«现代园艺»古树复壮养护技术对生长状况不良㊁患有病虫害㊁生境恶劣等处于危险情况的古树开展复壮㊁养护技术研究3829«现代园艺»«国土绿化»«现代农业科技»«中国园艺文摘»古树信息化采取地理信息系统㊁数据库㊁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技术展开古树研究806«华东森林经理»«福建林业科技»«国土绿化»«中国园林»古树价值评价对古树名木的基本价值㊁生态价值㊁科研价值㊁景观价值㊁社会价值等开展评价607«安徽农业科学»«林业经济问题»«林业建设»㊀㊀古树资源调查类研究主要关注古树分布㊁生长现况㊁保护状况等ꎮ该领域研究论文825篇(表2)ꎬ自2000年论文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图2)ꎬ为我国古树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ꎮ该类研究主要发表期刊包括«现代农业科技»«绿色科技»等ꎮ由于受全国古树资源普查的影响ꎬ省㊁市㊁县及风景区等单位机构多对范围内古树开展系统性资源调查和研究ꎮ图2㊀国内古树研究论文数量与年份统计㊀㊀古树保护对策类研究主要关注古树的保护性政策㊁经营管理策略㊁法律法规等ꎮ该领域研究论文共794篇(表2)ꎮ自1995年起ꎬ该领域成为研究热点ꎬ论文数量大幅增加(图2)ꎬ如1981年张秀英[27]指出古树对树种规划的参考价值ꎬ并提出制定法律法规等以推动古树保护研究ꎮ古树保护类研究主要发表期刊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国土绿化»等ꎮ古树复壮养护技术研究是指对生长状况不良㊁患有病虫害㊁生境恶劣等处于危险情况的古树开展的复壮㊁养护技术研究ꎮ该领域研究论文共382篇(表2)ꎬ主要发表期刊包括«现代园艺»«国土绿化»等ꎮ1980-1994年ꎬ复壮养护技术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图2)ꎻ1995年起ꎬ开始重视古树复壮养护ꎬ如2002年孙光明等[28]首创以古树为研究对象ꎬ探讨古树衰败的原因ꎬ并提出古树复壮技术可以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开展ꎮ自2005年以后ꎬ古树信息化㊁价值评价类论文大大增多ꎮ古树信息化研究是指采取地理信息系统㊁数据库㊁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技术而开展的古树研究ꎮ该领域研究论文共80篇(表2)ꎬ绝大部分发表于2000年以后(图2)ꎬ如2003年051㊀第3期㊀陈赛赛㊀李祉宣㊀张明娟:国内外古树研究进展㊀㊀北京林业大学的王元胜等[29]以北京香山公园古树信息管理系统为例ꎬ在技术层面介绍了如何开发满足管理需求的古木地理信息系统ꎬ为后期古树地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ꎮ古树价值评价研究是指对古树名木的基本价值㊁生态价值㊁科研价值㊁景观价值㊁社会价值等开展评价的研究ꎮ该领域研究论文共60篇ꎬ首篇论文发表于2005年ꎮ2 3高被引频次论文高被引论文多集中在古树保护复壮技术㊁资源调查两方面ꎮ例如ꎬ2004年胡坚强等[30]于«福建林业科技»发表的«古树名木研究概述»为被引量最高的论文ꎬ共143次ꎮ该文解释了古树定义ꎬ列举了名木标准ꎬ并系统性地从古树保护意义㊁古树衰老及死亡原因㊁古树保护现状㊁古树复壮措施4个方面ꎬ详细介绍了中国早期古树保护情况及养护技术ꎮ被引量第2的论文为2002年孙光明等[28]在«河南林业科技»发表的«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措施初探»ꎬ共被引96次ꎮ被引量第3的论文为1999年熊和平[31]在«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发表的«南方古树名木复壮技术研究»ꎬ共被引74次ꎬ介绍了古树衰败原因及复壮方法ꎮ3国内外古树研究进展对比1)古树树龄测定技术ꎮ国外Douglass[32]最早于1914年创立年轮气候学法以判断古树树龄ꎬ并提出14C年龄测定法㊁AMS测定法等先进的测定技术ꎮ国外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统计方法开展测定仪器的研究ꎬ为古树树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ꎮ而国内古树树龄研究时间相对较晚ꎬ于1985年在«中国园林»首次提出采取年轮分析的古树树龄测定技术[33]ꎬ并在研究后期ꎬ以国外树龄研究技术为基础ꎬ进一步改善并提出人文史料鉴定法等树龄测定法[34]ꎮ2)古树个体生理特性ꎮ国际上对古树个体生理特性研究较为重视ꎬ发表多篇顶级期刊论文ꎬ被引量前5的共有3篇是开展古树的生理特性研究ꎮ在该研究方向ꎬ国外多从古树的结构出发ꎬ研究其组织㊁器官等与光合作用㊁呼吸作用等之间的相关性ꎬ从生理生态角度为古树保护提出科学建议ꎮ国内多数关于古树个体生理生态的研究层次较浅ꎬ主要与营养物质吸收[35]㊁古树根系分布[36]等相关ꎬ建议我国应重视古树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ꎬ为古树复壮技术奠定良好的生理基础ꎮ3)古树生态价值和生态功能ꎮ国际上对古树生态价值和生态功能的研究ꎬ重视开展高质量的古树与生物量㊁气候变化㊁碳储存量㊁物种多样性等生态方面研究ꎬ有利于了解过去自然环境的变化因素及古树对于生态环境的作用ꎬ为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的保护研究开辟了新方向ꎮ而国内开展古树生态作用的研究较少ꎬ且多数集中于宣传保护方面[37]ꎬ基于实验基础的研究较少ꎬ且忽视古树与生态价值联系的研究ꎮ4)古树资源调查ꎮ国外对古树资源的调查类报告较少ꎮ而我国古树资源调查范围大至全国[38-39]㊁小至风景区[40]ꎬ有利于了解古树生存现况㊁分布情况ꎬ为开展古树的种质资源调研㊁保护措施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ꎮ5)古树研究的重视程度ꎮ在发表期刊类型方面ꎬ国外古树研究论文发表期刊质量较高ꎬ包括Nature㊁Science等高知名度期刊ꎬ反映了国外对古树研究的重视程度较高ꎮ而我国古树的研究仍较浅ꎬ国内发表古树相关论文的核心期刊也较少ꎮ综上所述ꎬ国内外古树研究在热点研究领域㊁发表期刊质量及研究重视程度等方面差距较大ꎮ国内研究还需拓展国际视野ꎬ就目前而言ꎬ应加强开展古树与生态㊁特定种类古树㊁古树生理特性㊁古树树龄等领域的研究ꎻ国外应进一步重视古树资源调查与统计ꎬ以了解古树分布特点ꎮ参考文献[1]付炳鑫.古树名木园林价值评价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ꎬ2018.[2]MARTINJ.Ancienttreesinthelandscape:Norfolk sarborealheritage[J].AgriculturalHistoryꎬ2013ꎬ87(3):419-420.[3]COATESP.Americanperceptionsofimmigrantandinvasivespecies:strangersontheland[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cPressꎬ2006.[4]詹运洲ꎬ周凌.生态文明背景下城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方法及实施机制的思考:以上海的实践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ꎬ2016(1):106-115.[5]王洁.基于Web的三亚市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建[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ꎬ2014.[6]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EB/OL].151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0卷(2001-09-26)[2020-10-12].https://code.fabao365.com/law_216377.html.[7]PATRUTAꎬWOODBORNESꎬPATRUTRTꎬetal.ThedemiseofthelargestandoldestAfricanbaobabs[J].NaturePlantsꎬ2018ꎬ4(7):423-426.[8]CRISCUOLONꎬGUARINOFꎬANGELINICꎬetal.HighbiodiversityarisesfromtheanalysesofmorphometricꎬbiochemicalandgeneticdatainancientolivetreesofsouthofItaly[J].Plantsꎬ2019ꎬ8(9):297.[9]RUSSOVꎬRAGOAꎬRUSSOGMꎬetal.Ginkgobiloba:anancienttreewithnewarrhythmicsideeffects[J].JournalofPostGraduateMedicineꎬ2011ꎬ57(3):221.[10]VANNOORDWIJKMꎬWIDIANTOꎬHEINENMꎬetal.Oldtreerootchannelsinacidsoilsinthehumidtropics:importantforcroprootpenetrationꎬwaterinfiltrationandnitrogenmanagement[J].DevelopmentsinPlantandSoilSciencesꎬ1991ꎬ45:423-430.[11]MENCUCCINIMꎬOÑATEMꎬPEÑUELASJꎬetal.NosignsofmeristemsenescenceinoldScotspine[J].JournalofEcologyꎬ2014ꎬ102(3):555-565.[12]RUSTSꎬROLOFFA.Reducedphotosynthesisinoldoak(Quercusrobur):theimpactofcrownandhydraulicarchitecture[J].TreePhysiologyꎬ2002ꎬ22(8):597-601.[13]PHILLIPSNꎬBONDBJꎬMCDOWELLNGꎬetal.CanopyandhydraulicconductanceinyoungꎬmatureandoldDouglas ̄firtrees[J].TreePhysiologyꎬ2002ꎬ22(2/3):205-211.[14]SHUSMꎬZHUWZꎬWANGWZꎬetal.Effectsoftreesizeheterogeneityoncarbonsinkinoldforests[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ꎬ2019ꎬ432:637-648.[15]SALICKJꎬAMENDAꎬANDERSONDꎬetal.TibetansacredsitesconserveoldgrowthtreesandcoverintheeasternHimalayas[J].BiodiversityandConservationꎬ2007ꎬ16(3):693-706. [16]NILSSONSGꎬNIKLASSONMꎬHEDINJꎬetal.Densitiesoflargelivinganddeadtreesinold ̄growthtemperateandborealforests[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ꎬ2002ꎬ161(1/3):189-204.[17]CHAMBERSJQꎬHIGUCHINꎬSCHIMELJP.AncienttreesinAmazonia[J].Natureꎬ1998ꎬ391(6663):135-136.[18]ZHANGHꎬLaiPYꎬJIMCY.SpeciesdiversityandspatialpatternofoldandprecioustreesinMacau[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ꎬ2017ꎬ162:56-67.[19]LAIPYꎬJIMCYꎬTANGGDꎬetal.Spatialdifferentiationofheritagetreesintherapidly ̄urbanizingcityofShenzhenꎬChina[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ꎬ2019ꎬ181:148-156. [20]ZHANGXLꎬWANGLHꎬLiuZꎬetal.Thecurr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forconservationofancientandfamoustreesinLaoshanꎬQingdaoꎬChina[J].CienciaRuralꎬ2019ꎬ49(10):13. [21]JIMCYꎬZHANGH.Speciesdiversityandspatialdifferentiationofold ̄valuabletreesinurbanHongKong[J].UrbanForestryandUrbanGreeningꎬ2013ꎬ12(2):171-182.[22]YODERBJꎬRYANMGꎬWaringRHꎬetal.Evidenceofreducedphotosyntheticratesinoldtrees[J].ForestScienceꎬ1994ꎬ40(3):513-527.[23]HUBBARDRMꎬBONDBJꎬRYANMG.EvidencethathydraulicconductancelimitsphotosynthesisinoldPinusponderosatrees[J].TreePhysiologyꎬ1999ꎬ19(3):165-172. [24]MCDOWELLNGꎬPHILLIPSNꎬLUNCHCꎬetal.AninvestigationofhydrauliclimitationandcompensationinlargeꎬoldDouglas ̄firtrees[J].TreePhysiologyꎬ2002ꎬ22(11):763-774. [25]LINDENMAYERDBꎬLAURANCEWFꎬFRANKLINJF.Globaldeclineinlargeoldtrees[J].Scienceꎬ2012ꎬ338(6112):1305-1306.[26]RANIUSTꎬJANSSONN.Theinfluenceofforestregrowthꎬoriginalcanopycoverandtreesizeonsaproxylicbeetlesassociatedwitholdoaks[J].BiologicalConservationꎬ2000ꎬ95(1):85-94.[27]张秀英.略论加强古树㊁名木的保护和研究[J].广东园林ꎬ1981(1):39-44.[28]孙光明ꎬ宋瑞珍ꎬ冯少锋ꎬ等.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措施初探[J].河南林业科技ꎬ2002ꎬ22(4):51-52.[29]王元胜ꎬ甘长青ꎬ周肖红.香山公园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ꎬ2003ꎬ25(2):53-57. [30]胡坚强ꎬ夏有根ꎬ梅艳ꎬ等.古树名木研究概述[J].福建林业科技ꎬ2004ꎬ31(3):151-154.[31]熊和平.南方古树名木复壮技术研究[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ꎬ1999ꎬ16(2):6-14.[32]吴斡宁ꎬ万涛.浅谈树木年龄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绿色科技ꎬ2013(7):152-155.[33]张乔松ꎬ杨伟儿ꎬ吴鸿炭ꎬ等.广州古树树龄鉴定初研[J].中国园林ꎬ1985(2):43-46.[34]袁传武ꎬ章建斌ꎬ张家来ꎬ等.湖北省古树年龄鉴定方法[J].湖北林业科技ꎬ2012(1):23-26.[35]李锦龄.古树矿质营养及细胞微区的研究[J].中国园林ꎬ1998(2):44-48.[36]蔡施泽ꎬ乐笑玮ꎬ谢长坤ꎬ等.3种上海市常见古树粗根系分布特征及保护对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ꎬ2017ꎬ35(4):7-14.[37]何会平.古树名木保护在生态文化建设的作用[J].住宅与房地产ꎬ2019(30):247.[38]王玉山ꎬ陶娟ꎬ赵进红ꎬ等.古树名木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ꎬ2013ꎬ41(3):1196-1198ꎬ1201.[39]王圳ꎬ李凤凤ꎬ高亚军ꎬ等.连云港市古树名木空间分布特征与资源组成[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1ꎬ19(5):125-129. [40]赵慈良ꎬ欧丹燕ꎬ胡军飞ꎬ等.普陀山古树名木资源评价与保护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09ꎬ28(2):200-204.251。

《林业科学研究》投稿指南

《林业科学研究》投稿指南

《林业科学研究》投稿指南《林业科学研究》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营林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主要任务是及时反映以中国林科院为主的营林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科技动态和信息等。

《林业科学研究》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已被AJ.U I N I TI (俄罗斯《文摘杂志》)、BA (美国生物学文摘)、C AB (英联邦农业和生物科学文摘)等国外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性期刊收录。

1 征稿范围111 学科内容本刊征稿范围包括:林木种子、育苗造林、森林植物、林木遗传育种、树木生理生化、森林昆虫、资源昆虫、森林病理、林木微生物、森林动物、森林土壤、森林生态、森林经营、森林经理、林业遥感、林业生物技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学科及其相关学科。

综述栏目以学科带头人和资深专家撰写的、在系统研究国内外文献基础上,揭示重要领域研究进展、对学科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稿件为主。

112 项目来源本刊优先录用国家基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高新技术等)的科研成果的稿件;同时征集和录用国家林业局科技攻关、省部级重点攻关、中科院创新工程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项目中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的论文。

2 投稿与稿件处理(1)由于电脑病毒和网络不稳定等原因,本刊暂不接收电子邮件投稿,请作者将电脑打印稿一式二份邮寄至编辑部或直接送至编辑部。

(2)编辑部在收到稿件6个月内,通知作者处理意见,不采用的稿件一般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如需退稿请来稿时声明。

(3)请勿一稿两投,如发现一稿两投时,编辑部有权撤稿,并要求作者支出相应的版面费。

(4)编辑部有权对稿件进行文字修改、删节,涉及到学术内容的修改,应征得作者同意。

(5)作者文责自负,稿件发表后即付稿酬,并赠送样刊。

文章版权归编辑部所有(包括光盘和网络版,如作者不同意加入光盘和网络版,请在投稿时声明)。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林业科学》是中国林学会主办的林业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林业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代表我国林业科技水平及进展,及时反映国家林业建设重点和热点,评述学术动向,开展学术讨论,提供科技信息,促进林业科技、教育及林业生产发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1征稿内容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林木遗传育种、森林保护、森林经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林业经济及林业宏观决策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合评述、学术问题讨论及研究简报等-2文稿格式2.1字数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述、问题讨论等一般不超过14000字(包括图表,以下同),约8个版面;研究简报不超过10000字,约6个版面-2.2写作顺序文题:表达文章最主要的特定内容,字数一般不超过20字-作者署名:署名人应至少具备以下3个条件之一:直接参加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贡献者,论文撰写者,对作品具有答辩能力的直接责任者-顺序按贡献大小排列-所在单位用“1,2……”上角标表示-作者单位:包括标准全称,所在市(县)和邮政编码-基金项目:在首页脚注中注明资助项目名称及编号-中文摘要与关键词:报道性摘要,分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概述文章主要内容,揭示研究的创新点,一般800-1000字;关键词为反映文章核心内容的标准名词术语3~6个-英文摘要与关键词:英文摘要使用规范的英语表达,一般用第3人称,被动语态,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文题、作者署名、作者单位、关键词及摘要内容均与中文对应-正文:1)导言简要叙述论文写作背景和目的,相关领域内前人做过的研究和概况,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及意义等,导言部分不设标题;2)材料和方法准确、翔实地介绍研究材料(数据、现象等)的来源,试验条件、规模,历时长短,材料的特点、数量,详细描述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和统计方法等;3)结果与分析尊重事实,对结果进行准确表述,并作出科学、理性的分析;4)讨论在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客观准确地总结论文在理论及技术上的突破、方法上的创新及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等;5)结论-标题结构层次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取左顶格书写,编号如“1”,“1.1”,“1.1.1”。

国内外森林防火技术现状及趋势探讨

国内外森林防火技术现状及趋势探讨

国内外森林防火技术现状及趋势探讨摘要:近年来,有关森林火灾事故的报道不断增多,其带来的危害多对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大面积的森林资源被烧毁,经济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生态平衡受到了不利影响,在火灾发生时,还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本文对国内外森林防火技术现状进行了介绍,还对森林防火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制定出森林防火的有效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完善森林防火责任制度,从而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率。

关键词:国内外;森林;防火;技术;趋势森林一旦发生火灾,带来的危害极大,其有着较大的破坏性,还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会影响农业的生产,所以,相关部门一定要制定出有效的防火制度与处理措施。

森林防火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防火人员需要掌握有效的防火技术,最大限度的保护我国的森林资源,维护生态的平衡性。

本文对国内外森林防火技术进行了介绍,我国要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要制定出科学的防火制度,从而实现林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在认清我国森林火灾技术的发展趋势后,应沿着发展的方向不断的改进与优化技术。

一、国外森林防火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当前社会,科技发展越来越快,这对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在防火工作中,应加强监测,利用遥感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进行林火的预测与预报,还可以采用雷达技术对林火进行检测,在灭火时,可以采用人工降雨的方式,或者飞机灭火的方式,这些先进的技术有效的控制了火灾的蔓延,可以将森林火灾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国外发达国家做出了典范,加拿大在近10年中,每年发生森林火灾近5000起,但是没有一起属于特大森林火灾,火灾发生后,通过有效的扑救,控制了火情。

还有日本,每年林火近3100起,火灾发生时,由于扑救及时,火灾没有蔓延,火势逐渐减小,没有形成特大森林火灾。

国外森林防火技术多种多样,不同的国家采用的防火模式不同,技术也有一定差异。

在对国外森林防火技术进行研究与调查后发现,其采用的森林防火技术主要有:1、加强法制教育与宣传世界发达国家在森林防火工作中,比较注重教育与宣传工作,由于人们都有着较强的法制观念,所以,很少有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

福建和浙江乡村人居林结构特征比较

福建和浙江乡村人居林结构特征比较
2 1 1( ):9 - 7 0 9
Pa t e u. & E v o .2 1 , ln s r R o ni n 0 2 r
Ab ta t t cu e c aa tr t so e p ce n fu oe ttp s( o ry r sr c :Sr tr h rcei i ft e s e isi o rfrs y e c u tad,ra ,w trf n n u sc r o d ae o ta d r
木结构特征进行 了调查和分析 。结果表 明 : 两省的乡村人 居林共有 乔木 6 1科 10属 2 1种 , 有灌 木 3 3 0 共 4科 5 2属
7 ; 建省乡村人居林 中乔 木种类较 为丰富 ; 江省乡村人居林 中灌木 种类较 为丰富 。4种林 型中 , 院林树种 6种 福 浙 庭 数最多 , 道路林树种数最少 ; 组成庭院林 的乔木树种 和单 株数 均最多 , 而组 成道路林 的乔 木树种 及单株 数均 最少 ; 组成庭 院林 和游憩林 的灌木树种和单株 ( ) 均较 多 , 成水岸 林 的灌木树 种及单 株 ( ) 丛 数 组 丛 数最 少 。在福 建省 和 浙江省 乡村 人居林中 , 常绿树种 、 乡土树种 和 2 0 0 3年 以前种植 的树 种株数较 多 , 分别 占两省 乡村人 居林树 木总株 数 的 7 .5 、5 5 % 、12 %和 6 .5 、6 0 % 、14 % ; 植截 干和 管护截 干株数 均较少 , 浙江省 乡村人 10 % 8 .7 6 . 0 5 9 % 7 .2 6 . 3 栽 但
收稿 日期 : 0 1 0 - 9 2 1 — 5 0 基金项 目:国家 “ 十一五 ” 科技支撑计划项 目(0 6 A 0 A10 ;2 1 B 3 B 3 2 0 B D 3 7 6 0 1 AD 8 0 ) 作者简介 : 尔发(9 8 ), , 邱 16 一 男 福建连 城人 , 博士 , 副研 究员 , 主要 从事 森林生 态学和森林培育学研 究。

欢迎订阅2009年《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2009年《林业科学研究》

等 , 促 进 国 内外 学 术交 流 开 , 展 学 术 讨 论 , 繁 荣 林 业 科 学 , 更 好 地 为 我 国 林 业 建 设 服 务 。 主 要 内
容 有 :林 木 种 子 、 育 苗 造 林 、 森 林 植 物 、 林 木 遗 传 育 种 、 树 木 生 理 生 化 、 森 林 昆 虫 、 资 源 昆 虫 、 森 林
外 代 号 :B M 4 1 0 2 。 如 当地 邮局 订 阅 不 便 或 错 过 征 订 时 间 , 也 可 直 接 向 编 辑 部 订 阅 。 订 费 由 邮
局 汇 到 :北 京 1 9 5 8 信 箱 中国 林 科 院 林 业 所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编 辑 部 并 , 注 明订 购 本 刊 款 项 ;银
本 刊 为 双 月 刊 , 国 内外 公 开 发 行 , 国 内统 一
刊 号 :C N 1 1 —
1 2 2 1 /S , 每 期 定 价
15 00 .
元 ,全 年
订 价 9 0 . 0 0 元 。 全 国各 地 邮 局 均 可 订 阅 , 邮 发 代 号 :8 0 — 7 1 7 港澳 台及 国外读者可 以 到 中国 国际 图书贸易 总公 司订 阅 ( 北 京 3 9 9 信箱 , 邮编 10 0 0 4 4 ) , 国
及 相 关学科 的科技人 员 、 院校 师生 、 领导 和 管理 人 员 、基 层 林 业 职 T 等 阅读 。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2 0 0 2 年 荣 获 第 二 届 国 家 期 刊 奖 提 名 奖 和 国 家林 业 局 首 届 林 业 科 技 期 刊
优 秀 一 等 奖 。 连 续 被 列 为 中 国 自然 科 学 核 心 期 刊 , 入 选 了 中 国科 学 技术 期 刊文 摘 C S T A 数 据 库

林业科学研究方法介绍在林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林业科学研究方法介绍在林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林业科学研究方法介绍在林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林业科学研究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森林资源及其管理、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水平。

本文将介绍在林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一、野外调查方法野外调查是林业科学研究的基础工作,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收集、记录和相关数据的测量,从而了解森林的分布、结构、组成及动态变化。

野外调查方法主要包括样地调查法、样带法和样线法。

1. 样地调查法样地调查法是通过选取一定面积的样地,对其内部的树木种类、数量、高度、胸径等进行记录和测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森林的特征。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森林类型、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等问题。

2. 样带法样带法是指在野外选择一条有代表性的样带,在样带上设置多个样方,对不同位置的树木和生态条件进行观察和测量。

通过样带法可以研究森林群落的垂直分布和水平扩展的规律,以及不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样线法样线法是在野外选取一条线路,在该线路上设置一定间隔的样点,对样点上的树木进行测量和观察。

这种方法适用于观测和分析森林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以及森林内部不同树木的竞争和相互作用。

二、实验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是指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系统的观测和测量,从而研究某些特定问题和变量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实验研究方法包括人工林试验、营养试验和植物生理试验。

1. 人工林试验人工林试验是指在实验田或人工林中设置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样地,通过对不同处理的比较,研究不同树种、栽培方式、生态环境对林木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林木的生长规律、培育技术和林木育种等问题。

2. 营养试验营养试验是通过对不同施肥方案和控制变量等处理,来研究不同养分对森林生长和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

营养试验方法包括营养元素缺乏试验、微量元素试验和土壤改良试验等。

3. 植物生理试验植物生理试验是通过对不同处理的植物进行观察和实验,研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等生理过程对森林生长和生态功能的影响。

林业期刊发表比较快的

林业期刊发表比较快的

林业期刊发表比较快的
林业期刊是指以林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期刊。

在当今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林业期刊的发表速度对于林业科研人员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那么,究竟哪些林业期刊发表速度比较快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林业期刊发表速度快慢的原因。

一般来说,影响期刊发表速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审稿周期、审稿质量、编辑团队的专业水平等。

而一些因素,比如审稿周期和编辑团队的专业水平,往往决定了期刊的发表速度。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哪些林业期刊发表速度比较快。

在林业领域,一些国际知名的期刊,比如《林业科学》、《林业研究》等,都以其高效的审稿流程和专业的编辑团队而闻名。

这些期刊在审稿速度和质量上都表现出色,因此备受林业科研人员的青睐。

此外,一些国内的林业期刊,比如《林业科技通讯》、《林业科学研究》等,也在近年来加大了审稿力度,提高了审稿效率,使得发表速度明显加快。

这些期刊虽然在国际上知名度可能不如前者,但在国内林业领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对于国内林业科研人员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发表速度快的林业期刊可能在审稿质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在选择期刊时,林业科研人员需要权衡发表速度和审稿质量,选择一个既能够保证发表速度,又能够确保研究成果得到认可的期刊。

综上所述,林业期刊发表速度快慢是影响林业科研人员选择期刊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选择期刊时,林业科研人员需要全面考量期刊的审稿速度、审稿质量以及期刊的影响力,以便更好地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亚热带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

亚热带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

亚热带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马丰丰;张灿明;李有志【摘要】对亚热带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密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乔木层平均含碳率为56.15%~64.51%,表现出树干>树枝>树皮>树根>树叶,灌木层、草本层以及凋落物层平均含碳率分别为53.79%、41.61%、54.98%,0~80 cm土壤层的平均含碳率为2.42%,且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少;(2)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总碳密度为268.92 t/hm2,其中,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分别占总碳密度的35.23% (94.74t/hm2)、0.72%(1.93 t/hm2)、64.05%(172.25 t/hm2).土壤碳密度约为植被碳密度的1.81倍;(3)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略高于纯林;(4)中龄林(317.53 t/hm2)约为幼龄林(235.56 t/hm2)的1.35倍.乔木层、凋落物层碳密度在日本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比重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升高,而土壤层所表现的趋势与之相反.(5)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的有机碳密度均明显高于20年生的杉木人工林,从侧面也反映了同样作为亚热带地区的造林树种,日本落叶松林要优于杉木人工林.【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6)001【总页数】7页(P94-100)【关键词】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有机碳分配特征;亚热带【作者】马丰丰;张灿明;李有志【作者单位】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1.223;S718.56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原产日本,具有生长迅速、抗性强、干形通直、材质优良、树形高大等特点,是建筑、造船、车辆、家具等的优良用材。

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我国开始大面积引种,目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国内外植物科学主要期刊简介

国内外植物科学主要期刊简介

国内外植物科学主要期刊简介1.中国生物学文摘(月刊)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系列检索刊物。

该刊收录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生物学论文、专著、会议录等文献,年报道有9000条,并有著者、主题期、年度索引,报道我国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发展。

2.中国科学(月刊)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主要刊载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论文。

根据学科,《中国科学》(中文版)分为A~E, G辑,其中C辑(双月刊)为生命科学, 包括生物学、农学和医学等, 为双月20日出版。

3.科学通报(半月刊)是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力求及时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 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 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

《科学通报》为半月刊, 每月中旬和下旬出版。

该刊主要以“研究简报”和“研究通报”等形式全面及时扼要地报道我国基础科学以及农林、医学和技术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和阶段性的科研成果。

4.植物学报(月刊)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植物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本学报力争全面反映我国植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国际热点、新的学科生长点、前沿研究课题,重视报道重要的应用基础研究。

主要栏目有植物生理生化、植物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植物生殖生物学、结构植物学、植物化学与资源植物学、植物系统与进化、植物生态学、古植物学的原始研究论文、综述和快讯。

5.植物分类学报(双月刊)是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植物系统学的学术刊物。

主要刊登具有相当学术价值和创造性的研究论文,简报,新分类群,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讨论,国内外有关本学科的研究进展及综合评述。

6.植物生理学报(双月刊)是植物生理学方面的学术性刊物。

主要刊登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生物物理学、植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也少量刊登研究简报、简讯和新技术等。

林地“一张图”与林业“二类调查”成果对比分析研究

林地“一张图”与林业“二类调查”成果对比分析研究

工 作 研 究2021年第10期新农民林地“一张图”与林业“二类调查”成果对比分析研究许福光,安万石,刘 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森林调查规划院,吉林 延边 133000)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同样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也在不断的加快进程中,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城乡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社会中的人士也在对森林环境问题引起了重视,并积极的参与到森林环境的保护中。

林业二类调查中融入林地一张图,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战略目标。

本文主要是对林地一张图对林业二类调查的影响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林地一张图;林业二类调查;影响;分析1 林业二类调查的基本现状林业"二类调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以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其成果是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进行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林业发展规划,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

包括区划、调查、资源统计分析 3大部分。

林地"一张图":林地"一张图"系统是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战略背景,针对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在林地年度更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综合应用GIS技术、数据库技术、RS技术、GNSS 定位系统,基于多期和多来源遥感数据,结合县级林业部门掌握的资源档案,将复杂问题从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工作中剥离,使得县级林地年度更新工作变得非常简单高效。

林业“一张图”综合智慧信息系统是一套资源配置网络化管理的可离线、数据可更新、使用便捷、标识完整的二维“一张图”电子地理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火灾地区地貌植被及周边资源配置的快速展示,给指挥人员提供准确的、网络化的辅助指挥信息2 林地"一张图"与林业"二类调查"成果对比分析研究由于没有完善的制度做相应的保证,从而导致林业二类调查发展速度非常的缓慢。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

02
国内林业科学研究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定差距,如高水平的
原创性成果较少、部分研究内容重复等。
国外林业科学研究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03
不断创新,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国内林业科学研究在某些领域仍存在短板,如森林资源监测、森林可持续经营 、生态恢复等方面,需要加强研究力度和投入。
研究方向的异同点
• 国际研究:国际林业科学研究更加注重跨学科和前 沿领域的研究,如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生物多 样性保护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协同发展等。
研究方法的优劣分析
• 国内研究的优势 • 我国林业科学研究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如森林生态和森林经营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 • 我国林业科学研究的成果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国内研究的不足 • 我国林业科学研究在某些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如碳汇和森林旅游等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
2023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 较
目 录
• 引言 • 国内林业科学研究现状 • 国外林业科学研究现状 •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 究的比较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 究存在的差异
当前林业科学研究 现状
研究目的
01
分析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发展历程及现状
森林保护及有害生物控制
总结词
我国在森林保护及有害生物控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提高了森林保护 水平。
详细描述
我国在森林保护和有害生物控制方面,不仅加强了技术研究,还注重了生态治理 和有害生物监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森林保护和有害生物控制体系。

《林业科学研究》投稿指南

《林业科学研究》投稿指南
学科 发展 有重 要 指导 意义 的稿 件 为主 。
1 2 项 目来 源 .
本 刊优先 录用 国家基 金项 目( 括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包 国家 “ 7 ” 点 基 础 研 究 、 家科 技 攻 关 、 93 重 国 国家 “ 6 ” 新技术 等 ) 83 高 的科 研成 果 的稿件 ; 同时征 集 和录用 国家 林业 局 科 技攻 关 、 部级 重 点 攻 关 、 省 中科 院创 新 工 程 和教育 部博 士点 基金 、 留学 回 国人 员基 金等 项 目中具 有创 新性 的科 研成 果 的论 文 。
1 征稿 范 围
1 1 学 科 内容 .
本 刊征稿 范 围包括 : 木种 子 、 林 育苗 造林 、 森林 植 物 、 木遗 传育 种 、 林 树木 生 理 生化 、 林 昆虫 、 源 昆虫 、 森 资 森林 病 理 、 木 微 生物 、 林 动物 、 林 土 壤 、 林 森 森 森林 生 态 、 森林 经 营 、 林经 理 、 业遥 感 、 业 生物 技 术 、 土 森 林 林 水 保持 与荒漠化 防治等学 科 及其 相关 学科 。 综 述栏 目以学科 带头 人 和资 深专家 撰 写 的 、 系统 研 究 国 内外 文 献 基础 上 , 示 重 要 领域 研 究 进 展 、 在 揭 对
维普资讯
( 上接 封二 )
3 5 文章 结构排 列 .
( ) 题 : 题应 能 反映论 文 中的特定 内容 , 词简 洁 明朗 , 语严 谨 规范 。 1文 文 用 用 ( ) 者署 名 : 2作 署名 时按不 同单 位用 阿拉伯 数字 在 名后右 上 角标 出 , 者与作 者之 间用 逗号 隔 开 , 作 如刘 志 新 刘 , 伟 王 , 立 。 10 9 ; .中国林 业科 学 研究 院亚热 带林 业研 究 所 , 江 富 阳 3 10 ) 00 1 2 浙 14 0 。 ( ) 者单 位 : 别标 出对应 作 者的单 位全 称 , 名 , 3作 分 地 邮编 , 用括 号排 在 署名 的 下 面 , ( .中 国林 业 科学 如 1 研究 院林业 研 究所 , 北京 () 4 中文摘 要 : 要 应反 映论文 的 目的 、 法及 主要 结果 与结 论 , 有 限的字 数 内向读 者提供 尽 可 能多 的 摘 方 在 定性 或定 量 的信息 , 充分 反映 论文 的创 新之 处 。 () 5 中图分 类号 、 文献 标识 码 : 由编辑部 代查 。 可 () 6 正文 : 正文 中各 级标题 应简 单 明确 , 以不 超过 1 为宜 , 5字 题末 不用 标点 符号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
作者:刘德良单位:嘉应学院
城市林业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学者ErikJorgensen(1965)[1]提出,但城市林业学术思想及其科研、教育等却在美国得以发扬光大,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林业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及日本等也于20世纪70、80年代分别接受了北美城市林业的思想,并凭借与美国的强势关系以及强大的经济基础,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等也达到了近于美国的水平[2-8]。

回顾城市林业从学术观点到全面实施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分析、研究欧洲各国、美、日等城市林业先进国家成功的奥秘,可以清楚的看到,美、欧洲各国、日特别是美国城市林业之所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一是城市林业及系统管理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环境运动”及其痛定思痛的反思中,所以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政府、研究者、民众的大力支持,也正因为获得了官方、民众的大力支持,使得城市林业在高起点上得以顺利地发展;二是大力加强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通过各级政府与行业及专业协会等的广泛参与,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现代城市林业科学研究与管理人才、提高城市林业科技水平是城市林业发展成功的又一个重要方面[7-8]。

当今中国城市正处于深刻的(形态结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社会变更时期,林业正处于“破坏与建设相持”的历史新阶段,在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期,前瞻性地开展国内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对比分析,汲取他们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对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快速的城市化建设浪潮中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城市绿化建设的关系,如何创造
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7]。

1国内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分析
1.1研究规范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其明确的研究对象、范畴、任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等,对于城市林业这样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学科,目前其研究的规范性还有待于提高,如对于城市林业的概念,ErikJor-gensen(1965)[1]最早提出“城市林业并非仅指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憩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城市森林组为城市林业下的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科学。

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其范围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地面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生产等”[9];而欧洲目前对城市林业的理解尚不尽完全相同,普遍是指管理位于城市内部或周边的树木和森林资源的一门科学、技术和艺术,目的是为了能让城市的树木资源更多地给社会提供环境、艺术、经济、福利等方面的服务[10]。

此外,我国学者王木林(1995)、吴泽民(1996)、彭镇华(1999)、李吉跃(2001)等对城市林业都表达了各自的理解[6-7,11]。

又如目前全世界对于城市森林范围还停留在各自表述阶段,没有统一的标准。

美国的GreyGW和DenekeTJ及我国台湾高清教授认为,城市绿地和风景林及城市周边的水源涵养林
都应划入城市森林的范围,瑞典规定距市中心30km以内的林地为城市森林。

美国和有些欧洲国家以乘坐陆地交通工具去旅游当天能返回城区的半径范围为城市森林规划建设的范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王成、王木林等强调要考虑行政区划和实现城乡一体化[6,11-12]。

鉴于目前城市林业的基本概念、研究范畴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研究规范与标准,各个国家也只是根据各自历史文化传统或游憩的需要等制订自己的标准与规范,因此,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城市林业,在中国城市森林分会的组织下,组织有关机构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单位展开对诸如城市林业、范畴等一些基础性的概念,结合中国的实际制订一个权威而统一的标准(中国版),这对于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及城市林业学科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13]。

1.2研究系统性
由于技术和认识上的滞后,传统的绿地规划一般只是在城市规划总图上根据现有用地完成“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硬指标,而进一步的实际问题则较少深入考虑。

城市应该建成什么样子?如何解决现有城市的环境问题?怎样才能创造出理想的城市人居环境?一个城市究竟需要多少绿量?量化的依据是什么[14]?城市森林的结构和分布如何?形态和布局如何与城市的形态有机结合?建成区的绿地如何与郊区的城市森林、城市农田、水域湿地等协调发展?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凡此种种,由于错把手段当目的,只求满足建设部门有关城市绿地规划的硬性指标,致使
我国城市森林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社会及经济综合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也十分有限[15]。

从目前国内外对城市林业研究的总体情况上看,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林业的产生和历史渊源;城市森林的功能效应;影响城市森林建设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城市森林的调查和评估;城市森林的经营和管理;城市树木的价值体系;城市林业法规和管理体制[16]。

如对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的系统评价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涉及到城市林业的众多方面,如城市森林的本底调查、群落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制订效益评价标准和规范等,目前国内大多受研究手段的限制,只能以有限的野外观测数据为基础进行单因子或有限几个因子展开研究,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倘若借助于3S技术等现代新技术进行系统性分析,如美国林业(一个非盈利的民间保护组织,)开发并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CITYgreen对包括亚特兰大、新奥尔良、休斯顿、华盛顿特区和圣安东尼奥州20多个城市在内的生态分析,这些分析将城市森林改善空气质量、碳储存和吸收、能量利用、防洪控制等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价值[4-5,17-20],其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得以大大改观,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仅见于北京、天津、广州、上海、沈阳等少数城市的航空遥感综合调查研究。

此外,众多中国城市林业研究工作者,往往只注重于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研究,如有的城市研究工作者只注重城市森林的结构研究、有的则侧重于热岛效应的研究或侧重于污染气体的治理方面,由此可见,各地区的研究虽各有优势,但都比较分散,即各地区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未将
城市森林各方面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因而不能为生产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研究的系统性还有待于加强[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