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用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套官员的职位和职务等级体系。
它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
下文将从官员的选拔方式、官员的等级与职务以及官员的权力与责任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
首先,官员的选拔方式。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考试选拔,二是通过世袭或举荐选拔。
其中,考试选拔是中国古代的一大特色。
例如,自唐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
乡试是在地方进行的一次考试,通过后就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省城或者大城市进行的一次笔试和口试,通过后就可以参加殿试。
殿试就是在皇宫内进行的一次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官员职位。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选拔官员的过程更加公平公正,也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广阔的渠道。
其次,官员的等级与职务。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等级分为九品、十二品和二十四品等多个等级。
九品官分别是卿、令、从官、郡守、推官、知府、县令、主簿和司狱。
十二品官分别是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和从九品。
二十四品官分别是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正十品、从十品、正十一品、从十一品、正十二品、从十二品、正十三品、从十三品、正十四品和从十四品。
不同的官员等级可以对应不同的职务,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官员体系。
最后,官员的权力与责任。
中国古代的官员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职责。
他们负责管理国家和地方的政务、治理百姓、制定政策等。
不同等级的官员有不同的权力与责任。
例如,卿官是最高等级的官员,他们承担着重要的职责,直接辅佐庙堂之上的君主。
而县令则是地方官员的代表,负责政务和民生管理。
官员的权力和职责相互制衡,使得国家和社会的运转更加有条不紊。
第七讲中国古代的职官与科举制度
第七讲中国古代的职官与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职官与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官僚统治的方式之一、职官制度是指国家根据不同的职责和地位,对官员进行分类,制定不同的官职,从而形成官员的等级体系和官员的晋升制度。
科举制度是指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主要是通过举行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
职官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早期的职官体系主要是建立在世袭制度的基础之上,贵族子弟通过世袭成为官员。
但到了秦朝,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职官制度出现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统一全国官制,规定了12个等级的职官,并实行培植替代制,世袭制逐渐淡化。
随着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进一步完善。
西汉时期,制度化的官僚体系逐渐形成,设立了中央官署和地方官署,实行了举荐制和考试制,官员的选拔和晋升开始与功绩和才能挂钩。
到了隋唐时期,官员的选拔制度更加完善,科举制度开始得到重视。
唐朝实行了明经科举制度,为进士科举、明经科举、明经进士科举和明经进士解元科举制度等。
明经科举主要考察候选人的经义知识,是普通士子参加的科举考试,能够通过明经科举考试的候选人可以进入州县官,并且可以晋升到朝廷的公务员。
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形成并发展成熟。
宋朝的科举制度非常严格,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每次考试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科举考试成为了宋朝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也使得官僚阶层的选拔更加公正和公平。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中国文人阶层成为了政治统治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奠定了文人士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同时,科举制度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典和文学作品,使得文人们热衷于研究文化和文学。
然而,科举制度也有一些问题和弊端。
由于科举考试的内容过于注重经义和文学,导致官员普遍缺乏实际才能和管理能力,严重制约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发展。
同时,科举制度也使得读书人成为社会的精英,削弱了军事和实际技能的重要性,不利于国家军事实力的提升。
职官制度
• 西汉时从万石至斗食佐史,共22级 • 1)万石:三公,月350斛,年4200石; • 2)中二千石:九卿,月180斛,年2160 石; • 3)真二千石:诸侯相等,月150斛,年 1800石; • 4)二千石:郡太守等,月120斛,年 1440石; • 15)三百石:次县长,月40,年480石; • 17)二百石:县丞、县尉,月30斛,年 360石;
• 封建皇帝有文学侍从。汉代选文章经 术之士待诏金马门,供奉辞赋,讲论 六艺。唐初设翰林院,是文人和卜医 技术待诏的处所。唐玄宗以翰林待诏 (后称翰林供奉)草拟诏令、应和文 章。翰林待诏也是文学侍从的性质。 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 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宋代学士 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明清称为翰林院, 但职掌和唐宋有所不同。 • 侍奉皇帝讲读称为侍读、侍讲。
• 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右仆射、使 持节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兼御史 大夫、上柱国、南川郡王、赠司空刘 公神道碑
• “开府仪同三司”是文散阶,从一品, “检校尚书右仆射”是过问尚书右仆射 的事务,“使持节”意思是有调动军事 的权力,“泾州刺史”是此人的职务, 从三品,“兼御史大夫”是荣誉兼职, “上柱国”是此人的勋位,“南川郡王” 是此人的爵位,“赠司空”是死后追赐 官。
•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体制类 似中央,也有丞相、参知政事等官。 • 明初沿袭元制,后改称承宣布政使司,简称 布政司,但习惯仍称为“省”;长官为左右 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明代有战事时,派朝 臣出巡地方,处理军务,称为巡抚。遇有军 事问题牵连几省,巡抚不能解决时,则派总 督处理。总督巡抚都是临时差使,不算正式 地方官。 • 清代总督巡抚才成为固定的“封疆大吏”, 巡抚是省级的最高长官,总督则总揽一省或 两三省的军民要政。这样,布政使就只管财 政和人事,成了督抚的下属了。
7、古代职官制度
◎三衙:殿前司、侍卫司(马军司、步军司),长官 为都指挥使,下置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副都虞 候各一人。
●地方官制:路、州、县三级系统
〇太宗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真宗时增为十 八路,神宗以后增至二十四路,南宋实辖十六路 ),作为监察区。路设转运使司、提点刑狱使司 、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〇始皇三十三年 开胡、越置南海 、桂林、象郡、 九原四郡。又析 内郡为常山、河 内、东海、济北 、胶东、衡山六 郡。 ●郡设守、尉、 监,县设令/长 、丞、尉。Βιβλιοθήκη ●西汉郡县制、分封制并行:
〇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全国分为103个 郡/国,辖1578县(县1356,道29,侯国193)
●东汉设置州:司隶校尉部、冀州、幽州、豫州、 徐州、青州、兖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 扬州、交州共13个一级行政单位。州置州牧(刺 史)。
〇兵部: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 〇刑部: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 〇工部: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〇各部设尚书、侍郎各一人,各司设郎中、员外郎
高宗、武后时三省六部的更名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高宗 东台 西台 中台 司列太常伯 司元太常伯 司礼太常伯 司戎太常伯 司刑太常伯 司平太常伯
◎转运使司(漕司),以转运使或都转运使为长官, 下设副使、判官,掌一路财赋和监察。
◎提点刑狱司(宪司),以提点刑狱为长官,掌一路 刑狱之事的复核和监察。
◎提举常平司(仓司),管理各路常平仓,兼行按察 。
◎经略安抚使(帅司),设置于边境诸路,掌本路军 、政、财及监察大权。(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一)中央官制 秦代: 皇帝以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
秦代中枢机构 分工职责 代表人物
丞相(相国、宰相) 处理国政 吕不韦、李斯
太尉
掌管军事 (形同虚设)
御史大夫
秘书长
冯劫
兼管监察
汉代
(一)中央官制
汉初,沿用秦制;(丞相萧何、曹参、 陈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周昌)
汉武帝时,丞相位贵权轻;
汉末,三公改名,皆为丞相。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隋代:吏礼兵刑民工“六部” 唐代: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 台 谏 之 分 , 一 查 百 官 , 一 谏 皇帝。但是宋代以后,台谏合流。 对皇帝的制约,几乎不存在。”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文官)
监察官(台官):御史大夫、御史 谏官:谏大夫、谏议大夫、补阙、拾 遗
职官制度解释
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
官吏,其内容包括职官的名称、职权范 围、品级地位等。
职官制度一般特指中国古代的官职设置
制度。
职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品阶勋爵
(一)中央官制
战国:
将相分掌文武权柄。 《将相和》 【特例】
1、楚国最高长官令尹 (《屈原》中的令尹子兰) 2、次于令尹的武官上柱国
尚书
执行
尚书令
中书
取旨
中书令
门下
审核
门下侍中
(一)中央官制
唐朝【同为宰相】
中枢机构
设置情况
尚书
李世民当过,不授。
中书 门下
官位太高, 不轻易授人。
(一)中央官制
宋代(三省仅剩中书)
中枢机构 职责范围 正职称号
中国古代的官员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制度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三公九卿制:这是秦汉时期的官制,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三公,行使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
九卿则是各部门的官员,负责各项事务。
2. 三司六部制:这是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官制,三司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六部则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自负责相关领域的政务。
3. 九品中正制: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再由大中正推举小中正,然后对人才进行评级,共分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评级后,由吏部根据评级结果进行官职的任命。
4. 科举制:这是隋唐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考试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官职。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仿明制,改内三院(秘书院、弘文院、国史院)为内阁;另 一方面,皇帝选亲信组成亲自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协助皇 帝处理政事。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在此基础上设立军机处, 掌管相要。
精品课件
2、中央各行政机构
❖ 秦汉时期中央各行政机构的长官叫九卿:①奉常 (太常)掌宗庙祭祀和各种礼仪;②郎中令掌管官 廷侍卫;③卫尉掌管宫门近卫兵;④太仆掌管皇帝 车马;⑤廷尉掌司法,是最高法官;⑥典客管理诸 侯及少数民族来朝事宜;⑦宗正管理皇族事务;⑧ 治粟内史管理租税赋役;⑨少府掌管官廷总务。
舜帝画像与传位于儿子夏启,形成了夏商时期的王位的世袭 制度。
❖ 周代,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紧密 结合,形成了王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和世卿世禄制。 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平民百姓“面朝黄 土背朝天”,与政治几乎无缘。
❖ 秦代废除了世袭制,采取官俸制度。选官不问出身, 量才录用,实行俸禄制度,在官有俸禄免官则无。 官吏有任期,子孙无特权。
书仆射、中书令和侍中同为宰相。唐高宗后以“同平章事” 为宰相。
❖ 宋代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
相。另设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文武大权。
❖ 元代以中书省为宰相府,中书令常以太子兼任,实际的宰
相职务是左右丞相、平章政事。
❖ 明代,沿袭旧“三公”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都督府、
御史台三大机构,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后撤消中书 省,增设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精品课件
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精品课件
❖ 科举即分科举士,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 选拔官员的制度。
❖ 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5 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5年)举行最 后一科进士考试。历时一千三百多年的科 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 刻的影响。
中国历代职官制度
中国历代职官制度所谓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那个地点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科举是以考试为要紧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职官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我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显现的,因此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
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形十分复杂。
我国古代职官的进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夏、商两代,前后大约一千年。
(商)国君称“后”称“王”,手下要紧官员称“史”、“巫”。
商后期王族长老称“父师”、“少师”,对王负有辅佐之责,如箕子、比干。
治理家务的臣仆称“臣”、“宰”、“尹”等。
(殷纣王在位,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辞职隐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谏,被罚作奴隶;纣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则因进谏被剖心致死。
孔子讲,“殷有三仁焉”。
)第二个时期从西周到春秋,大约六、七百年。
国君称“天子”、“天王”。
王位继承人称“太子”、“东宫”。
王妻称“后”。
(《诗·小雅·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国和邑是地点政府。
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职务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能够代王行事。
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治理军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职,以太史为首的教育文化部门治理神事、教育、秘书、历法等职,金文并称之为“卿士寮”、“太史寮”。
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
太史之下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等职,内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奠礼仪,乐师掌管音乐与教育。
临时设置的辅导君主礼仪的称“相”,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或“太宰”、“冢宰”,负责王宫警卫并教习武艺的称“师氏”或“师”,王宫的卫士称“虎贲(bēn)”,王的近臣称“小臣”。
古代文化常识四古代职官整理
•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
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 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 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 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 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 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 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 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 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 撰,史官,故称太史。
宋:二府三司
明
清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 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雍正帝设立 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 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2、地方官职
秦汉 隋唐 宋 明清
主要行政区
郡 州 州 府
郡守 刺史(长史、司马)
主要行政区 汉—州(监察区)——刺史 隋唐—道(监察区)——黜陟使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 预新政。”
•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 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
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 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 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 长官。
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
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六部制从隋唐
开始实行,一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直延续到清末。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一、制度的背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着密切关系。
早在商代,由于武庙、宗庙、祖庙的建立,宫廷中便出现了吏、仆、属等人员来管理宫廷事务。
周朝的封建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基础,封建诸侯通过诸侯大夫来管理谏纳卿士,这样建立了一个具有等级森严的职官系统。
而在秦朝,由于强化了集权制度,建立了县官制度,使得地方行政机构的职官制度也得以建立。
随后的汉朝,明确制定了九等官爵的制度,进一步将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发展得更加完善。
二、制度的结构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结构非常复杂,一般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中央官制按照从上到下的层级分为数个最高行政机构,如太常、太宰、太尉、司徒等,而每个行政机构里又分为不同的官职,如太宰下辖的有协律、将军、大鸿胪等。
地方官制则按照地区来划分,例如北方的京兆府、南方的揚州府等,每一个地区里都设有地方官员来管理行政事务。
此外,还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官员,如太常寺、大行台、盐铁署等。
这些机构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官员任命与管理系统。
三、制度的运作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运作一般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的。
首先,中央政府通过选拔考试的方式选出一部分优秀的人才,然后根据岗位需求将其分配到不同的职官中。
官员们将按照等级进行排名,官职越高,责任越大,待遇也越高。
此外,中国古代职官制度还注重官员的监管与考核。
官员在就任之前需要接受考试或面试的检查,而在任内也会接受不定期的考核与评估。
如果官员表现出色,则有可能获得晋升或奖励;如果表现不佳,则有可能被贬谪或惩罚。
四、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这一制度的完善为中国古代政府的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通过选拔与任命,政府能够获取到一批能力较强的官员来管理行政事务,从而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
其次,职官制度的运作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
官员们的晋升与贬谪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与标准进行的,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发生。
中国职官制度
二、隋唐宋地方官制
3.宋代地方官制为路、州、县三级。县的 长官称“知某县事”,州的长官称“知某 州事”。首都及重要州郡设府,长官为府 尹或知府。州之上为路,路设臵掌管军事 和民政的经略安抚司,长官为经略安抚使; 掌管钱粮征收和谷物转运的转运司,长官 为转运使;掌管司法、刑狱、监察的提点 刑狱司,长官为提点刑狱公事;掌管贷放 钱谷和茶盐产销专卖的提举常平司,长官 为提举常平司。
隋朝三省六部制图表
二、隋唐宋元的三省制
3.宋代的宰相遇事须以札子向皇帝请旨, 宰相听命执行,权力小于唐代。
4.元朝以中书省总理政务,枢密院执掌兵权。 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印
三、明清的内阁制
1.朱元璋撤中书省,废丞相,一切政务统归六部, 由皇帝亲自辖制,传统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明成 祖时命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因该机 构设在宫廷,故称内阁。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秦行政机构示意图
皇帝
太尉 丞相 郡 县 御史大夫
二、隋唐宋元的三省制
1.隋唐建立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结构的 中央官制。三省尚书省、中书省和门 下省,其职责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 审核,尚书省执行。 2.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 工六部,分掌管官吏任免、军事、赋 税、财政;司法、科举、学校、工程、 水利、交通等,“六部”之名沿用到 清末。
谢谢欣赏
三、元明清地方官制
1.元代全国划为10个行省,行中书 省为中央派驻行省的机构,行省长官 为地方高级官员。行省之下为路、府 (州)、县三级,长官分别为总管、知 府(知州)、县尹。
元代的地方官制 行省的设置
三、元明清地方官制
2.明代地方行政为省、府(州)、县三 级。省的长官为左、右布政使,布政使司 是省的最高行政机构,主管民政和财政。 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刑狱,长官为 提刑按察使;设都指挥使司掌管一省军事, 长官为都指挥使。省下设府,长官为知府; 府下设县,长官为知县。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一套复杂且多变的官僚系统。
这套制度从西周时期开始逐渐发展和完善,经历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变革。
以下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一些关键特点:一、西周时期●官职分封制:基于封建制度,君主将土地和政治权力分封给诸侯和贵族。
●九品中正制:这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根据官员的品行和家世来确定其官职。
二、秦朝●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吏部选举: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开始有了科举考试的雏形。
三、汉朝●推恩令:为了稳定社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推恩令,将官职赐予功臣的子孙。
●九品官人法:类似于西周的九品中正制,依据家世和品行选拔官员。
四、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确立科举考试为主要的官员选拔方式,减少了对世袭制度的依赖。
●三省六部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机构,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五、宋元明清●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出现了不同级别的考试,如乡试、会试和殿试。
●内阁和六部:明清时期,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则负责具体事务。
六、特点总结●等级制度:官员分为不同等级,有严格的品级之分。
●考试选拔:从隋唐开始,科举考试成为主要的官员选拔方式。
●官僚体系:形成了一套复杂的官僚体系,包括地方和中央两个层级。
●世袭与任命:早期官职多半世袭,后来逐渐转向考试和任命制度。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不同朝代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摇摆。
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科举制度,它促进了社会流动,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古代文化——职官制度
古代文化——职官制度古代文化,职官制度古代文化中的职官制度是指古代社会中的各种职位和官职的设立、职责分工以及选拔任用的制度。
在古代文化中,职官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和统治者权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古代职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人类社会。
当时,人类开始建立社会组织,为了更好地管理事务,必须将各种任务分工,有人专门负责农耕,有人负责狩猎,有人负责守卫领地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需要有一些人来统筹协调各种事务,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于是,各种职官制度逐渐产生。
最早的职官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夏朝、商朝和周朝等时期。
在这些朝代中,国家事务由君主和贵族们共同管理,具体的职官则主要由贵族子弟担任。
这些职官有的是管理领地的官员,有的是负责司法和征税的官员,有的是军事将领等。
职官制度的实行,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治理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官制度逐渐演化,趋向更加规范和系统化。
在中国的秦朝时期,实行了较为完善的官僚体制。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非常庞大的官僚系统,各级官员按照等级层次和行政区划,负责不同的事务。
这些官员通过考核选拔,以及严格的晋升和降级制度,确保了官员们的忠诚和能力。
不仅在中国,职官制度也在其他古代文明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就采用了较为完善的职官制度。
雅典的市民由选拔出的官员组成,他们负责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官员都是公职人员,不但不领取工资,还需要自己出钱操办公务。
这种职官制度在中小规模的城邦中较为常见,而在大型帝国中较为少见。
职官制度在古代文化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首先,它有助于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通过设立各种职位和官职,可以让合适的人负责相应的事务,提高管理效率。
其次,职官制度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控制和操纵社会的手段。
通过选拔和任用合适的官员,统治者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巩固自己的权力并加强统治。
最后,职官制度还反映了社会的等级结构和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 职官制度
四、官僚的政治人格
强烈的参政意识与企盼知遇意识 自觉的忠君意识, 自觉的忠君意识,臣僚极易养成一种依附性 人格,把人生价值与崇高理想寄托于君主。 人格,把人生价值与崇高理想寄托于君主。 主奴意识,古代官僚组织中的权威与服从, 主奴意识,古代官僚组织中的权威与服从, 导致权威者和服从者的关系异化为人身依附 关系,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官僚的政治人格。 关系,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官僚的政治人格。
二、监察制度
御史制: 御史制:秦至两晋南北朝期间 台院制: 台院制:唐、宋、元三代 都察院制: 都察院制:明清两朝 监察制度在历代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监察制度在历代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监察组织具有整饬吏治、检举不法、 监察组织具有整饬吏治、检举不法、维护纲 巩固君权的功能。 纪、巩固君权的功能。
中央集权的强化
中央集权以对帝王的绝对崇拜和无条件服从为依 它是中国古代官制的基础和内核, 归,它是中国古代官制的基础和内核,也是古代 官制嬗递演变的直接动因。 官制嬗递演变的直接动因。 从设官分职的角度看,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从设官分职的角度看,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大 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元代以前是宰相制的君主专 制,宰相辅君佐政,听命于君而支配百官。明清 宰相辅君佐政,听命于君而支配百官。 两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 两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取消了宰相 皇帝直接行使中央政府的各种权力。 制,皇帝直接行使中央政府的各种权力。 中央集权下的官僚体制的又一特征是君尊臣卑, 中央集权下的官僚体制的又一特征是君尊臣卑, 君臣关系本质上是主奴关系。 君臣关系本质上是主奴关系。
元明清地方官制
元代把全国划为10个行省, 元代把全国划为 个行省,行省是地方最高一级 个行省 的行政机构,之下为路、 )、县三级 县三级。 的行政机构,之下为路、府(州)、县三级。 明代地方行政为省、 )、县三级 县三级, 明代地方行政为省、府(州)、县三级,省的长 官为左右布政使,设布政使司、 官为左右布政使,设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 都指挥使司;省下设府,长官为知府;府下设县, 都指挥使司;省下设府,长官为知府;府下设县, 长官为知县。明代有州,一种与府同级, 长官为知县。明代有州,一种与府同级,称直隶 一种与县同级,称散州或属州。 州;一种与县同级,称散州或属州。 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 )、县三 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府(州、厅)、县三 省的最高长官为总督、巡抚。 级,省的最高长官为总督、巡抚。乾隆时设分守 分巡道,带兵管辖府、 道、分巡道,带兵管辖府、州,其行政长官叫作 道员或道台。 道员或道台。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包括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
比如,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司,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也是一大特色。
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古代大臣职位表
唐朝官员品级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爵:王从一品: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勋:国公正二品: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特进武散官:镇军大将军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上: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文散官:正议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军都尉正四品下: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文散官:通议大夫武散官:壮武将军从四品上: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文散官:太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勋:轻车都尉从四品下: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文散官:中大夫武散官:明威将军正五品上: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文散官:中散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正五品下: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文散官:朝议大夫武散官:宁远将军视正五品:萨宝从五品上: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文散官: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从五品下: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武散官:游击将军正六品上: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文散官:朝议郎武散官:昭武校尉勋:骁骑尉正六品下: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文散官:承议郎武散官:昭武副尉从六品上: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文散官:奉议郎武散官:振威校尉勋:飞骑尉从六品下: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文散官:通直郎武散官:振威副尉正七品上: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文散官:朝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勋:云骑尉正七品下: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文散官:宣德郎武散官:致果副尉从七品上: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文散官:朝散郎武散官:翊麾校尉勋:武骑尉从七品下: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文散官:宣义郎武散官:翊麾副尉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正八品上: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文散官:给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正八品下: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文散官:征事郎武散官:宣节副尉从八品上: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文散官:承奉郎武散官:御侮校尉从八品下: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文散官:承务郎武散官:御侮副尉正九品上: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文散官:儒林郎武散官:仁勇校尉正九品下: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文散官:登仕郎武散官:仁勇副尉从九品上: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文散官:文林郎武散官:陪戎校尉从九品下: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文散官:将仕郎武散官:陪戎副尉。
古代文化——职官制度
古代文化——职官制度古代文化,职官制度古代文化中的职官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代社会政治组织和管理体制之一、职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对于塑造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及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职官制度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代,经历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但是真正完整和系统的职官制度则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秦代开始形成,不过该制度在汉代进行了进一步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制度。
职官制度是根据职位等级和功绩来安排和管理官员的职务、待遇和任命。
根据职官制度,官员根据官位等级的高低,按照特定的程序晋升和升迁。
官员的职务和待遇不仅取决于其个人才能和功绩,还与其家世和出身有关,有明确的上升和下降规则。
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区分,最高级别的称为“九品中正制”,官员按照等级分为九品,每个品级又分为上中下三等,拥有不同的头衔和待遇。
等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官员的权力、荣誉和社会地位。
除了官员的等级划分之外,职官制度还对官员的任命、考核和晋升设置了具体的制度。
例如,官员的任命是由皇帝或朝廷正式任免,有明确的程序和规定。
同时,官员还需要参加科举考试才能晋升到更高的官员职位。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拔制度,通过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才进入官场,为官员的选拔提供了公平和公正的机制。
职官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为国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政府机构和组织体系,使得国家能够有序地进行管理和治理。
其次,职官制度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个晋升和发展的途径,使得个人能够根据自身的才能和努力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
同时,职官制度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规范了官员的行为和责任,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然而,职官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由于官员的任命与家世和出身有关,出现了官僚主义和世袭现象,阻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和进步的发展。
另外,职官制度的等级划分也导致了权力的集中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削弱了地方自治的可能。
古代职位表
古代官职制度与职位表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古代官职制度的历史演变
先秦时期的官职制度
夏朝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卿、大夫、士等 -官职分工明确,负责政治、军事、祭
祀等方面的工作
商朝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尹、宰、师等 -官职等级制度逐渐完善,权力集中在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职制度
三国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
• 官职制度受到战乱影响,但仍保持一定稳定性
两晋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丞相、御大夫、太尉等
• 官职制度进一步发展,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
南北朝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
• 官职制度受到战乱影响,变动较大,但仍有参考价值
层官员手中
⌛️
西周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公、卿、大夫、士等 -官职制度更加严密,等级森严,
有利于维护封建秩序
秦汉时期的官职制度
秦朝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
• 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官职分工明确,权力高度集中
汉朝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
• 官职制度逐渐完善,实行察举制度,选拔人才
中央官职
⌛️
军队官职
•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等
• 大将军、将军、校尉等
地方政府官职
• 刺史、长史、司马等
宋朝的官职职位表
中央官职
地方政府官职
军队官职
•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
• 知州、通判、县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管地方军政。五军都督府掌握统兵之权, 分管地方军政。五军都督府掌握统兵之权,兵部掌握 调兵之权。 调兵之权。 内阁,负责奏章票拟。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内阁,负责奏章票拟。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 国大事。南书房,替皇帝草拟谕旨。军机处, 国大事。南书房,替皇帝草拟谕旨。军机处,由皇帝 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皇帝旨意, 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皇帝旨意, 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辽: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 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 统治汉人和渤海人。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 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 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西夏:中书省,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 西夏:中书省,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 元: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 行使宰相权利。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行使宰相权利。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除河北、山西、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 书省直接管理外,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宣政院, 书省直接管理外,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宣政院,统 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澎湖巡检司, 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 和琉球。 和琉球。 明:废丞相,权分六部。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废丞相,权分六部。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俗称为“ 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俗称为“省” ,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立提刑按察使 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设都指挥使司, 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设都指挥使司,
夏朝:设置官职。 夏朝:设置官职。 秦朝: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秦朝: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 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 负责管理军事。 负责管理军事。 唐朝:中书省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 唐朝:中书省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 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六 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 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 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 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 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 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 设。 北宋: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枢密院: 北宋: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枢密院:调 兵机构。枢密使,管军事,分割宰相军权;三司使, 兵机构。枢密使,管军事,分割宰相军权;三司使,管 财政,分割宰相财权。知州:州的长官。通判:监督知 财政,分割宰相财权。知州:州的长官。通判: 直接向皇帝报告。转运使:各路管理财政的官员。 州,直接向皇帝报告。转运使:各路管理财政的官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