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抑制屈曲支撑的钢框架结构性能分析_贾明明

合集下载

课题来源本课题受到以下项目的支持...

课题来源本课题受到以下项目的支持...

硕士学位论文采用碳纤维与玄武岩纤维包裹装配式防屈曲支撑性能研究RESEARCH ON ASSEMBLED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S WRAPPED WITH CARBON FIBER AND BASALT FIBER陆斌斌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6月中国图书分类号:TU375.4学校代码:10213国际图书分类号:624密级:公开工学硕士学位论文采用碳纤维与玄武岩纤维包裹装配式防屈曲支撑性能研究硕士研究生:陆斌斌导师:贾明明讲师副导师:吕大刚教授申请学位:工学硕士学科:岩土工程所在单位:土木工程学院答辩日期:2013年6月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Classified Index:TU375.4U.D.C.:624Thesis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EngineeringRESEARCH ON ASSEMBLED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S WRAPPED WITHCARBON FIBER AND BASALT FIBERCandidate:Lu BinbinSupervisor:Lecturer Jia Mingming Associate Supervisor:Prof. Lu Dagang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of Engineering Specialty: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ffiliation: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Date of Defence:June, 2013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摘要摘要防屈曲支撑以其良好的稳定性能和滞回耗能能力越来越多地为工程界所接受,并且构造更为合理、性能更为优良的构件不断地提出。

抑制屈曲支撑滞回性能分析

抑制屈曲支撑滞回性能分析

了有限元分析. 在试验 过程 中抑制屈 曲支撑 试件 没有发 生稳 定破 坏 , 压屈服后均 有明显应 变强化 , 大延性接 近设 拉 最
计值 1, 5 累计 延 性 超 过 7 0 滞 回 曲 线稳 定饱 满 , 能 能 力 强 , 压 承 载 力 差值 控 制在 1%左 右 , 复 力模 型 可 简化 为 0, 耗 拉 0 恢 对 称 双 线性 模 型 .内核 构 件 采 用一 字 形 比采 用 十 字 形 截 面 的 试件 滞 回性 能 更 好 .有 限 元 分 析 结 果 与 试 验 结 果 吻 合 良
维普资讯
第4卷 1
第 6期







、0 . No. ,141 6 J n. 008 u 2
2 0 年 6月 08
J u n l f ini ies y o ra a j Unvri oT n t
抑 制 屈 曲支 撑 滞 回性 能 分 析
贾明明,张素梅
( 哈尔 滨 丁 业 大 学 土 木T 程学 院 , 尔滨 10 9 哈 0 0) 5
摘 要 :为研 究采 用我 国 Q2 5 钢 和 两种 无黏 结材 料 设 计 制 作 的抑 制 屈 曲 支 撑 试件 的 滞 回性 能 , 6 个 试件 进 行 了 3B 对
拉 压循 环 荷 载 作 用 下 的滞 回性 能 试 验 .其 中 ,利 用钢 管 混 凝 土 抗 弯 承 载 力 理 论 和 连 续 弹性 约 束 体 的 稳 定 理 论 完 成 支 撑 整 体 稳 定 与 内核 构 件 约 束段 高模 态稳 定设 计 ; 外伸 无 约 束段 钢 板 宽 厚 比满 足 我 国铜 结 构 规 范 塑性 设 计 的要 求 ; 选取 适 当厚 度 的 无黏 结材 料 以控 制 内核 构件 与 外 包铜 管混 凝 土之 间 间 隙 的 大 小 , 最后 基 于 ANS S对 试 件 的 滞 回 性 能进 行 Y

防屈曲支撑在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中的抗震性能研究

防屈曲支撑在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中的抗震性能研究

Master Dissertation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d Frames with EccentricConfigurationsMaster Candidate: Liao PengzhanSupervisor: Prof. Jiang MingMajor: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Research Area: Bridge Health Monitoring and Seismic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June, 2015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摘要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EBF)是在地震作用下表现良好的新型抗侧力体系。

为了耗散地震能量,偏心支撑的耗能梁段必须发生较大的非弹性变形,这也导致了耗能梁段与柱的连接部分,尤其是焊接连接,往往因承受了极大的弯矩和剪力而发生脆性破坏。

防屈曲支撑(BRB)作为耗能减震结构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受压时不屈曲,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耗能能力。

将偏心支撑中的支撑替换成为防屈曲支撑,则形成了偏心布置的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EBRBF)。

在地震作用下,防屈曲支撑优先屈服耗能,从而保护主体框架结构。

传统设计方法采用弹性的强度设计理论,无法保证结构的弹塑性受力状态下出现理想的破坏模式。

本文采用了一个基于能量平衡和塑性设计概念的设计方法对EBRBF结构进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预估EBRBF结构在非弹性变形下的目标位移及屈服机理,基于罕遇地震作用下能量平衡原理得到结构的基底剪力和反映结构弹塑性状态的各楼层的剪力值,优先设计防屈曲支撑的截面,对于周边梁柱构件的设计则采用能力设计方法,从而确保结构所需的强度和出现理想的屈服机制;以一个12层EBRBF结构为算例,使用OpenSees对设计的结构建模并使用Pushover和弹塑性时程方法对设计的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表明,算例结构达到了设计目标,防屈曲支撑最先屈服耗能,结构呈现了较为理想的屈服机制,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层间侧移角满足规范的要求,很好地体现了防屈曲支撑在整体结构中的优势,证明了防屈曲支撑在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中的抗震性能良好。

防屈曲耗能支撑研究与应用综述

防屈曲耗能支撑研究与应用综述

防屈曲耗能支撑研究与应用综述彭皓琨1杜斌2何炯辉1何春保1(1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广东顺力智能物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摘要】介绍了防屈曲耗能构件的构成以及其发展过程,阐述了防屈曲耗能支撑构件三种主要类型的截面形式,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别的防屈曲构件优缺点,介绍了防屈曲耗能支撑所具有的主要性能及其在实际工程的应用效果,最后对防屈曲耗能支撑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防屈曲支撑;研究历程;主要性能;发展方向0引言普通结构所布置的支撑构件在承受地震作用时刚度迅速下降,耗能效果差,无法起到保护整体结构的作用,而防屈曲耗能支撑具有性能稳定、制作简单等特点,在正常承载情况下为结构提供抗侧刚度,在地震作用下通过拉压滞回消耗输入结构的能量。

防屈曲耗能支撑由内核构件、外包约束和无黏结膨胀材料组成[1],其构成方式如图1所示。

内核单元可分为约束屈服段(核心段)、约束非屈服段(过渡段)、无约束非屈服段(连接段)三部分(图2)。

约束屈服段是整个防屈曲支撑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在地震作用下屈服进而消耗结构承受的能量;约束非屈服段是约束屈服段的延伸部分,主要作用是实现约束屈服段和无约束非屈服段之间的平稳过渡,通常有改变截面宽度和焊接加劲肋两种方法;无约束非屈服段用于连接防屈曲支撑和主体结构,通常采用螺栓、焊接等方式连接。

防屈曲耗能支撑是利用自身的滞回性能进行耗能,所以其内芯钢材普遍采用低屈服点钢制成,例如屈服强度160MPa 的钢材,并且钢材的强屈比不应小于1.2,伸长率应大于25%且具有一定的韧性。

支撑在承受地震作用时,主要由约束屈服段的耗能内芯承受轴向压力,所以内核单元会发生横向位移,由于外包约束限制其侧向变形,使构件具有屈服但不屈曲的效果,其特点是防止构件由于丧失稳定性而降低承载力。

1发展与分类1.1发展历史1960年,日本学者Sukenobu 等人[2]提出了一种在钢支撑外部包裹钢筋混凝土板墙的结构形式,此种结构能有效地提高墙体的承载能力,但延性和耗能能力并不理想。

用防屈曲支撑改进钢框架_支撑结构抗震性能的设计方法

用防屈曲支撑改进钢框架_支撑结构抗震性能的设计方法
3 设计实例分析
3. 1 设计原始参数
某 7 层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首层 3. 8 m、顶层 2. 4 m、其他各层 3. 3 m,X 方向跨度为 5 m、Y 方向跨 度为 4 m,楼板厚为 100 mm 由钢筋混凝土及压型钢板组合而成. 计算取 1 ~ 6 层均布恒荷载为 4. 0 kN / m2 , 7 ~ 8 层均布恒荷载为 5. 0 kN / m2 ; 1 ~ 7 层均布活荷载为 2. 5 kN / m2 ,8 层均布活荷载为 1. 0 kN / m2 ; 梁上线 荷载有 1. 0 和 4. 0 kN / m 两种形式. 原设计采用支撑截面为 HN125 × 6 的 H 型钢传统钢支撑,“人”字形布 置,钢材均采用 Q235 热轧低碳钢,弹性模量 E = 210 GPa. 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 0. 2 g) ,地震设计分组为 第 1 组,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 Tg = 0. 35 s. 1 ~ 5 层楼盖结构平面如图 3 所示. 第 6 层所设支撑与第 5 层相同,楼盖为 1. 5 m 悬挑; 第 7 层为部分出屋顶建筑,原设计未设支撑[9].
( 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124)
摘 要: 为了提高钢框架- 支撑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对防屈曲支撑和钢框架- 支撑结构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防屈 曲支撑改进普通钢框架-支撑结构,实现在不增加用钢量的前提下,使钢框架- 支撑结构的抗震性能达到中震下 主体结构保持弹性的效果. 提出了这种改进方法的步骤和关键问题,并结合算例,合理设计防屈曲支撑,采用手 算和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进行抗震验算和动力非线性时程分析,证明了这种改进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 2 竖向荷载下安全性验算
防屈曲支撑主要用于抵抗侧向风荷载和水平 地震作用. 主体结构需安全承受竖向荷载. 必要 时需去掉原有支撑验算主体框架在竖向荷载下的 安全性. 这一步骤主要针对既有建筑加固改造进 行.

高强度钢材钢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

高强度钢材钢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


02
复杂环境因素影响
地震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因素,涉及到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如地震强
度、震源深度、场地条件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对屈曲约束
支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03
精细化设计方法
目前对于高强度钢材钢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尚不够精
细化,需要进一步发展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考虑材料非线性、几何非
研究结果可以为高强度钢材钢 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的抗震 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 践指导。
同时,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其他 类似结构的抗震设计和研究提 供参考和借鉴。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
国内对高强度钢材钢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的研究尚处于初 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材料的力学性能、构造细节和设计方法 等方面。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一些学术论文和 专利中。
框架结构模型建立
模型设计
根据实际工程需求和试验条件,建立高强度钢材钢框架屈 曲约束支撑结构模型,考虑材料性能、几何非线性、支撑 类型和数量等因素。
几何非线性
考虑结构模型的几何非线性,如梁柱弯曲和剪切变形等, 以精确模拟结构的真实行为。
材料性能
考虑高强度钢材的力学性能,如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抗 拉强度等,以及可能的材料缺陷和损伤。
优化算法选择及参数确定
优化算法
采用混合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进行优化。混合遗传算法结合了遗传算法和模 拟退火算法的优点,能够处理复杂的约束优化问题。模拟退火算法通过引入退火 过程,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
参数确定
包括群体大小、交叉概率、变异概率、退火温度等。通过试验和经验选择合适的 参数,以获得良好的优化效果。

约束屈曲支撑性能分析及在钢框架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约束屈曲支撑性能分析及在钢框架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约束屈曲支撑性能分析及在钢框架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结构工程学的不断发展,钢结构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钢框架结构作为一种主要的结构系统,在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优点在于构造简单、稳定性好、耐久性强等。

但是,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钢框架结构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承受弯曲力矩的情况下,约束屈曲支撑往往会发生局部失稳和整体失稳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结构的受力性能和安全性能。

因此,对于约束屈曲支撑性能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钢框架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对钢框架结构中的约束屈曲支撑进行性能分析,并探讨在该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约束屈曲支撑的基本概念与性能分析方法:介绍约束屈曲支撑的定义、分类及其在钢框架结构中的作用;探讨约束屈曲点、刚度系数和承载力等参数的计算方法。

2. 约束屈曲支撑失稳分析:对于不同类型的约束屈曲支撑,通过分析其失稳机理和影响因素,探讨其失稳临界荷载和失稳形态的特点。

3. 约束屈曲支撑优化设计研究:通过对约束屈曲支撑设计参数的优化,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4. 经典钢框架结构中约束屈曲支撑的应用研究:以经典的钢框架结构为例,研究其中约束屈曲支撑的布置、设计及其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5. 约束屈曲支撑验证实验研究:通过建造约束屈曲支撑模型,对所得结论进行验证。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成果将能够为约束屈曲支撑的设计、施工和结构安全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为钢框架结构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其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数学分析、数值模拟、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约束屈曲支撑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达到以下预期成果:1. 认识约束屈曲支撑的基本概念、失稳分析方法和优化设计原则。

2. 探讨约束屈曲支撑在经典钢框架结构中的应用特点和影响因素。

屈曲约束支撑的耗能性能分析

屈曲约束支撑的耗能性能分析
2.Qingdao Beiyang Design Group,Qingdao 26602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SYS finite element software,the analysis of the hysteretic behav- ior of BRBs was done and compared with the hysteretic behavior of ordinary braces in this paper.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the steel frame with two different seis- mic waves,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BRBs were applied into the steel frame,the intensified stiffness and energy dissipation ability of the steel frame would be greatly im- proved. Key words: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BRB);hysteretic behavior;energy dissipation;steel frame
WANG Jia-ming,ZHONGDAO Zheng-ai.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d Frames(I)[J].Pro- gress in Steel Buildling Sturcture,2005,7(1):1-12. [3] 王 新 敏 .ANSYS 工 程 结 构 数 值 分 析 [M].北 京 :人 民 交 通 出 版 社 ,2007. WANG Xin-min.ANSYS Numerical Analysis for Engineering Sttucture[M].Beijing: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2007. [4] 贾 明 明 ,张 素 梅 .采 用 抑 制 屈 曲 支 撑 的 钢 框 架 结 构 性 能 分 析 [J].东 南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07,37(6):1041-1047. JIA Ming-ming,ZHANG Su-mei.Performance of Steel Frame Installed with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s[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 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7,37(6):1041-1047. [5] 陈 骥 .钢 结 构 稳 定 理 论 [M].北 京 :科 学 出 版 社 ,2001. CHEN Yi.Stablity Theory of Steel Structure[M].Beijing:Science Press,2001. [6] 谢 强 ,赵 亮 .带 有 屈 曲 约 束 支 撑 双 重 结 构 体 系 的 抗 震 性 能 [J].沈 阳 建 筑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08,24(2):221-225. XIE Qiang,ZHAO Liang.Seismic Bahavior of Dual System with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s[J].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 sity:Natural Science,2008,24(2):221-225.

防屈曲支撑在钢框架中的减震性能分析

防屈曲支撑在钢框架中的减震性能分析
布置如 图 1 图 2所示。 、 2 2 2 结构分析 .. 采用 S P 00有 限元 软件对 以上三类 型钢框 架进行 弹 A 20
塑性动力分析 。动力 分 析采 用汶 川地 震 波 , 速度 最 大峰 加 值 为 3 4 8 e / 考虑双 向地 震作用 。按 照规 范设计 基本 0 .3 m s ,

松: 防屈曲支撑在钢框架中的减震性 能分 析
7 3
防屈 曲支 撑在 钢 框 架 中 的减 震 性 能分 析
齐 松
0 10 7 10) ( 定金顺工程项 目管理有 限公司 , 河北 保定 保
【 摘
要 l 目前 国内外对 防屈曲支撑单构 件的研究相 对较多 且较 为成熟 , 对于加 入防屈 曲支撑而形 成 的 而
设 计提供参考依 据。
1 防屈 曲支撑
1. 86~7层柱 截面 采用 H 0 , 4 0×20×1 6 1~7层梁 为 5 2x1 ,
H0 5 0×20×1 5 2×1 6和 30×20×1 0 5 0×1 顶层 梁为 H 0 4, 40 ×0 2 0×1 0×1 4和 H 0 2 0×8×1 。梁 柱采用 Q 4 , 3 0x 0 2 35 支
实际工程 中得到 了应 用… 。 目前对 防屈 曲支撑 单构 件 的研
【 文章编号 】 10 — 84 21 )7 073 0 01 66 (02 0 — 07 — 3
进 . 『 这个模 型 J并证 明了这 个模 型能 够产 生 一系 列不 同 ,
的滞 回 曲 线 。
2 2 工程实例分析 . 2 2 1 工程概况与结构设计 . .
整体结构 的工 作性能 、 耗能能力 、 同工作 性能 等研究 相对 较为缺 乏。本文 就一 工程实 例 , 协 采用 S P0 0有 限元 A 20 软件对纯钢框架 、 普通支撑框架和 防屈 曲支撑框架进 行弹塑性动力分析 加 以对 比, 究 了防屈 曲支撑框 架与其它 研 形式框架 的抗 震性能。结果表明 : 防屈 曲支撑框 架的耗能性 能是纯框架 的 13倍 , . 是普 通支撑框 架 的 1 1 , .7倍 底 层 防屈 曲支撑 的滞 回性能明显优于顶层 的支撑 。因此在实 际工程设计 中 , 宜优 先采用底 部布置 防屈 曲支撑 , 顶部

限制屈曲支撑(BRB)力学性能分析及其钢框架抗震性能微探

限制屈曲支撑(BRB)力学性能分析及其钢框架抗震性能微探

Equipment technology装备技术117限制屈曲支撑(BRB)力学性能分析及其钢框架抗震性能微探陈旭元(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南通226300)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6344(2019)08-0117-01摘要:本文结合限制屈曲支撑(BRB)展开分析,在了解BRB力学性能特征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基于BRB的钢架结构抗震性能。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限制屈曲支撑(BRB)克服了普通支撑存在的易受压屈服的问题,在强震作用下可以保持着理想的稳定性,因此应该在更多地区做推广。

关键词:限制屈曲支撑;力学性能;钢框架;抗震性能0 前言地震是一种极具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会造成建筑物的破坏与人员伤亡。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因此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成为相关人员关注的重点,目前从相关地区研究可以发现,限制屈曲支撑(BRB)具有更理想的延性结构性能,可以强化钢框架的抗震性能,因此值得关注。

1 限制屈曲支撑(BRB)力学性能分析1.1结构特征分析限制屈曲支撑作为一种新型能耗抗震,无论是受压还是受拉等都可以达到全截面屈服状态,最终有效解决了传统结构中存在的受压易屈曲的问题。

从力学性能来看,这种结构可以提供理想的抗侧刚度,即使遇到罕见地震,也能大量的吸收地震能量,最终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从构造上来看,限制屈曲支撑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结构,分别为外围约束套管单元与内核芯杆单元等,在结构设计上,设计人员通过向两者之间填充一定数量的细石混凝土骨料、砂浆等,实现了外围约束套管对内核芯杆的约束,改善其受压屈曲问题。

同时在设计期间,通过在外围约束单元以及内核芯杆单元之间增设一层无粘结材料层,并预留一定的空隙,这种设计方法也有效改善外围约束套管的受力情况。

1.2限制屈曲支撑的稳定性研究从结构稳定性角度来看,造成屈曲或者失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结构所承受的压力造成了几何改变,最终造成丧失承载力的问题,此时无论结构的复杂与否,其受力过程都可以从结构荷载的变化情况予以分析,在了解整个荷载过程中结构的稳定性与强度变化之后,就可以对其力学特征做进一步研究。

带防屈曲支撑的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参数分析_任凤鸣

带防屈曲支撑的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参数分析_任凤鸣
1 有限元模型验证
采用 文 献 [6]中 钢 管 混 凝 土 减 震 框 架 试 验 的 研
究结果对本文中所 建 立 的 有 限 元 模 型 进 行 验 证,为 参数分 析 提 供 正 确 的 数 值 模 型。 采 用 Opensees[7] 开源的地震模拟系 统 进 行 有 限 元 数 值 模 拟 分 析,可 以实现静力非线性 分 析、动 力 线 弹 性 分 析 和 复 杂 的 动力非线性分析等。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者或工程 技 术 人 员 采 用 该 平 台 进 行 钢 筋 混 凝 土 结 构 、桥 梁 、岩 土工程和振动台试 验 项 目 的 分 析 研 究,验 证 了 其 具 有较高的数值稳定性及精确性 。 [8,9]
REN Feng-ming1,ZHANG Jie-biao2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6,China; 2.Guangzhou Hanhua Architects+Engineers Co.Ltd.,Guangzhou 510006,China)
梁柱单元 采 用 5 个 积 分 点 的 Nonlinear Beam- Column单 元,并 以 Elastic Beam Column Element 来模拟梁 柱 节 点 的 加 强 部 位,塑 性 铰 区 则 以 Zero- length Element来定义。 针 对 BRB 单 轴 受 力 状 态, 采用 Truss单 元 来 模 拟,赋 予 支 撑 ModIMKPinch- ing Material[11]的 本 构 模 型,该 模 型 能 较 好 地 模 拟 BRB 屈服后的受力性能。BRB 的初始刚度、屈服强 度以及极限强度均由材性试验确定。

采用碳纤维包裹约束的装配式防屈曲支撑试验

采用碳纤维包裹约束的装配式防屈曲支撑试验

采用碳纤维包裹约束的装配式防屈曲支撑试验贾明明;李方慧;陆斌斌【摘要】为方便装配式防屈曲支撑拆解修复和提高抗腐蚀能力,提出了采用碳纤维包裹约束的新型装配式防屈曲支撑。

一方面,通过剖开纤维材料分离外包约束构件来替换受损内核单元可实现构件震后的快速修复,另一方面,碳纤维布作为外包材料解决了外包钢管耐腐蚀性差的问题。

通过4个新型防屈曲支撑构件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防屈曲支撑在不同加载制度下,不同约束比下的性能。

试验结果表明:在循环变形过程中试件基本没有发生刚度与强度的退化,且延性与耗能能力都很好。

碳纤维布成功地起到连接装配式防屈曲支撑两部分外包约束单元的作用,并可有效抵抗来自内核单元施加的侧向推力。

采用碳纤维包裹约束的新型防屈曲支撑受压时,内核单元会产生多波屈曲现象,使得约束单元中的包裹材料发生变形,最终使得构件的滞回曲线表现为力的“跳动”,多波屈曲现象更为显著试件的滞回耗能能力略差。

新型装配式防屈曲支撑具有良好的滞回性能,为防屈曲支撑实现可装配式提供了新途径。

%The assembled bucking⁃restrained braces ( BRB ) wrapped with carbon fiber we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repairability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The damaged inner core element can be replaced by cutting the fiber material to make the outer restrained components separated, which makes the inner core to be replaced easily after earthquake, and the proposed assembled BRB can also improve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outer steel tube. Four assembled BRB specimens were tested by quasi⁃static tests, and different loading schedules and constraint ratios were conside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new assembled BRBs could undergo fully⁃reversed axial yielding cycles nearly without lossof stiffness and strength, and the ductility and energy absorption capacity are large enough. The carbon fiber cloth successfully connects outer confined elements and effectively resists the lateral thrust exerted by inner core. Multi⁃wave buckling phenomenon occured in the inner core element, and deformation appeared in wrapped material under compression load. The hysteretic curves of BRBs “jump” in the compression stage. The hysteretic behavior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BRBs get worse with more obvious multi⁃wave buckling. The new assembled BRB has good hysteretic behavior and provides a new way to realize assembling of BRBs.【期刊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48)006【总页数】7页(P98-104)【关键词】装配式防屈曲支撑;碳纤维;滞回性能;耗能能力;多波屈曲【作者】贾明明;李方慧;陆斌斌【作者单位】结构工程灾变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150090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150080哈尔滨;结构工程灾变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150090哈尔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18;TU391防屈曲支撑作为抗侧力构件与耗能构件,在地震作用下先于主体结构发生破坏,有效减少了地震作用对主体结构的破坏,在风荷载作用下,大大增加了结构的抗侧刚度,限制了结构变形[1-2].然而传统的整体式防屈曲支撑存在施工质量难以控制及震后不易修复等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装配组装的防屈曲支撑内核单元和外包约束单元之间可准确定位和严密匹配,可有效提高加工制造的精度与质量.装配式防屈曲支撑也可有效解决震后不易修复问题,通过拆除外包约束单元,可对构件内核单元进行更换与修复,既方便施工,又节约资源.1994年北岭地震以来,防屈曲支撑及其结构体系得到广泛关注与发展,从形式上看,既有传统整体式防屈曲支撑,也有新型装配式防屈曲支撑.而装配式防屈曲支撑从组合材料上看又包括钢与混凝土约束装配式防屈曲支撑,钢材约束装配式防屈曲支撑,以及新型材料约束装配式防屈曲支撑.Iwata等[3]对钢材与混凝土作为约束单元的装配式防屈曲支撑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不同约束比及宽厚比试件的耗能能力与延性,并给出其相应的设计方法;Gheidi等[4]研究了外包约束单元填充材料对防屈曲支撑整体及局部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抗压强度为25 MPa或30 MPa的混凝土可有效防止防屈曲支撑产生整体及局部失稳;Chou等[5]提出了组合式防屈曲支撑,采用钢板作为内核单元,钢板和螺栓作为约束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式防屈曲支撑具有良好的韧性与耗能能力,最大轴向承载力达到1 951kN;Eryasar等[6]对全钢装配式防屈曲支撑进行了滞回性能研究,探讨了螺栓个数、约束比、宽厚比及几何缺陷等对防屈曲支撑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试件的最大轴向应变达到2%以上,试件的滞回性能良好,内核单元产生了明显的多波屈曲.Dusicka等[7]将FRP管作为约束单元,钢材作为内核单元,通过外包约束FRP管局部缠绕CFPR布组装成防屈曲支撑,此后采用新型材料作为约束单元的防屈曲支撑成为研究热点;为改善防屈曲支撑的抗腐蚀性能,Wang等[8]提出了内核单元和外包约束单元均为铝合金的装配式防屈曲支撑,并通过试验研究了其塑性损伤发展及低周疲劳性能;Miller等[9]研究的装配式防屈曲支撑采用新型的Ni-Ti形状记忆合金作为防屈曲支撑的内核单元,由于形状记忆合金具有良好的自复位特性,可有效降低结构残余变形和减少地震对结构的影响,试验表明,这种新型防屈曲支撑具有良好的滞回性能.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对不同形式的装配式防屈曲支撑构件进行研究,但相对于传统的整体防屈曲支撑仍然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时采用低屈服点钢材及高性能钢材的防屈曲支撑受到制作工艺与钢材价格的影响,其应用受到限制.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采用碳纤维包裹的装配式防屈曲支撑进行设计并系统地介绍构件的制作过程,对此防屈曲支撑进行试验研究,对其各项力学性能与耗能能力进行分析,探究不同加载制度、不同约束比对防屈曲支撑性能的影响,并提出新型防屈曲支撑的设计建议.本文设计的新型装配式防屈曲支撑主要由内核单元、约束单元和无粘结材料3部分组成,其中,内核单元采用Q235B级钢板制成,平均厚度为7.8 mm,约束单元由C30混凝土、Q235B槽钢和碳纤维布构成,并在内核单元与约束单元之间设置无粘结材料实现二者之间自由滑动,并通过无粘结材料提供内核单元侧向膨胀的空间,防止在约束单元上产生过大的三向应力和摩擦力,造成构件轴向拉压承载力的差异.1.1.1 钢材材性材性试验材料与防屈曲支撑材料均为同一批次钢材,按照国家标准《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10]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加工并进行试验.钢材力学性能指标见表1.fy为屈服强度,fu为极限强度,fu/fy为强屈比,Es为弹性模量,ν为泊松比.1.1.2 混凝土材性在浇筑试件时,将试件所用混凝土制成边长100 mm的立方体试块,与试验试件同等条件养护,当达到标准养护28 d后,利用压力机测出立方体抗压强度,计算求得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为32.02 MPa.1.1.3 纤维布材性碳纤维布材料特性见表2.1.2 新型装配式防屈曲支撑试件取4个试件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几何尺寸及加载制度不同进行划分,图1、2分别为1 200 mm长试件与1 500 mm长试件的构造图.内核单元中心屈服段均采用一字形截面,内核单元两端的约束非屈服段及非约束非屈服段均采用工字型.内核单元宽度分别为80 mm和100 mm,厚度均为8 mm.外包槽钢壁厚4 mm,槽钢两端用封板封口,封板厚度8 mm,内核单元与外包约束单元之间设置三层聚氟乙烯无粘结材料形成无粘结层并减少二者之间的摩擦. 为满足防屈曲支撑整体稳定性要求,试件约束比要满足式中为约束比,Pe为约束单元的欧拉临界力,Py为内核单元的屈服力.1 200 mm长试件与1 500 mm长试件的约束比分别为233和119,都满足构件整体稳性要求.1.3 新型装配式防屈曲支撑试件加工防屈曲支撑的内核单元在车床上车出一字板.非屈服段的耳板通过刨床、铣床进行圆弧过渡,以防止发生应力集中现象.最后采用圆弧焊将非屈服段的耳板焊接在内核上.在试验中,与MTS试验机配套的夹具夹住加载支座,支座与20 mm厚端板采用4根高强螺栓在端板四角相连,而内核单元焊接在端板上.为防止加载过程中,焊缝开裂,采用4块三角肋板加强处理,见图3(a)、(c).外套槽钢首先在机床上沿钢板轧制方向切割出指定尺寸钢板,然后对其进行冷弯加工,形成U字型,其中槽型钢一侧高于另一侧,其目的是在组装时便于焊接,防止加载过程中出现两部分槽钢发生错动.在制作好槽钢后,两端点焊封板,其目的是利用封板卡槽配合木模板进行混凝土浇筑,见图3(b).在槽钢内浇注混凝土,木模板预留出内核单元的空间,见图3(c).最后,将内核单元与约束单元进行组装,并对两个分离的约束单元进行定位拼接点焊,在防屈曲支撑拼接后的槽钢外表面缠绕包裹碳纤维布CFRP,缠绕包裹2层.碳纤维CFRP材料采用日本东丽公司生产的UT70-30型单向纤维布,纤维布中纤维二维单向排布,单层厚度为0.167 mm.先在槽钢外表面均匀涂抹TH-960双组份环氧树脂AB胶,包裹一层碳纤维后在第一层碳纤维表面也均匀涂抹树脂AB胶,然后包裹第二层碳纤维,这样碳纤维就紧密粘结缠绕包裹在防屈曲支撑的外表面,对装配式防屈曲支撑两部分约束单元形成良好的连接和约束.这样就完成装配式防屈曲支撑的制作,见图3(d).2.1 试验方案2.1.1 试验加载装置试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与力学实验中心进行,采用轴向拉压循环加载的拟静力加载方式,荷载由电液伺服加载系统MTS作动器提供(见图4),其最大荷载为2 500 kN,试验中采用的加载速率为0.18 mm/s,试件的变形由拉线式位移计采集,并采用应变片采集内核单元及外包碳纤维关键部位应变.2.1.2 试验的加载制度本文采用的拟静力加载制度根据实际结构中的支撑布置方式以及层间位移角限值进行设计,加载方案见表3.经计算求得,发生1/50的层间位移角时,轴向应变≈1.5%.试验中的加载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弹性阶段以及屈服后的塑性阶段.弹性阶段采用力控制加载,循环三圈,此阶段可得到防屈曲支撑的刚度;塑性阶段采用位移控制加载.2.2 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2.2.1 试件破坏形式试件S-1、S-2表示长度为1 200 mm采用方案1、方案2加载的试件,试件L-1、L-2表示长度为1 500 mm采用方案1、方案2加载的试件.试件S-1在整个位移控制阶段,CFRP布与槽钢表面并未发生分离.在疲劳加载阶段,当位移峰值维持在10.8 mm时,在第18圈循环受拉时,试件被拉断.试件约束单元的槽钢之间未发生分离,表明未发生整体失稳.在加载结束后,将试件拆开,发现内核在靠近加载端处发生断裂,见图5(a),并且在屈服段端部发现长约20 mm裂纹,内核单元呈多波屈曲破坏,最大半波为130 mm,最小为50 mm,见图5(b).试件L-1在疲劳加载第18循环圈发生受拉破坏,破坏位置靠近加载端,剖开约束单元发现,试件发生了两个方向的屈曲,其中绕弱轴方向发生高阶多波屈曲,绕强轴方向发生低阶屈曲,见图6.内核单元发生多波屈曲破坏,并伴有明显的局部屈曲,多波屈曲最小半波波长为45 mm,最大半波波长达到190 mm.S-2在加载到21.6 mm时,发生断裂,且断裂位置靠近加载端,混凝土未发生明显的压坏现象.试件破坏位置为距离一端30 mm处,其中内核单元有部分区段较为平直,最小屈曲半波波长为50 mm,且破坏位置发生在最小半波区段内,见图7.L-2在加载到21.6 mm时,发生断裂,破坏位置靠近加载端,在加载端处混凝土压碎,产生了更大间隙,导致此处屈曲幅值较大,但是未在此处断裂.试件在距离端部300 mm处发生断裂,最小半波波长为90 mm,见图8.2.2.2 试件延性分析采用最大延性系数μ和累积塑性变形值(CPD)来表征试件的延性能力,见表4,试件加载圈数与累积塑性变形关系见图9.试件在加载方案1与方案2下,均随着加载圈数的增加,累积塑性变形CPD增加.在方案1中,S-1的累积塑性变形值达到362.30,L-1的累积塑性变形值为248.66,相对较小;在方案2中,S-2的累积塑性变形值达到477.69,而L-2的累积塑性变形为400.61.所有试件的累积塑性变形值均大于200,满足要求.2.2.3 试件滞回性能分析本文滞回曲线中的轴向力F通过MTS作动器采集,轴向位移D通过位移计采集.同时,滞回曲线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地震对结构的作用,使得其在线性与非线性阶段的性能都得到了较好的检验,图10为各试件滞回曲线,可看出,各试件的滞回环均较为饱满,表明其耗能能力良好,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有效消耗地震能量.同时也可看到,在加载位移不断增大直至达到最大位移过程中,防屈曲支撑始终维持基本恒定的正刚度,因此屈服后构件的强度即承载力也在不断增加.其中,从滞回曲线受压阶段“跳动”程度来看,试件S-1较L-1多波屈曲现象更为显著;试件S-2和L-2在达到每阶段的受压控制位移过程中,出现曲线的“跳动”,而且就“跳动”幅值与试件屈服段长度的比值来看试件S-2较L-2多波屈曲现象更为显著.在从每阶段的受压控制位移开始卸载时,曲线的刚度较低,其原因是受压时形成的多波屈曲,此时需先将内核单元的多波屈曲变形拉直,试件才能重新提供刚度,故在从每阶段的受压控制位移转换到同阶段的受拉控制位移时,刚度较低.2.2.4 试件耗能能力分析图11、12为不同约束比试件在两种加载制度下各耗能指标与轴向应变ε关系图,图中两组试件分别基于相同的轴向应变进行对比.如图11(a)、12(a)所示,在耗能比ζ方面,试件L-1较S-2的耗能效果较好,当轴向应变达到1.8%时,试件L-1的耗能比达到95%;试件L-2与S-2的耗能比较接近,当轴向应变达到2.4%时,耗能比均达到95%.如图11(b)、12(b)所示,长度为1 500 mm试件的平均粘滞阻尼系数η较长度为1 200 mm试件略高,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更有效地消耗地震能量.如图11(c)、12(c)所示,当试件轴向应变达到1.8%时,试件L-1的累计耗能面积A达到90 000 kN·mm,约为S-1试件的两倍;当试件轴向应变达到2.4%时,试件L-2的累计耗能面积达到170 000 kN·mm,接近试件S-2的两倍,而长度为1 500 mm试件的内核单元屈服段截面面积仅仅是长度为1 200 mm试件的1.25倍,说明在都满足整体稳定性的条件下,约束比并不是影响试件耗能能力的决定因素,而试件是否发生了明显的多波屈曲是影响试件耗能能力的主要因素.试件S-1和S-2较L-1和L-2多波屈曲现象更为显著,滞回耗能能力也略差一些.采用不同加载制度时,在1.8%轴向应变范围内,试件各项耗能指标都较为接近,加载制度对试件的耗能能力没有明显影响.1) 在试验中,外包碳纤维布的约束效果较好,能很好地发挥连接约束组装装配式构件的作用,采用碳纤维包裹约束的装配式防屈曲支撑具有较为优良的滞回耗能能力,4个新型装配式防屈曲支撑的内核单元都发生了明显的多波屈曲,最终的破坏模式都是内核单元的拉断.2) 内核单元发生多波屈曲后,将对约束单元产生侧向推力,使得纤维布受拉,甚至造成部分纤维的拉断,这将导致纤维布的约束效果有所降低,使内核单元与约束单元之间的间隙略微增大,表现为防屈曲支撑在受压时内核单元发生较为明显的多波屈曲,其滞回曲线表现为力的“跳动”.3) 在满足整体稳定性的条件下,约束比并不是影响试件耗能能力的决定因素,而试件是否发生了明显的多波屈曲是影响试件耗能能力的主要因素.多波屈曲现象更为显著试件的等效粘滞阻尼系数与累计耗能面积较小,滞回耗能能力略差一些. 4) 在不同加载方案下,防屈曲支撑试件的承载力、延性、耗能能力均较为理想,试件的最大延性达到13.29,累积延性均超过200,加载制度对试件的耗能能力没有明显影响.【相关文献】[1] 陆斌斌.采用碳纤维与玄武岩纤维包裹装配式防屈曲支撑性能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2] JIA M M, LU D G, GUO L H, et al.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cyclic behavior of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mposite frame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Steel Research, 2014, 95: 90-105.[3] IWATA M, MURAI M.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using steel mortar plank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s a hysteretic damper [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2006, 35(14): 1807-1826.[4] GHEIDI A, MIRTAHERI M, ZANDI A P, et al. Effect of filler material on local and global b ehaviour of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s [J].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2011, 20(6): 700-710.[5] CHOU C C, CHEN S Y. Subassemblage tests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of sandwiched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s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0, 32(8): 2108-2121.[6] ERYASAR M E, TOPKAYA C.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steel-encased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hysteretic dampers [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2 010, 39(5): 561-581.[7] DUSICKA P, WILEY B. Concept of buckling restraint of steel braces with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 [C]//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Structures Congress.Vancouver, Canada: America 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2008: 1-7. DOI: 10.1061/41016(314)257.[8] WANG C L, USAMI T, FUNAYAMAJ, et al. Low-cycle fatigue testing of extruded aluminum alloy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s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3, 46: 294-301.[9] MILLER D J, FAHNESTOCK L A, EATHERTON M R. Development and experimental valid ation of a nickel-titanium shape memory alloy self-centering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2, 40: 288-298.[10〗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228—2002[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防屈曲支撑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上的设计及抗震性能研究

防屈曲支撑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上的设计及抗震性能研究

防屈曲支撑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上的设计及抗震性能研究姜洋(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清350303)[摘要]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长久以来,建筑行业主要采用结构抗震方式提高建筑抗震防灾能 力,这种方式在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同时,对建筑结构造成一定的限制。

随着建筑功能的发展,结构抗震方 式难以适应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要求Q耗能减震技术开辟了抗震加固的新途径Q防屈曲耗能支撑技术 作为一种新型的耗能减震技术,在国内也已开始尝试使用Q本文的在一栋框架剪力墙建筑上设置防屈曲支 撑体系。

研究防屈曲支撑体系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上的剪减震性能。

[关键词]框架剪力墙结构;防屈曲耗能支撑体系;耗能减震文章编号=2095 -4085(2019)03 -0072 -03在一座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建筑物上设置屈曲支撑 体系。

通过Etab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两种不同的结 构模型,研究防屈曲支撑体系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上的 剪减震性能。

1工程概况本项目为福建省某工厂宿舍建筑项目,该项目采 用钢混框剪结构,地上建筑共计17层,层高为3m,建筑总高度为51m,高宽比为3.75。

建筑空间三维 立体图如图1所示。

本项目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 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〇.l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 组,项目现场场地类别为n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 4s。

基于项目实际情况,施工单位采用Etabs软件进 行建模。

2防屈曲支撑体系设计2.1防屈曲支撑的布置防屈曲支撑的布置原则在平面上尽量使结构的质 量中心和刚度中心重合,在立面上,应避免因局部的 刚度削弱形成薄弱层,造成应力集中。

对于建筑物建 议弹性分析时防屈曲耗能支撑所承受的层剪力h和层间总剪力F满足对于框架结构^宜取0. 4〜0.6。

本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可以适当的减 小,^取0.3〜0.6。

通过计算,初步确定防屈曲支撑面积分别为1〜6层:2940画I2,7〜12层: 2440mm2,13〜18层:1960mm2。

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耗能性能分析

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耗能性能分析

文章编号:100926825(2010)0120100203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耗能性能分析收稿日期:2009209202作者简介:梁华堂(19722),男,工程师,邯郸市盛达建筑有限公司,河北邯郸 056000高天宝(19782),男,讲师,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河北邯郸 056038马裕超(19832),男,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北邯郸 056038梁华堂 高天宝 马裕超摘 要:指出耗能支撑是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防屈曲支撑作为一种新的耗能支撑,在国内外研究和工程应用中日趋增多,通过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设有防屈曲支撑的多层钢框架进行了耗能减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防屈曲支撑具有良好的耗能减震性能,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一种新方案。

关键词:钢框架,防屈曲支撑,耗能,非线性,时程分析中图分类号:TU352文献标识码:A0 引言防屈曲支撑(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 )又名无粘结支撑、约束屈曲支撑等。

图1是T 形防屈曲支撑组成图。

近年来在国内外特别是日本和美国的研究与应用逐渐增多。

普通的支撑有中心支撑和偏心支撑两种。

在发生中震和大震时,中心支撑会受压屈曲和受拉屈服,由于受压屈曲不利于耗能减震,为了弥补中心支撑这一缺陷,采用防屈曲支撑来避免支撑屈曲。

防屈曲支撑是一种在受拉与受压时均能达到屈服而不发生挫屈的轴力构件,而且防屈曲支撑的滞回曲线比较饱满,其耗能能力远远超过普通支撑。

1 运动微分方程与力学模型1.1 运动微分方程防屈曲支撑一般安装在结构的可变形部位,当结构因振动而发生变形时,防屈曲支撑也随之发生变形而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减小结构的振动反应。

在地震作用下,安装有防屈曲支撑的框架结构的运动微分方程为[3]:[M ]{¨x (t )}+[C ]{ x (t )}+[K ]{x (t )}=-[M ]{I}¨x g (t )-[H ]{u (t )}。

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性能及框架抗震能力研究

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性能及框架抗震能力研究

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性能及框架抗震能力研究屈曲约束支撑是一种金属屈服耗能装置,同时也是一种不发生整体屈曲的钢支撑抗侧力构件,由核心部件、约束部件、无粘结材料或间隙三部分组成。

小震时,屈曲约束支撑保持弹性,为结构提供抗侧刚度;中震或大震时,屈曲约束支撑通过约束部件有效抑制核心部件的整体屈曲或大幅局部屈曲,从而充分利用金属屈服后的滞回性能耗散地震能量,减小结构响应,避免主体结构发生严重损伤。

屈曲约束支撑根据外围约束部件的不同,可分为钢管混凝土屈曲约束支撑和全钢屈曲约束支撑。

其中,全钢屈曲约束支撑加工制作方便,但其细部构造有待优化,经济有效的支撑截面形式仍需拓展,其在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仍可深入探究。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理论解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分别从支撑共性构造、新型支撑约束机制及其在框架抗震能力加固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全钢屈曲约束支撑及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在第2章中,深入研究了屈曲约束支撑核心部件共性构造对低周疲劳性能的影响,为新型全钢屈曲约束支撑的研发提供了设计建议:通过试验评估了核心部件过渡段的截面过渡方式、弹性段和过渡段伸入约束部件长度等构造尺寸对一字形核心全钢屈曲约束支撑累积塑性变形和失效模式的影响;结合有限元分析,对比了核心部件不同构造所引起的应力应变集中现象,揭示了改进设计后试件低周疲劳性能提高的原因。

结果表明,采用圆弧形过渡方式以及增加弹性段和过渡段伸入约束部件长度,可改善核心部件的应力应变集中现象,显著提高其低周疲劳性能。

在第3章中,首次研究了无粘结材料对全钢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性能的影响,为新型全钢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试验对比了采用和未采用无粘结材料的一字形核心全钢屈曲约束支撑的滞回曲线、失效模式和累积塑性变形能力;对核心部件的多波屈曲行为进行了理论推导,给出了支撑受压承载力调整系数的估算公式;通过有限元分析了核心板和约束部件之间接触力以及核心板沿纵向的应变集中现象;结合试验和有限元参数分析,提出了无约束宽厚比、平面外间隙等相关设计建议。

防屈曲钢支撑在钢框架中的减震效果分析

防屈曲钢支撑在钢框架中的减震效果分析

防屈曲钢支撑在钢框架中的减震效果分析摘要:本文借助于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设有防屈曲钢支撑和普通钢支撑的多层钢框架进行时程分析,并进行比较。

分析结果表明防屈曲钢支撑耗能性能较好,具有很好的延性,滞回曲线稳定饱满。

装有防屈曲钢支撑的结构加速度反应大大减少,最大层间变形明显减小。

这说明防屈曲钢支撑对框架的抗震是十分有利的。

关键词:多层钢框架防屈曲钢支撑减震时程分析1引言钢支撑体系经济效益非常好,在多高层钢结构中被广泛应用。

而普通钢支撑通常是由失稳控制的,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容易产生整体失稳或局部屈曲,导致楼层刚度和承载力骤然下降,大大降低了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影响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为避免钢支撑的受压屈曲失稳,近几年,有些学者提出采用钢管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作为外包约束来限制钢支撑屈曲,学术上把这种支撑称为防屈曲支撑。

典型的防屈曲钢支撑是由二部分组成的:承受大部分轴力的内芯耗能部分、有侧向约束作用的钢管混凝土以及减小摩擦阻力的无黏结材料。

内芯部分可以采用各种类型的钢结构断面,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十字形钢,另一种是一字形钢,外部由方钢管约束而成。

由于钢板间的摩擦力比较小,因此不采用无黏结材料也可以有良好的侧向约束,这种外包钢管支撑制作比外包钢管混凝土的简单容易得多,且在短时间内就能做好。

防屈曲支撑是一种在受拉与受压时均能达到屈服而不发生屈曲的轴力构件,而且防屈曲支撑的滞回曲线比较饱满,滞回环包围的面积大,其耗能能力远远超过普通支撑。

2防屈曲钢支撑的工作原理与力学模型2.1工作原理防屈曲支撑的轴向拉压力是全部由内核单元承受的。

在受拉时达到屈服;在受压时,细长的内核单元在较小的荷载作用下就很容易屈曲,屈曲模态为最低阶模态(即最容易发生的屈曲形式,绕弱轴的半波弯曲屈曲),然而,内核单元与约束单元间极小的间隙使得内核单元最大变形的部位率先与约束单元混凝土接触,接触反力限制了内核单元低阶屈曲的变形发展,促使内核单元进一步向更高阶的屈曲模态发展;更高阶的屈曲模态意味着更多的半波数,使得内核单元与约束单元有更多的接触点,其增多的接触点处仍受到约束单元的变形限制。

采用抑制屈曲支撑的钢框架结构性能分析

采用抑制屈曲支撑的钢框架结构性能分析

Pe f r a c fs e lf a e i s a ld wih b c l g r s r i e a e r o m n e o t e r m n t le t u k i - e t a n d br c s n
JaM i g ig i n m n Zha g Su e n m i
对 结构 构件 和体 系进 行 了分析 , 与试验 结果 进 行 了对 比. 析 表 明 , 并 分 抑制 屈 曲支撑 可 在 拉压 循 环 荷 载作 用 下均 达到 屈服 , 拉压 承 载力基 本 一致 , 复 力模 型 可 简 化为 对 称 的双 线型 , 滞 回曲 恢 其 线 稳定饱 满 , 回耗 能 能力大 大优 于普通 钢 支撑. 滞 同时数值 分析 结果 与试 验结 果也 得到 了很 好 的
Vol3 No. |7 6
No v. 2 7 00
采 用 抑 制 屈 曲支 撑 的 钢 框 架 结 构 性 能 分 析
贾 明明 张 素梅
(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 院 , 哈尔滨 10 9 ) 50 0
摘 要 :为 了对 比分 析抑 制屈 曲支撑 与普 通 钢 支 撑 构 件 在 反 复荷 载 作 用 下 的滞 回性 能 , 比较 了 2 种 支撑 钢框 架体 系在 单调 、 复水 平荷 载和 地 震荷 载作 用 下 的抗 侧 力 和抗 震 性 能. 于 A YS 往 基 NS
c m p r d wih e e me t lr s ls The r s t n i ae t tBRB a n e g u l .e e s d a a o a e t xp r i n a e u t. e ul i d c t ha s c n u d r o f ly r v r e xil y e d c c e t o tl s fsif e sa d s e g h.BRB sc fr e o ha e n a l h a e y ed n i l y ls wi u o so t n s n t n t h f r i on m d t v e y t e s m il i g i r s e s a d u t a e s e g n e e so d c m p e so r t s n l m t t n t u d rt n i n a o i r h n r s i n,w h s u e o e s c e e g si a on o e s p r rs imi n r y disp t i i

通过预应力筋实现自复位功能的防屈曲支撑性能分析

通过预应力筋实现自复位功能的防屈曲支撑性能分析

科学技术创新2020.24(转下页)图2阻尼器在模型中的布置图层)1/357(第18层)Y 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1/212(第26层)1/208(第18层)5结论本项目将钢滞变阻尼器布设在剪力墙结构连梁部位,阻尼器能够充分发挥耗能作用,由于阻尼器屈服后,连梁剪力有了上限约束,结构混凝土构件得到有效保护,阻尼器能够有效控制结构的地震响应,全面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与7度设防传统设计相比,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增加相对较少,施工简便,工艺成熟可靠,可为同类工程设计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1]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297-2013.[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17.通过预应力筋实现自复位功能的防屈曲支撑性能分析姜滨1贾明明*2,3惠丽洁3(1、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82、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灾变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903、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防屈曲支撑耗能能力强但震后残余变形大,易造成结构很大残余变形[1]。

Miller 等人[2]以传统防屈曲支撑作为耗能元件,以形状记忆合金筋作复位材料合成一种自复位防屈曲支撑。

此外,刘璐[3]和曾鹏[4]等则采用了常见的预应力钢绞线作为复位筋制作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并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了此类型支撑的滞回耗能和自复位能力。

研究表明这一类型的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既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最大地震响应,也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

虽然自复位防屈曲支撑能有效提高结构滞回耗能能力,减小结构的残余变形,但相关设计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

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有限元模拟对影响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滞回耗能和自复位能力的参数进行分析,以期能为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的设计提供帮助。

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防屈曲支撑是一种新型的耗能减震装置,受到拉压荷载作用时内部芯材能表现出良好的滞回耗能效果,可显著改善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结构抗震设计中。

钢框架结构具有韧性好、自重轻的优势,但纯框架结构偏柔,在地震作用下位移会比较大,采用防屈曲支撑既能提高结构整体刚度,还会减小地震反应。

然而,支撑的截面面积大小和布置位置均会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且不合理的设计还会增加建设成本,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使支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节约成本。

文中首先对防屈曲支撑的力学性能和设计原理进行总结,确定了防屈曲支撑间隙、等效截面面积、等效刚度和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基于国内外对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成果,归纳出一种基于目标位移的优化设计方法,以一5层防屈曲支撑钢框架办公楼为例,利用此方法设计出各楼层所需的防屈曲支撑截面尺寸,运用YJK软件分别建立普通支撑钢框架和防屈曲支撑钢框架模型,并进行了反应谱分析,对比两个结构的周期、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和基底剪力等指标。

其次采用ABAQUS软件对防屈曲支撑钢框架和普通支撑钢框架进行时程分析,对比两个结构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

多遇地震下,防屈曲支撑处于弹性阶段,在结构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普通支撑相似,两个结构的地震响应相差不大;罕遇地震下,防屈曲支撑的抗震性能全面优于普通支撑,是通过自身的滞回耗能有效减小了地震反应。

最后对防屈曲支撑结构体系中的优化布置方案进行了讨论,对比了五种不同布置形式下的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合理的布置有利
于减小地震反应,通过对比分析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支撑布置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6期2007年11月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E A S T 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 o l .37N o .6N o v .2007采用抑制屈曲支撑的钢框架结构性能分析贾明明 张素梅(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摘要:为了对比分析抑制屈曲支撑与普通钢支撑构件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比较了2种支撑钢框架体系在单调、往复水平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抗侧力和抗震性能.基于A N S Y S对结构构件和体系进行了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抑制屈曲支撑可在拉压循环荷载作用下均达到屈服,拉压承载力基本一致,恢复力模型可简化为对称的双线型,其滞回曲线稳定饱满,滞回耗能能力大大优于普通钢支撑.同时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也得到了很好的吻合.抑制屈曲支撑相对于普通钢支撑可进一步提高钢框架结构的后期刚度、极限承载力和耗散能力,更大地降低了结构的地震响应,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抑制屈曲支撑较普通钢支撑更适于在有更高抗侧力和抗震要求的钢结构中应用,其更为简单的恢复力模型也使结构体系的分析和设计十分简便.关键词:抑制屈曲支撑;普通钢支撑;耗能能力;滞回性能;钢框架中图分类号:T U 3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505(2007)06-1041-07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s t e e l f r a m e i n s t a l l e d w i t h b u c k l i n g -r e s t r a i n e d b r a c e sJ i a Mi n g m i n g Z h a n g S u m e i(S c h o o l o f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H a r b i n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H a r b i n 15009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h y s t e r e t i c b e h a v i o r o f b u c k l i n g -r e s t r a i n e d b r a c e (B R B )a n d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b r a c e u n d e r c y c l i c l o a d ,t h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t h e s t e e l f r a m e w i t h B R B s o r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s t e e l b r a c e u n d e r m o n o -t o n i c ,c y c l i c h o r i z o n t a l l o a da n ds e i s m i c l o a dw e r e a n a l y z e db a s e do nA N S Y S .T h e r e s u l t s w e r e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r e s u l t s .T 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B R Bc a nu n d e r g of u l l y -r e v e r s e da x i a l y i e l d c y c l e s w i t h o u t l o s s o f s t i f f n e s s a n d s t r e n g t h .B R Bi s c o n f i r m e d t o h a v e n e a r l y t h e s a m e y i e l d i n g s t r e s s a n d u l t i m a t e s t r e n g t h u n d e r t e n s i o n a n d c o m p r e s s i o n ,w h o s e s u p e r i o r s e i s m i c e n e r g y d i s s i p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i s b e t t e r t h a n t h e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s t e e l b r a c e .T h e s y m m e t r i c a l b i l i n e a r r e s i l i e n c e m o d e l o f B R B i s c o n f i r m e d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n u m e r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b a s e d o n A N S Y S a g r e e w e l l w i t h e x p e r i m e n t s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s t e e l b r a c e s ,w h e n B R B s a r e a p p l i e d i n t os t e e l f r a m e ,t h e i n t e n s i f i e ds t i f f -n e s s ,s t r e n g t h a n d e n e r g y d i s s i p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s t e e l f r a m e s w i l l b e i m p r o v e d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t h e s t e e l f r a m e s t r u c t u r e s w i t h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s t e e l b r a c e s ,t h e s e i s m i c r e s p o n s e s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a c c e l e r a -t i o n ,f o r c e )o f t h e s t e e l f r a m e s t r u c t u r e s w i t h B R B s a r e g r e a t l y r e d u c e d a n d s e i s m i c p e r f o r m a n c e i s i m p r o v e d .T h e r e f o r e B R Bw i t h s i m p l e b i l i n e a r r e s i l i e n c e i s a d a p t e d t o a p p l y i n s t r u c t u r e s w i t h m o r e r e q u i r e m e n t t o r e s i s t h o r i z o n t a l a n d s e i s m i c l o a d .I t m a k e s t h e a n a l y s i s a n d d e s i g n o f s t r u c t u r e s m o r e c o n v e n i e n t .K e y w o r d s :b u c k l i n g -r e s t r a i n e db r a c e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s t e e l b r a c e ;e n e r g y d i s s i p a t i o n ;h y s t e r e t i c b e -h a v i o r ;s t e e l f r a m e 收稿日期:2007-05-15.作者简介:贾明明(1978—),男,博士生;张素梅(联系人),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s m z h a n g @h i t .e d u .c n . 多、高层钢框架-支撑体系的抗震设计要保证支撑构件在小震作用下处于弹性状态,可以提供足够的附加刚度使结构体系满足“小震不坏”的要求;在中震和大震下,支撑构件通过往复滞回变形的方式吸收和消耗输入结构体系的地震能量,保证“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普通钢支撑受压时会因为长细比较大或组成板件宽厚比过大而发生整体屈曲或局部屈曲.在地震作用下,支撑的失稳使其耗能能力以及结构体系的抗侧刚度和承载力大大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增大,抗震性能降低.如果将普通钢支撑外包裹约束构件,并保证二者之间不会发生粘结,并只将内核钢支撑与框架相连,仅仅由其承担由水平荷载产生的轴向压力和拉力.由于这种支撑构件可有效地抑制支撑受压屈曲,因此被称为抑制屈曲支撑(B R B)[1-5].国内外对抑制屈曲支撑的研究[1-5]表明:由于外包约束单元的存在,内核单元受到约束而不易发生高模态屈曲.而且由于外包约束单元不直接承受轴向力作用,为抑制屈曲支撑提供很大的抗弯刚度,使其在压力作用下不易发生整体屈曲,因此在地震反复荷载作用下抑制屈曲支撑受拉受压时内核单元材料都可以达到屈服进入弹塑性状态,其拉压刚度和承载力基本达到一致.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抑制屈曲支撑较普通钢支撑有更大的抗压刚度,滞回曲线更为饱满,耗能能力更强,可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然而现有国内外研究[1-7]往往单独针对普通钢支撑或抑制屈曲支撑滞回耗能性能及其对结构体系抗侧力及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对普通钢支撑,以及将此普通钢支撑外包钢管混凝土形成的抑制屈曲支撑的滞回耗能性能,及其对钢框架结构体系性能的影响作了对比研究,验证了抑制屈曲支撑是较普通钢支撑更为优良的结构体系抗侧力和抗震构件.1 抑制屈曲支撑与普通钢支撑滞回性能的对比分析 基于A N S Y S对抑制屈曲支撑构件在循环荷载下的滞回性能进行研究,并与试验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如图1所示,试验研究的抑制屈曲支撑试件总长度960m m,核心约束屈服段长500m m.内核单元中心段为一字板(100m m×10m m),采用我国鞍钢生产的Q235B钢,钢材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分别为285和420M P a,弹性模量186G P a,伸长率21.18%.外包约束单元为圆钢管内填混凝土,外包钢管也采用Q235钢,壁厚5m m,外径160 m m,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25.7M P a.内核单元与外包约束单元之间通过设置无粘结材料进行无粘结处理.内核单元约束非屈服段长60m m,是约束屈服段与外伸无约束非屈服段(长170m m)间的过渡段,非屈服段通过放大截面和设置加劲肋进行加强,在试验过程中不发生屈服,其板件的最大宽厚比为10,试件外貌及试验装置如图2所示.试验的加载制度为位移控制的拉压循环加载,位移幅值分别为1~10,12,15倍内核单元约束屈服段受拉屈服变形值,各循环3周.图1 抑制屈曲支撑试件尺寸详图(单位:m m)图2 试验装置及试件外貌图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时抑制屈曲支撑内核单元采用s h e l l181壳单元模拟,并采用c o m b i n14弹簧单元模拟外包钢管混凝土对内核单元的约束作用,有限元模型如图3所示.端部约束条件和加载制度与试验一致,在进行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的数值分析之前,对试件施加1/1000的初始缺陷.数值分析的结果与试验现象一致,试件没有图3 支撑有限元模型及普通钢支撑受压屈曲变形形状1042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7卷发生强度和稳定破坏.如图4所示,数值分析与试验研究得到的滞回曲线吻合良好,抑制屈曲支撑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显示在拉压荷载作用下试件均在内核单元钢材的屈服点发生屈服,同时产生了较大的应变强化,恢复力模型为双线型,基本上是钢材材性的体现,其最大延性和累计延性分别达到13.5和735.抑制屈曲支撑滞回曲线稳定饱满,只是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在较大的变形幅值时由于支座滑移的影响略有收缩,所包围的总面积较数值分析得到的滞回曲线包围的总面积小约3%.对比分析也表明利用我国的钢材和无粘结材料设计制作的抑制屈曲支撑具有良好的滞回耗能性能,也说明本文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和采用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是正确的.如图4所示,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在支撑处于较大受压变形时较处于较大受拉变形时的荷载幅值高约5%,同时支撑抗压刚度也较抗拉刚度略有提高,而有限元分析这种差别很小.原因在于试验时内核单元屈服段受压时长度变短,截面变大,承载能力有所增加[3];受压时内核单元屈服段截面变大,与约束单元发生接触,二者之间有挤压作用,从而产生了相互间的摩擦力;同时由于内核单元被外包约束单元所约束,产生了套箍效应,侧向应力的作用使内核单元产生三向应力.对于本试验最后一条原因是主要原因所在,但由于无粘结材料设置得当这种差值已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取抑制屈曲支撑内核单元作为普通钢支撑构件,边界条件、加载制度和基于A N S Y S的分析方法与抑制屈曲支撑相同,对于普通钢支撑模拟侧向约束作用的弹簧刚度取为0.为了对比得更加明确清晰只做变形幅值为9.44m m的常幅滞回性能分析,2种支撑的滞回性能如图5所示.为了简便地模拟结构体系中的普通钢支撑,本文验证了采用二维弹塑性梁单元B E A M23对普通钢支撑进行模拟时的分析结果与采用壳单元时基本一致.B E A M23单元包含大变形的特性,可以模拟支撑的大变形状态,并给出此时支撑的稳定承载力,因此在下文的结构体系分析中普通钢支撑均采用B E A M23单元模拟.如图5所示,在较大的水平荷载作用下,普通钢支撑将进入材料非线性状态,同时构件受压屈曲后P-δ效应十分显著,也将进入几何非线性状态,因此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形态非常复杂.在压力作用下普通钢支撑屈曲后由于P-δ效应的存在会变成压弯杆,刚度迅速退化,承载力急剧下降,在构图4 抑制屈曲支撑滞回曲线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图5 普通钢支撑与抑制屈曲支撑滞回曲线的对比件中部会形成塑性铰.再反向受拉时,残余的塑性弯曲变形使构件首先要被拉直,此时受拉刚度很小,刚度发生收缩,支撑继续受拉,直至形成反向塑性铰后,抗拉刚度才逐渐恢复,最终全截面受拉屈服进入弹塑性状态.支撑的长细比是决定其受力形态的主要因素,随着长细比的增加,构件受压时屈曲变形的比例增大,滞回曲线劣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支撑的受拉承载力在多循环往复轴向力作用下也会发生退化[8-9].针对本文长细比较大的支撑,首次受压的屈曲承载力较低,随着变形量不断增加,受压承载力不断下降,在经历接下来的荷载循环时,构件受压时的屈曲荷载逐渐降低.对于大长细比的支撑构件,滞回环所包围的面积非常狭窄,耗能能力很差.如图5所示,抑制屈曲支撑最大受压承载力约为普通钢支撑8倍,滞回曲线非常饱满,最大滞回环所包围的面积即其耗能能力大约是普通钢支撑的3.54倍.M a i s o n模型可较为理想地描述普通钢支撑的恢复力模型(见图6).M a i s o n模型用分段线性描述,屈曲荷载的衰减、塑性伸长、弹性受拉超屈曲和受压弹性超屈曲区、包辛格效应等均予以考虑,各种长细比值支撑的弹塑性性能都得到了反映[9].如图4和图5所示,由抑制屈曲支撑滞回曲线的形1043第6期贾明明,等:采用抑制屈曲支撑的钢框架结构性能分析态特征可确定其恢复力模型可简化为对称双线型,在消除导致受压承载力提高因素的条件下,抑制屈曲支撑的滞回模型就是钢材滞回性能的反应.图6 Ma i s o n 模型中钢支撑滞回曲线各区的物理意义2 抑制屈曲支撑与普通钢支撑钢框架结构抗侧力性能的对比分析 对钢框架支撑结构的研究同样以A N S Y S 为平台,框架和普通钢支撑均采用B E A M 23单元并进行多段划分;抑制屈曲支撑则采用二维弹塑性杆单元L I N K 1,为消除分析时抑制屈曲支撑受压屈曲的现象,仅仅将其划分为一个单元[10].分析的对象为单层单跨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跨度7.5m ,层高4.8m ,梁柱采用Q 345工字钢,柱截面为Y B —H 400×250×8×16(单位:m m ),梁截面为G B —H N 600×200×10×15(单位:m m ),支撑两端铰接,采用与上述滞回试验相同的钢材,截面积取1500m m 2.图7给出了单层单跨的纯框架、普通钢支撑框架和抑制屈曲支撑框架在单向加载下的荷载位移曲线,其中支撑分别采用单斜布置和人字形布置.可见在单向加载时,由于结构体系的侧向刚度主要来源于支撑的轴向刚度,支撑框架的初始刚度会大大高于纯框架结构.在普通钢支撑受压屈曲前,普通钢支撑框架和抑制屈曲支撑框架的刚度基本一致.随着荷载的增加,普通钢支撑框架中受压的支撑发生屈曲,使结构的刚度有所降低,普通钢支撑框架极限承载力高于纯框架,但也较抑制屈曲支撑框架要低.抑制屈曲支撑受压时不会发生屈曲,与受拉时一样直至最终发生屈服,其结构体系的承载力也最高.同时对支撑人字形布置时的2种支撑框架体系滞回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钢框架的水平位移幅值为36m m .对比抑制屈曲支撑框架体系(体系1)与普通钢支撑框架体系(体系2)的滞回性能曲线图7 单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支撑结构体系荷载位移曲线(见图8),可以发现体系2滞回曲线有明显的捏缩现象.框支体系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体系1和2最初的刚度是基本一致的,当首先受压的一肢支撑由于失稳退出工作时,体系2的刚度有所降低,导致体系2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都低于体系1.反向弹性卸载到0再反向加载时,由于首先受压的一肢支撑屈曲后产生很大的弯曲变形,存在残余的塑性弯曲变形,受拉刚度很小,在没有重新拉直以前不能完全工作,而首先受拉的一肢支撑开始反向受图8 2种支撑钢框架体系滞回性能的对比分析压,在其受压屈曲后,体系2的刚度开始主要由钢框架提供,刚度很低.首先受压的一肢支撑反向受拉拉直后再开始为结构体系提供刚度,体系刚度有所增大.对于体系2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由于支撑在轴向往复荷载作用下,其抗拉承载力会有所下降,支撑在受压屈曲后,再受压屈曲时的荷载也有所降低,同时支撑的弯曲挠度也更加显著,拉压刚1044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7卷度也发生退化,这些因素同时也反映在体系2的滞回性能上,如图8第2,3次荷载循环时,体系2的正向极限承载力有所降低,刚度发生退化,滞回曲线产生了更大的捏缩.抑制屈曲支撑在拉压作用下都可以达到屈服,拉压作用下的承载力基本一致,滞回曲线稳定饱满,在经历很多次循环荷载后,也没有发生强度和刚度的退化.在水平荷载下具有良好的滞回耗能性能.这种性能同样也反映在抑制屈曲支撑框架体系上.对比体系1,体系2的滞回曲线可以发现,体系1的最大承载力是体系2的1.43倍,最大单周滞回曲线所包围的最大面积大约是体系2的2.31倍,即体系1耗能能力较体系2大大提高.3 抑制屈曲支撑与普通钢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对比分析 本文算例采用文献[7]中的3层1跨平面钢框架(见图9),主体框架梁柱刚接.各构件取不同的强度比率(构件的设计荷载与设计强度的比值)来实现在地震作用下支撑首先屈服并耗能.框架的水平跨度为4m,层高分别为4,3.5,3.5m.框架梁柱截面型号如图9所示,钢材型号为A36,本构模型取为双折线强化模型,屈服后刚度比率为2.5%.支撑内核截面采用一字型截面,端部截面加大并设有加劲肋以便于与框架连接,并且在结构受力时其始终保持弹性.1,2,3层支撑中心段截面积分别为1650,1340,640m m2,钢材型号均为L Y P100,屈服强度为86M P a,屈服后刚度比率为3%,框架1,2,3层的等效质量分别为6750,7925, 7925k g.3.1 A N S Y S数值分析结果与文献[7]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基于A N S Y S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其中框架梁柱均采用B E A M23单元,抑制屈曲支撑采用L I N K1单元,首先进行模态分析.得到结构前2个周期分别为0.409和0.132s,然后对抑制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在不同峰值加速度(0.2g, 0.4g,0.6g,0.8g,1.0g,1.2g,重力加速度g=10 m/s2)的E l-C e n t r o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反应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其中抑制屈曲支撑的性能,并将其层间位移地震响应(见图10)与文献[7]中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由于有限元分析中对结构构件本构模型予以简化,以及存在真实试验中采用的实验图9 抑制屈曲支撑钢框架示意图(单位:m m)装置、实验方法、地震动的波谱特性、采集的试验数据的数量等很多未知因素,导致二者存在30%以下的差值.对于这种新型支撑构件框架体系进行震动台动力试验和数值分析,必然会存在很多未知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试验与分析的精度,因此可近似认为30%的差异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在峰值加速度较小时,试验结果小于A N S Y S分析结果,而在峰值加速度较大时,试验结果大于A N S Y S分析结果,应该是由于试验装置本身存在由摩擦力等因素产生的抗力,随着地震力的不断增大,对结构的地震响应的影响越来越小,结构的相对地震响应越来越大.因此可以认为本文数值模拟采用的结构有限元模型正确,数值模拟方法得当,对数值分析结果进行了正确的统计和分析.图10 结构底层最大层间位移对比3.2 抑制屈曲支撑与普通钢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对比分析 作为对比分析的普通钢支撑钢框架各项指标与抑制屈曲支撑钢框架均相同,仅仅将抑制屈曲支撑的内核单元单独作为框架的支撑构件.普通钢支撑在A N S Y S模拟中采用采用B E A M23单元,同样1045第6期贾明明,等:采用抑制屈曲支撑的钢框架结构性能分析计算了普通钢支撑钢框架在不同峰值加速度的E l-C e n t r o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并与抑制屈曲支撑钢框架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图11、图12及表1列出了2种结构顶部最大加速度、底层和顶部最大位移、以及相对降低的比率.普通钢支撑钢框架和抑制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的最大位移和加速度分别为D c m a x,D b m a x和A c m a x, A b m a x,位移和加速度相对降低的比率为φD=D c m a x-D b m a xD c m a x ×100%,φA=A c m a x-A b m a xA c m a x×100%.图11 2种框撑体系顶部最大加速度对比图12 2种框撑体系最大位移对比表1 抑制屈曲支撑和普通支撑钢框架各项性能的比较地震动及加速度峰值/g结构顶部位移/m m结构顶部加速度/(m·s-2)结构底层层间位移/m m抑制屈曲支撑钢框架普通钢支撑钢框架降低比率/%抑制屈曲支撑钢框架普通钢支撑钢框架降低比率/%抑制屈曲支撑钢框架普通钢支撑钢框架降低比率/%E C0.425.254.9543.75.63415.723.333 E C0.654.492.10414.38.54929.534.214 E C0.879.6128.3386.011.04537.249.425 E C1.0122.8237.7487.313.54653.7109.551 E C1.2143.6310.8548.815.54367.0173.561 可以看出,在2种结构体系中,在普通支撑屈曲前,地震力在框架和2种支撑之间的分配基本一致.当普通支撑发生屈曲,其抗侧刚度和水平承载能力基本丧失,地震力基本上由框架承担,直到受到相反方向的地震力时,支撑被拉直,恢复轴向刚度,可以承担部分地震力,框架承担的地震力有所降低.这种情况在往复地震荷载下不断反复.而抑制屈曲支撑由于不会发生屈曲,受压受拉时的刚度和承载力基本一致,其屈服前始终承担约80%的地震力.因此采用抑制屈曲支撑可降低结构体系中主体框架的设计要求.4 结语基于A N S Y S对抑制屈曲支撑构件进行了理论研究,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并将其与普通钢支撑的滞回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抑制屈曲支撑克服了普通钢支撑受压屈曲的缺点,抗压承载力大大提高,其滞回曲线饱满,恢复力模型更加简单,耗能能力显著提高.将其应用于钢框架结构,在单调水平荷载作用下,抑制屈曲支撑较普通钢支撑大大提高了钢框架结构的后期刚度和极限承载力,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体系的刚度,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在地震荷载作用下2种支撑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也大大不同,抑制屈曲支撑较普通钢支撑更加显著地减轻了结构的地震响应.相对于安装普通钢支撑的钢框架,抑制屈曲支撑使结构顶部位移、顶部加速度、最大层间位移响应降低了14%~61%,更好地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设计有较高抗侧力和抗震要求的钢框架结构,采用抑制屈曲支撑较普通钢支撑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减少支撑构件的使用数量,降低对主体结构构件的要求,缩短结构的建造工期和节省工程造价.同时由于抑制屈曲支撑有更加简单的对称双线性恢复力模型,适合在结构体系中应用,使结构体系的分析设计更加简便,可以方便地通过调整内核单元的截面面积和钢材种类设计出1046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7卷满足结构体系对其承载力、刚度、耗能能力要求的抑制屈曲支撑构件.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X i e Q.S t a t eo f t h ea r t o f b u c k l i n g-r e s t r a i n e db r a c e s i nA s i a[J].J o u r n a l o f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l S t e e l R e s e a r c h,2005,61(6):727-748.[2]B l a c kCJ,M a k r i s N,A i k e nI D.C o m p o n e n t t e s t i n g,s e i s m i ce v a l u a t i o n 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b u c k l i n g-r e-s t r a i n e db r a c e s[J].J o u r n a l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A S C E,2004,130(6):880-894.[3]陈正诚.钢侧撑韧性斜撑构材之行为与应用(Ⅰ)[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5,7(5):26-32.C h e nC h e n g c h e n g.B e h a v i o r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b u c k l i n gi n h i b i t e db r a c e s w i t hs t e e l l a t e r a l s u p p o r t e l e m e n t s(Ⅰ)[J].P r o g r e s s i n S t e e l B u i l d i n g S t r u c t u r e,2005,7(5): 26-32.(i n C h i n e s e)[4]陈正诚.钢侧撑韧性斜撑构材之行为与应用(Ⅱ)[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5,7(6):29-37.C h e nC h e n g c h e n g.B e h a v i o r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b u c k l i n gi n h i b i t e db r a c e s w i t hs t e e l l a t e r a l s u p p o r t e l e m e n t s(Ⅱ)[J].P r o g r e s s i n S t e e l B u i l d i n g S t r u c t u r e,2005,7(6):29-37.(i n C h i n e s e)[5]蔡克铨,黄彦智,翁崇兴.双管式挫屈束制(屈曲约束)支撑之耐震行为与应用[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5,7(3):1-8.T s a i K e h c h y u a n,H w a n gY e a n c h i h,We n gC h u n g s h i n.S e i s m i cp e r f o r m a n c e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so fd o u b l e-t u b eb uc k l i n g-r e s t r a i n ed b r a ce s[J].P r o g r e s s i n S t e e l B u i l d-i n g S t r u c t u r e,2005,7(3):1-8.(i nC h i n e s e)[6]S a b e l l i R,Ma h i nS,C h a n gC.S e i s m i cd e m a n d so ns t e e lb r a c e d f r a m e b u i l d i n g sw i t h b u c k l i n g-r e s t r a i n e dB r a c e s[J].E n g i n e e r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s,2003,25(5):655-666.[7]C h e nC C,C h e nSY,L i a w JJ.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l o wy i e l ds t r e n g t hs t e e lo nc o n t r o l l e d p l a s t i f i c a t i o n d u c t i l ec o n c e n t r i c a l l yb r a c ed f r a me s[J].C a n a d i a nJ o u r n a l o f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2001,28(5):823-836.[8]张耀春.钢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73-374.[9]陈富生,邱国桦,范重.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86-287.[10]刘建彬.防屈曲支撑及防屈曲支撑钢框架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2005.1047第6期贾明明,等:采用抑制屈曲支撑的钢框架结构性能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