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2012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8:古诗文赏析题

2012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8:古诗文赏析题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2012年高考真题语文汇编古诗欣赏题一、基本知识(1)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包含意象、意境两个方面。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明确诗歌鉴赏中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以便能够迅速地找到试题切入角度。

(3)鉴赏诗歌的语言——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

了解一些评价语言特色的术语。

(4)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根据不同诗歌内容,把握不同情感。

二、基本方法(1)理解诗歌涉及诗歌的形象鉴赏及情感的把握两个考点。

因为感受、理解、分析诗歌形象,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把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是情感赏析的基础。

读懂诗歌的几个技巧:从标题切入对诗题材、内容及思路的理解;充分利用作者、背景及注释这些暗示性材料辅助理解; 抓住情感语言,尤其要关注诗歌的尾句,理解诗歌的感情。

(2)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3)常见解题思路1.根据题材,把握内容,熟悉各类题材表达的情感和内容,根据物象、景物等加以判断。

2.抓住诗眼,领会观点。

3.阅读诗词内容,寻找意象,欣赏画面,分析画面的特点以及对诗歌的中心作用。

4.关注题目,理解内容,诗歌的题目具有很强的暗示和指导性,根据题目去理解诗歌。

5.阅读注解,理解情感,诗歌的注解往往会说明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处境,有利于解读诗歌的情感。

三、考点归纳与基本题型(1)把握作品内容,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诗歌中的形象。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2)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高考学习网.pdf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高考学习网.pdf

1.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是:① ; ② 。

2.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式:P=_________,变形得I=_________。

从变形公式中可以看出,家庭电路中的_________是一定的,用电器的_____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

.小刚家的电能表上标有“220 V5 A”的字样,则他家能同时使用的用电器的总功率最多不能超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用电器不断增多。

在家庭电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灯与控制它的开关是并联的,与插座是串联的 B.使用测电笔时,不能用手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 C.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之一是电器总功率过大 D.增加大功率用电器时,只需换上足够粗的保险丝即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家庭电路中的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B.每个用电器上的开关和用电器都是串联的 C.接在线路上的用电器越多,路的电流就会越大 D.为了防止经常烧保险丝,可用铜丝代替.将一个灯座与一个开关串联后接入照明电路中,发现开关无论是闭合还是断开,灯座上的灯泡总是亮的。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火线直接连入了灯座B.开关内的导线接头松脱C.开关内两根导线的接头相互接触D.灯座内两根导线的接头相互接触 ?A.灯座短路 B.插座短路 C.插头短路 D.开关短路 达标练习 6.安装照明电路时,为检测电路安装是否正确,在接通电源前将火线上的保险丝取下,换成一个额定电压为220V的白炽灯泡,同时断开所有用电器的开关。

接通电源后发现灯泡正常发光。

由此可以判定( )A.电路安装正确B.电路安装不正确,某处有短路C.电路安装不正确,某处有断路D.条件不够,无法判断.图为四个同学设计的楼梯照明电路图,其中S1、S2分别为楼上和楼下的开关(都是单刀双掷开关),要求拨动其中任何一个开关都能改变电灯原来发光或熄灭的状态,则在实际中最理想的方案是( ) .某同学家的四盏电灯突然熄灭了,检查发现保险丝并未烧断,用测电笔测试室内各处电路时氖管均发光,则电路故障为( )A.电灯均坏了B.进户零线路C.室内线路有短路D.进户火线路.在宾馆的客房常常需要插卡用电,如图所示.房卡的作用是相当于一个接在干路上某房客把断开开关的台灯插头插入插座时,房间里其它电灯全部熄灭,保险丝熔断,故障的原因是.CCTV“广而告之”栏目曾播放过一段公益广告(如图),图中的电视机与其它用电器是联连接的通过插座接入电路的用电器同时工作时,电路中消耗的总功率过大,引起干路中的电流,根据焦耳定律可知,干路上的电流产生过多的,使导线的温度急剧升高,从而烧坏插座和干路的导线,容易引起火灾暑期持续的“桑拿天”,居民家里的空调、电扇都闲不住,导致电路火灾时有发生,火警电话不断,消防车拉着警笛呼啸而出,赶往火灾现场,调查发现,起火原因如出一辙:电线超负荷使电线内的金属导线发热引燃了外面的绝缘皮.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1)“超负荷”是指电路中的过大(选填“电流”或“电阻”)(2)使火灾发生的理论依据是 (3)如果导线是超导材料结果如何? ? 12.某学校电度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5 A,学校里已经装了40 W的电灯50盏,60 W的电灯20盏,想要再装些电灯,最多可再装多少盏40 W的电灯?.保险丝的规格常用额定电流来表示,选用保险丝时,应使它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略大于电路中的最大工作电流。

2012年中考语文试题精编 诗词赏析(一)

2012年中考语文试题精编 诗词赏析(一)

2012年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诗词赏析(一)一、(2012年某某某某)城东早春(唐)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上林:即上林苑,汉代宫苑,这里代指长安。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

(2分)2.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2分)二、(2012年某某某某)诗词鉴赏(3分)赠从弟 X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⑴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1分)⑵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三、(2012年某某某某)野池(4分)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植物的景象。

(2分)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四、(2012年某某某某)过湖俞桂舟移别岸水纹开。

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诗中有画。

(2分)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

抬头望去,2.景中有情。

(2分)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

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诗中所绘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2012年某某滨州)古诗词鉴赏。

(3分)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到某某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忽闲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1.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的特点。

(1分)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2分)六、(2012年某某某某)秋夜山居(4分)唐·施肩吾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2012高考诗词赏析完整版

2012高考诗词赏析完整版

古代诗歌鉴赏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 古代诗文阅读.pdf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 古代诗文阅读.pdf

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
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
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
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
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
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由此可知,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这样第(1)题中的“恨”自然就是一
种思念至极却又不能相见的怨恨之情了。回答第(3)题,首先要判断出这句是写景句,是写景时选用的意象的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思妇的感情的。
6、(2012安徽卷,第8~9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 【考点12】古代诗文阅读 (一)诗歌鉴赏 1、(2012新课标全国卷,第二(二)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 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 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 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 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 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 2、(2012全国大纲卷,第12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 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 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 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3、(2012山东卷,第14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 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汇编:12 《古代诗文阅读 》Word版含答案.pdf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汇编:12 《古代诗文阅读 》Word版含答案.pdf

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 【考点12】古代诗文阅读 (一)诗歌鉴赏 1、(2012新课标全国卷,第二(二)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2012全国大纲卷,第12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汇编:12 《古代诗文阅读》 Word版含答案 (1).pdf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汇编:12 《古代诗文阅读》 Word版含答案 (1).pdf

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 【考点12】古代诗文阅读 (一)诗歌鉴赏 1、(2012新课标全国卷,第二(二)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2012全国大纲卷,第12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2012年高考真题古诗鉴赏及参考答案汇编

2012年高考真题古诗鉴赏及参考答案汇编

2012年高考古诗鉴赏及参考答案1.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答: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方法点拨】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1)(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2012新课标高考诗词鉴赏经典题及详细解答

2012新课标高考诗词鉴赏经典题及详细解答

2012诗歌鉴赏难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1、(2011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2、(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7分)春暮西园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3、(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晓至湖①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

②折:弯曲。

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3分)(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3分)4、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2009山东卷】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5分)2012诗歌鉴赏难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1、(2011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全国卷(广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答(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4分)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全国新课标卷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问题。

(8分)上海卷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

(1分)(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天津卷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备战2012年高考语文历年真题 专题12 古代诗词鉴赏

备战2012年高考语文历年真题 专题12 古代诗词鉴赏

古代诗词鉴赏【2011高考试题解析】一.(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4分)(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分)二.(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高考考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诗歌赏析】三.(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2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3分)(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备考语文新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高考真题+模拟新题)课标语文.L[2011·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课标语文8.L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标语文8.L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对于第一问,诗歌描绘的画面,可以通过对四句诗的理解分析加以概括,难度不大。

第二问,考查诗歌表现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

该诗不同于一般的贬谪诗,曾自号“醉翁”的欧阳修并没有耿耿于怀,怨天尤人,郁郁寡欢,而是寄情于山水,悠然自乐。

具体答题时,考生不但要细读诗歌,慢慢咀嚼,抓住“蛛丝马迹”,设身处地,合理推断,留意注释中是否有时局背景的介绍,了解诗人的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还应根据平时积累,进行综合思考,大胆推断,谨慎求证。

对于本题而言,一些考生一看到注释中说“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就简单地判断该诗表达的是郁闷伤感的情怀。

出现错误的原因,一是没有认真解读诗歌,二是没有利用初中教材中《醉翁亭记》所接触过的相关知识。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课标语文9.L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标语文9.L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题干已经明示“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考生答题时,就要分别指出三、四句中的实写、虚写内容,并简要回答出虚实结合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等,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课标语文L [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7分)示秬秸①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课标语文12.(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课标语文12.(1)B【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B项“歌一声”写出的是凄凉颤抖的吆喝声,由下面诗句中“市楼东西人未行”可知,说“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与诗歌意境及全诗情感不符。

学生一般应通过理解分析重点字词(诗眼)和意象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作品的思想内容,另外要兼顾诗歌的题材及作者的情感,切不可孤立分析。

(2)【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

诗歌风格不仅要从大处来分,更要从小处来论,不仅要论及技巧与方法,还要顾及语言。

在诗歌语言鉴赏中,要熟悉如下模式:总述诗歌的语言风格;结合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行具体阐述;用精炼的语言(答题术语)归纳该诗的语言特点。

本题题干中答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赏析“平实而富有韵味”这两种语言风格,思考的方向围绕“写景叙事”,在答题时可以先点明风格,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点明效果。

【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课标语文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课标语文13.【解析】基于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进行思考、领悟与阐释。

以这种方式考查诗歌是近三年来北京卷出现的新题型,不仅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更考查学生结合个人感悟进行探究的能力。

本题虽是新题型,但是由于题干中的设题方向非常明确,所以答题难度不大。

首先要进行两个角度的概括: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

其次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

这道试题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命题的人文性。

【答案】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感受略。

语文12.L[2011·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3分)(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5分)语文12.L[2011·全国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两道题目都比较简单,都问的是写法,且互为补充。

整首词是典型的“情景交融”之作,以景写情,情感基调低沉、凄清、孤独。

全词线索分明,由傍晚时分到更深夜半,傍晚天光昏暗,一庭凄冷,寒声阵阵,又没有亲人(或友人)的音信;更深夜半时分,人们各自走远,主人公独对孤灯,难以入眠,孤独凄清之情深矣。

【答案】(1)本词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消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点拨】“古诗词鉴赏”是每年必出的经典题目,在中华文化盛行于全世界的今天,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形成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鉴赏古诗词的水平,就必须经常诵读、涵泳,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相关知识,要真正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中去,而不是像小学生、初中生那样泛泛而读。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3分)(1)【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如本诗中的“人意静”,其他如“伤”“悲”“愁”等词。

二要注意景物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

三要注意与人物有关的事及人物的言谈举止,借此判断人物的感情,如本诗中的“临水”“见初日”“学野凫”等。

当然,还要注意某些诗句中隐含的情感信息,如“安得学野凫”一句就隐含着暂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答案】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意思对即可)(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3分)(2)【解析】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记忆一些常见手法,如对比,对偶,比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还要注意写景状物的角度,如动静角度,视听角度等。

分析原诗,对号入座,答案务必准确、全面。

对偶是古诗中常见技巧,考生往往视而不见,要注意。

【答案】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

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课标语文10.L[2011·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3分)(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课标语文10.L[2011·广东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这是一首写景的词。

上阕重在写景。

词人集中描写了初春的景象。

春天来临,黄莺婉转啼鸣;微雨润滑如酥,给人轻柔舒适的感觉;最惹人喜爱的是初生的青草,远远望去一层淡淡的嫩绿,走近去看,却几乎看不到春草的踪影。

这些景物给人以生机和活力。

上阕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运用贴切自然,不露痕迹。

下阕重在抒情。

词人触景生情,感慨“花不看开人易老”,美景易逝,年华易老。

但词人并未由此而消沉,反而更加萌生了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答案】(1)初春。

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

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