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套导学案 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平面镜(第2课时)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三章. 光现象 四、平面镜》优质课教案_24
《平面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平面镜》是八年级物理苏科版第三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之后,有利于学生对虚像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光的反射做好知识储备。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对物理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平面镜是学生所熟识的,并有足够的照镜子的生活体验,在他们的脑海中照镜子时“物近像大,物远像小”,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索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略物理教学的特点和魅力,同时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纠正错误观念。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怎样才能确定像的位置?为什么用完全相同的物体B替代物体A?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的虚像。
(3)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提出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态度。
(2)通过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实验设计及科学探究过程五、教学用具:杯子蜡烛水平面镜玻璃板纸刻度尺两个相同的蜡烛笔“储币魔箱”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看图片“浇不灭的蜡烛”观察并思考以新奇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观察平面镜提问:什么样的镜子叫平面镜呢?光滑平整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玻璃板都可以看作是平面镜观察平面镜表面是平的镜子是平面镜认识平面镜的为后面实验中用到玻璃板做铺垫明确概念展示照镜子的照片,引导学生们观察,指出镜子前的物体叫“物”镜子中观察到的是物体的“像”。
观察图片,知道“物”和物在镜中所成的“像”明确“物”和“像”的概念进行猜想回忆平常照镜子时情景,引导学生思考:①平面镜成的像在什么地方?②像与物大小相等吗?③像和物到平面镜之间的距离相等吗?④当你远离平面镜时,像怎样移动?像的大小变化吗?鼓励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3.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平面镜的成像规律;2.平面镜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平面镜的定义;2.平面镜的特性;3.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4.平面镜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平面镜模型;2.光线追踪器材(直尺、铅笔、白纸等);3.教学投影仪。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提问和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物体成像的规律,并打开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引入平面镜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平面镜,了解平面镜的形状和特性;2.展示平面镜的模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步骤三: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1.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使用教学投影仪展示相关示意图;2.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像的特点,总结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步骤四:平面镜的应用1.介绍平面镜的应用领域,如化妆、激光打印、反光衣等;2.展示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步骤五:实践操作1.学生自行组队,在给定的条件下,进行平面镜成像的实践操作;2.使用光线追踪器材,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际的成像情况。
步骤六:讲解与总结1.学生报告实践操作的结果,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以及平面镜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价;2.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相关练习题,进行课堂测试。
七、拓展延伸1.借助实验室条件,进行更复杂的平面镜实验,观察不同角度下的成像情况;2.鼓励学生团队合作,设计和制作平面镜的实际应用产品。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平面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
通过实践操作和讨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
在教学评价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平面镜的理解程度,并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
在拓展延伸中,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
复习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
2. 能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光的传播速度、光的折射定律、光的色散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平面镜、透镜、玻璃板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阳光透过树叶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 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等。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反射: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如反射定律、反射面的种类等。
通过实验演示反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解释。
4. 折射:讲解光的折射原理,如折射定律、折射面的种类等。
通过实验演示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解释。
5. 光的色散:讲解光的色散原理,如彩虹的形成等。
通过实验演示光的色散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解释。
6. 巩固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光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举例说明生活中运用光学知识解释的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对光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讲解和实验演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知识。
但在讲解光的折射定律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光学领域的知识,如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3.理解镜像的形成及其特点;4.能够使用平面镜完成简单的光学实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平面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2.镜像的形成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3.4.1 平面镜的定义及特点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平面镜的特点。
引导问题如下:引导问题1:你们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引导问题2:平面镜的特点有哪些?你们对平面镜有什么认识?通过引导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逐渐了解平面镜的定义及特点。
3.4.2 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在引导问题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平面镜的成像规律上。
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材料:平面镜、光源、屏幕、反射板等。
实验步骤:1.将光源放置在实验台上,前方放置一块屏幕,并在近处放置一个反射板。
2.将平面镜平放在实验台上,使其与屏幕垂直。
3.调整光源的位置和角度,使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到屏幕上。
4.观察屏幕上的光斑,记录光斑的位置和特点。
5.移动屏幕或光源的位置,再次观察光斑的变化。
实验内容: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4.3 镜像的形成及特点通过前面的实验,学生已经了解到平面镜可以产生镜像。
接下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镜像的形成及其特点。
引导问题如下:引导问题1:你们观察到的镜像有什么特点?它与实物有什么不同?引导问题2:平面镜产生的镜像与凸透镜、凹透镜产生的镜像有何不同?通过讨论和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到平面镜产生的镜像与实物是左右颠倒的,且与凸透镜、凹透镜产生的镜像有所不同。
3.4.4 平面镜的应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平面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的应用。
引导问题如下:引导问题1: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问题2:平面镜在科学实验中有哪些应用?通过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了解到平面镜在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广泛应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 平面镜教学设计 苏科版 教案
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一、教材分析:“平面镜”是本章《光现象》中的关键内容,是光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光的传播”内容的延伸。
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以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
定性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是下一节定量探索“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有铺垫作用。
教材这样编排,符合认识过程的发展规律。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
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正确处理好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过程是学好本节乃至光学知识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对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本节课的知识是平面镜的有关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使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索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略物理教学的特点与魅力,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学到了书本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多元智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教学难点: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以及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五、课型:属于新授课。
六、课时设计:按一课时设计,属于一课时内容。
七、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本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平板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课堂教学设计(教案)及课堂练习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反射现象、折射现象、光的色散、眼睛和视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在自然界中的传播规律,了解光的传播方式。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光现象的理解。
3. 通过对光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传播、反射现象、折射现象、光的色散、眼睛和视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定量描述,以及光的色散现象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光具、镜子、水槽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的光现象,如日食、月食、彩虹等,引导学生关注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光的传播:讲解光在自然界中的传播规律,引导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3. 反射现象:通过实验演示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掌握反射定律,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4. 折射现象:通过实验演示光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掌握折射定律,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5. 光的色散:讲解光的色散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彩虹的形成。
6. 眼睛和视觉:讲解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形成原理,引导学生了解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7.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光的传播、反射现象、折射现象、光的色散、眼睛和视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要描述光在自然界中的传播规律。
2.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并画出反射光线。
3.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画出折射光线。
4. 请简要描述光的色散原理,并解释彩虹的形成。
5. 简述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形成原理。
答案:1. 光在自然界中沿直线传播,速度为3×10^8m/s。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教学案课题选自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平面镜》。
一、背景说明和教材分析:随着教学改革不断的深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教学方向。
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中很简单的提到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因此很多教师认为这里的知识简单易懂,学生的感性认识很丰富,学生也很容易接受,以为直接做演示实验进行讲解,就行了,可以直接向学生灌输这知识。
殊不知就是因为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感性认识十分的丰富,自以为已经非常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以为自己原来的认识都是正确的,学生听懂所讲教师的知识,但原有错误的认识在他脑里还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时要改变或接受新的认识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甚至不接受它。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的虚像。
(3)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过程,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1、对虚像概念的理解;2、探究活动中平面镜成像中像的位置的确定及物与像的对称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一、引入新课魔术表演:1、教师将魔术箱全方位的展示给同学看,将开口的一面对着同学们,再用抽拉挡板将口封闭。
2、请一位同学上台将一张纸币从魔术箱顶端投币口投入。
3、教师拉开挡板,让同学们观察纸币在不在箱里,并对看到的现象展开讨论,发表看法。
二、进行新课探究1、首先我们将表面光滑平整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难忘的记忆2、猜想大家还记得吗?很小的时候,镜中的虚像就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眼光,同学们请看这是平面镜,在物理学中,我们将真实的自己称为物体,将镜子中的自己称为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3.4平面镜》导学案 (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3.4平面镜》导学案(新版)苏科版平面镜)【自主预习】1、一位同学身高1、5米,站在1米高的平面镜前,若这位同学距平面镜4米远处,他与平面镜中的像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米,像高____米。
2、如果有人以1米/秒的速度远离直立的平面镜时,像向________方向移动,相对于镜面的移动速度是________米/秒,人与像的相对速度是_________米/秒。
3、岸边树在河里的倒“影”和立竿见“影”的“影”,从它们的成因来看原理不同。
前者是由引起的。
后者是由引起的。
4、“皮影戏”是我国的民间艺术,演员只要在屏幕和灯光之间抖动拴在道具“小兔”身上的细线,屏幕上就能出现生动活改的小兔形象、井且与道其“小兔”动作完全一致,可谓形影不离,这其中所涉及的光学知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教学】导学流程活动1、给大家展示平面镜,并介绍平面镜的表面是_____的。
活动2、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1、观察课本水浇蜡烛的实验,说一说为什么蜡烛可以在水中燃烧2、补充两个概念:物距(u),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叫物距;像距(v),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叫像距。
3、猜想: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相比,大小关系如何?像距与物距相比大小如何?大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像距物距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晚自习的时候,观察窗户玻璃,玻璃里有你自己的像吗?5、寻找一块玻璃板,设计一个方案,与你们组的同学一起探究一下吧!器材:方案:记录:结论:把课本上的“实验验证”操作一遍,验证一下你上面得到的结论。
注: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
活动3、阅读课本“方法”内容,可以概括出平面镜成像,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因此可以利用对称法做出平面镜中的像。
做出下图中两物体所成的像。
(规范作图,直尺、铅笔作图)图1图2活动4、平面镜的应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四、平面镜教学设计
平面镜(教案)一、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
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生活中的许多成像问题。
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
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原理。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三、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四、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五、教学用具演示用:平面镜、茶色玻璃板、大小相等的棋子、方格纸、白纸、投影片学生用:平面镜、茶色玻璃板、大小相等的棋子、一个大棋子、方格纸、白纸、支架、刻度尺、笔、教学过程: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播放“蜡烛在水中燃烧”的视频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个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后就能明白了。
观看图片,这几幅图中有个共同的东西——平面镜给出定义:表面是平面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提出问题:大家思考一下,我们所说的平面镜只是我们生活中的镜子吗?观看图片,并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成像
第四节 平面镜
第1课时
镜子
玻璃板
光亮的金属
倒 影
平静的水面
一、什么是平面镜
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叫做平面镜。例如:平静的
水面、平板玻璃、平滑的金属面,都能看做是平面镜。
镜子中的样子叫做像。
平面镜的符号: 反射面
平面镜里的像有何特点的?
像 物
平面镜所 成的像与物体 之间有什么关 系?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
1、看一看 平面镜中的物体
提出猜想:
(1)像的位置在平面镜 后 (上/前/后) (2)像和物的大小 相等 (相等/不相等)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相等 (相等/不相等)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
2、做一做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1)如图所示,安装实验器材 (2)在玻璃板前面放物体A,看一看,它的像 是在镜前还是镜后? (3)将另一个相同的物体B放到镜后,使它与 物体A所成的像重合,此时物体B的位置就是物 体A的像的位置 (4)观察并比较物体A的像与物体B的像的大小
检测达标
6.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 )
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变大 C.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能
成正立的像
D.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 现B始终能与A的像重合
③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到___平___面___镜__的___距_ 离
的关系。
二.虚像 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像叫虚像. 虚像可以用眼睛观察到,但不
能被光屏接收到,在作图时虚像用 虚线表示。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平面镜》教学设计【课题】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教材分析】《平面镜》是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也是光现象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很普通,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却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学生分析】学生学习了光的色彩、人眼看不见的光,对光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接着学习《平面镜》知识深入,衔接合理,《平面镜》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学生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成的虚像.(3)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认知虚像的含意,会用对称法做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态度.(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合作的喜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1.探究平面镜成像。
2.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
2.如何组织引导分析、归纳出成像特点。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器材】演示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烧杯、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两颗棋子、白纸、刻度尺、细线。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1、师生共同探究2、学生自主探究来探究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提出问题:平面镜中的像究竟在什么地方呢?(镜子后的火焰是真实的吗?)猜想与假设:像好像在镜后的某个地方。
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想都是呈现在屏幕上,拿一张白纸放在镜子后,在白纸上能找到火焰的像吗?猜想与假设:可以找到火焰的像。
得出结论:在白纸上找不到火焰的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能被人看见,但是不能呈现在屏幕上的像叫做虚像。
苏科版 八年级八年级上册 物理 第三章 第四节 平面镜学案设计(无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学案设计(无答案)广洋湖中心初中八年级物理“学思导学”学生学案课题 3.4平面镜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审核意见【导学】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导疑】一般地说,凡是平滑的物体表面,都能起到的作用。
【导思】活动一:1、师生共同探究:提出问题:平面镜中的像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猜想与假设:像好像在镜后的某个地方设计实验:(1)在实验桌上铺一张白纸,并用笔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沿直线竖直在桌面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枚相同的电池A、B(2)调节电池B的位置,使电池B与电池A在镜中的像重合并用笔做好记号。
(3)不断变换电池A的位置,重做几次。
(4)移开电池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
得出结论:像确实在镜子的后面平面镜成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1、学生自主探究除了以上一些结论,你还有哪此猜想?你还想探究什么问题?2、活动小结(出示幻灯片)①平面镜所成的像(能/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_________(实/虚)像。
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不相等)。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不垂直)。
④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不相等)。
⑤像与物(是/不是)上下颠倒的;左右(是/不是)相反的。
活动三:例:用对称法作出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学生记录【导练】1、平面镜成的是(正立/倒立)的(实像/虚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不相等);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不相等);物像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
2、夜晚,我们在池边可看到岸边路灯倒映在水中,若池水深2m,路灯到水面的距离为8m,则灯在水中的像到灯的距离应为_____________m。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 平面镜教案2 苏科版
平面镜年级学科物理课题平面镜备课人教学目标1、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重难点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解释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课时 1 时间【学习过程】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序号 1 2 3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2)学生阅读并知道虚像的概念(3)探究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A.探究中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B.探究中使用刻度尺的目的?C.探究中为何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如棋子)D.探究中如发现另一个物体始终无法与像重合,则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4)交流学生小结:①平面镜所成的像(能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实虚)像。
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不相等)。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不垂直)。
④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不相等)。
⑤像与物(是不是)上下颠倒的;(是不是)左右相反的。
2.平面镜成像的作法学生阅读P67中的内容提出关健词:对称法,由学生作图。
3.平面镜成像的应用(1)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平面镜对人类有益的一面。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平面镜对人类有害的一面。
4.典型例题例1身高1.68m的小明同学站在一竖直的平面镜前2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小明本人____m,他在镜中的像高_____m;当他后退0.5m时,则他在镜中的像距离平面镜_____m。
例2在右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板书设计2、平面镜成像的应教学反思。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四、平面镜 教学设计
第4节平面镜成像一、教材分析《平面镜》是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也是光现象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很普通,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却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对物理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并对学好物理充满信心,尤其对发生在身边的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心。
他们已经不满足只对事物的表面的认识,而渴望进一步去探究深一层的原因。
他们喜欢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寻找答案,但有时又不易集中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去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不怕困难克服挫折的良好品质。
三、设计理念我在这节课中把平面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作为重点来进行,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
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归纳实验的结论,启发学生用生活中的示例来进一步理解知识,学会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探索的信心,品味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本课的重点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导学案
第 三 章 光现象
四、平面镜(第2课时)
【课前预习】
1. 叫虚像。
2.平面镜成_____像。
3.物体高1.8m ,平面镜内的像的高为_____m 。
4.物离镜面4m ,像离镜面_____m ,像离物_____m 。
5.月亮距离池塘的水面8×108
m ,水中的月亮离镜子m 。
6.用对称法作出右图物体AB 在平面镜MN 中的像。
(P70) 【课堂重点】 〖学习过程〗 1.识别图形(如图) MN 表示______; AB 表示_______;
A ˊ
B ˊ表示物体AB 的______;
A ˊ
B ˊ要用虚线是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 AO 与A ˊO 什么关系?AB 与A ˊB ˊ什么关系? 2.用对称法作出平面镜中的像
M M
M A
A
· A B
N B N
C
N
〖要点归纳〗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应用“对称法”作图,要求作图规范。
〖当堂反馈〗
1.根据物体AB 与镜中所成的像A ’B ’找出平面镜的位置:
2.一条平静的河,水深3m ,岸上的树梢上有一只鸟离水面的距离为12m ,则小鸟与小鸟
M
N
A
B
A
B
M
N
O
A ’
B ’
像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m。
3.人逐渐向平面镜靠拢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4.一根直棒和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垂直,则直棒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为()A.30°B.45°C.90°D.60°
5.如图所示,一台钟面上无数字,只有刻度线,如图所示,图中为平面
镜中的钟,问此时时间为()
A.8点20分B.4点40分C.7点20分D.3点40分
6.检查视力时,人与表之间应有5m距离,医务室只有3m长,问如何借助一个平面镜来检查视力?(画图说明)
7.如图所示,平面镜M前有一个发光点S,S1是它在镜中所成的像,当平面镜转动一个角度后,像的位置为S2,试作出此时平面镜的新位置.
【课后巩固】
见《评价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