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13课《背影》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与鉴赏:通过分析《背影》这篇课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父爱,培养独立思考、情感体验和审美判断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背影》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对父爱的理解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讲述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情感细腻、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还是难以准确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背影》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本文通过讲述作者与父亲分别的场景,展现了父爱的深沉。这种情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课文中父亲为作者买橘子的情节。这个案例展示了父爱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和成长。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背影》的基本情节、主题和父爱的体现。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父爱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珍惜和感恩父母的付出。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体验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背影》教案3 新人教版
三、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追忆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四.品味亮点词语
1.体味“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一句中“蹒跚”一词的妙处。
“蹒跚”一词很关键,父亲在平地上走路都是蹒跚而行的,可想而知上下月台就更加难了,更加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一句中,为什么用“攀”不用“抓”?
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3.“两脚再向上缩”,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集中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地紧张啊!
4.“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倾”字妙在哪里?
“倾”字用得十分巧妙。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
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五、小结:
从这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 世间的爱千万种, 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
一切, 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 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 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六、布置作业:
《背影》作业与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作业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背影》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然后勾画出描写背影的句子,在课本的空白处作赏析批注。
思考:
本段中除了直接写背影,还写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写背影什么关系?
学生按照引导要求跳读课文,完成相关任务。
学生通过此学习任务,要深刻体会文中的父子深情,还要明白文中表达的情感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独特情感体验,没有生活体验就没有真切的情感表达。
导入语: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他们父子间那难忘的一事一瞬和那深沉的割舍不掉的亲情
板书课题、作者。
1.作者——朱自清
提示:七年级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春》)
2.字词。
指导学生做学案上的字词题。对出错率较高的字词可作点拨并要求学生再次巩固。
教师引导: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本课教学基本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和重点,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获得顿悟并能从课堂中体验到真切的人间至情。从学生的状态来看,他们较为深入地探究了文本,通过层层深入的环节,理解了文章情感。同时,也学习到了,如何表达真切的情感,不是生搬硬套,不是瞎编乱造,而是要有独特的生活体验。
2.作者重点写了哪件事?为什么?
教师引导:
课文的题目是“背影”,“背影”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而写的最详细的就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
引导学生跳读课文,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体会深沉的父子情。
1.找出文中与“背影”有关的三次流泪的地方。
2.为什么会流泪?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想一想自己与父母之间的难以忘记的一事、一瞬间。
仿照句式,写一写。
例句:难以忘记,父亲为我买橘时那蹒跚的背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13 背 影第一课时导入一(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导入):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
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
导入二(情景导入):曾有这么几部电视剧的人物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们都反映了深沉而感人的父爱,他们是《搭错车》中无私奉献真挚感人的哑巴父亲,《我们的父亲》中为子女劳苦一生无怨无悔的农民父亲,还有《我的兄弟姐妹们》中的给孩子以正义与力量的知识分子父亲。
他们每个人,每个角色都深深地打动着我,震撼着我,让我一直沉浸在浓浓的父爱中无法出来。
而今天,我有幸又有了一次品味父爱,感受父爱的机会。
而且可以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来感受这份爱,我觉得非常高兴。
那么今天的这份父爱就是来自于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背影》。
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是其代表佳作,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交流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3.知识链接散 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背影教案 新人教版
13 背影◇单元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教学策略◇1.在具体的阅读赏析中把握不同类型散文的基本特点。
2.以理解写法、品味语言为教学的重点,注意让学生自己多读、多品、多思、多悟、多总结。
3.针对各篇课文采用不同的侧重点。
将写人记事和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具体的课文品析上。
而对于托物言志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可利用课堂练笔,强化学生对这两种散文的认识。
4.要重视内引外联,比较阅读。
通过比较不同散文的类型、写作手法、表达意图等,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赏析课文。
13背影◇教材分析◇《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上大学,父亲送他到河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便用朴素的文字,记录下这难忘时刻,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认真朗读,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激发学生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学情分析◇1.重点:(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2.难点: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幅曾经代表了一个时代艺术理想和进程的油画作品《父亲》(罗中力)〔屏显〕,它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这幅画的面部特写极具震撼力,同学们从画面中读出一位什么样的父亲?(预设:一位苍老的、纯朴憨厚的父亲形象)师:从哪里读出来的?(预设:皱纹、眼神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4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
教师提示:父亲是不是“无负担,不紧张”?父亲是真的“轻松”还是假装的“轻松”?
第五次查字典的教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虽然事件小,但这之中蕴含深深的情;父亲的细微的表情“心里很轻松似的”落入到儿子的眼中,记在儿子的心灵的深处,化成“感动的泪”。儿子完全理解了父亲,对父亲的疼爱之情也油然而生。
学
反
思
借助词典突破难点。虽然看似学生查字典只是对词语“踌躇”“漂亮”“轻松”进行了字面的理解,实际上学生们通过对这几个重点词语的理解、解读,回归文本,去解读它们的深刻含义,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深的情感,对课文的内容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赏读,对文中父亲对儿子始终不变的浓浓的爱有了理解,对文中儿子对父亲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有了一种认同。学生们会想到自己的生活中曾经对父亲曾经的不理解,自己所得到的那些来自父亲的默默的爱,类似的经历使得学生们会更加珍惜这人世间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的感情。
回归文本探究:“父亲真的很忙吗?”
回归文本探究:在怎样的情况下,父亲“踌躇”送还是不送儿子?(学生讨论)
第一次查字典的教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踌躇”的意思,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了解了文章前四个自然段的内容,细读文章,品味作者蕴含其中的真情。同时学生自然就明白了他们所提出的第二、三两个问题。
二、研读第五自然段,讨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4:为什么作者总说自己“聪明”?
引导学生第二次查字典:“聪明”: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教师提示:“聪明”在这里是指自己“智力发达”、“记忆力强”还是“理解能力强”?
回归文本探究:父亲做了什么事情,自己“理解能力强”。
回归文本探究:“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作者现在能理解父亲了吗?是认为自己“聪明”吗?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八、板书设计
本文重点知识点、词、句等:
1. 重点知识点:《背影》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
2. 重点词:背影、父爱、思念、感激。
3. 重点句:例如,“背影渐行渐远,但我心中的那份感激却越来越深。”
艺术性和趣味性: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背影》的理解、情感分析、写作技巧等。
强调父爱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父爱。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父爱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父母在,不远游》: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的父母亲的经历,展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深深关爱和牺牲精神。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进一步理解父母的爱,并学会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
《回忆我的父亲》:这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讲述自己与父亲之间的点滴往事,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了解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和父爱观念,进一步拓宽视野。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以上拓展阅读材料,并撰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背影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背影教案 新人教版》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语文教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文章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本节课还旨在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表达方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背影》教案 新人教版
背影
研读共品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
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2.分析主体形象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
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
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
情况下出现的?
(2)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写
到了“我”的哪几次流泪。
3.分析文章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选点精讲,进行学法指导。
师友讨论共品。
全班交流
师友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可以
请教其他师友
互助释疑四、交流疑点,互相解答。
五、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掌握学情,及时解惑。
师友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在
班上提出。
巩固拓展六、迁移拓展
1.细节描写,准确传神。
2.语言朴实,饱含深情。
教师出示问题,适时引导师友相互讨论谈感受。
全班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提高七、课堂总结
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 请运用细节描写,写出父
亲劳作的艰辛。
(150字左
右)
教师总结提升
布置作业
师友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师友谈收获。
学生评选出最佳师友
板书设计补充修正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13 背影1.知识与技能目标:准确认读课文下注释的词语,掌握它们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背影》背后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父爱是深沉的,通过学习《背影》,一方面让学生学会从细节、动作、心理描写的角度进行人物叙事写作,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反思,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描写的特点。
2.深刻感受作者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一系列动词、心理对照等,对父亲这一人物的塑造,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
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教育法。
课件和录音。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
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
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
我们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2.背景介绍《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从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句话道出了本文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láng jí) 簌.簌(sù)..(jiāo xiè) 奔丧..(bēn sāng) 狼藉典质..(tuí táng) 琐屑..(suǒ xiè)..(fù xián) 颓唐..(diǎn zhì) 赋闲踌躇..(kuī kōng) 游逛.(ɡuànɡ) 拣.(jiǎn)..(chóu chú) 亏空搀.(chān) 蹒跚..(pán shān)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新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背影》教案 新人教版
13 背影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本。
3.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写法。
4.品味本文质朴典雅的语言。
5.把握写人记事散文的基本特征,学会欣赏写人记事散文。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一些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也许是父母一个深情的凝望,也许是爷爷奶奶一个和蔼的笑容,也许是老师在作业本上留下的一个个红勾……正是生命中无数美好的感动,让人间变得温馨动人。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仅仅记录的一个小小的背影,却感动了阅读它的无数人。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其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写作背景:《背影》是记事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事,过程中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终生难忘。
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目标导学三:重点探究,分析“背影”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明确:文中共有四次写了背影,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在回忆中提到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爬上月台留下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时消失在人海中的背影;第四次是结尾抒情时点到的背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背影使用教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初步学会欣赏叙事散文。
2.方法与过程:合作探究式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深切的父爱,净化自身,净化灵魂。
4.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心存爱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篇文只是写实,……”三、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父亲说过的五句话。
1、由生活导入: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二人哪个人的话语多些呢?父亲一般沉稳少言。
朱自清的父亲也一样。
大家找找看,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用直线划出来。
(以快速阅读抓文章重要信息为突破口,分组讨论。
)2、提问:父亲说第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a:祖母死了; 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提问: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重点词:“死、交卸、祸不单行、狼藉、变卖典质、亏空、丧事、惨淡、赋闲”等)提问:这些沉重的精神和物质负担均压在父亲身上,但他对儿子说的话是忧伤的吗?(读“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句,体悟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宽厚豁达。
)3、父亲的第二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护送儿子过江上火车。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他们”是单指茶房那一类人,包括了其他任何人,表达父亲情感的细腻的一面。
)提问:儿子远行,父亲开始决定送还是不送?(先不送后又送。
)提问:父亲为什么送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哪一侧面的爱呢?(“忙、不送、嘱茶房甚仔细、不放心、颇躇踌”。
抓住“躇踌”一词,反复悟解,联系前文背景介绍,体会父爱的深沉而细腻。
)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三句话,并体会所含的意思。
<1>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3>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四、细读课文,抓住四次“背影”深入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角度和方式。
2021年秋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新人教版20211025314
2021年秋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新人
教版20211025314
研读共品
三、探究学习
1.感悟杰出句子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
行!”父亲什么缘故如此说?
2.分析主体形象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
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
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
情形下显现的?
(2)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写
到了“我”的哪几次流泪。
3.分析文章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
作者如何样的感情?
教师适时引导
教师选点精讲,进行学法指导。
师友讨论共品。
全班交流
师友交流,不明白的地点能够
请教其他师友
互助释疑四、交流疑点,互相解答。
五、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把握学情,及时解惑。
师友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在
班上提出。
巩固拓展六、迁移拓展
1.细节描写,准确传神。
2.语言淳朴,饱含深情。
教师出示问题,适时引导师友相互讨论谈感受。
全班交流,加深对课文的明白
得。
总结提高七、课堂总结
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成,点拨提升。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 请运用细节描写,写出父
亲劳作的艰辛。
(150字左
右)
教师总结提升
布置作业
师友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师友谈收成。
学生评选出最佳师友
板书设计补充修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3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3新人教版《背影》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自学本文把握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质朴简约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深入探讨:(1)父亲在怎样的情况下送我上车的?(2)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聪明”?(3)父亲穿着的就是用什么搞的衣服?我穿着的又就是用什么搞的大衣?从这穿着的衣服说明了什么?(4)作者这样写下父亲送来我上车存有什么意义?(为写下背影并作铺垫)二.写作最后一段后,深入探讨:(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父亲信上说道至了“小回去之期”,表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至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起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起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课文最后又写道父亲的背影,存有什么促进作用?■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三、把握文章主旨本文的主旨就是什么?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文追忆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四.1.体味“步履蹒跚地追到铁道边……”一句中“步履蹒跚”一词的妙处。
“蹒跚”一词很关键,父亲在平地上走路都是蹒跚而行的,可想而知上下月台就更加难了,更加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一句中,为什么用“壮”不必“揪”?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3.“两脚再向上变小”,用“变小”字存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集中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背影》中所表达的父爱和作者的怀念之情。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亲情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学会表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我们共同学习了《背影》这一课。通过这篇文章,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父爱的深沉和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学生们在阅读课文时,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他们很难体会到那种离别时的心情,这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需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更多的方式,如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其次,在讲授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时,尽管我通过举例和比较来进行讲解,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掌握。我认识到,对于这部分内容,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消化和实践。因此,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会增加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亲情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短的写作练习,尝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最后,今天的课堂总结环节,学生们对《背影》这篇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表示,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更加懂得了要珍惜家人,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这也让我深感欣慰,觉得自己的教学有了实际的效果。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背影》,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背影》的阅读与理解;掌握课文中重要词汇、成语和句式;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3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3新人教版《背影》教学设计会议三【教学目标】1.带着情感阅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父子的深厚感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探讨:(1)我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让我上车的?(2)如何理解文本中的“smart”两次?(3)父亲穿的是用什么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么做的大衣?从这穿的衣服说明了什么?(4)作者这样写父亲送我上车有什么意义?(为写背影作铺垫)二.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1)在课文的结尾,我父亲的形象写在“水晶泪”中。
为什么?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当我读到这里时,在晶莹剔透的泪水中,我看到了那个穿着绿色棉袍和黑色普通话夹克的胖子的后背。
唉!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到他!”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这个“背影”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写《思念》是为了激发父亲对儿子的爱,深化文章的主题。
3、掌握文章的大意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文回顾了八年前作者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手的情景,描绘了一位慈爱的父亲的动人形象,表达了父子之间真诚而深厚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四、1.体味“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一句中“蹒跚”一词的妙处。
“绊倒”这个词非常重要。
我父亲在平地上蹒跚而行。
可以想象,上下站台更难,这更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一句中,为什么用“攀”不用“抓”?因为没有什么可抓的,你只能用手按住它,然后支撑身体“爬”,这需要力量。
这对一位年迈的父亲来说是多么痛苦啊!3.“两脚再向上缩”,用“缩”字有什么好处?“收缩”这个词的意思是没有地方踩踏板,脚是悬浮的,所以整个身体的力量集中在手上。
如果双手无法支撑,就有摔倒的风险。
我儿子现在该多紧张啊!4.他肥胖的身体略微向左倾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2.品味句子,感悟亮点词语
(1)体味“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一句中“蹒跚”一词的妙处。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一句中,为什么用“攀”不用“抓”?
教师适时引导,选点精讲,进行学法指导。
“蹒跚”一词很关键,父亲在平地上走路都是蹒跚而行的,可想而知上下月台就更加难了,更加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策略方法
朗读法、师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导学
1.了解朱自清的有关资料。
2.自学生字词:
马褂(ɡuà)搀扶(chān) 交卸(xiè)奔丧(bēn sānɡ)
狼藉(jí)赋闲(fù)迂腐(yū)栅栏(zhà)
琐屑(suǒ xiè)差使(chāi)典质(diǎn)踌躇(chóu chú)
师友讨论共品。
全班交流
师友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其他师友
互助释疑
四、交流疑点,互相解答。
五、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掌握学情,及时解惑。
师友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上提出。
巩固拓展
六、迁移拓展
1.细节描写,准确传神。
2.语言朴实,饱含深情。
教师出示问题,适时引导
师友相互讨论谈感受。
全班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蹒跚(pán shān)颓唐(tuí) 举箸(zhù)簌簌(sù s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交流感知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作者以及背景资料。
2.生字、生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这些背景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2.组织全班交流预习内容。
1.学生交流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
2.师友互相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3.自主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研读共品
三、研读课文:
1.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第一层(第2、3自然段)
第二层(第4、5自然段)
1.导入新课:在我们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朱自清的《背影》就像这两首歌一样,曾深深地感动过几代人。这是因为,情到深处自然真;这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的美好在漫长而短暂、匆忙而平淡中遗失。让我们在赏读《背影》中,学会珍惜,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学会感动。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去爱我们身边爱着我们的人。
2.思考课后练习。
教师点评,作重点强调。
教师总结提升。
师友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师友谈收获。
学生评选出最佳师友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交流感知
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本节课内容。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友回顾交流
研读共品
三、探究学习
1.感悟精彩句子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背 影
课题
13背 影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文中朴素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仔细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亲情,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朴素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亲情,。
总结提高
七、课堂总结
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请运用细节描写,写出父亲劳作的艰辛。(150字左右)
教师总结提升
布置作业
师友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师友谈收获。
学生评选出最佳师友
板书设计
补充修正
教学反思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2.分析主体形象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2)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了“我”的哪几次流泪。
3.分析文章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适时引导
教师选点精讲,进行学法指导。
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1.师友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2.全班交流。
总结提高
四、课堂总结
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背诵文下注解。