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体的吸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实验题(一):气体的制备、收集以及性质实验
第三章、实验题(一):气体的制备、收集以及性质实验要点:1、①主要是初中教材中常见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制备的原理、制取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气密性检查、收集装置以及杂质或尾气的处理装置),性质验证、实验现象、结论、操作规则的掌握。
②针对要点1进行制备和收集其他气体的迁移运用。
2、装置的设计流程(从左到右):发生---净化---干燥---收集---尾气处理3、注意的几个问题:气体纯度检验;加热顺序的先后;安全装置;装置改进问题考点梳理:1、制备的原理、制取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氧气(O2) 二氧化碳(CO 2) 氢气(H 2) 药品 ①装置A ②装置B 反应原理 ① ② ③实 验 装 置A 、固固加热型B 、固液不需加热型固液不需加热型 固液不需加热型 装置特点 固固加热型装置的特点是:①试管口略向 倾斜。
②铁夹夹在离试管口 处③导气管伸入试管不宜④导气管应伸入到集气瓶固液不需加热型装置的特点是: ①长颈漏斗下端口要插入 ,防 止 ②导管不能伸入到液面以下。
③不需酒精灯 ④导气管应伸入到集气瓶 何时收集收集原理和方法 ①向 排空气法(O 2的密度 空气且不与空气反应),此法收集到的气体比排水法收集到的干燥。
②排 法(O 2 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此法收集到的气体比排空气法收集到的纯净。
只能用 法收集(CO 2密度 空气, 于水) ①向 排空气法(H 2的密度 空气且不与空气反应)②排 法(H 2 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检验方法验满 方法 ① 排空气法收集的: ② 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的收集还可以采用如下装置:(请思考:收集原理分别是什么?气体如何进出?)2、装置气密性检查:制取气体时,必须先检查,后装入。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①连接装置,把导管的一端浸没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
(固固加热型制气的发生装置)②将导管连接胶皮管,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往长颈漏斗注入水,使长颈漏斗下端形成一段水柱,数分钟后,水柱不会下降,则装置不漏气。
第三章吸收
Ms
cT
对于稀溶液:x值很小 ρ c= ρ = Max + Ms(1 – x) Ms 对于很稀的水溶液: cT = ρ Ms
x
cT = = 1000 18
ρ Ms =55.5
c=55.5x
此数据要记住,考试时不给。 (2)摩尔分率与比摩尔分率间的换算: y x Y= X= y= 1-y 1-x Y 1 +Y X 1+X
m
相平衡系数系数,无单位
上述3种形式的亨利定律,最常见的是最后一种形式,相平衡常数有时不是 已知,而是给定亨利常数(或溶解度系数),所以必须知道它们相互间的换 算关系。 P* E E E P*=Ex x x y* = = m p p p p * y=p*/p y mx
二、相组成的表示方法及其换算: 1.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m3 (气体) /m3 (溶剂) 、kmol/ m3 、 kg/ m3 、摩尔分率x、y, 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比摩尔分率X、Y, Y= mol(吸收质)/mol(溶剂), y x Y= X= 1-y 1-x 2.各种浓度间的换算关系: (1)溶液中吸收质的浓度c与x间的换算关系: ρ c= = cT x Max + Ms(1 – x) ρ 溶液的密度 吸收剂的摩尔质量 溶液的总浓度,mol(吸收质+吸收剂)/ m3 (溶液) Ma 吸收质的摩尔质量 X= mol(吸收质)/mol(惰性质)
①溶剂应对被分离组分(溶质)有较大的溶解度,或者说在一定的温度 与浓度下,溶质的平衡分压要低。这样,从平衡角度来说,处理一定量 混合气体所需溶剂量较少,气体中溶质的极限残余浓度亦可降低;就过 程数率而言,溶质平衡分压↓,过程推动力大,传质数率快,所需设备 尺寸小。 ②溶剂对混合气体中其他组分的溶解度要小,即溶剂应具备较高的选择 性。若溶剂的选择性不高,将同时吸收混合物中的其他组分,只能实现 组分间某种程度的增浓而不能实现较为完全的分离。 ③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应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即不仅在低温下溶 解度要大,平衡分压要小,而且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应迅速下降,平 衡分压应迅速上升。这样,被吸收的气体容易解吸,溶剂再生方便。
化工基础(张四方),吸收
吸收尾气 (A+B)
溶剂S和溶质A。
气体B和少量的溶质A。
吸收尾气:吸收后排出的气体,主要成分为惰性
吸收液(A+S)
吸收过程在吸收塔中进行,逆流操作吸收塔示意
图如右所示。
吸收是一种典型传质过程
物质从一相转移到另一相的过程叫传质。传质是在不同的 相态间进行的。
按相态划分
液-固相传质过程
气-固 液-液 气-液
NH3
方平衡分压低;
溶解度 g溶质/1000gH2O
PSO2 =780Hg PO2 =8000Hg ,表明难溶气体,溶液上
方平衡分压高。
溶液上方分压越大的物质越难溶。
由图看出: P*↑溶解度↑;T↓ 溶解度↑ 对于同一种气体,分压一定时, 温度T越高,溶解度越小。
对于同一种气体,温度一定时,
如:气相中有A、B两种组分,A 为吸收质,B 为惰性组分, 则它们的摩尔分率为:y a=n a/n,(n=na+nb)
y b=n b/n
比摩尔分率:指每摩尔惰性组分中所带有吸收质的摩尔数。气 液两相中惰性组分(或溶剂)的量可认为不变。通常以Y代 表气相比摩尔分率,以X代表液相比摩尔分率。
x 1 x 气相中溶质的摩尔数 y Y 气相中惰性组分的摩尔数 1 y X Y x , y 1 X 1Y
气体吸收是混合气体中某些组分在气液相界面上溶解、在 气相和液相内由浓度差推动的传质过程。
吸收质或溶质:混合气体中的溶解组分,以A表示。 惰性气体或载体:不溶或难溶组分,以B表示。 吸收剂:吸收操作中所用的溶剂,以S表示。 吸收液:吸收操作后得到的溶液,主要成分为
混合尾气 (A+B) 吸收剂(S)
吸 收 塔
2012分离工程习题解答及思考题
xD ,i = d i / D
xB ,i = bi / B
0.0113 0.5412 0.1919 0.1891
0.00 0.00 0.00 0.00
分离工程习题及解答
-4-
分离工程习题及解答
-5-
第二部分: 1) 组分 Xf i Xd i Xb i 丙烯 0.7811 0.997 0.05 丙烷 0.2105 0.003 0.914 异丁烷 0.0084 / 0.037
对丙烯物料衡算: FXf i = DXd i + BXbi 100×0.7811 = 0.997×D + (100-D) ×0.05 解得:D = 77.2 mol B = F – D =22.8 mol
=
lg(
0.997 0.914 × ) 0.003 0.05 = 76块 lg1.12184
4)求实际回流比(R)
理论板数不变:N = 96 块
吉利兰关联式(2 −140) 已知:Rm , N , N m ⎯⎯⎯⎯⎯⎯⎯ → R = 25
5)能耗
V2 ( R2 + 1) D2 (24.53 + 1) × 77.2 = = = 1.195 V1 ( R1 + 1) D1 (20.3 + 1) × 77.4
分离工程习题及解答
-1-
第一章 多组分精馏
1、欲分离苯(1) 、甲苯(2)和二甲苯(3)的三元混合物,精馏塔的进料、塔顶产品和塔 底产品的组成如下: 组分 塔顶产品 塔底产品 进料 塔于常压下操作。试求: (1)塔顶分凝器和塔釜温度。 (2)若进料温度为 92oC,确定进料相态。 假设液相服从拉乌尔定律,汽相可作为理想气体。三个组分的蒸汽压分别用下列各式计算: 苯 0.995 0.005 0.600 甲苯 0.005 0.744 0.300 二甲苯 0 0.251 0.100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6)氮气分子为双原子分子,有 5 个自由度。所以氮气分子的平均动能为
3.7 1 mol 氧气贮于一氧气瓶中, 温度为 27℃。 如果把它视为刚性双原子分子的理想气体,
能又称为内动能即理想气体的内能。若运输氧气瓶的运输车正以 10m/s 的速率行驶,这些氧气 分子的内能又是多少?
解: (1)刚性双原子分子有 5 个自由度,所以氧气分子的平均动能为
后
答
2ε t 2 × 0.1 × 1.60 × 10 −19 = = 773( K ) 3k 3 × 1.38 × 10 − 23
5
3.6 容器内储有氮气, 其温度为 27 o C , 压强为 1.013×10 Pa。 把氮气看作刚性理想气体,
平动能; (5 )氮气分子的平均转动动能; (6)氮气分子的平均动能。 (摩尔气体常量
解:当水银滴在正中不动时, N 2 和 O2 的压强和体积都相等,即
3
后
−1
3.2 技术上真空度常用 Toor(托)表示, 它代表 1mmHg 水银柱高的压强, 有 1atm = 760 托。
答
如果 T1 < T2 ,也有同样的结果。
案
3 −1
C1T1 + C 2T2 C1 + C 2
网
p N 2 = pO2 , V N 2 = VO2
o
后
答
快” (电热丝)加热。已知在通电使水从 25 o C 升高到 75 o C 的过程中,
案
网
图 3-32 习题 3.13 用图
课
o
Q = cm∆T = 4.2 × 10 3 × 1 × (75 − 25) = 2.1 × 10 5 ( J )
设水从周围环境吸收的热量为 Q ′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
2021年高中物理选修三第三章《热力学定律》经典复习题(答案解析)(2)
一、选择题1.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在等温变化过程中,系统与外界一定有热量交换B.在等容变化过程中,系统从外界吸收热量一定等于内能增量C.在等压变化过程中,内能增加,系统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D.在绝热过程中,系统的内能一定不变2.如图,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a经过ab过程到达状态b或者经过ac过程到达状态c.设气体在状态b和状态c的温度分别为T b和T c,在过程ab和ac中吸收的热量分别为Q ab和Q ac.则.A.T b>T c,Q ab>Q ac B.T b>T c,Q ab<Q acC.T b=T c,Q ab>Q ac D.T b=T c,Q ab<Q ac3.热力学第二定律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A.都具有方向性B.只是部分具有方向性C.没有方向性D.无法确定4.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密封在绝热(即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容器中,容器内装有一可以活动的绝热活塞.今对活塞施以一竖直向下的压力F,使活塞缓慢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后,气体的体积减小.若忽略活塞与容器壁间的摩擦力,则被密封的气体( )图13-2-4A.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内能减少B.温度降低,压强增大,内能减少C.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内能增加D.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内能增加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B.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C.温度低的物体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小D.做加速运动的物体,由于速度越来越大,因此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来越大6.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的体积V与温度T关系图像,它由状态A经等温过程到状态B,再经等容过程到状态C。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A、B、C三个状态中B对应的压强最大B.在A、B、C三个状态中C对应的压强最大C.过程AB中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加D.过程BC中气体吸收热量,内能不变7.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下列过程不可能发生的是()A.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B.气体吸热,温度降低,内能不变C.气体放热,压强增大,内能增大D.气体放热,温度不变,内能不变8.下列现象可以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释的是()A.两物体接触后,热量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B.蒸汽机不能把蒸汽的内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C.叶片搅拌绝热容器中的水,引起水温升高D.利用能源的过程中会发生“能量耗散”现象9.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再变化到状态C,其变化过程的p V 图像如图所示()A.气体在A状态时的内能大于C状态时的内能B.气体在B状态时每个分子的动能都比A状态时大C.气体从状态A到B吸收的热量大于从状态B到C放出的热量D.气体从状态A到B吸收的热量等于从状态B到C放出的热量10.带有活塞的汽缸内封闭一定量的理想气体。
化工分离化工分离过程 11 - 第三章 3[1].6 吸收与解吸1
LM c p, L / GM c p,V 0.2
46
热效应的处理方式:
(1)热效应忽略不计
当溶质浓度低、液气比大、溶解量小时,可视 为等温吸收,以吸收剂进塔温度作为全塔温度。 (2)仅考虑吸收热 当液气比较大时,可视为简单绝热吸收,全部 吸收热用于增加提高溶液的显热,提高溶液的温 度。
降低温度和提高压力具有相同的影响。
虽然吸收适于在低温下操作,但应避免采用冷冻 操作以减少动力消耗。
40
(3)液气比
液气比(L/V)与吸收剂用量直接相关,表示处 理单位原料气所需要的吸收剂量。 液气比大则吸收剂用量多。
液气比对吸收操作的影响与回流比对精馏操作的 影响相似。增大液气比将使各组分吸收因子增加, 因此增大液气比和增加操作压力或降低操作温度 有相同的效果。但随着液气比的增大,相应要增 大吸收剂的循环量和回收吸收剂的费用。
吸收过程气液平衡关系: 物理吸收:相平衡——亨利定律 化学吸收:相平衡——亨利定律;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关系式
(1)物理吸收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1) 低压下(low pressure)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用Henry定律表示: x 2 p2 / H 或 p2 Hx2 x 2 ——溶质在液相中的溶解度(摩尔分数) p2 ——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 H ——Henry系数,由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及温度 决定。
而反应平衡常数为:
K cM c Ac B c0 A cA c Ac B
则:
cA c0 A 1 K c B
总平衡又服从物理溶解时的亨利定律,因此:
pA
H c0 A A 1 K c B
(2) 化学吸收相平衡
H 0 A pA cA 1 k cB
第三章吸收分析
x
y P*
液相中吸收质的摩尔分率,单位:mol(吸收质)/mol(溶液)
气相中吸收质的摩尔分率,单位:mol(吸收质)/mol(混合气体) 与液相平衡的气相中吸收质的分压,单位:Pa或MPa
c
H E
液相中吸收质的浓度,即溶解度,单位:kmol/m3
常数,称为溶解度系数,单位:kmol/m3Pa 亨利系数,单位:Pa
Ms
cT
对于稀溶液:x值很小 ρ c= ρ = Max + Ms(1 – x) Ms 对于很稀的水溶液: cT = ρ Ms
x
cT = = 1000 18
ρ Ms =55.5
c=55.5x
此数据要记住,考试时不给。 (2)摩尔分率与比摩尔分率间的换算: y x Y= X= y= 1-y 1-x Y 1 +Y X 1+X
①溶剂应对被分离组分(溶质)有较大的溶解度,或者说在一定的温度 与浓度下,溶质的平衡分压要低。这样,从平衡角度来说,处理一定量 混合气体所需溶剂量较少,气体中溶质的极限残余浓度亦可降低;就过 程数率而言,溶质平衡分压↓,过程推动力大,传质数率快,所需设备 尺寸小。 ②溶剂对混合气体中其他组分的溶解度要小,即溶剂应具备较高的选择 性。若溶剂的选择性不高,将同时吸收混合物中的其他组分,只能实现 组分间某种程度的增浓而不能实现较为完全的分离。 ③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应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即不仅在低温下溶 解度要大,平衡分压要小,而且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应迅速下降,平 衡分压应迅速上升。这样,被吸收的气体容易解吸,溶剂再生方便。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吸
收
吸收的相平衡 吸收速率 强化吸收的途径
第五节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第三章《气体状态方程 热力学定律》讲义及练习
气体状态方程 热力学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1)理想气体:能够严格遵守气体实验定律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实际中的气体在压强不太大,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均可视为理想气体。
(2)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C TPVT V P T V P ==或222111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它的压强和体积的乘积与热力学温度的比值保持不变。
即此值为—恒量。
热力学第一定律:(1)表达式为:ΔE=W+Q1.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做功和热传递的本质区别: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但二者本质上有差别。
做功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
而热传递是把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3.功、热量、内能改变量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
①内容:在系统状态变化过程中,它的内能的改变量等于这个过程中所做功和所传递热量的总和。
②实质:是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在热学中的体现。
③表达式:∆E W Q=+ ④为了区别不同情况,对∆E 、W 、Q 做如下符号规定: ∆E > 0 表示内能增加∆E < 0 表示内能减少Q > 0 表示系统吸热 Q < 0 表示系统放热 W > 0 表示外界对系统做功W < 0 表示系统对外界做功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形式,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有一种对应的能。
2.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互相转化,转化过程中遵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
应注意的问题:1.温度与热量:①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从分子动理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
温度高低标志着物体内部的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第三章 大气环境-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硫酸调至pH=4
Ca OH 2 SO2 CaSO3 1 H 2O 1 H 2O 2 2 CaCO3 SO2 1 H 2O CaSO3 1 H 2O CO2 2 2 CaSO3 1 H 2O SO2 1 H 2O Ca HSO3 2 2 2
2、酸吸收法 (1)以浓硫酸作吸收剂
NO NO2 2H 2 SO4 2 NOHSO4 亚硝基硫酸 H 2O
亚硝基硫酸可以生产硫酸和硝酸。此方法可用于同时 生产浓硫酸和浓硝酸的企业NOx的尾气净化。
(2)以稀硝酸作吸收剂 利用NOx在稀硝酸中的溶解度高得多,属于物理吸收。 3、碱液吸收法(吸收剂:纯碱、烧碱) Na2CO3:
NO NO2 Na2CO3 2 NaNO2 CO2 2 NO2 Na2CO3 NaNO2 NaNO3 CO2
NaOH:
2 NO2 2 NaOH NaNO2 NaNO3 H 2O NO NO2 2 NaOH 2 NaNO2 H 2O
(三)吸收法
采用水或某种液体来吸收废气中的NOx。常见的有:水吸收法、 酸吸收法、碱吸收法、吸收还原法、氧化吸收法、络合吸收法等。 1、水吸收法 化学反应式:
2 NO2 H 2O HNO3 HNO2 不稳定 主 3HNO2 HNO3 2 NO H 2O
因为NO水溶解度小,所以该法吸收效率不高,尤其不能 应用于含NO为主的废气净化。
三、吸收法净化含氟废气
含氟废气:含有HCl、SiF4和氟化物粉尘的废气。 含氟废气的净化处理:干法、湿法和其它法。 干法:采用吸附剂与氟里昂反应。 湿法:采用液体来洗涤含氟废气。 洗涤液:水、HF溶液、H2SiF6溶液、碱液、盐液等。 与干法相比,湿法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较复杂。
初中化学氧气吸收教案
初中化学氧气吸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氧气的性质,掌握氧气的吸收方法。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二、教学重点1. 氧气的性质及其吸收方法。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氧气吸收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氧气瓶、水槽、试管、棉花、木条、火柴等。
2. 实验药品:澄清石灰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氧气知识,如氧气的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等。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氧气的吸收。
2. 讲解与示范(1)讲解氧气的吸收方法:通过实验演示氧气的吸收过程,讲解吸收原理。
(2)示范操作:教师演示氧气吸收实验,讲解实验步骤、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3. 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准确。
实验步骤:(1)将氧气瓶倒置放入水槽中,确保瓶口浸没在水中。
(2)在瓶口塞一团棉花,用木条将瓶口塞紧。
(3)点燃火柴,将火柴靠近瓶口,观察火焰变化。
(4)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中,插入瓶口,观察石灰水变化。
4. 实验结果分析(1)观察火焰变化:火焰熄灭,说明氧气已被吸收。
(2)观察石灰水变化: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氧气与石灰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氧气吸收的原理:氧气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被吸收。
(2)拓展思考: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吸收氧气?这些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的原理是什么?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氧气吸收实验,使学生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及其吸收方法,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培养了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化工第三章 吸收
吸收剂的选择
(1)具备较高选择性,即对被分离组 分溶解度较大
(2)蒸气压低,不易挥发,以减少吸 收剂在过程中的损失,避免在气体中引入 新的杂质。 (3)粘度较低,以实现吸收塔内良好 的气液接触。 (4)价廉、易再生、无毒等。
qV Y
qL , X
qV Y 1
qL,X1
塔底为1截面
Y与X分别是塔内任一截 面气、液两相组成,体现了操 作关系,称吸收操作线方程。 根据质量守恒得到,与 平衡关系、吸收速率、塔型、 相际接触情况、温度、压强无 直接关系
qV Y
qL , X
qV Y 1
qL,X1
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得到:来自Y2X2含义:气相中吸收质减少量等于液 相中吸收质增加的量
液气比:吸收剂和惰性组分摩尔流 量比 如何直观表示?
Y1 qV X1 qL
Y Y1 Y M
塔底
·
线上任一点M代表塔内某 Y* 一截面上气、液两相的组成 。 Y2 液气比为该线斜率。 M与平衡线之间距离( YY* )或(X*-X)代表总推动力。 塔内推动力变化规律由操作线 与平衡线共同决定。
P0 pA1
P0 pB2
内任一截面单位时间向右 传递的A分子的量与向左 传递B分子的量相等
pB1
z1 z2
pA2
(2)通过停滞组分的扩散
吸收时,惰性气体B不溶解 于溶剂, A通过B扩散,在界面 处A被液体吸收,界面处气体总 压降低,使气相主体与界面之 间产生微小压差,使混合气体 向界面流动,称主体流动。
初一下册生物第三章知识点
初一下册生物第三章知识点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1)、呼吸道的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是呼吸系统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痰的形成: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有纤毛,能不停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
2)、肺(1)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2)结构: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3)功能:气体交换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1)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
2)人在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膈肌、肋骨、胸骨、胸廓和肺的变化:3)原理:呼吸肌收缩和舒张胸廓扩大和缩小肺被动地扩大和回缩吸气和呼气4) 体内气体的交换:二氧化碳(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肺泡氧气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由心肌构成有四个腔: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壁最厚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 保证血液按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 定的方向流动心脏的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2) 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毛细血管肺循环:左心房肺静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室(2)出血的初步护理: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自然止血,应消毒;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近心端进行止血;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止血。
4输血与血量1)血型的发现:1900年,兰德斯坦纳发现了ABO血型2)血量:占体重的7~8%3)输血:血型:A型、B型、AB型、O型。
分离工程_朱家文_第三章吸收_图文
第七节复杂精馏塔的计算分离工程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分离工程教学组2007年11月目录3.1 吸收过程概述1. 吸收操作的应用及工艺流程2. 吸收操作的分类3. 吸收过程的特点及微分接触理论3.3 气液相平衡1.化学吸收的分类及其判别2.化学吸收中液相传质速率的研究步骤3.化学吸收增强因子的求取4. 化学吸收与物理吸收的比较3.7 吸收过程的设计(A工艺的确定1. 气量、吸收率(净化度吸收量2. 最小液体流率,吸收流程的确定(B工程计算1. 塔径的计算2. 塔高的计算1. 低浓度气体吸收时的填料高度2. 高浓度气体吸收时的填料高度3.化学吸收时的填料高度的计算4. 多组分逆流吸收的填料高度—吸收因子法5. 吸收过程的模拟计算1. 吸收过程的应用及典型工艺流程化工生产中吸收过程的应用:1获得液相产品2气体混合物的分离3气体的净化①原料气的净化②尾气的净化4回收有价值的组分典型工艺流程(1吸收剂无需再生的流程使用对象:主要用于制备液相产品。
流程特点:吸收剂不再生,循环操作。
应用实例:SO3+H2O(H2SO4H2SO4(浓硫酸HCHO+H 2O 福尔马林(NH42CO3+CO2+H2O 2 NH4HCO3原料CA溶剂(2吸收再生流程使用对象:气体的净化或回收;流程特点:至少有两个塔(吸收塔和再生塔。
再生气Ⅰ再生气Ⅱ净化气再生气Ⅲ进气①减压冷再生流程原理:通过改变P ,改变相平衡,使溶质解吸。
实例:以碳酸丙烯酯为溶剂,脱除合成氨原料气中CO 2的过程。
工艺对气体净化度要求是过程经济性的关键①减压冷再生②气提冷再生③间接蒸汽热再生②气提冷再生流程原理:用惰性气体降低溶质在气相的分压促使解吸;适用:溶质不必回收的场合或稀释溶质在气相的含量。
问题:二次污染,资源的再利用。
净化气气体蒸汽废气惰性气体泡沫③间接蒸汽热再生流程原理:利用间接蒸汽升高温度,改变液面上活性组分的平衡分压,加速解吸速率;实例:化学吸收(可逆反应热钾碱法吸收CO;2。
人教版初中高中物理选修三第三章《热力学定律》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为一定质量的氦气(可视为理想气体)状态变化的V T -图像。
已知该氦气所含的氦分子总数为N ,氦气的摩尔质量为M ,在状态A 时的压强为0p 。
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A N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氦气分子的质量为M NB .B 状态时氦气的压强为02pC .B→C 过程中氦气向外界放热D .C 状态时氦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03AV d N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饱和气压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B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等温膨胀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等于对外做的功,并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C .当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时,分子力一定为零,分子势能一定最小D .在任何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中的总熵不会减少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吸收热量,其温度一定升高B .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C .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过程一定能实现D .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4.图为某种椅子与其升降部分的结构示意图,M 、N 两筒间密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M 可沿N 的内壁上下滑动,设筒内气体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在M 向下滑动的过程中A.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B.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减小C.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增大D.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减小5.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的状态经历了如图所示的ab、bc、cd、da四个过程,其中ab与竖直轴平行,bc的延长线通过原点,cd与水平轴平行,da与bc平行,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b过程中气体内能不变B.ab过程中气体体积减少C.bc过程中其体体积保持不变D.cd过程外界对气体做功6.如图所示,在紫铜管内滴入乙醚,盖紧管塞.用手拉住绳子两端迅速往复拉动,管塞会被冲开.管塞被冲开前()A.外界对管内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B.管内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减小C.管内气体内能不变,压强变大D.管内气体内能增加,压强变大7.有人设想在夏天用电冰箱来降低房间的温度.他的办法是:关好房间的门窗然后打开冰箱的所有门让冰箱运转,且不考虑房间内外热量的传递,则开机后,室内的温度将() A.逐渐有所升高B.保持不变C.开机时降低,停机时又升高D.开机时升高,停机时降低8.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的状态经历了如图所示的ab、bc、cd、da四个过程,其中ab与竖直轴平行,bc的延长线通过原点,cd与水平轴平行,da与bc平行,则 ( )A .ab 过程中气体温度不变,气体不吸热也不放热B .bc 过程中气体体积保持不变,气体放出热量C .cd 过程中气体体积不断增加,气体吸收热量D .da 过程中气体体积保持不变,气体放出热量9.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 依次经过状态B 、C 和D 后再回到状态A 。
第三章 吸 收
第三章吸收一、是非题1、将气相符合拉乌尔(Raoult)定律,液相服从道尔顿(Dalton)定律的体系,称之为理想体系。
2、脱吸和吸收操作相似,凡吸收操作的是设备同样适用于脱吸过程,凡吸收的计算公式不加修改也完全适用于脱吸过程。
(√)3、使气体混合物和适当液体接触,气体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分溶解于液体中,不能溶解的组分仍保留在气相中,于是混合气体得到了分离。
(√)4、分子扩散是指当流体内部某一组分存在浓度差时,则因微观的分子热运动使组分从浓度高处传递至较低处。
(√)5、湍流扩散是指当流体流动或搅拌时,由于流体质点的宏观随机运动(湍流),使组分从浓度高处向低处移动。
(√)40、在等摩尔逆向扩散过程中,分压力梯度为一常数,这种形式的扩散通常发生在吸收过程中。
(×)6、分子扩散系数是物质的物性常数之一,表示物质在介质中的扩散能力。
(√)7、双模理论论点之一是当气液两相接触时,两相之间有一个相界面,在相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着呈层流流动的稳定膜层,即有效层流膜层。
(√)8、使溶液中的易挥发性溶质释放出来的操作过程,称为解吸,为了回收吸收剂,通常采用解吸操作,使吸收剂与被吸收的溶质分离,循环使用。
(√)9、吸收操作的分离依据是混合物各组分在某种溶剂(吸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从而达到的目的。
(√)二、选择题1.用纯溶剂吸收混合气中的溶质。
逆流操作,平衡关系满足亨利定律。
当入塔气体浓度y1上升,而其它入塔条件不变,则气体出塔浓度y2和吸收率ϕ的变化为:()。
C(A)y2上升,ϕ下降(B)y2下降,ϕ上升(C)y2上升,ϕ不变(D)y2上升,ϕ变化不确定2.在填料塔中,低浓度难溶气体逆流吸收时,若其它条件不变,但入口气量增加,则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BA 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定3.在填料塔中,低浓度难溶气体逆流吸收时,若其它条件不变,但入口气量增加,则出口气体组成将()。
AA 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定4.在填料塔中,低浓度难溶气体逆流吸收时,若其它条件不变,但入口气量增加,则出口液体组成()。
第三章: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吸收和散射3
e dz'
z
(3.4.4)
• 方程(3.4.2)可改写为: dI ( ; , ) I ( ; , ) J ( ; , ) (3.4.5) d • 式中源函数为
• 由此可见主导漫射强度传输的基本参数是消光系数(或 光学厚度)、单散射反照率,以及相函数。
21
(3.5.1a)
大气遥感
• 由于吸收作用,净通量密度由高层项低层逐渐 减小。于是,净通量密度的损耗,即微分层净 通量密度的散度为 • ΔF(z) = F(z) F( z + Δz ) (3.5.1b)
因为能量守恒,吸收的辐射能必定用于加热该层。 因此,由于辐射传输而得到的加热,按照温度 变化率来表达: ΔF(z) = Cp Δz
P I • 式中: 0 是入射强度; () 是相函数; eff 是散射发生的
有效立体角;r 是粒子和观测者之间的距离; s 是 散射截面;4 是整个球体空间的立体角。
4
大气遥感
• 散射截面σs可由球体光散射的洛伦茨-米散射理 论导出,可以写成下列展开式: • σs /a2 = Qs = c1 x4 (1 + c2 x2 + c3 x4 + … ) • 式中a是半径; Qs 称为散射效率, x 2a / • 粒子在无吸收情况下的系数
4 2
2
5
大气遥感
几何光学
• sinθi /sinθt = υ1/υ2 = m m是第二种介质相对于第一种介质的折射率。 • 按照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地基雷达) 、航 空、航天(卫星) 、航宇遥感。
– 地基遥感:要考虑地球-大气曲率及大气折射 – 航天遥感:视大气为平面平行大气。从这个理论角 度看,地基探测要复杂一些。
第三章SO2吸收系统
第三章 SO2吸收系统3.1、系统简介SO2吸收系统是整个脱硫装置的核心系统,对烟气除去SO2等有害成分的过程主要在这个系统完成。
本系统主要是由吸收塔、浆液循环泵、除雾器、吸收塔搅拌器及氧化风机等组成。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是由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两个过程组成。
在物理吸收过程中SO2溶解于吸收剂中,只要气相中被吸收气体的分压大于液相呈平衡时该气体分压时,吸收过程就会进行,吸收过程取决于气-液平衡,满足亨利定律。
由于物理吸收过程的推动力很小,所以吸收速率较低。
而化学吸收过程使被吸收的气体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溶液表面上被吸收气体的分压,增加了吸收过程的推动力,吸收速率较快。
FGD反应速率取决于四个速率控制步骤,即SO2的吸收、HSO3氧化、石灰石的溶解和石膏的结晶。
3.2、吸收反应原理3.2.1、物理过程原理SO2吸收是从气相传递到液相的相间传质过程。
对于吸收机理以双膜理论模型的应用较广,双膜理论模型如图所示。
图中p表示SO2在气相主体中的分压,pi表示在界面上的分压,c和ci则分别表示SO2组分在液相主体及界面上的浓度。
把吸收过程简化为通过气膜和液膜的分子扩散,通过两层膜的分子扩散阻力就是吸收过程的总阻力。
气体吸收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界面而被吸收剂吸收的量称为吸收速率。
根据双膜理论,在稳定吸收操作中,从气相传递到界面吸收质的通量等于从界面传递到液相主体吸收质的通量。
吸收传质速率方程一般表达式为:吸收速率=吸收推动力×吸收系数,或者吸收速率=吸收推动力/吸收阻力。
吸收系数和吸收阻力互为倒数。
3.2.2、化学过程原理3.2.1.1、SO2、SO3和HCl的吸收:烟气中的SO2和SO3与浆液液滴中的水发生如下反应:SO2 + H2O → HSO3— + H+SO3 + H2O → H2SO4HCl遇到液滴中的水即可迅速被水吸收而形成盐酸。
3.2.1.2、与石灰石反应浆液水相中的石灰石首先发生溶解,吸收塔浆池中石灰石溶解过程如下:CaCO3 + H2O → Ca2+ + HCO3— + OH—水中石灰石的溶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过程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a. 固态石灰石颗粒的颗粒尺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ML
M S (1 x ) M A x
MS
E
S
HMS
H 的讨论:1)H 大,溶解度大,易溶气体。
2)p 对H 影响小。 3) T H
(2)
y mx
*
m——相平衡常数,无因次。
m与E 的关系 :
p Py
* A *
*
y P Ex
E m P
m 的讨论:1)m 大,溶解度小,难溶气体。
讨论: 1)E 的影响因素:溶质、溶剂、T。 物系一定, T E 2)E 大,溶解度小,难溶气体 E 小,溶解度大,易溶气体 3)对于理想溶液,E即为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 4)E 值的计算:在恒定的温度下,对指定物系测得一 系列x及P*,计算
P* lim E x 0 x
5)E 的来源:实验测与摩尔分数的关系:
nA mwA / M A xA n mwA / M A mwB / M B mwN / M N
wA /M A wA /M A wB /M B wN /M N
2、质量比与摩尔比 质量比:混合物中某组分A的质量与惰性组分B (不参加传质的组分)的质量之比。 mA aA mB 摩尔比: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数与惰性组分摩 尔数之比。
(二) 亨利定律其他形式 根据组分组成的表示方法不同,亨利定律又可以 表示成如下的形式:
cA p H
* A
H——溶解度系数, kmol/(m3· kPa) cA——摩尔浓度,kmol/m3;
Ex H 与E 的关系: cA c c * pA x H c H
* pA
c E H
nA 气相: YA nB
nA 液相: X A nB
质量分数与质量比的关系:
aA wA 1 aA
wA aA 1 - wA
摩尔分数与摩尔比的关系:
X x 1 X
Y y 1Y
x X 1 x
y Y 1 y
3、质量浓度与摩尔浓度 质量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 摩尔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数。 nA cA V 质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平衡时溶质在气相和液 相中的浓度的关系曲线。
溶解度/[g(NH3)/1000g(H2O)] 1000
0 oC 10 oC
250 溶解度/[g(SO2)/1000g(H2O)] 200 150 100 50 0 40 60 80 pSO2/kPa
0 oC
概述(Introduction) 吸收操作的经济性
吸收操作的费用主要包括: (1)气液两相流经吸收设备的能量消耗,指泵送液体、风机 送气的能耗。 (2)溶剂的挥发损失和变质损失。 (3)溶剂的再生费用,即解吸操作费,此项所占的比例最大。 常用的解吸方法有升温、 减压、吹气,其中升温与吹气特 别是升温与吹气同时使用最为常见。
2) T m
p m
* (3) Y mX
在低浓度气体吸收计算中,通常采用基准不变的比摩尔 分数 Y( 或 X )表示组成。
气相中溶质A的摩尔数 y Y 气相中惰气B的摩尔数 1 y 液相中溶质A的摩尔数 x X 液相中溶剂S的摩尔数 1 x
比摩尔分数表示组成的平衡关系
概述(Introduction) 吸收与蒸馏的区别
• 相同点:同为气液相之间的传质、传热过程 • 区别: 1、建立两相体系的方法不同 蒸馏:采用改变物料状态参数的方法使混合的物系 内部产生第二个物相。 吸收:采用从外界引入另一个相态的方法形成两相 系统。
2、操作条件和组分的传递方式不同 蒸馏:液相汽化和蒸汽的冷凝同时进行,在相界面轻、 重组分同时向相反的方向进行。 吸收:液相温度远远小于其沸点,只有溶质分子进入 液相的单向传递,而气相中的惰性组分在界面处于 “停滞”状态。
mX Y 1 (1 m ) X
*
X —— 溶质在液相中的比摩尔分数; Y * —— 与X 呈平衡的气相中溶质的比摩尔分数。 当 m 趋近 1 或当 X 很小时
Y * mX
3.1.2 相平衡关系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传质过程的方向 气、液相浓度 (y,x) 在平 衡线上方(P点):
相对于液相浓度 x 而言, 气相浓度为过饱和 (y>y*),溶质 A 由气相 向液相转移。 相对于气相浓度 y 而言, 液相浓度欠饱和 (x<x*) , 故液相有吸收溶质 A 的 能力。
气液两相的接触方式
连续接触 (也称微分接触 ):气、 液两相的浓度呈连续变化。如填 料塔。
溶剂
溶剂
规整填料 塑料丝网波纹填料
散装填料 塑料鲍尔环填料
气体
气体
级式接触:气、液两相逐级接 触传质,两相的组成呈阶跃变 化。 如板式塔。
a 微分接触
b 级式接触
图9-2 填料塔和板式塔
概述(Introduction) 吸收剂的选择要求 1.溶解度大; 2.选择性高; 3.再生容易; 4.挥发性小; 5.粘度低; 6.化学稳定性高; 7.腐蚀性低; 8.无毒、无害、价廉等。 选择原则:经济、合理。
解吸或脱吸 (desorption) :与吸收相反的过程,即溶质从液 相中分离而转移到气相的过程。
物理吸收 (physical absorption) :吸收过程溶质与溶剂不发 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可视为单纯的气体溶解于液相的过 程。如用水吸收二氧化碳、用水吸收乙醇或丙醇蒸汽、 用洗油吸收芳烃等。
概述(Introduction)
2. 亨利定律其他形式 (一)组成表示法 1、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 质量分数:在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占混合物总 质量的分数。
mA wA m
摩尔分数:在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数占混合 物总摩尔数的分数。
气相: 液相:
nA yA n
yA yB yN 1
xA xB xN 1
吸收质或溶质(solute):混合气体中的溶解组分,以A表示。 惰性气体(inert gas)或载体:不溶或难溶组分,以B表示。 吸收剂(absorbent):吸收操作中所用的溶剂,以S表示。 吸收液(strong liquor):吸收操作后得到的溶液,主要成分 为溶剂S和溶质A。 吸收尾气(dilute gas):吸收后排出的气体,主要成分为惰性 气体B和少量的溶质A。
多组分吸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分被吸收。
溶解热:气体溶解于液体时所释放的热量。化学吸收时, 还会有反应热。
非等温吸收:体系温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吸收过程。
等温吸收:体系温度变化不显著的吸收过程。
概述(Introduction)
吸收操作的用途: (1) 制取产品 用吸收剂吸收气体中某些组分而获得产品。 如硫酸吸收SO3制浓硫酸,水吸收甲醛制福尔马林液, 碳化氨水吸收CO2制碳酸氢氨等。 (2) 分离混合气体 吸收剂选择性地吸收气体中某些组分以 达到分离目的。如从焦炉气或城市煤气中分离苯,从乙 醇催化裂解气中分离丁二烯等。 (3) 气体净化 一类是原料气的净化,即除去混合气体中的 杂质,如合成氨原料气脱 H2S、脱 CO2等;另一类是尾 气处理和废气净化以保护环境,如燃煤锅炉烟气,冶炼 废气等脱除SO2,硝酸尾气脱除NO2等。
第三章 气体 吸收 Gas Absorption
3.1 概述 3.2 气液相平衡 3.3 分子扩散与单相传质
3.4 对流传质
3.5 吸收塔的计算
3.6 解吸及计算
3.7 其他吸收类型
概述(Introduction)
吸收分离操作:利用混合气体中各组分 (component)在液体 中溶解度(solubility)差异,使某些易溶组分进入液相形成溶 液(solution),不溶或难溶组分仍留在气相(gas phase),从而 实现混合气体的分离。 气体吸收是混 合气体中某些 组分在气液相 界面上溶解、 在气相和液相 内由浓度差推 动的传质过程。
mA GA V
GA w A
cA xA c
c—混合物在液相中的总摩尔浓度,kmol/m3; —混合物液相的密度,kg/m3。
4、气体总压与理想气体中组分的分压 总压与某组分分压之间的关系:
pA=PyA
pA YA p pA
nA pA cA V RT
摩尔比与分压之间的关系: 摩尔浓度与分压之间的关系:
3.1.1 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气体吸收涉及到相际传质过程。
平衡问题:物质传递的方向和限度; 传质速率问题:传质推动力和阻力。过程快慢的问题。 相平衡:相间传质已达到动态平衡,从宏观上观察传质已 不再进行。 对单组分物理吸收:相数 = 2,组分数 = 3 相律 F =-N+2 自由度 = 3,即在温度、压力和气、液相 组成四个变量中,有三个独立变量。 在温度和压力一定的条件下,平衡时的气、液相组成具有 一一对应关系。 平衡状态下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称为平衡分压或饱和分压, 与之对应的液相浓度称为平衡浓度或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 度。
化学吸收(chemical absorption):溶质与溶剂有显著的化学 反应发生。如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 用稀硫酸吸收氨等过程。化学反应能大大提高单位体积 液体所能吸收的气体量并加快吸收速率。但溶液解吸再 生较难。
单组分吸收:混合气体中只有单一组分被液相吸收,其余 组分因溶解度甚小其吸收量可忽略不计。
p* Ex
—— 亨利定律
式中: p* —— 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kPa; x —— 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 E —— 亨利系数,kPa。
亨利系数的值随物系的特性及温度而异; 物系一定,E 值一般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 E 值的大小代表了气体在该溶剂中溶解的难易程度; 在同一溶剂中,难溶气体 E 值很大,易溶气体 E 值很小; E 的单位与气相分压的压强单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