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对策
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对策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中游,是长江防护林建设的重要区域之一。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有着重要的经济、交通和生态环境意义,长江防护林建设对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防护林建设在当涂县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一、现状分析1.长江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当涂县长江防护林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长江防护林覆盖率不高。
长江防护林是指在长江流域内生态脆弱区域和易发生洪涝灾害区域沿江建立的一条宽度较大的绿化带。
目前,当涂县长江防护林覆盖率不高,导致部分地段长江岸线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二是长江防护林建设管理不到位。
由于长江防护林区域较大,加之管理人员少,长江防护林建设管理不够到位,存在违法采挖、乱搭乱建等现象。
三是长江防护林建设质量不高。
部分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由于设计不合理、施工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建成后效果不佳,影响了长江防护林的整体效益。
2.长江防护林建设的重要性长江防护林建设对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洪减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长江防护林可以减缓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改善气候,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是对防洪减灾的作用。
长江防护林可以增加河岸的稳定性,减少岸线侵蚀,减轻洪水冲击,保护下游地区的安全。
二、对策建议1.加大投入,提高长江防护林覆盖率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扩大长江防护林建设规模,提高长江防护林覆盖率,保护长江岸线。
可以通过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逐步将长江岸线打造成一道绿色屏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加强管理,规范长江防护林建设政府部门要加强长江防护林的管理工作,完善长江防护林建设的制度和配套政策,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采挖、乱搭乱建等行为,保护长江防护林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提高质量,优化长江防护林建设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的监督和督促,确保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质量。
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针对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等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保证长江防护林建设的效果和效益。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4.13•【字号】陕政办发[2010]38号•【施行日期】2010.04.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陕政办发〔2010〕38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09〕52号),加快我省防护林体系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全省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我省防护林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我省防护林工程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长江防护林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30多年的建设,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2.9%提高到25.8%,沙区累计林木保存面积1869万亩,固定流沙700万亩,与1999年相比,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31万亩和189万亩。
长江防护林工程实施20年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41.5%提高到46.7%,治理和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
我省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承载能力,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防护林工程建设区生态形势依然严峻。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是我省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全省沙化土地全部分布于此,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70%,年输入黄河泥沙量占黄河流域泥沙输入总量的50%,风沙、干旱等生态灾害时有发生,不仅威胁全省生态安全,而且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长江防护林工程区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涵养地,担负着一江清水送北京的重任,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泥沙流失1.2亿吨,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也十分艰巨。
长江中游防浪林更新营建方式探讨——以洪湖市为例
长江中游防浪林更新营建方式探讨——以洪湖市为例摘要:长江岸线防浪林是非常经济、有效的生态护岸方式,但是目前长江中游防浪林大多存在着物种单一、老化等问题,亟待进行苗木更新。
本文以洪湖市长江岸线防浪林的更新营建为例,根据城市、郊区、乡镇、村庄四种不同的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防浪林营造手法,旨在为长江中游防浪林的更新营建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防浪林;洪湖段防浪林;防浪林更新营建1.概述防浪林是种植于堤防临水侧滩地、用于防浪护堤和抢险取材的专用林,是堤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抵御洪水的一道有效防线,也是沿河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
防浪林主要是通过树的枝干和根对水流进行阻挡,以及通过枝干之间的空隙对水流进行分流,使流速降低,使浪的高度下降,从而使堤岸受到降水的冲击力减轻[1]。
在堤防两侧营建护堤防浪林以保持水土、防浪消能,是延长堤防使用年限、减少维修费用、增强抗洪能力的一项生物措施。
2.防浪林更新营建方法(1)择伐更新择伐更新主要伐除树梢未达到主层林的被压木和生长情况差、接近死亡或已经死亡的濒死木、枯死木,以及部分成熟木和过熟木,并对择伐形成的林中空地及时树种补种更新或树种置换更新,优化整体林分结构,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择伐更新需在非生长季进行,避免影响剩余林木生长,且每次择伐小于伐前林分株数的30%。
(2)皆伐更新皆伐更新适用于长江林带中的同龄、人工纯意杨林,或天然成过熟林,80%以上林木已经达到成过熟林,并且林分生态功能显著下降林分,采取带状或块状皆伐方式。
带状皆伐的采伐带走向与等高线平行,采伐带控制在2 -3倍树高以内,并与保留带等宽;采伐带上要保留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皆伐后对采伐迹地及时更新,5- 10年后再次采伐保留带。
块状皆伐的采伐年龄需按照意杨等待采伐树种生长周期确定,皆伐面积最大不可超过75亩;伐区周围应保留不低于采伐面积的保留林地。
3.长江中游防浪林树种选择根据长江中游防浪林的特点和立地环境,选择耐水性、萌芽力强、根系发达、抗风浪强的树种。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
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
长江大保护工程方案
长江大保护工程方案一、背景介绍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其流域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流经的省市众多,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因为长江河流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中国的国家安全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水域。
但同时,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水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长江大保护工程的提出与实施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二、长江大保护工程方案的重要性1.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长江大保护工程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水污染,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保护水资源。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水环境管理、改善水质、开展生态修复等措施,可以实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目标。
2.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长江大保护工程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经济支撑作用。
通过改善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水资源,可以为长江流域的经济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
3. 维护国家安全长江大保护工程的实施将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沿岸是众多的重要城市和区域,是中国的国家安全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水域。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国家的长期发展和安全。
因此,长江大保护工程的实施不仅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全和民生安宁的需要。
三、长江大保护工程方案的具体措施1. 加强水环境管理要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水环境管理,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与管理制度,完善环境监测、评估和管理体系,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水环境污染源,确保水环境的良好状态。
2. 改善水质改善长江流域水质是长江大保护工程的重点之一。
要通过加强水质监测、提高水质检测能力,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工业、农业、生活等各种排放源,全面落实严格的水质标准,确保长江水源的水质安全。
防护林建设方案
防护林建设方案一、建设防护林的原因。
你想啊,咱们的地球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家园,但是这个家园有时候也会受到各种“坏蛋”的袭击呢!比如说狂风啦,沙尘暴啦,这些家伙一出现,就会把我们的土地吹得乱七八糟,空气质量也变得特别差。
这时候,防护林就像一群超级英雄站出来了。
它们可以挡住狂风的脚步,把沙尘暴那些小颗粒统统拦住,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护盾一样,保护着我们的家园,让我们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也让我们的土地不会被轻易吹走。
而且啊,防护林还能给好多小动物提供住所,让它们也有个安稳的家。
二、选址。
1. 靠近风沙源地。
咱们先得找那些风沙特别容易来捣乱的地方。
比如说那些离大沙漠或者大沙地比较近的区域,这就像是在敌人的家门口设置防线一样。
在这些地方种上防护林,风沙一冒头,就会被防护林给拦住,根本没机会跑到我们居住的地方来撒野。
2. 河边和山坡。
河边和山坡也是很重要的地方哦。
河边的土地有时候比较松软,如果没有东西保护,河水一泛滥或者下大雨的时候,很容易就被冲走了。
在河边种上防护林,就像给河岸穿上了一层铠甲,让它变得坚固无比。
山坡也是一样,要是没有树啊草啊的,一下雨就容易发生山体滑坡,那可危险了。
防护林在山坡上扎根,紧紧抓住土壤,就能防止这样的危险发生啦。
三、树种选择。
1. 杨树。
杨树可是我们防护林里的“大力士”呢!它长得又高又快,就像一个急性子的巨人。
杨树的树干很粗壮,枝叶也很茂密,能够有效地阻挡风沙。
而且啊,杨树比较容易成活,就像一个不挑剔的好孩子,给点阳光和水,就能茁壮成长。
2. 柳树。
柳树就像一个温柔的姑娘。
它的枝条长长的,垂下来特别好看。
柳树的根系很发达,能够紧紧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而且啊,柳树在河边生长得特别好,就像是专门为河边的防护而生的呢。
它的存在就像给河岸编织了一个绿色的帘子,既好看又实用。
3. 沙棘。
沙棘这个小家伙可不得了!它虽然长得不怎么高大,但是生命力超级顽强。
就像一个小小的勇士,在那些条件艰苦的沙地和干旱地区也能活得很好。
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林一策”建设初探
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林一策”建设初探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中游,是中国优秀的生态宜居城市之一,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
为了有效保护长江生态环境,马鞍山市积极推进长江生态防护林建设,其中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林一策”建设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对马鞍山市“一林一策”建设进行初探,探讨其对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和实际推进的情况。
1. 保护生态环境: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其流域生态环境的好坏对于中国乃至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植被、改善空气质量,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2. 调节气候: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对于整个中国的气候格局具有重要影响,而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有效调节气候,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提高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3.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区域的经济发展。
长江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提供岗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生计保障。
二、马鞍山市“一林一策”建设的具体措施1. 制定规划:马鞍山市政府制定了长江生态防护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林一策”的相关规划,明确了不同功能区域的生态修复和保护目标,为后续的建设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2. 生态修复:对于长江生态防护林功能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修复,包括植被的保护和修复、水土流失的治理、湿地的恢复等一系列措施,以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3. 种植树木:通过种植树木来进行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引入当地适宜的树种,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环境气候,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4. 生态监测:建立生态监测体系,对生态防护林功能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改善。
三、“一林一策”建设的实际效果马鞍山市长江生态防护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林一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多年的努力,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植被得到持续修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防护林工程项目可行性
交通条件
道路交通
项目地区是否有良好的道路交通网络,能够满足施工和后期管护的需求。
运输能力
项目地区是否有足够的运输能力,能够将防护林所需物资及时运送到现场。
政策支持条件
法律法规
项目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否有利于防护林工程项目的建设 和后期管护。
政策支持
项目地区是否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 ,能够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项目的可行性。
市场需求预测
未来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01
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
关注,未来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市场需求将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02 随着各行业对防护林工程项目的需求增加,市场需求
将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政府投资将逐渐增加
03
政府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将逐渐增加,为防护林工程项
目提供更多的投资支持。
性。
项目建议与展望
加强科研支持
优化项目设计
加强防护林科研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提高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提高防护林 的生态效益。
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植被条件,优化 项目设计,合理配置树种和种植方式,提 高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加强社区参与
考虑经济效益
鼓励当地居民参与防护林项目的规划和实 施,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
经济效益:项目可能面临市场销售、 价格波动等经济风险。
风险对策与建议
01
自然风险对策
02
针对气候变化,应加强气象监 测,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减少 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
03
对于生物灾害,可以采取生物 防治、生态调控等措施,维持 防护林的生态平衡。
风险对策与建议
技术风险对策
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长防林参考资料(三)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我区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进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全区生态状况,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加快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长防林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流域范围内生态状况,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加快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长防林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流域范围内生态状况,建设福建省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维护生态安全,服务海西建设福建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较好,但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省份,台风、干旱、海潮、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每年都给福建省造成上百亿元的损失,特别是沿海地区台风,每年直接登陆的有2~3次,造成一定影响的有7~8次,登陆时沿海地区常出现12级以上强台风。
台风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经常引发泥石流和山洪暴发。
这些自然灾害已对福建省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威胁,成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
例如,2005年19号台风“龙王”导致全省8个设区市、62个县(市、区)370.89万人受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32.78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38亿元。
防护林课程设计
防护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防护林的定义、功能及在我国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掌握防护林的分类、主要树种及适应性。
3. 学生能够了解防护林建设的原则、技术要求和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区防护林建设的适宜树种和配置模式。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评估防护林工程的生态效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2. 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森林资源的情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防护林建设的热情。
本课程针对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防护林相关知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生态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教学内容1. 防护林概念与功能- 防护林定义、分类及功能- 防护林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2. 防护林树种选择与配置- 常见防护林树种及其适应性- 防护林树种配置原则及模式3. 防护林建设技术要求与措施- 防护林建设原则- 防护林营造技术及施工要求- 防护林抚育管理与效益评价4. 防护林案例分析与实践- 国内外典型防护林工程案例分析-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当地防护林建设现状- 设计符合当地实际的防护林方案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联系教材相关章节,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按照进度逐步展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查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防护林建设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讲解防护林的基本概念、功能、树种选择与配置等理论知识,使学生系统掌握防护林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求。
2. 讨论法:针对防护林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湖北省林业局关于加强长江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
湖北省林业局关于加强长江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林业局•【公布日期】2019.01.25•【字号】鄂林资〔2019〕11号•【施行日期】2019.01.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湖北省林业局关于加强长江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鄂林资〔2019〕11号各市、州、县林业局:我省是长江流经里程最长省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长江两岸生态建设,持续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三十年,推动出台《湖北省天然林保护条例》,全面开展天然林保护,部署开展长江两岸造林绿化行动,长防林建设和天然林保护修复取得积极成效。
但从森林督查和近期开展的“违法违规砍伐长江防护林、破坏天然林问题”清理排查情况看,违法违规砍伐长防林和天然林现象依然存在。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考察长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长防林和天然林保护管理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长江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重要意义长江防护林和天然林是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绿色屏障,大多分布在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水源区及秦巴山区等重要生态区域,保护好这些防护林、天然林,对增加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地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将长江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作为“长江大保护”的重要任务来抓,持续巩固长江防护林建设成果,抓好《湖北省天然林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二、全面掌握长江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状况一是要建立资源数据库。
要全面清理历年来长防林工程资金计划、作业设计和工程总结,摸清家底,将辖区长防林按小班逐一登记,建立档案,在此基础上,以最新遥感影像为底图建立数据库;要开展森林资源普查,调查掌握辖区内天然林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等情况,做到图、文、表一致,人、地、证相符,建立健全天然林资源分布地理信息系统和档案。
防护林的建设及抚育管理技术运用
防护林的建设及抚育管理技术运用作者:崔希旺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03期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支撑的重要产业,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国家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在林业的发展中,防护林的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其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区域性气候,优化地区环境等,林业部门需要加强对防护林建设的重视,强化防护林的抚育和管理工作,应用科学的抚育管理技术,提高防护林的建设效果。
林业部门需要对防护林的建设技术和抚育管理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提升防护林的建设水平,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1.生态防护林及其重要性生态防护林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种类的防护林其防护目的和防护功能是不一样的,主要分为保护自然林和保护人类设施林。
这两种防护林还可以进行细致的划分,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人们的需求进行划分,我国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林业结构和林业资源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可以对不同地区的环境进行保护,也可以保证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人们加强了对防护林的重视,防护林的重要性也愈加明显。
2.防护林建设的技术2.1整地挖穴大穴整地,穴的规格为长、宽、深各80cm,表土和心土要分别堆放。
由于所挖树穴标准高,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得到改善,所以在我国北方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春節后造林,这是气候开始回暖,苗木易于成活,而且根系和材积生长十分明显。
2.2树种选择树种的品质关系到防护林的建设质量,在选择树种时,要选择适应性强、抵抗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品种,并且不会受到病虫害的影响,乡土树种就有很强的应用优势。
2.3树种苗木的选择一是苗木要健壮,树干要挺直,要求分枝细小,有明显的顶端优势;二是苗龄要求二年根一年干的平茬苗,苗高在1.8m以上,有发达的根系;三是无病虫害。
杨树要重点检查树干上有无溃疡病和天牛危害。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办法发文单位:林业部发布日期:1991-12-16执行日期:1991-12-16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计划管理第三章项目管理第四章资金管理第五章组织管理第六章附则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省林业(农林)厅,重庆市林业局:现将我部制定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确保工程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营造林项目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县(市)为工程管理的基本单位。
正式列入国家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的县(市)为工程县。
因工程建设需要,经林业部批准列入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的其它县(市),按正式批文归类管理。
第四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必须依据国家批准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组织规划、设计文件的编制和项目实施。
省级总体规划,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批准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编制,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报林业部审批。
县级总体规划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据经批准的省级总体规划编制,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县、地(市)级林业主管部门逐级上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报林业部备案。
第二章计划管理第五条工程县应当根据县级总体规划设计和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预安排,按项目编制年度计划。
各地、县编制的年度计划,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计划(计财)处和长江防护林建设办公室汇总、审查,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平衡、纳入省级林业建设年度计划并报林业部审批后,按规定程序逐级下达。
第六条年度计划一经下达,必须遵照执行,不得擅自变更。
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时,须经原审批部门批准。
防护林工程施工
防护林工程施工是指为了防止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而进行的人工造林活动。
防护林工程是林业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防护林工程施工的定义、意义、特点、分类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防护林工程施工的定义防护林工程施工是指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根据防护林工程的设计要求,采用一定的施工工艺和技术,通过人工造林、封禁治理等手段,完成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过程。
防护林工程旨在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强土壤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防止风沙侵蚀,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防护林工程施工的意义1. 防止自然灾害:防护林工程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沙漠化、洪水等自然灾害,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 保护生态环境:防护林工程可以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清洁的空气、水和土壤。
3. 提高土地生产力:防护林工程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 改善人类生存环境:防护林工程可以减少沙尘暴、噪声污染等,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三、防护林工程施工的特点1. 区域性:防护林工程具有较强的区域性,不同地区的防护林工程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类活动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施工。
2. 长期性:防护林工程的建设周期较长,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防护效果。
3. 综合性:防护林工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林业、农业、水利、环保等,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进行施工。
4. 社会性:防护林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施工效果。
四、防护林工程施工的分类1. 人工造林:人工造林是防护林工程的主要施工方式,包括乔木林、灌木林、草本林等。
2. 封禁治理:封禁治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禁止人类活动,让自然植被恢复,达到防护目的。
长江保护实施方案
长江保护实施方案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长江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恶化,生态系统失衡,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长江,实施长江保护方案,迫在眉睫。
首先,我们要加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建设生态廊道、湿地恢复、植树造林等措施,加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和恢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其次,要加强长江水质治理。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源。
为了保护长江水质,我们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减少工业和农业废水排放,加强城市污水处理,保护长江水质,保障人民饮水安全。
另外,要加强长江岸线管理。
长江岸线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空间,也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
为了保护长江岸线,我们要加强岸线整治,规范开发建设,保护长江岸线的自然生态,保护长江岸线的文化遗产,提高长江岸线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要加强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
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我们要加强保护区域的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保护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
最后,要加强长江流域的环境教育。
长江是我国的母亲河,也是人们生活的根基。
为了保护长江,我们要加强长江流域的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保护长江的责任感,让人们从小事做起,共同保护长江。
总之,长江保护实施方案的实施,对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长江水资源,保护长江岸线,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的文化遗产,提高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加强长江保护实施方案的宣传,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保护长江,让长江永远清澈、永远美丽。
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和管理
【发布单位】国家林业局【发布文号】林造发[2003]172号【发布日期】2003-09-24【生效日期】2003-09-24【失效日期】【所属类别】政策参考【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林业局2003年9月24日印发,林造发[2003]172号)长江、珠江流域和沿海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及太行山绿化工程(简称“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下同)是我国最早开展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之一。
十几年来,在工程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工程建设管理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级工程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在创新工程建设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整体上保证了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健康发展,为推动全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经验。
进入新世纪,以实施林业六大工程,推进林业五大转变,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为标志,我国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是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推进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符合我国新时期林业发展战略的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做好当前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特提出以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深化工程建设体制改革,增强工程建设的活力(一)完善林权制度,保护非公有制造林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
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区域主要位于我国的集体林区,只有切实保护造林经营主体,尤其是非公有制造林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才能确保工程建设健康发展。
各地要积极按照《决定》中关于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推进工程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谁造谁有、合造共有”政策的有效实现形式,建立有利于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利益分配格局,切实维护利益主体各方的合法权益,确保工程建设成果能够持久发挥效益。
防护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a,b,c-附件
防护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a,b,c-附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防护林工程在我国大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对于防护林工程的投资估算指标,很多人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防护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中的a、b、c三个重要部分,希望能为大家解惑。
1. a部分:防护林工程的基本建设投资估算防护林工程的基本建设投资估算是整个工程投资的开端,也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部分之一。
a部分主要包括土地平整、苗木引种、管护费用等。
其中,土地平整需要进行地表整理、石头清理、排水系统建设等,这些都是基本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
而苗木引种则需要考虑到不同树种的价格、存活率、规模等因素,以及后期的管护工作。
另外,管护费用也是a部分中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因为良好的管护工作能够确保防护林工程的长期效益。
2. b部分:防护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估防护林工程的投资估算不仅仅包括基本建设的投入,更需要考虑到其未来的生态效益。
b部分需要对防护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包括保护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方面。
这部分的评估需要考虑到防护林工程的面积、树种、地理位置等因素,同时需要借助相关的生态模型和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只有全面地评估了防护林工程的生态效益,才能更准确地进行投资估算,并为后期的工程经营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3. c部分:防护林工程的社会效益分析防护林工程的投资估算还需要考虑到其对社会的效益。
c部分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减少自然灾害损失、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
这部分的分析需要考虑到防护林工程的影响范围、当地社会经济现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将防护林工程的社会效益充分考虑进去,才能更全面地进行投资估算,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总结回顾通过对防护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中的a、b、c三个部分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部分都非常重要,互相关联,缺一不可。
基本建设的投资、生态效益的评估、社会效益的分析,是防护林工程投资估算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
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
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防林参考资料(三)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我区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进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全区生态状况,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加快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长防林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流域范围内生态状况,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加快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特殊的生态区位, 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长防林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流域范围内生态状况,建设福建省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维护生态安全,服务海西建设福建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较好,但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省份,台风、干旱、海潮、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每年都给福建省造成上百亿元的损失,特别是沿海地区台风,每年直接登陆的有2〜3次,造成一定影响的有7〜8次,登陆时沿海地区常出现12级以上强台风。
台风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经常引发泥石流和山洪暴发。
这些自然灾害已对福建省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威胁,成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
例如,2005年19号台风“龙王”导致全省8个设区市、62个县(市、区)370.89万人受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32.78 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38亿元。
2006年8号台风“桑美”导致全省14个县市145.5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3.57 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7.86亿元。
2008年13号台风“韦帕”造成福建省10个县市,48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三北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从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总体目标的出发,决定上马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三北工程,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领导集体在结束十年动乱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重要关头,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反映了三北地区各族人民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稳定并拓宽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
三北地区分布着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5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90%,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
这一地区风蚀沙埋严重,经常出现沙尘暴,流沙压埋农田、牧场、村镇、村庄,威胁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的安全。
三北地区在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的十几年间,有667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在1000 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牧草严重退休,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了沙库。
据三北地区在二十世纪50-6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 平方公里;70-80年代初,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构成严峻威胁。
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5.4 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万吨以上,相当于刮去1cm厚的表土,黄河每年流经三门峡16亿吨泥沙,使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沙4亿立方米,下游部分地段河床高出地面10米,成为地上悬河”,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成了中华民族的心复之患。
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各庞大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
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设三北工程是实现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需要。
三北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区,聚居着汉、回、蒙、满、维吾尔、哈萨克、鄂伦春、塔吉克等22个民族,总人口 1.67亿,占三北地区总人口的11.9%。
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和恶化以及复杂的历史,经济发展缓慢,同中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
三北地区战略地位突出,有我国重要的国防基地。
工程区横跨我国北方半壁河山,同俄罗斯、蒙古等10多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7000 公里。
三北地区有许多革命老区,由于生态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
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防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3、建设三北工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三北地区域哉辽阔,光热资源充足,物种资源多样,矿产资源丰富。
人均农地、草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极具开发潜力的农业区;已经发现的矿产有170多种,约占全国的70%,其中有多种矿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明显的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冶金、重化工基地。
三北地区植被稀少,农村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
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三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地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
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唐山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当前,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推进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特别是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更加认识到,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速度,提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质量、标准和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大力推进唐山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必要性1 •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防灾减灾的需要。
沿海防护林除了具有森林所固有的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作用外,还具有护堤固坡、消浪减灾、抗御风暴潮及有效减少农畜渔业损失的作用,防灾减灾的效果非常明显。
国家已经把防护林建设作为沿海地区防御减灾、节能减排的最重要措施,正在全面组织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是大势所趋。
2 •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沿海地区是唐山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确保沿海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一极。
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可以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状况,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进一步促进对外交流和扩大开放。
而且唐山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急需要在今后的统筹发展中予以倾斜和侧重。
3. 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沿海地区农村的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已经高于全市农村的平均水平,但在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方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必然选择,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绿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
4. 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林业的需要。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涵盖着现代林业的全部内涵,是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必将有力地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
长防林建设的必要性分析: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投资环境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经济最发达、群众生活比较富裕的地区,人们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比较迫切,频发的自然灾害一直是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的巨大威胁,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威胁性日益增大;沿海地区是福建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华侨、港澳台胞及国际友人来此投资,是福建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一个地方要吸引投资已不仅仅要比优惠政策,而且更重要的是比生态、比环境。
因此,必须加快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构筑起沿海地区防灾减灾防御体系,是沿海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 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人居和投资环境,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
减少了水土流失,保障了大型水利设施功能的长久发挥。
经过多年的长江等防护林工程的建设,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上游森林资源显著增加,水土流失总量逐年下降,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逐步增强。
据最新调查结果,1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大型水利设施功能的长久发挥。
经过多年的长江等防护林工程建设,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上游森林资源显著增加,水土流失总量逐年下降,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逐步增强。
据最新调查结果,长江、珠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3% 和43%,比上次森林资源清查时增加 2.47和3.09个百分点。
长江、珠江流域、太行山区土壤流失量显著下降,其中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许多县(市)水土流失恶化状况已得到初步控制,部分省市沙化、石漠化速度开始下降,不少昔日被泥沙淤积的河床已明显刷深,很多干涸多年的小溪恢复了清流,减少了水库泥沙的淤积,维护了水利工程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局部地区出现了山川秀美的新景观。
2、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稳产增收。
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自然灾害的种类,营造了功能各异的防护林,初步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屏障,增强了抵御台风、干旱、洪涝、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农田防护林为重要内容的平原绿化工程,并已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我国农田林网控制面积增加到3400多万公顷,控制率提高到74 %,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田防护林体系,过去一些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已绿树成荫、林茂粮丰,农业生态屏障初步建成。
通过实地观测,已建成的农田林网内,由于农作物生长条件改善,粮食亩产增加10% —20%。
3、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长江等防护林工程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把工程建设同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建设了一批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基地,使工程区活立木蓄积大幅度增加,木材供需矛盾得到初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