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六章第2节《地质灾害》优质说课稿
6.2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二பைடு நூலகம்讲授新知
1.介绍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如滑坡的形成原因、泥石流的危害等。
3.介绍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如工程防治、非工程防治等,并分析其优缺点。
6.2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旨在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灾害防范意识。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引发的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节课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掌握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影响范围,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4.开展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质灾害的危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质灾害的敬畏之心,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使学生明白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多媒体展示地质灾害的实例,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引导学生关注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2.提出问题:“你们对地质灾害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地质灾害”,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说课稿《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说课稿《地质灾害》高中地理说课稿《地质灾害》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地质灾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节《地质灾害》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在本单元及高中必修课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特别是近年来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如:20xx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地震,使地质灾害成为高考热点。
教材将自然灾害的内容安排在自然环境部分之后,人类活动部分之前讲述,以突出它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日趋严重的地质灾害直接危害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命财产,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部分内容可使学生对地质灾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防灾减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的具体表现。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理解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掌握防御地质灾害的方法、措施。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知识间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读图、观察、师生互动共同分析讨论等方法完成本节的教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化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防灾,救灾和减灾意识。
确立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情况而确立。
3、教学重点:(1)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和分布。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确定的依据是:这两个内容是学生要全面、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的关键,是防灾减灾的基础;同时也是会考、高考的热点内容,所以把他们作为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如何科学的防御地质灾害确定的依据;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中,服务于社会。
高中地理人教版地理说课教案《地质灾害》说课稿
高中地理人教版地理说课教案《地质灾害》说课稿一、说教材《地质灾害》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律以及防治措施。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特点、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地质灾害方面的知识相对较新,学生可能对其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地质灾害,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律以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律以及防治措施。
2.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五、说教法学法1.教法学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图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学法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地质灾害相关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哪些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请举例说明。
2.知识讲解(1)介绍地质灾害的类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2)讲解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如地震带、滑坡带等。
(3)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如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3.案例分析(1)展示地质灾害案例,如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
(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律、成因及防治措施。
4.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防治地质灾害?(2)强调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6.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某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设计:6.2地质灾害(上)(新教材)高一地理优质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教学设计:地质灾害(上)(新教材)一、情景导入你,是否还记得2008年的那场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烈度达到11度。
这一天,13亿的中国人都沉浸在悲痛当中,因为就在这场灾难中,有69227位同胞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
你知道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吗?地震会给人类造成哪些危害?二、探求新知(一)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岩石圈中各种地质作用和人为因素,所引发的自然灾害。
在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爆发等,其中除地震、火山爆发等灾害外,其他大多数地质灾害都是由人为因素引发的。
(二)地震1、地震的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
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和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地震构造探究活动:在图中找出: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5)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1)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震级每增加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增加31.62倍。
(2)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①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②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此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4、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高中人教版地理说课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人教版地理说课教案《地质灾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公文写作、报告体会、演讲致辞、党团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report experience, speeche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document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collection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人教版地理说课教案《地质灾害》(一)教材简介《地质灾害》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的内容。
地质灾害说课稿
地质灾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质灾害”。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质灾害”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所涉及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教材首先介绍了地质灾害的概念和分类,然后分别阐述了每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以及防御措施。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程度以及防范措施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原理等较为抽象的知识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掌握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的地质灾害案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地质灾害案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危害。
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2、教学难点地震的形成机制。
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授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六章第2节《地质灾害》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2节《地质灾害》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第2节《地质灾害》。
第六章讲述自然灾害。
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有时会发生异常变化,并对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危害,形成自然灾害。
对于多数自然灾害,我们无法阻止其发生,但可以通过防灾减灾手段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几种常见自然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了什么影响?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哪些?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什么作用?本章内容包括四节,讲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地质灾害,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11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六章《自然灾害》的第二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示意图、活动与案例形式依次阐述地震、滑坡、泥石流三种地质灾害。
本节内容分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两部分。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视频等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地震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御措设;2.地震的要素、影响烈度的因素;3.滑坡与泥石流的概念、分布、危害及措施;4.滑坡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掌握地质灾害形成、分布、危害及防预措施知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示意图、视频等资料,归纳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和规律,培养读图、阅读、概括和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2)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的地质灾害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重点章节为6.2节“地质灾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掌握各类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难点: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解析,以及防治措施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质灾害图片、视频资料、地图、板书工具。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质灾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提出问题:“地质灾害有哪些种类?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 讲解:详细讲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种类: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2)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为因素等。
(3)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火山带等。
(4)防治措施:加强地质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等。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某地区的地质灾害为例,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地质灾害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地质灾害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分布特点防治措施2. 板书内容:地质灾害种类: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为因素等。
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火山带等。
防治措施:加强地质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其成因。
(2)分析我国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质灾害种类及其成因。
6.2地质灾害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布局上,板书将分为几个部分,包括课程标题、教学目标、主要知识点、案例分析、互动环节等。主要内容将包括地质灾害的定义、类型、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等关键信息。风格上,板书将采用清晰的字体和颜色,突出重点,便于学生阅读和记忆。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知识结构。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提前准备并练习板书内容,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和图表,以及适时地更新板书内容。
4.地质灾害的危害: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破坏等。
5.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预防措施、监测措施、应急措施等。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监测措施包括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实地调查等;应急措施包括制定应急预案、组织疏散等。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首先,我会设计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回答地质灾害的定义、类型、成因和防治措施等基本知识;其次,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具体的地质灾害案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然后,我会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地质灾害的影响,并撰写考察报告;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竞赛或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提问与解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提问与解答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地质灾害案例,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模拟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增强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实地考察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质灾害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这些互动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本节是新课标“1.1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中所要求内容。
“地质灾害”是常见自然灾害的重要类别,要求运用资料,以典型的地质灾害为例,说明其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对标课标,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力求真正达成课标要求。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新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本节承接本章上节《气象灾害》内容,与气象灾害相似,地质灾害包含的具体灾害种类也很多,如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其中我国常见并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
基于此,教材分“地震”和“滑坡泥石流”两个标题,分别介绍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分布。
本章下节课内容为《防灾减灾》,全面介绍了应对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措施,所以本节课省略了地质灾害的“避灾、防灾措施”内容。
三、【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探究,辨析三种常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含义,应用相关术语描述其特征,分析其形成的一般规律(重点和难点);2.主要以我国为例,利用地图归纳三种地质灾害的一般分布特点(重点);3.运用实例说明三种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认识其关联性;四、【教学思路】本节课以“汶川地震”作为主题贯穿始终,主要以视频和图文材料为载体,创设更加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含义、形成原因、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并理清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引入【师】呈现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阅读。
【生】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并说说自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
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
(一)探究“地震”1.引入案例《2008年,汶川之痛》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烈度达到11度。
人教版地理《地质灾害》说课教案
人教版地理《地质灾害》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掌握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及其分布特点。
学会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及其分布特点。
2.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现场图片。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灾害分别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知识讲解(1)地质灾害的概念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危害的灾害。
(2)地质灾害的类型及成因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及其分布特点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泛,主要灾害有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
地震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3.案例分析(1)展示案例: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舟曲泥石流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灾害为什么会发生吗?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应对?4.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同学们,请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一下如何预防和应对你们所在地区的地质灾害?(2)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1)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地质灾害有什么新的认识?四、课后作业1.列举五种地质灾害,并简述其成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预防和应对你所在地区的地质灾害。
五、教学反思1.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教学秩序井然。
2.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难度和进度。
3.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其次,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制定一些改进措施。例如,我会增加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我还会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资源,直观地展示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 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资源,方便学生预习、复习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我也会考虑在未来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和动画,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和现象。我还会鼓励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地质灾害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新教材第六章第2节(第一课时)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新教材第六章第 2 节(第一课时)一、教学分析1、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重要类别,要求运用资料,以典型的地质灾害为例,说明其成因、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并了解相应的防灾减灾的措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情分析学生此前学习过地震波、地貌等相关知识点,具备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对地质灾害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只停晓燕晓燕晓燕晓燕晓燕晓燕同地区的学生对地质灾害有不同的感受,如处于中国西南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同学对地质灾害深有体会,而其他地区的学生会认为相对遥远。
3、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新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气象灾害”的相关内容,本节课教材中介绍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和触发因素,并且以活动的形式展示了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4、教学设计思想本课以汶川地震展开,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大量的数据和图文资料作为载体,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地质灾害的含义、成因、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
5、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其关联性;理解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及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地震相关的遥感影像、视频、数据资料,既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又使学生了解到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起到的巨大的作用;通过分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树立正确的灾害观念。
6、教学重难点重点:说明地质灾害成因、分布及危害难点:说明地质灾害的关联性二、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2008年5月12日四川电视台主持人宁远播报的新闻联播,并且展示汶川地震相关数据,师生交流观看视频和数据后的心理感受。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6-2 地质灾害教案(1)
本课
小结
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完成本节相关练习。
教学
反思
【视频导学】
播放科普中国《地震的形成》
1.地震的成因。
2.地震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回复
【以图导学】
一.出示地震构造图
探究:
1.什么是震源?
2.回顾地震波的类型及特点。
3.什么是震源深度?
4.什么是震中?
5.什么震中距?
6.什么是等震线?
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总结回答
【案例导学】
一.出示5.12 汶川地震概况
3.身处车内如何自救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总结
【视频导学】
播放滑坡视频
了解:1.滑坡的定义和滑坡的成因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回复
【以图导学】
1.出示滑坡带来危害图
总结:滑坡产生哪些危害
学生读图、析图回答问题
【视频导学】
播放泥石流现场
1.指导学生观察发生泥石流和滑坡地貌上的区别和物质上的区别
2.总结泥石流的定义和成因
探究:1.什么是震级、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烈度、有什么特点、受哪些因素影响?
培养学生的探究总结能力
学生认真思考总结
【前后呼应】
汶川地震造成的最大烈度达11级,试简要分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
学生依据前面的探究回答问题。
【以图答问题
【以图导学】
一.出示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和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
探究:1.全球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在哪些地方?
2.我国地震灾害分布有何特点?与板块构造有何关系?
3.为什么我国西部地震频率高,但是灾情一般较东部轻?
4.我国地震发生的特点及主要受影响的省区?
6.2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本课要学的内容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其核心是自然灾害类型及所带来的影响,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或者世界上其他地区所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影响,尤其注意要结合当地实例进行分析。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措施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内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造成的危害及防御措施,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核心目标1.地震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御措设2.地震的要素、影响烈度的因素3.滑坡与泥石流的概念、分布、危害及措施4.滑坡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和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内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形成原因地理实践力了解当地发生的一些地质灾害,会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造成的主要危害及应对措施人地协调观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分布。
2.难点: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多媒体自制教具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地质作用吗?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地质作用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人类难以觉察到,有时却进行得十分剧烈,瞬间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叫地质灾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设问: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地震是怎么样形成的?(展示图片材料)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感受思考。
教师小结:地震是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它主要是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
教师用关联图展示;地应力岩层倾斜或弯曲地应力超限岩层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地震波传播地面震动(过渡)地震发生会释放大的能量,哪么用什么衡量地震大小呢?学生回答:衡量地震大小用震级表示,它是用来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
震级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何关系解析: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多。
6.2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质灾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地质灾害产生直观的认识,引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地质灾害是如何发生的?”“如何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等。
2.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
3.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将贯穿始终。
2.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使他们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2.作业要求: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评价方式: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给予评价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地质灾害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a.讲解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b.介绍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如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等。
3.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a.介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地质灾害识别、风险评估和预警等方面的应用。
b.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种地质灾害,讨论其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邀请学生发表自己对地质灾害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5.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具体目标如下: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小组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中互动交流,共享彼此的知识与经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分析地质灾害案例,讨论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为例,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背景中,我选择了2017年四川省茂县山体滑坡事件,这次事件造成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灾。通过分析这次事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增强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地质灾害知识方面的增长。
2.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收获,让其他学生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评价,让学生从知识掌握、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4.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优点,指出不足,为学生提供改进的方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增强学生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精品说课课件
【导】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 2、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实例,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地质灾害
• 类型 • 概念 • 分布(含中国) • 成因分析 • 危害
4、结合材料五,说明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特点及形 成原因。
从空间上来看,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地
区和西北的陕西、甘肃地区,山西地区,以及中南、东南的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区。 其基本特点是西部地区多于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多于北部地区,其中我国西南地区是泥 石流、滑坡分布最集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
【学】(限时8分钟)
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和材料,有圈画和标注。 2、独立思考,完成问题。 3、有疑问的问题做好标注。 4、把握好时间。
【议】(限时5分钟)
要求: 1.讨论【学】中有疑问的问题 2.组长做好安排,起立讨论 3.拿起笔,随时记录。 4.注重效率,及时整理落实。
【展】
一、地震
1、概念: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 聚集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称为地震。
2、地震衡量
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影响因素: 二者关系:
材料二2016年1月21日,青藏高原东北部某地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 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甲村的地震烈度大于乙村。该地区冬、夏季 多为偏南风。 2、结合材料二,分析相同震级,地震
烈度甲村大于乙村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结合材料三,归纳描述地震的地理要素。
6-2地质灾害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一、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
2.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实例,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说明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危害。
难点: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给学生展示上图,图为2008年汶川地震后灾后重建之后的北川县城街道,据了解,街道上之所以比较空旷有两点原因,其一是北川县是当时的重灾区,死伤比较严重,其二是震后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搬离了家乡,以至于今天的北川县看起来像一座“空城”。
提出问题:1、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汶川地震为什么危害如此严重?[新课教学]:一、地震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地震的概念,地震是什么呢?找同学回答一下。
生: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师:在地震的概念中,有一个我们相对陌生的词—地应力。
我们可以用这个本子来演示一下,本子的中间受到我们手的挤压时,会对我们的手产生一个抵抗力,这个抵抗力就称为应力,而发生在地壳中的应力则称为地应力。
还有一个我们相对熟悉的词—地震波,我们在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时学过的,找同学来回答一下,地震波分为几种?生:横波和纵波。
师:再找同学来回答一下,横波和纵波各自的特点。
生: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师:请大家根据地震示意图,完成下列表格。
小组讨论一下。
地震构造具体说明震中等震线震中距震源深度震源地震波学生回答。
师生一起填写表格。
地震构造具体说明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实际是烈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但不一定是一个同心圈。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质灾害【课程标准原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定位1.运用资料,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
(综合思维)2.运用图文资料,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因素,简述它们的危害。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3.利用地图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地震灾害读地震构造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概念及基本构造:(1)地震:地壳中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能量就会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震源:地震内部岩石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4)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5)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6)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7)地震波: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
2.震级和地震烈度:(1)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2)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有关。
3.地震的危害:(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地震带的分布(1)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
(3)我国地震多发区: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知识链接]1.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2.地震造成的危害[学法指导]1.图示法理解滑坡概念2.图示法理解泥石流概念知识点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体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产生条件: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度差。
(3)发生区域: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2节《地
质灾害》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第2节《地质灾害》。
第六章讲述自然灾害。
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有时会发生异常变化,并对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危害,形成自然灾害。
对于多数自然灾害,我们无法阻止其发生,但可以通过防灾减灾手段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几种常见自然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了什么影响?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哪些?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什么作用?本章内容包括四节,讲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地质灾害,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11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六章《自然灾害》的第二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示意图、活动与案例形式依次阐述地震、滑坡、泥石流三种地质灾害。
本节内容分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