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认识实训指导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性质

《汽车认识实训》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一门实训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对于后期的专业课堂教学起着不可缺少的铺垫作用。实训教学过程是以录像和多媒体教学为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为辅,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汽车构造的空间概念,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和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的目的。

汽车进入社会、家庭,加快和提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节奏和效率,伴随而来的汽车文化也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高等学校汽车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应仅仅是具备汽车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对汽车和汽车文化的理解及现代交通的意识,具有对现代“汽车”的感悟和意识,这对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汽车文化方面的教育,无论是在提高学生对汽车专业知识的理解方面,还是对培养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要求方面都很有必要。

二、课程作用

《汽车认识实训》课程在汽车专业(含汽车制造与装配艺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该门课程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准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同时,承担着培养学生对汽车服务类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本课程不仅起着传递汽车文化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汽车鉴赏能力,更负有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能力和欣赏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汽车发展过程中车史文化、造型文化、名人文化、名车文化、车标文化、赛车文化以及技术文化等各方面的介绍,使学生熟悉相关的汽车知识,不仅为汽车营销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汽车、熟悉汽车、爱好汽车,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

四、学习要求

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作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以及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从事汽车后市场各项技术、管理工作,以及适应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所必需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并为每一模块确定了应知、应会的学习要求及鉴定标准。

应知要求:

(1).了解世界汽车发展概况及汽车工业发展史;

(2).掌握汽车结构原理与使用方法;

(3).掌握汽车外形和色彩要求与选择;

(4).熟悉著名汽车公司、名人及品牌、车标含义;

(5).理解汽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6).了解汽车新技术与未来发展方向。

应会要求:

(1).具备设别各类汽车的能力;

(2).会操作汽车各种操作装置;

(3).能正确选择汽车的外形和色彩;

(4).能区别各著名汽车公司、名人、品牌与车标含义;

(5).能综合分析汽车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合理建议;

(6).能分析汽车时尚活动对汽车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五、学习方法

1、注意每一模块的学习目标

2、注重实践环节

3、听课、自学与网上练习相结合

4、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5、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汽车知识

六、考核办法

1、本课程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含汽车营销与模特艺术)、汽车检

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必修课,有一定的实践性要求,应进行应会考核与课程结束应知考试,重在平时实际操作考核。为满足本课程教学、编写了应知考核题库和应会考核标准。应知和应会鉴定内容从题库中选取。

2、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20%+应会考核成绩40%+应知考试成绩40%”

平时成绩:作业和考勤,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应会考核成绩:课程实训环节包含的技能掌握、创意设计及调研小论文(PPT 报告), 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应知考试成绩:闭卷笔试,知识点考核和综合分析能力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对于本校选修课与下沙校区校际选修课,应会考核以有关汽车文化的论文为主;应知考试以开卷方式为主。考生可根据以下参考范围,自行拟定具体的论文题目:

1)欧、美、日、韩等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启示;

2)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发展的经验教训;

3)汽车公司、品牌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4)汽车人物的精神及其对自己的影响;

5)汽车艺术及其欣赏;

6)汽车产业有关政策法规及其评价;

7)汽车文化核心理念及其体现;

8)结合自己经历谈与汽车有关的文化现象思考;

9)汽车与人们日常生活,汽车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10)汽车的消费与使用观念;

11)汽车文化表现形式的丰富与发展;

12)汽车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及其合理利用;

13)汽车的公害及汽车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14)汽车交通参与主体的文明行为;

15)汽车的安全交通与和谐交通。

16)汽车新技术发展动态的认识;

七、参考资料

1、参考书目

1)陈开考主编,蒋璐璐副主编.《汽车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 2)张子波主编.《汽车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3)王志俊等编.《汽车文化》.北京理工大学.2005.1

4)帅石金.《汽车文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

5)谈黎虹编.《汽车文化》实训指导书.2007

6)虞咏天.名车鉴赏宝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德] Erik Eckermann.孙伟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8)刘世恺.刘宏.汽车百年史话(第二版).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9)林平.汽车史话——汽车发展史.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0)林平.汽车佳话——著名汽车公司传奇.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11)林平.汽车童话——著名汽车品牌与商标.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12)王洪浩.吉普传奇.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5

13)林宏迪.伟大的柴油机发明家——狄塞尔.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4)蔡兴旺.汽车概论.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5)[英]彭尼•斯帕克.郭志锋译.世界百年——20世纪汽车设计的先驱.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6)美]亨利•福特.汝敏译.亨利•福特自传.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 17)[英]乔纳森•诺贝尔.马克•休斯.金马译.一级方程式赛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8)中国汽车画报社.李京生.张文杰.大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9)中国汽车画报社.李京生.张文杰.宝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0)中国汽车画报社.李京生.张文杰.奔驰.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1)俞宁.曹建国.汽车文化.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2)王国荣.吕悦英.王建干.汽车结构新知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 23)李卓森.现代汽车造型.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