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合集下载

环境空气采样操作规程

环境空气采样操作规程

一、采样工作流程1、接受任务现场监测和采样承担部门的负责人在接到任务后提前通知有关科室配合,质量管理室填写任务传递单,将任务传递至现场监测人员。

2、对监测项目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如:气象、水文、3器(1(2(312344、现场采样(1)气态污染物采样1)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至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

气样温度和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和气压表进行同步现场测量。

2)采样结束后,取下样品,将气体捕集装置进、出气口密封,记录采样流量、采样结束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

按相应项目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要求运送和保存待测样品。

(2)颗粒物采样1)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

同时核查滤膜编号,放上滤膜夹,安好采样头顶盖。

启动采样器进行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2)采样结束后,取下滤膜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取下样品滤膜,并检查在采样过程5人。

1234612、采样结束后,取下样品,将气体吸收装置进、出气口密封,按相应项目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要求运送和保存待测样品。

3、用超细玻璃纤维滤膜采样时,应对着光线检查虑膜是否有损坏,如有损坏,停止使用。

4、采集气体样品时,注意吸收瓶溶液的颜色,如未采样已变色,则该样品作废。

5、现场空白样的放置:启动采样气路时,同时将空白样的吸收瓶封口膜打开,气路采样结束时,同时将空白样封口;准备空白滤膜装入切割头中放置在空气中,采样结束后按照滤膜采样同样方法放入滤膜袋中,运回实验室检测,如空白滤膜前后两次称量质量之差应远小于采样滤膜上的颗粒物负载量,否则此批次采样监测数据无效。

环境空气、废气的采样技术要点培训

环境空气、废气的采样技术要点培训

环境空⽓、废⽓的采样技术要点培训采样⽅法及注意事项培训⼀、⼤⽓及废⽓1、环境空⽓①定义环境空⽓:指⼈群、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所暴露的室外空⽓总悬浮颗粒物:指环境空⽓中空⽓动⼒学当量直径⼩于等于100µm的颗粒物PM10:指环境空⽓中空⽓动⼒学当量直径⼩于等于10µm的颗粒物,也称可吸⼊颗粒物。

PM2.5:指环境空⽓中空⽓动⼒学当量直径⼩于等于2.5µm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标准状态:指温度为273K,压⼒为101.325kPa时的状态。

⽆动⼒采样:⽆动⼒采样是指将采样装置或⽓样捕集介质暴露于环境空⽓中,不需要抽⽓动⼒,依靠环境空⽓中待测污染物分⼦的⾃然扩散、迁移、沉降等作⽤⽽直接采集污染物的采样⽅式。

监测②点位布设要求(仅做了解)a.监测点周围50⽶范围内不应有污染源;b.点式监测仪器采样⼝周围,监测光束附近或开放光程监测仪器发射光源到监测光束接收端之间不能有阻碍环境空⽓流通的⾼⼤建筑物、树⽊或其他障碍物。

从采样⼝或监测光束到附近最⾼障碍物之间的⽔平距离,应为该障碍物与采样⼝或监测光束⾼度差的两倍以上;c.采样⼝周围⽔平⾯应保证270°以上的捕集空间,如果采样⼝⼀边靠近建筑物,采样⼝周围⽔平⾯应有180°以上的⾃由空间;d.监测点周围环境状况相对稳定,安全和防⽕措施有保障;e.监测点附近⽆强⼤的电磁⼲扰,周围有稳定可靠的电⼒供应,通信线路容易安装和检修。

③采样频次和时间应根据监测⽬的、污染物浓度⽔平监测分析⽅法的检出限来确定。

如要获得1h平均浓度值,样品的采集时间应不少于45min;要获得⽇平均浓度值,⽓态污染物累计采样时间应不少于18h,颗粒物累计采样时间不少于20h。

臭氧的⽇平均浓度值按8⼩时时均的平均值计算,最少采集6个时均样品。

时均的采样时间⼀般为2:00-3:00、8:00-9:00、14:00-15:00、20:00-21:00.④采样a.按⽅案布设监测点位b.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清洁⼲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持⽹表⾯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向上,平放在滤膜⽀持⽹上。

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无组织颗粒物采样工作步骤遵循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05《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范导则》HJ/T55-2000一、采样前准备工作:1、被测单位基本情况1.1被测单位的名称、性质和立项建设时间被测单位的名称应采用全称,与单位公章所示名称相同。

单位的性质是指该企业属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所属行业和企业规模(大、中、小)。

了解被测单位立项建设的时间,是为了确定其应执行现有源还是新建源的排放标准。

1.2主要原、辅材料和主、辅产品,相应用量和产量等应重点调查用量大,并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物的材料和产品。

应列表说明,并予以必要的标注。

1.3单位平面布置图标出基本方位;车间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名称和尺寸;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口及主要参数,单位周界围墙的高度和性质(封闭性或通风性),单位区域内的主要地形变化等。

还应对单位周界外的主要敏感点,包括:影响气流运动的建筑物和地形分布;有无排放被测污染物的源存在等进行调查。

2、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基本情况调查除排放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速率(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测无组织排放口形状、尺寸、高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应有无组织排放口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片。

3排放源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调查4、监测资料和仪器设备准备4.1 监测资料准备GB16297-1996 和本标准是无组织排放监测最主要的技术依据;由固定源排放的污染物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排放的采样方法和样品分析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依据,必须在监测前阅读和理解其中的有关部分。

4.2现场方向、风速测定仪器准备使用便携式风速风向仪,仪器应通过计量监督部门的性能检定合格,并在使用前作必要调试和检查。

4.3采样仪器和试剂准备按照被测物质的对应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监测的采样部分所规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作好准备。

二、无组织排放废气监测的采样原则:1、要依照法定手续确定边界,若无法定手续则按目前的实际边界确定,有争议时,按项目和地方环保部门确定。

2021年-环境空气和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2021年-环境空气和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环境空气和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项目性质分析标准《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碘量法》样品采集方式浓度< 1000mg/m3,0.5L/min 采气 20~30min ;3采气 13~15min;浓度≥1000mg/m ,0.5L/min备注采样后应立即滴定,样品放置时间不应超过 1h。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污染源废气环境空气污染源废气环境空气HJ T 56-2000《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 HJ T 57-2000《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 -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 482-2009《固定污染源废气氮氧化物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 HJ 693-2014《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 T 43-1999《环境空气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 479-2009串联两支各装30-40ml 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瓶仪器直读短时间采样:采用内装10 ml 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管,以0.5 L/min的流量采气45~60 min。

24 h 连续采样:用内装50 ml 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瓶,以0.2 L/min的流量连续采样24 h。

仪器直读按顺序串联一个空多孔玻板吸收瓶,一支双球形氧化管,两支各装75ml 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瓶,放于冰浴中,0.05~0.2L/min 流量采气至第二个吸收瓶呈微红色短时间采样 (1h 以内 ):取两支内装 10.0 ml 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瓶和一支内装 5~10 ml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瓶,以 0.4 L/min 流量采气4~24L。

长时间采样( 24 h): 取两支大型多孔玻板吸收瓶,装入25.0 ml 或 50.0ml 吸收液,标记液面位置。

取一支内装50 ml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瓶,将吸收液恒温在20℃ ±4℃,以 0.2 L/min 流量采气 288 L 。

环境空气采样规范标准

环境空气采样规范标准

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1.采样工作流程1.1监测项目调查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

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气象、水温、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记录。

1.2实验室采样前准备现场监测人员领取采样容器、滤膜,准备现场监测和采样所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设备的运行检查。

1.2.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气温气压计、GPS;吸收瓶(内装配制好的吸收液,装箱,含空白、平行)、滤膜(含空白和备用膜)、镊子、凡士林、剪刀、手套、封口膜、电池、原始记录单、交接单、样品标签和笔等相关仪器物品。

1.2.2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在领用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用记录,尤其检查采样流量是否需要校准,并对采样器进行气密性检查。

1.3现场采样前准备1.3.1复核现场工况,是否适宜进行采样。

1.3.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大气稳定度等气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

1.3.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1.4.气态污染物1.4.1.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至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

气样温度和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和气压表进行同步现场测量。

1.5颗粒物采样1.5.1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

同时核查滤膜编号,放上滤膜夹,安好采样头顶盖。

启动采样器进行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1.5.2采样结束后,取下滤膜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取下样品滤膜,并检查在采样过程中滤膜是否由破损现象,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的现象。

环境空气采样规范标准

环境空气采样规范标准

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1.采样工作流程1.1监测项目调查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

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气象、水温、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记录。

1.2实验室采样前准备现场监测人员领取采样容器、滤膜,准备现场监测和采样所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设备的运行检查。

1.2.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气温气压计、GPS;吸收瓶(内装配制好的吸收液,装箱,含空白、平行)、滤膜(含空白和备用膜)、镊子、凡士林、剪刀、手套、封口膜、电池、原始记录单、交接单、样品标签和笔等相关仪器物品。

1.2.2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在领用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用记录,尤其检查采样流量是否需要校准,并对采样器进行气密性检查。

1.3现场采样前准备1.3.1复核现场工况,是否适宜进行采样。

1.3.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大气稳定度等气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

1.3.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1.4.气态污染物1.4.1.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至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

气样温度和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和气压表进行同步现场测量。

1.5颗粒物采样1.5.1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

同时核查滤膜编号,放上滤膜夹,安好采样头顶盖。

启动采样器进行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1.5.2采样结束后,取下滤膜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取下样品滤膜,并检查在采样过程中滤膜是否由破损现象,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的现象。

环境空气采样要求规范

环境空气采样要求规范

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1.采样工作流程1.1监测项目调查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

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气象、水温、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记录。

1.2实验室采样前准备现场监测人员领取采样容器、滤膜,准备现场监测和采样所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设备的运行检查。

1.2.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气温气压计、GPS;吸收瓶(内装配制好的吸收液,装箱,含空白、平行)、滤膜(含空白和备用膜)、镊子、凡士林、剪刀、手套、封口膜、电池、原始记录单、交接单、样品标签和笔等相关仪器物品。

1.2.2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在领用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用记录,尤其检查采样流量是否需要校准,并对采样器进行气密性检查。

1.3现场采样前准备1.3.1复核现场工况,是否适宜进行采样。

1.3.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大气稳定度等气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

1.3.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1.4.气态污染物1.4.1.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至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

气样温度和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和气压表进行同步现场测量。

1.5颗粒物采样1.5.1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

同时核查滤膜编号,放上滤膜夹,安好采样头顶盖。

启动采样器进行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1.5.2采样结束后,取下滤膜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取下样品滤膜,并检查在采样过程中滤膜是否由破损现象,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的现象。

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无组织颗粒物采样工作步骤遵循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HJ/T194-2005《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导则》HJ/T55-2000一、采样前准备工作:1、被测单位基本情况1.1被测单位的名称、性质和立项建设时间被测单位的名称应采用全称,与单位公章所示名称相同。

单位的性质是指该企业属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所属行业和企业规模(大、中、小)。

了解被测单位立项建设的时间,是为了确定其应执行现有源还是新建源的排放标准。

1.2主要原、辅材料和主、辅产品,相应用量和产量等应重点调查用量大,并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物的材料和产品。

应列表说明,并予以必要的标注。

1.3单位平面布置图标出基本方位;车间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名称和尺寸;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口及主要参数,单位周界围墙的高度和性质(封闭性或通风性),单位区域的主要地形变化等。

还应对单位周界外的主要敏感点,包括:影响气流运动的建筑物和地形分布;有无排放被测污染物的源存在等进行调查。

2、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基本情况调查除排放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速率(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测无组织排放口形状、尺寸、高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应有无组织排放口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片。

3排放源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调查4、监测资料和仪器设备准备4.1监测资料准备GB16297-1996和本标准是无组织排放监测最主要的技术依据;由固定源排放的污染物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排放的采样方法和样品分析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依据,必须在监测前阅读和理解其中的有关部分。

4.2现场方向、风速测定仪器准备使用便携式风速风向仪,仪器应通过计量监督部门的性能检定合格,并在使用前作必要调试和检查。

4.3采样仪器和试剂准备按照被测物质的对应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监测的采样部分所规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作好准备。

二、无组织排放废气监测的采样原则:1、要依照法定手续确定边界,若无法定手续则按目前的实际边界确定,有争议时,按项目和地方环保部门确定。

环境空气、废气现场采样技术要求

环境空气、废气现场采样技术要求

废气污水1采样频次a)监督性监测:地方环境监测站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每年不少于1次,如被国家或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列为年度监测的重点排污单位,应增加到每年2-4次。

因管理或执法的需要所进行的抽查性监测由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b)企业自控监测:工业污水按生产周期和生产特点确定监测频次。

一般每个生产周期不得少于3次。

c)对于污染治理、环境科研、污染源调查和评价等工作中的污水监测,其采样频次可以根据工作方案的要求另行确定。

2采样方法污水的监测项目根据行业类型有不同要求。

在分时间单元采集样品时,测定pH、COD、BOD5、DO、硫化物、油类、有机物、余氯、粪大肠菌群、悬浮物、放射性等项目的样品,不能混合,只能单独采样。

采样的位置应在采样断面的中心,在水深大于1m时,应在表层下1/4深度处采样,水深小于或等于1m时,在水深的1/2处采样。

对于工业废水: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位一律设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或专门处理此类污染物设施的排口。

第二类污染物采样点位一律设在排污单位的外排口。

3采样点位的管理a.采样点位应设置明显标志。

采样点位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动。

b.经设置的采样点应建立采样点管理档案,内容包括采样点性质、名称、位置和编号,采样点测流装置,排污规律和排污去向,采样频次及污染因子等。

c.经确认的采样点是法定排污监测点,如因生产工艺或其它原因需变更时,由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监测站重新确认。

排污单位必须经常进行排污口的清障、疏通工作。

4注意事项a. 用样品容器直接采样时,必须用水样冲洗三次后再行采样。

但当水面有浮油时,采油的容器不能冲洗。

b. 采样时应注意除去水面的杂物、垃圾等漂浮物。

c. 用于测定悬浮物、BOD5、硫化物、油类、余氯的水样,必须单独定容采样,全部用于测定。

d. 在选用特殊的专用采样器(如油类采样器)时,应按照该采样器的使用方法采样。

e. 采样时应认真填写“污水采样记录表”,表中应有以下内容:污染源名称、监测目的、监测项目、采样点位、采样时间、样品编号、污水性质、污水流量、采样人姓名及其它有关事项等。

环境采样的方法及步骤

环境采样的方法及步骤

环境采样的方法及步骤
环境采样是指从环境中采集样品进行分析和监测的过程。

下面是一般环境采样的方法及步骤:
1. 确定采样目标:明确需要采样的环境介质(如水、空气、土壤等)和污染物种类。

2. 选择采样方法:根据采样目标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如手工采样、自动采样设备、被动采样等。

3. 确定采样点:根据采样目标和环境特征,确定采样点的位置和数量。

4. 准备采样设备和工具:选择合适的采样设备和工具,如采样器、采样瓶、过滤器等,并确保其清洁和准确性。

5. 进行采样:按照采样方法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采样,确保采样过程的规范和安全。

6. 记录采样信息:在采样过程中,及时记录采样点的位置、采样时间、采样方法、采样人员等相关信息。

7. 保存和运输样品:将采集到的样品妥善保存,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运输,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8. 分析和检测: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和检测,根据分析结果评估环境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采样方法和步骤可能因采样目标、环境介质和法规要求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环境采样之前,最好参考相关的采样标
准和指南,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环境空气样品采集的基本要求和特殊要求

环境空气样品采集的基本要求和特殊要求

一.环境空气样品采集过程中的基本要求(1) 每次采样前,应对采样系统的气密性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方可采样。

(2) 空白样品数量应按照项目监测方法标准规定执行;如方法标准中无规定,每个项目在同一批次内至少采集1个空白样品。

(3) 平行样的采集及要求按照各项目监测方法标准执行。

(4) 多点采样时,各采样点采样须同步进行,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均应相同。

(5) 采样前后的流量偏差应在规定范围内。

(6) 推荐优先使用恒流且具有累计采样体积功能的采样仪器。

(7) 每月至少清洗1次采样管路,每月至少对仪器进行1次流量检查校准,其误差应在规定范围内。

长时间进行连续采样时,至少每周对采样系统进行1次流量检查校准。

及时更换仪器防尘滤膜和干燥剂,一般干燥器硅胶有1/2变色则需更换。

(8) 采样结束后,检查仪器状态是否完好,清理仪器和附件,并填写仪器使用记录。

清点样品数量,核对无误后,将样品及时送交实验室分析。

(9) 遇到对监测影响较大的雨雪天气及风速大于8m/s的天气条件时,不宜进行手工采样监测。

(10) 采样点附近50m内不应有局地污染源,如:炉窑、小烟囱、建筑工地、停车场等,除进行交通污染监测外,采样装置距公路边至少20m,距绿色乔木或灌木绿化带的距离应大于15~20m。

(11) 用两台或两台以上采样器采样时,应保持一定距离,以防互相干扰。

小流量采样器,如普通空气采样器,仪器间距以1m为宜;中流量TSP采样器,仪器间距以2m为宜;大流量TSP采样器间距以3~4m为宜。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 修改单要求,该标准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浓度为参比状态下的浓度。

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 um) 、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μm)、总悬浮颗粒物及其组分铅、苯并[a]芘等浓度为监测时大气温度和压力下的浓度。

根据《环境空气六价铬的测定》(HJ 779) 修改单要求,该标准中,环境空气颗粒物中六价铬的污染物浓度为监测时大气温度和压力下的浓度。

G001 环境空气和废气(无组织)采样原始记录表20181228-Y

G001 环境空气和废气(无组织)采样原始记录表20181228-Y




备注
环境空气:
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浓度为参比状态下的浓度。
2.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μm)、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μm)、总悬浮颗粒物及其组分铅、苯并[a]芘等浓度为监测时大气温度和压力下的浓度。
采样人员:校对人:审核人:第页/共页
环境空气和废气(无组织)采样原始记录表
受检单位:地址:监测日期:天气状况:
仪器型号:方法依据:环境温度:0C环境气压:Kpa
仪器编号:相对湿度:%风向:风速:m/s
序号
采样点名称
检测项目
样品编号
/min
采样
体积
L
采样
温度

采样气压Kpa
参比/标况
体积
L
采样点位图
开始
结束

环境空气采样规范

环境空气采样规范

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1、采样工作流程1、1监测项目调查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瞧环保措施落实与环保设施运行情况。

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气象、水温、污染源)有关参数与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记录。

1、2实验室采样前准备现场监测人员领取采样容器、滤膜,准备现场监测与采样所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设备的运行检查。

1、2、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与辅助材料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气温气压计、GPS;吸收瓶(内装配制好的吸收液,装箱,含空白、平行)、滤膜(含空白与备用膜)、镊子、凡士林、剪刀、手套、封口膜、电池、原始记录单、交接单、样品标签与笔等相关仪器物品。

1、2、2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在领用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用记录,尤其检查采样流量就是否需要校准,并对采样器进行气密性检查。

1、3现场采样前准备1、3、1复核现场工况,就是否适宜进行采样。

1、3、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大气稳定度等气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

1、3、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1、4、气态污染物1、4、1、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至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

气样温度与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与气压表进行同步现场测量。

1、5颗粒物采样1、5、1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

同时核查滤膜编号,放上滤膜夹,安好采样头顶盖。

启动采样器进行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温度与压力等参数。

1、5、2采样结束后,取下滤膜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取下样品滤膜,并检查在采样过程中滤膜就是否由破损现象,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的现象。

实用文档之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实用文档之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实用文档之"无组织颗粒物采样工作步骤"遵循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05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范导则》HJ/T55-2000一、采样前准备工作:1、被测单位基本情况1.1被测单位的名称、性质和立项建设时间被测单位的名称应采用全称,与单位公章所示名称相同。

单位的性质是指该企业属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所属行业和企业规模(大、中、小)。

了解被测单位立项建设的时间,是为了确定其应执行现有源还是新建源的排放标准。

1.2主要原、辅材料和主、辅产品,相应用量和产量等应重点调查用量大,并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物的材料和产品。

应列表说明,并予以必要的标注。

1.3单位平面布置图标出基本方位;车间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名称和尺寸;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口及主要参数,单位周界围墙的高度和性质(封闭性或通风性),单位区域内的主要地形变化等。

还应对单位周界外的主要敏感点,包括:影响气流运动的建筑物和地形分布;有无排放被测污染物的源存在等进行调查。

2、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基本情况调查除排放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速率(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测无组织排放口形状、尺寸、高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应有无组织排放口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片。

3排放源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调查4、监测资料和仪器设备准备4.1监测资料准备GB16297-1996和本标准是无组织排放监测最主要的技术依据;由固定源排放的污染物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排放的采样方法和样品分析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依据,必须在监测前阅读和理解其中的有关部分。

4.2现场方向、风速测定仪器准备使用便携式风速风向仪,仪器应通过计量监督部门的性能检定合格,并在使用前作必要调试和检查。

4.3采样仪器和试剂准备按照被测物质的对应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监测的采样部分所规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作好准备。

二、无组织排放废气监测的采样原则:1、要依照法定手续确定边界,若无法定手续则按目前的实际边界确定,有争议时,按项目和地方环保部门确定。

环境检测中无组织废气采样的点位布设及相关注意事项

环境检测中无组织废气采样的点位布设及相关注意事项

环境检测中无组织废气采样的点位布设及相关注意事项一、布点采样1、根据GB16297-199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氟化物的监控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2-5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方向2- 50m范围内。

其余物质的监控点-般设在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如现场条件不允许(如周界沿河岸分布),可将监控点移至周界内测。

经估算,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区域超出10m范围之外,可将监控点设在该区域内。

当周界围墙通透性好时,可紧靠围墙外侧设置监控点。

当围墙通透性不好时, 可紧靠围墙外侧设监控点,采气口抬高出围墙20-30cmo2、当围墙通透性不好,又不便抬高采气口时,为避免围墙造成的涡流区,可将监控点设在距离围墙外侧1. 5-2. 0倍(围墙)高度,距地面1.5m 处。

3、监控点最多设4个,参照点设1个。

4、参照点应与监控点同步采样,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均相同。

5、采祥频次:连续lh采样,或lh内等间隔采4个样品,取均值。

如污染物浓度过低,可适当延长采样时间。

6、采样前要用风速风向仪在开阔地带进行风速风向测量,采样过程还要重复1-2次,发现风向有显著变化时及时调整监测点位。

如现场无开阔地带,可将风速风向仪置于高处(一般不超过15m )进行测量。

7、每1分钟测一个即时风向和风速值,连续测10次,得到10个风向值和10个风速值。

计算得出平均风向、平均风速和风向变化的标准差士S。

8、当平均风速等于或小于lm/s (包括•静风)时参照点设置:由于风速较小,污染物受风迁移作用减小,污染物自然扩散程度相对增强1 污染物有可能出现在排放源的上风向,因此参照点应在避开近处其他污染源影响的情况下,尽可能远离排放源。

9、平均风速大于lm/s时参照点设置:受风速影响,排放源一般只能影响其下风向,因此参照点应在避开近处其他污染源影响的情况下,尽可能靠近排放源,以更好的代表监控点的木底浓度值。

环境空气、废气的采样技术要点培训

环境空气、废气的采样技术要点培训

采样方法及注意事项培训一、大气及废气1、环境空气①定义环境空气:指人群、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所暴露的室外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0μm的颗粒物PM10: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也称可吸入颗粒物。

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标准状态:指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kPa时的状态。

无动力采样:无动力采样是指将采样装置或气样捕集介质暴露于环境空气中,不需要抽气动力,依靠环境空气中待测污染物分子的自然扩散、迁移、沉降等作用而直接采集污染物的采样方式。

监测②点位布设要求(仅做了解)a.监测点周围50米范围内不应有污染源;b.点式监测仪器采样口周围,监测光束附近或开放光程监测仪器发射光源到监测光束接收端之间不能有阻碍环境空气流通的高大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

从采样口或监测光束到附近最高障碍物之间的水平距离,应为该障碍物与采样口或监测光束高度差的两倍以上;c.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保证270°以上的捕集空间,如果采样口一边靠近建筑物,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有180°以上的自由空间;d.监测点周围环境状况相对稳定,安全和防火措施有保障;e.监测点附近无强大的电磁干扰,周围有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通信线路容易安装和检修。

③采样频次和时间应根据监测目的、污染物浓度水平监测分析方法的检出限来确定。

如要获得1h平均浓度值,样品的采集时间应不少于45min;要获得日平均浓度值,气态污染物累计采样时间应不少于18h,颗粒物累计采样时间不少于20h。

臭氧的日平均浓度值按8小时时均的平均值计算,最少采集6个时均样品。

时均的采样时间一般为2:00-3:00、8:00-9:00、14:00-15:00、20:00-21:00.④采样a.按方案布设监测点位b.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

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环境空⽓⽆组织颗粒物采样⽆组织颗粒物采样⼯作步骤遵循依据:《环境空⽓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05《空⽓和废⽓监测分析⽅法》第四版《⼤⽓污染物⽆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范导则》HJ/T55-2000⼀、采样前准备⼯作:1、被测单位基本情况1.1被测单位的名称、性质和⽴项建设时间被测单位的名称应采⽤全称,与单位公章所⽰名称相同。

单位的性质是指该企业属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所属⾏业和企业规模(⼤、中、⼩)。

了解被测单位⽴项建设的时间,是为了确定其应执⾏现有源还是新建源的排放标准。

1.2主要原、辅材料和主、辅产品,相应⽤量和产量等应重点调查⽤量⼤,并可能产⽣⼤⽓污染物的材料和产品。

应列表说明,并予以必要的标注。

1.3单位平⾯布置图标出基本⽅位;车间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名称和尺⼨;有组织排放和⽆组织排放⼝及主要参数,单位周界围墙的⾼度和性质(封闭性或通风性),单位区域内的主要地形变化等。

还应对单位周界外的主要敏感点,包括:影响⽓流运动的建筑物和地形分布;有⽆排放被测污染物的源存在等进⾏调查。

2、被测⽆组织排放源的基本情况调查除排放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速率(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测⽆组织排放⼝形状、尺⼨、⾼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应有⽆组织排放⼝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

3排放源所在区域的⽓象资料调查4、监测资料和仪器设备准备4.1监测资料准备GB16297-1996和本标准是⽆组织排放监测最主要的技术依据;由固定源排放的污染物标准分析⽅法中有关⽆组织排放的采样⽅法和样品分析⽅法是最主要的⽅法依据,必须在监测前阅读和理解其中的有关部分。

4.2现场⽅向、风速测定仪器准备使⽤便携式风速风向仪,仪器应通过计量监督部门的性能检定合格,并在使⽤前作必要调试和检查。

4.3采样仪器和试剂准备按照被测物质的对应标准分析⽅法中有关⽆组织监测的采样部分所规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作好准备。

⼆、⽆组织排放废⽓监测的采样原则:1、要依照法定⼿续确定边界,若⽆法定⼿续则按⽬前的实际边界确定,有争议时,按项⽬和地⽅环保部门确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组织颗粒物采样工作步骤遵循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HJ/T194-2005《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导则》HJ/T55-2000一、采样前准备工作:1、被测单位基本情况1.1被测单位的名称、性质和立项建设时间被测单位的名称应采用全称,与单位公章所示名称相同。

单位的性质是指该企业属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所属行业和企业规模(大、中、小)。

了解被测单位立项建设的时间,是为了确定其应执行现有源还是新建源的排放标准。

1.2主要原、辅材料和主、辅产品,相应用量和产量等应重点调查用量大,并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物的材料和产品。

应列表说明,并予以必要的标注。

1.3单位平面布置图标出基本方位;车间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名称和尺寸;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口及主要参数,单位周界围墙的高度和性质(封闭性或通风性),单位区域的主要地形变化等。

还应对单位周界外的主要敏感点,包括:影响气流运动的建筑物和地形分布;有无排放被测污染物的源存在等进行调查。

2、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基本情况调查除排放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速率(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测无组织排放口形状、尺寸、高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应有无组织排放口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片。

3排放源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调查4、监测资料和仪器设备准备4.1监测资料准备GB16297-1996和本标准是无组织排放监测最主要的技术依据;由固定源排放的污染物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排放的采样方法和样品分析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依据,必须在监测前阅读和理解其中的有关部分。

4.2现场方向、风速测定仪器准备使用便携式风速风向仪,仪器应通过计量监督部门的性能检定合格,并在使用前作必要调试和检查。

4.3采样仪器和试剂准备按照被测物质的对应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监测的采样部分所规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作好准备。

二、无组织排放废气监测的采样原则:1、要依照法定手续确定边界,若无法定手续则按目前的实际边界确定,有争议时,按项目和地方环保部门确定。

采样时要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监控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2~50m围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风向2~50m围;其余物质的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10m围的最高浓度点。

监控点最多可设4个,参照点只设1个。

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时,实行连续1h的采样,或实行在1h以等时间间隔采集四个样品计平均值,为捕捉到监控点最高浓度的时段,采样时间超过1h。

在无组织排放监测中所得的监控点的浓度值不扣除低矮排气筒所做的贡献值。

2、水泥厂粉尘无组织排放指水泥厂厂区物料堆放扬尘、物料输送和窑磨机等设备的粉尘泄漏等。

要求在距厂界外20m处(无明显厂界,以车间外或堆场外20m处)上风向与下风向同时布设参考点和监控点。

每个监控点连续采集时间为1~4h/次,中采集时间为4h;参考点和监控点同步采样,选取监控点1h均值的最高浓度值(扣除上方向的监测值)。

3、工业炉窑无组织排放指烟尘、生产性粉尘和有害污染物不通过烟囱或排气系统的泄漏等。

无组织排放烟尘及生产性粉尘监测点设置在厂房门窗排放口处;若工业炉窑露天设置(或有顶无围墙),监测点应选在距烟(粉)尘排放5m,最低高度1.5m处任意点。

每个监控点连续采集时间为1~4h/次,中采集时间为4h;参考点和监控点同步采样,选取监控点1h均值的最高浓度值。

4、炼焦炉机械化炼焦炉无组织排放的采样点位于焦炉炉顶煤塔侧第1至4孔炭化室上升管旁。

在炉顶的连续采样时间为4h/次,取1h 均值。

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点的设置除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另有规定外,按上述原则执行。

无组织排放烟(粉)采用中流量采样器(无罩、无分级采样头)采样。

6、恶臭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点布设在工厂厂界的下风向侧或有臭气方位的边界线上。

7、气象条件对无组织排放污染源的影响气象条件直接影响到无组织排放监测监控点的布设。

在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时应注意气象条件对监测结果的影响,或选择适当的气象条件开展监测。

三、监测时机选择:1)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排放负荷应处于正常生产和正常排放状态。

2)监测期间的主导风向(平均风向)应有利于监控点的设置,使监控点和被测无组织排放源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缩小。

3)监测期间的风向变化、平均风速和大气稳定度三项指标对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影响很大,应按照一定的判定方法,对照本地区的“常年”气象数据选择较适宜的监测日期。

4)当对被测单位既要进行有组织和废气净化监测又要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时,应尽可能在满足无组织监测的条件下同期进行监测。

5)在通常情况下,选择冬季微风的日期,避开辐射较强烈的中午时段进行监测是比较适宜的。

四、现场气象条件的简易测定和判定对现场的气象条件进行简易测定和判定,是设置监控点(即采样点)的依据,亦是确定本次监测在何种气象条件(适宜程度)下进行的真实记录,下面列出的测定和判定应在采样起始前进行。

4.1风向和风速的简易测定将风向风速仪置于被测单位开阔地带。

若现场无适当的开阔地带,可将风速风向仪置于高处(但一般不超过15m)进行风速风向测定。

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规定,打开风速风向仪的开关,开始读数,每隔1分钟读一个即时风速和风向值,连续测定10分钟,共得到10个风向值(精确度5度)和10个风速值(精确到1.0m/s)。

如果当时的风向和风速变化较大,感到10分钟的测定仍显不足,可适当延长测定时间。

由10个风速读数计算得10分钟平均风速;由10个风向读数计算得到平均和风向变化的标准差(±S度)填入表1中。

风向和风速的测定除采样之前进行外,还应在采样过程中重复1~2次,如发现风向有显著变化,应移动监控点位置后重新采样。

4.2局地流场的简易测定当无组织排放源的下风向具有一处或多处建筑结构,或存在其他影响气流运动的地形变化等,以致可能影响污染物的迁移途径时,必须进行局地流场的简易测定。

以单位平面布置图为参照,自无组织排放源为起点至拟设置采样点(监控点)的途径之中,凡气流运动可能因受阻而改变方向之处的上方和下方,均应设置局地流场的测点,选定后的测点应标于单位平面图上,并同时标上测点编号等标记。

局地流场的简易测定仍使用风速风向仪,在一个测点只测定1分钟平均风向,必要时可重复测定1~2次。

将局地流场的测定结果填于表2中,同时还要将各测点的1分钟风向标明于单位平面图。

对标有测点流向的平面图进行仔细分析,得到比较完整的局地流场图,要特别注意分析可能存在的复杂局地流场,若发现测点和测试的数据不够,应进行必要的补测,直至弄清楚局地流场情况为止。

五、各气象因子于无组织排放监测适宜程度分类5.1适宜程度的分类方法依据各气象因子的数值分为四类。

a类: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适宜于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b类:较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较适宜于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c类: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较不适宜于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d类:很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不适宜于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

5.2风向变化的适宜程度分类平均风向本身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没有意义,用10分钟平均风向的标准差代表风向变化的大小,其对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适宜程度分类见下表;表 1 风向变化的适宜程度分类5.3风速的适宜程度分类以平均风速(以可以10分钟平均风速测定值为依据)来划分其对无组织排放监测适宜程度。

见下表表 2 风速变化的适宜程度分类六、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布设方法1、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方法(适用于除现有污染源无组织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之外的监控点设置)。

2、一般情况下设置监控点的方法所谓“一般情况”是指无组织排放源同其下方向的单位周界之间有一定距离,以至可以不必考虑排放源的高度、大小和形状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排放源可看作为一点源。

此时监控点(最多可设置4个)应设置于平均风向轴线的两侧,监控点于无组织排放源所形成的夹角不超出风向变化的±S°(10个风向读数的标准偏差)围之。

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具体位置,还要考虑到围墙的通透性(即围墙的通风透气性),按以下几种方法监控点:(1)当围墙的通透性很好时,可紧靠围墙外侧设监控点。

(2)当围墙的通透性不好时,亦可紧靠围墙设监控点,但把采气口抬高20~30cm。

(3)围墙的通透性不好,又不便于把采气口抬高,此时,为避开围墙造成的涡流区,宜将监控点设于距围墙1.5~2.0h【h 为围墙高度(m)】,距地面1.5m处。

3、无组织紧靠围墙时的监控点设置方法排放源紧靠某一侧围墙,风向朝向与其相邻或相对之围墙时,如该排污单位的围不大,排放源距与之相对或相邻围墙(单位边界)不远,仍可按一般监控点设置监控点。

如果排放源紧靠某一侧围墙,风向朝向与其相邻或相对之围墙,且排污单位的围很大,此时在排放源下风向设监控点已失去意义,主要的问题是考察无组织排放对其相近的围墙外是否造成污染和超过标准限值。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选择方向朝向排放源相近一侧围墙时,在近处围墙外设监控点;或于静风及准静风(风速小于 1.0m/s)状态下,依靠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的自然扩散,在近处围墙(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

七、参照点设置方法1、设置参照点的原则要求环境中的某些污染物(GB26297-1996中规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为该类物质)具有显著的本底(或称背景)值,因此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监控点的污染物浓度,其中一部分由本底或(背景)值作出贡献,另一部分由被测无组织排放源作出贡献,设置参照点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本底值的大小。

所以,设置参照点的目的是:参照点应不受或尽可能少受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参照点要力求避开其近处的其他无组织和有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尤其是注意避开那些可能对参照点造成明显影响而同时对监控点无明显影响的排放源;参照点的设置,要以代表监控点的污染物本底浓度为原则。

2、参照点的设置围按照GB16297-1996的有关规定和参照点的设置原则,参照点最好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上方向,以排放源为圆心,以距排放源2m和50m为圆弧,与排放源成120°夹角所形成的扇形围设置。

3、平均风速等于和大于1m/s时的参照点设置平均风速等于或大于1m/s时,由被测排放源排除的污染物一般只能影响其下方向,故参照点可在避开近处污染源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被测无组织排放源设置,以使参照点可以较好的代表监控点的本底浓度值。

4、平均风速小于1m/s(包括静风)时参照点设置当平均风速小于1m/s时,被测无组织排放源排除的污染物随风迁移作用减少,污染物自然扩散作用相对增强,此时污染物可能以不同程度出现在被测排放源上方向,此时设置参照点,既要注意避开近处其他污染源的影响,又要在规定的扇形围比较远离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处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